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星期六

四分律-三分之十三(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四十
 
三分之十三(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比丘尼揵度(续)
= 有关比丘尼的规定,其中包括八重法和二十四障法等。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时世谷贵人民饥饿乞求难得。
诸比丘尼受食已故有余食,诸比丘尼作如是念:“我等此食得与比丘否?”
佛言:“得与。”
 
复念:“得为比丘授食否?”
佛言:“得授。”
 
“我等宿食与比丘,为净否?”
佛言:“净。”
 
时诸比丘受食已有余食,念言:“我等此食得与比丘尼否?”
佛言:“得与。”
 
“得为比丘尼授食否?”
佛言:“得授与。”
 
时有宿食,念言:“与比丘尼净否?”
佛言:“净。”
 
尔时比丘尼在阿练若处住,后异时阿练若处有事起,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阿练若处住。”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n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此外,比丘为修行而常居于阿兰若,称阿兰若行,属于十二头陀行之一。
 
时有比丘尼在白衣家内住,见他夫主共妇呜口扪摸身体捉捺乳,年少比丘尼见已,便生厌离佛法心。
(wū) = 口中舒发而出的声音,叹息声。悲叹[alas](亲吻[kiss])
(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扪摸(mén mō) = 抚摸。
(nà) = 用手重按[press with forcepress down]
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为比丘尼别作住处。”
 
彼比丘尼便在别住处作技教他作,佛言:“比丘尼不应在住处作技。”
(jì) = 技艺,技巧,才艺[artistryabilityskillarttechnique]
 
比丘尼在别住处酤酒,佛言:“不应在别住处酤酒。”
(gū) = 一夜酿成的酒[wine made within one night](泛指酒[wine]/买,买酒[buy])
 
彼比丘尼安婬女在住处,佛言:“不应尔。”
彼为具香华庄身之具,佛言:“不应尔。”
 
时六群比丘尼,在巷陌四衢道头市中粪扫聚边立住,诸居士见皆共讥嫌呵骂言:“此比丘尼,无有惭愧无有净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在如是处立住,如似婬女。”
(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如是处立住。”
 
时六群比丘尼以牙骨揩摩身作光泽,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kāi) = 擦抹;摩擦[rubwipe]
六群比丘尼以细末药揩摩身光泽,佛言:“不应尔。”
彼摩身毛令卷,佛言:“不应尔。”
彼剪身毛,佛言:“不应尔。”
彼比丘尼持衣缠腰欲令细好,佛言:“不应尔。”
彼比丘尼着女人衣,佛言:“不应着。”
彼比丘尼着男子衣,佛言:“不应着,听比丘尼着比丘尼衣。”
比丘尼以多衣缠体欲令广好,佛言:“不应尔。”
彼不好着衣欲令身现,佛言:“不应尔。”
彼腰带头作鸟耳,佛言:“不应尔。”
彼作蔓陀罗腰带,佛言:“不应尔。”
曼陀罗/曼吒罗/漫荼罗/蔓陀罗/曼拏罗/满荼逻/满拏啰/曼荼罗 = Mandala,意译坛、坛场、轮圆具足、聚集。印度修密法时,为防止魔众侵入,而划圆形、方形之区域,或建立土坛,有时亦于其上画佛、菩萨像,事毕像废;故一般以区划圆形或方形之地域,称为曼荼罗,认为区内充满诸佛与菩萨,故亦称为聚集、轮圆具足。在律中,亦有为避不净,而在种种场合作曼荼罗者。
彼畜鞞(语卑反音)楼腰带,佛言:“不应畜。”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pí = 鼓名。)
彼畜娑腰带,佛言:“不应畜。”
彼散线带系腰,佛言:“听比丘尼编织作带绕腰一周,若圆织者听再周。”
 
比丘尼至女人浴处浴,时有贼女婬女语比丘尼言:“汝等年少腋下始有毛,何得便修梵行?汝今可及时行欲乐,后悔何及,老时可修梵行,如是始终无失。”
时年少比丘尼闻,便心生厌离不乐佛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女人浴处浴。”
 
彼比丘尼在白衣男子边浴,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无有惭愧不修梵行,自称:‘我知正法’,云何在白衣男子边浴?如贼女婬女无异,如是何有正法?”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白衣男子边浴。”
 
