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

四分律-三分之七(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四十三
 
三分之七(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药揵度(续)
= 有关药物和食物的规定。
 
尔时有吐下比丘,使舍卫城中人煮粥。
吐下(tǔ xià) = 呕吐下泻。
时有因缘,城门晚开,未及得粥便死。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在僧伽蓝内结净地,白二羯磨应如是结。
净地 = 为比丘可居住而不犯戒之清净地。
“应唱房若处、若温室、若经行处,众中差堪能作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坐、若诵律、若不诵律,堪能作羯磨者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结某处作净地;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结某处作净地;谁诸长老忍僧结某处作净地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结某处作净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有四种净地:一者檀越若经营人,作僧伽蓝时,分处如是言:‘某处为僧作净地。’
“第二者若为僧作僧伽蓝未施僧。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第三者若半有篱障、若多无篱障、若都无篱障,若垣墙、若堑亦如是。
(lí) = 篱笆。用竹、苇或树枝等编成的蔽障物,以保护场地[fence]
(yuán) = 矮墙,也泛指墙[wall]
(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第四者僧作白二羯磨结。”
 
诸比丘作是念:“比丘房应结作净地否?”
白佛,佛言:“应作,除去比丘、比丘尼,若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房亦如是;若鬼神庙屋亦如是得作净地。”
 
时诸比丘不知何处是净地?
白佛,佛言:“应结;若疑先有净地,应解然后结。”
 
尔时比丘治故僧伽蓝,不知为得作净地否?佛言:“得作。”
 
尔时不净地有树生,枝叶荫覆净地,时诸比丘欲安净物着上,不知为净不净?佛言:“根在不净,地即不净。”
 
时有树根在净地,枝叶荫覆不净地,诸比丘欲安净物着上,不知为净否?佛言:“根在净,地得净。”
 
时有树根在不净地,枝叶覆净地,果堕在净地,诸比丘不知为净否?佛言:“若无人触,自堕者净。”
 
风吹雨打堕,有猕猴诸鸟触堕,不知为净否?佛言:“若不作意欲使堕者净。”
(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树根在净地,果堕不净地,比丘不知为净否?佛言:“净。”
 
时诸比丘在不净地种胡瓜、甘蔗、菜、枝叶覆净地,比丘不知为净否?佛言:“不净。”
胡瓜(hú guā) = 即黄瓜。
 
时有在净地种胡瓜、甘蔗、菜、枝叶覆不净地,不知为净否?佛言:“净。”
 
时六群比丘不净果便食,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食果不作净。”
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不净果便食,应净已食之。
“应作五种净法食:火净、刀净、疮净、鸟啄破净、不中种净,此五种净应食。
 
五种净食 = 适于比丘食用之五种清净食物。净者,离过之义。
火净食
宜煮之食物如法煮之,待熟然后食。
刀净食
果物宜以刀去其皮与核者,如法去之而后食用。
爪净食
果物宜以指爪去其皮壳者,如法去之然后食。
蔫干净食
取果物中之已蔫干而不能更为种子者食之。
鸟啄净食
即取鸟所啄残之物而食之。
 
“是中刀净、疮净、鸟净应去子食。
“火净、不中种净都食。
“复有五种净:若皮剥、若秛皮、若腐、若破、若瘀燥。”
(pī) = 田税,田租。
(fǔ) = 腐烂变质[rotbecome putridcorrupt]
(yū) = 同“淤”。凝滞[silt up]
(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尔时众僧得果园,佛言:“听受。”
 
复不知谁当料理?佛言:“若守僧伽蓝民、若沙弥、若优婆塞。”
 
彼守视人欲得分,佛言:“应计食作价与直。”
 
尔时比丘食不破果,大便已子生,比丘畏慎言:“我食生种。”
白佛,佛言:“不犯,即是净。”
 
时诸比丘种菜,自散种子后疑言:“我自种?”
不敢食。
白佛,佛言:“种子已变,尽听食。”
 
时比丘移菜余处殖疑言:“自殖?”
(zhí) = 脂膏因放置时间过久而变质[putrefy](生长,繁殖[growmultiply])
不敢食。
白佛,佛言:“以重生故听食;若自种胡瓜、甘蔗、蒱桃、梨奈、呵梨勒、鞞醯勒、阿摩勒、椒姜、荜茇,及移殖应食。”
(nài) = 如,如何[howwhat]/怎奈、无奈的省文[however]/通“耐”。禁受住;忍受[stand]
诃梨勒树 = Haritaka,意译作天主持、天主苻来。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阿末罗树/阿摩罗树/庵摩罗树/庵摩洛迦树/阿摩勒树 = Amalaka,该树所结之果实有若豆荚,长约十余公分,具有酸味,称为阿摩勒果,可供食用,亦可作药用。
(bì) = 用荆条竹木之类编成的篱笆[bamboo or wicker fence](豆名[bean])
(bá) = 草木根[root]
 
尔时有小沙弥,捉净食过水不自胜举,佛言:“听大比丘扶沙弥令过。”
 
时有小沙弥持净食不能上岸,佛言:“听大比丘扶令上。”
 
时有沙弥小,不能举净食悬着壁上、若龙牙杙上,又不能下,白佛,佛言:“听下安床、若机蹬上令得上下。”
(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dēng) = 踩;踏[step on]
 
时诸比丘有酥瓶、油瓶不覆,白佛,佛言:“听使净人覆;若无净人,应自手捉盖悬置其上,不应手触。”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时六群比丘啖不净菜,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断众生命,自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不净菜便食之。”
(dàn) = [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啖不净菜,应净。”
 
时彼便自作净,佛言:“不应自作净,应令净人作净。”
 
时比丘自手捉食已使人作净,佛言:“不应自手捉食已使人作净,应置地使人作净。”
 
彼作净已不受便食,佛言:“不应作净已不受便食,应作净已洗手受食。”
 
彼洗连根菜已更作净,佛言:“不应洗已更作净;此洗即是净。”
 
时有比丘先相嫌,便触他净食,作如是意:“令比丘得不净食。”
彼比丘不知净不净?
白佛,佛言:“于触者是不净,不触者净;触者犯突吉罗。”
 
时有比丘嫌彼比丘,于彼小沙弥边触彼净食,作如是意:“令彼和尚、阿阇梨得不净食。”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彼比丘不知净不净?
白佛,佛言:“触者不净,不触者净;触者得突吉罗。”
 
时净人作如是意:“强多与比丘食,彼食不尽有余,我曹当食。”
彼比丘应口遮言:“莫着。”
若不止彼,应小离食器草。
彼比丘不知净不净?
白佛,佛言:“净。”
 
时诸居士持食饮具往僧伽蓝,与诸比丘掌举。
后诸居士来,若自食、若持归、若与比丘食。
比丘畏慎不敢食,作如是意:“我曹先手自掌举。”
诸比丘白佛,佛言:“此是檀越所有,听为檀越故洗手受食。”
 
时病比丘须粥,佛言:“听煮;若无人听自煮。”
若更互煮,不知云何煮?
佛言:“听使净人净洗器,着水着米煮令沸,洗手受然后自煮令熟。”
道人/苦行/寺官/净人 = 于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种种净业作务者。起源于印度。又禅林中,于僧堂给侍粥饭之职务;或浴室之行者,亦称为净人。
 
时不知熟不熟?
佛言:“应以勺扬看,若流下循勺则熟;若熟应泻着余器中。”
(sháo) = 古代舀酒器。泛指舀东西的器具,有柄[ladlescoopspoon]
(xiè) = 倾泻[pour down]
 
彼泻粥者复具器疲极。
佛言:“不应泻粥者并具器,应更一人具器;若热烧手,应捉镊热巾若草;若虫堕粥中应却。”
(niè) = 夹取毛发、细刺及其他细小东西的器具,一般用金属制成,通称“镊子”。
 
