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星期一

四分律-三分之八(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四十
 
三分之(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瞻波揵度
= 有关僧团活动合法或非法的规定。
 
尔时世尊在瞻波城伽尸国婆娑婆聚落。
瞻婆国/瞻匐国/瞻卜国/詹波国/阐卜国/阎波国/占波国/栴波国/瞻波国 = Campa,意译无胜。位于中印度吠舍离国南方之古国。
时异住处有旧比丘,常接众人犹如泉水,作如是言:“若未来客比丘,我当供给所须,为作洗浴饮食供养。”
时有众多比丘在伽尸国人间游行,至婆娑婆聚落。
时彼比丘即供给所须食饮供养,彼比丘异时作如是念:“我不能常从白衣乞索饮食、供具、作洗浴、作粥供养;此客比丘道路远来今已懈息,本未有知识今已有知识,我今宁可不复求索。”
于是即止。
彼客比丘作是念:“此比丘憎我曹,本供给我等所须饮食、洗浴之具,今止不复与我,我等宁可举此比丘耶?”
彼即和合举此比丘。
彼比丘作是念:“我今不能自知是犯、非犯?是举、非举?为如法举羯磨成就?为不如法举羯磨不成就?我今宁可往瞻婆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若有言教,随世尊所教我当施行。”
 
尔时此旧比丘持衣钵,诣瞻婆往世尊所,头面作礼已却住一面。
尔时世尊慰劳客比丘:“乞求易得否?住止和合否?道路不疲极否?”
答言:“住止和合,乞求易得,道路不疲极。”
“汝比丘从何所来?”
彼比丘言:“我在伽尸国婆娑婆聚落,于异住处旧比丘常接众客所须,犹如泉水。
“若未来有客比丘来者,供给所须饮食、若作粥、洗浴具。
“后有众多比丘,在伽尸国人间游行,至婆娑婆聚落。
“我时即供给所须饮食、若作粥、洗浴具。
“大德,我时作如是念:‘我不能常至白衣家乞索饮食所须之具,此诸客比丘今已懈息,本未有知识今已有知识,我今宁可不复求索。’
“于是即止。
“彼客比丘作如是语:‘旧比丘憎我等,先常供给我所须饮食、作粥、洗浴具,今不复供给我曹,宁可举彼比丘罪。’
“即便共和合共举。
“大德,我作如是念:‘不能知是犯、非犯?是举、非举?为是如法举羯磨成就?为是不如法举羯磨不成就耶?我宁可往瞻婆城诣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若有言教,随世尊教施行。’”
 
佛告彼比丘:“汝比丘无犯、非犯;非举、不成举、非法举;汝比丘羯磨不成就,汝比丘可还去至婆娑婆聚落,还供给众客所须,犹如泉水;比丘我共汝作伴,如法非不如法。”
 
时彼客比丘,从婆娑婆聚落人间游行,至伽尸国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尔时世尊,慰劳客比丘:“汝曹住止和合否?不以乞食疲苦耶?”
彼比丘答言:“住止和合,不以乞食为苦。”
问言:“汝从何所来?”
答言:“我从婆娑婆聚落来。”
问言:“彼颇有旧住比丘,常供给众客所须,犹如泉水,汝等举耶?”
答言:“实举;世尊。”
佛问言:“汝等以何事故举?”
答言:“无事无缘。”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彼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痴人,旧比丘供给客比丘,犹如泉水,而汝等无事而举?”
 
尔时世尊呵责客比丘已,告诸比丘:“有四羯磨:非法羯磨、非法别众羯磨、非法和合羯磨、法别众羯磨。
“是中二羯磨:非法羯磨、别众羯磨不应作,若作如法治。
“法羯磨、和合羯磨应作。
“有四满数:有人得满数不应呵、有人不得满数应呵、有人不得满数亦不应呵、有人得满数亦应呵。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何等人得满数不应呵?若为作呵责羯磨、摈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彼人得满数不得呵。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何等人不得满数应呵?若欲受大戒人,此人不得满数得呵。
“何等人不得满数亦不得呵?若为比丘作羯磨,比丘尼不得满数不得呵,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若言:‘犯边罪、若犯比丘尼、若贼心受戒、若坏二道、若黄门、若杀父母、若杀阿罗汉、若破僧、若恶心出佛身血、若非人畜生、若二根、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别住、若在戒场上、若神足在空、若隐没、若离见闻处、若所为作羯磨人。’
边罪 = 即僧尼违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四种根本重罪。此四种根本重罪又称四波罗夷。盖僧尼既已受戒,复犯此四重罪,则犹如佛法边外之人,不堪再重入净戒之海,故称边罪。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二根 = 利根与钝根。/正根与扶根。/男根与女根。即男女起色欲之处。
“如是等人不得满数不应呵。
“何等人得满数亦得呵?若善比丘同一界住,不以神足在空、不隐没、不离见闻处、乃至语傍人,如是等人得满数应呵。”
 
