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9日星期二

四分律-四分之五(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五十
 
分之(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五百结集
五百结集犍度 = 有关佛教第一次结集的事情。
五百集法/五百出/五百结集 = 佛入灭之年,于阿阇世王保护之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先底槃那波罗山边禅室门边(Vebhara-pabbata-passa Sattapanni-guha-dvara),以摩诃迦叶为上首,会合五百比丘共结佛陀在世时之教示,称五百结集。会中,摩诃迦叶命阿难升于高座以宣说佛语,阿难乃以普遍之音诵出‘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云云,后经憍陈如等诸长老确认实系佛陀所说;此即佛教经典之第一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王舍城结集)= 佛教初兴时期,沿袭印度地区宗教典籍口授而不用文字记录的习惯。在佛陀入灭之后,众弟子为了保证佛法的流传,在佛陀弟子大迦叶尊者的领导下,于灵鹫山下王舍城的七叶窟进行集结,共有五百名弟子参加。五百弟子共同推举阿难尊者结集“经”,推举优婆离尊者结集“律”,共同默契承认结集了经典的经律。此次集结称为王舍城集结、五百集结或七叶窟集结。
 
尔时世尊在拘尸城末罗园娑罗林间般涅槃。
末罗 = Malla,意译为力士。为住于中印度恒河北方之拘尸那竭城、波婆城等地之种族。又作摩罗、婆里卑。乃古代印度十六大种族之一,属于刹帝利种。
沙罗树/萨罗树/娑罗树 = Sala,有坚固、高远之义。据诸经之记载,释尊于拘尸那揭罗城外将入涅槃时,其卧床四边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其树每边一双中之一株,因悲伤而惨然变白,枝叶、花果、皮干皆爆裂堕落,逐渐枯萎,另一株则尚存,故此双树亦称四枯四荣树,或非枯非荣树。
诸末罗子洗佛舍利已,以净劫贝裹,复持五百张叠次而缠之,作铁棺盛满香油,安舍利置中,以盖覆上。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复作木椁,安铁棺着中,下积众香薪。
(guǒ) = 棺材外面套的大棺[outer coffin]
时末罗子中为标首者,持火然之,时天即灭火。
余大末罗子,展转皆以大炬然之,时天亦皆灭之。
阿那律语末罗子:“不须乃尔疲苦,诸天灭汝等火。”
阿那律陀/阿㝹楼驮/阿那律 = Anuruddha,意译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佛陀的堂弟。彼尝于佛说法中酣睡,为佛所呵责,遂立誓不眠,而罹眼疾,至于失明。然以修行益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即问阿那律言:“大德,诸天何故灭火?”
答言:“摩诃迦叶,在波婆、拘尸城两国中间在道行,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彼作是念:‘我当得见未烧佛舍利否耶?’诸天知迦叶心如是念,以是故灭火。”
大迦叶/摩诃迦叶 = Mahakassapa,其姓为迦叶波(kas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员也姓迦叶,如迦叶三兄弟、十力迦叶。因他年纪最长,以及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诃(意为大)的头衔,称他为大迦叶,以作为区别。大迦叶人格清廉,年纪又长,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与僧伽梨衣。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大迦叶每次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头陀第一。
拘尸那揭罗 = Kusinara,中印度之都城或国名,乃佛陀入灭之地。又作拘尸那伽罗、拘夷那竭、俱尸那、拘尸那、瞿师罗、劬师罗、拘尸城。意为吉祥草之都城。古称拘舍婆提。意译上茅城、香茅城、茅宫城、少茅城、耎草城、茅城、草城、角城。此城位于佛世时十六大国中之末罗国(Malla),系末罗种族之领土。
末罗子言:“大德阿那律,今便小停,遂彼诸天意。”
 
尔时摩诃迦叶在彼二国中间道行,与大比丘僧五百人俱。
时有异尼揵子,持世尊般涅槃时曼陀罗华在道行,时迦叶遥见而问言:“汝等从何所来?”
筏驮摩那/尼乾陀阇提弗多罗/昵揭烂陀慎若低子/尼揵陀若提子/尼焉若提子/尼揵亲子/若提子/尼干子/尼乾陀若提子 = 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印度外道六师之一。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彼答言:“我从拘尸城来。”
复问言:“识我世尊否?”
答言:“识。”
复问“今故在世否?”
答言:“不在世,般涅槃来已七日,我从彼持此华来。”
时迦叶闻之不悦。
中有未离欲比丘,闻世尊已取涅槃,便自投乎地,譬如斫树根断树倒,此诸未离欲比丘亦复如是,啼哭而言:“善逝涅槃何乃太早!世间明眼何乃速灭?我曹所宗之法何得便尽?”
(zhuó) = 斧刃[edge <of an axe>](用刀、斧等砍劈[hack with a knife or an axe])
(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或有宛转在地犹若圆木,此诸未离欲比丘,亦复如是,啼哭忧恼而言:“善逝涅槃何乃太早?”
(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bend](似乎,好像;仿佛[as if]/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clearly]/委婉;婉转[mild and roundabout])
尔时有跋难陀释子在众中,语诸比丘言:“长老且止!莫大忧愁啼哭,我等于彼摩诃罗边得解脱;彼在时数教我等,是应是不应,当作是不应作是;我等今者便得自任,欲作便作,欲不作便不作。”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时大迦叶闻之不悦,即告诸比丘言:“且起疾捉衣钵,时往及世尊舍利未烧当得见。”
诸比丘闻迦叶言,即疾疾执持衣钵。
 
