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7日星期日

四分律-四分之二(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五十一
 
分之(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房舍揵度(续)
卧坐具犍度 = 有关房舍和卧坐具的规定。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有比丘在僧地中作私房,有上座客比丘来语言:“起避上座。”
彼答言:“不起。”
问言:“何故耶?”
答言:“是我私房。”
诸比丘白佛,佛言:“应语令起;若起者善,若不起应语言:‘还僧地,更无有理以僧地入己。”
 
有比丘卒成屋不坚牢,佛言:“不应尔。”
(zú) = 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servant dress](后泛指士兵[soldierprivate]/终止;尽,完毕[finish]/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die]/末尾,结局[end]/cù = 突然[suddenly]/同“猝”。仓促,急速[hastily])
 
彼便尽形寿经营一房屋,不时成,佛言:“不应尔;若作极上大好重阁堂,听十二年经营,余者随大小量宜。”
彼经营人一切时春夏冬受僧常营事房,佛言:“不应尔;听夏三月竟随上座分。”
 
时有比丘,通经营僧伽蓝,便处处取房分,佛言:“不应尔;应九十日取一处住。”
 
彼经营人在众多人住处住、食堂、温室、经行堂,令客比丘无住处,佛言:“不应尔;若下堂众多人住处,应在上堂住;若上堂众多人住处,应在下堂住。”
 
彼作小小经营泥壁,若补缺、若平地,便索营事者房,佛言:“不应尔。”
(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谋求[seek for]/军队[army])
彼差沙弥僧伽蓝人便作营事人,佛言:“不应尔。”
彼作小房索营事者房,佛言:“不应尔;若所作房受绳床、木床者,听与营事房。”
彼作恶房,便索营事者房,佛言:“不应尔;若所作房庄严香薰所须具足者,听与房。”
 
时有营事比丘,受房已命过。
诸比丘不知此房属谁?白佛,佛言:“随僧。”
 
时有营事比丘,遣人白僧索房。
彼比丘至僧中索房已,营事比丘便命过。
诸比丘不知此房与谁?佛言:“随僧。”
 
营事比丘遣人僧中索房已,彼使比丘命过。
诸比丘不知此房与谁?佛言:“应与彼营事者。”
 
时营事人夏安居中命过,诸比丘不知此房与谁?佛言:“随僧。”
 
时有比丘作房未覆舍行,时客比丘语旧比丘言:“可覆此房。”
旧比丘答言:“作者应覆。”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作极大好重阁房六年内覆,成余小者随事量宜。”
 
时有一比丘作房,有异比丘覆。
彼二比丘共诤先后治屋。
诸比丘白佛,佛言:“先作者应先治。”
 
时有二比丘共作房,二人共诤前后作,佛言:“听更互作上座在先。”
 
时营事比丘,夏安居受所治房复受余房,佛言:“不应尔;即所住房作安居房。”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时王优填与跋难陀亲厚,王请在拘睒弥夏安居。
优填王 = Udayana,意译日子王、出爱王。为佛世时憍赏弥国(Kausambi)之王。因王后笃信佛法,遂成为佛陀之大外护。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载,佛陀曾升至三十三天,为生母说法,彼时,优填王未能礼佛,忧苦愁病,群臣遂以牛头栴檀(牛头山所产之香木)造一尊五尺佛像,王乃痊愈。
时跋难陀受请安居已,闻有异处安居僧大得衣物,即往彼处少时住已还拘睒弥。
时王优填闻已讥嫌:“云何跋难陀受我请夏安居已,闻有异处僧大得夏安居衣物而往彼住,后还来此?”
时诸比丘闻,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跋难陀释子言:“云何受请在拘睒弥夏安居,闻有异处僧大得夏安居衣物,便往彼住已复还此耶?”
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若比丘此处安居,闻有异处僧大得夏安居衣物,而往彼住即失此处,于彼少住已复还此处,复失彼处。”
 
尔时众僧房舍故坏,有异居士言:“若与我者,我当修理。”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与。
“白二羯磨应如是与。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持此房与某甲居士修治,某甲比丘经营;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今以此房与某甲居士修治,某甲比丘经营;谁诸长老忍僧持此房与某甲居士修治、某甲比丘经营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与某甲居士房修治、某甲比丘经营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尔时营事比丘未分房便出行,诸比丘即于后分房。
彼营事比丘还,问言:“留我营事房否?”
彼答言:“不。”
即便嫌责诸比丘言:“我未分房出行,而于后便分房;我于此有益,何故不与我房耶?”
诸比丘不知为成分不成分?佛言:“成分;应待还,彼亦应嘱人取。”
 
时营事比丘未分房出行,嘱余比丘取房,而不指示房处所。
彼比丘营处多,此比丘不知与取何房?诸比丘分房已,彼方还,问诸比丘:“分房未?”
答言:“已分。”
“为我取房否?”
答言:“不。”
彼即嫌责言:“未分房我出行,嘱余比丘为我取房;我于此有益,而不与我取房。”
诸比丘不知为成分不成分?佛言:“成分;应待还,彼亦应指授言:‘取某甲房。’”
 
