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星期五

四分律-三分之十二(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四十
 
三分之十二(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灭诤揵度(续)
= 有关平息比丘纷争(七灭诤)的规定。
 
尔时阿难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觅诤以几灭灭?”
 
四种诤/四诤 = 诤,即诤论,谓因意见冲突而互以言论决胜负。律宗将比丘之诤论分成言诤、觅诤、犯诤、事诤四种;其对治之法有七,称为七灭诤。
言诤
谓由谈论法相之是非而起之诤论。
觅诤
谓觅比丘所犯之罪而起之诤论。
犯诤
谓评议比丘犯罪之虚实而起之诤论。
事诤
谓关于羯磨之事,评其如法或不如法而起之诤论。
 
佛告阿难:“觅诤以四灭灭:现前毗尼、忆念毗尼、不痴毗尼、罪处所毗尼。”
阿难复问:“颇有觅诤以二灭灭,不以不痴毗尼、罪处所毗尼灭耶?”
佛告阿难:“有。”
又问:“何者是?”
佛告阿难:“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诸比丘言犯波罗夷、僧残、偷兰遮,而诸比丘语言:‘汝忆犯波罗夷、僧残、偷兰遮否?’
“彼不忆,即答言:‘我不忆犯波罗夷乃至偷兰遮;长老,莫数难诘问我。’
“而彼比丘故难诘不止,阿难,僧应与此比丘忆念毗尼白四羯磨如上。
 
“有三非法与忆念毗尼:若比丘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诸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
“彼比丘语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乃至偷兰遮否?’
“答言:‘我不忆犯;长老,莫数难诘问我。’
“而彼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从僧乞忆念毗尼,僧若与作忆念毗尼者非法。
“若比丘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诸比丘亦言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
“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乃至偷兰遮否?’
“答言:‘我不忆犯重罪波罗夷乃至偷兰遮,我忆犯小罪当如法忏悔;诸长老,莫数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从僧乞忆念毗尼,僧若与忆念毗尼者非法。
若比丘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
诸比丘亦言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
问言:‘汝忆犯重罪否?’
答言:‘我不忆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我忆犯小罪已如法忏悔;诸长老,莫数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从僧乞忆念毗尼,若僧与忆念毗尼者非法。
“是为三种与非法忆念毗尼。
“有三种与如法忆念毗尼。
(即反上三句是如法与忆念毗尼。)
 
“有五不如法与忆念毗尼:不现前、不自言、不清净、非法、别众,是为五非法与忆念毗尼。
“有五如法与忆念毗尼:现前、自言、清净、法、和合,是为五如法与忆念毗尼。
“若如是诤事灭,是为阿难,觅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忆念毗尼,不用不痴毗尼、罪处所。
“是中云何现前法、毗尼、人、僧、界?如上。
“是中云何忆念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应作忆念。
“若比丘如法诤事灭已,后更发起者,得波逸提如上。”
 
阿难复问:“颇有觅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不痴毗尼,不用忆念毗尼、罪处所耶?”
佛告阿难:“有。”
问言:“何者是?”
佛告阿难:“是中有比丘,癫狂心乱多犯众罪,后还得心。
“诸比丘皆言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
“即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否?’
“彼不忆犯重罪,答言:‘我不犯重罪波罗夷乃至偷兰遮,我癫狂心乱时多犯众罪,此非故作,是我癫狂故耳;诸长老,莫数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作如是念:‘我当云何?’
“白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僧与此比丘不痴毗尼,白四羯磨如上。’
 
“有三非法与不痴毗尼,若比丘不痴而诈作痴,多犯众罪非沙门法。
“诸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残、偷兰遮。
“诸比丘即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乃至偷兰遮否?’
“答言:‘我痴狂时多犯众罪非沙门法,非是我故作,是痴狂故耳;诸长老,莫数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从僧乞不痴毗尼,僧若与不痴毗尼是为非法。
(此是初句;次第二句亦同上,正以言我忆犯众罪,如人梦中所作耳;次第三句亦同,正以言我忆犯众罪,如人从高山堕地揽捉少片物,我亦如是。)
“是为三非法与不痴毗尼。
“有三如法与不痴毗尼。
(即反三句是如法。)
 
“有五非法与不痴毗尼,有五如法与不痴毗尼如上。
 
“若如是诤事灭者,是为阿难,觅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不痴毗尼,不用忆念毗尼、罪处所。
“是中现前如上。
“云何不痴毗尼?彼比丘此罪,更不应举,不应作忆念者是。
“彼比丘如法诤事灭已,后更发起者,得波逸提如上。”
 
阿难又问:“颇有觅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罪处所,不用忆念毗尼、不痴毗尼耶?”
佛言:“有。”
问言:“何者是?”
“若比丘好论议,与外道论时得切难,便前后言语相违;若在众僧中问时,亦前后言语相违,众中故妄语。
“阿难,僧应与此比丘罪处所、白四羯磨如上。
“有三非法与罪处所毗尼:不作举,不作忆念,不作自言,是为三。
“复有三:无犯、犯不可忏罪、若犯罪已忏。
“复有三:不举、非法、别众;不作忆念、非法、别众;不作自言、非法、别众;不犯、非法、别众;犯不可忏罪、非法、别众;犯罪已忏、非法、别众;不现前、非法、别众;是为三非法与罪处所。
“复有三如法与罪处所(即反上事更不异,故不出是如法也),是为三如法与罪处所。
 