时六群比丘,一人举一人,一人举二人、或举三人、或举僧。
二人举一人,二人举二人、或举三人、或举僧。
三人举一人,或举二人、或举三人、或举僧。
僧举僧。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得一人举一人、二人、三人、举僧。
“不得二人举一人、二人、三人、举僧。
“不得三人举一人、二人、三人、举僧。
“不得僧举僧。
“若一人举一人,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若一人举二人、三人、僧。
“若二人举一人、二人、三人、僧。
“若三人举一人、举二人、举三人、举僧。
“僧举僧,非法羯磨、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尔时六群比丘重作羯磨,作呵责羯磨已,复作摈羯磨、作依止、作遮不至白衣家、与作举、与作波利婆沙、与作本日治、与摩那唾、与阿浮诃那、与现前毗尼、与忆念毗尼、与不痴毗尼、与自言治、与作多觅罪、与作多觅罪相、与如草覆地。
波利婆沙 = 律中之罚名。译曰别住。犯戒者与别房使之独住,不与僧共同住也。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阿浮诃那/阿浮呵那 = Apattivyutthanam,除比丘犯罪之作法名。比丘尼钞下上曰:‘阿浮呵那,此翻出罪羯磨,见论名为唤入众,亦名拔除罪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重作羯磨、不应作呵责羯磨已,复作摈羯磨乃至如草覆地。”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四种僧: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
“是中四人僧者,除自恣、受大戒、出罪,余一切如法羯磨应作。
“是中五人僧者,在中国除受大戒、出罪,余一切如法羯磨应作。
“是中十人僧者,除出罪,余一切如法羯磨应作。
“是中二十人僧者,一切羯磨应作,况复过二十。
“若应四人羯磨,四人少一人作羯磨者,非法非毗尼羯磨。
“若以比丘尼作第四人,若以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若言:‘犯边罪、若犯比丘尼、若贼心受戒、若坏二道、若黄门、若杀父母、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若非人、若畜生、若二根、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所为作羯磨人。’
“以如是人足满四人,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五人僧、十人僧、二十人僧亦如是。”
 
尔时六群比丘作非法非毗尼羯磨,彼作非法别众羯磨、非法和合羯磨、法别众羯磨、法相似别众羯磨、法相似和合羯磨、作呵不止羯磨。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作非法别众羯磨、不应作非法和合羯磨、不应作法别众羯磨、不应作法相似别众羯磨、不应作法相似和合羯磨、不应作呵不止羯磨。
“云何非法非毗尼羯磨?白二羯磨,作白已不作羯磨,是名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作二白不作羯磨、作三白不作羯磨、作众多白不作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白二羯磨,作一白二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作一白三羯磨、作一白众多羯磨,作二白一羯磨、作二白二羯磨、作二白三羯磨、作二白众多羯磨,作三白一羯磨、作三白二羯磨、作三白三羯磨、作三白众多羯磨,作众多白一羯磨、作众多白二羯磨、作众多白三羯磨、作众多白众多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白二羯磨,作一羯磨不作白,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作二羯磨不作白、作三羯磨不作白、作众多羯磨不作白,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白二羯磨,作一羯磨二白,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作一羯磨三白、作一羯磨众多白、作二羯磨一白、作二羯磨二白、作二羯磨三白、作二羯磨众多白、作三羯磨一白、作三羯磨二白、作三羯磨三白、作三羯磨众多白、作众多羯磨一白、作众多羯磨二白、作众多羯磨三白、作众多羯磨众多白,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白二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白四羯磨,作一白不作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作二白不作羯磨、作三白不作羯磨、作众多白不作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作一白一羯磨、作一白二羯磨、作一白众多羯磨、作二白一羯磨、作二白二羯磨、作二白三羯磨、作二白众多羯磨、作三白一羯磨、作三白二羯磨、作三白三羯磨、作三白众多羯磨、作众多白一羯磨、作众多白二羯磨、作众多白三羯磨、作众多白众多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白四羯磨,作一羯磨不作白,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作二羯磨不作白、作三羯磨不作白、作众多羯磨不作白,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作一羯磨一白、作一羯磨二白、作一羯磨三白、作一羯磨众多白、作二羯磨一白、作二羯磨二白、作二羯磨三白、作二羯磨众多白、作三羯磨二白、作三羯磨三白、作三羯磨众多白、作众多羯磨一白、作众多羯磨二白、作众多羯磨三白、作众多羯磨众多白,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作白四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三羯磨法作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见无罪,余比丘语言:“汝犯罪,见否?”
答言:“不见。”
彼即举作不见罪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无忏悔罪,余比丘语言:“汝犯罪,应忏悔。”
答言:“我不忏悔。”
彼即举作不忏悔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无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有恶见,应舍。”
答言:“我不舍。”
彼即举作恶见不舍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见无罪、无罪忏悔,余比丘语言:“汝见罪否?汝应忏悔。”
答言:“我不见罪、我不忏悔。”
彼即举作不见罪、不忏悔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见无罪、无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见有罪,恶见应舍。”
答言:“我不见罪、无恶见不舍。”
彼即举作不见罪、恶见不舍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无罪忏悔、无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有罪应忏悔,舍恶见。”
答言:“我不忏悔,我无恶见不舍。”
彼即举作不忏悔、不舍恶见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见无罪、无罪忏悔、无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见罪,应忏悔,舍恶见。”
答言:“我不见罪、不忏悔、无恶见不舍。”
彼即举作不见罪、不忏悔、不舍恶见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无罪、见无罪,余比丘问言:“汝见罪否?”
答言:“见。”
彼比丘即举作不见罪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无罪忏悔,余比丘语言:“汝有罪应忏悔。”
答言:“当忏悔。”
彼比丘即举作不忏悔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无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有恶见应舍。”
答言:“我当舍。”
彼即举作恶见不舍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无罪、见无罪不忏悔,余比丘语言:“汝见罪应忏悔。”
答言:“我见罪当忏悔。”
彼即举作不见罪不忏悔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无见罪、无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见罪,恶见应舍。”
答言:“我见罪,当舍恶见。”
彼即举作不见罪、不舍恶见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无罪忏悔、无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有罪应忏悔,恶见应舍。”
答言:“当忏悔,舍恶见。”
彼即举作不忏悔、不舍恶见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见无罪、无罪忏悔、无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见罪,当忏悔,恶见应舍。”
答言:“我见罪,当忏悔,舍恶见。”
彼即举作不见罪、不忏悔、恶见不舍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见有罪,余比丘语言:“汝有罪,见否?”
答言:“见。”
彼即举作不见罪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有罪忏悔,余比丘语言:“汝有罪应忏悔。”
答言:“我当忏悔。”
彼即举作不忏悔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有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有恶见应舍。”
答言:“当舍。”
彼即举作不舍恶见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见有罪、有罪应忏悔,余比丘语言:“汝见有罪应忏悔。”
答言:“我见罪当忏悔。”
彼即作举不见罪、不忏悔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见有罪、有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见有罪,恶见应舍。”
答言:“我见罪,当舍恶见。”
彼比丘即举作不见罪、恶见不舍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有罪忏悔、有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有罪当忏悔,恶见当舍。”
答言:“我当忏悔,当舍恶见。”
彼即举作不忏悔、不舍恶见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中有比丘见有罪忏悔、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见罪当忏悔,恶见应舍。”
答言:“我见罪当忏悔,舍恶见。”
彼即举作不见罪、不忏悔、不舍恶见羯磨。
佛言:“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是为非法非毗尼羯磨。
“云何如法如毗尼羯磨?白二羯磨,如白法作白,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法如毗尼羯磨应尔。
“白四羯磨,如白法作白,如三羯磨法作羯磨,如法如毗尼羯磨应尔。”
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四羯磨 = Natti-catuttha-kamma,白(Natti),即告白之意;羯磨(Kamma),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Tatiya Kam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
 