彼营事比丘取房已,后分房时次得好房,便舍前房。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应从上座更分,若无人取者应与。”
 
彼比丘疑,不敢捉众僧户钩钥、若杖、若环、若𣏾、若角杓、若铜杓、若浴床,佛言:“听捉。”
(sháo) = 杓子[dip-iron]
彼不敢从此住处移此诸物至彼处,佛言:“听移。”
 
“有五法不应差为僧分粥,设差不应分:若有爱、有恚、有怖、有痴、不知已分未分。
“有如是五法,不应差为僧分粥,已差不应分。
“有五法应差为僧分粥: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已分未分。
“有如是五法,应差为僧分粥,若差应令为僧分粥、分小食、分佉阇尼,差请会敷卧具分卧具、分浴衣、分衣,可取可与。
(qū) = 通“祛”。驱逐[expel]
半者佉阇尼/半者佉但尼/半者珂但尼 = Panca-khadaniya,半者,即五之意;珂但尼,指嚼啮之食。意译作五嚼食、五不正食。各部律记载五正食、五不正食时,所说之种类互有出入,据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载,五种可供嚼啮之不正食为:根、茎、叶、花、果等五物。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则谓五种珂但尼为:枝、叶、花、果、细末磨食等。又此五种食物,虽食用之,然不能饱足,故不宜作为正餐之食物。佛陀制戒时即规定,若食过五种正食,业已饱足,即不可再食用此类之不正食。
“差比丘使、差沙弥使,一切亦如是。
“有五法为僧分粥,入地狱如射箭:有爱、有恚、有怖、有痴、不知分未分。
“有如是五法分粥,入地狱如射箭。
“有五法分粥,生天如射箭,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分未分。
“有如是五法为僧分粥,生天如射箭,乃至差沙弥使亦如是。
 
############################################################
 
#杂揵度
小犍度 = 有关比丘日常生活用品的规定。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
五比丘来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我等应持何等钵?”
佛言:“听持迦罗钵、舍罗钵。”
迦罗钵舍罗钵 = Kala-pattaSona-patta,黑赤二色之钵。
 
时有比丘入僧中食,无钵,佛言:“听比坐与;若僧中有此二种钵者借与。”
 
时有比丘,蛇吐毒钵中,不洗持用食,食已得病。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不洗钵用食,听洗已用食。”
 
时诸比丘发长,佛言:“听剃,若自剃、若使人剃。”
彼须剃刀。
“听作。”
 
彼用宝作𣠽,佛言:“不应用宝,听用铜铁。”
 
彼露捉刀难掌护,佛言:“听作刀鞘。”
(qiào) = 刀剑套[sheathscabbard]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听用骨、牙、角、铜、铁、白镴、铅、锡、舍罗草、竹苇、木作。”
(là) = 铅和锡的合金,可以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亦称“白镴”、“锡镴”>
(qiān) = 青金。古时也指锡类[tin]
(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铅锡(qiān xī) = 即铅。
(wěi) = 芦苇[reed]
彼作刀鞘,患动坏刃。
“应以物障,若毳、若劫贝、若犬皮,若堕落应以綖连缀,若手捉难掌护,应作囊盛;若从囊口出,应以绳系之;若手捉行恐失,绳系络着肩。”
(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zhuì) = [sewstitch](连结[connect])
(náng) = 口袋[bagpocket]
(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时比丘用刀,刀卷。
“听手上磨;若故卷,应石上磨;手捉石恐失,应盛着刀囊中;若刀钝,应刮刃;若自刮、教人刮。”
彼须刮刀,佛言:“听作。”
 
时比丘剃发,患发着衣,佛言:“听畜承发器。”
 
不知云何作?
“听织竹作、若屈木为卷,以树皮鞔之,若十种衣中一一衣,听作承发器。”
(mán) = 蒙鼓,把皮革固定在鼓框上,做成鼓面[fasten skin on drum]/把布蒙在鞋帮上[instep]
 
彼持承发物着地,用时着膝上,泥土污衣,佛言:“不应尔,听以绳悬若安𣏾上。”
 
时比丘患鼻中毛长,佛言:“听拔;若自拔、若令人拔。”
彼须镊,佛言:“听作。”
(niè) = 夹取毛发、细刺及其他细小东西的器具,一般用金属制成,通称“镊子”。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作;听用骨、牙、角、铜、铁、白镴、铅、锡作;若患镊头破,听头安铁;手捉难掌护,听着剃刀囊中。”
 
时比丘爪长,佛言:“听剪;若自剪、若令人剪。”
彼须剪爪刀,佛言:“听作。”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听用铜、铁;手捉难掌护,听作筒盛。”
 
彼用宝作筒,佛言:“不应用宝,听用铜、铁、白腊、铅、锡、竹、木作;患筒中出,应作盖塞。”
 
彼用宝作盖,佛言:“不应用宝,听用铜、铁、若白腊、铅、锡、竹、木;若趣着一处患零落,听着刀囊中。”
 