时有妇女夫出行不在,于余人边得娠。
(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彼自堕胎已,往语常教化比丘尼言:“我夫行不在,于余人边得娠;我已堕。汝可为我弃之。”
答言:“可尔。”
彼比丘尼,即以一钵盛、一钵覆上,着络囊中,持在道行。
(luò) = 缠绕,捆缚[windbind](用网状物兜住[hold sth. in place with a net]/包罗[over])
(náng) = 口袋[bagpocket]
时舍卫长者常作如是愿:“若不先与出家人食我终不食,要先与然后食。”
彼长者清旦有事欲往余处,即遣人语言:“汝往道路街巷见出家人将来。”
时使人受教已,即往出外求觅,见比丘尼语言:“阿姨来与汝食。”
比丘尼言:“止,止,便为供养我已。”
彼言:“不尔,但来我当与食。”
比丘尼言:“止,止,不须。”
彼使即强将比丘尼至家内。
家内使人言:“过钵来、与汝食。”
彼比丘尼言:“止,止,便为供养已。”
复言:“出钵,当与汝食。”
彼复言:“不须。”
即强夺取钵,见钵中有新堕胎,长者见已讥嫌言:“比丘尼不知惭愧、不修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自堕胎而弃之,如似贼女婬女无异。”
诸比丘白佛,佛言:“白衣家有死者,比丘尼不应为弃;若比丘尼在村内,见乞食比丘,应出钵示之。”
 
时有白衣病,来至比丘尼住处,须瞻视,白佛,佛言:“听作方便遣之,若是信乐赞叹佛法僧者,随比丘尼能可作者使瞻视。”
彼后命过,诸比丘尼畏慎不敢弃,白佛,佛言:“听为住处净故弃之。”
 
尔时王波斯匿,边国反叛人民散乱,时六群比丘尼在彼有疑恐怖处人间游行。
(nì) = “匚”表示有所藏。隐藏,躲藏[hide]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au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ravast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时诸贼伴见已作如是言:“此比丘尼,是王波斯匿所敬爱,我等宁可妻弄之。”
时诸居士见已皆共讥嫌:“比丘尼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乃在有疑恐怖处人间游行,如似贼女婬女无异?”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边国有疑恐怖处人间游行。”
 
尔时比丘尼有阿兰若住处,比丘有聚落住处,欲共贸易。
白佛,佛言:“听贸易。”
 
时比丘尼有阿兰若住处,居士有聚落间住处,欲共贸易。
白佛,佛言:“听令净人贸易。”
 
尔时有二居士诤住处,彼一居士布施比丘尼僧,尼僧即受。
彼一居士即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多受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今何有正法?他共诤住处,而便受之,施主虽无厌而受者当知足。”
诸比丘白佛,佛言:“共诤住处不应受。”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王园中有比丘尼住处,欲于中夏安居,畏慎不敢,世尊有教比丘尼不应在阿兰若处住,然王园中比丘尼住处牢固。
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 = Mahapajapati,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诸比丘白佛,佛言:“除王园中比丘尼住处,余阿兰若处不应住。”
 
时有比丘尼,不往教授处。
白佛,佛言:“应往。”
 
时有比丘尼,有佛法僧事,有病比丘尼所须,白佛,佛言:“听与欲去。”
 