彼烧手,佛言:“应以勺去之。”
 
彼欲分,佛言:“听分。”
 
复不知何器分?
佛言:“若以键𨩲、若小钵、若次钵、若勺作分,钵若不正应作钵支,若尘坌应作盖。”
犍茨/健支/建镃/𨩲 = 译曰浅铁钵。铁钵中之小钵也。别名鐼子。应量嚣中累三个小钵,自大至小。总名鐼子。其第二曰大键𨩲,其第三曰小键𨩲
钵枝/钵搘/钵支 = 支钵之台也。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彼不洗钵器举,余比丘见恶之。
佛言:“应净洗然后举。”
 
既洗,不以灰澡豆洗不净。
佛言:“应用灰澡豆洗。”
澡豆 = 洗涤身体、衣服等污秽所用之豆粉。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系由大豆、小豆、摩沙豆、豌豆、迦提婆罗草、梨频陀子等磨粉而成。故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食罢去秽条称之为‘豆屑’,并谓将此豆屑与土干、牛粪混合,则称三屑净揩。比丘于斋食之后,以澡豆净手,方可执取经卷。据大威德请问经载,若不以澡豆净手而执经卷、香炉等物,死后将堕于不净地狱。又依十诵律卷三十九所说,澡豆系贮放于木桶中。
 
洗已不干,便举器便虫生,佛言:“不应不干举,应令干燥然后举。”
 
彼器有陷孔处,食入中,数摘洗穿坏。
佛言:“随可洗处洗,余无犯。”
 
诸比丘作如是念:“得界内共粥宿、界内煮、自煮否?”
佛言:“不应界内共宿、界内煮、自煮。”
 
诸比丘作如是念:“重煮粥得界内共宿、界内煮、自煮否?”
佛言:“不应界内共宿、界内煮,听自煮。”
 
诸比丘如是念:“尽形寿药得界内共宿、界内煮、自煮否?”
佛言:“听尽形寿药界内共宿、界内煮、自煮。”
 
时有比丘欲受酥、错受油,不知成受否?
佛言:“不成受。”
 
时有比丘,欲受油、错受酥,不知成受否?
佛言:“不成受。”
 
欲受此、错受彼,不知成受否?
佛言:“不成受。”
 
有比丘忘不受食,便持在道行,渡水已忆念:“我当云何?”
即白佛,佛言:“若如是忘不受食,便持在道行者,若见有净人,应置食着地,净洗手更受食。”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国。
波罗奈斯国/波罗捺国/波罗捺写国/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旧称伽尸国(Kasi)。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时世谷贵人民饥饿、乞食难得,诸比丘持食着露处不盖藏,放牛羊人若贼持去。
诸比丘如是念:“国土饥饿,世尊应听界内共食宿。”
白佛,佛言:“若谷贵时,听界内共食宿。”
 
时诸比丘露处煮食不盖藏,牧牛羊人若贼见持去,比丘作如是念:“谷贵时,界内应听煮食。”
白佛,佛言:“谷贵时,听界内煮。”
 
时诸比丘使净人煮食,或分取食、或都食尽,诸比丘作如是念:“谷贵时,应听自煮食。”
白佛,佛言:“谷贵时,听自煮食。”
 
时诸比丘道路行见地有果,比丘求净人顷,他人已取去。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白佛,佛言:“听以草若叶覆果上。”
而人故取去,白佛,佛言:“听取。”
若见净人应置地洗手受食,诸比丘如是念:“谷贵时,世尊应听我曹自取食。”
佛言:“谷贵时,听自取食。”
 
时诸比丘早起受食已,置食入村。
彼受请还,余比丘边作余食法,彼或分食或食尽,比丘作如是念:“谷贵时,世尊应听我等早起受食已、不作余食法食。”
白佛,佛言:“听谷贵时,不作余食法食。”
 
时有多知识长老比丘入村乞食,得食已持往一处,食已,持余食还至僧伽蓝中,于余比丘间作余食法更食,彼比丘或分食若都食尽。
诸比丘如是念:“谷贵时,世尊应听我曹从食处持食来、不作余食法食。”
白佛,佛言:“听谷贵时,从食处持食来、不作余食法食。”
 
时诸比丘受食已,得果胡桃、椑桃、婆陀菴婆罗、阿婆梨,于余比丘边作余食法,彼或分食或都食尽。
(táo) = 桃树[peach]
(bēi) = 椑柿。古书上说的一种柿子,即现在的“油柿”,果实小,色青黑,可以制漆。亦称“漆柿”[persimmon]
诸比丘作如是念:“谷贵时,世尊应听我曹得如是果、不作余食法食。”
白佛,佛言:“听谷贵时,得如是果、不作余食法食。”
 
时诸比丘食已,得水中可食物,藕根、迦婆陀菱芰、藕子,于比丘边作余食法,彼或分食或都食尽。
菱芰(líng jì) = 菱角。
诸比丘作如是念:“世尊应听我曹谷贵时,食已,得如是水中可食物、不作余食法食。”
白佛,佛言:“听谷贵时,食已,得如是水中可食物、不作余食法食。”
 
时世谷还贱,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我于谷贵时,慈愍诸比丘故听八事:界内共宿、界内煮、自煮、自手取食、受早起食、从食处持余食来、胡桃果等食、水中可食物、足食已不作余食法听食;诸比丘今故食耶?”
答言:“故食。”
佛言:“不应食,若食如法治。”
 
尔时众僧食厨坏,诸比丘以木拄之,木在不净地,有疑不知净否?
(zhǔ) = 支撑[support]
佛言:“净,得食。”
 
时夜移食堕不净地,诸比丘不知净否?
白佛,佛言:“净。”
 
夜移食,食堕净不净地间,诸比丘不知净不净?
白佛,佛言:“净。”
 
时有狗从净处衔食至不净地,诸比丘不知净不净?
(xián) = 口含[hold in the mouth]
白佛,佛言:“净,诸恶兽鸟衔去亦如是。”
 
时有比丘嫌彼比丘,便移他食着不净地,作如是念:“使彼不得净。”
比丘不知净不净?
白佛,佛言:“触者不净,得突吉罗;不触者净。”
 
时比丘嫌彼比丘,作如是意:“触净地使彼得不净。”
诸比丘不知净不净?
白佛,佛言:“触者不净,得突吉罗;不触者净。”
 
时有客比丘来,觅净地欲安食,未至净地明相出,彼不知净不净?
白佛,佛言:“净;欲远行者亦如是。”
 
时六群比丘畜升斗斛秤,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
(dòu) = 搏斗;引申为战斗[fight](遇合;拼合[fit together]/十升[measure for measuring decalities of grain]/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a kind of measuring implement]/盛酒器[ladlercup])
(hú) = 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a measuring tool]
(chēng) = 用秤量物之轻重 [weigh]
 
时诸比丘得胡麻、粳米、得大豆、小豆、大麦、小麦,自欲量,白佛,佛言:“听手抄量,若键𨩲、若钵、若小钵量,即以此器大小准以为斛斗。”
(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时诸比丘得酥、油、蜜、黑石蜜欲称量,白佛,佛言:“听刻木作铢两如称,齐限四五两,准以为斤数。”
(zhū) = 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an ancient weight measure]
 
彼结上好房作净处,酥油脂涂泥污、或烟熏污,白佛,佛言:“不应结上房作净,应结下者作净处。”
 
诸比丘得果。
佛言:“听一一分,若不足应忆次第,若更得续与;若得多果,应一人与四五枚、若与一抄、若一键𨩲、若次钵、若随能啖者与;若故有余,应更与。”
(méi) = 树干[trunk](相当于“个”,“支”,“件”等[piece])
 
时彼与白衣若外道,佛言:“不应与外道、白衣。”
 
彼比丘后畏慎,不敢与父母、若病人小儿、若妊身妇人、若被系闭者、若白衣来至僧伽蓝中,白佛,佛言:“如是人应与,若故有余应压取汁饮。”
(rèn) = 怀孕[be pregnant]
 