于是大迦叶与五百人俱,往拘尸城已。
出城渡醯兰若河,往天观寺,至阿难所语言:“阿难,我欲及世尊舍利未烧见之。”
阿难答言:“欲及世尊舍利未烧,而欲见之,难可得见;何以故?世尊舍利已洗浴,裹以新劫贝,复以五百张叠次而缠之,置在铁棺,盛满香油,着木椁中,下积众香薪,今垂欲烧之,是故难可得见。”
时大迦叶渐前往佛舍利积所,棺椁即自开,世尊现足。
时大迦叶见世尊足下轮相垢污,即问阿难:“世尊颜容端政身作金色,谁污足下轮相?”
(zhèng) = 从攴从正,正亦声。攴,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匡正[correct](政策;法令[policydicreeedict]/政治;政事[politicspolitical affairs])
阿难答言:“大德迦叶,女人心软,前礼佛时泣泪堕上,手捉污世尊足。”
大迦叶闻之不悦,即礼世尊足。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大众亦皆礼佛足。
时世尊足还内棺中不现。
时大迦叶哀叹说偈绕棺七匝,火不烧自然。
 
时大迦叶烧舍利已,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我先在道行时,闻跋难陀语诸比丘作如是言:‘长老且止!莫复愁忧啼哭,我等今于彼摩诃罗边得解脱;彼在世时教呵我等,是应尔是不应尔,应作是不应作是;今我等已得自在,欲作便作,不作便不作。’
摩迦罗/莫诃罗/莫喝洛迦/摩诃罗 = Mahallaka,译曰无知,老。
“我等今可共论法毗尼,勿令外道以致余言讥嫌:‘沙门瞿昙法律若烟,其世尊在时皆共学戒,而今灭后无学戒者。’
“诸长老,今可料差比丘多闻智慧是阿罗汉者。”
(liào) = 称量。计数;计量;核计[countcalculateassess](安排,料理;管理[arrangemanagetake care ofmake arrangement])
 
时即差得四百九十九人,皆是阿罗汉多闻智慧者。
时诸比丘言:“应差阿难在数中。”
大迦叶言:“勿以阿难在数中;何以故?阿难有爱恚怖痴,有爱恚怖痴是故不应令在数中。”
时诸比丘复言:“此阿难是供养佛人,常随佛行,亲从世尊受所教法;彼必处处疑问世尊,是故今者应令在数。”
即便令在数。
诸比丘皆作是念:“我等当于何处集论法毗尼,多饶饮食、卧具无乏耶?”
即皆言:“唯王舍城房舍、饮食、卧具众多,我等今宜可共往集彼论法毗尼。”
毗尼 = 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时大迦叶即作白:“大德僧听,此诸比丘为僧所差,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往王舍城集共论法毗尼;白如是。”
作白已,俱往毗舍离。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时阿难在道行,静处心自念言:“譬如新生犊子犹故饮乳,与五百大牛共行;我今亦如是学人有作者,而与五百阿罗汉共行。”
(dú) = 小牛[calf](泛指牛[cattle])
时诸长老皆往毗舍离,阿难在毗舍离住。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国王、大臣、种种沙门、外道,皆来问讯,多人众集。
时有跋阇子比丘,有大神力,已得天眼知他心智,作如是念:“今阿难在毗舍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国王、大臣、种种沙门、外道,皆来问讯,多人众集;我今宁可观察阿难,为是有欲无欲耶?”
跋耆子/跋阇子 = Vajjiputta,为佛陀入灭百年后之跋耆族比丘。主张‘十事’合法,引起教团之论争,导致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亦称七百集法毗尼。或谓跋阇子并非一特定之比丘名,而系指跋耆族之诸比丘。
即便观察阿难是有欲、非是无欲,复念言:“我今当令其生厌离心。”
厌离 = Samvega,于物生厌而舍去之意。
将欲令阿难生厌离心,即说偈言:
 
“静住空树下,心思于涅槃;坐禅莫放逸,多说何所作。”
 
时阿难闻跋阇子比丘说厌离已,即便独处精进不放逸寂然无乱,是阿难未曾有法。
时阿难在露地敷绳床、夜多经行,夜过明相欲出时身疲极,念言:“我今疲极,宁可小坐。”
念已即坐,坐已方欲亚卧,头未至枕顷于其中间心得无漏解脱,此是阿难未曾有法。
(yà) = [ugly](通“压”。垂压[heavily press]/挨着,靠近[be near to])
(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时阿难得阿罗汉已,即说偈言:
 
“多闻种种说,常供养世尊;已断于生死,瞿昙今欲卧。”
 
时诸比丘从毗舍离往王舍城,作如是言:“我等先当作何等?为当先治房舍卧具?先论法毗尼耶?”
皆言:“先当治房舍卧具。”
即便治房卧具。
时大迦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中有陀醯罗迦叶作上座,长老婆婆那为第二上座,大迦叶为第三上座,长老大周那为第四上座。
时大迦叶知僧事,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集论法毗尼;白如是。”
时阿难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大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语:‘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杂碎戒。’”
迦叶问言:“阿难,汝问世尊否?何者是杂碎戒?”
阿难答言:“时我愁忧无赖,失不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
(lài) = 得益;赢利[profitgain](依靠;依赖;依恃、凭藉[rely ondepend on])
时诸比丘皆言:“来我当语汝杂碎戒。”
中或有言:“除四波罗夷,余者是杂碎戒。”
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余者皆是杂碎戒。”
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余者皆是杂碎戒。”
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三十事,余者皆是杂碎戒。”
或有言:“除四波罗夷乃至九十事,余者皆是杂碎戒。”
 
