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星期一

四分律-四分之三(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五十二
 
分之(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杂揵度(续)
小犍度 = 有关比丘日常生活用品的规定。
 
“时天帝释作如是念:‘我不应令王乘世间常乘。’
“即严驾天象,象有六牙,牙皆粗大,置于门外。
“时王慧灯见如是象驾,问诸大臣:‘此是谁象?’
“诸臣答言:‘不知是谁象?此必是王象,非余人有也;愿王便可乘之。’
“王即便乘,王言:‘可去示我彼人言我教国人行十恶者。’
“彼即示王。
“王问言:‘王慧灯教汝行十恶耶?’
“答言:‘实尔。’
“王复问言:‘可有方便行十善否?’
“答言:‘有。’
“问言:‘何者是耶?’
“彼答言:‘若得成就菩萨,生食其肉、饮其血,乃得行十善,不杀生乃至不邪见。’
“时王慧灯作如是念:‘我于无始世已来,经历众苦轮转五道,或受截手、截脚、截耳鼻、出眼、截头,竟何所益?’
“即取利刀自割股肉、以器盛血授与彼人,而告之曰:‘男子,汝可食饮此肉血,可行十善。’
(gǔ) = 大腿[thigh]
“时彼男子,不堪王慧灯威德,即没不现。
“忽有天帝而在前立,问王言:‘王今布施,为一天下,二、三、四天下耶?为日月、天帝释、魔王、梵王耶?’
“王答言:‘我布施不为一天下,二、三、四天下,乃至魔梵王;我作如是意:“行布施欲求无上正真一切智,度未度者,解未解者,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度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等者。”’
“时天帝释便作是念:‘我今令王慧灯以此疮死者,甚非所以,当以天甘露灌其身上。’
(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即便灌之,疮即平复如故。”
 
佛告瓶沙王言:“尔时利益众生王者,岂异人乎!即今父王白净是也。
“时王第一夫人者,今母摩耶是。
“时王慧灯者,即我身是。
“我于前世,教化阎浮提无数人民,若男、若女能言之者,皆行十善不杀生乃至不邪见。
“以是因缘故,足下千辐轮相轮郭成就,光明晃曜照三千大千国土。”
(huǎng) = 明亮[bright](照耀[shine])
(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炫耀;显示[show off])
 
尔时大众见世尊如是神力变化,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厌离心生。
世尊观诸大众皆大欢喜、厌离心生,为无数方便说法,令无数百千人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此是世尊第十五日变化。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王瓶沙听诸比丘入出宫閤无有疑难。
(gé) = 旁门,小门[small side door]
时王安人着屏处听,若比丘有所言说便来语我。
彼重宫閤以贵价尸赊婆材为柱,诸比丘见已作如是言:“乃以此贵价材作柱也,为诸比丘作钵者不亦佳乎。”
(shē) = 赊欠[give creditbuy or sell on credit]
时彼屏处人闻已,即往白王。
王即敕人更作新柱以易,取持作钵施与诸比丘。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诸比丘不受,言:“佛未听我等畜尸赊婆木钵。”
时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木钵,此是外道法;若畜如法治。”
 
时瓶沙王以石钵施诸比丘,诸比丘不受,言:“佛未听我等畜石钵。”
白佛,佛言:“不应畜;此是如来法钵,若畜得偷兰遮。”
 
时瓶沙王作金钵施比丘,比丘不受,言:“世尊未听我等畜金钵。”
白佛,佛言:“比丘不应畜金钵,此是白衣法,若畜如法治。”
 
时王瓶沙,复作银钵、作琉璃钵、作宝钵、杂宝作钵,施诸比丘。
比丘不受,言:“佛未听我等畜如是钵。”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如此等钵,此是白衣法,若畜如法治。”
 
尔时世尊在婆伽提国。
毗舍离跋阇子比丘畜金钵,佛言:“不应畜。”
跋耆子/跋阇子 = Vajjiputta,为佛陀入灭百年后之跋耆族比丘。主张‘十事’合法,引起教团之论争,导致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亦称七百集法毗尼。或谓跋阇子并非一特定之比丘名,而系指跋耆族之诸比丘。
彼畜银钵、琉璃钵、畜宝钵、畜杂宝钵,佛言:“不应畜;汝等痴人,避我所制更作余事;自今已去,一切宝钵不应畜,若畜如法治。”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
诸梨奢得大价摩尼钵,以旃檀末香满钵奉世尊:“大德,愿慈愍故,受此摩尼钵。”
佛言:“梨奢,我不应畜此钵。”
复白佛言:“愿慈愍故,受旃檀末香。”
世尊即受。
时诸梨奢念言:“当持此钵与谁?”
中有言:“与不兰迦叶。”
或有言:“与末佉罗瞿舍罗、阿夷头翅舍钦婆罗、与波休迦旃延、与讪若毗罗吒子、与尼犍那耶子、与萨遮尼犍子。”
 
外道六师/六师外道 = 古印度佛陀时代,中印度(恒河中流一带)势力较大之六种外道。外道,系以佛教立场而言,实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思想之自由思想家,而在一般民众社会中所流行之思想体系。
富兰那迦叶
Purana-kassapa,无道德论者。否认善、恶之业报。
末伽梨拘舍梨/末伽梨拘赊梨子
Makkhali-gosala-putta,宿命论之自然论者。主张苦乐不由因缘,而惟为自然产生。系阿耆毗伽派之主导者。
珊阇耶毗罗胝子/删阇夜毗罗胝子
Sanjaya-Belatthi-putta,怀疑论者。不承认认知有普遍之正确性,而主张不可知论,且认为道不须修,经八万劫自然而得。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Ajitakesakambala,唯物论、快乐论者。否认因果论,乃路伽耶派之先驱。
迦罗鸠驮迦旃延
Pakudha-kaccayana,无因论之感觉论者。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灵魂为独立之要素。
尼乾陀若提子
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之创始人。主张苦乐、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应偿之,并非今世行道所能断者。
 