时须压具,佛言:“听畜;若汁未沸不醉人得饮;若醉人不应饮,若饮如法治。”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
时众僧多有供养饮食。
诸比丘身患湿,白佛,佛言:“听作吐下药。须羹粥与羹粥,须野鸟肉应与。”
(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尔时有比丘患头痛,医教灌鼻,佛言:“听。”
 
不知何物灌?
佛言:“以酥油脂灌。”
 
不知云何灌?
佛言:“听以羊毛、若劫贝、鸟毛渍油中,然后渧着鼻中。”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
(dī) = 古同“滴”。
 
四边流出,佛言:“听作灌鼻筒。”
 
彼便持宝作筒,佛言:“不应用宝作;应用骨、若牙、若角、若铁、若铜、若白镴、若铅锡、若苇、若竹、若木。”
(là) = 铅和锡的合金,可以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亦称“白镴”、“锡镴”>
(qiān) = 青金。古时也指锡类[tin]
(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铅锡(qiān xī) = 即铅。
(wěi) = 芦苇[reed]
 
彼不洗便举置,佛言:“不应不洗举置。”
 
洗已不燥后虫生,佛言:“不应洗已不燥,应令燥举置。”
 
时有比丘患头痛,医教灌鼻,药不入,佛言:“听手摩顶、若摩脚大指、若以凝酥塞鼻。”
(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fix ones eyes on]/停止;静止[stop])
 
尔时有比丘患风,医教用烟,佛言:“听用烟。”
 
时须烟筒,佛言:“听作。”
 
彼以宝作,佛言:“不应用宝作筒;应用骨、若牙、若角、若铁、若铜、若白镴、若铅锡、若木作;若患火烧烟出处,听安铁。”
 
若患筒零落,佛言:“听作囊盛。”
(náng) = 口袋[bagpocket]
 
手持不坚,佛言:“应作带系着肩上。”
 
彼须丸药,佛言:“听作。”
手持不坚,应盛着薰筒囊中。
(xūn) = 香草名。即“蕙草”,又名“零陵香”[holy basil](香气、香味[aromafragrance of flowers]/以气味或烟气烤制物品。通“熏”[treat meatfishetc. with smoke])
 
时有比丘患疮,医教作涂疮药,佛言:“听作,彼疮熟,应以刀破着药。
“自今已去,听以刀破疮,患疮臭应洗。
“若以根汤、茎叶华果汤,及小便洗时以手洗患痛,以鸟毛洗。
“若药汁流弃,以物拥障四边。
“若患燥以油涂,若上弃以物覆,若疮臭香涂。”
 
时诸比丘患疟,佛言:“听厚衣覆,若故寒应以卧具毡褥覆上,若寒不止应一比丘共卧。”
(nüè) = 病名,即疟疾[malaria]
 
彼畏慎不敢与病者共卧,佛言:“听与病人共卧。”
 
时有白衣病,来至僧伽蓝,比丘为看病,诸比丘白佛,佛言:“应方便喻遣,若称举佛法僧者,能作事为作。”
 
病人死,诸比丘畏慎不敢弃,世尊有如是语:“不应弃。”
白衣丧,诸比丘白佛,佛言:“应为僧伽蓝净故弃之。”
 
时六群比丘剃三处毛,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剃三处毛。”
 
时六群比丘互相看尾,谁尾长?谁尾短?着何药?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更相看尾,问其长短、着何等药。”
 
时六群比丘以酥油灌大便道,佛言:“不应灌。”
 
彼教人灌,佛言:“不应教人灌。”
 
尔时比丘在北方住安居已,形体枯燥颜色憔悴,至祇桓精舍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世尊慰问客比丘:“汝住处安乐和合否?不以乞食疲苦耶?”
答言:“住处安乐和合无诤,彼国无粥,不得粥故气力羸乏。”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佛问言:“彼国常食何等食?”
答言:“彼国常食饼。”
佛言:“听食饼。”
 
尔时有波罗奈国市马人来至舍卫国,欲为众僧作饼作豆糗,作糗与糗籢、与量糗器,与盐、与盛盐籢,与苦酒、苦酒瓶,与木欓、与卮、与匕,与勺、与摩膏、与卮碗,与食根食、茎食、叶食、华食、果食、油食、胡麻食、黑石蜜食、细末食,佛言:“一切听受食。”
(lián) = 同“匳(奩)”。古代盛梳妝用品的匣子[mirrored dressing case](泛指盛放器物的匣子[box])
(dǎng) = 木桶。
(zhī) = 古代一种盛酒器。圆形。容量四升[a container for holding wine]
(bǐ) = 勺子。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ancient laddle for rice]
 
诸比丘如是食,不知此粥是食、非食?是请、非请?是足食、非足食?
佛言:“若持草画无迹,非食、非请、非足食。”
 
时比丘作如是念:“饮煮饭汁,为是食、非食?是请、非请?是足食否?”
佛言:“若不合滓饮,非食、非请、非足食。”
(zǐ) = 液体里下沉的杂质[sedimentdregs](用同“汁”[used for “汁”])
 
时诸比丘作如是念:“不知饼是食、非食?是请、非请?是足食否?”
佛言:“非食乃至非足食。”
 
时六群比丘,以共宿盐合食食。
佛言:“不应共宿盐合食食。”
 
时优波离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何等是尽形寿药应服?”
佛语优波离:“不任为食者,比丘有病因缘,尽形寿应服。”
 
############################################################
 
#迦絺那衣揵度
= 有关雨季安居结束后比丘接受迦絺那衣的规定。
迦郤那衣/羯耻那衣/迦絺那衣 = Kathina,旧译作赏善罚恶衣。意译坚衣、功德衣。此乃夏安居终了之后,凡四、五个月之间所允许着用之便衣;以其间缓和种种戒律之要求、故可着用。依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载,比丘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往见世尊,于途中遇天雨,衣服皆湿,僧伽梨重,疲极,佛乃许比丘受此功德衣。又据同经所载,受此衣有五种利益:()得蓄长衣。()得离衣宿。()得别众食。()得展转食。()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得入聚落。此外,在锡兰等地,安居中亦可着用此衣,然其材料须为人所布施,且须于一日间造好。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有众多比丘在拘萨罗国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往见世尊。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彼道路值天雨,衣服皆湿,僧伽梨重疲极,诣舍卫国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慰劳诸比丘言:“汝等住止和合安乐否?不以乞食为苦?道路不疲极耶?”
答言:“住止和合安乐,不以乞食为苦;大德,有众多比丘,在拘萨罗国异处夏安居竟;十五日自恣已,十六日便持衣钵来见世尊,道路遇天雨,衣服湿僧伽梨重疲极。”
 