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波罗提木叉包括比丘227戒和比丘尼311戒,并提出具体惩罚。波罗提木叉包括八部分。
四波罗夷
指杀人、偷窃、行淫和妄称上人,罪行不可饶恕,一犯就不能再做比丘。
十三僧残
指故意自淫、故意触摸女人、充当男女私通牵线、私自建造房屋、毁谤其他比丘、挑拨离间和不听忠告等,属于重罪。犯者接受六夜摩那陲灭罪法,然后在僧团大众面前认罪忏悔,方能恢复僧尼资格。若然被逐,得到至少20位比丘投票,则可再被接纳。
二不定
俗家妇女断言一名比丘犯色戒,但无充分证据,比丘也可能受罚。犯者视情况定为波罗夷、僧残或舍堕。
三十舍堕
禁止拥有僧衣、乞钵等基本需要外的其他财物和金钱,也禁止买卖交易。禁止拥有僧衣、乞钵等基本需要外的其他财物和金钱,也禁止买卖交易。
九十单堕
指妄语、毁訾语、两舌、与妇女同屋住宿、比丘和非亲比丘尼结伴而行、比丘和比丘尼一起坐在隐蔽处、饮酒、暴食、杀害牲畜、贪吃肉类、乳酪和饮用有虫之水等。犯戒者应向4个以上的比丘坦白认罪。
四波胝提舍尼
指比丘从非亲比丘尼中接受食物、未受邀请而自取食物、或住处危险而不事先向前来送食的檀越说明。犯戒者应向1个比丘坦白认罪。
众学
不同传承数目不同,从最少66条到最多113条。指有关服装、饮食和说法等等日常行为的戒律。犯戒者应向年长比丘坦白认罪,也可以私下悔过。这部分戒条没有具体惩罚。
七灭诤
指有关平息僧团内部纷争的方法。
 
时大迦叶告诸比丘言:“诸长老,今者众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杂碎戒?自今已去,应共立制,若佛先所不制,今不应制;佛先所制,今不应却,应随佛所制而学。”
时即共立如此制限。
 
大迦叶语阿难言:“汝于佛法中先求度女人,得突吉罗罪;今应忏悔。”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据唐代法砺之四分律疏卷六本载,突吉罗系就防患未然而命名,式叉迦罗尼则为对治已犯戒之情形而命名;两者名称虽不同,而实为一事。此罪很轻,只须对一人(故作之时)或对自己责心忏悔(非故作之时)。
阿难答言:“大德,此非我故作,摩诃波阇波提于佛有大恩,佛母命过长养世尊;大德迦叶,我今于此不自见有罪,以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 = Mahapajapati,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大迦叶复言:“汝令世尊三反请汝作供养人,而言不作,得突吉罗罪;今当忏悔。”
阿难答迦叶言:“我不故作,为佛作供养人难,是故言不能耳;我于此中不自见有罪,以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迦叶复言:“汝为佛缝僧伽梨,脚蹑而缝,得突吉罗罪;今应忏悔。”
(niè) = 踩踏[tread]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阿难答言:“大德迦叶,非我慢而故作,更无人捉故尔耳;我于此不自见有罪,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迦叶复言:“世尊欲取涅槃三反告汝,汝不请世尊住世若一劫、若过一劫,令无数人得利益,慈愍世间诸天人民令得安乐,汝得突吉罗罪;今应忏悔。”
阿难答言:“大德迦叶,非我故作,魔在我心,令我不请佛住世;我于此中不自见有罪,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迦叶复言:“世尊在时,从汝索水,汝不与,得突吉罗罪;今应忏悔。”
阿难答言:“非我故作,时有五百乘车从水中过,其水甚浊;恐世尊饮之作患,是故不与。”
迦叶复言:“汝但应与,若佛威神或复诸天能令水清净。”
阿难言:“我于此中不自见有罪,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迦叶复言:“汝不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得突吉罗罪;今应忏悔。”
阿难言:“我非故作,时我愁忧无赖,失不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我于此中不自见有罪,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大德 = bhadanta,音译婆坛陀。于印度时,为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又比丘中之长老,亦称大德。另于诸部律中,对现前之大众,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比丘尼众则称‘大姊僧’。于我国,不以‘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为对高僧之敬称。然于隋唐时代,凡从事译经事业者,特称大德。
 
迦叶复言:“汝不遮女人,令污佛足,得突吉罗罪;今应忏悔。”
阿难答言:“非我故作,女人心软礼,佛足时泣泪手污佛足;我于此中不自见有罪,信大德故,今当忏悔。”
 
时大迦叶即作白言:“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问优波离法毗尼;白如是。”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时优波离即作白僧:“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上座大迦叶问、我答;白如是。”
时大迦叶即问言:“第一波罗夷,本起何处?谁先犯?”
优波离答言:“在毗舍离,须提那迦兰陀子初犯。”
“第二复本起何处?”
答言:“在王舍城,陀尼伽比丘陶师子初犯。”
复问:“第三本起何处?”
答言:“在毗舍离,婆裘河边比丘初犯。”
(qiú) = 皮衣[fur coat]
复问:“第四本起何处?”
答言:“在毗舍离,婆裘河边比丘初犯。”
 
复问:“第一僧残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初犯。”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如是展转随所起处,如初分说。
 
复问:“第一不定法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初犯。”
第二亦尔。
 
复问:“尼萨耆本起何处?”
 