彼即持钵与萨遮尼犍子。
时萨遮尼犍子闻毗舍离诸梨奢以大价摩尼钵先与瞿昙沙门不受后来与我,彼怀憍慢贡高嫉妒之心,瞋恚不喜不自慎护,便作恶言:“若使汝等截诸梨奢子舌满钵,尔乃当受。”
彼作是念:“萨遮尼犍子,大欲伤毁我等种族。”
即以一石打杀。
彼欲自料理解前恶言,而不听语便打杀。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得语者事必得解。”
佛言:“有五法摄言,得自申理不被咎责,令彼欢喜后无悔恨。
(jiù) = 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灾祸,灾殃[disaster](过失,罪过[fault]/责备,追究罪过[blame])
“何等五?善者便说,不善者不说;如法便说,不如法不说;爱言便说,不爱言不说;以实而说,不为虚诈;利益故说,不以无利。
“有如是五法摄言,得自申理不被咎责,令彼欢喜后无悔恨。”
即说偈言:
 
“善说者近胜,法说无非法;爱语真实语,利益无有损。
“善说于言者,令已无热恼;亦不侵他人,是言为善说。
“善说于爱言,不为彼所责;说时无不爱,诸恶不来集。
“至诚甘露说,实语为最上;真实如佛法,便住于涅槃。
“佛所可说法,安隐至涅槃;能尽于苦际,此言最善说。”
 
时瓶沙王布施比丘铁钵,比丘不受,言:“佛未听我等畜铁钵。”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畜铁钵。”
 
时有铁作者出家,欲为诸比丘作钵,白佛,佛言:“听作。”
彼须炉,佛言:“听作。”
(lú) = 贮火的器具,作冶炼、烹饪、取暖等用。火炉[stove](香炉、熏炉[incense-burner])
彼须椎钳,佛言:“听作。”
(chuí) = 槌子,敲击的器具后亦为兵器 [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zhuī = 椎骨[vertebra])
(qián) = 金属夹具。古刑具。束颈的铁圈[iron collar](古代刑罚。用铁圈束颈、手、足[grip <with iron collar>])
 
彼须韛囊。
(bài) = 古代的皮制鼓风囊。俗称“风箱”[bellows]
“听作。”
 
彼须错,佛言:“听作。”
(cuò) = 用金涂饰,镶嵌[inlay with goldsilveretc.](杂乱;交错[in disorderalternate]/错误[errormistake])
彼须镟器,佛言:“听作。”
(xuàn) = 圆形的炉子。
彼镟器诸物患零落,佛言:“听作囊盛着杙上、龙牙杙上。”
(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彼畜钵不熏生垢患臭,佛言:“听熏。”
 
彼不知云何熏?
“听作炉,若釜、若瓮、种种泥涂,以杏子麻子泥里,以灰平地作熏钵场,安支以钵置上;钵炉覆上,以灰壅四边手按令坚,若以薪若牛屎壅四边烧之,当作如是熏。”
(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wèng) = 陶制盛器,小口大腹[urnearthen jar]
(xìng) = 木名。杏树[apricotalmond]
(yōng) = 塞。阻塞;阻挡[block upstop upclog up]
 
尔时世尊在苏摩国人间游行。
时有信乐陶师,世尊指授泥处语言:“取此处土,作如是打,如是晒燥,如是作泥,如是调。
(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作如是钵,如是揩摩。
“如是晒干已,作大坚炉安钵置中,以盖覆上泥涂。
“若以佉罗陀木,若以枣木,若以尸赊婆木、阿摩勒木,安四边烧之。”
阿末罗树/阿摩罗树/庵摩罗树/庵摩洛迦树/阿摩勒树 = Amalaka,该树所结之果实有若豆荚,长约十余公分,具有酸味,称为阿摩勒果,可供食用,亦可作药用。
 
彼即如佛所教,随次而作即成,持异贵好苏摩钵与诸比丘,比丘不受,言:“世尊未听我等畜如是钵。”
苏摩钵/苏摩国钵 = Soma-patta,钵之一种。据四分律卷五十二载,昔佛陀在苏摩国游行,遇一信乐陶师,佛为彼一一指授,教令作钵,彼如佛所教,随作即成,特异贵好。时陶师持苏摩钵赠诸比丘,比丘不敢受,佛乃听受此钵。
白佛,佛言:“听畜。”
 
时世尊在优伽罗村。
时诸比丘得优伽罗钵不受,言:“佛未听我等畜如此钵。”
白佛,佛言:“听畜。”
 
尔时世尊在优伽赊。
诸比丘得优伽赊钵不受,言:“佛未听我等畜如此钵。”
白佛,佛言:“听受。”
 
时世尊在毗舍离。
诸比丘得黑钵不受,言:“佛未听我等畜黑钵。”
白佛,佛言:“听畜。”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诸比丘得赤钵不受,言:“佛未听我等畜如是钵。”
白佛,佛言:“听畜;有六种钵:铁钵、苏摩钵、优伽罗钵、优伽赊钵、黑钵、赤钵;此总而言二种钵:铁钵、瓦钵;有受一斗半,有受三斗者,此应受持。”
(dòu) = 搏斗;引申为战斗[fight](遇合;拼合[fit together]/十升[measure for measuring decalities of grain]/口大底小的方形或鼓形量器,多用木头或竹子制成。容量为一斗[a kind of measuring implement]/盛酒器[ladlercup])
 
彼钵着墼欲堕处,佛言:“不应尔。”
(jī) = 未烧的砖坯[unfired brick]
彼安钵石欲堕处,佛言:“不应尔。”
彼安钵棚阁上,佛言:“不应尔。”
(péng) = 用竹、木搭成的篷架或小屋[shed]
(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通“搁”。放置,搁置[putplace]/停顿;耽搁[stopdelay])
彼安钵道中,佛言:“不应尔。”
彼安钵石上,佛言:“不应尔。”
彼安钵有果树下,佛言:“不应尔。”
彼安钵不平处,佛言:“不应尔。”
 
彼一手捉两钵,佛言:“不应尔;除指隔中间。”
彼一手捉两钵开户,佛言:“不应尔;除用心。”
 
彼安钵户扉后,佛言:“不应尔。”
(fēi) = 门扇[door leaf]
彼安钵户前,佛言:“不应尔。”
彼安钵绳床、木床下,佛言:“不应尔。”
彼安钵绳床、木床间,佛言:“不应尔;除须臾间。”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彼安钵绳床、木床角头,佛言:“不应尔;除须臾间。”
彼立洗钵堕地破,佛言:“不应尔。”
彼故失钵令破更作新者,佛言:“不应尔。”
彼持长物着钵中,佛言:“一切物不应着钵中。”
 
