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0日星期四

四分律-三分之四(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四十
 
三分之(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衣揵度(续)
 
尔时瓶沙王患大便道中血出,诸侍女见皆共笑言:“王今所患如我女人。”
频婆娑罗王 = Bimbisara,意译影胜王、影坚王、颜貌端正王、谛实王、光泽第一王、好颜色王、形牢王。即与释尊同时代之摩揭陀国王。为西苏纳加王朝(Saisunaga)之第五世。其皇后为韦提希夫人(Vedehi),生一太子,即阿阇世王(Ajatasatru)。频婆娑罗王与夫人均归依释尊,深信佛法。在释尊证道之前,王曾祈请释尊于得道后先至王舍城受其供养,释尊默许之。后释尊证得佛果,即先至王舍城说法,王亦于迦兰陀建竹林精舍,供佛弟子止住,供养僧伽,护持佛教,为最初之外护者。晚年并于宫殿内之塔寺安置释尊之发、爪而礼拜之,后以太子阿阇世王篡夺王位,而卒于狱中。
时王瓶沙闻已惭愧,即唤无畏王子言:“我今有如是病,汝可为我觅医。”
即答王言:“有耆婆童子,善于医道,能治王病。”
王言:“唤来。”
无畏王子唤耆婆来,问言:“汝能治王病否?”
答言:“能治。”
“若能汝可往治之。”
 
时耆婆童子,往瓶沙王所,前礼王足却住一面,问王言:“何所患苦?”
王答言:“病如是如是。”
复问:“病从何起?”
王答言:“从如是如是起。”
复问:“患来久近?”
王言:“患来尔许时。”
如此问已,答言:“能治。”
时即取铁槽盛满暖水,语瓶沙王言:“入此水中。”
(cáo) = 四边高起,中间凹入的畜兽饮食器具[trough](表面上比较大比较长的凹痕[groove])
王即入水。
语王坐水中,王即坐。
语王卧水中,王即卧。
时耆婆以水洒王而咒之,王即睡,疾疾却水,即取利刀破王所苦处,净洗疮已,持好药涂。
药涂竟,病除疮愈,其处毛生,与无疮处不别。
即复还满槽水,以水洒王而咒之,王即觉。
王言:“可治我病?”
答言:“我已治竟。”
王言:“善治否?”
答言:“善治。”
王即以手扪摸看,亦不知疮处。
王即问言:“汝云何治病,乃使无有疮处?”
耆婆报言:“我治病宁可令有疮处耶?”
时王即集诸侍女作如是言:“耆婆医大利益我,有念我者、当大与财宝。”
时诸侍女即取种种璎珞、臂脚钏,及覆形密宝、形外宝钱,及金银、摩尼、真珠、毗琉璃、贝玉、颇梨,积为大聚。
(chuàn) = 臂镯的古称。俗称镯,镯子。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bracelet]
时王唤耆婆来语言:“汝治我病差,以此物报恩。”
耆婆言:“大王且止,便为供养已,我为无畏王子故治王病。”
王言:“汝不得治余人病,唯治我病、佛及比丘僧、宫内人。”
此是耆婆童子第二治病也。
 
尔时王舍城有长者,常患头痛,无有医能治者。
时有一医语长者言:“却后七年当死。”
或有言六年,或言五年,乃至一年当死者。
或有医言:‘七月后当死’,或言六月乃至一月当死,或有言过七日后当死者。
时长者自往耆婆童子所语言:“为我治病,当雇汝百千两金。”
答言:“不能。”
复重语言:“与汝二百、三百、四百千两金。”
答言:“不能。”
复言:“当为汝作奴家业,一切亦皆属汝。”
耆婆言:“我不以财宝少故不能治汝;以王瓶沙先敕我言:‘汝唯治我病、佛及比丘僧、宫中人,不得治余人’;是故不能;汝今可往白王。”
时彼长者即往白王言:“我今有病,愿王听耆婆治我病。”
时王即唤耆婆语言:“王舍城中有长者病,汝能治否?”
答言:“能治。”
“汝若能者可往治。”
尔时耆婆即往长者家,语言:“何所患苦?”
答言:“所患如是如是。”
复问言:“从何而起?”
答言:“从如是如是起。”
问言:“得来久近?”
答言:“病来尔许时。”
问已语言:“我能治汝。”
尔时耆婆即与咸食令渴、饮酒令醉,系其身在床,集其亲里,取利刀破头开顶骨示其亲里,虫满头中,此是病也。
耆婆语诸人言:“如先医言:‘七年后当死’,彼作是意,七年已后脑尽当死;彼医如是为不善见;或言:‘六、五、四、三、二年、一年当死’者,彼作是意,脑尽当死;彼亦不善见;或言七月乃至一月当死者,彼亦不善见;有言:‘七日当死’者,彼作是意,言脑尽当死;彼为善见;若今不治,过七日脑尽当死。”
时耆婆净除头中病已,以酥蜜置满头中已,还合髑髅缝之,以好药涂。
髑髅(dú lóu) = 死人的头骨[dead man's skullskull of a dead person]
即时病除肉满,还复毛生,与无疮处不异。
耆婆语言:“汝忆先要否?”
答言:“忆,我先有此要,当为汝作奴,家业一切悉当属汝。”
耆婆言:“且止长者,便为供养已;还用初语。”
时彼长者,即与四十万两金,耆婆以一百千两上王,百千两与父,二百千两自入。
此是耆婆第三治病。
 