泥萨只波逸底迦/尼萨耆波夜提/尼萨只贝逸提/尼萨耆/尼萨耆波逸提 = Nissaggiya pacittiya,意译作尽舍堕、舍堕、弃堕。尼萨耆,尽舍之意;波逸提,堕之意。即波逸提之一种,谓应舍财物之堕罪。‘单堕’之对称。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具足戒之一,五篇罪之一,僧戒八段中之第四段。共有三十条戒,称为三十舍堕。此戒乃警戒由于贪心而集贮无用之长物,助长生死之业,遂堕落三途,故舍弃此等之财物、贪心、罪业,称为舍堕。或谓犯此罪将堕入三恶道,故称堕;忏除之法必先舍其财物,故称舍。盖此戒与衣钵等财物有关,故若以所犯之财物舍于众中而忏悔之,称为尽舍;若不忏悔,则结堕恶之罪,称为堕。
长衣过限戒
又作长衣戒、长戒。长,谓无用之长物。禁制三衣以外之受衣,而于十日内不作净施作法。
离三衣宿戒
又作离衣宿戒。禁制离开三衣或其一而宿于异处。但作僧羯磨,咐嘱其他比丘而离衣者,则不犯戒。
月望衣戒
又作一月衣戒。若所用之三衣破损,受衣财而作新衣,其财不足时,允许受余分而储蓄之,唯储蓄之时间,禁制超过一个月以上。
非亲尼戒
又作取尼衣戒、取亲里尼衣戒、取非亲尼衣戒。禁制由非亲族之比丘尼受衣。亲里,指七世之亲族。但若比丘误受比丘尼衣,或比丘尼误受比丘衣时,得交换之。
使非亲尼浣故衣戒
又作使尼浣故衣戒、使尼浣衣戒。禁制由非亲里之比丘尼浣洗敝故之衣,或染,或打,皆在禁止之列。
从非亲族人乞衣戒
又作从非亲里居士乞衣戒、乞衣戒。禁制从非亲里之居士及居士妇乞衣。但遭遇夺衣、失衣、烧衣、漂衣等厄难时则可从彼等乞衣。
过分取衣戒
又作过知足受衣戒、过足受衣戒。比丘遭遇夺衣、失衣等厄难时,若非亲里之居士及居士妇等给与多数之衣,比丘应当知足,禁制受三衣以上。
劝增衣价戒
又作劝赞一居士增衣价戒、劝一居士增价戒、劝一居士戒。比丘受施主奉衣时,禁制劝其施与高价之衣而受之。
劝二家增衣价戒
又作劝二居士增价戒、劝二居士戒。二居士分别以衣奉施比丘时,禁制比丘劝彼等共作一高价衣而受之。
过分忽切索衣价戒
又作三反六默忽切索衣戒、过限索衣戒、忽切戒。施主以衣价托付执事(净主),当比丘要衣时,前往执事之处,二返三返,令彼忆念,且言‘我要衣’。若未得衣,复可四、五、六返,令彼忆念,禁制超越此限而作过度急切之索求。
乞蚕绵作袈裟戒
又作杂野蚕绵作卧具戒、野蚕绵卧具戒、乞绵蚕戒。禁制杂野蚕绵作新卧具(但依道宣之说,则不限于卧具,亦通于袈裟)。
黑毛卧具戒
又作黑羊毛作卧具戒、黑毛戒。禁制以纯黑之羊毛作新卧具。
白毛三衣戒
又作白羊毛卧具戒、白毛卧具戒、白毛戒。作新卧具时,应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毛、四分尨毛,禁制违之,并禁作纯白之卧具。
减六年作三衣戒
又作减六年作卧具戒、减六年卧具戒、六年戒。卧具新作未满六年,禁制又作卧具。但舍旧卧具,或作病比丘等之僧羯磨者不在此限。
不贴坐具戒
又作不褋尼师坛戒、不帖坐具戒、不牒戒。作新坐具时,应由旧坐具取纵广一桀手,帖着于新坐具上,禁制违犯。
持羊毛过限戒
又作担羊毛过三由旬戒、担毛过三由旬戒、担毛戒。若于道中得羊毛而无人担持时,比丘得自行担持,唯禁制超过三由旬之限度。
使非亲尼浣染毛戒
又作使尼浣擘羊毛戒、使非亲里尼浣染擘羊毛戒、使尼浣毛戒。禁制使非亲里之比丘尼为其浣洗或染擘羊毛。
畜钱宝戒
又作畜宝戒。禁制手取金银钱财,或教人取,或置于地而受之,均在禁止之列。
贸宝戒
又作贸钱宝戒。禁制以金银钱财贸易他人之金银钱财。
贩卖戒
又作卖买戒。禁制贩卖物品而交易饮食等。
畜长钵过限戒
又作畜长钵戒、长钵戒。禁制在所用之一钵以外别受钵,而不作净施之法超过十日以上者。
乞钵戒
钵虽破损,然其破损未至五缀而不漏者,禁制更求新钵。
自乞缕使非亲织戒
又作乞缕使非亲织戒、自乞缕使非亲里尼织衣戒、乞缕戒。禁制自乞缕线,持至非亲里之织师处,使彼织衣者。
劝织师增衣缕戒
又作劝赞织师增织戒、屏劝织师增缕织戒、劝织戒。比丘知悉居士及居士妇等令织师为己织作衣时,禁制前往织师处更改价目,令彼织作姣好之衣而与价得之。
夺衣戒
又作先与他衣强夺戒。禁制比丘将衣给与他比丘后,因嗔恚而自行夺取或令他人夺之,又他比丘已还其衣而仍自取之者,亦在禁止之列。
畜七日药过限戒
又作畜药过七日戒、七日药戒、畜纳戒。比丘患病,在七日内得畜残药、酥、油、生酥、蜜、石蜜等物,禁制超过七日之限。
过前求雨衣过前用戒
又作雨浴衣戒。雨浴衣必于三月十六日求置,四月一日开始使用,禁制于所定之日以前求之或用之。
过前受急施衣过后畜戒
又作急施衣戒。若因特殊原因而急施衣时,于夏安居最后十日间受之,受已乃至所定之衣时中得畜其衣,而禁制十日以前受之,或过衣时而畜之。
有难兰若离衣戒
又作离衣六宿戒、兰若离衣六宿戒、六夜戒。夏安居后,迦提月满(即印度十二月之第八月,相当于阴历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间,住在阿兰若处,若恐惧有财难,将三衣之一留置舍内,限六夜得离衣而宿,禁制超过六夜以上。
回僧物入己戒
又作回僧物戒、回僧戒。禁制明知为僧物而自求之以为己物者。
 
答言:“在舍卫国,六群比丘初犯。”
如是展转亦如初分说。
 
复问:“初波逸提本起何处?”
贝逸提/波罗逸尼柯/波逸提伽/波质底迦/波逸提 = Pacitt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堕、令堕、能烧热、应对治、应忏悔。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轻罪之一种,谓所犯若经忏悔则能得灭罪,若不忏悔则堕于恶趣之诸过。有舍堕、单堕二种。须舍财物而忏悔之堕罪,称为舍堕;单对他人忏悔即可得清净之堕罪,称为单堕。据毗尼母经卷七载,所犯之罪轻微、非断灭善根之枝条罪、伤善处少,故称波逸提。
答言:“在释翅瘦,象力释子比丘初犯。”
如是展转如初分说。
 
复问:“波罗提提舍尼本起何处?”
 