时迦留陀夷,骂打比丘尼、若唾若华掷水洒、若说粗语诡语劝喻骂者:“令汝道破坏腐烂烧与驴通。”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zhì) = 扔,抛[throw]
打者,若以手、若杖、若石。
粗语者,说二道若好若恶。
诡语者,若男子净洗浴,以好香涂身,梳治须发,着好华鬘璎珞严身,持孔雀毛盖,岂更有余事胜此者也。
(guǐ) = 责成,要求[instruct a person or an organization to fulfil an assigned task](怪异,奇异[eeriequeerstrange]/欺诈;假冒[deceitfultreacherouscrafty])
若女人亦如是。
劝喻者,语言:“大姊,汝尚年少,腋下始有毛,何须便尔自毁修梵行为,不如及时五欲自乐,须待老时乃修梵行。”
时年少比丘尼,便生厌离心不乐佛法。
时诸比丘尼闻,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言:“云何骂打比丘尼,乃至诡语劝喻耶?”
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白佛。
佛尔时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云何呵骂打比丘尼,乃至诡言劝喻?”
时世尊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听比丘尼僧为迦留陀夷作不为礼白二羯磨。
“应如是作。
“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迦留陀夷,骂打比丘尼,乃至诡语劝喻;若僧时到僧忍听,为迦留陀夷作不礼羯磨;白如是。
“‘大姊僧听,此迦留陀夷,骂打比丘尼乃至诡言劝喻;今僧为作不礼羯磨;谁诸大姊忍僧为迦留陀夷作不礼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为迦留陀夷作不礼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尔时迦留陀夷,随顺比丘尼僧不敢违逆,从比丘尼僧求解不礼羯磨。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随顺比丘尼僧不敢违逆,从比丘尼僧乞解不礼羯磨者,比丘尼僧应为解,作白二羯磨。
“应如是解。
“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迦留陀夷,比丘尼僧为作不礼羯磨,随顺比丘尼僧不敢违逆;今从比丘尼僧乞解不礼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解不礼羯磨;白如是。
‘大姐僧听,此迦留陀夷,比丘尼僧为作不礼羯磨,随顺比丘尼僧不敢违逆,从比丘尼僧乞解不礼羯磨;僧今为迦留陀夷解不礼羯磨;谁诸大姊忍僧为迦留陀夷解不礼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为迦留陀夷解不礼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六群比丘,至比丘尼住处,共六群比丘尼共住,更相调弄、或共呗、或共哭、或共戏笑,乱诸坐禅比丘尼。
(bài) = 佛教经文中的赞偈,为Pathaka(呗匿)音译之略。印度谓以短偈形式赞唱宗教颂歌。后泛指赞颂佛经或诵经声[Buddhist singing]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遮。”
彼便一切遮,不听入比丘尼住处,佛言:“不应一切遮,应随乱闹处遮;若都乱住处,应一切遮。”
 
时六群比丘尼,来至比丘僧住处,共六群比丘,更相调弄、或共呗、或共哭、或共戏笑,白佛,佛言:“听遮。”
彼便一切遮,佛言:“不应一切遮,应随乱闹处遮;若都乱住处,应一切遮。”
 
时六群比丘沙弥,来至比丘尼住处,共六群比丘尼、沙弥尼、式叉摩那共住更相调弄、或共呗、或共哭、共戏笑,乱诸坐禅比丘尼。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唤来谪罚;若不改,应为彼沙弥和尚、阿阇梨作不礼羯磨。”
(zhé) = 有意指摘,责备[blamecensure]
 
时六群比丘尼、沙弥尼、式叉摩那,来至寺内,共六群比丘沙弥共住,更相调弄、或共呗、或共哭、或共戏笑乱诸坐禅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应唤来谪罚;若不改,应为沙弥尼和尚、阿阇梨作舍教授羯磨。”
 
时去比丘尼住处不远,有渠流通水,比丘尼以道在下承流觉乐有疑,诸比丘白佛,佛言:“不犯波罗夷,犯偷兰遮;比丘尼不应以道承水流。”
 
时难陀比丘尼至华树下经行处,有贼将去婬弄,彼有疑,以此因缘白佛。
佛问言:“难陀,汝觉乐否?”
答言:“如似热铁入体。”
佛言:“无犯;比丘尼不应独至如是经行处。”
 
尔时莲华色比丘尼阿兰若处经行,此比丘尼颜貌端正,有年少婆罗门见系心在彼,即捉欲犯。
比丘尼言:“于我当往某处。”
彼即放,莲华色比丘尼至彼处,即以屎涂身,彼婆罗门瞋,以石打头两眼脱出。
莲华色 = Uppalavanna,意译作莲华鲜、专华色、华色。或梵汉并举,译作优钵罗华色、优钵华色。即莲华色比丘尼。在佛弟子比丘尼中被誉为神足第一。又作青莲华尼、莲华色尼、莲华色女、莲华淫女、莲华女、嗢罗苾刍尼。未出家前,原为王舍城人,初嫁郁禅国人,婚后曾生一女。因发现其夫与其母私通,故离家至波罗捺城,另嫁一长者。日后长者至郁禅国经商,娶一少女归波罗捺国,后方知彼乃莲华色之女。莲华色深感命运悲凉,前则与母共夫,今则与女共夫,因而自暴自弃,遂至毗舍离城过淫女生活。一日,听闻目犍连说法而归信佛教,乃依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出家,后得六神通,证阿罗汉果。据杂阿含经卷二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等载,佛陀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归返人间时,莲华色曾化作转轮圣王之身迎接佛陀,是后又恢复本形礼佛。后提婆达多叛逆,欲加害佛陀,莲华色呵斥之,提婆达多怒击其头顶而致死。
莲华色不忆,有神足后乃知,即以神足力飞往佛所,头面礼足已却住一面,佛言:“此比丘尼信乐,眼当还复。”
即如言还复如故。
彼比丘尼有疑,佛言:“无犯;比丘尼不应至阿兰若处。”
 