尔时拘睒弥国有长者子,轮上嬉戏,肠结腹内食饮不消亦不得出,彼国无能治者。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彼闻摩竭国有大医善能治病,即遣使白王:“拘睒弥长者子病,耆婆能治,愿王遣来。”
时瓶沙王唤耆婆问言:“拘睒弥长者子病,汝能治否?”
答言:“能。”
“若能者,汝可往治之。”
时耆婆童子乘车诣拘睒弥,耆婆始至,长者子已死,伎乐送出。
耆婆闻声即问言:“此是何等伎乐鼓声?”
傍人答言:“是汝所为来,长者子已死,是彼伎乐音声。”
耆婆童子善能分别一切音声,即言语:“使回还,此非死人。”
语已即便回还。
时耆婆童子即下车,取利刀破腹披肠结处,示其父母诸亲语言:“此是轮上嬉戏使肠结,如是食饮不消,非是死也。”
即为解肠,还复本处,缝皮肉合,以好药涂之,疮即愈毛还生,与无疮处不异。
时长者子即报耆婆四十万两金,妇亦与四十万两金。
长者父母亦尔,各与四十万两金。
是耆婆童子第四治病。
 
尔时尉禅国王波罗殊提,十二年中常患头痛,无有医能治者。
彼闻瓶沙王有好医善能治病,即遣使白王:“我今有病,耆婆能治,愿遣来为我治之。”
时王即唤耆婆问言:“汝能治波罗殊提病否?”
答言:“能。”
“汝可往治之。”
王语言:“彼王从蝎中来,汝好自护,莫自断命。”
(xiē) = 毒虫名[scorpion]
答言:“尔。”
时耆婆童子往尉禅国,至波罗殊提所,礼足已在一面住,即问王言:“何所患苦?”
答言:“如是如是病。”
问言:“病从何起?”
答言:“从如是如是起。”
问言:“病来久近?”
答言:“病来尔许时。”
次第问已,语言:“我能治。”
王言:“若以酥若杂酥为药,我不能服;若与我杂酥药,我当杀汝;是病余药不治,唯酥则除。”
耆婆童子即设方便语王言:“我等医法治病,朝晡晨夜随意出入。”
(bū) = 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p.m.3-5]
王语耆婆:“听随意出入。”
复白王言:“若须贵药,当得急乘骑,愿王听给疾者。”
是时王即给日行五十由旬驼,即与王咸食令食,于屏处煎酥为药,作水色水味已,持与王母语言:“王若眠觉,渴须水时,可持此与饮之。”
持水与王母已,即乘五十由旬驼而去。
时王眠觉渴须水,母即持此水药与之。
药欲消时觉有酥气,王言:“耆婆与我酥饮,是我怨家,何能治我?急往觅来。”
即往耆婆住处,觅之不得。
问守门人言:“耆婆所在?”
答言:“乘五十由旬驼而去。”
王益怖惧:“以酥饮我,是我怨家,何能治我?”
时王有一健步,名曰乌,日行六十由旬,即唤来。
王语言:“汝能追耆婆童子否?”
答言:“能。”
“汝可往唤来。”
王言:“彼耆婆大知技术,莫食其食,或与汝非药。”
答言:“尔;受王教。”
耆婆童子去至中道,不复畏惧,便住作食。
时健步乌得及耆婆,语耆婆言:“王波罗殊提唤汝。”
即言:“当去。”
耆婆与乌食,不肯食。
时耆婆自食一阿摩勒果留半,饮一器水复留半,爪下安非药,沈着水果中,语乌言:“我已食半果、饮半水,余有半果半水,汝可食之。”
乌即念言:“彼自食半果、饮半水,留半与我,此中必当无有非药。”
即食半果、饮半水已,便患啑不复能去。
(shà) = 同“唼”。水鸟或鱼类吃食[peck](通“歃”[suck])
复取药着乌前语言:“汝某时某时服此药当差。”
耆婆童子即便乘行五十由旬驼复前去。
后王与乌所患俱差。
波罗殊堤王遣使唤耆婆语言:“汝已治我病差,可来;汝在彼国所得多少,我当加倍与汝。”
耆婆言:“且止,王便为供养已,我为瓶沙王故治王病。”
时波罗殊提送一贵价衣价直半国,语耆婆言:“汝不肯来,今与汝此衣以用相报。”
此是耆婆第五治病。
 
尔时世尊患水,语阿难言:“我患水,欲得除去。”
时阿难闻世尊言,往王舍城,至耆婆所语言:“如来患水,欲得除之。”
尔时耆婆与阿难俱往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来患水耶?”
佛言:“如是耆婆,我欲除之。”
白佛言:“欲须几下?”
答言:“须三十下。”
时耆婆与阿难俱往王舍城,取三把优钵花,还诣其家,取一把花,以药熏之。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并复咒说,如来嗅此可得十下。
复取第二把花,以药熏之。
并复咒说,嗅之复可得十下。
复取第三把花,以药熏之,并复咒说,嗅之可得九下。
复饮一掌暖水,足得一下风。
即随顺以三把花,置阿难手中。
时阿难持华出王舍城,诣世尊所,持一把花,授与世尊,如来嗅之,可得十下。
复授第二把,更得十下。
第三把,复得九下。
尔时耆婆,忘语阿难与佛暖水。
尔时世尊,知耆婆心所念,即唤阿难取暖水来。
尔时阿难闻世尊教,即取暖水与佛。
佛即饮一掌暖水,患即消除,风亦随顺。
 