是中有比丘见有罪,余比丘问言:“汝有罪见否?”
答言:“不见。”
彼即举作不见罪羯磨。
佛言:“如法如毗尼羯磨,应尔。”
 
是中有比丘有罪应忏悔,余比丘语言:“汝有罪应忏悔。”
答言:“我不忏悔。”
彼即举作不忏悔羯磨。
佛言:“如法如毗尼羯磨,应尔。”
 
是中有比丘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有恶见应舍。”
答言:“不舍。”
彼即举作恶见不舍羯磨。
佛言:“如法如毗尼羯磨,应尔。”
 
是中有比丘见有罪、有罪忏悔,余比丘语言:“汝见有罪、有罪忏悔。”
答言:“不见不忏悔。”
彼即如其所犯,作不见罪、不忏悔羯磨。
佛言:“如法如毗尼羯磨,应尔。”
 
是中有比丘见有罪、有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有罪,有恶见应舍。”
答言:“我不见罪,恶见不舍。”
彼即如其所犯罪,与作不见罪、恶见不舍羯磨。
佛言:“如法如毗尼羯磨,应尔。”
 
是中有比丘有罪忏悔、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有罪当忏悔,恶见当舍。”
答言:“我不忏悔、不舍恶见。”
彼即如其所犯,作不忏悔、不舍恶见羯磨。
佛言:“如法如毗尼羯磨,应尔。”
 
是中有比丘见有罪忏悔、恶见不舍,余比丘语言:“汝见有罪当忏悔,恶见应舍。”
答言:“我不见罪、不忏悔、不舍恶见。”
彼即如其所犯罪,作不见罪、不忏悔、不舍恶见羯磨。
佛言:“如法如毗尼羯磨,应尔。
“是为如法如毗尼羯磨。
“云何非法别众羯磨?同一住处羯磨时有不来者应与欲而不与欲,在现前应呵者便呵,彼作白二羯磨、作白四羯磨、白此事乃为彼事作羯磨,是为非法别众羯磨。
与欲 = 当僧团行布萨、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际,遇疾病或因故不能出席时,对其行事之决定,有所赞成或反对之欲意,即所谓‘欲’;将其欲意委托出席之比丘,即称与欲。出席比丘受其欲意之委托,称为受欲。将受委托之欲意向众僧传达,即称说欲。
“云何非法和合羯磨?有同一住处,和合一处羯磨时有不来应与欲者与欲,在现前应得呵者不呵,作白二羯磨作白四羯磨,白此事乃为彼事作羯磨,是为非法和合羯磨。
“云何法别众羯磨?同一住处羯磨时有不来者应与欲不与欲,在现前应得呵者呵,彼作白二白四羯磨如法作,是为法别众羯磨。
“云何法相似别众羯磨?同一住处羯磨时有不来者、应与欲不与欲、在现前应呵者呵、作白二白四羯磨、前作羯磨后作白,是为法相似别众羯磨。
“云何法相似和合羯磨?同一住处羯磨时有不来者应与欲者与欲,在现前应得呵者不呵,白二白四羯磨,前作羯磨后作白,是为法相似和合羯磨。
 