“有五非法与罪处所:不现前、不作自言、不清净、非法、别众,是为五非法与罪处所(次有五句如法,反上事是,更无异,故不出)
 
“若如是诤事灭,是为觅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罪处所,不用忆念毗尼、不痴毗尼。
“是中现前义如上。
“云何罪处所?彼比丘此罪,与作举、作忆念者是。
“彼比丘若诤事如法灭已,后更发起,得波逸提如上。”
 
阿难复问:“犯诤以几灭灭?”
佛告阿难:“犯诤以三灭灭:现前毗尼、自言治、草覆地。”
阿难复问:“颇有犯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自言治,不用草覆地耶?”
佛言:“有。”
问言:“何者是?”
佛告阿难:“若比丘犯罪,若欲在一比丘前忏,应至一清净比丘所偏露右肩,若上座礼足、右膝着地、合掌说罪名、说罪种,作如是言:‘长老一心念,我某甲比丘犯某甲罪,今从长老忏悔,不敢覆藏;忏悔则安乐,不忏悔不安乐,忆念犯发露,知而不覆藏;长老忆我清净,戒身具足清净布萨。’
“如是第二、第三说。
“彼应语言:‘自责汝心应生厌离。’
“答言:‘尔。’
“若作如是诤事灭者,是为阿难,犯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自言治,不用如草覆地。
“是中现前者,法、毗尼如上。
“人现前者,受忏悔者是也。
“是中云何自言?说罪名、说罪种忏悔者是。
“云何治?自责汝心生厌离也。
“若诤事灭已,后更发起者波逸提。
“除受欲已,余者如上。
 
“若欲在二比丘边忏悔,应至彼二清净比丘所偏露右肩,若是上座,礼足已右膝着地,合掌说罪名、说罪种,作如是言忏法如上。
“受忏者应先问彼第二比丘:‘若长老听我受某甲比丘忏者我当受。’
“彼第二比丘应言:‘可尔。’
“若欲在三比丘边忏亦如是。
 
“若欲在僧中忏者,应往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礼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白如是言:‘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犯某甲罪,今从僧忏悔。’
“如是三说。
“受忏者应作白然后受彼忏,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彼某甲比丘犯某甲罪,今从僧忏悔;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受某甲比丘忏;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已受忏。
“受忏者应语言:‘自责汝心,生厌离。’
“彼应答言:‘尔。’
“若作如是诤事灭者,是为阿难,犯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自言治,不用如草覆地。
“是中现前者,法、毗尼乃至界如上。
“是中云何自言?说罪名、说罪种忏悔者是。
“云何治?自责汝心生厌离者是。
“如法诤事灭已,后更发起者如上。”
 
阿难又问:“大德,颇有犯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草覆地,不用自言治耶?”
佛言:“有。”
又问:“何者是?”
答言:“若比丘诤事,是中比丘多犯众罪非沙门法,言无齐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
“彼作如是念:‘我等此诤事,多犯众罪非沙门法,言无齐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我等若自共寻究此事,恐令罪深重,不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诤事灭,令诸比丘住止不安乐。’
“阿难,彼一众中有智慧堪能比丘,从座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诸长老,我等此诤事,多犯众罪非沙门法,言无齐限,出入行来不顺威仪;若我等寻究此事,恐令罪深重,不得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诤事灭,令诸比丘住止不安乐;若长老忍者,我今为诸长老作如草覆地忏悔此罪。’
“第二众中亦如是说。
“阿难,彼诸比丘应作白如草覆地忏,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此诤事作草覆地忏悔;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已,作如草覆地忏悔。
“阿难,是一众中有智慧堪能者,从座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诸长老,我今此诸诤事己所犯罪,除重罪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若诸长老听者,为诸长老及己作草覆地忏悔。’
“第二众亦应作如是说。
“若作如是诤事灭者,是为阿难,犯诤以二灭灭,现前毗尼、草覆地,不用自言治。
“现前义如上。
“云何草覆地?不称说罪名、罪种忏悔者是。
“若诤事灭已,后更发起者如上。”
 
阿难又问:“事诤以几灭灭?”
佛言:“以一切灭灭,随所犯。”
 