尔时王瓶沙闻佛有患,与八万四千人俱,前后导从诣世尊所,问讯世尊,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时忧填王闻世尊患,亦将七万人俱。
波罗殊提王,与六万人俱。
梵施王,与五万人俱。
波斯匿王,与四万人俱。
末利夫人、利师达多富罗那、四大天王及诸营从、释提桓因与忉利诸天俱、炎天子与炎天俱、兜率天子与兜率诸天俱、化乐天与化乐诸天俱、他化自在天与他化自在天俱、梵天与梵天俱、摩醯首罗天子与摩醯首罗诸天俱,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摩利夫人/摩利迦夫人/末利夫人 = Mallika,意译作胜鬘夫人。中印度迦比罗卫城人。幼名明月。父为摩纳婆,母为婆罗门种。于其父殁后,沦为摩诃男(Mahanama)之婢,尝受命至园林采花结鬟以呈之,摩诃男见之大喜,令住园中日日结鬘,故又名‘胜鬘’(与胜鬘经所说之夫人同名,但彼为此末利夫人之女)。后因以饭食供养佛陀之功德,而得脱离婢身,成为憍萨罗国胜光王(即波斯匿王,Pasenadi)之夫人,生有恶生太子(即毗琉璃太子,Vidudabha)。又四分律卷十八则言末利夫人系舍卫城婆罗门耶若达之婢女,名黄头,常守末利园(末罗园)。后值如来入城乞食,黄头见佛相好而生信心,以食施佛,自誓愿脱婢身,求为王之夫人。其后,适逢胜光王驾兵游猎,以天暑而避至园内,黄头接引王至凉处,敷衣使坐,供奉巧称王心,王知其聪明,乃聘为夫人。以其来自末利园中,故称末利夫人。
时舍利弗闻世尊病,与五百比丘俱,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闻世尊病,与五百比丘尼俱,阿难宾坻与五百优婆塞俱,毗舍佉母与五百优婆夷俱,诣世尊所,头面礼足,问讯世尊。
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 = Mahapajapati,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时提婆达多闻世尊病,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尔时提婆达多,见世尊前四部众会,作如是念:“我今宁可服药如佛,令四部众来问讯我。”
提婆达多 = Devadatta,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即往耆婆所语言:“我欲服佛所服药,汝可与我药。”
耆婆言:“世尊所服此药,名那罗延,此药非是余人所服,除转轮王、成就菩萨如来乃能服之。”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提婆达多语言:“若不与我,我当害汝。”
尔时耆婆畏夺命故,即便与之。
提婆达多以服此药故,即得重病,身心俱苦,独有一己更无余人,亦无亲厚,作如是念:“如我今日无有救者,唯有如来。”
尔时世尊知提婆达心念,从耆阇崛山身出施药光明以照提婆达多,使一切苦痛即得休息。
尔时提婆达多病差未久,往王舍城巷陌唱令:“太子悉达多,舍转轮王出家为道,今行医药自活;何以知之?适治我病差故知。”
时诸比丘闻,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提婆达多:“如来慈愍,而更无反复。”
 
尔时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白佛言:“未曾有,世尊慈愍,提婆达多而更无反复。”
佛告诸比丘言:“非适今日慈愍,提婆达多而无反复。
“何以故?乃往过去世时,有王名一切施,作阎浮提王。
“时阎浮提,国土平博、人民炽盛、丰乐无比。
“时阎浮提,有八万四千城,有五十亿聚落,有六万边城。
“尔时有病人,诣一切施王所,白王言:‘我今无有救护,唯有王耳。’
“尔时王集阎浮提诸医,示此病人,王问诸医:‘如此病人当须何药?’
“诸医看病已,白王言:‘如此病人,非常人所能与药,唯有成就菩萨能与药耳。’
“王问:‘为须何乐?’
“医言:‘此病人若得慈心菩萨生肉、生血食之,二十九日乃得差。’
“一切施王心念言:‘生死长远轮转无际受诸苦恼,或堕地狱、饿鬼、畜生,截脚、截手、截耳、截鼻、挑眼、斫头,竟何所益?’
“即以国付嘱诸臣,入内静处思四无量行。
“尔时一切施王,即取利刀割髀里肉血,使人送与病者,如是经二十九日。
(bì) = 大腿[hip]
“后王问使人:‘病人云何?’
“答王言:‘已差。’
“王言:‘将来看之。’
“时即为病人洗浴与新衣着,将诣王所。
“王问言:‘汝病云何?’
“答言:‘已差。’
“王言:‘汝随意去。’
“时彼人出门,右脚蹴地血出,余人见之问言:‘男子,汝脚何故血出耶?’
(cù) = 踩,踏[tread]([kick])
“即言:‘彼非法王,弊恶王、非法婬着王、贪着乐邪见王,于彼门中脚蹴此阃,使我脚坏血出如是。’
(kǔn) = 门槛[threshold]
“彼诸人言:‘未曾有无反复人,一切施王二十九日以身血肉治令得差,而于王所无有反复。’”
 
佛告诸比丘:“尔时一切施王,我身是;时病人者,今提婆达多是;我前世时,慈心愍之而无反复,今亦如是无有反复。”
 
尔时世尊为提婆达多故,说此偈言:
 
一切诸山海,我不以为重;其无反复者,我以此为重。
“无有反复报,癞病恶疾苦;或受白癞病,无反复如是。
(lài) = 麻风病[leprosy]/恶疮;顽癣[favus]
白癞病(bái lài bìng) = 银屑病之类的皮肤病。
 
“是故诸比丘,应念报恩,应存反复,当如是学。”
 
尔时耆婆童子瞻视世尊病,煮吐下汤药及野鸟肉得差,是为耆婆童子第六治病。
 
时耆婆童子于异时、持一领贵价衣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世尊言:“我若治国王、若治大臣、或得一国土、或得一聚落,唯世尊当与我愿。”
佛言:“我已过于愿,不与人愿。”
耆婆复言:“愿与我清净愿。”
佛言:“求何等清净愿?”
答言:“我此贵价衣,从王波罗殊提间得,价直半国,愿世尊哀愍故为我受;自今已去,愿听诸比丘欲着檀越施衣、欲着粪扫衣者随意着。”
尔时世尊默然可之。
时耆婆童子得世尊可已,即持金澡瓶水洗佛手,持此大贵价衣上佛,佛慈愍故为受之。
耆婆童子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为种种说法,令得欢喜,前礼佛已还去。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为诸比丘随顺说法,以无数方便赞叹头陀、摄持威仪、少欲知足、有智慧乐于出离者,告诸比丘:“此衣贵价衣中第一,如牛出乳、乳中出酪、酪中出生酥、生酥中出熟酥、熟酥出醍醐,最精第一。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此衣如是,众多衣中最为第一。
“自今已去,听诸比丘随意着檀越施衣、粪扫衣。”
 