时比丘尼破戒有娠,在悬厕上大小便堕胎在厕中,除粪人见之,讥嫌骂詈言:“比丘尼无有惭愧不修净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堕胎在厕中,如贼女婬女不异?”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悬厕上大小便。”
彼比丘尼有疑,不敢在水上厕大小便,佛言:“听。”
 
时比丘尼结跏趺坐,血不净出,污脚跟指奇间,行乞食时虫草着脚,诸居士见皆嗤笑。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n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chī) = 讥笑,嘲笑[sneer at]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结跏趺坐。”
彼疑不敢半跏趺坐,佛言:“听半坐。”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有六群比丘尼,在白衣家内向孔中看。
时诸居士见已,皆共讥嫌言:“比丘尼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在他家向孔中看,如似贼女婬女不异?”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白衣家向孔中看。”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阿难与大比丘僧五百人俱,在摩竭提人间游行。
摩诃陀/摩竭提/摩伽陀/摩竭陀 = Magadha,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译言持甘露,善胜,无恼,无害等。或为星名。或为古仙人或帝释前身之名。
时阿难有六十弟子,皆是年少欲还舍戒。
时阿难至王舍城,摩诃迦叶遥见阿难来语言:“此众欲失,汝年少不知足。”
阿难言:“大德,我头白发已现,云何于迦叶所犹不免年少耶?”
迦叶报言:“汝与年少比丘俱,不善闭诸根,食不知足,初夜后夜不能勤修,遍至诸家但行破谷,汝众当失,汝年少比丘不知足。”
偷兰难陀比丘尼闻彼语,瞋恚不喜作如是言:“摩诃迦叶是故外道,何故数骂阿难言是年少,令彼不悦耶?”
时摩诃迦叶语阿难言:“汝看是比丘尼瞋恚作如是骂我;阿难,唯除世尊,我不忆佛法外更有余事尊。”
阿难言:“大德,忏悔,女人无知。”
迦叶再三如是语,阿难亦再三如是言:“忏悔。”
夜过已迦叶清旦着衣持钵至王舍城乞食,时偷兰难陀比丘尼见唾之。
(tuò) = 口液,唾沫[saliva]
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兰难陀言:“云何乃唾大德迦叶?”
比丘尼白诸比丘,比丘白佛。
佛尔时以此事集比丘僧,呵责偷兰难陀比丘尼言:“汝云何乃唾大德迦叶?”
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听唤来谪罚。
“若一比丘唤一比丘尼,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
“若一比丘唤二比丘尼、三比丘尼、若僧,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
“二比丘唤一比丘尼,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
“二比丘唤二比丘尼、若三比丘尼、若僧,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
“三比丘唤一比丘尼,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
“三比丘唤二比丘尼、三比丘尼、若僧,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
“僧唤一比丘尼,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
“僧唤二比丘尼、三比丘尼、若僧,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
 
时六群比丘闻,作如是言:“我等欲唤比丘尼者便当唤,欲有作者便当作;何以故?世尊有如是语:‘一比丘唤一比丘尼,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乃至僧亦如是。’”
诸比丘白佛,佛言:“应相望前人,不可往不应往。”
 