尔时长老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白佛言:“作自言治,一切如法否?”
佛语优波离:“自言治不一切如法。
“是中比丘不犯波罗夷,彼不作举、不作忆念,自言犯波罗夷,诸比丘即与作波罗夷罪治。
“优波离,是为非法自言治。
“优波离,是中比丘不犯波罗夷,彼不作举、不作忆念,彼自言犯僧残,诸比丘即与作僧残罪治。
“优波离,是为非法与自言治;乃至自言犯恶说亦如是。
“优波离,是中比丘不犯僧残,彼不作举、不作忆念,彼比丘自言犯波罗夷,诸比丘与作波罗夷罪治。
“优波离,是为非法自言治。
“优波离,是中比丘不犯僧残,诸比丘不作举、不作忆念,彼比丘自言犯僧残,诸比丘与作僧残法治,是为非法与自言治。
“是中比丘不犯僧残,自言犯波逸提乃至恶说亦如是。
是中比丘不犯波逸提,自言犯波罗夷乃至恶说亦如是。
是中比丘不犯波罗提提舍尼,自言犯波罗夷乃至恶说亦如是;偷兰遮乃至恶说亦如是;突吉罗乃至恶说亦如是。
“恶说从自言犯波罗夷还至恶说亦如是。
“优波离,是中比丘不犯波罗夷,彼作举、作忆念,便自言犯波罗夷,诸比丘即与作波罗夷法治,是为非法作自言治。
“乃至自言犯恶说,七句互作头亦如上。
“优波离,是中比丘犯波罗夷,彼不作举、不作忆念,自言犯僧残,诸比丘即与作僧残治,是为非法自言治;乃至自言犯恶说亦如是。
“是中比丘犯僧残,彼比丘不作举、不作忆念,便自言犯波罗夷,诸比丘即与作波罗夷罪治,是为非法与自言治。
“是中比丘犯僧残,彼比丘不作举、不作忆念,便自言犯波逸提,诸比丘即与作波逸提罪治,是为非法与自言治;乃至自言犯恶说,互作头亦如是。
“优波离,是中比丘犯波罗夷,彼比丘作举、作忆念,便言犯僧残,诸比丘即与作僧残罪治,乃至恶说互作句亦如是。
“是为优波离,非法与自言治。”
 
优波离复问:“云何如法自言治?”
佛言:“若比丘犯波罗夷,彼不作举、不作忆念,彼自言犯波罗夷,诸比丘即为作波罗夷罪治,是为如法与自言治。
“乃至恶说亦如是。
“优波离,是中比丘犯波罗夷,彼作举、作忆念,彼自言犯波罗夷,诸比丘即与作波罗夷治,是为如法与自言治。
“乃至恶说亦如是。
“优波离,是为如法与自言治。”
 
七灭诤法/七止诤法/七灭诤 即为裁断僧尼之诤论所设之七种法。
现前毗尼
又作面前止诤律。使起诤之双方对决于现前,或于现前引证三藏之教法而决之,或于现前引证戒律之制条而决之。
忆念毗尼
又作忆止诤律。即诤议罪过之有无时,质犯人记忆之有无,若无记忆则免之;但仅限平生为善,以善知识为友者。
不痴毗尼
又作不痴止诤律。犯戒之人若精神异常,待其冶愈,羯磨而令悔其罪。
自言毗尼
又作自发露止诤律。比丘犯罪时,令其自白,始治其罪。
觅罪相毗尼
又作本言治毗尼、居止诤律。犯人不吐实,陈述矛盾时,举示其罪状,尽形寿令持八法,不得度人或受人依止等。
多人觅罪相毗尼
又作多觅毗尼、展转止诤律。互相诤议而不易裁决时,集有德之僧,依多数而决是非。
如草覆地毗尼
又作草伏地、如弃粪扫止诤律。斗讼者互悟其非,如草之伏地,共至心发露,相道歉而忏悔。
 
时有比丘语余比丘言:“我犯不净行,欲休道。”
彼比丘语言:“宜知是时。”
彼比丘去优波离不远经行,优波离闻,至彼比丘所问言:“何所论说?”
彼言:“我犯不净行,欲休道。”
问言:“汝谁边犯?”
答言:“与故二俱。”
问言:“故二在何处?”
答言:“在忧禅国。”
问言:“汝往彼耶?”
答言:“不往。”
“彼来耶?”
答言:“不来。”
问言:“汝云何犯?”
答言:“我于梦中犯。”
优波离言:“汝去,乃至不犯突吉罗。”
 
############################################################
 
#比丘尼揵度
= 有关比丘尼的规定,其中包括八重法和二十四障法等。
 
尔时世尊在释翅瘦尼拘律园。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时摩诃波阇波提与五百舍夷女人俱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愿听女人于佛法中得出家为道。”
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 = Mahapajapati,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佛言:“且止,瞿昙弥,莫作是言:‘欲令女人出家为道’;何以故?瞿昙弥,若女人于佛法中出家为道,令佛法不久。”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闻世尊教已,前礼佛足绕已而去。
 
尔时世尊从释翅瘦与千二百五十弟子人间游行、往拘萨罗国,从拘萨罗还至舍卫国祇桓精舍。
时摩诃波阇波提闻佛在祇桓精舍,与五百舍夷女人俱共剃发被袈裟,往舍卫国祇桓精舍,在门外立,步涉破脚、尘土坌身、涕泣流泪。
(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牵涉,涉及,关连[involve])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尔时阿难见已即往问言:“瞿昙弥,何故与舍夷五百女人剃发被袈裟,步涉破脚、尘土坌身,在此涕泣流泪而立耶?”
彼即答言:“我等女人,于佛法中不得出家受大戒。”
阿难语言:“且止,我为汝往佛所求请。”
 
尔时阿难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愿听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
 