尔时瓶沙王闻佛听诸比丘畜檀越施衣,即持所著贵价钦婆罗衣送与比丘,诸比丘不受,言:“佛未听我曹畜大价衣。”
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畜贵价钦婆罗衣。”
 
十种衣 = 指比丘众能着用之十种衣服。从形状区别,称为三衣或五衣;从质料区分,称为十种衣。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中仅举七种衣,有部毗奈耶卷十八亦列出七种,而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则说六种。又野麻衣、驼毛緂树叶衣、豹衣、鹿衣及小浴衣,为外道之衣类,皆不用。
拘舍衣
Kausa,又作高世耶衣、憍赊耶衣(梵Kauseya)。为蚕丝(绢布)所制。
劫贝衣
Kappasa,又作吉贝衣、劫波育衣。为棉布所制。
钦婆罗衣
Kambala,乃羊毛布作成。或称系奢(Kesa,毛发)钦婆罗衣。
刍摩衣
Ksauma,为麻布衣之一。
叉摩衣
Ksama,又作纤摩衣。亦为麻之质料。
舍那衣
Sana,又作奢那衣、扇那衣。为似麻之树皮所制。
麻衣
翅夷罗衣
Cira,木皮布作成。
拘摄罗衣
又作拘遮罗衣、鸠夷罗衣。以拘翅罗鸟(Kokila)、鸠那罗鸟(Kunala)之羽毛制成。
嚫罗钵尼衣
Sara-parni,又作谶罗半尼衣、差罗波尼衣、厕罗婆尼衣。为草所制,亦有以野蚕茧为纬,麻苎为经制成。
 
后复遣人送王所著贵价𣰽氀,诸比丘不敢受:“佛未听我曹畜贵价𣰽氀。”
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畜。”
 
尔时六群比丘,畜广大长毛𣰽氀。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不应畜。”
佛言:“自今已去听诸比丘畜氍氀,广三肘、长五肘毛,长三指者,应净施畜。”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 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长度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横布二十四指为肘。
 
尔时耆婆童子闻佛听诸比丘畜檀越施衣,即遣人送王所著短毛氍氀、与诸比丘,诸比丘不敢受:“佛未听我畜短毛氍氀。”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畜。”
 
尔时王舍城诸优婆塞闻佛听诸比丘畜檀越施衣,即遣人大送种种好衣与诸比丘,诸比丘不知当云何?
往白佛,佛言:“听分。”
 
不知云何分?
佛言:“当数人多少,若十人为十分,若乃至百人为百分,分衣时好恶相参。”
时彼分衣者辄自取分。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then])
佛言:“不应自取分,应使异人分。”
使异人取分,彼自取分,佛言:“不应自取,当掷筹分。”
(chóu) = 计数的用具。(算计[planmap out]/策划[planplotscheme])
彼比丘自掷筹,佛言:“不应自掷筹,听不见者掷筹。”
时有王所著大贵价衣不可分,佛言:“听截破分;自今已去,听以刀截衣。”
 
尔时比丘得未浣衣,佛言:“听自浣、若使人浣。”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时须浣器,佛言:“应畜浣器,若无浣板听畜板,若须剪刀听畜。”
 
尔时世尊出王舍城,南方人间游行,中道见有田善能作事,畦畔齐整,见已告阿难:“汝见此田否?”
(qí) = 田畦。一说五十亩为畦[rectangular pieces of land in a field separated by ridgesfifty acre](田块[field])
(pàn) = 田界[the border of field](边,旁边[side]/界限;疆界[limits])
答言:“已见,世尊。”
佛问阿难:“汝能为诸比丘作如是衣法否?”
答言:“能。”
佛语阿难:“汝往教诸比丘。”
时阿难从彼还王舍城,教诸比丘作如是割截衣,此是长条、此是短条、此是叶、此第一缝、此第二缝、此是中缝、此条叶两向。
时王舍城多着割截衣。
尔时世尊南方人间游行已,还王舍城,见诸比丘多着割截衣,告言:“阿难聪明大智慧,我为略说,而能广解其义。
“过去诸如来、无所着、佛弟子,着如是衣,如我今日;未来世诸如来、无所著、佛弟子,着如是衣,如我今日。
“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剥。
(bō) = 削;剥离;剥脱,即去掉物体表面上的东西[pare cut apart](盘剥;掠夺[exploitrob])                    
“从今日已去,听诸比丘作割截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时诸比丘,作割截安陀会衬体着,叶边速破尘垢入叶内。
(chèn) = 外衣内的单衫。又称衬衫[underwear](垫,衬垫[liner]/衬托[set off])
“自今已去,听作不割截安陀会。”
 
诸比丘着割截郁多罗僧、僧伽梨,叶边速破尘垢入内露湿,佛言:“自今已去,听着割截郁多罗僧、僧伽梨,听叶作鸟足缝、若编叶边、若作马齿缝。”
 
诸比丘不知当作几条衣?
佛言:“应五条,不应六条;应七条,不应八条;应九条,不应十条,乃至十九条,不应二十条;若过是条数不应畜。”
 
尔时比丘,反襵着涅槃僧,入白衣舍解脱露形。
(zhě) = 同“褶”。衣物上的皱褶。/折叠。
涅槃僧 = Nivasana,音译泥缚些那、泥洹僧。意译作裙。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听作带着。”
 
时六群比丘畜上色带,佛言:“不应畜。”
诸比丘以锦作,佛言:“不应锦作。”
(jǐn) = 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brocade]
诸比丘畜白带,佛言:“不应以白作。”
佛言:“听畜袈裟色带,
 
尔时六群比丘作广长腰带,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听作广二指绕腰三周,若得已作者,应作二叠、三叠、四叠,若三四叠乱,听缝合。
“若短者,听作绳续。
“若带细软,数结速断,应安纽、若玦。”
(jué) = 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pannannular jade ring]
 