有众多粪扫衣比丘,在寒雪国异处夏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持所得新故衣,便往见世尊。
衲衣/百衲衣/粪扫/粪扫衣 = Pamsu-kula,即摭取被舍弃于粪尘中之破衣碎布,洗涤后作成之袈裟。
道路遇天雨,衣服湿重疲极,诣祇桓精舍到佛所,头面礼足已却坐一面。
佛慰劳诸比丘言:“汝等住止和合安乐否?不以乞食为苦?道路不疲极耶?”
答言:“住止和合安乐,不以乞食为苦;大德,有众多持粪扫衣比丘,在寒雪国异处夏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持新故衣,来见世尊;道路遇天雨,衣服湿重疲极。”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诸比丘:“安居竟有四事应作。
“何等为四?应自恣、应解界、应结界、应受功德衣,安居竟有此四事应作。
功德衣 = 梵语曰迦絺那。译言功德衣。修了安居之人所受之袈裟,受之之人,有五德,故曰功德衣。
“有五事因缘受功德衣。
“何等五?有长衣、不失衣、别众食、展转食、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入聚落,有如此五事因缘受功德衣。
“受功德衣已,得五事。
“何等五?得畜长衣、离衣宿、别众食、展转食、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入聚落。
“受功德衣已,得作五事,众僧应如是受功德衣。
“若得新衣、若檀越施衣、若粪扫衣、若是新衣、若是故衣,新物帖作净。
“若已浣,浣已纳作净。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不以邪命得、不以相得、不激发得、不经宿得,不舍堕作净。
“即日来,应法,四周有缘,五条作十隔,如是衣僧应受作功德衣,若复过是者亦应受。
“应自浣染舒张辗治裁作十隔缝治,应在众僧前受,僧已受功德衣竟。
(gé) = 阻隔、遮断[separateimpedecut offpartition](间隔;距离[at a distance fromafter or at an interval of]/格子[window lattice])
“云何僧不成受功德衣?不但浣已成受功德衣、不但辗治、不但安缘、不但裁隔、不但编边、不但安纽、不但作叶、不但安钩,若邪命得、若谄曲得衣、相得衣、激发得衣、经宿得衣,舍堕不作净,不即日来不应法受衣、四周不安缘、不在僧前受、若有难无僧伽梨,若僧如法受功德衣,而彼在界外住自受衣,如是不成受功德衣。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云何成受功德衣?若得新衣、檀越施衣、粪扫衣、若是新衣、若是故衣、新物帖作净、若已浣、浣已纳作净、非邪命得、非谄曲得、不以相得、不以激发得、不经宿、不舍堕作净,即日来应法,四周安缘,五条作十隔若过,如是衣受作功德衣。
“自浣染舒张辗治裁作十隔缝治,在众僧前受,众僧已受功德衣竟。
“若如法受功德衣,在界内受如是成受功德衣。”
 
时六群比丘以大色染衣为僧受作功德衣,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以大色染衣作功德衣。”
 
彼用锦作,佛言:“不应用锦。”
(jǐn) = 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brocade]
 
彼用白色,佛言:“不应用白色;自今已去,听用袈裟色。”
 
尔时有异住处,现前僧得大贵价功德衣,彼比丘不知云何?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作白;应如是白:‘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受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众僧和合受功德衣;白如是。’
“如是白已,差一比丘应问言:‘谁能为僧持功德衣?’
“能者答言:‘我能。’
“众中差堪能作羯磨者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谁诸长老忍僧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为僧持功德衣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僧即应羯磨衣与持功德衣比丘,作如是言:‘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僧得可分衣物,现前僧应分,僧今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此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谁诸长老忍僧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持此衣与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当持此衣,为僧受作功德衣,于此住处持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比丘应起捉衣,随诸比丘手得及衣、言得相了,应作如是言:‘此衣众僧当受作功德衣,此衣众僧今受作功德衣,此衣众僧已受作功德衣竟。’
“如是第二、第三说。
“彼诸比丘应作如是语:‘其受者已善受,此中所有功德名称属我。’
“彼应答言:‘尔。’
 
尔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白世尊言:“为以过去三句,为以未来、为以现在受功德衣耶?”
佛语优波离:“为满足语故说九句,亦不以过去三句受功德衣,亦不以未来三句受功德衣,以现在三句受功德衣;何以故?优波离,过去已灭、未来未至,是故以现在三句受功德衣;若得未成衣,应众僧中羯磨差比丘令作;若得已成者,应如法受。”
 
彼六群比丘,春夏冬一切时中为僧受功德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春夏冬一切时中受功德衣;自今已去,听自恣竟不受功德衣一月,受功德衣五月。”
 
彼六群比丘不出功德衣,作如是意:“以久得五事放舍故。”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意:‘以久得五事放舍故,而不出功德衣’。
“自今已去,听冬四月竟僧应出功德衣;应如是出。
“‘僧集和合,未受大戒者出,不来者说欲;僧今何所作为?’
“应答言:‘出功德衣。’
“‘大德僧听,今日众僧出功德衣;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和合出功德衣;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出功德衣,若不出、过功德衣分齐,突吉罗。
“有八因缘舍功德衣:去、竟、不竟、失、断望、闻、出界、共出。
“若比丘受功德衣竟,出界外,作不还意出去,去便失功德衣。
“若比丘受功德衣竟,出界外作衣,彼作衣竟便失功德衣。
“若比丘受功德衣竟,出界外作如是念:‘亦不作衣亦不还衣,不竟舍功德衣。’
“若比丘受功德衣已,出界外作衣竟,彼比丘失衣,功德衣亦失。
“若比丘受功德衣竟,出界外悕望得衣,彼比丘出界外,便至悕望得衣处,比丘见已不得衣,望断更无有望处,彼望断失功德衣已。
(xī) = 意愿,思念[wish]
“若比丘受功德衣竟,出去界外作衣,作衣竟闻众僧出功德衣,彼闻便失功德衣已。
“若比丘受功德衣竟,出界外作衣竟,数作还意在界外,众僧出功德衣,彼在界外失功德衣已。
“若比丘受功德衣竟,在界外作衣,彼衣若竟、若不竟还住处,彼比丘和合出衣,是为八事。
 
“复有六事:若比丘受功德衣竟,出界外作不还意去,未得衣去,便失功德衣。
(除上八事中失衣及望断二句,余者如上)
 
“复有六事:若比丘受功德衣竟,持衣出界外作衣,作衣竟便失功德衣。
(除上八事中去及望断二句,余者如上。)
 
“未得衣复有十五句。
(次已得衣亦有十五句。)
 
“得衣未得衣复有十五句。
(此错互上八事,更无异故不出。)
 
“复有十二事:若比丘受功德衣已出去,求悕望衣得所望衣,在界外作衣,作衣竟失功德衣。
(不竟句亦如是,失亦如是,望断如上。)
 
“若比丘受功德衣竟,出去望得衣,不语人当还,出界外所望衣处,而不得所望衣,乃得非所望衣,在界外作衣,作衣竟便失功德衣。
(不竟亦如是,失亦如是,望断如上。)
 
“若比丘受功德衣竟,出去不语人当还,亦不作还意在界外,至望衣处,得所望衣、不得所望衣,在界外作衣,作衣竟便失功德衣。
(不竟亦如是,失亦如是,望断如上。)
 
“复有十二事:得所望衣、不得所望衣,同上十二事。
 
“复有九事:若比丘受功德衣竟出去,未得衣在界外,余比丘问言:‘汝在何处宿?衣在何处?何不持来,为汝作衣?’
“彼比丘还至住处,闻众僧出功德衣,彼作如是念:‘僧今出功德衣,方作衣。’
“彼即作衣竟失功德衣。
(不作衣亦如是,失衣亦如是,此是在界内闻三句,持衣出界外道路闻三句亦如是,持衣至彼比丘所三句亦如是,是为九句事;次已得衣九句亦如是,得衣不得衣各九事亦如是。)
 
“若比丘受功德衣已,出界外至余方,彼作是念言:‘若得善伴当去,若不得善伴当还。’
“至中道闻众僧出功德衣,彼如是念:‘我当作衣。’
“作衣竟彼失功德衣。
(不竟亦如是,失衣亦如是,界外亦如是,闻亦如是五句。)
 
“若比丘受功德衣竟,欲往静处清净,若乐彼当住、不乐当还。
“彼比丘至彼间,闻众僧出功德衣,彼作是言:‘我曹当作衣。’
“作衣竟舍功德衣。
(不竟亦如是,失衣亦如是,界外亦如是,闻亦如是五句。)
 
“有二种舍功德衣,持功德衣,比丘出界外宿,众僧和合共出。”
 