尔时有比丘爪长,至一白衣家,此比丘颜貌端正,白衣妇女见已便系意于彼比丘,即语比丘言:“共我作如是如是事。”
比丘言:“大姊,莫作是语,我等法不应尔。”
彼妇女言:“若不从我者,我当自以爪爬身面破已;我夫还时当语言:‘彼比丘唤我作如是事,我不从彼便爪爬破我身面如是。’”
时比丘闻已愧惧,便疾疾出其家。
比丘亦出,其夫亦从外入,彼妇即自爬破身面语其夫言:“比丘唤我作如是事,我不从便爬破我身面。”
其夫即疾疾逐比丘语言:“汝欲犯我妇,我妇不从,便爬破身面耶?”
比丘答言:“居士莫作是语,我等法不应尔。”
彼便言:“汝云何言:‘不应尔?’;汝爪长如是。”
彼即打比丘次死。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长爪。”
 
时六群比丘剪爪令血出,佛言:“不应尔。”
彼剪爪令如半月形,佛言:“不应尔。”
彼剪爪令头尖,佛言:“不应尔。”
彼磨爪令光出,佛言:“不应尔。”
彼以彩色染爪,佛言:“不应尔。”
佛语比丘:“汝曹痴人,避我所制更作余事;听诸比丘皮次剪爪。”
不知长短几许应剪?佛言:“极长如一麦应剪。”
 
时六群比丘以剪刀剪须发,佛言:“不应尔。”
彼剃发、不剃须,佛言:“应剃须发。”
彼剃须、不剃发,佛言:“应剃须发。”
彼拔发,佛言:“不应尔。”
彼留发,佛言:“不应尔。”
彼捻髭令翘,佛言:“不应尔;汝等痴人,避我所制更作余事;自今已去,应须发尽剃。”
(niǎn) = 用手指搓转[twist with the fingers]
(zī) = 嘴唇上边的短须[moustache]
 
彼比丘不知发长几许应剃?佛言:“极长长两指,若二月一剃,此是极长。”
 
时六群比丘梳须发,佛言:“不应尔。”
彼以油涂发,佛言:“不应尔。”
 
六群比丘画眼睑。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多欲无厌,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犹若白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如是画眼睑。”
(jiǎn) = 眼皮,能够活动的眼皮盖[eyelid]
 
时诸比丘患眼痛,佛言:“听着种种药。”
 
时六群比丘镜照面、或水中照面、或以物摩壁令光出照面。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多欲无厌,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以镜照面犹如白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时比丘患面疮,佛言:“听余比丘着药;若独在一房,听以水镜照面着药。”
 
彼比丘治身治发,佛言:“不应尔。”
彼比丘唾身揩摩,佛言:“不应尔。”
(kāi) = 擦抹;摩擦[rubwipe]
 
彼于露处洗浴,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多欲无厌,自称:‘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露处洗浴犹如白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时有比丘作如是意:“自椎打肩臂,欲令粗好。”
(chuí) = 槌子,敲击的器具后亦为兵器 [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zhuī = 椎骨[vertebra])
佛言:“不应尔。”
 
彼作如是意:“以香涂身,为香好故。”
佛言:“不应尔。”
 
时诸比丘患身汗臭,佛言:“听作刮汗刀。”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听用骨、牙、角、铜、铁、铅、锡、舍罗草、竹、木作。”
时六群比丘作刮汗刀,头似剃刀形,刮汗并欲去身毛,佛言:“不应尔;亦不应畜如是刀。”
时病疮比丘以粗末药洗患痛,佛言:“听以细末药、若细泥、若叶华果,随病比丘便身,听洗病者种种疮乃至患汗臭。”
 
时六群比丘着耳铛,佛言:“不应尔。”
(dāng) = 锒铛。锁系囚人的铁索[shackles](女子的耳饰[ear-ornaments])
时六群比丘耳轮上着珠,佛言:“不应尔。”
六群比丘着耳环,佛言:“不应尔。”
六群比丘以多罗叶、若铅锡作环张耳孔令大,佛言:“不应尔。”
彼六群比丘缠裹耳睡,佛言:“不应尔。”
彼作铅锡腰带,佛言:“不应尔。”
彼着颈璎,佛言:“不应尔。”
彼着臂脚玔,佛言:“不应尔。”
(chuàn) = 同“钏”。臂镯的古称。俗称镯,镯子。用珠子或玉石等穿起来做成的镯子[bracelet]
彼着指环,佛言:“不应尔。”
彼用五色綖络腋系腰臂,佛言:“不应尔。”
彼着指印,佛言:“不应尔。”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有外道六师,与弟子共住。
 