彼画钵中作蒱桃蔓莲华像,佛言:“不应尔。”
彼钵中作万字,佛言:“不应尔。”
彼画钵作己名字,佛言:“不应尔。”
彼缠钵四边若口,佛言:“不应尔。”
彼都缦缠钵,佛言:“不应尔;应缠两分留一分,若有星孔多应尽缠。”
(màn) = 无花纹的丝织品[plain thin silk](帷幔;帏幕[curtain])
 
彼安钵着地坏熏,佛言:“不应尔;应以泥浆洒地安,若故坏熏,应安着叶上若草上;若故坏熏,应作钵支若复坏熏,以物缦底。”
彼以宝缦底,佛言:“不应用宝,应以白镴、铅、锡。”
 
彼患堕落,佛言:“应以胡胶若蜡胶。”
 
彼不洗钵便举,余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尔;应洗举。”
 
彼不以澡豆洗腻不去,佛言:“不应尔;应用澡豆、若土、若灰、若牛屎、若泥洗。”
(nì) = [fat](积污垢[dirt])
 
彼以杂沙、牛屎洗钵,坏钵,佛言:“不应尔;应以器盛水渍牛屎澄去沙用洗钵,若以细末、细泥、若叶、若华、若果洗之,取令去腻;钵有星臼孔,食入中摘出坏钵,随可摘出便摘出,余者不可出无苦。”
(jiù) = 象舂米器具形,中间的四点表示有米。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mortar](用臼舂米[pound rice with pestles])
(kǔ) = 苦菜。即“荼”[bitter edible plant](苦味,跟“甘”、“甜”相对。古称“五味”之一[bitter]/痛苦;困苦[painsuffering])
 
彼洗钵不干便举,垢生,佛言:“不应尔。应令干已举。”
 
手捉钵难护持,佛言:“听作钵囊盛。”
不系囊口钵出,佛言:“应绳系。”
手捉钵囊难护持,佛言:“应作带络肩。”
(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时比丘挟钵腋下,钵口向胁,道行遇雨,脚跌倒地,钵隐胁遂成患,佛言:“不应尔;应钵口外向。”
 
苏摩钵囊中出入患破,佛言:“应作函、若箱盛。”
(hán) = [tongue](盛物的匣子、套子[case])
 
彼用宝作函若箱,佛言:“不应以宝作,应以舍罗草、若竹木作;若钵相枨,应以草树叶,若十种衣中一一衣作障隔。”
舍罗 = Sara,即百舌鸟之雄鸟,能说人语。/Salaka,意译筹。即以竹、木、铜、铁等所作之细板,用于教团行灭诤或布萨时计算比丘之数。
(chéng) = 木柱[post](触动,接触而动[touch])
 
若从函箱口出,佛言:“应作盖。”
 
彼用宝作盖,佛言:“不应尔;应用舍罗草若竹木作;若安处不坚,应以带系龙牙杙上。”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王瓶沙庵婆罗园,听诸比丘出入无有疑难。
阿末罗树/阿摩罗树/庵摩罗树/庵摩洛迦树/阿摩勒树 = Amalaka,该树所结之果实有若豆荚,长约十余公分,具有酸味,称为阿摩勒果,可供食用,亦可作药用。
时六群比丘,至守园人所语言:“我须庵婆罗果。”
彼即与。
复更索,次复更与,如是遂食彼果尽。
后异时,王须庵婆罗果,敕傍臣索果。
臣即受敕,至守园人所索果,彼答言:“果尽。”
问言:“何故尽?”
彼答言:“沙门释子食尽。”
彼大臣即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厌足多所求欲,自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施者虽无厌,受者应知足;云何乃食王果尽?”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食庵婆罗果。”
 
尔时诸比丘乞食,得庵婆罗果汁,佛言:“听饮。”
彼得成煮庵婆罗果,佛言:“听食。”
彼得庵婆罗果浆,佛言:“听饮;若未成酒听非时饮,成酒不应饮,若饮应如法治。”
 
后于异时,庵婆罗果大熟,阿难喜食此果,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庵婆罗果大熟。”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为诸比丘随顺说法,无数方便赞叹头陀端严少欲知足有智慧者,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食庵婆罗果。”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时六群比丘,反被拘执更相恐戏。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厌足,自称:‘我知正法’,反被拘执更相恐戏,如王大臣,如是有何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反被拘执,亦不应更相恐戏。”
 
时病比丘被拘执,毛在内,毛着疮患痛,佛言:“里着衬身衣,若患热应反被以袈裟覆上。”
(chèn) = 外衣内的单衫。又称衬衫[underwear](垫,衬垫[liner]/衬托[set off])
 
时比丘衣坏,佛言:“应补治。”
 
不知云何补?佛言:“若以綖缝、若并綖缝,有孔处以物补。”
(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彼孔大以小物补令衣缩小,佛言:“不应尔;应及孔大小广二指补治;若补衣时患缩,以石镇四角补;若故缩,四角竖杙张之;若故缩,应作桄张之。”
(guàng) = 门、几、车、船、梯、床、织机等物上的横木[bar](桄子,竹木制成的绕线器具[reel thread or wire on a revolving frame])
 
不知云何作?佛言:“应以木作。”
彼须绳张,佛言:“听与绳张缝之。”
 
不知以何物缝?佛言:“听以鸟毛若簪缝,若衣细软坏衣听针缝。”
(zān) = 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hairpin]
 
彼以宝作针,佛言:“不应尔;听以铜铁作。”
针缝衣患指痛,佛言:“听作㧺彼。”
(tà) = 指套。古时缝纫,用皮革作箍套在指上以防针刺。
 
以宝作指㧺,佛言:“不应尔;听用铜、铁、骨、牙、角、铅、锡、白镴、胡胶、木作。”
(là) = 铅和锡的合金,可以焊接金属,亦可制造器物<亦称“白镴”、“锡镴”>
(qiān) = 青金。古时也指锡类[tin]
(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铅锡(qiān xī) = 即铅。
彼缝衣时患曲,听绳墨拼令直。
(pīn) = [bindtie](合在一起;连合;连缀[put togetherjoin together])
 