波罗底提舍尼/波胝提舍尼/钵喇底提舍那/提舍尼/波罗提提舍尼 = Patidesan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作对他说、向彼悔、各对应说、悔过法、可呵法。为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犯此戒时,必须向其他之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之一种。此一戒法,比丘与比丘尼不同,皆与饮食有关,比丘有四戒,称为四提舍尼。
从非亲尼受食戒
又作在俗家从非亲尼取食戒、从非亲尼受食学处、在白衣舍自手从非亲里尼受食戒,谓无病比丘入于村中,从非亲族非乡里之比丘尼手中受食。
受尼指授食戒
又作在俗家偏心受食戒、食尼指授食戒、在白衣家食尼偏心指授食戒、受苾刍尼指授食学处,谓比丘在白衣家就食时,有比丘尼不按顺次授食而优先予以美食美羹。
学家过受食戒
又作学家过受戒、学家受食学处、违制学家受食戒,谓比丘入有学之圣者家,不得妄自受食,令彼供养过度而致空乏。
兰若受食戒
又作恐怖兰若受食戒、有难兰若受食戒、兰若安坐受食戒、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谓比丘因恐惧往俗家受食之途中遭贼难等之灾患,遂令檀越送食至阿兰若住处,此一情形亦为佛陀所禁制。
 
答言:“在舍卫国,因莲花色比丘尼起。”
第二、第三、第四如初分说。
 
复问:“第一众学法本起何处?”
百众学 = Sikkha-karaniya,意译应当学、应学作。乃戒禁触犯突吉罗罪(Dukkata,意译恶作)之戒法。此类轻戒难持而易犯,必须细心注意,经常忆念修学,故特以学为名。又众学之数,诸律不同,其中,四分律总括为百戒,故通称为百众学。
答言:“在舍卫国,六群比丘初犯。”
如是展转如初分说。
 
比丘尼别戒如律所说。
 
复问:“最初听受大戒本起何处?”
答言:“在波罗奈,五比丘。”
复问:“最初听说戒在何处?”
答言:“在王舍城,为诸少年比丘。”
复问:“初听安居本起何处?”
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安居 =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
答言:“在舍卫国,因六群比丘起。”
复问:“初自恣本起何处?”
(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自恣 = Pavarana,音译钵利婆剌拏、钵和罗。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此日即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答言:“在舍卫国,因六群比丘起。”
如是展转问乃至毗尼增一。
时彼即集比丘一切事并在一处,为比丘律。
比丘尼事并在一处,为比丘尼律。
一切受戒法集一处,为受戒犍度。
一切布萨法集一处,为布萨犍度。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一切安居法集一处,为安居犍度。
一切自恣法集一处,为自恣犍度。
一切皮革法集一处,为皮革犍度。
一切衣法集一处,为衣犍度。
一切药法集一处,为药犍度。
一切迦絺那衣法集一处,为迦絺那衣犍度。
迦郤那衣/羯耻那衣/迦絺那衣 = Kathina,旧译作赏善罚恶衣。意译坚衣、功德衣。此乃夏安居终了之后,凡四、五个月之间所允许着用之便衣;以其间缓和种种戒律之要求、故可着用。依四分律卷四十三迦絺那衣犍度载,比丘安居,十五日自恣竟,十六日往见世尊,于途中遇天雨,衣服皆湿,僧伽梨重,疲极,佛乃许比丘受此功德衣。又据同经所载,受此衣有五种利益:()得蓄长衣。()得离衣宿。()得别众食。()得展转食。()食前食后,不嘱比丘,得入聚落。此外,在锡兰等地,安居中亦可着用此衣,然其材料须为人所布施,且须于一日间造好。
二律并一切犍度,调部毗尼增一都集,为毗尼藏。
 
时大迦叶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问阿难法毗尼;白如是。”
时阿难即复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大迦叶问、我答;白如是。”
大迦叶即问阿难言:“《梵动经》在何处说?《增一》在何处说?《增十》在何处说?《世界成败经》在何处说?《僧祇陀经》在何处说?《大因缘经》在何处说?《天帝释问经》在何处说?”
阿难皆答,如《长阿含》说。
彼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
一切中经,为《中阿含》。
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
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
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
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集为《阿毗昙藏》,时即集为三藏。
阿毗昙/阿鼻达磨/毗昙/阿毗达磨 = Abhidhamma,三藏之一。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与经(Sutta)、律(Vinaya)合称为三藏(佛教圣典之总称),故偶以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对法藏或论藏等见称。阿毗达磨原指有关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者,则称为阿鼻奈耶。其后广至对于经、律二藏之论述,皆称为阿毗达磨。其成立约于西元前后,最初仅为简单归纳一些佛教名词,后却逐渐演成解释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时代,各个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毗达磨,深奥繁琐之哲学式教学于是展开。
 
时长老富罗那,闻王舍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毗尼,即与五百比丘俱,往王舍城,至大迦叶所,语如是言:“我闻大德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毗尼,我亦欲豫在其次闻法。”
梨师达多富那罗 = 梨师达多,Isidatta,意译仙授、仙施、仙余,意指从仙人处求得之子;富那罗,Purana,又作布啰拏、富兰那,意译宿旧、旧,为梨师达多之兄。此兄弟二人,系佛世中印度波斯匿王之大臣,为拘萨罗国之首富,然能于佛及四部众等共与受用,而不计我所。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五载,富兰那专修梵行,离欲清净,不着香华,远诸凡鄙,故以持戒为胜;梨师达多不专精梵行,然其智足达四圣谛,故以智慧为胜。其后命终,佛记别二人一为持戒胜,一为智慧胜,于后世得斯陀含果,生于兜率天。
(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
时大迦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为此比丘更问优波离,乃至集为三藏,如上所说。
彼言:“大德迦叶,我尽忍可此事,唯除八事;大德,我亲从佛闻,忆持不忘;佛听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从彼持食来,若杂果、若池水所出可食者,如是皆听不作余食法得食。”
大迦叶答言:“实如汝所说,世尊以谷贵时世人民相食乞求难得,慈愍比丘故,听此八事;时世还丰熟饮食多饶,佛还制不听。”
彼复作是言:“大德迦叶,世尊是一切知见,不应制已还开、开已复制。”
迦叶答言:“以世尊是一切知见故,宜制已还开、开已复制;富罗那,我等作如是制:是佛所不制不应制,是佛所制则不应却;如佛所制戒,应随顺而学。”
在王舍城五百阿罗汉共集法毗尼,是故言集法毗尼有五百人。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
 