############################################################
 
#法揵度
仪法犍度 = 有关各类比丘的威仪规定。
 
##客比丘法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有客比丘不问旧比丘便入空房,蛇堕其上,便大声言:“蛇!蛇!”
边傍比丘闻问言:“汝何故大声耶?”
即为说因缘。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客比丘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客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不语旧比丘知入空房中,蛇堕其上,大声言:‘蛇!蛇!’”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为客比丘制客比丘法;彼客比丘应随顺客比丘法,应作如是随顺;若客比丘欲入寺内,应知有佛塔、若声闻塔、若上座,应脱革屣手捉。”
(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彼不抖擞革屣便捉污手,佛言:“不应不抖擞便捉,应抖擞。”
(sòu) = 用通条插进火炉,抖落炉灰[jab the poker into a stove to stir the fire in order to remove the ashes]
世尊既言抖擞,彼便着树抖擞,树神嫌责,佛言:“不应着树抖擞革屣,应着石抖擞,若木头、若篱、若两革屣相抖擞。”
彼应至门中手排门,若有关钥应开;若不能开,应徐打令内人闻;若不闻应大打,若不开应持衣钵与第二比丘捉,至下篱墙处踰墙而入开门。”
(yú) = 同“逾”。越过,经过[crossgo through]
 
时彼于塔边左行过,护塔神瞋。
佛言:“不应左行过,应右绕塔而过。”
“彼至寺内,若有杙、若龙牙杙、若衣架、若渠水边、若树、若石、若草安衣钵着上,至洗脚处洗脚;若无水问言:‘何处有水?’;随彼言有水处便往取;应问言:‘有虫、无虫?’;若言:‘有虫’,若是大虫触水而去者便持瓶取水。”
(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彼不洗手捉瓶取水,余比丘皆恶之,佛言:“不应不洗手捉瓶,听两臂抱瓶腹,若以衣角穿耳。”
彼至水所,应净洗手盛满器水洗脚,彼以洗脚手便捉水,余比丘见恶之。
佛言:“不应尔,应一手捉水一手洗脚。”
 
彼先洗右脚后洗左脚,佛言:“应先洗左脚后洗右脚。”
彼不拭革屣便着污衣,佛言:“不应不拭便着、应拭已着。”
(shì) = 揩,擦[wipe away]
 
彼不漉去脚水便着革屣烂坏,佛言:“不应尔,应漉去脚水着革屣。”
(lù) = 使干涸,竭尽[dry up]
“彼应问言:‘我若干岁有如许房否?’
“答言:‘有。’
“复应问:‘此房有人住、无人住耶?’
“若言:‘无人住。’
“应问:‘有卧具无耶?’
“若言:‘有。’
“应问:‘有被、无被?’
“若言:‘有。’
“应问:‘有利、无利?’
“若言:‘有利。’
“应问:‘有器物、无器物?’
“若言:‘有。’
“复问:‘有房衣、无房衣?’
“若言:‘有。’
“复应问:‘有福饶、无福饶?’
“若言:‘有。’
“若欲取者,应语言:‘我当取。’
“彼应至房所排户,若有关闭,应开。
(pái) = 推挤,推开[push](排斥;排挤[expelexclude])
排户(pái hù) = 推门。
“彼开户已,手捉户两颊,内头看房中,勿令有蛇诸毒虫,若有应驱出。
(jiá) = 面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部分[cheek]
“彼入户已,出床褥、卧具、枕、地敷、毡被、若木上、若板上。
“地敷应识表里,净扫房除粪土,应先看可弃处便弃。
“若得针线、刀子、若弊故物乃至一丸药,安着一处,若有主识彼当取。
“彼应拂拭疏向,若杙、若龙牙杙、若衣架、若壁破坏、若鼠孔,应泥便泥。
(shū) = 疏导,开通[dredge](疏忽;粗疏[neglectslackbe inattentive]/疏远,不亲近[distantnot intimate]/稀疏;稀少[sparse]/迂阔;不切实际[broadvast]/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record]/旧时募化用的簿册[book]/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words]/奏章。亦指上奏章[memorandum to the emperor])
“若地不平,应平治泥浆洒涂令净,取地敷抖擞曝晒持入房。
“若先敷不好应更好敷,若先敷好还如本敷,取床支物净拭治持入,应净扫床抖擞持入房安着支上,取卧具、枕、毡被净抖擞敷着绳床上。”
 