“何等人作呵责成呵?或有人呵成呵、或有人呵不成呵。
“何者呵不成呵?为比丘作羯磨,比丘尼呵不成呵。
“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若言:‘犯边罪、犯比丘尼、或贼心受戒、或坏二道、黄门、杀父母、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非人畜生、二根、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在戒场上、若作别住、若以神足在空、若隐没、若离见闻处、若所为作羯磨人。’
“如是人呵不成呵。
 
“云何呵成呵?若善比丘同在一界内住、不在空、不隐没、不离见闻处乃至语比坐,如是人呵成呵,是为呵羯磨。”
 
尔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应作呵责羯磨,乃与作摈羯磨,如法如毗尼羯磨否?”
佛语优波离:“此不如法羯磨。”
优波离复白佛言:“应与作呵责羯磨,乃与作依止羯磨、若乃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乃至如草覆地,是如法如毗尼羯磨否?”
佛言:“不如法,不应与作呵责羯磨,乃作摈羯磨、乃至如草覆地,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如是展转乃至如草覆地,非法非毗尼羯磨,不应尔。”
佛语优波离:“若应作呵责羯磨与作呵责羯磨,此是如法如毗尼羯磨,应尔;如是乃至如草覆地羯磨,如法如毗尼羯磨,应尔。”
 
尔时有异住处,众僧与比丘作呵责羯磨,乃作非法别众羯磨。
余众僧闻彼众僧与比丘作呵责羯磨,乃作非法别众羯磨羯磨不成。
“我曹当与作呵责羯磨。”
即作呵责羯磨,非法和合。
复有余处僧闻彼众僧为比丘作呵责羯磨,非法和合羯磨不成。
“我曹当为作呵责羯磨。”
彼即作呵责羯磨,法别众。
余处僧闻彼众僧为比丘作呵责羯磨,法别众羯磨,羯磨不成。
“我曹当为作呵责羯磨。”
即作呵责羯磨,法相似别众。
余处僧闻彼众僧为比丘作呵责羯磨,法相似别众羯磨不成。
“我曹当为作呵责羯磨。”
法相似和合羯磨。
彼比丘作如是念:“我当云何?”
即白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诸如是不如法羯磨不成就,如是一切羯磨亦不成就。”
 
尔时有住处,众僧为比丘作非法别众羯磨。
尔时众多僧皆共诤,或言非法别众羯磨、或言非法和合、或言法别众、或言法相似别众、或言法相似和合、或言羯磨成就、或言不成就。
诸比丘不知云何?告余比丘。
余比丘往白佛,佛言:“彼住处众僧,为比丘作呵责羯磨,非法别众;是中众多僧各各共诤,或言非法别众、或言非法和合、乃至言成不成;是中僧言非法别众者,此是法语,乃至法相似和合者,此亦如是是法语。”
 
尔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若有比丘,僧先与羯磨,后众僧与解,成不成解耶?”
佛语优波离:“或成、或不成。”
复问:“云何成不成?”
佛告优波离:“有十三种人,僧先为作羯磨不成解;除此十三种人已,为余人作羯磨已,若僧与解者得成解。”
优波离复问佛:“若僧先为作羯磨,为解羯磨已驱出,成驱出为不成耶?”
佛言:“或有成驱出、或有不成驱出;若为十三种人作羯磨已,驱出成驱出;除此十三种,为余人作羯磨,后解羯磨得解,若驱出不成驱出。”
 