佛告阿难:“且止,莫欲令女人于佛法中出家受大戒。
“何以故?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则令佛法不久。
“譬如阿难,有长者家男少女多,则知其家衰微。
“如是阿难,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则令佛法不久。
“又如好稻田而被霜雹即时破坏。
(shuāng) = 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frost]
(báo) = 冰雹[hail]
“如是阿难,若女人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即令佛法不久。”
 
阿难白佛言:“摩诃波阇波提于佛有大恩,佛母命过,乳养世尊长大。”
佛语阿难:“如是,如是,于我有大恩,我母命过,乳养令我长大。
“我亦于摩诃波阇波提有大恩,若人因他得知佛法僧,此恩难报,非衣食、床卧具、医药所能报恩。
我出世令摩诃波阇波提知佛法僧亦如是。”
 
佛告阿难:“若有人因他信佛法僧,此恩难报,非衣食、床卧具、医药所能报恩。
“我出世令摩诃波阇波提信乐佛法僧亦如是。”
 
佛语阿难:“若有人因他得归依佛法僧,受持五戒,知苦、知集、知尽、知道,于苦集尽道无有狐疑,若得须陀洹果断诸恶趣,得决定入正道,七返生死便尽苦际。
“阿难,如是人恩难可报,非衣食、床卧具、医药所能报恩。
“我出世令摩诃波阇波提受三自归,乃至决定得入正道亦如是。”
三皈依/三归/三自归/三归戒/趣三归依/三归依 = Tisarana,归依一词,含有救护、趣向之义。三归依即归投、依靠三宝,并请求救护,以永解脱一切苦。即指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系成为佛教徒所必经之仪式。释迦牟尼成道后,尚未有僧宝之时,则仅授佛、法二归戒。
 
阿难白佛:“女人于佛法中出家受戒,可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否?”
佛告阿难:“可得。”
阿难白佛:“若女人于佛法中出家受大戒,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者,愿佛听出家受大戒。”
佛告阿难:“今为女人制八尽形寿不可过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
“何等八?虽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礼拜与敷净座请令坐。
“如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阿难,比丘尼不应骂詈比丘呵责,不应诽谤言破戒、破见、破威仪。
(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阿难,比丘尼不应为比丘作举、作忆念、作自言,不应遮他觅罪、遮说戒、遮自恣,比丘尼不应呵比丘,比丘应呵比丘尼。
“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式叉摩那学戒已,从比丘僧乞受大戒。
式叉摩那 =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比丘尼半月从僧乞教授。
“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比丘尼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
“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比丘尼僧安居竟,应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见闻疑。
(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自恣 = Pavarana,音译钵利婆剌拏、钵和罗。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此日即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见闻疑 = 见,所见;闻,所闻;疑,虽无见闻而心疑其有。此三者戒律学上称为三根。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二载,若有人举罪者,不得辄信举罪人语,须先唤所告之人对僧训答,问为自己所见或从他人所见、在何处见、犯何种罪等见闻疑三根。
“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如是阿难,我今说此八不可过法,若女人能行者即是受戒。
“譬如有人于大水上安桥梁而渡。
“如是阿难,我今为女人说此八不可过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
 
尔时阿难闻世尊教已,即往摩诃波阇波提所语言:“女人得在佛法中出家受大戒;世尊为女人制八不可过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
即为说八事如上。
 
摩诃波阇波提言:“若世尊为女人说此八不可过法,我及五百舍夷女人当共顶受。
“阿难,譬如男子、女人年少净洁庄严,若有人与洗沐头已止于堂上,持优钵罗华鬘、阿希物多华鬘、瞻婆华鬘、苏曼那华鬘、婆师华鬘授与彼,彼即受之系置头上。
 
天华 =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
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优钵罗华
Uppala,意译作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昙摩华/钵头摩华
Paduma,意译作赤莲华、红莲华。
拘牟头华/拘物头华
Kumuda,意译黄莲花。
分陀利华/芬陀利华
Pundarika,意译白莲华。
瞻卜迦华/薝卜华
Campaka,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
Atimuktaka,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师迦华/婆利师迦华
Varsika,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花名之由来,乃因其花为雨期时所开;或因此花于夏时所生。。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
Sumana,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
四种天花
Mandarava,意译天妙、悦意、适意、杂色、圆、柔软声、阒、白。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花色似赤而美,见者心悦。
摩诃曼陀罗华
Mahamandarav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曼殊沙华
Manjusaka,又译作柔软华、白圆华、如意华、槛花、曼殊颜华。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其花鲜白柔软,诸天可随意降落此花,以庄严说法道场,见之者可断离恶业。
摩诃曼殊沙华
Mahamanjusaka,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殊沙华。
 
“如是阿难,世尊为女人说八不可过法,我及五百舍夷女人当共顶受。”
 
时阿难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为女人说八不可过法,摩诃波阇波提等闻已顶受,譬如男子、女人年少净洁庄严,若有人洗沐头已止于堂上,持诸华鬘授与彼,彼即两手受之系置头上。”
(mù) = 洗头发[wash one's hairshampoo]
“如是阿难,摩诃波阇波提及五百女人得受戒。”
佛告阿难:“若女人不于佛法出家者,佛法当得久住五百岁。”
阿难闻之不乐,心怀悔恨忧恼涕泣流泪,前礼佛足绕已而去。
 