外道六师/六师外道 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众社会中所流行之思想体系。
富兰那迦叶
Purana-kassapa,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末伽梨拘舍梨/末伽梨拘赊梨子
Makkhali-gosala-putta,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导者。
珊阇耶毗罗胝子/删阇夜毗罗胝子
Sanjaya-Belatthi-putta,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kesakambala,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迦罗鸠驮迦旃延
Pakudha-kaccayana,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尼乾陀若提子
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时不兰迦叶,与弟子九万人俱。
末佉罗瞿奢罗,与弟子八万人俱。
如是转减,乃至尼揵子,与四万人俱。
时王舍城有长者,是六师弟子,得大段旃檀木,即用作钵,以宝作络囊盛之,于中庭竖高标安着其上,唱言:“若此王舍城,有沙门、婆罗门,是阿罗汉有神力者,可取此钵去。”
时富兰迦叶至长者所语言:“我是阿罗汉,有大神力,可持此钵并囊与我。”
长者语言:“汝若是阿罗汉有大神力与汝,汝可往取。”
彼欲取而无由得。
时末佉罗瞿奢罗、阿夷头翅舍钦婆罗、波瞿迦旃延、讪毗罗吒子、尼揵陀若提子等,至长者所作如是言:“我是阿罗汉有神力,可以此钵并囊与我。”
长者言:“若汝是阿罗汉有大神力者与汝,汝可往取。”
彼欲取而无由得。
尔时宾头卢、大目连,共在一大石上坐,宾头卢语目连:“汝是阿罗汉,世尊记汝神足第一,汝可往取。”
宾头卢颇罗堕誓/宾度罗拔啰堕舍/宾头卢突罗阇/宾头卢 = Pindola,全称宾头卢跋罗堕阇(Pindola-bharadvaja)。为佛弟子,十六罗汉之一。永住于世,现白头长眉之相。又称住世阿罗汉。宾头卢为名,译作不动;跋罗堕阇为姓,译作利根、捷疾、重瞳,为婆罗门十八姓之一。
目连言:“我未曾白衣前现神足;汝亦是阿罗汉,有大神力,世尊记汝师子吼最为第一,汝可往取。”
时宾头卢闻目连语已,即合石踊身虚空,绕王舍城七匝,国人皆东西避走言:“石欲堕。”
时彼长者在阁堂上,遥见宾头卢在虚空中,即合掌作礼作如是言:“取此钵;宾头卢。”
宾头卢即取钵,长者复言:“小下住;宾头卢。”
宾头卢即小下住。
时彼长者从手中取钵盛满美食与。
时宾头卢取钵已,还以神足力乘虚而去。
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宾头卢言:“云何在白衣前现神足?”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知而故问宾头卢:“汝于白衣前现神足耶?”
答言:“实尔。”
时世尊无数方便呵责宾头卢:“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于白衣前现神足,犹如婬女为半钱故于众人前自现?汝亦如是,为弊木钵故,于白衣前现神足;不应于白衣前现神足,若现突吉罗;比丘不应畜旃檀钵,若畜如法治;若得已成者,听破分与诸比丘作眼药。”
 
时诸外道闻沙门瞿昙制诸比丘不得于白衣前现神足,彼沙门所制终不更犯。
“我等今宁可往彼所语言:‘汝沙门瞿昙自称得阿罗汉,我亦是阿罗汉;自称有神通,我亦有神通;自称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今可共现过人法神力,若沙门瞿昙现一过人法,我当现二;若现二,我当现四;沙门瞿昙现四过人法,我当现八;若现八,我当现十六;若现十六,我当现三十二;若现三十二,我当现六十四;若所现转增,我现亦转一倍。’”
 
时诸外道在城街巷处处唱言:“沙门瞿昙自称有神力,我亦有神力;自称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我等今欲共沙门瞿昙捔现神力过人法;若沙门瞿昙现一,我当现二;如是沙门瞿昙所现多少,我当现转增一倍。”
 
时王舍城中有一处,其地广大平博。
时彼长者多持华香、璎珞、伎乐、幢幡、饮食、衣服、医药、卧具,欲于此处供养外道婆伽婆。
婆伽婆 = Bhagava,为诸佛通号之一。又作薄伽梵、婆伽梵、婆伽伴、薄阿梵、婆哦缚帝、婆哦缚底、薄伽跋帝。意译作有德、有大功德、有名声、众祐巧分别、能破、世尊。即具备众德为世所尊重恭敬者之意。亦即佛之尊称。/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于赞阿弥陀佛偈中载有‘我顶礼婆伽婆’一语,即撷取诸佛之通号而立名,此乃因十方菩萨为恭敬歌颂阿弥陀佛无量广大之功德,故以具有大功德意味之婆伽婆名,赞叹阿弥陀佛。
时彼长者,欲取华供养外道,手入器辄不得出,欲取香花、璎珞、幢幡、伎乐、饮食、衣服、医药、卧具,随所取手皆着器而不得出。
时彼长者,欲取华供养佛时,随手所取而无所碍。
如是随手所取,乃至医药卧具而无所碍。
彼作如是念:“未曾有,世尊有如是大神力。”
时彼长者即白佛言:“唯愿世尊,与大比丘僧,受我明日请食。”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时彼长者,见世尊默然许可,前礼佛足绕佛而去。
即还其家竟,夜办种种肥美饮食,明日清旦往白时到。
尔时世尊着衣持钵,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往彼长者家。
时世尊动足行处,大神力天在虚空中,以天曼陀罗华、旃檀末香、天忧钵罗钵头、分摩拘牟头、分陀利华,以散佛行迹处,作天伎乐歌颂赞佛。
时彼长者,随从世尊作是念:“今此音声,为从地出?为从上来?”
仰视空中,遥见天曼陀罗华,乃至分陀利华,及天伎乐住在空中,便作是念:“此音不从地出,乃从上来。”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时世尊至长者家就座而坐,时诸外道闻,作如是念:“彼长者由来供养我诸外道,今乃更请佛及僧饮食;我今宁可往令彼供具不足。”
即便与眷属俱往长者家。
守门人见诸外道与眷属俱来,即往白长者言:“知否?今诸外道与眷属来,当听入否?”
长者言:“莫听入。”
佛言:“长者,可听入。”
长者白佛:“外道众多,此处窄狭,恐不容受。”
佛言:“但听入,足相容受。”
长者复言:“外道众多,坐处窄狭,饮食有限;本为千二百五十人设供,今恐不供足。”
(zhǎi) = 狭小[narrow]
佛告长者:“但听入,足相容受,饮食供足。”
尔时世尊以神足力令地平正广博东西观时。
无数百千高座自然而有,南西北方亦复如是。
时世尊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并外道俱坐。
时彼长者设种种美食供养佛、比丘僧及诸外道,一切充足食已舍钵,更取卑床于佛前坐。
时世尊为长者无数方便说法教化令得欢喜,为长者说法已,从坐而去。
 