############################################################
 
#呵责揵度
羯摩犍度 = 有关呵责与处分犯戒比丘的规定。
 
尔时佛在舍卫国。
有二比丘:一名智慧、二名卢醯那,喜斗诤、共相骂詈、口出刀剑、互求长短。
(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彼自共斗诤骂詈,若复有余比丘共斗诤者,即复往彼劝言:“汝等好自勉力莫不如他,汝等多闻智慧、财富亦胜、多有知识;我等为汝作伴党。”
是中众僧,未有诤事便有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诸比丘作如是念:“以何因缘,众僧未有诤事令诤事起,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诸比丘即知此二比丘智慧、卢醯那,喜共斗诤、共相骂詈、口出刀剑、互求长短自共斗诤骂詈。
若有余比丘斗诤,即复往彼劝言:“汝等好自勉力莫不如他,汝等多闻智慧、财富亦胜、多有知识;我等当为汝作伴党。”
是故令僧未有诤事便有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时众中有比丘闻,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者,嫌责彼二比丘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二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智慧、卢醯那,共相斗诤骂詈、口出刀剑、互求长短,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听诸比丘与智慧、卢醯那作呵责白四羯磨,应如是作集僧。
“集僧已为智慧等作举,作举已为作忆念,作忆念已应与罪。
作举 = 为自恣作法之一。夏安居最后一日为自恣日,于此日中,特请僧众中之有德者,举发安居期间比丘之犯罪,其人乃举罪告僧,称为作举。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智慧、卢醯那二比丘,喜共斗诤、共相骂詈、口出刀剑、互求长短,彼自共斗诤已,若复有余比丘斗诤者,即复往彼劝言:“汝等勉力莫不如他,汝等多闻智慧、财富亦胜、多有知识;我等当为汝作伴党”;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若僧时到僧忍听,为智慧等二比丘作呵责羯磨;若后复更斗诤共相骂詈者,众僧当更增罪治;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智慧、卢醯那二比丘,喜共斗诤、共相骂詈、口出刀剑、互求长短,彼自共斗诤已,若复有余比丘斗诤者,即复往彼劝言:“汝等勉力莫不如他,汝等智慧多闻、财富亦胜、多有知识;我等当为汝作伴党”;令僧未有诤事而有诤事,已有诤事而不除灭;僧为智慧等二比丘作呵责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与智慧等二比丘作呵责羯磨,若后复更斗诤共相骂詈者,众僧当更增罪治;忍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第一羯磨竟。’
“如是第二、第三说。
“‘僧已忍为智慧等作呵责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为作呵责竟,五事不应作:一、不应授人大戒;二、不应受人依止;三、不应畜沙弥;四、不应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若僧差不应教授,是为呵责羯磨竟五事不应作。
“复有五事不应作:不应说戒、若僧中问毗尼义不应答、若众僧差作羯磨不应作、若僧中拣集智慧者共评论众事不得在其例、若僧差作信命不应作,是为呵责羯磨竟五事不应作。
毗尼 = 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jiǎn) = 挑选,选择[chooseselect]
(lì) = 可以做依据的事物。比照[compare](类;列[class])
“复有五事不应作:不得早入聚落、不得逼暮还、应亲近比丘不应亲近外道、应好顺从诸比丘教、不应作异语,呵责竟五事不应作。
(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复有五事不应作:众僧随所犯为作呵责羯磨已、不应复更犯此罪余亦不应犯、若相似若从此生者、若复重于此、不应嫌羯磨及羯磨人,呵责竟五事不应作。
“复有五事不应作:善比丘为敷座供养不应受、不应受他洗足、不应受他安洗足物、不应受他拭革屣、不应受他揩摩身,呵责羯磨竟五事不应作。
(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复有五事不应作:不应受善比丘礼拜、合掌、问讯、迎逆、持衣钵,呵责羯磨竟五事不应作。
“复有五事不应作:不应举善比丘、为作忆念作自言、不应证他事、不应遮布萨自恣、不应共善比丘诤,是为呵责竟五事不应作。
(zhèng) = 告发[inform against](验证;证实[provedemonstrate]/参悟,修行得道[realizecome to understand]/谏诤。 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应如是作。”
 
众僧为智慧、卢醯那作呵责白四羯磨竟,诸比丘白佛,佛言:“有三法作呵责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就。
“云何三?不作举、不作忆念、不伏首罪。
“复有三事:无犯、犯不应忏悔、若犯罪已忏悔竟。
“复有三事:不作举、非法、别众。
“复有三事:不作忆念、非法、别众。
“复有三事:不伏罪、非法、别众。
伏罪(fú zuì) = 原指受到应有的惩罚;现指承认自己所犯的罪行[admit one's guilty]
“复有三事:不犯、非法、别众。
“复有三事:犯不应忏罪、非法、别众。
“复有三事:犯罪已忏悔竟、非法、别众。
“复有三事:不现前、非法、别众。
“如是三法作呵责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就。
“复有三事作呵责羯磨,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
“何等三?为作举、作忆念、作自言。
“复有三事:犯罪、犯可忏罪、犯未忏罪。
“复有三事:作举、法、和合;作忆念、法、和合;作自言、法、和合;犯罪、法、和合;犯可忏罪、法、和合;犯未忏悔罪、法、和合;现前、法、和合,是为三法作呵责羯磨,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
 
“有五法作呵责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就:不在现前、不自言、为清净者、非法、别众,是为五事作呵责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就。
“有五法作呵责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
“何等五?在现前、自言、不清净、法、和合,是为五法作呵责羯磨,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
“若众僧在小食上、后食上,若说法、若布萨,被呵责羯磨人,正衣服脱革屣在一面住,胡跪合掌白如是言:‘大德,受我忏悔,自今已去自责心,止不复作。’”
 