时有余女人欲受戒者,彼比丘尼将往佛所,中道遇贼,贼即将毁辱戏弄。
诸比丘尼语诸比丘,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彼比丘尼即与出家受大戒。
“应如是与出家。
“若欲在比丘尼寺内剃发者应白僧、若一一语令知,然后剃发。
“应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欲从某甲求剃发;若僧时到僧忍听,为某甲剃发;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已为剃发。
“若欲在比丘尼寺内出家者,若白僧、若一一语令知,应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出家;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出家;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已与出家。
“应作如是出家,教出家者与着袈裟已,右膝着地合掌,教作如是言:‘我阿姨某甲,归依佛法僧,我今随佛出家;和尚某甲,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是我世尊。’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我阿姨某甲,归依佛法僧竟,我今随佛出家已;和尚某甲,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是我世尊。’
“如是第二、第三说已应授戒。
“‘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尼戒;若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偷盗,是沙弥尼戒;若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婬,是沙弥尼戒;若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妄语,是沙弥尼戒;若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饮酒,是沙弥尼戒;若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着华鬘香油涂身,是沙弥尼戒;若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歌舞倡伎亦不得往观,是沙弥尼戒;若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高广大床上坐,是沙弥尼戒;若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非时食,是沙弥尼戒;若能持者答言:“能。”’
“‘尽形寿不得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是沙弥尼戒;若能持者答言:“能。”’
“‘如是沙弥尼十戒,尽形寿不应犯。’
 
“听童女十八者,二年中学戒、年满二十,比丘尼僧中受大戒。
“若年十岁曾出嫡者,听二年学戒、满十二与受戒。
(dí) =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的正妻[legal wife]
“应如是与二岁学戒。
“沙弥尼应往比丘尼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礼比丘尼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白如是言:‘大姊僧听,我某甲沙弥尼,从僧乞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愿僧慈愍故,与我二岁学戒。
如是第二、第三说。
“应将沙弥尼往离闻处着见处已,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应作白:‘大姊僧听,此某甲沙弥尼,今从僧乞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沙弥尼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白如是。
“‘大姊僧听,此某甲沙弥尼,今从僧乞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僧今与某甲沙弥尼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谁诸大姊忍僧与沙弥尼某甲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说。
“‘僧已忍与某甲沙弥尼二岁学戒,和尚尼某甲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应如是与六法。
六法 = 在安乐境地得六种思念。与六念同。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六念处。/式叉摩那受持之六种学法。即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一说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谓不敬佛、法、僧、戒、定、诸善知识。/入涅槃之六法。即数息、随息、止心、修观、还、净。/如来无有厌足之六法。即施、教诫、忍、法说义说、将护众生、求无上正真之道。
“‘某甲谛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六法:不得犯不净行行婬欲法,若式叉摩那行婬欲法,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与染污心男子共身相摩触犯戒,应更与戒,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若能持者答言:“能。”’
“‘不得偷盗乃至草叶,若式叉摩那取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斫教人斫、若自破教人破、若烧若埋若坏色,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若取减五钱犯戒,应更与戒,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若能者答言:“能。”’
(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不得故断众生命乃至蚁子,若式叉摩那故自手断人命,求刀授与、教死劝死赞死、若与人非药、若堕人胎、厌祷咒术、自作教人作,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若断畜生不能变化者命犯戒,应更与戒,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若能者答言:“能。”’
(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一种用咒符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dǎo) = 祈祷,祈神求福[pray]
“‘不得妄语乃至戏笑,若式叉摩那不真实无所有,自称言得上人法,言得禅得解脱得定得正受,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天来、龙来、鬼神来供养我,此非式叉摩那、非释种女,若于众中故作妄语犯戒,应更与戒,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若能者答言:“能。”’
“‘不得非时食,若式叉摩那非时食犯戒,应更与戒,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若能者答言:“能。”’
“‘不得饮酒,若式叉摩那饮酒犯戒应更与戒,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若能者答言:“能。”’
 
“式叉摩那于一切比丘尼戒中应学,除为比丘尼过食、自取食食。
“应求和尚,作如是言:‘大姊,我某甲今求阿姨为和尚;愿阿姨为我作和尚,我依阿姨故得受大戒。’
“如是第二、第三说。
“和尚应答言:‘可尔。’
 