############################################################
 
#拘睒弥揵度
= 有关比丘分裂和合的规定。
拘睒弥犍度/俱睒弥犍度 = Kosambi-khandaka,律藏中二十犍度之一。佛成道之后,第九次之安居于俱睒弥国(即憍赏弥国)举行,一比丘因犯不犯之事起诤,于大众中诽谤、骂詈、恼乱不止,佛不喜此事,还舍卫国。其后为拘睒弥比丘说十八事止诤。此事载于四分律卷四十三第九犍度,巴利语之律藏大品(Mahavagga)第十犍度。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时有比丘犯戒,是中或有言:“犯戒。”
或有言:“不犯。”
是中见犯比丘,语不见犯比丘言:“此比丘实犯,非是不犯。”
 
彼不见犯比丘意解,即言:“如是,是比丘实犯戒,非是不犯。”
彼即和合举罪。
 
犯罪比丘言:“我不犯、不成举,非法举我,羯磨不成。”
 
羯磨 = kamma
意译作‘业’。
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
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
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彼即往人间觅朋党,语余比丘言:“我不犯、不成举,非法举我,羯磨不成。”
 
彼比丘见如是,此比丘不犯、不成举,非法举,羯磨不成。”
 
犯罪比丘即将余部党随举比丘,来至先言不见犯比丘所,语言:“长老,此比丘不犯戒、不成举,非法举他,羯磨不成。”
 
彼比丘还见不犯便言:“彼不犯、不成举,非法举,羯磨不成。”
 
彼被举随举比丘,与见犯比丘别部说戒羯磨。
 
时举罪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此被举、随举比丘,与我等别部说戒羯磨。”
 
佛言:“此痴人破僧,若彼如我所说羯磨说戒者,羯磨成就不犯。
“汝等若如我所说羯磨说戒亦成就不犯。
“何以故?有二不同住处。
“何等二?彼比丘自作不同住,若僧与作不同住。
“云何比丘自作不同住?若比丘僧破,求外朋党,是为比丘自作不同住。
“云何僧与作不同住?僧与作不见犯羯磨、不忏悔羯磨、恶见不舍羯磨,是为僧与作不同住。
“是为二种不同住。
“有二种同住处:是比丘自作同住处,若僧与作同住处。
“云何自作同住?此比丘僧破,自部党求外善部党,此比丘自作同住。
“云何僧与作同住?众僧和合,先与作不见羯磨、不忏悔羯磨、恶见不舍羯磨,后和合僧还解,是为僧与作同住。
“是为二种同住处。”
 
彼被举比丘、随举比丘,与此举比丘斗诤,共相骂詈诽谤,互求长短。
(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时众多比丘往世尊所,头面作礼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彼被举比丘、随举比丘,与此举比丘斗诤,共相骂詈诽谤,互求长短;我等当云何?”
 
佛言:“听众僧破非法和合,应在如是处坐,令身口不出恶,众僧破如法和合,应隔一人坐。”
 
尔时世尊,往被举比丘所,作如是言:“汝曹莫犯罪,而言不犯不忏悔。
“何以故?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言:‘长老犯罪,自见否?’
“答言:‘不见。’
“彼比丘多闻知阿含、持法、持律、知摩夷,多得伴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种种沙门、外道。
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阿含 = Agama,意译为法归、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种种说、无比法、传教、净教、趣无、教、传、归、来、藏。近代学者更有将阿含之义解释作来着、趣归、知识、圣言、圣训集、经典等。即指所传承之教说,或集其教说所成之圣典。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圣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摩夷 = Matika,论藏四名之一。译曰行母,本母。论藏诠显行法,即为生行之母,故名行母。又论藏诠显理。理为教本,故曰本。彼能生为教本之理,故名本母。
“彼犯罪比丘作是念:‘彼比丘多闻知阿含、持法、持律、知摩夷,多有伴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种种沙门、外道;我今若不见罪,此比丘今即当为我作不见罪羯磨、不忏悔羯磨、恶见不舍羯磨;若彼比丘与我作不见罪羯磨、不忏悔羯磨、恶见不舍羯磨者,彼比丘不复与我共羯磨说戒,不共我自恣同一屋住,一处坐一床、一板,在前食、后食,亦不随岁数大小恭敬礼拜、执手迎逆;若彼比丘不与我同一羯磨共说戒,乃至不执手迎逆者,众僧便有斗诤事生,共相骂詈诽谤,伺求长短,僧便当破,令僧尘垢,令僧别异住。’
执手(zhí shǒu) = 握手。
“若比丘重此破僧事者,应如彼言:‘有罪,应如法忏悔。’
“止!止!比丘莫共斗诤骂詈,共相诽谤,伺求长短。
“汝等一切当共和合齐集,同一师学如水乳合,利益佛法安乐住。”
 
尔时世尊告被举比丘、随举比丘如是言已,便往至举他比丘所语言:“汝等莫数举他比丘事。
“何以故?是中比丘犯事,彼比丘问言:‘长老,自见犯罪否?’
“彼言:‘不见。’
“彼比丘若多闻知阿含、持法、持律、知摩夷,多朋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种种沙门、外道。
“彼比丘作如是念:‘彼比丘多闻知阿含、持法、持律、知摩夷,多朋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种种沙门、外道;若彼言:“不见罪”;我等今即便当举作不见罪羯磨、不忏悔羯磨、恶见不舍羯磨;我等若与作不见罪羯磨、不忏悔羯磨、恶见不舍羯磨,我等便不与彼共一羯磨说戒,不共自恣,乃至不执手迎逆;我等不共一羯磨说戒,乃至不执手迎逆者,众僧便当斗诤,共相骂詈诽谤,伺求长短,令僧破、令僧尘垢、令僧别住。’
“若比丘重此破僧事者,不应举彼比丘罪。
“止!止!比丘莫斗诤,共相骂詈诽谤,伺求长短。
“汝等一切当共齐集,同一师学如水乳合,利益佛法安乐住。”
 
尔时世尊语彼比丘已,此夜过明旦着衣持钵,入拘睒弥乞食已还至僧伽蓝中,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乃往过去世,有伽奢国王梵施、拘萨罗王长生,父祖怨仇。
“梵施王兵众威力勇健,财宝复多。
“长生王兵众威力不如,财宝复少。
“后异时,梵施王与四部兵来至拘萨罗国罚长生王,夺得一切国土兵众库藏珍宝。
“时王长生与第一夫人逃走,至波罗奈国,假作螺髻婆罗门,夫妇在陶师家住。
“后异时长生王第一夫人心生如是念:‘欲得其地平整,四交道头日初出时,见四部兵共斗洗刀汁饮。’
“即至王所白言:‘王欲知否?我今如是念:“欲得其地平整,四交道头日初出时,见四部兵共斗洗刀汁饮。”’
“王言:‘汝今何由得从如是愿?梵施王与我父祖怨仇,夺我国土兵众库藏珍宝无有遗余。’
“夫人言:‘我若不得从如是愿者便当死。’
“时梵施王有大臣字富卢醯侈,是长生王伴,长生王语妇言:‘须我语伴令知。’
(chǐ) = 自高自大,盛气凌人[arrogantselfconceited](奢侈,追求过分的享受[luxuriousextravagant])
“时长生王即至富卢醯侈所语如是言:‘伴今知否?我第一夫人生如是念:“欲得其地平整,于四交道头日初出时,见四部兵斗洗刀汁饮”;念已即来白我说如是事;我语言:“汝今何由得从如是愿?梵施王与我父祖怨仇,夺我一切国土兵众库藏财宝都尽”;夫人即言:“我若不得从如是愿者便当死”;我即语言:“须我以此因缘语伴令知。”’
 