诸比丘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若用骨、若用牙、若角、若铁、若铜、若白镴、若铅锡、若綖、若木、若胡胶作。”
(là) = 铅和锡的合金,可以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亦称“白镴”、“锡镴”>
(qiān) = 青金。古时也指锡类[tin]
(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铅锡(qiān xī) = 即铅。
(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不知云何安玦?
佛言:“以帛缝、若穿孔着。”
(bó) = 丝织品的总称[silks]
 
时诸比丘带断坏。
“听补治。”
 
复不知云何补治?
佛言:“若重綖更缝,若边坏听线编,若带头须坏,听更以线续若缝。”
 
尔时比丘不系僧只支入聚落行,使衣堕形露,佛言:“不应不系衣入聚落,听安带若缝。”
僧脚崎迦/僧竭支/僧迦支/僧却崎/僧脚崎/僧脚差/只支/竭支/僧祇支 = Sankaccha,为五衣之一。意译掩腋衣、掩腋衬衣、覆腋衣、覆肩衣。在印度僧团所规定比丘尼之三衣外,尚有穿在三衣里面之覆盖两腋、胸部及左肩,长至腰下之长方形内衣,称为僧祇支。亦可另加着裙,而与三衣合称比丘尼之五衣。其后,比丘僧亦准用之。今七条袈裟所用之覆肩,可能为此衣形式之象征。其着法为自右方之腋下,交搭于左肩之上。于房中仅着僧只支及裙。关于僧祇支与覆肩衣之同异,古来异说纷纭。
尼五衣/五衣 = Panca civarani,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Antaravasaka)、僧祇支(Sankaccha)、厥修罗(Kusula)等比丘尼所着用之五种衣。前三者与比丘三衣同为大衣、上衣、内衣。僧祇支又作只支、掩腋衣、覆膊衣,为一长方形布,披着于左肩,掩蔽左膊,另一端则斜披以掩右腋。厥修罗又译作圌衣,即尼师所著之下裙。
 
尔时舍利弗入白衣舍,患风吹割截衣堕肩。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肩头安钩纽。”
肩头(jiān tóu) = 肩膀之上[over shoulder](肩膀[shoulder])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人间游行。
尔时比丘多持衣,或头戴、或肩担、或带着腰中。
时有比丘,字伽梵婆提,诣恒水边佛欲渡处,即以神力断水。
憍梵跋提/笈房钵底/伽婆跋帝/伽梵波提/伽傍簸帝/迦为拔抵/憍恒钵/房钵底/憍梵波提 = Gavampati,佛弟子之一。意译牛迹、牛司、牛主、牛王、牛齝、牛相。曾受舍利弗(Sariputta)之指导。因其于过去世,摘一茎之禾,有数颗谷粒堕地,遂于五百世中受生牛身,故尚遗有牛之习性,食后常如牛之虚哺咀嚼,故有‘牛相比丘’之称。由于其态度钝重,因而表现恬淡无争之宽宏气度。释尊怜悯其常遭人毁谤,而堕于众苦,乃命住忉利天宫尸利沙园修习禅定。佛陀入灭后,迦叶等诸尊者结集法藏时,遣人至天宫将其迎回,师始知世尊及舍利弗等已入灭,未久,亦归寂。
时佛渡水已,见诸比丘多持衣。
或头戴、或肩担、或带着腰中,见已念言:“此诸比丘多持衣如是,我宁可为诸比丘制衣多少令有齐限,若过不应畜。”
尔时世尊从婆阇国人间游行、诣毗舍离。
尔时菴婆罗婆提,闻佛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人间游行来诣毗舍离,即乘车往世尊所,遥见世尊相好端严,恭敬欢喜,即时下车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尔时世尊,为说法劝化,令得欢喜。
闻佛说法已,踊跃欢喜白佛言:“唯愿世尊,受我明日请食,并比丘僧,在我园一宿。”
时世尊默然许可。
彼知佛许已,头面礼足绕佛而去。
 
尔时世尊住毗舍离在菴婆罗园中。
诸梨奢闻佛与千二百五十弟子人间游行来诣毗舍离,着种种衣服璎珞,乘种种车,往迎世尊。
诸梨奢,或有着绀色璎珞衣服,乘绀色车马,绀色侍从,绀色刀鉾幡盖,绀色珠毛拂,青、黄、赤、白、黑车马侍从,严饰亦复如是。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máo) = 古同“矛”[spear lancepike]
(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如是有五百梨奢诣世尊所。
时菴婆罗婆提迎佛还道,遇诸梨奢,亦不避道,车盖相突。
时梨奢中有耆老者,语菴婆罗婆提言:“汝何故不避道,共相逼斥车盖相突耶?”
(chì) = 驱逐[drive out]
婆提答言:“所以尔者,我请佛及僧在我园宿,心在于佛无有余意也。”
梨奢语言:“我与汝百千两金,听佛受我请供养。”
答言:“我已请佛及僧止宿我园,云何当舍?”
梨奢复言:“我与汝二百千两金乃至十六百千,听世尊受我请供养饮食。”
答言:“不能。”
梨奢复言:“以半国财物与汝,听佛受我请供养饮食。”
答言:“设与我全毗舍离国者、我亦不舍;何以故?我已请佛及僧在园供养。”
尔时五百梨奢,振手瞋恨菴婆罗婆提言:“捐弃我等。”
即乘车诣菴婆罗园。
 