尔时诸外道与眷属俱,往瓶沙王所,合掌顶上言:“愿王常胜。”
白言:“沙门瞿昙自言是阿罗汉,我亦是阿罗汉;沙门瞿昙自言有神通,我亦有神通;沙门瞿昙自称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我等今欲共沙门瞿昙捔胜神力及过人法;若沙门瞿昙现一,我当现二;如是随沙门瞿昙所现多少,我尽倍之;大王,我今欲共沙门瞿昙捔现神力过人法。”
(jué) = 古同“角”,竞力,斗。
时瓶沙王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向因缘具白世尊:“唯愿世尊,与外道捔现神力及过人法。”
世尊告王言:“且止,我自知时,可现当现;明日当去。随王所欲。”
 
世尊明日与大比丘众俱,从王舍城去。
时瓶沙王以五百乘车载种种美食从世尊后。
时诸外道闻世尊清旦出王舍城去,作是言:“沙门瞿昙不能与我等共捔神力便去;王瓶沙五百乘车载种种美食为我等,不为彼瞿昙沙门;我曹今可随彼去到所至之处,唤共捔神力过人法。”
彼即随世尊后去。
时王瓶沙闻佛清旦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从王舍城去,王从八万四千人俱随世尊后,梵身天、释提桓因、四天王、诸天无数百千大众随从世尊后。
时世尊往优禅城,优禅城王名波罗殊提,摩竭国诸外道,优禅城诸外道,俱共往波罗殊提王所,合掌顶上赞言:“愿王常胜!沙门瞿昙自称言是阿罗汉,我亦是阿罗汉;自称言有神力,我亦有神力;自称言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我等于王舍城中求共捔神力过人法,而沙门瞿昙不能与我捔神力过人法;我等今欲共捔神力过人法,若沙门瞿昙现一,我当现二;如是随沙门瞿昙所现多少,我尽倍之。”
时王波罗殊提即往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善哉世尊,可共诸外道现神力过人法。”
尔时世尊告波罗殊提王言:“且止,我自知时,可现当现;明日当去,随王意。”
 
时世尊明日清旦从优禅去,波罗殊提王五百乘车载种种美食从世尊后。
时诸外道闻世尊去,作如是言:“沙门瞿昙不能与我共捔神力过人法便去;王五百乘车载饮食为我等不为彼,我当随去到所至处,与共捔神力过人法。”
彼即随世尊后而去。
时王瓶沙闻世尊去,与八万四千人俱,波罗殊提王与七万人俱,释梵四天王诸天大众,无数百千眷属围绕从世尊后。
世尊往拘睒弥国瞿师罗园中住。
时优陀延为王,摩竭国诸外道、优禅国诸外道、拘睒弥诸外道俱往优陀延王所,合掌顶上赞言:“愿王常胜!”
白如是言:“沙门瞿昙!自称言是阿罗汉,我亦是阿罗汉;自称言有大神力,我亦有大神力;彼自称言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于摩竭国优禅国求共捔神力过人法,沙门瞿昙不能与我共捔神力过人法而去;我等今欲共沙门瞿昙捔神力过人法,沙门瞿昙现一,我当现二;如是随彼所现多少,我尽倍之。”
时优陀延王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善哉世尊,可与诸外道共捔神力过人法。”
佛告王言:“止!止!我自知时,可现当现;明日当去,便随王意,明日清旦便去。”
时王优陀延,五百乘车载种种饮食随世尊后。
时诸外道闻世尊去,便作是言:“沙门瞿昙不能与我捔神力过人法便去;优陀延王五百乘车载饮食,而为我等不为彼;我等今随彼所至之处,当共捔神力过人法。”
即便随世尊后去。
时瓶沙王与八万四千人俱,优禅王与七万人俱,优陀延王与六万人俱,从世尊后。
释梵四天王无数百千诸天大众,从世尊后。
尔时世尊往迦维罗卫国尼拘律园中住。
时迦维罗卫王梵施,是佛异母弟,摩竭国诸外道、优禅诸外道、拘睒弥诸外道、迦维罗卫国诸外道,共往梵施王所,合掌顶上:“愿王常胜。”
白梵施王言:“沙门瞿昙自称言是阿罗汉,我亦是阿罗汉;自称有大神力,我亦有大神力;自称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我于摩竭国、优禅国、拘睒弥国,与沙门瞿昙捔神力过人法,而沙门瞿昙,不能与我捔神力过人法便去;我等今欲与沙门瞿昙捔现神力过人法,若沙门瞿昙现一,我当现二;如是随沙门瞿昙所现多少,我尽倍之。”
时梵施王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白佛言:“愿世尊,现神力过人法。”
佛告王言:“止!止!我自知时,可现当现;明日当出,迦维罗卫国去,可随王意。”
世尊明日清旦便去。
尔时梵施王,即以五百乘车载种种饮食从世尊后。
时诸外道闻世尊去,便作是言:“沙门瞿昙,不能与我共捔神力过人法,舍我而去;梵施王载五百乘车饮食,而为我等不为沙门瞿昙;今当随其所至之处,唤共捔神力过人法。”
即与眷属逐世尊后。
时王瓶沙闻佛去,即与八万四千人俱,波罗殊提王与七万人俱,优陀延王与六万人俱,梵施王与五万人俱,从世尊后。
释梵四天王与诸眷属无数百千天人,从世尊后。
 