#七百结集毗尼
七百结集犍度 = 有关佛教第二次结集的事情。
第二次结集(毗舍离结集)= 在佛灭百年之后,共有七百人在吠舍离(毗舍离)进行。本次集结后出现了上座部与大众部的分裂,开启了日后的部派佛教时期。
 
尔时世尊般涅槃后百岁,毗舍离跋阇子比丘行十事言:“是法清净、佛所听,应两指抄食、得聚落间、得寺内、后听可、得常法、得和、得与盐共宿、得饮阇楼罗酒、得畜不截坐具、得受金银。”
(chāo) = 叉取[take up with a fork](掠取,抢掠[rob]/抄写[copytranscribe]/迅速拿起[take up]/从侧面绕过去[outflank])
(yán) = 食盐[salt]
 
十非事/十事/十净/十事非法 = Dasavatthuka,乃指十事不合律制。佛陀入灭后百年,跋阇子(Vajjiputtaka)主张‘十事’可行,为合法(净);上座耶舍则以之不合律制,为非法。欲审查此十事之律制根据,遂召开第二次之结集,其结果,据各律典之记载,上座部一致认为十事不合律制规定。
角盐净
为供他日使用,听任食盐贮存于角器之中。
二指净
当日晷之影自日中推移至二指广间,仍可摄食。
他聚落净
于一聚落食后,亦得更入他聚落摄食。
住处净
同一教区(界内)之比丘,得不必同在一处布萨。
随意净
于众议处决之时,虽然僧数未齐,仍得预想事后承诺而行羯磨。
所习净
随顺先例。
生和合(不攒摇)净
食足后,亦得饮用未经搅拌去脂之牛乳。
饮阇楼净
阇楼系未发酵或半发酵之椰子汁,得取而饮之。
无缘坐具净
缝制坐具,得不用贴边,并大小随意。
金银净
得接受金银。
 
彼于布萨日,檀越布施金银,而共分之。
时有耶舍迦那子,闻毗舍离比丘行如是事,即往跋阇子比丘所,见劝檀越布萨时布施众僧金银,僧中唱令与伽那子比丘,即言:“我不受;何以故?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沙门释子舍弃珠宝不着饰好。”
耶舍 = Yasa,又作耶输陀、耶输伽。意为名闻、善称。中印度波罗奈国(Varanasi,现今瓦拉那西)大富长者善觉之子。因厌离俗世,遂出家,诣释尊于鹿野苑(Miga-daya)。仅次于五比丘,而为佛陀第六位弟子。后来,其父母及故二(妻子)亦归依三宝,是为最早成为优婆塞、优婆夷者。/Yasa-Kakandakaputta,又作耶舍陀迦兰提子、耶舍迦那子。释尊入灭后百年(即纪元前二八三年顷)之长老僧。夙通三藏,证阿罗汉果,得六神通。当时,住毗舍离(Vesali)之跋耆子(Vajjiputta)等,以盐净等十事净法,起而反抗保守之比丘,对十条戒律提出新解。此在保守派称‘十事非法’,经耶舍与离婆多(Revata)等长老于毗舍离城会七百比丘,决定彼之十事为非法。另据巴利文大史、岛史等载,耶舍断十事为非法,组成上座部,即为南传佛教所说之上座部创始者。
彼于余日作分已,送与伽那子比丘。
伽那子比丘言:“我不须;我先言:‘沙门释子舍弃珠宝不着饰好。’”
彼即言:“毗舍离优婆塞瞋,汝往教化令喜。”
时即差使共往。
耶舍伽那子比丘至毗舍离优婆塞所,语如是言:“汝实瞋我语耶?我言:‘沙门释子不受取金银,弃舍珍宝不着饰好。’”
 
语优婆塞言:“世尊在王舍城时,王宫中王群臣集,说如是语:‘沙门释子应得受取金银,不舍珍宝非不着饰好。’
“时彼众中,有大长者字珠髻,语诸大臣言:‘勿作是言:“沙门释子受取金银、不舍珠宝,非不着饰好”;何以故?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弃舍珠宝不着饰好。’
“时珠髻长者为诸大臣解说,各令得解欢喜。
“珠髻长者后于异时,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先因缘具白世尊言:‘我即为解说各令欢喜;世尊,我说是言,将无违失圣旨、不如法教耶?’
“佛言:‘长者,如汝所说,如法如实,不违世尊教法;何以故?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除舍珠宝不着饰好,其有受取金银者,则受五欲若受五欲,则非沙门释子法;长者,汝若见沙门释子捉持金银,决定应知非沙门法;我作是说,听为竹𥯤草木故求乞金银,终不应自受取金银。’
𥯤(wěi) = 同“葦”。芦苇。
“是故离奢,以此因缘,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弃舍珠宝不着饰好。
离车/栗呫婆/离车子/利车/黎昌/随舍利/律车/丽掣/理家/栗磋/离车毗 = Licchavi,为中印度毗舍离城(Vesali)之刹帝利种族,乃跋只族(Vajji)之一部。意译为薄皮、同皮、仙族王、边地主。
“离奢,复于异时,世尊在祇桓中,告诸比丘:‘有四事故,令日月不明。
“‘何等为四?阿修罗、烟云、尘、雾是,为四事令日月不明。
“‘如是沙门婆罗门,亦有四事污染尘秽,令沙门婆罗门无有光显。
“‘何等四?或有沙门婆罗门,饮酒不能除断,此是第一尘秽。
“‘或有沙门婆罗门,行爱欲法不能舍离,此是第二尘秽。
“‘或有沙门婆罗门,受取金银不舍饰好,此是第三尘秽。
“‘或有沙门婆罗门,以邪命自活不能除断,此是第四尘秽。
“‘是为四事;以此四事故,令沙门婆罗门污秽不明无有光显。’
 