尔时世尊在彼园中与无数众围绕说法,遥见五百诸梨奢来,告诸比丘:“其有比丘,不见忉利诸天出游时,当观此诸梨奢;忉利诸天欲出游时,与此无异。”
佛告诸比丘:“慎汝心念,摄持威仪,此是我教。
“云何比丘慎汝心念?若比丘观内身身意止,精勤摄持念不散乱,调伏贪嫉世间忧恼。
“观外身身意止,精勤摄持念不散乱,调伏贪嫉世间忧恼。
“观内外身、观受心法亦如是。
“如是比丘得正心念。
“云何摄持威仪?比丘若出若入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若饮、若食、若服药、大小便利、若眠若觉、若来若去、若坐若住、若睡若觉、若语若默,常尔一心,是谓比丘摄持威仪。”
(shè) = 牵曳[drag](吸引[attract]/治理[treat]/收敛,聚[converge]/保养[maintain])
 
尔时毗舍离五百梨奢,至车所住处便下车,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五百梨奢在佛边无复威神,唯佛世尊在大众中光明威德最胜无比,犹若秋天无有云翳,日行虚空威曜无比。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炫耀;显示[show off])
如是世尊在五百梨奢中,神德名称颜貌无比。
尔时众中有婆罗门,字宾耆羊菟,此婆罗门从座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白佛言:“我欲有所说。”
(qí) = [old]。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tú) = 古代楚人称虎为“於菟”。
佛言:“听汝所说。”
 
此婆罗门即于佛前说偈赞佛:
 
“摩竭王得善利,鸯伽王持珠铠;其有佛出此国,声震动如雪山。
鸯伽陀王 = 为释尊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所教化之国王。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三载,昔时,鸯伽陀王虽府库充盈,却邪见炽盛,因而堕于颠倒道。后遇那罗陀大天仙为王说法,明示正见,令王之心回转而获法喜充满。上记那罗陀大天仙即释尊之前身,鸯伽陀王则为优楼频螺迦叶之前身。
“如莲花香洁,开张香气胜;今观佛光曜,如日之初出。
“如月行虚空,无有诸云翳;如是佛世尊,光显于世间。
“观佛之智慧,如暗然大火;施众以明眼,决了诸疑惑。”
 
尔时诸梨奢语婆罗门言:“汝可重说此偈。”
时婆罗门即再三说此偈。
时诸梨奢以其善赞偈故,即与五百领衣。
时婆罗门得此衣已,即用上佛,言:“愿佛哀愍故,而为受之。”
尔时世尊告诸梨奢:“世间有五种宝难得。
“何等五?一者、佛世尊出于世间,此宝难得。
“佛出世间,闻佛说法为人说者,此宝难得。
“佛出世间为人说法,闻法解者,此宝难得。
“佛出世间,闻佛说法如法而行,此宝难得。
“得信乐者,此宝难得。
“是为五宝世间难得。”
 
尔时五百梨奢闻佛种种方便说法开化,极大欢喜,白佛言:“愿明旦受我请,与比丘僧俱。”
佛言:“我已受菴婆罗婆提请。”
时五百梨奢振手而言:“菴婆罗婆提捐弃我等。”
即从座起前礼佛足绕已而去。
 
尔时菴婆罗婆提,还家办具种种多美饮食,明日往白时至。
世尊清旦着衣持钵,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往菴婆罗婆提家就座而坐。
时婆提饭佛及比丘僧,种种多美饮食。
食饮足已,置钵于地,持金澡瓶水洗佛手,前白佛言:“毗舍离国有诸园观,此最第一,今奉世尊,在中住止,唯愿哀愍见为受之。”
佛告言:“汝可奉佛及四方僧;何以故?若佛园园物,若房舍、房舍物、若钵、若衣、若座具、针筒,如佛塔庙,一切世间诸天龙神、梵天、沙门、婆罗门、诸天及人,无有能用者。”
婆提言:“今以上佛及四方僧,愿为受之。”
 
时佛哀愍故,为咒愿受之:
 
“若为作寺庙,种植诸果树;桥船以度人,旷野施水果,兼复施屋舍。
“如是之人辈,日夜福增长;如法能持戒,彼人向善道。”
 
时婆提更取小床于一面坐,时世尊为说种种法,令大欢喜,即于座上诸垢消除得法眼净。
见法得法已成果证,白佛言:“自今已去,归依佛法僧,作佛优婆私;从今已去,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优婆私诃/优婆斯/优波赐迦/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时婆提闻佛种种方便说法,极大欢喜,从座起礼佛足而去。
 
尔时世尊在静处思惟,心自念言:“诸比丘在道路行多担衣,有头上戴、或有肩上担、或有带着腰中;见已作如是念:‘宁可为诸比丘制衣多少,过不得畜。’”
时世尊,初夜在露地坐着一衣,至中夜觉身寒,即着第二衣。
至后夜觉身寒,着第三衣。
时世尊作如是念:“当来世善男子不忍寒者,听畜三衣足,我听诸比丘畜三衣不得过。”
夜过已,世尊以此事集比丘僧,告言:“我在静处思惟,诸比丘在道行大担衣,或头上戴、肩上担、带着腰中。
“见已作如是念:‘我今宁可为诸比丘制衣多少,过者不得畜。’
“我初于夜在露地坐着一衣,至中夜觉寒着第二衣,至后夜觉寒着第三衣。
“我作如是念:‘当来善男子不忍寒者,畜三衣足;我今宁可制诸比丘畜三衣,若过不得畜。’
“自今已去,听诸比丘畜三衣,不得过畜。”
 
尔时异住处四方僧,得贵价僧伽梨作卧具,诸比丘不知云何?
白佛,佛言:“应持贸易余物随处用。”
 
不知使谁贸易?
白佛,佛言:“听比丘贸易,若使守僧伽蓝人、若沙弥、优婆塞易,若施主自易,随处用。”
 
时世尊在跋提国,有比丘得刍摩衣,白佛,佛言:“听畜。”
有比丘得罗睺多衣,白佛,佛言:“听畜。”
有比丘得阿哆睺多衣,白佛,佛言:“听畜。”
 