尔时世尊从迦维罗卫国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桓园中住。
时舍卫国波斯匿为王,时摩竭国诸外道、优禅城诸外道、拘睒弥诸外道、迦维罗卫诸外道、舍卫国诸外道,皆往王波斯匿所,合掌顶上白言:“愿王常胜!”
作如是言:“沙门瞿昙自称言是阿罗汉,我亦是阿罗汉;自称言有大神力,我亦有大神力;自称言有大智慧,我亦有大智慧;我等于摩竭国、优禅城、拘睒弥、迦维罗卫国,欲共捔神力过人法,而不能与我共捔神力过人法便去;我等今欲共沙门瞿昙捔神力过人法,若沙门瞿昙现一,我当现二;如是随其所现多少,我尽倍之。”
王波斯匿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善哉世尊,愿现神力过人法。”
佛告王言:“止!止!我自知时,可现当现;于腊月十五日中,从初一日至十五日,如来当现神力过人法;大王,若欲观如来现神力过人法者便来。”
 
时舍卫国有别处,其地平正广博,世尊往彼敷座而坐。
时梵天王,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世尊言:“我当为世尊敷高座。”
佛告梵天:“且止,我自知时。”
天帝释、四天王、瓶沙王、波罗殊提王、优陀延王、梵施王、波斯匿王、末利夫人、长者梨师达多、富罗那,各各作如是言:“我当为世尊敷高座。”
佛告言:“汝等且止,我自知时。”
时诸居士有信外道者,为外道敷价直百千座,有信乐恭敬供养世尊者,次第从一日至十五日。
 
尔时世尊东面看时,有无数百千诸座自然而有,南西北方亦复如是。
中央有自然七宝师子高座,如来坐上。
时诸大众皆悉就座,时有檀越次供日者授佛杨枝,世尊为受嚼已,弃着背后,即成大树,根茎枝叶扶疏茂盛。
(jiáo) = 以牙磨碎食物[chew]([eat])
时诸大众见世尊如是神力,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时世尊观诸大众得未曾有生厌离心,即为无数方便种种说法令得欢喜。
时于座上无数百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此是世尊初日现神力变化。
 
于第二日,此树花生色香具足,树花散落周遍大众积至于膝,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及余大众皆嗅此香气。
(xiù) = 用鼻子辨别气味[smell scentsniff]
时诸大众见世尊如是神力变化,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时世尊观诸大众得未曾有生厌离心,即为无数方便种种说法令得欢喜。
时于座上无数百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此是世尊第二日现神力变化。
 
于第三日,树果便出色香味具足,其果不摇自落堕地不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及诸大众,皆共食之。
此诸大众见世尊如是神力变化,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时世尊观诸大众得未曾有厌离心生,即为说法乃至得法眼净如上。
此是世尊第三日现神力变化。
 
尔时有檀越次供第四日者授世尊水,时世尊即取一把水弃之前地,佛神力故,即成大池。
其水清净无诸尘秽,饮之无患,有诸杂华,优钵罗、钵头摩、拘牟头、分陀利华,众鸟异类,凫雁、鸳鸯、鼋龟、鱼鳖水性之属,以为庄严。
(fú) = 水鸟,俗称“野鸭”[teal]
(yàn) = 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群居水边,飞时排列成行[wild goose]
鸳鸯(yuān yāng) = 动物名。鸟纲雁形目。体小于鸭,雄者羽毛美丽,头有紫黑色羽冠,翼之上部黄褐色,雌者全体苍褐色,栖息于池沼之上,雄曰鸳,雌曰鸯[mandarin duck]
(yuán) = 大鳖[soft-shelled turtle]
(biē) = 甲鱼,一种爬行动物,俗称“团鱼”[soft-shelled turtleAmyda sinensis]
时诸大众见世尊神力如是变化,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时世尊观诸大众得未曾有厌离心生,即为说法乃至得法眼净如上。
 