时智慧、卢醯那比丘,随顺众僧无所违逆,求解呵责羯磨。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随顺众僧无所违逆,求解呵责羯磨者,听解作白四羯磨。
“有五法不应为解呵责羯磨:不应授人大戒,乃至与善比丘共斗。
“呵责者有如是五法,不应为解呵责羯磨。
“有五法应解:不授人大戒乃至不与善比丘共斗。
“呵责羯磨者有如是五法应解。
“应如是解,被呵责羯磨人应至众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言:‘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僧与作呵责羯磨;我今随顺众僧无所违逆,从僧乞解呵责羯磨;愿僧慈愍故,为我解呵责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白。
“众中当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僧为作呵责羯磨;彼比丘随顺众僧无所违逆,从众僧乞解呵责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某甲比丘呵责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僧为作呵责羯磨;彼比丘随顺众僧无所违逆,今从众僧乞解呵责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为某甲比丘解呵责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第一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解某甲比丘呵责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羁离那国,有二旧住比丘:一名阿湿卑,二名富那婆娑。
在羁离那国行恶行、污他家,行恶行亦见亦闻,污他家亦见亦闻。
污家 = 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之二载,比丘若有所求,以种种物赠予在家人,使得物者欢喜,产生报恩之心,不得物者闻之而不欢喜,如此行为除有损平等之施心外,更能破坏在家人之净信心,故称为污家。
彼作如是恶行:自种华树、教他种,自溉、教他溉,自摘华、教他摘,自作华鬘、教他作,自持种种华往、教他持往白衣家,有男有女同一床坐、同一器食、同一器饮、歌舞戏笑、作众伎乐,若他作者即复唱和共作、或吹唇、或弹鼓簧、或作吹贝声、或作孔雀声、或作鹤鸣、或走、或佯跛行、或啸、或作俳说人、或受雇戏笑。
吹唇(chuī chún) = 吹口哨。
(huáng) = 乐器中用以发声的薄片reed]
(yang) = 假装[pretendfeign]
(xiào) = 撮口作声,打口哨[whistle]
(pái) = 杂戏,滑稽剧[farce]
俳说(pái shuō) = 戏笑嘲谑的言辞。
时众多比丘,从伽尸国人间游行,至羁离那国,清旦着衣持钵入城乞食。
行步进止威仪庠序,视瞻安谛屈申俯仰,执持衣钵直视而前,诸根不乱,于羁离那国乞食。
(xiáng) = 殷、周时的学校[school]
庠序(xiáng xù) = 庠与序,皆为古时学校的名称。
诸居士见已作如是言:“此复是何等人?谛视而不戏笑、不左右顾视、不相亲近娱乐、亦不相慰问;我曹不应与此人食,不如我曹沙门阿湿卑、富那婆娑,亦不谛视、言语戏笑、左右顾视、共相娱乐、而相慰问,如是人我曹当与饭食。”
时诸比丘在羁离那国乞食限得饱足,彼比丘作如是念:“此中旧住比丘恶,恶比丘在中住,远离善比丘;彼作如是恶行:种若干华树,乃至受他雇使。”
时诸比丘从羁离那国人间游行,还舍卫国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慰劳诸比丘:“汝曹住止和合安乐否?不以饮食为疲苦耶?”
白佛言:“众僧住止和合安乐;我曹从伽尸国人间游行,至羁离那国。”
具以因缘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呵责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阿湿卑、富那婆娑,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作众恶行:种杂华树,乃至受他雇使。”
六众苾刍/六群/六群比丘 = Cha-bbaggiya-bhikkhu,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多行恶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诸律所载,其名不一,依四分律卷二十二载,六比丘即:()难陀(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迦留陀夷(Kaludayin)。()阐那(Chanda),又作车匿。()阿说迦(梵Asvaka),又作阿湿婆,译作马宿、马师。()弗那跋(梵Punarvasu),又作富那婆娑、补捺婆素迦,译作满宿。
尔时世尊呵责阿湿卑、富那婆娑已,告诸比丘:“听僧为阿湿卑、富那婆娑作摈白四羯磨。
“应如是作,集僧,集僧已为阿湿卑、富那婆娑作举,作举已为作忆念,作忆念已与罪。
“是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阿湿卑、富那婆娑比丘,于羁离那国污他家、行恶行,彼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为阿湿卑、富那婆娑作摈羯磨;“汝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汝可离此住处去,不须在此住处”;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阿湿卑、富那婆娑比丘,在羁离那国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僧今为阿湿卑、富那婆娑作摈羯磨;“汝污他家、行恶行,污他家亦见亦闻,行恶行亦见亦闻;汝离此住处去,不须在此住”;谁诸长老忍僧为阿湿卑、富那婆娑比丘作摈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初羯磨竟。’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为阿湿卑、富那婆娑作摈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作摈羯磨者,有五法不应作:不得授人大戒,乃至不得与善比丘共斗。
“应如是作,如上呵责羯磨,除余众中说戒。”
 
众僧已为阿湿卑、富那婆娑比丘作摈白四羯磨已,诸比丘白佛,佛言:“有三法、有五法作摈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就,如上;有三法、有五法作摈羯磨,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如上。”
 
彼被摈比丘不唤自来至界内,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不唤来至界内,听在外住;遣好信来至僧中白:‘大德僧忏悔;自今已去自责心,更不复尔。’”
 