时六群比丘畜上色染衣,佛言:“不应畜。”
时六群比丘畜上色锦衣,佛言:“不应畜锦衣、白衣,法不应畜,应染作袈裟色畜。”
时六群比丘着不截须衣,佛言:“不应畜。”
有六群比丘锦作衣须,佛言:“不应畜。”
六群比丘畜颇那陀施衣,佛言:“不应畜;如是痴人,随我所制更作余衣。”
 
时世尊在波罗捺国,有檀越送食,诸佛常法,若不往食,在后案行房舍。
案行房舍时,见有比丘舒僧伽梨在地欲安帖,见已往比丘所语言:“汝何故舒衣在地?”
(tiē) = 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obedient](粘。同“贴”[gluestick on])
比丘言:“欲使里相着、外有帖现。”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如汝所作。”
时诸比丘食还,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汝诸比丘,食后我案行房舍,见有比丘舒僧伽梨在地欲安帖。
“见已往比丘所语言:‘汝何故舒衣在地?’
“比丘言:‘欲使里相着、外有帖现。’
“我即赞叹:‘善哉,如汝所作。’
“自今已去,听诸比丘作新衣,一重安陀会、一重郁多罗僧、二重僧伽梨。
“若故衣,听二重安陀会、二重郁多罗僧、四重僧伽梨。
“若粪扫衣,随意多少重数。”
 
尔时世尊在旷野国。
时众僧得善显现衣,佛言:“听畜。”
 
得锦衣,佛言:“不听畜。”
 
诸比丘得蚊厨,佛言:“听畜。”
(chú) = 厨房[kitchen](菜肴[dishs]/烹饪;烹调[cooking])
(chú) = 一种似橱形的帏帐[cabinet-formed curtain]
蚊厨(wén chú) = 即蚊帐。厨,同“幮”。
 
尔时世尊在跋耆国人间游行,往失守摩罗山至恐畏林鹿野苑中住。
失收摩罗鱼/失守摩罗鱼/室兽摩罗鱼 = Simsumara,意译作杀子鱼、鳄鱼。产于印度恒河的海豚或河猪之一种。
时有菩提王子,作新殿堂,未有沙门婆罗门一切人坐者。
尔时王子闻佛从跋耆国人间游行,往失守摩罗山恐畏林鹿野苑中住,即遣人唤萨阇婆罗门子,语言:“汝持我名往佛所,头面礼足问讯世尊,起居轻利、少病少恼、住止安乐;如是白佛:‘愿佛及僧,受我请食;我造新殿堂,未有沙门婆罗门一切人民坐者,愿佛先坐,然后菩提王子坐,得福无量。’”
时萨阇婆罗门子礼王子足已,往世尊所敬问讯已,却坐一面,白世尊言:“菩提王子,稽首世尊足下,问讯起居轻利、少病少恼、住止安乐;如是白佛:‘愿佛及僧,受我请食;我造新殿堂,未有沙门婆罗门一切人民坐者,愿佛先坐,然后王子坐,得福无量。’”
时世尊默然许可。
时萨阇婆罗门子闻佛许可已,从坐起绕佛而去,还菩提王子所,白如是言:“沙门瞿昙,我已白竟,默然许可;今正是时。”
时王子即设种种美食,夜过已,明日扫洒殿堂,布好新衣从阶陛至殿。
时至遣人白佛。
时世尊着衣持钵,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僧俱,诣菩提王子家。
时王子至外门里迎佛,遥见佛来,前头面礼足已,随侍佛后,如顺教弟子。
世尊入王子堂前默然而立,王子言:“愿佛在衣上行上殿,令我得福安乐。”
王子第二、第三如是白世尊,世尊默然。
时世尊顾视阿难,阿难知佛不欲蹑新衣上行,为利益后众生故。
阿难语王子言:“可摄此衣,如来不欲在上行,为利益后众生故。”
时王子疾疾却衣已,白佛言:“愿佛上殿,令我得福。”
时佛即上殿就座而坐。
时王子饭佛及僧种种多美饮食,食已舍钵,取一小床在一面坐。
时世尊种种方便为王子说法已,从坐而去,还本住处,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若大价衣布地,不应在上行,若行如法治。”
 
尔时比丘房舍多尘土,佛言:“听洒扫。”
洒扫已故复有尘,佛言:“听以泥浆污洒;若故有尘,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毛𣰽氀、十种衣中若一一衣,作地敷。”
伊泥延/因泥延/翳泥耶/瑿泥延/伊梨延陀/伊尼延 = Eni,羚羊之一种。自古译为鹿王。
(mào) = 年老。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octogenarian]
(lǘ) = 毛织的毡类。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王波斯匿有异母,信乐佛法,以王所著大价锦衣,施四方僧已便命过。
时比丘用作地敷,有诸不信乐大臣,至僧伽蓝中观看,见比丘以王所著大价锦衣作地敷,见已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厌足,多贪畜遗余,自言:‘我知正法’,如是观之何有正法?以王所著大价衣用作地敷;檀越虽施,受者当知足。”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以王所著大价衣作地敷;自今已去,听用作卧褥坐褥、作枕、作覆上衣。”
 
尔时比丘裹头至佛所,白言:“大德,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裹头 = 僧人将头包起之行装,称为裹头。佛陀住世时,即有以帽裹头之制。据四分律卷四十载,若遇头部冷痛时,比丘可作劫贝(绵)帽覆头。除此之外,一般禁止比丘包头。
佛言:“比丘不得裹头,是白衣法;若裹头,如法治。”
 