四军/四部兵/四兵众/四兵 = Catur-angini,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于诸经典中所常见‘转轮王’之记载,多谓转轮王具足七宝,其中之一即指此‘主兵宝’。于转轮王之世,必有四部之兵随之征讨东南西北四方,军力所至,悉皆归伏,可见四兵威力之强盛。
象兵/象军
Hatthi-kaya,即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
马兵/马军
Assa-kaya,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
车兵/车军
Ratha-kaya,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
步兵/步军
Patti-kaya,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富卢醯侈言:‘小止,须我瞻其腹内。’
“时富卢醯侈往瞻长生王第一夫人腹内已,即偏露右肩长跪执手三反称言:‘拘萨罗王在腹内。
语夫人言:‘当得其地平整,于四交道头日初出时,见四部兵共斗洗刀汁饮,在某处住。’
“时富卢醯侈往梵施王所白如是言:‘王欲知否?有如是星出;时应清旦,日初出时在四交道头,四部兵共斗洗刀刃。’
“王言:“富卢醯侈,今正是时。’
“时富卢醯侈即集四部兵,于四交道头共斗洗刀刃。
“时长生王夫人,得其地平整,于四交道头日初出时,见四部兵共斗洗刀刃。
“时夫人得洗刀汁饮已胞胎成足,遂便生男儿,颜貌端正,即字为长。
“其年长大,王长生甚爱念之。
 
“时王梵施,闻拘萨罗王长生与第一夫人逃走,作螺髻婆罗门在陶师家住,即敕傍人言:‘汝往陶师家,收取长生王及第一夫人,坚牢执持将来,并打恶声鼓为现死相,从右门出破为七分着尖标头。’
 
“时王长生闻梵施王作如是教敕,即唤儿长语言:‘汝今知否?伽奢国王梵施,是我父祖怨仇,彼夺我一切国土兵众、财宝都尽,并敕傍人令杀我等;汝可逃走,勿为梵施王所杀。’
 
“时王子长即逃走。
“时梵施王使人即收王长生及第一夫人,执缚并打恶声鼓现死相,众人聚集。
“时长生王子微服,寻父母后啼泣流泪。
微服(wēi fú) = 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分而改穿的平民便服;服装[(of officials) wear plain-clothes]
“时王长生顾见其子,作如是言:‘怨无轻重,皆不足报;以怨报怨,怨终不除,唯有无怨而除怨耳。’
 
“如是再三言。
“时众人作如是念:‘拘萨罗王颠狂心乱,今日方教长摩纳;今谁是长摩纳也?’
摩纳 = Manava,意译胜我。即毗纽天外道在有情身中所执着的胜妙之我。/Manava/Manavaka,又作摩纳缚迦、摩纳、摩那婆。意译为儒童、少年、仁童子、年少、年少净行、净持。即青年,又特指婆罗门之青年而言。
“时众人亦如是三言。
 
“时梵施王使人即将长生王从右门出,分为七分着尖标头。
“时长生王子长,从彼还入波罗奈城,学种种技术,学书、学瞻相星宿、秘谶、算数及画诸形像、音乐、戏笑,在于众中最为第一。
(chèn) = 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auguryprophetic remark]
“尔时梵施王妓女所住处,去边不远有调象师,时王子长往象师所语言:‘我欲学调象。’
“答言:‘可学。’
 
“时长摩纳,夜时过半弹琴歌戏出美音声。
“时王梵施于夜闻弹琴歌戏声,其音调美,闻已即问傍人言:‘谁于夜过半弹琴歌戏?其音调好。’
“答言:‘王今知否?去王妓女不远有调象师住,彼有弟子字长摩纳,是彼于夜过半弹琴歌戏声,其音调好。’
“闻已即言:‘唤来,我欲见之。’
“即受教往唤来,头面礼王足已一面住。
 
“王问言:‘汝实于夜过半弹琴歌戏出美音声耶?’
“答言:‘尔。’
“王言:‘汝今于我前可弹琴歌戏出美音声。’
“时即于王前弹琴歌戏出美音声,王闻之极大欢喜。
 
“王言:‘住此,当与汝食。’
“答言:‘尔。’
 
“时王梵施第一夫人住屋无人得入者,唯王夫人及长摩纳。
“后异时夫人失摩尼珠,夫人至王所白言:‘王知否?我失摩尼珠。’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王言:‘有谁入者?’
“夫人言:‘更无人入,唯有王及我长摩纳。’
 
“时王即唤长摩纳问言:‘我第一夫人失珠,汝取耶?’
“彼作如是念:‘王夫人屋更无人入,唯有王夫人及我;若我言:“不取”;恐王必当治我,我且由来习乐不堪苦毒。’
“即报王言:‘我取。’
“王言:‘共谁取?’
“答言:‘共王大子。’
“‘更复有谁?’
“答言:‘复共第一有智慧大臣。’
“‘更复有谁?’
“答言:‘与王国中第一大长者。’
“‘更复共谁?’
“答言:‘共第一婬女。’
 
时王即收长摩纳太子、大臣、长者、第一婬女系之。
王太子语长摩纳言:‘汝知我实不取珠,而虚言我取耶?’
长摩纳言:‘汝实不取,我亦不取;汝是王第一太子,王所爱重,必不为珠故断汝命,以是故相引耳。’
 
“第一有智慧大臣,语长摩纳言:‘汝实知我不取珠,而虚言我取耶?’
“长摩纳言:‘汝实不取,我亦不取;汝是有智慧大臣能觅得珠,是故相引耳。’
 
“大长者语长摩纳言:‘汝实知我不取珠,而虚言我取耶?’
“长摩纳答言:‘汝实不取,我亦不取;汝是国之大长者,大富财宝无数,若王须珠汝能与之,以是故相引耳。’
 
“第一婬女语长摩纳言:‘汝知我不取珠,而虚言我取耶?’
“答言:‘汝实不取,我亦不取;汝是第一婬女,多人系意在汝,未得汝者必求觅得珠,以是故相引耳。’
 
“时波罗奈国白贼,闻王第一夫人失珠,王收系摩纳太子、大臣、大长者、婬女,即来至长摩纳所问言:‘王夫人实失珠否?’
“答言:‘失珠。’
“问言:‘谁入夫人屋?’
“答言:‘唯王、夫人及我。’
“问言:‘谁在中行?’
“答言:‘有猕猴在中行。’
“彼言:‘长摩纳,今珠可得耳。’
“时贼即往梵施王所白王言:‘王今知否?今珠可得,王可出女人庄严具。’
 
“王即出种种庄严具璎珞,集众猕猴令着璎珞置在宫中。
“时彼先在内猕猴,见诸猕猴皆着璎珞,便出所偷夫人珠以自严身。
“时贼即四方围绕捕取猕猴,以白王言:‘王今知否?我已得珠。’
“时王梵施即唤长摩纳来语言:‘汝不取珠,何故言取耶?’
“即答王言:‘我作如是念:“夫人屋无人入者,唯王、夫人及我;我若言:‘不取’,恐王治我苦毒,而我不堪苦毒”;故言取之耳。’
 
“‘汝复何故引太子耶?’
“答言:‘我作是念:“太子王甚爱念,必不以珠故而断其命”,以是故引太子耳。’
 
“‘汝何故引第一大臣?’
“答言:‘我作是念:“大臣多知,必能作方便还求得珠”,以是故引耳。’
 
“‘汝复何故引大长者?’
“答言:‘我作是念:“王若须宝,长者大富足能与王珠”,是故引耳。’
 
“‘汝复何故引婬女?’
“答言:‘我作是念:“国中人及与众贼,系心在彼婬女;其未得者,必能为婬女故,还觅得珠”,是故引耳。’
 
“王言:‘未曾有,长摩纳有如是智慧。’
“王即用长摩纳作一切处尊。
 
“后于异时,梵施王严四部兵出行游猎。
“时王及四部兵各各众乱逐鹿。
“时天热疲极,时长摩纳即将王车至屏处止息,王下车在车阴中,枕长摩纳膝上眠。
 
“时长摩纳作如是念:‘此王是我父祖怨仇,破我国土,夺我父祖四部兵众及库藏宝物一切皆尽,杀我父母,断拘萨罗王种。’
“念昔日怨故,即时拔剑欲断王头。
“念父往言:‘怨无轻重,皆不足报,以怨除怨、怨无已时,唯有无怨而怨自除耳。’
“即还内剑。
 