彼须絣缕,佛言:“应与。”
(bēng) = 古代氐族人用杂线织成的布[fabric](穿甲的绳子[rope])
彼欲染缕用絣衣,须石灰、若赤赭土、若白墠、若墨、若雌黄,一切听与;若中央不定,应以尺度量。”
(zhě) = 红土[red soil]
(shàn) = 通“坛”。祭坛,在平地上筑的高台[yard for sacrifice]
雌黄(cí huáng) = 一种矿物。成分为三硫化二砷,橙黄色[arsenic trisulphideorpiment]
 
彼以宝作尺度,佛言:“不应以宝作,听以铜铁乃至以木作。”
彼张衣着地缝尘坌衣,佛言:“听以泥浆洒地已张。”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彼缝衣时针刺地坏,佛言:“不应尔。”
 
彼于赊婆罗草上敷衣缝草着衣,佛言:“不应尔。”
 
彼敷衣草上叶上合草叶缝,佛言:“不应尔;听十种衣中一一衣,若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毛氀敷上缝。”
伊泥延/因泥延/翳泥耶/瑿泥延/伊梨延陀/伊尼延 = Eni,羚羊之一种。自古译为鹿王。
(mào) = 年老。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octogenarian]
(lǘ) = 毛织的毡类。
 
彼比丘患绳墨拼綖尺度、缕綖针、刀子、补衣物零落。
佛言:“听作囊盛。”
 
彼不举衣桄,雨渍,佛言:“应收举。”
不知举何处?佛言:“听安着经行堂中、若温室、食堂中;张衣桄大户不受不得入,应置外无雨处;若风雨飘渍,应高悬。”
 
彼补衣竟解衣取,余木不举,佛言:“应举。”
 
不知安着何处?佛言:“安着阁下若床上。”
 
彼不举绳索,佛言:“应卷系着,衣桄举之。”
 
时诸比丘患针零落,佛言:“听作针毡;故患零落,听作筒。”
(zhān) = 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felt]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作;听用铜铁乃至竹木作。”
 
患针从筒口出,佛言:“应安盖塞。”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作;听用铜铁乃至竹木作;若针应着糗中,若故患鉎,随着余物取令不鉎。”
(shēng) = 铁锈。
(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时诸比丘患针筒、刀子、碎纳缕綖零落,佛言:“听作囊盛,若此诸物从口出,应以绳系;若手捉难护,应作带络着肩。”
(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marry])
 
时比丘铁钵穿破,佛言:“听补,若着钉、若朱泥、若以树胶胶。”
 
苏摩钵穿坏,佛言:“听以胡胶塞,若石灰、若白墠土。”
迦罗黑钵破。
“应钻作孔以针缕缀。”
(zhuì) = [sewstitch](连结[connect])
 
彼须钻,佛言:“听作。”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听用铜铁。
“若患缕綖断,应用筋若用牛马尾毛。
“若患虫啖筋綖,应以胡胶胶上。
“若患食若水入内,亦以胡胶胶之
“若复患坏,以铁鐷鐷。”
(yè) = 古同“鍱”。薄铁片。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诸比丘于阿兰若处以火珠出火,有贼以珠故来触恼比丘,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在阿兰若处以火珠出火。”
 
时诸比丘须火,佛言:“听比丘于阿兰若处作火术出火。
“须火母木,听作。
“须钻火子,听作。
“彼须绳、所须之物,一切听与。”
 
彼患钻火具零落。
“听作囊盛。”
 
无安处患湿。
“听悬着床下若龙牙杙上。”
 
彼不知以何物承火。
“应以草、若叶刍摩、若麻翅奢草、若以牛马屎取火。”
(chú) = 割草[mow](用草喂牲口[feed]/喂牲畜的草[fodder]/吃草的牲口[animals that feed on grass])
菆摩/须摩/刍摩迦/苏摩/谶磨/刍摩 = Ksuma,即麻衣。
 
时比丘数数钻火破手患痛,佛言:“听于屏处以火珠出火。”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六群比丘用杂虫水,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无有慈心断众生命,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用杂虫水,听作漉水囊。”
(lù) = 使干涸,竭尽[dry up]
 
不知云何作?佛言:“如勺形、若三角、若作撗郭、若作漉瓶,若患细虫出,听安沙囊中。”
(sháo) = 古代舀酒器。泛指舀东西的器具,有柄[ladlescoopspoon]
(héng) = 古同“横”。
(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通“廓”。外部,外周[outer frame or sheath]/[skin])
 
彼以杂虫沙弃陆地,佛言:“不应尔,听还安着水中。”
 
时有二比丘共斗,在拘萨罗国行,一比丘持漉水囊漉水饮。
其一伴比丘从借囊,不与,遂不得水饮患极。
诸比丘白佛,佛言:“有者应与,比丘不应无漉水囊行乃至半由旬;若无,应以僧伽梨角漉水。”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尔时世尊在婆只提国。
时六群比丘二人同床宿,余比丘见谓与女人共宿,后起时乃知非女人。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二人同床宿。”
彼疑,不与病人同床,佛言:“听与病人同床卧。”
 
尔时世尊在婆只提国。
六群比丘二人同被褥卧,余比丘见谓与女人共卧,后起时方知非女人。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二人同被褥卧。”
 
时诸比丘正有一敷若草、若叶,佛言:“听此敷上各别敷卧毡卧。
“寒时正有一被,听内各别被衬身衣外通覆。”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六群比丘同一钵食,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自称:‘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二人同一钵食,犹如王大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二人同钵食。”
 
时比丘共一器盛饭,佛言:“应分余器中别食。
“若无别钵,听食时留半与彼食。
“若日时欲过,听一人取一抟食已授与彼人令取食。”
 
时六群比丘亚卧枕于案上食,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有何正法?亚卧而食,如似王大臣。”
(yà) = [ugly](通“压”。垂压[heavily press]/挨着,靠近[be near to])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时诸上座老病比丘不能自手捉钵食。
“听着绳床木床角头若安瓶上。”
 