“世尊尔时,即说偈言:
 
“‘贪欲垢所污,沙门婆罗门;愚痴所覆盖,爱着于好色。
“‘饮酒散乱心,复行爱欲法;受取金宝璎,此为无智者。
(yīng) = 似玉的美石[jade-like stone]
“‘沙门婆罗门,邪命以自活;佛说此为结,如日出云翳。
(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无光显威耀,不净纯垢污;盲冥暗所闭,爱奴之所使。
“‘造恶不善业,痴何能行道;怨憎甚增益,更受未来身。’
 
“是故离奢,以此因缘故,汝等当知,沙门释子不应受取金银,除去饰好。
“我说是语,汝以此事不信我耶?”
 
彼离奢言:“我非为不信,我有信乐于汝,汝可住此毗舍离,我当供给衣服、饮食、医药所须之物。”
 
时伽那子比丘,与诸离奢解说令得欢喜已,与彼使比丘俱,还婆阇子比丘所。
遥见伽那子比丘来,即问使比丘言:“伽那子比丘,已解喻诸离奢得信耶?”
答言:“尔。”
即言:“彼已信乐伽那子,持我等作非沙门释子。”
婆阇子比丘问言:“何故耶?”
即具说先因缘。
彼毗舍离比丘,语伽那子比丘言:“汝先骂众僧,见罪否?”
答言:“我不骂众僧。”
彼即和合与作举。
作举 = 为自恣作法之一。夏安居最后一日为自恣日,于此日中,特请僧众中之有德者,举发安居期间比丘之犯罪,其人乃举罪告僧,称为作举。
 
伽那子比丘作是念:“我此诤事,若得长老离婆多与我作伴者,便可得如法灭。”
彼即问余人言:“离婆多在何处?”
彼即答言:“闻在婆呵河边。”
即往婆呵河边。
离婆多不在,彼即问:“离婆多在何处?”
彼即答言:“闻在伽那慰阇国。”
即往彼国。
既至,离婆多复不在,复问:“离婆多在何处?”
答言:“在阿伽楼罗国。”
即往彼国。
而复不在,即问:“离婆多在何处?”
答言:“在僧伽赊国。”
(shē) = 赊欠[give creditbuy or sell on credit]
即复往彼国。
见离婆多值众僧集,问离婆多供养弟子言:“汝大德长老离婆多,往众僧中否?”
答言:“当往。”
时离婆多往集僧中听说法已,夜半后捉尼师坛还屋。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时耶舍伽那子亦在僧中集听法已,夜半后捉尼师坛往离婆多所,彼作是念:“今正是时,当具说先因缘令其得闻。”
 
彼即问离婆多言:“大德上座,得二指抄食否?”
彼还问言:“云何二指抄食?”
答言:“大德长老,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二指抄食食否?”
离婆多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不作余食法食,以是故制。”
 
复问言:“大德长老,得村间否?”
彼还问言:“云何得村间?”
答言:“大德长老,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往村中间得食。”
离婆多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不作余食法食,以是故制。”
 
彼问言:“大德长老,得寺内否?”
彼还问言:“云何得寺内?”
答言:“大德长老,在寺内得别众羯磨。”
离婆多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王舍城,布萨犍度中制。”
 
“大德长老,得后听可否?”
还问言:“云何得后听可?”
答言:“大德长老,在界内别众羯磨已,后听可。”
离婆多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王舍城,布萨犍度中制。”
 
复问:“得常法否?”
还问言:“云何得常法?”
答言:“大德长老,此作是已言是本来所作。”
彼答言:“比丘知否?应观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若不观毗尼、不检校法律而违反于法,若已作不应作,未作亦不应作;若观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与修多罗相应、与法律相应,不违本法,若已作、若未作应作。”
修多罗 = Sutta,为一切佛法之总称。/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复问言:“大德长老,得和否?”
彼还问言:“云何得和?”
答言:“大德长老,足食已舍威仪,以酥、油、蜜、生酥、石蜜、酪和一处,得食否?”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不作余食法食,以是故制。”
 
复问:“大德长老,得与盐共宿否?”
彼还问言:“云何得与盐共宿?”
答言:“大德长老,得用共宿盐着食中食?”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药犍度中制。”
 
复问言:“大德长老,得饮阇楼罗酒否?”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拘睒弥国,因长老娑伽陀比丘制。”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复问:“大德长老,得畜不割截坐具否?”
答言:“不应畜。”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因六群比丘制。”
 
复问:“大德长老,得受取金银否?”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王舍城,因跋难陀释子制。”
 
彼言:“大德长老,毗舍离婆阇子比丘行此十事,言:‘清净如法,是佛所听’;彼劝檀越于布萨时施众僧金银,令分物人分。”
彼言:“汝莫语余人;何以故?恐诸比丘所见不同,而不与和合比丘;汝可往阿吁恒河山中,彼处有三浮陀比丘,是我同和上,与六十波罗离子比丘共住,彼皆勇猛精进度无所畏;以此因缘具为彼说已,共期婆呵河边,我亦当往。”
 