尔时第五日,其池四面各出一河,直流不曲,其水恬净而无波浪,众杂奇华以为庄严,其流水声说法之音,一切众行皆悉无常苦空,一切诸法皆悉无我涅槃息灭。
时诸大众见世尊神力如是变化,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时世尊观诸大众得未曾有厌离心生,即为说法乃至得法眼净如上。
此是世尊第五日变化。
 
于第六日,世尊化诸大众皆一等类无有差降。
时诸大众见世尊神力变化如是,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时世尊观诸大众得未曾有厌离心生,即为说法乃至得法眼净如上。
此是世尊第六日变化。
 
于第七日,世尊在空中为诸大众说法,但闻如来说法声而不见形。
时诸大众见世尊神力变化如是,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时世尊观诸大众得未曾有厌离心生,即为说法乃至得法眼净如上。
 
第八日时,诸居士信外道者,遣使唤诸外道:“汝曹知否?沙门瞿昙已现神力,于今八日,汝曹何故不来耶?”
彼欲来而不得来。
时世尊告诸比丘言:“若使不兰迦叶以坚䩕皮绳缚其身,并牛牵之皮绳断、身形破坏,若不舍己见而为论议故,终不能来至我所,乃至尼犍子等亦复如是。”
(yìng) = 同“硬”。坚。
时梵天王,告天帝释言:“诸外道人自言与世尊等,而不能来与世尊捔现神力;今可破灭其高座。”
时天帝释告四天王:“诸外道自言与世尊等,而不能来与世尊捔神力;今可破灭其高座。”
时四天王即召风神云雨神雷神告如是言:“诸外道自言与世尊等,而不能来与世尊捔神力;今可破坏其高座令散灭无余。”
时风神等闻四天王教已,即取外道高座破散令灭无余。
时诸外道得风雨飘湿,即入草木丛林山谷窟中而自藏窜。
(cuàn) = 躲藏[hide](奔逃[scuttlescurry off])
时有露形斯尼外道波梨子、波私婆阇伽,以大石系颈自投深渊。
时诸大众见世尊神力变化,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世尊即为说法乃至得法眼净如上。
此是世尊第八日变化。
 
于第九日,世尊于须弥顶上为大众说法,但闻其声不见其形。
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时诸大众见世尊如是变化,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世尊即为说法乃至得法眼净如上。
此是世尊第九日变化。
 
第十日,世尊于梵天上说法,时诸大众但闻其声不见其形。
时诸大众见世尊如是变化,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世尊即为说法乃至得法眼净如上。
此是如来第十日变化。
 
于第十一日,世尊于大众中现神足变化,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于近现处、若远不见处若近山障石壁身过无阂,游行空中如鸟飞翔,出没于地犹若水波,履水而行如地游步,身出烟焰犹若大火,手扪摸日月身至梵天。
(hé) = 从门外关门。(阻隔,不畅通;妨碍[hinderobstructseparateblock])
(xiáng) = 翅膀平直不动盘旋地飞[circle in the airsoar]
时诸大众见世尊如是变化,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世尊即为说法乃至得法眼净如上。
此是世尊第十一日神足变化。
 
于第十二日,世尊于大众中心念说法,是应念、是不应念,是应思惟、是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修行。
是时诸大众见世尊神足变化如是,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世尊即为说法乃至得法眼净如上。
此是世尊第十二日神足变化。
 
于第十三日,世尊为大众说法教授,说法教授者,一切皆炽然。
云何一切皆炽然?眼炽然、色炽然、识炽然、眼触炽然。
眼触因缘有受,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是亦炽然。
谁炽然?贪欲、瞋恚、痴火炽然,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炽然。
苦缘是生。
耳、鼻、舌、身、意亦如是,一切皆炽然。
尔时大众闻世尊如是说法,教化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即为说法乃至得法眼净如上。
此是如来第十三日变化。
 
于第十四日,次供檀越以一掬花授世尊,世尊嗅已掷着空中,以佛神力故,变为万四千华台楼阁,华台楼阁中一切皆有座佛,左右面天帝释梵合掌敬礼,而说偈言:
(jū) = 两手相合捧物[hold in both hands](犹捧。指两手相合所捧的量。)
 
“敬礼丈夫王,大人最无上;一切无能知,世尊所依禅。”
 