时六群比丘于绳床木床上立,床绳断令褥破。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若比丘欲有所取、有所举,听床梐上立。”
(bì) = 牢笼。
梐枑(bì hù) = 古代官署前拦挡行人的栅栏,用木条交叉制成[stockade]
 
时诸外道大绳床作小绳床畜,六群比丘法外道如是畜绳床。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迦留陀夷身大,浴室中床小不受,彼疑,不敢取外大床作小床浴,白佛,佛言:“听浴室中安大小床浴。”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时六群比丘畜白衣器耕犁若捞,白佛,佛言:“不应畜。”
(lāo) = 从水中寻取东西[fish fordredge up]
彼畜宝澡罐澡盘,佛言:“不应畜。”
 
时有比丘名耶波徒,或礼事诸外道,若火、若日月、若不语道种种外道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事余种种外道法。”
 
尔时有比丘在阿兰若处齝食,余比丘语言:“汝犯非时食。”
(chī) = 牛反刍。
彼言:“我不犯非时食,我齝耳。”
诸比丘白佛,佛言:“此比丘适从牛中来生此,若其不尔不得久活。
“若余比丘有如是病,如是以为便身无患。
“哯食出未出口得还咽。”
(xiàn) = 干呕,不作呕而吐。也泛指呕吐[retch]
(yān) = 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应地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pharynx](吞入;吞食[swallow]/yè = 填塞;充塞[fill])
 
时祇桓中有乌、有鹦鹉鸟作声,乱诸坐禅比丘,佛言:“应作声惊令去,若弹弓打木令去。”
 
时诸比丘夜集往布萨处患暗,佛言:“听执炬;若坐处复暗,听然灯。”
(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彼须然灯器。
“听与。
“须油、须灯炷,听与。
“若不明,高出炷。
“若油污手,听作箸。
(zhù) = 筷子。又作“筯”[chopsticks]
“若患箸火烧,听作铁箸。
“若患灯炷卧,听炷中央安铁柱。
“若故不明,听大作炷。
“若复故暗,应室四角安灯。
“若复不明,应作转轮灯。
“若故不明,应室内四周安灯、若安灯树、若以瓶盛水安油着上以布裹芥子作炷然之。”
 
尔时毗舍佉无夷罗母,遣人送六种物,独坐绳床、火炉、灯笼、扫帚、扇、斗,诸比丘不受白佛,佛言:“听受余者,斗不应受。”
(qū) = 通“祛”。驱逐[expel]
毗舍佉 = Visakha/Vesakha,意译作别枝、长养。乃星宿之名,指氐宿。/意译善格、季春。即印度历之二月,属渐热时、春时、热时。
 
时有比丘字勇猛,婆罗门出家,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此诸比丘众姓出家,名字亦异破佛经义,愿世尊听我等以世间好言论修理佛经。”
佛言:“汝等痴人,此乃是毁损,以外道言论而欲杂糅佛经。”
(róu) = 杂饭[mixed rice](混杂;混合[mix])
佛言:“听随国俗言音所解诵习佛经。”
 
尔时有比丘,拘萨罗国在道行,至一屏处欲大小便利,时有女人亦至屏处欲大小便。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去此处不远有池水,时比丘往彼池水洗,彼女人亦至彼池水上洗。
时诸居士见作如是言:“此比丘从彼间出自洗,女人亦尔,比丘必犯此女人。”
诸比丘闻白佛,佛言:“不应在如是处大小便令人生疑,亦不应在池水上洗。”
 
尔时跋难陀释子,向暮至白衣家在内坐,须臾便出,不语主人而去。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时贼白日伺其家,暮遇门开,即便入劫夺其家。
家主问言:“谁暮开门出去?”
家人答言:“是跋难陀释子。”
时诸居士皆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自称言:‘我知正法’,乃与贼共期来劫我家,如是何有正法?”
时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向暮至白衣家。”
 
时诸比丘,为佛事、法事、僧事、塔事、病比丘事,若檀越唤,逼暮,比丘疑不敢往,佛言:“若有如是事应往。”
 
时跋难陀释子欲意为女人说法,彼女人察知即语言:“汝何不自为说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以欲意说法。”
 
时六群比丘与女人卜占,佛言:“不应尔。”
(bǔ) = 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divine](选择[choose]/推断;预料[predict]/bo = 萝卜。)
(zhān) = 推测吉凶,即察看甲骨的裂纹或蓍草排列的情况取兆推测吉凶[divine](zhàn = 占据,拥有。也作“佔”[occupyseizetake])
复从人卜占,佛言:“不应尔。”
 
时六群比丘共他货物,佛言:“不应尔。”
彼得物便取,佛言:“不应尔。”
 
六群比丘共携手在道行,拨他令倒地。
(xié) = 把地上的物品举提起来[carry in hand](牵挽;挽扶[lead])
(bō) = 治理[administer](拨动东西;分开;拨开[stirpoke])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共携手在道行如王大臣,如是何有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时诸比丘道路行,有人施革屣盛油华瓶,诸比丘疑不敢受。
(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佛言:“听受。”
 
时六群比丘出息物,白佛,佛言:“不应尔。”
(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时六群比丘从他举息物,白佛,佛言:“不应尔。”
 
时六群比丘共他斗诤,反抄衣衣、缠颈、裹头、通肩被衣、着革屣,共上座语。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应偏露右肩、脱革屣至上座前,小曲身合掌白如是言:‘我欲有所白。’上座应答言:‘如法、如律说。’”
 
时跋难陀在道行,持好大圆盖,诸居士遥见,谓是王若大臣恐怖避道去。
彼不远谛视,乃知是跋难陀,即皆讥嫌言:“沙门释子多欲无厌,自称言:‘我知正法’,而持大好圆盖在道行,犹如王大臣,令我等恐怖避道;如是有何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不应持圆盖在道行,亦不应畜。”
 
时诸比丘天雨时往大食上、小食上、若夜集时布萨,时雨渍衣新染色坏,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为护衣故在寺内树皮、若叶、若竹作盖。”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彼须盖竿,佛言:“听作。”
竿(gān) = 竹子的主干[bamboo pole]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作;听以骨、牙、角、白镴、铅、锡、木作。”
 
彼须盖子,佛言:“听作。”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作,听用骨乃至木作。”
 