“时梵施王惊觉,长摩纳问王言:‘何故惊耶?’
“王言:‘拘萨罗王有儿,字长摩纳,拔剑欲断我命。’
“即答王言:‘今此何处有长生王子长摩纳?唯有王及我耳,王但安眠。’
 
“王第二眠亦如是。
“乃至第三眠,长摩纳如前思惟复拔剑,王即惊觉。
“时长摩纳即撮王头,王言:‘汝欲杀我耶?’
(cuō) = 用三指取物;抓取[take up with three fingers](食指与姆指间能撮起的量[pinch])
“答言:‘尔。’
“‘以何事故?’
“答言:‘我是长生王子长摩纳,王是我父祖怨仇,破我国土,夺我父一切兵众库藏宝物都尽,杀我父母,断拘萨罗王种;念此怨仇故,是故欲杀王耳。’
“王即语言:‘今还汝父祖兵众国土一切珍宝,莫得杀我。’
“答言:‘当活王命,王亦莫杀我。’
“王答言:‘亦赦汝命。’
(shè) = 宽免罪过[remitpardon]
 
“时彼共除父祖时怨,即共和合犹若父子,共同一乘还波罗奈国。
“时王梵施集诸大臣告如是言:‘若见长生王子长摩纳者当取云何?’
“或有言:‘治令如贝。’
“或有言:‘以刀杀之。’
“或有言:‘车掉之。’
(diào) = 摇,摆动[swaywagshake]
“或有言:‘高悬其头。’
“或有言:‘然令如炬。’
“或有言:‘热油煎之。’
“或有言:‘刬其身。’
(chǎn) = 削去,铲平[pare](同“铲”。农具名。铲子[spade])
“或有言:‘利钩钩肉。’
“或有言:‘以蜜煮之。
“或有言:‘缠身放火。’
或有言:‘衣裹烧之.’
或有言:‘截手、截脚、截耳、截鼻。’
“或言:‘生贯着尖标头。’
或言:‘截头。’
 
“王即示诸臣言:‘此是长生王子长摩纳,自今已去一切众人不得论说;何以故?彼活我命、我活彼命。’
“时王即还其父时兵众及一切国土库藏珍宝,即庄严其女与之。
 
“汝等诸比丘,彼执刀剑长摩纳,有父祖怨仇,还共和合,犹若父子。
“汝等出家为道,同一师、同一学,如水乳合,利益佛法安乐住。
“止!止!诸比丘,莫共斗诤,共相骂詈诽谤,互求长短,和合莫共诤,同一师学如水乳合,利益佛法安乐住。”
 
中有异比丘白佛言:“世尊,但自安住,如来是法主,诸比丘斗诤事自当知。”
尔时世尊,第二、第三语拘睒弥比丘:“止!止!莫共斗诤,骂詈诽谤,互求长短,和合共住、同一师学,如水乳合,利益佛法安乐住。”
彼比丘如是言:“世尊,但自安住,如来是法主,比丘斗诤事自当知。”
 
尔时世尊为拘睒弥比丘说此偈言:
 
“众恶声流布,不求尊上法;破于众僧时,亦不以余事。
“断骨害生命,盗取牛马财;国土斗诤乱,亦有还和合。
“汝曹可无有,种种骂詈者;其有如是者,彼怨终不除。
(cáo) =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plaintiff and defendant](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divison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ancient times]/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people of the same])
“种种恶骂詈,终不还加报;其能忍默者,彼怨自得除。
“以怨除怨仇,怨仇终不除;无怨怨自息,其法勇健乐。
“亦不教他作,己身亦不为;能行如是者,如雨淹众尘。
“无坚说坚牢,坚牢不见坚;彼不解坚牢,堕邪忆念中。
“坚牢知坚牢,不坚知不坚;彼解坚牢法,入于正念中。
“犹如人执箭,执缓自伤手;沙门不善良,增益于地狱。
“若能善执箭,执急不伤手;沙门善自良,便得生善道。
“虽有袈裟服,坏抱于结使;不能除怨害,彼不应袈裟。
“结使已除灭,持戒自庄严;调伏于怨仇,彼则应袈裟。
“处处遍求伴,无有称己者;宁独坚其心,不与愚者同。
“若处处求伴,不得如己者;宁独自行善,不与愚恶伴。
“独行莫作恶,如山顶野象;若审得善伴,共行住勇健。
“游处在诸众,其心常欢喜;
“若不得善伴,独行常勇健,舍于郡国邑,无事如野象。
(jùn) = 古代的行政区域[perfecture]
 
尔时世尊,以拘睒弥比丘斗诤,共相诽谤骂詈,众僧恼乱。
世尊不喜,不语众僧及供养人,自举卧具着本处,执持衣钵,以神足力从拘睒弥还舍卫国。
 
时拘睒弥诸优婆塞,闻世尊以诸比丘斗诤,共相诽谤骂詈,众僧恼乱。
世尊不喜,不语众僧及供养人,自举卧具着本处,执持衣钵,以神足力从拘睒弥国还舍卫国。
 
时诸优婆塞,自共作制限:“我等众人,都不应见拘睒弥比丘,起迎恭敬礼拜问讯语言,及供养衣服、饮食、病瘦医药。”
病瘦(bìng shòu) = 谓因病瘦损。
 
彼诸比丘如似被举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种种沙门、外道,尽皆远离无有与语者。
彼诸斗诤比丘遂无有利养,作如是念:“我等可于世尊所灭此斗诤事。”
即往舍卫国。
 
时舍利弗闻拘睒弥比丘斗诤,共相诽谤骂詈,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舍卫国,即与五百比丘往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世尊言:“此拘睒弥比丘斗诤,共相诽谤骂詈,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我曹当云何?”
 
佛告舍利弗:“应听二部所说,若有比丘如法语者,则应受彼语,称誉长养与为伴党。”
舍利弗复白佛言:“云何知彼比丘是法语、非法语?”
佛告舍利弗:“有十八事破僧:法非法、毗尼非毗尼、犯不犯、轻言重、有余无余、粗恶不粗恶、以应行不应行、制不制、说不说。”
 
佛告舍利弗:“汝观此事,则知彼比丘如法语、非法语。”
 
复白佛言:“云何与拘睒弥比丘房舍卧具?”
佛言:“应持屏处房舍卧具与,若无屏处应作屏处与,如众僧分卧具法等与。”
 
舍利弗白佛言:“众僧衣物,云何与拘睒弥比丘分?”
佛言:“随上座次到应与。”
 
舍利弗白佛言:“拘睒弥比丘若小食与粥时,当云何坐?”
佛告舍利弗:“我先不作如是语耶?众僧破非法和合,应在身口不生恶处坐,众僧破如法和合事已灭,应间阙一人坐处坐。”
(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闻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共相骂詈,互求长短。
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 = Mahapajapati,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即与五百比丘尼俱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大德,此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共相骂詈,互求长短,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我等当云何?”
佛告瞿昙弥:“应听二部语,若有比丘如法语者,则应受彼语,称誉长养与为伴党。”
 
复白佛言:“云何知彼比丘是法语、非法语?”
佛告瞿昙弥:“有十八事破僧:法非法乃至说不说,如上;汝观此事,则知彼比丘如法语、非法语;瞿昙弥比丘尼,应从众僧乞教授在如法比丘部中求。”
 