“若式叉摩那学戒已,若年满二十、若满十二,应与受大戒白四羯磨。
“应如是与戒。
将受戒人离闻处着见处,是中戒师应差教授师.
‘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
“教授者应至受戒人所语言:‘汝此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此僧竭支、覆肩衣、此是钵,此是汝衣钵否?谛听,今是真诚时,我今问汝,有便言有,无当言无;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满二十否?衣钵具否?父母若夫主为听汝否?不负人债否?非婢否?是女人否?女人有如是诸病:癞、白癞、痈疽、干疽、癫狂、二根、二道合、道小、大小便常漏、涕唾常出;汝有如是诸病否?’
僧脚崎迦/僧竭支/僧迦支/僧却崎/僧脚崎/僧脚差/只支/竭支/僧祇支 = Sankaccha,为五衣之一。意译掩腋衣、掩腋衬衣、覆腋衣、覆肩衣。在印度僧团所规定比丘尼之三衣外,尚有穿在三衣里面之覆盖两腋、胸部及左肩,长至腰下之长方形内衣,称为僧祇支。亦可另加着裙,而与三衣合称比丘尼之五衣。其后,比丘僧亦准用之。今七条袈裟所用之覆肩,可能为此衣形式之象征。其着法为自右方之腋下,交搭于左肩之上。于房中仅着僧只支及裙。关于僧祇支与覆肩衣之同异,古来异说纷纭。
尼五衣/五衣 = Panca civarani,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Antaravasaka)、僧祇支(Sankaccha)、厥修罗(Kusula)等比丘尼所着用之五种衣。前三者与比丘三衣同为大衣、上衣、内衣。僧祇支又作只支、掩腋衣、覆膊衣,为一长方形布,披着于左肩,掩蔽左膊,另一端则斜披以掩右腋。厥修罗又译作圌衣,即尼师所著之下裙。
(lài) = 麻风病[leprosy]/恶疮;顽癣[favus]
白癞病(bái lài bìng) = 银屑病之类的皮肤病。
(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jū) = 毒疮。在皮肉深处的叫疽[subcuaneous ulcerdeep-rooted ulcer]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若答言:‘无。’
“应语言:‘如我向者所问,僧中亦当如是问汝;汝亦当作如是答。’
“彼教授师问已,应还至僧中,如常威仪至舒手及比丘尼处立,应作白:‘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教授竟听使来;白如是。’
“彼应语言:‘来。’
“来已应为捉钵,教礼比丘尼僧足,在戒师前胡跪合掌,白如是言:‘大姊僧听,我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我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众僧拔济我,慈愍故。’
“如是第二、第三说。
“是中戒师应作白:‘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汝谛听,今是真诚时、实语时;我今问汝,有当言有,无当言无;汝字何等?和尚字谁?年满二十否?衣钵具否?父母若夫主听汝否?汝非负人债否?汝非婢否?汝是女人否?女人有如是诸病:癞、白癞、痈疽、干痟、癫狂、二根、二道合、道小、大小便常漏、涕唾常出;汝有如是诸病否?’
(xiāo) = 头痛;酸痛。/痟渴,中医指糖尿病、水崩症等。/衰微。
“答言:‘无。’
“应作白:‘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所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衣钵具足;若僧时到僧忍听,为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白如是。’
“‘大姊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众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所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衣钵具足;僧今授某甲大戒,和尚尼某甲;谁诸大姊忍僧授某甲大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竟。’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与某甲受大戒竟、和尚尼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受戒者,与比丘尼僧俱,至比丘僧中,礼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我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愿僧拔济我,慈愍故。’
“如是第二、第三说。
(此中戒师应问如上问法。)
“问已应问言:‘汝学戒未?汝清净否?’
“若答言:‘已学戒、清净。’
“应问余比丘尼:‘已学戒未?清净否?’
“若答言:‘已学戒、清净。’
即应作白:‘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所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衣钵具足,已学戒清净;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所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衣钵具足,已学戒清净;僧今为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为某甲受大戒竟、和尚尼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善女人谛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八波罗夷法,若比丘尼犯者,非比丘尼、非释种女。
 
四重八重 = 四重,指比丘戒之淫、盗、杀、妄等四波罗夷罪;八重,指比丘尼戒之八波罗夷罪。八波罗夷,即于四波罗夷外,另加四重罪。
四弃 = 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Cattaro-parajika dhamma)则不得忏悔,必被逐出僧团,永弃于佛门之外,故称四波罗夷为四弃
尼八弃戒/八弃戒/八弃 = 谓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即: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
非梵行戒/不净行戒/淫戒/不净行学处/大淫戒
A-brahma-carya,淫,指耽溺于女色;不净行,指自爱着染污之心所作之行业;非梵行,指染污净戒而退失圣道之不清净行。故禁止比丘与人或畜行淫。
四弃/四波罗夷
八弃/八波罗夷
不与取戒/偷盗戒/盗戒/取学处/大盗戒
Adinnadana,即禁止以盗心取得非给与之物。
杀人戒/杀戒/断人命学处/大杀戒
Vadha/badha,即禁止杀人,或教唆杀人。杀畜牲则称小杀戒,或杀畜牲戒。
大妄戒/妄说过人法戒/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上人法/过人法/妄说上人法/大妄语戒
Musa-vada uttari-manussa-dhamma,即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
摩触
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于腋以下至膝以上部分相互摩触。
八事成重戒
比丘尼以染污心与有染污心之男子握手、捉衣、进入屏处、相并而立、共语、同行、身相倚、共相约期等,合为八事。
覆比丘尼重罪戒
知悉某比丘尼违犯波罗夷而不自行发露其罪,不告知其他比丘尼,对大众亦不揭发表白之。
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戒
比丘尼随顺曾犯重罪之比丘,受其他比丘尼三次谏止而不舍己过。
 
“‘不得作不净行行婬欲法;若比丘尼作不净行行婬欲法,乃至共畜生,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
“答言:‘能。’
 
“‘不得偷盗乃至草叶;若比丘尼取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斫教人斫、若自破教人破、若烧若埋若坏色者,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
“答言:‘能。’
 