彼阿湿卑比丘等,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摈羯磨。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随顺众僧无所违逆,从僧乞解摈羯磨者,应与解作白四羯磨。
“有五法不应与解摈羯磨,从授人大戒乃至与善比丘共斗。
“复有五法应与解摈羯磨,从不授人大戒乃至不与善比丘共斗。
“如是解被摈比丘,应至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僧与我作摈羯磨;我今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摈羯磨;愿僧慈愍故,为我解摈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说。
“众中当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僧与作摈羯磨;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摈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某甲比丘解摈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僧为作摈羯磨;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摈羯磨;僧今为某甲比丘解摈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为某甲比丘解摈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说。
“‘僧已忍为某甲比丘解摈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有比丘名僧刍,痴无所知多犯众罪,共诸白衣杂住而相亲附,不顺佛法。
(chú) = 割草[mow](用草喂牲口[feed]/喂牲畜的草[fodder]/吃草的牲口[animals that feed on grass])
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僧刍比丘言:“汝痴无所知多犯众罪,云何共诸白衣杂住而相亲附,不随顺佛法耶?”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僧刍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汝共诸白衣杂住而相亲附,痴无所知多犯众罪不顺佛法?”
呵责已告诸比丘:“听僧为僧刍比丘作依止白四羯磨。
“应如是作,集僧,集僧已与作举,作举已与作忆念,作忆念已与罪。
“众中当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僧刍比丘,痴无所知多犯众罪,共白衣杂住而相亲附不顺佛法;若僧时到僧忍听,与僧刍比丘作依止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僧刍比丘,痴无所知多犯众罪,共白衣杂住而相亲附不顺佛法;僧今为僧刍比丘作依止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为僧刍比丘作依止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此是第一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为僧刍比丘作依止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作依止羯磨竟,五事不应作:不得授人大戒,乃至不得与善比丘共斗。
“应如是作。”
 
是中众僧与僧刍比丘作依止白四羯磨竟,诸比丘白佛,佛言:“有三法、有五法,得作依止羯磨、不得作依止羯磨,如上。”
彼称方作依止羯磨,彼方破坏人民反叛,佛言:“不应称方作依止羯磨。”
彼称国土作依止羯磨,彼国土破坏人民散乱,佛言:“不应称国土作依止羯磨。”
彼称住处作依止羯磨,彼住处人民破坏,佛言:“不应称住处作依止羯磨。”
彼称人作依止羯磨,彼人或破戒、或破见、或破威仪、或被举、或灭摈、或应灭摈,不能增益沙门法,佛言:“不应称人作依止羯磨。”
 
彼称安居作依止羯磨,彼人安居中得智慧,佛言:“不应依安居作依止羯磨,听语言:‘汝应受依止住。’”
 
尔时僧刍比丘,与聚落中比丘亲厚,多闻、智慧、善能语言。
僧刍比丘,即往彼所学法毗尼,安居中得智慧,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众僧乞解依止羯磨。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僧刍比丘,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众僧乞解依止羯磨,应与解作白四羯磨。
“有五法不应与解依止羯磨:从与人受大戒乃至与善比丘共斗。
“有五法应与解依止羯磨:从不与人授大戒乃至不与善比丘共斗,如是五法应与解依止羯磨。
“应如是解,彼被依止羯磨者应来至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僧与我作依止羯磨;我今随顺众僧,从僧乞解依止羯磨;愿僧慈愍故,为我解依止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白。
“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僧与作依止羯磨;彼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依止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某甲比丘解依止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僧为作依止羯磨;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依止羯磨;僧今与某甲比丘解依止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解依止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说。
“‘僧已忍与某甲比丘解依止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舍利弗、目连与五百比丘俱,从伽尸国人间游行,至密林中。
时舍利弗、目连,在阿摩梨园中。
时有质多罗居士,闻舍利弗、目连从伽尸国人间游行,至密林中,在阿摩梨园中住。
时彼居士至舍利弗、目连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舍利弗、目连为种种说法开化,令得欢喜。
时居士闻舍利弗等说法,开解欢喜已白言:“愿大德与众僧俱受我明日请。”
舍利弗、目连默然受之。
居士知舍利弗、目连许已,从坐起作礼而去。
即还其家办具种种饮食,世间美馔无味不有。
(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尔时阿摩梨园中旧住比丘字善法,作如是念:“我宁可往质多罗居士家看其办具饮食;云何为客比丘作食?云何为旧住比丘作食?”
尔时善法比丘即往其家,至作食处看,见其所办最上世间所有饮食之具无味不有,见已作如是言:“居士为客比丘作异种种食,为旧住比丘作异种饮食。”
彼嫉姤心生瞋恚,便作如是恶言:“居士所办具饮食中,最胜世间所有饮食之具无味不有,唯无胡麻滓。”
(zǐ) = 液体里下沉的杂质[sedimentdregs](用同“汁”[used for “汁”])
彼质多罗居士即语言:“长老善法,怀如是多宝,根、力、觉、意、禅定、正受,作如是粗言;善法,我办如是美食,用胡麻滓作何等?”
正受 = Samapatti,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
即复言:“我今当说譬喻,有智之人以喻自解;譬如有国土无鸡,是中有贾客,持雌鸡来至国中;时彼雌鸡,无有雄鸡,与乌共通;时鸡便生卵有子出,不作鸡鸣复不乌唤,即名之为乌鸡;如是善法,怀如是多宝,根、力、觉、意、禅定、正受,而作此粗言;办具如是上馔美食,方求胡麻滓用作何等?”
(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彼作如是言:“居士骂我,我今欲去。”
居士言:“大德善法,我不恶言,亦不骂詈;大德善法,可乐在此密林中住,我当供给衣被、卧具、饮食、汤药。”
彼作如是言:“居士骂我,我欲去。”
即问言:“大德,欲至何处去?”
答言:“我欲至舍卫国世尊所。”
居士言:“如我所共言语具白世尊,无令增减;何以故?汝当还来至我所。”
 