彼须盖宏,佛言:“听与。”
(hóng) = 屋子宽大而深[spacious](大;宏大[grandgreat])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听用骨乃至木作。”
 
彼欲作覆盖顶。
“听用多罗树叶、摩楼树叶皮覆;若患四边坏,听重叠。”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彼须盖竿,佛言:“听作。”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作,听用骨、牙、角乃至木作。”
 
彼作盖竿长门中不得入出,佛言:“应解脱作。
“若患盖竿脱,应作孔安楬。
(jié) = 作标记用的小木桩[marking stake]
“若折、若曲,听以铁作楬头作锁系。”
 
时跋难陀释子盛钵络囊中贯杖头肩荷而行,时诸居士见,谓是王家人来,恐怖避道去。
不远乃知是跋难陀,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厌足无有惭愧,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亦不应畜如是杖络囊。”
(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时老病比丘道行倒地,佛言:“老病听捉杖;患杖下头尽,听作錔。”
(tà) = 用金属贴盖器物的头端的金属,金属套[metal sleeve]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听用骨、牙、角、白镴、铅、锡作;若上头破,亦听用如是等物作。”
 
时六群比丘畜空中杖,时诸居士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厌足无有惭愧,自称:‘我知正法’,乃持空中杖如王大臣;如是何有正法?”
时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诸比丘道行见蛇蝎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捉锡杖摇、若筒盛碎石摇令作声、若摇破竹作声。”
(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声杖/有声杖/智杖/德杖/鸣杖/金锡//锡杖 = Khakkhara,即比丘行于道路时,应当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于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
 
时六群比丘捉正大圆扇,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厌足无有惭愧,自称言:‘我知正法’,捉大圆扇如王大臣,如是何有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彼得已成者疑不敢受,白佛,佛言:“听受与塔。”
 
时诸比丘在道行患热,白佛,佛言:“听以树叶、若枝、若草,十种衣中一一衣作扇。”
 
时六群比丘捉皮扇,佛言:“不应畜。”
六群比丘纵横十木以皮缦上作扇,佛言:“不应畜。”
(zòng) = 松缓[loose](发;放[send outdeliverissu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广泛[extensively])
纵横(zòng héng) = 竖和横互相交错[in length and breadthlengthwise and sidewise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奔放自如[with great easefreely]
 
时诸比丘扇坏,佛言:“听以树皮、若叶补、若皮补;若堕应以綖缝,若綖断应以筋綖缝,若边坏应以皮缠。”
 
时诸比丘大小食上、若夜集时、说戒时患热,佛言:“听作大扇,若作转关扇车。”
不知谁推?佛言:“听比丘、若沙弥、若守园人、若优婆塞推。”
 
时六群比丘作织毛㲖扇多杀细虫、若草,时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害众生命,自称言:‘我知正法’,捉㲖扇害众生命,如是何有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如是㲖扇。”
 
时诸比丘患虫草尘露堕身上,佛言:“听作拂。”
(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不知云何作?佛言:“听以草、若树皮叶以缕綖作,若裁碎缯帛作。”
(bó) = 丝织品的总称[silks]
 
时有比丘得尾拂,诸比丘白佛,佛言:“听畜。”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优波离与诸比丘共论法律,时诸比丘共来听戒,坐处迮狭不相容受,佛言:“相降三岁听共坐木床,相降二岁听共坐小绳床;新学年少比丘不解事数相涉,听用算子记数。”
(zé) = 迫;逼迫[coerce](通“窄”。狭窄[narrow])
(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small]/[less])
 
彼用宝作,佛言:“不应用宝;听用骨、牙、角、铜、铁、铅、锡、白镴、木作。”
 
彼安置地污手,佛言:“不应置地,应安板上。”
 
彼安板置地已复安膝上污衣,佛言:“不应尔;应安脚作机。”
 
彼算子患零落。
“听作囊盛。”
 
不系从口出。
“听以绳系安杙上、龙牙杙上。”
 
尔时世尊在祇桓园中,与无数百千众围绕说法。
时有比丘啖蒜远佛住,时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此比丘何故远住?”
(suàn) = 有大蒜、小蒜两种[garlic]
阿难言:“此比丘啖蒜。”
佛言:“阿难,宁可贪如是味而不听法耶?自今已去,一切不应啖蒜。”
 
尔时舍利弗病风,医教服蒜,佛言:“听服。”
 
时有比丘背负物行,诸居士见皆讥嫌:“沙门释子犹如白衣,背负物而行。”
皆生慢心。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背负物行。”
 
时诸比丘须薪、若染草、牛屎、毳纻,欲自檐持,佛言:“听无人处担;若见白衣应下着地、若移肩上。”
(zhù) = 苎麻[ramieramee]
(yán) =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屋檐[eaves]
 
时有比丘伊梨阿若着衣,诸居士见皆讥嫌言:“如我白衣如是着衣担物。”
皆生慢心。
白佛,佛言:“不应如是着衣,亦不应背负物行。”
 
时诸比丘于寺内聚集墼石、材木,彼畏慎不敢背负移徙,白佛,佛言:“听寺内背负。”
(xǐ) = 迁移[move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时舍利弗、目连般涅槃已,有檀越作如是言:“若世尊听我等为其起塔者我当作。”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作。”
 
彼不知云何作?佛言:“四方作,若圆、若八角作。”
 
不知以何物作?白佛,佛言:“听以石墼、若木作已应泥。”
 
不知用何等泥?佛言:“听用黑泥、若𦮽泥、若牛屎泥、若用白泥、若用石灰、若白墠土。”
 
彼欲作塔基,佛言:“听作。”
彼欲华香供养,佛言:“听四边作栏楯安华香着上。”
彼欲上幡盖,佛言:“听安悬幡盖物。”
 
彼上塔上,护塔神瞋,佛言:“不应上;若须上有所取,听上。”
 
彼上栏上,护塔神瞋,佛言:“不应上;若须上有所取,听上。”
 
彼上杙上、龙牙杙上,佛言:“不应尔;若须上有所取与,听上。”
 
彼上像上安盖供养,佛言:“不应尔;应作余方便蹬上安盖。”
(dēng) = 踩;踏[step on]
 