尔时大众见世尊神力变化如是,皆大欢喜得未曾有。
世尊即为说法乃至得法眼净如上。
 
尔时摩竭王瓶沙次十五日设供,即于夜办种种美食,夜过已明日,以种种多美饮食饭佛及僧,并波罗殊提王、优陀延王、梵施王、波斯匿王、末利夫人、长者梨师达多、富罗那,一切大众皆供养满足。
食已舍钵,王瓶沙更取卑床于佛前坐。
时世尊坏加趺坐,申脚案上,足至案上,时地为六反十八种震动。
时世尊足下相轮,轮有千辐,轮郭成就,轮相具足,光明晃曜从轮出光,光照三千大千国土。
(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炫耀;显示[show off])
时摩竭王见世尊足下轮相如是,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白世尊言:“世尊,往昔作何福德,得此足下千辐轮相,光明晃曜、轮中出光、光照三千大千国土?”
尔时佛告瓶沙王:“乃往过去世时,有王名利益众生,作阎浮提王。
“时阎浮提,国土丰饶人民炽盛快乐,有八万四千城聚落,有五十五亿。
“时利益众生王所住城名慧光,东西十二由延、南北七由延,其城广大、人民炽盛、财物无限、严饰快乐。
“王第一夫人字慧事,无儿息。
(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彼为儿故,礼事种种诸天、河水、池水、满善天、宝善天、日月、天帝释、梵天王、地水火风神、摩醯首罗天子、园神、林神、巷陌诸神、鬼子母、聚落诸神,处处供养求愿有子。
后于异时,王第一夫人怀娠,女人有三种智慧:知男子有欲意看、知得胎时、知所从得处。
(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时夫人即往王所白言:‘王知否?我今怀妊。’
“王言:‘大善。’
“即为夫人倍增供养,以最上饮食、衣服、医药、卧具一切所须皆增一倍。
“十月满已生一男儿,颜貌端正。
“时儿生日,八万四千诸城,八万四千伏藏自然涌出。
“藏有银者银树涌出,根茎枝叶皆是白银。
“藏有金者金树涌出,根茎华叶皆悉是金。
“藏有琉璃者、颇梨者、有赤真珠者、有马瑙者、有车磲者,皆亦如是。
“尔时国法,若儿初生,若父母为作字、若沙门婆罗门为作字。
“时王利益众生作是念:‘何须沙门婆罗门为作字也?此儿母字慧事,我今宁可字儿为慧灯。’
彼即字为慧灯。
时王为其儿置四种乳母:一者治身,二者浣衣,三者乳养,四者戏笑。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治身母者,修治身形支节。
“浣衣母者,为浣濯衣服洗浴身形。
(zhuó) = [wash]
与乳母者,主知与乳。
“游戏母者,若王子在象马车乘游戏时,华香宝物种种玩弄之具,与共嬉戏持孔雀盖在后,娱乐王子令得快乐。”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一切要归尽,高者会当堕;生者无不死,有命皆无常。
“众生堕有数,一切皆有为;一切诸世间,无有不老死。
“众生是常法,生生皆归死;随其所造业,罪福有果报。
“恶业堕地狱,善业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无漏涅槃。
 
“时利益众生王命终,王子转大至年八九岁,其母教学诸伎艺,书画、算数、戏笑、歌舞、伎乐、象马骑乘、乘车,学射勇健捷疾,于诸技艺皆悉综练。
(zōng) = 总聚;总合[put togethersynthesizesum up]
“至年十四五时,诸群臣至王子所白言:‘知否?王已命终,今次应登王位为王,施行教令。’
“王子答言:‘我不能为王、行王教令;何以故?我前世时曾为国王经六年,以是因缘堕在地狱六万岁;以是故今不能为王行王教令。’
“诸臣言:‘颇有方便可得作王行王教令否?’
“答言:‘有。’
“‘何者是?’
“答言:‘若能令阎浮提若男若女能言之者,皆行十善不杀生乃至不邪见者,我当为王。’
“时诸臣闻王子教已,即遣使持书四方唱令,作如是言:‘汝等知否?利益众生王已命过;王子慧灯次应为王,作如是言:“我不为王,乃使阎浮提人若男若女能言之者,皆行十善不杀生乃至不邪见者,我当为王。”’
“时诸国人闻如是教,尽修行十善不杀生乃至不邪见。
“诸臣即往王子慧灯所白言:‘王子知否?阎浮提人若男若女能言之者,皆行十善不杀生乃至不邪见,今可登王位行王教令。’
“王子言:‘取绢来。
(juàn) = 生丝织物。厚而疏者称绢[carbasothinthough silk](丝织品的通称[silk])
即授第一白绢与,自系头上作如是言:‘如是时有如是王,善好不耶?’
“诸臣答言:‘甚善。’
“时诸臣白王言:‘王初生时,有八万四千藏自然而出,今可取入王藏。’
“王言:‘何须入藏?即可于彼四交道头,布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孤老,随所求索者一切施与。’
“时诸大臣闻慧灯王教已,即于八万四千城,随所在藏,于四城门中四交道头,布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孤老,随其所索一切施与。
 
“时天帝释便作是念:‘王慧灯于八万四千城,随所在藏,皆于四城门中四交道头;布施沙门、婆罗门、贫穷孤老,随其所索一切施与;将恐来夺我座,我今宁可往试王慧灯,为以无上道不退转故布施、为以退转也?’
“彼即化作男子,自相谓言:‘王慧灯,教我等行十恶杀生乃至邪见。’
“时诸大臣皆往王所白言:“王实教国人行十恶杀生乃至邪见耶?’
“王答言:‘否;何以故?我先有是语:“我不作王,乃令阎浮提人能言之类皆行十善不杀生乃至不邪见,我当为王”;是故我无是语;汝等今可严驾象乘,我欲自行教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