“‘不得断众生命乃至蚁子;若比丘尼自手断人命、持刀授与人、教死赞死劝死、与人非药、若堕胎厌祷咒术、若自作方便教人作,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
“答言:‘能。’
 
“‘不得作妄语乃至戏笑;若比丘尼不真实非己有、自称言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三昧正受、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天来、龙来、鬼神来供养我;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
“答言:‘能。’
 
“‘不得身相触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染污心、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腋已下膝已上、若摩若捺、逆摩顺摩、若牵若推、若举若下、若捉若急捺;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
(nà) = 用手重按[press with forcepress down]
“答言:‘能。’
 
“‘不得犯八事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有染污心、受染污心男子,捉手、捉衣、至屏处住、若共立、屏处语、若共行、若身相近、若共期;犯此八事,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
“答言:‘能。’
 
“‘不应覆藏他重罪乃至突吉罗、恶说;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波罗夷,不自举亦不白僧、不语人令知;后于异时,此比丘尼,若休道、若灭摈、若遮不共僧事、若入外道,彼作如是言:“我先知此人犯如是如是罪”;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覆藏他重罪故;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答言:‘能。’
 
“‘不得随被举比丘语乃至沙弥;若比丘尼,知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犯威仪未忏悔不作共住,便随顺彼比丘;诸比丘尼谏此比丘尼言:“大姊,彼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犯威仪未忏悔,不作共住,莫随顺彼比丘语”;诸比丘尼谏此比丘尼时坚持不舍,诸比丘尼应乃至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非比丘尼、非释种女,犯随举;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否?’
“答言:‘能。’
 
“‘善女人谛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尼依此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
“答言:‘能。’
 
“‘依粪扫衣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
“答言:‘能。’
“‘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截衣应受。’
 
“‘依乞食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
“答言:‘能。’
“‘若得长利,若僧差食、若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若众僧常食、檀越请食应受。’
 
“‘依树下坐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
“答言:‘能。’
“‘若得长利,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应受。’
 
“‘依腐烂药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尽形寿能持否?’
“答言:‘能。’
“‘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应受。’
 
“‘汝已受戒竟,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尚如法、阿阇梨如法,二部僧具足;当善受教法,应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佛法僧;和尚、阿阇梨一切如法教敕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始发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断;余所未知,当问和尚、阿阇梨。’
“令受戒人在前而去。”
 
尔时白四羯磨受大戒者,举舍夷拘梨诸比丘尼:“世尊有如是言:‘受大戒应白四羯磨’;我曹得戒,汝等不得戒。”
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闻之心疑,诸比丘白佛,佛言:“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舍夷诸比丘尼亦得戒。”
 
尔时有立乞戒者,有白衣见即言:“在此中立者欲求男子?”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立乞戒,应长跪乞戒。”
 
时有蹲乞戒,即倒地形露,羞惭不能乞戒。
诸比丘白佛,佛言:“余比丘尼应代为白。”
 
时舍夷拘梨诸比丘尼将欲受大戒者诣僧伽蓝,道路遇贼,毁犯比丘尼。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遣使为受戒。
“听一比丘尼清净无难者,僧作白二羯磨差作使。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姊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僧差某甲比丘尼作使,为某甲比丘尼从比丘僧乞受大戒;白如是。
‘大姊僧听,僧今差某甲比丘尼作使,为某甲比丘尼从比丘僧乞受大戒;谁诸大姊忍僧差某甲比丘尼作使,为某甲比丘尼从比丘僧中乞受大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差某甲比丘尼作使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独行无护,应差二三比丘尼共去。
“受使比丘尼应至比丘僧中,礼僧足、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尼从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愿僧拔济我,慈愍故。’
“如是第二、第三说。
“比丘僧应问:‘彼字何等?和尚尼是谁?已学戒未?清净否?’
“若答言:‘已学戒、清净’者,复应问伴比丘尼:‘已学戒清净未耶?’若答言:‘已学戒清净’者,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应作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尼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已学戒清净,年岁已满,衣钵具足;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与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尚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尚尼某甲;某甲已学戒清净,年岁已满,衣钵具足;僧今与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与某甲受大戒、和尚尼某甲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使应还比丘尼寺内语言:‘大妹,汝已受大戒竟。’”
 
世尊有如是教,听遣使受戒。
彼便以小小颜貌遣使受戒。
佛言:“不应以小小颜貌便遣使受戒。”
 
彼授常血出者大戒,血污身污卧具,佛言:“不应授血出者大戒。”
 
世尊有如是教,不应授血出者大戒。
彼便授月水不出者大戒,彼放逸情多。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授月水不出者大戒。”
 
彼授无乳者大戒,佛言:“不应授无乳者大戒。”
 
彼授一乳者大戒,佛言:“不应授一乳者大戒。”
 
彼授二道烂坏者大戒,佛言:“不应授二道烂坏者大戒。”
 
彼授二道烂臭者大戒,佛言:“不应授二道烂臭者大戒。”
 
彼授二根者大戒,佛言:“不应授二根者大戒。”
 