尔时阿难邠坻,闻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共相骂詈,互求长短,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舍卫国,与五百优婆塞俱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共相骂詈,互求长短,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我等当云何?”
(bīn) = 同“豳”。古代诸侯国名[Bin state]
(chí) =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isletsmall body of land in the water]
阿那邠坻/阿那邠邸 = 舍卫国给孤独长者名。长者有七子,不信佛法,阿那邠邸悲之,各与金千两,使诣佛处,蒙佛之教而归于正法。
佛言:“应听二部语如上,若有檀越布施,应分作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居士,如破金杖为二分,二俱是金;如是居士布施物,应分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尔时毗舍佉无夷罗母,闻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共相骂詈,互求长短,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与五百优婆私俱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拘睒弥比丘斗诤诽谤,共相骂詈,互求长短,口如刀剑,从拘睒弥来至舍卫国,我等当云何?”
(qū) = 通“祛”。驱逐[expel]
毗舍佉 = Visakha/Vesakha,意译作别枝、长养。乃星宿之名,指氐宿。/意译善格、季春。即印度历之二月,属渐热时、春时、热时。
佛言:“应听彼二部所说,如上;若有布施衣物,应分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如破金杖为二分,彼此是金;若有布施衣物,应分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
 
尔时被举比丘道路行,静处心自念言:“我此诤事,应当引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检校佛法是举、非举,为是如法举羯磨成就,为是不如法举羯磨不成就耶?”
阿毗昙/阿鼻达磨/毗昙/阿毗达磨 = Abhidhamma,三藏之一。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与经(梵sutta)、律(Vinaya)合称为三藏(佛教圣典之总称),故偶以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对法藏或论藏等见称。阿毗达磨原指有关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者,则称为阿鼻奈耶。其后广至对于经、律二藏之论述,皆称为阿毗达磨。其成立约于西元前后,最初仅为简单归纳一些佛教名词,后却逐渐演成解释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时代,各个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毗达磨,深奥繁琐之哲学式教学于是展开。
时即看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检校佛法律,作是念:“是犯、非为不犯,是举、非为不举,如法举羯磨成就、非为不如法举羯磨不成就。”
 
彼即至随举比丘所,作如是言:“我在道路行,在静处思惟作是念:‘我今此斗诤事,是犯非犯耶?’
“即看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检校佛法律;是犯、非为不犯,是举、非为不举,如法举羯磨成就、非为不如法举羯磨不成就。”
检校(jiǎn jiào) = 审查核对;核实[check]
 
时随举比丘,即将被举比丘至举罪比丘所白言:“此被举比丘,语我如是言:‘在道路行,在静处思惟,心自念言:“如上所说。”’”
 
尔时举罪比丘,即将随举比丘、被举比丘,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却坐一面,白佛言:“此随举比丘,将被举比丘来至我所,以被举比丘因缘具向我说,今即复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告诸比丘:“是犯、非不犯,是举、非不举,如法举,此比丘羯磨成就。
“若彼比丘顺从众僧忏悔改过,求索解不见举羯磨者,即应白四羯磨解。
“应如是解,彼比丘应至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礼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白如是言:‘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僧举我作不见举羯磨,我今顺从众僧改过忏悔,乞解不见举羯磨,愿僧慈愍故为我解。’
(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如是第二、第三说。
“是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坐,若诵律、若不诵律,能羯磨者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僧作不见举羯磨;今顺从众僧改过忏悔,乞解不见举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比丘僧与解不见举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僧与作不见举羯磨,彼顺从众僧改过忏悔,今求僧乞解不见举羯磨;谁诸长老忍僧解彼某甲比丘不见举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第一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说。
“‘僧已忍与某甲比丘解不见举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佛言:“听作白羯磨和合,应如是白:‘大德僧听,所因事令僧斗诤诽谤,共相骂詈,互求长短,彼人犯事被举,今已还解,已灭僧尘垢;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作和合;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和合。”
 
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世尊言:“所因事令僧斗诤诽谤骂詈,互求长短,令僧破、令僧别异住、令僧尘垢;彼事未料理、未处分、未灭僧尘垢,颇得如法和合否?”
 
佛言:“不得如法和合;优波离,彼所因诤事,令僧斗诤诽谤骂詈,互求长短,令僧破、令僧别住、令僧尘垢;彼诤事已料理、已分处、已灭僧尘垢,得如法和合。”
 
佛言:“自今已去听作白羯磨和合布萨,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彼所因事,令僧斗诤诽谤骂詈,互求长短,令僧破、令僧别住、令僧尘垢;彼人僧为作举罪,已还为解,已灭僧尘垢;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作和合布萨;白如是。’
“应如是白已和合布萨。”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尔时佛告优波离:“有五种犯罪人。
“何等五?比丘如是犯罪,余比丘语言:‘汝犯罪,见否?’
“答言:‘不见。’
“彼语此比丘言:‘若见此罪应忏悔。’
“此是第一犯罪人。
 
“比丘如是犯罪,余比丘语言:‘汝犯罪,见否?’
“答言:‘不见。’
“彼比丘言:‘汝若见罪,应僧中忏悔。’
“是第二犯罪人。
 
“比丘如是犯罪,余比丘语言:‘汝犯罪,见否?’
“答言:‘不见。’
“彼比丘言:‘汝若见罪,当于此僧中忏悔。’
“是第三犯罪人。
 
“比丘如是犯罪,余比丘语言:‘汝犯罪,见否?’
“答言:‘不见。’
“众僧应舍弃莫问,语如是言:‘汝今不见罪,汝所往之处,彼亦当举汝罪,为汝作,自言:“不听汝作阿㝹婆陀,不听布萨自恣,如调马师,恶马难调,即合所系杙弃之”;汝比丘不自见罪,亦复如是一切舍弃,汝所往之处,乃至不听汝布萨自恣;如是人不应从求听如是,此即是听。’
“此是第四犯罪人。
 
“比丘如是犯罪,余比丘语言:‘汝犯罪,见否?’
“答言:‘不见。’
“彼应众僧中作不见举白四羯磨,此是第五犯罪人。”
 
时长老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有几法应得作料理事人?”
(liào) = 称量。计数;计量;核计[countcalculateassess](安排,料理;管理[arrangemanagetake care ofmake arrangement])
 
佛言:“有五法应料理。
“何等五?欲作事比丘,应观察此事实不实,或有事不实。
“彼比丘若知此事不实,不应作。
“彼比丘若知此事实,应更观察此事有利益、无利益。
“或有事无利益,彼比丘若知此事无利益,不应作。
“若比丘知此事有利益,应更观察此事时作、非时作,或有事非时作。
“彼比丘若知是事非时作,不应作。
“彼比丘若知此事是事作,应更重观察,若作此事令僧斗诤诽谤骂言,令僧破、令僧别住、令僧尘垢,为不令僧斗诤,乃至不令僧尘垢,彼比丘若知作事令僧斗诤,乃至令僧尘垢,不应作。
“若比丘作事不令僧斗诤,乃至不令僧尘垢,彼比丘应重更观察,若比丘作事为得伴党、不得伴党,或作事不得比丘伴党。
“彼比丘若知作事不得比丘伴党,不应作。
“彼比丘若知得比丘伴党,应知时好心善念应作。
“优波离,比丘知此五法,应得作料理事人。”
 
尔时优波离,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为僧说此语,义利决定故;云何得知胜?比丘得坚持。”
 
尔时世尊,说偈答优波离言:
 
“第一持戒不毁坏,比丘威仪自端身;怨家不能如法呵,彼能得是他无语。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彼住如是清净戒,得无畏说无疑难;在众不怖无变异,不失于义随问答。
“如是众中而问义,卒答不思无忧虑;随时问义皆能答,应答诸问心无异。
(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恭敬长老诸比丘,上座中座及下座;能说因本善分别,解诸怨家欺诈语。
“怨家不能得其胜,亦能调伏于多人;常为师教而不亏,庄严智慧众所可。
“若犯如是事,不犯得罪除;此垢二俱知,知垢忏悔除。
“不悔众所遣,若悔众不驱;如是人应劝,分别如是知。
(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有信则能受,为僧故而遣;众遣能用语,能作不自高。
“恭敬于长老,上中及下座;智慧多利益,是人能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