时诸比丘头冷痛,白佛,佛言:“听以毳、若劫贝作帽裹头。”
(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尔时比丘诞陀卢多梨着衣,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佛言:“不得如是着衣,除僧伽蓝内,此是白衣法;若如是着衣,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一衣,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佛言:“不应着一衣,除大小便处,此是白衣法;若着,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串头衣,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佛言:“不应着此衣,是白衣法;若着,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袄,往世尊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ǎo) = 皮衣之类的御寒衣服[fur garment](泛指上衣[jacket])
佛言:“不应着,此是白衣法;若着,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皮衣,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鹿皮衣/皮衣 = 即以鹿皮所制成之衣。乃取自悉达多太子入山时,被着鹿皮衣之故事。据太子瑞应本四经卷上载,悉达多太子入山修道时,遇两位猎人,遂自忖:既已弃家,则不宜如凡夫被服宝衣,犹存欲望;故脱去宝裘,而向猎者买鹿皮衣,并被着离去。
佛言:“不应着,此是白衣法;若着,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褶,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xí) = 裤褶服中的上衣[court dress](古代的一种便服[informal dress])
佛言:“不应着,此是白衣法;若着,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裤,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佛言:“不应着,此是白衣法;若着,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行縢,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téng) = 缠束[bind with cord](绳索[ropecord])
佛言:“不应着,此是白衣法;若着,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蒲草行縢,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pú) = 香蒲[cattail]
佛言:“不应着,此是白衣法;若着,如法治。”
 
佛语比丘:“汝痴人,随我所制更作余事,如是一切白衣之法不得着。”
 
时诸比丘,假作编发螺髻,来指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佛言:“不应尔,此是外道法;若作如是,如法治。”
 
尔时有比丘持木钵,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佛言:“不应持如是钵,此是外道法;若畜,如法治。”
 
尔时比丘持钵楼(三奇杖到柱地持钵置中,上安横串众物肩荷而行,故名钵楼),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佛言:“此是外道法,不应持;若畜,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绣手衣,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xiù) = 刺绣。用彩色线在布帛上刺成花、鸟、图案等[embroider]
佛言:“不应着,此是外道法;若畜,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草衣,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佛言:“不应着,此是外道法;若着,如法治;如是衣,若草衣、裟婆草衣、树皮衣、树叶衣、珠璎珞衣,如是一切衣不得畜;若畜,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外道皮衣,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佛言:“不应着;若着,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鹫毛衣,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jiù) = 老雕[vulture]
佛言:“不应着,此是外道法;若畜,如法治。”
 
尔时比丘着人发钦婆罗衣,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钦婆罗 = Kambala,衣名。
佛言:“不应着,此是外道法;若着,偷兰遮。”
 
尔时比丘,着马毛、𤛆牛尾、钦婆罗衣,往佛所白佛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佛言:“不应着,此是外道法;若着,如法治。”
 
尔时比丘露身,往佛所白言:“此是头陀端严法,愿佛听。”
佛言:“不应尔,此是外道法;若露身,偷兰遮。”
佛言:“如是痴人,随我所制复作余事;如是一切外道法,不应作。”
 
尔时有住处,现前僧大得可分衣物,诸比丘不知云何?
往白佛,佛言:“听分。”
 
复不知云何分?
佛言:“应数人多少,若十人、若二十人,乃至百人为百分,若有好恶当相参分。”
 
彼便自取分,佛言:“不应自取分,应掷筹分。”
 
彼便自掷筹,佛言:“不应自掷筹,应使不见者掷筹。”
 
时分物时有客比丘来,佛言:“应与分。
“作分竟,有客比丘来,应与分。
“未掷筹时来,应与分。
“掷筹时来,应与分。
“掷筹竟来,不与分。
欢喜受分已,有客比丘来,不与分,若有余更分.
竟来,不应与分。
若已与沙弥,使人分已来,不应与分。”
 
比丘分衣时,有客比丘数数来,分衣疲极。
“应差一人令分,白二羯磨如是与,众中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住处若衣、若非衣,现前僧应分;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与某甲比丘,彼当与僧;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住处若衣、若非衣,现前僧应分,僧今与某甲比丘,彼比丘当与僧;谁诸长老忍此住处若衣、若非衣现前僧应分,僧与某甲比丘,彼某甲当与僧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某甲比丘,彼某甲当与僧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尔时比丘得婆输伽衣,白佛,佛言:“听畜。”
 
诸比丘患寒,白佛,佛言:“听着复贮衣。”
 
尔时有异住处一比丘住,时现前僧大得可分衣,诸比丘不知云何?
白佛,佛言:“若比丘住处有一比丘住,大得现前僧可分衣;若有客比丘来,若四人、若过四人,应持衣与一比丘令白二羯磨分;若有三人,应彼此共三语受共分;若二人,共三语受共分;若一人,应心念口言:‘此是我分。’”
 
尔时有住处,有比丘有比丘想,欲别部分衣。
诸比丘不知成分不成分?
白佛,佛言:“不成分,得突吉罗。”
 
尔时有住处,有比丘疑别部分衣。
诸比丘不知成分不成分?
白佛,佛言:“不成分,得突吉罗。”
 
尔时有住处,有比丘作无比丘想,别部分衣。
比丘不知成分不成分?
白佛,佛言:“不成分,不犯。”
 
尔时有住处,无比丘有比丘想分衣。
诸比丘不知成分不成分?
白佛,佛言:“成分,得突吉罗。”
 
尔时有住处,无比丘有疑分衣,不知成分不成分?
白佛,佛言:“成分,得突吉罗。”
 
尔时住处,无比丘无比丘想分衣。
诸比丘不知成分不成分?
白佛,佛言:“成分衣,无犯。”
 
尔时有住处,有比丘有比丘想别部受衣。
诸比丘不知成受衣否?
白佛,佛言:“不成受衣,得突吉罗。”
 
尔时有住处,有比丘疑别部受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成受,得突吉罗。”
 
尔时有住处,有比丘无比丘想别部受衣。
诸比丘不知成受否?
白佛,佛言:“不成受,不犯。”
 
尔时有住处,无比丘有比丘想受衣。
诸比丘不知成受否?
白佛,佛言:“成受,得突吉罗。”
 
尔时有住处,无比丘疑受衣。
诸比丘不知成受衣否?
白佛,佛言:“成受,得突吉罗。”
 
尔时有住处,无比丘无比丘想受衣。
诸比丘不知成受否?
白佛,佛言:“成受,无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