时耶舍伽那子比丘即往彼山中,至三浮陀所,以此因缘具向彼说之。
“期婆呵河边,大德离婆多亦当来。”
时毗舍离婆阇子比丘,闻耶舍伽那子比丘往人间求索伴党。
彼即大持毗舍离好衣,往离婆多弟子所语言:“我为大德离婆多故,持此好衣来与;今止不复与,即回与汝可取。”
彼言:“止!止!我不受。”
彼复勤勤逼令受,彼遂便受。
(qín) = 劳累,劳苦。尽力多做,不断地做[assiduousdiligentindustrious](劳倦,辛苦[toilsomehard-working]/殷勤[solicitous])
既受已,作是言:“长老,彼波夷那、波梨二国比丘共诤,世尊出在波夷那国;善哉长老,能为我白大德上座:‘波夷那、波梨二国比丘共诤,世尊出在波夷那国;善哉大德,当助波夷那比丘。’”
彼即答言:“大德,长老离婆多尊重,我难不敢言。”
彼即强逼之不已,便往离婆多所,白如是言:“大德,彼波夷那、波梨二国比丘共诤,世尊出在波夷那;愿大德,助波夷那比丘。”
彼即答言:“汝痴人,持我在不净部中;汝去,不复须汝。”
彼得遣已,便往毗舍离婆阇子比丘所,语如是言:“长老,我先语汝:‘大德离婆多尊重,难可为言,我不能语’;今大见责。”
彼问言:“说何等?”
彼言:“已遣我。”
复问言:“汝几腊?”
答言:“十二岁。”
问言:“汝十二岁,犹故怖畏遣耶?”
答言:“不受我供养,云何不畏?”
 
时彼离婆多及诸比丘如是语:“我等今当往诤所起处。”
即乘船从恒水中往。
时天热疲极,住船在岸边荫下息。
时婆搜村有长老在道行,作如是念:“我今此诤事,当观修多罗、毗尼,知谁法语?谁非法语?”
彼即观修多罗、毗尼捡校法律,便知波梨国比丘是法语,波夷那比丘非法语。
时有天不现身而赞言:“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观,波梨比丘如法语,波夷那比丘非法语。”
时诸长老即共往毗舍离。
 
毗舍离有长老,字一切去,是阎浮提中最上座。
时三浮陀语离婆多言:“今往一切去上座屋中宿,具说此事,令其得闻。”
时二人即共相随往至彼屋。
时一切去长老,夜坐禅思惟夜已久,离婆多作是念:“此上座年已老气力羸劣,而久坐如是,况我当不作如是坐。”
时离婆多即便坐思惟至夜久。
一切去长老作是念:“此客比丘远来疲极,犹故坐禅思惟如是,况我而不久坐。”
时彼长老即复久坐思惟。
夜已过多,语离婆多言:“长老,汝此夜思惟何法?”
答言:“我先白衣时尝习慈心,此夜思惟入慈三昧。”
彼即言:“汝此夜入小定;何以故?慈心三昧是小定。”
即复问言:“大德一切去,此夜思惟何法?”
答言:“我先白衣时习空法,我此夜多入空三昧。”
彼言:“大德此夜思惟大人之法;何以故?大人之法入空三昧。”
彼作是念:“今正是时,可说先因缘令其得知。”
彼问言:“大德长老,得二指抄食否?”
问言:“云何得二指抄食?”
答言:“大德,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二指抄食食。”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不作余食法食,以是故制。”
如是一一说,乃至布萨时受取金银,令分物人分,如上说。
彼即言:“勿语余人,恐人心不同,不得和合。”
一切去上座为第一上座,三浮陀第二上座,离婆多第三上座,婆搜村是第四上座,阿难皆为其和尚。
 
时长老一切去知僧事时,上座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僧论法毗尼;白如是。”
时波夷那比丘语波梨比丘言:“汝等今可出平当人。”
平当(píng dāng) = 公平允当。
彼即言:“上座一切去、离婆多、耶舍、苏曼那是平当人。”
波梨比丘语波夷那比丘言:“汝等亦应出平当人。”
彼即言:“长老三浮陀、婆搜村、长老沙留、不阇苏摩是平当人;是中有阿夷头比丘,堪任劝化。”
彼诸比丘言:“持此比丘在数中;何以故?彼在所处,当为我等劝化。”
即着数中,彼诸上座作是念:“我等若在众中问此事,恐更生余诤事,不知谁语是?谁语非?我等今宁可差次在别处共平论耶?”
彼诸长老作是念:“我等于何别处而平宜此事?”
即言:“当于婆梨林中。”
时一切去长老即作白:“大德僧听,如此为僧所举比丘,若僧时到僧忍听,于婆梨林中论法毗尼,余比丘不在中;白如是。”
如是作白已,应羯磨差二、三比丘,取余比丘,欲至婆梨林中。
 
时一切去上座,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如是诸上座皆集。
时一切去上座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僧论法毗尼;白如是。”
时离婆多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问一切去上座法毗尼;白如是。”
时上座一切去即复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离婆多问、我答法毗尼;白如是。”
离婆多问言:“大德上座,得二指净否?”
即还问言:“云何二指净?”
答言:“大德长老,足食已舍威仪,得二指抄食食?”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不作余食法食,以是故制。”
此是第一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别处平宜已,下一舍罗;如是一一检校,乃至十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皆下舍罗。
舍罗 = Sara,即百舌鸟之雄鸟,能说人语。/Salaka,意译筹。即以竹、木、铜、铁等所作之细板,用于教团行灭诤或布萨时计算比丘之数。
彼诸长老作是语:“如我等今于别处平宜此事已,今复欲于僧中如是检校;何以故?令众人皆知故。”
 
彼诸长老皆往毗舍离,时一切去上座即集比丘僧已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论法毗尼;白如是。”
长老离婆多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问一切去上座法毗尼;白如是。”
时一切去上座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离婆多问法毗尼、我答;白如是。”
离婆多即问言:“大德长老,得二指净否?”
彼问言:“云何得二指净?”
答言:“大德长老,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二指抄食食?”
答言:“不应尔。”
问言:“在何处制?”
答言:“在舍卫国,不作余食法食,是故制。”
此是第一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于僧中检校已,下一舍罗;如是一一检校乃至十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于僧中检校已,皆下舍罗。
在毗舍离,七百阿罗汉集论法毗尼,故名七百集法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