时诸比丘聚一处共诵法毗尼,诸比丘尼作如是念:“我等亦当应诵法毗尼否?”
佛言:“应诵。”
不知谁间受诵?佛言:“应在比丘间受诵。”
诸比丘作如是念:“我等得与比丘尼诵偈句否?”
佛言:“听诵。”
在前教,彼羞惭,佛言:“听在比丘背后敷座诵,若十种衣中一一衣听作障。”
 
时六群比丘尼,以小小因缘瞋恚不喜,舍佛法僧,言:“不独有沙门释子种可修梵行,更有余沙门婆罗门,我今亦可于彼修梵行。”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比丘尼瞋恚舍戒,不成舍戒。”
 
时六群比丘尼作蛊道、教他作,佛言:“不应尔。”
(gǔ) =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parasite](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cultured insect])
 
六群比丘为六群比丘尼作羯磨,彼比丘尼随顺言教不敢违逆,乞解羯磨,彼不肯解。
时诸居士见已作如是言:“彼不随意故便作如是语。”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应与比丘尼作羯磨。”
时诸比丘尼与作羯磨,佛言:“听比丘尼与比丘尼作羯磨;若不知者,听比丘边诵羯磨已然后作羯磨。”
 
尔时有比丘欲休道,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知,疑不敢与说法呵,世尊有如是教,比丘尼不得呵比丘。
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比丘尼一切不得呵比丘耶?”
佛言:“比丘尼不一切不得呵比丘;比丘尼不应骂比丘,不得呵责比丘,不应诽谤若破见、破戒、破威仪,不应如是呵;瞿昙弥,若教持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智、学问诵经,如是事应呵。”
 
时诸比丘尼发长,佛言:“听剃。”
若自剃时,有年少剃发师,为年少比丘尼剃发,觉细滑欲意起,欲犯比丘尼,比丘尼便高声言:“莫尔,莫尔!”
余比丘尼闻,问言:“何故高声:‘莫尔,莫尔’耶?”
彼即具为说之。
诸比丘白佛,佛言:“剃发时听共伴;若俱有欲意者不应令剃。”
彼使男子除鼻中毛,佛言:“不应令男子除鼻中毛。”
彼令男子剪爪,佛言:“不应令男子剪爪。”
 
时比丘尼在白衣家内,有比丘来乞食,彼比丘尼不敢语。
何以故?恐比丘谓是比丘尼教化食。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语主人令知,但莫赞叹。”
 
时有比丘尼在白衣家内,有比丘来不起。
白佛,佛言:“应起;若比丘尼一坐食,若作余食法不食、若病若足食已,听作如是语:‘大德,我有如是因缘故不起。’”
 
时有比丘尼,在白衣家不问比丘便坐。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在白衣家,不应不问比丘便坐。”
 
尔时六群比丘,清旦着衣持钵至白衣家,白衣家内有常教化比丘尼,彼见比丘来便起问言:“大德,我坐耶?”
比丘言:“莫坐。”
彼比丘尼习乐不堪久立,即便倒地得病。
诸比丘白佛,佛言:“应相望前人可坐便坐。”
 
时诸比丘尼共比丘在道行,在前行、或并语并行、或在前或在后、或反抄衣、或缠颈、或覆头、或通肩披衣、或着革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应偏露右肩、脱革屣,在比丘后。”
 
时诸比丘尼有佛法僧事,有病比丘尼所须事不敢在前去,佛言:“听白比丘已便去。”
彼有命难、有梵行难畏慎不敢不问便去,佛言:“若有如是难事,若问若不问听去。”
时有比丘尼在道行,见比丘不避道,佛言:“应避道。”
 
时有比丘尼在道行,见有比丘避道,天雨脚跌倒地得病。
诸比丘白佛,佛言:“有如是因缘,比丘尼应小曲身合掌言:‘大德,恕我道迮。’”
(zé) = 迫;逼迫[coerce](通“窄”。狭窄[narrow])
 
尔时有檀越请二部僧,先与比丘尼食,后与比丘食。
白佛,佛言:“不应先与比丘尼僧食;应先与比丘僧,然后与比丘尼僧。”
 
尔时有檀越请二部僧,彼如是念:“佛有教应先与比丘僧食,然后与比丘尼僧食。”
彼便先与比丘僧食竟,日时已过。
白佛,佛言:“若时欲过应一时与。”
 
尔时有居士,请比丘尼僧明日与食,彼于夜半办具种种肥美食已,晨旦往白时到。
时诸比丘尼,清旦着衣持钵往诣其家,彼此相问年岁大小顷,日时便过。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时过,听上座八比丘尼次第坐,余者随坐。”
 
时诸比丘尼,来至比丘僧伽蓝中,佛言:“听与床座。”
比丘尼月水出,污贮绳床、木床、卧具起去。
(zhù) = 积存,收藏[storehold]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贮绳床、木床上座。”
彼僧伽蓝中求教授、或受请或听法、无坐处,佛言:“听若石上坐、若在墼上坐、若在杌木头上坐、若草上树叶上坐、若梁上坐。”
(jī) = 未烧的砖坯[unfired brick]
(wù) = 树没有枝[bare](摇,动摇[shake])
(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比丘尼不忍苦遂便得病,佛言:“应语比丘尼言:‘若能爱护坐具者,便与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