彼塔露地华香、灯油、幡盖、妓乐、供养具,雨渍风飘、日曝尘土坌及乌鸟不净污,佛言:“听作种种屋覆;一切作屋所须应与,若地有尘应泥,若黑泥、牛屎泥,若须白以石灰泥、白墠土泥。”
(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
(pù) = 从日,暴声。字本作“暴”,小篆字形,从日,从出,从廾,从米。会合表示把米拿到阳光下照晒。廾,两手捧物。晒[expose to the sun](暴露[expose to the open air])
 
彼须洗足器。
应与。
 
须石作道行,佛言:“听作。”
 
彼须地敷。
“听与。”
 
时无外墙障,牛马入无限,佛言:“听作墙;若须门,听作。”
 
时舍利弗、目连檀越作如是念:“彼二人存在时,我常供养饮食;今已涅槃,若世尊听我等上美饮食供养塔者我当送。”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供养。”
不知用何器盛食?佛言:“听用金银钵、宝器、杂宝器。”
不知云何持往?佛言:“听象马车乘载、若舁、若头戴、若肩担。”
(yú) = 共同抬东西[<of two or more people> carry]/携带[bring]
 
时诸比丘自作伎、若吹贝供养,佛言:“不应尔。”
 
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养,佛言:“听。”
 
彼不知供养塔饮食谁当应食?佛言:“比丘、若沙弥、若优婆塞、若经营作者应食。”
 
时舍利弗、目连檀越作是念:“佛听我等庄严供养塔者我当作。”
佛言:“听。”
 
彼须华香、璎珞、伎乐、幢幡、灯油、高台车,佛言:“听作。”
 
彼欲作形像,佛言:“听作。”
 
彼不知云何安舍利?应安金塔中、若银塔、若宝塔、若杂宝塔、若以缯绵裹、若以钵肆酖岚婆衣,若以头头罗衣裹。
(sì) = 摆设;陈列[display](“四”的大写,用于支票等上,以避免错误或更改[four <used for the numeral “四”on chequesetc. to avoid mistakes or alterations>]/极力,勤苦[use to the utmost]/店铺<上古时代表示商店>[shop]/恣纵,放肆[indulge]/尽头;极限[extremity])
(dān) = 嗜酒,沉溺[indulge in]
(lán) = 山林中的雾气[mountain mist]
 
复不知云何持行?佛言:“听象马车乘、辇轝驮载、若肩上、头上担戴,若欲倾倒应扶持。”
(niǎn) = 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man-drawn carriage](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imperial carriage]/拉车[draw a carriage])
(yú) = 古同“舆”。车厢[cabin]
(tuó) = 骡马负载东西[carry on the back]
 
彼自作伎供养,佛言:“不应尔。”
(jì) = 党与,同党的人[companion](同“妓”。歌女,舞女[a female performer]/泛指歌舞表演[performance]/通“技”。技艺,本领[artistryskill])
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养,佛言:“听。”
 
彼欲拂拭声闻塔,佛言:“应以多罗树叶、摩楼树叶、若孔雀尾拂拭。”
 
彼大有华。
“听着塔基上、若栏上、若龙牙杙上、若向中、若绳贯悬着屋檐前。
“若有多香泥,听作手像轮像、魔醯陀罗像、若作藤像、若作葡萄蔓像、若作莲华像、若故有余应泥地。”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恭敬世尊故无敢与佛剃发者,正有一小儿,无知未有所畏,为佛剃发。
时小儿字优波离,为佛剃发,其父母在世尊前,合掌白言:“优波离小儿,为世尊剃发,为好否?”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佛言:“善能剃发,乃使身安乐,而太曲身。”
父母即语言:“汝莫太曲身令世尊不安。”
复问佛言:“小儿剃发好否?”
佛言:“善能剃发,而身太直。”
父母语言:“汝莫太直身,令世尊不安。”
复白佛言:“小儿剃发好否?”
佛言:“善能剃发,而入息太粗。”
父母语言:“汝莫粗入息,令佛不安。”
复白佛言:“小儿剃发好否?”
佛言:“善能剃发,而出息太粗。”
父母语言:“汝莫粗出息,令佛不安。”
时小儿优波离入出息尽入第四禅。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优波离已入第四禅,汝取彼手中刀。”
阿难受教即取刀。
是时阿难持故盛发器收世尊发。
佛言:“不应以故器盛如来发,应用新器、若新衣、若缯彩、若钵肆酖岚婆衣、若头头罗衣裹盛。”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时有王子瞿婆离将军,欲往西方有所征讨,来索世尊须发。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与。”
 
彼得已不知云何安处?佛言:“听安金塔中、若银塔、若宝塔、若杂宝塔缯彩、若钵肆酖岚婆衣、头头罗衣裹。”
 
不知云何持?佛言:“听象马车乘、若辇轝、若头上、若肩上担。”
 
时王子持世尊发去所往征讨得胜。
时彼王子还国为世尊起发塔,此是世尊在世时塔。
 
诸比丘作如是言:“若世尊听我等担世尊发行,我等当持行。”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
 
不知云何安处?佛言:“听安着金塔、若银塔、若宝塔、若杂宝塔、若钵肆酖岚婆衣、若头头罗衣裹。”
 
不知云何持行?佛言:“象马车乘辇轝、若肩上、若头上担戴。”
 
彼腋下挟世尊塔,佛言:“不应尔。”
(xié) = 用胳膊夹住[hold sth. under the arm](怀抱,怀有[harbor])
 
彼反抄衣、缠颈、裹头、通肩被衣、若着革屣担世尊塔,佛言:“不应尔;应偏露右肩、脱革屣、若头戴、若肩上担世尊塔行。”
 
彼持世尊塔往大小便处,佛言:“不应尔;应清净持。”
 
彼不洗大小便处持世尊塔,佛言:“不应尔;应令净者持。”
 
彼安如来塔置不好房中,己在上好房中宿,佛言:“不应尔;应安如来塔置上好房中,己在不好房宿。”
 
彼安如来塔置下房,己在上房宿,佛言:“不应尔;应安如来塔在上房,己在下房中宿。”
 
彼共如来塔同屋宿,佛言:“不应尔。”
 