尔时善法比丘,持衣钵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却坐一面。
时世尊慰问:“诸比丘住止安乐否?不以饮食疲苦耶?”
答言:“住止安乐,不以饮食为苦。”
以居士所言之事具白世尊,无有增减。
尔时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善法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善法,彼居士有信乐,作檀越多有利益供给众僧,乃以下贱言骂他?”
时世尊呵责善法已,告诸比丘:“听诸比丘为善法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白四羯磨。
“有五法比丘不应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不恭敬父、母,不敬沙门、婆罗门,所应持者而不坚持,有如是五法,僧不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有五法应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恭敬父、母、沙门、婆罗门、所应持者坚持不舍,有如是五法,僧应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比丘有十法,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恶说骂白衣家、方便令白衣家损减、作无利、作无住处、斗乱白衣、于白衣前谤佛法僧、在白衣前作下贱骂、如法许白衣而不实。
“比丘有如是十法,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如是有九法、八法,乃至一法恶说骂白衣,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应如是作,集僧,集僧已为作举,作举已为作忆念,作忆念已与罪。
“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善法比丘,质多罗居士信乐檀越,常好布施供给众僧,而以下贱恶骂詈之;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善法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善法比丘,质多罗居士信乐檀越,常好布施供给众僧,而以下贱骂詈之;僧今为善法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为善法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忍与善法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彼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已,有五法不应作:不得授人大戒,乃至不得与善比丘共斗。
“应如是作。”
 
僧为善法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白四羯磨竟,诸比丘白佛,佛言:“有三法、有五法,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就,如上;有三法、有五法,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如上。”
佛言:“听差使至质多罗居士家,为善法比丘忏悔质多罗居士,作白二羯磨;有八法应差使:一、闻,二、能善说,三、已自解,四、能解人意,五、受人语,六、能忆持,七、无阙失,八、解善恶言义;有如是八法应差使。”
(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即说偈言:
 
“在众智人前,言无有错谬;亦无有增减,不失所言教。
(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言不可破坏,闻不以倾动;有如此比丘,堪能为作使。
 
“有如是八法,阿难尽能持,闻、能善说、己身自解、能解人意、受人语、能忆持、无有阙失,解善恶言义。”
佛言:“听僧差阿难为使,为善法比丘忏悔质多罗居士,作白二羯磨。
“应如是作,众中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差阿难为使,为善法比丘忏悔质多罗居士;白如是。
“‘大德僧听,今僧差阿难为使,为善法比丘忏悔质多罗居士;谁诸长老忍差阿难为使,为善法比丘忏悔质多罗居士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差阿难为使,为善法比丘忏悔质多罗居士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僧差使竟,至居士家如是语:‘居士,忏悔,僧已为善法比丘作罚谪。’
(zhé) = 有意指摘,责备[blamecensure]
“彼若受忏悔者善;若不受,应至眼见耳不闻处,安羯磨比丘着眼见耳不闻处,教令如法忏悔。
“复来语居士言:‘居士,忏悔,彼比丘先犯罪,今已为忏悔,罪已除。’
“彼若受忏悔者善;若不受者,犯罪比丘应自往忏悔。”
 
如是阿难闻世尊教已,将善法比丘至质多罗居士家,语言:“忏悔,居士,彼比丘,僧已为作谪罚。”
质多罗居士即共忏悔。
 
时善法比丘,顺从众僧不敢违逆,从众僧乞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善法比丘,随顺众僧无所违逆,乞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应与解白四羯磨。
“有五法不应与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从授人大戒乃至与善比丘共斗。
“有五法应与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从不授人大戒乃至不与善比丘共斗。
“有如是五法,应与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应如是解,彼被羯磨人应来至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如是言:‘大德僧听,我比丘某甲,僧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我今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众僧乞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愿僧慈愍故,为我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说。
“众中应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比丘,僧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彼比丘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众僧乞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僧为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白如是。
“‘大德僧听,彼某甲比丘,僧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彼比丘随顺众僧不敢违逆,从僧乞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僧今为某甲比丘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谁诸长老忍僧为某甲比丘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
“‘如是第二、第三说。
“‘僧已忍为某甲比丘解遮不至白衣家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