彼为守护坚牢故,而畏慎不敢共宿,佛言:“听安杙上、若龙牙杙上、若头边而眠。”
 
时诸优婆塞作是念:“若世尊听我等及世尊现在起塔者我当起立。”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作。”
 
不知云何作?佛言:“应四方、若八角、若圆作。”
 
复不知以何物作?佛言:“应以塼石若木作,一切如上法,乃至地敷亦如上。”
(zhuān) = 古同“砖”。用粘土烧成的长方形块状建材[brick]
 
彼须幢,佛言:“听作幢,若师子幢、若龙幢、若作犎牛幢。”
宝幢/天幢/法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彼塔四边无篱障,牛羊践[-+(-)]无阂,应作篱障如上。”
(jiàn) = 踩,践踏[trampletread](履行;实现[fulfillcarry out])
 
时诸外道塔庙常作饮食供养,诸优婆塞作如是念:“若世尊听我送上好食供养者我当作。”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作如上。”
 
不知谁当应食此食?佛言:“塔作者应食。”
 
时诸外道常庄严供养外道塔庙,诸优婆塞作如是念:“若世尊听我等庄严供养世尊塔者我当作。”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作如上。”
 
彼在世尊塔内宿,佛言:“不应尔。”
彼为守塔故,畏慎不敢在塔内宿,佛言:“若为守视者听内宿。”
彼于塔内藏物,佛言:“不应尔。”
彼为坚牢故,欲于塔内藏物,而畏慎不敢,佛言:“听。”
彼着革屣入塔内,佛言:“不应尔。”
彼捉革屣入塔内,佛言:“不应尔。”
彼着革屣旋塔行,佛言:“不应尔。”
彼着富罗入塔内,佛言:“不应尔。”
福罗/布罗/腹罗/富罗 = Pula,庄饰之短靴也。
彼捉富罗入塔内,佛言:“不应尔。”
彼畏慎不敢着富罗旋塔外行,佛言:“听。”
彼于塔下食污秽,佛言:“不应塔下食。”
 
时诸比丘旋塔时、若房舍时、若浴池时,众多僧集会,处所迮狭不相容受,彼畏慎不敢在塔下坐食,世尊不听在塔下坐。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塔下坐食,不应令污秽不净。”
 
时诸比丘不知云何?佛言:“听以不净众物聚着脚边,食已持出。”
 
彼持死尸塔下过,佛言:“不应尔。”
彼于塔下埋死人,佛言:“不应尔。”
彼于塔下烧死尸,佛言:“不应尔。”
彼于塔前烧死尸,佛言:“不应尔。”
彼于塔四面烧死尸令臭气入,护塔神瞋,佛言:“不应于塔四面烧死尸令臭气入。”
彼持死人衣若床从塔下过,护塔神瞋,佛言:“不应尔。”
 
彼着粪扫衣比丘畏慎,不敢持粪扫衣从塔下过:“世尊有如是教,不听持死人衣塔下过。”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净浣染以香熏之,听。”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彼于塔下大小便,佛言:“不应尔。”
彼于塔前大小便,佛言:“不应尔。”
彼于塔四边大小便令臭气来入,护塔神瞋,佛言:“不应尔。”
彼于塔下嚼杨枝,佛言:“不应尔。”
(jiáo) = 以牙磨碎食物[chew]([eat])
彼于塔前嚼杨枝,佛言:“不应尔。”
彼于塔四边嚼杨枝,佛言:“不应尔。”
彼于塔下㖒唾,佛言:“不应尔。”
彼于塔前㖒唾,佛言:“不应尔。”
彼于塔前舒脚坐,佛言:“不应尔;若僧伽蓝内塔满,听在中间舒脚坐。”
 
尔时世尊在拘萨罗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人间游行,往都子婆罗门村。
婆罗门城 = 佛尝入此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遂空钵而返。系佛陀依过去所造之业于现生所受九恼之一。
婆罗门国 = Brahmana-desa,印度之异名,我国亦称锡兰为婆罗门国。昔印度种姓,族类群分,特以婆罗门为清贵,故从其雅称传以成俗,而无经界之别,总称为婆罗门国。又释迦方志卷上载称雪山以南,名婆罗门国,与胡隔绝。
到一异处,世尊笑。
时阿难作是念:“今世尊以何因缘笑耶?世尊不以无因缘而笑。”
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不以无因缘而笑,向者以何故而笑?愿欲知之。”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世时,有迦叶佛,般涅槃已;时有翅毗伽尸国王,于此处七岁七月七日起大塔已,七岁七月七日与大供养,坐二部僧于象荫下,供第一饭。”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时去此处不远,有一农夫耕田,佛往彼间取一抟泥来置此处,而说偈言: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设以百千璎珞,皆是阎浮檀金,不如以一抟泥,为佛起塔胜。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设以金百千抟,皆是阎浮檀金,不如以一抟泥,为佛起塔胜。
“设以金百千担,皆是阎浮檀金,不如以一抟泥,为佛起塔胜
“设以金百千抱,皆是阎浮檀金,不如以一抟泥,为佛起塔胜。
“设以金百千壁,皆是阎浮檀金,不如以一抟泥,为佛起塔胜。
“设以金百千岩,皆是阎浮檀金,不如以一抟泥,为佛起塔胜。
(yán) = 高峻的山崖[cliff](高山[mountain])
“设以金百千山,皆是阎浮檀金,不如以一抟泥,为佛起塔胜。”
 
时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以一抟泥着此处,即成大塔。
 
时诸比丘患屋内臭,佛言:“应洒扫;若故臭以香泥泥,若复臭应屋四角悬香。”
 
时世尊在毗舍离。
时众僧大得饮食供养,诸比丘不节遂成患,佛言:“应服药。
“彼须吐下,应与吐下。
“彼须粥,与粥。
“须野鸟肉,应与。”
 
尔时耆婆童子治众僧病,为佛及僧作吐下药、作粥及野鸟肉羹,不能供足,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世尊言:“大德,诸比丘得病,若听诸比丘作浴室浴者可得少病。”
(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时世尊默然听可。
时耆婆童子知佛听可,即从坐起前礼佛足绕佛而去。
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而为方便随顺说法,赞叹头陀端严、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告诸比丘:“听诸比丘作浴室洗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