彼常着衣不着衣并置一处,取常所着衣余衣乱,佛言:“常所着衣应别一处。”
彼以钵囊、革屣囊、针筒、盛油器并着一处,余比丘恶之,佛言:“不应尔,应各各别处。”
“应先入屋内看户橝高下然后闭;彼出房看壁四面,无有尘土否?若有应扫洒除去,应取机净洗,应具净水瓶洗瓶饮水器,应问:‘何处大行处?何处小行处?何处是净地?何处不净地?何者佛塔?何者声闻塔?何者是第一上座房?何者是第二、第三、第四上座房?’彼先应礼佛塔,复礼声闻塔,四上座随次礼。”
(diàn) = 屋檐。/门闩。
 
彼捉脚胫礼。
(jìng) = 小腿[shank]
“不应捉胫礼。”
 
彼捉膝礼。
“不应捉膝礼。”
 
彼反抄衣、缠颈、裹头、通肩披衣、着革屣作礼,佛言:“一切不应尔。
“自今已去,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捉两脚如是言:‘大德我礼。’
“若四上座在房内思惟,应随坐次礼房。
长老/上腊/首座/尚座/住位/上座 = Thera,指法腊高而居上位之僧尼。
“彼应问:‘何处是众僧大食处、小食处、夜集处、说戒处?何者是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檀越请食次到何处?’
“复问:‘明日有何檀越请众僧小食大食?有何檀越,僧为作覆钵;谁家是学家?何处狗恶?何处是好人,何处是恶人?’
覆钵 = 指向下之半球体,状如倒覆之钵。即于佛塔塔身之上所作半圆之覆钵形状。俗称斗形。于各种样式之佛塔中,形制最古者为覆钵形塔,系由栏楯、基坛、塔身、覆钵、平头、轮竿、相轮、宝瓶等各部分组成。依印度佛塔古制,覆钵为九轮之基部,其上设置露盘。今则以露盘为相轮之基部,上安置覆钵,与古制有异。
“自今已去,我为客比丘制法,客比丘应随顺。
“若不随顺,应如法治。
 
##旧比丘法
 
“自今已去,为旧比丘制法,旧比丘应随顺,应作如是随顺。
“旧比丘闻有客比丘来,应出外迎为捉衣钵,若有温室重阁经行处安置中,与客比丘坐、与洗足水水器、拭足巾、为捉革屣着左面,看莫令泥水污。
“若泥水污,应移着余处。
“彼为客比丘洗足已,应还收洗足具还本处。
“应问:‘长老欲饮水否?’
“若言:‘饮。’
“彼应持瓶为取水。
“彼不洗手持瓶,余比丘恶之,应两臂抱瓶,若以衣角钩耳至水边净洗手。
“若是池水流水,应手拨除上取下净水。”
 
彼担水日中行水热,佛言:“应以若草、若树叶覆作荫持去。”
彼不洗器过水,佛言:“应净洗。”
彼饮已不洗器过与余人,余比丘恶之,佛言:“应洗然后与。”
彼与水时并语口中有灒唾堕水中,佛言:“不应并语;若有所语应回面语。”
(zàn) = 方言,溅。/cuán = 水聚集的样子。
彼不洗器便举,余比丘见皆恶之,佛言:“不应尔。”
“彼应问:‘大德长老几岁?’
“若言:‘若干岁。’
“应语言:‘此是房、此是绳床、木床、褥枕、毡被、地敷,此是唾器、此是小便器、此是大便处、此是小便处、此是净处、此是不净处、此是佛塔、此是声闻塔、此是第一上座房,此是第二、第三、第四上座房,此是众僧大食处、小食处、夜集处、布萨处、僧差食乃至次到某处,某甲檀越,明日请僧与小食大食;某甲家,僧与作覆钵羯磨;某甲家,僧与作学家羯磨;某甲处狗恶;某甲处好,某甲处恶。’
“我今为旧比丘制法,旧比丘应随顺,若不随顺应如法治。”
 
##便厕法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舍卫有婆罗门出家比丘,多恶污自恶大小便,用利厕草伤身作疮脓血出,污身、污衣、污卧具、污床。
诸比丘问:“长老何所患?”
即具说因缘。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婆罗门出家比丘言:“云何多恶污自恶大便,用利厕草伤身脓血出,污身、污衣、污卧具、污床?”
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事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云何婆罗门出家比丘,多恶污自恶大便,用利厕草伤身脓血出,污身、污衣、污卧具、污床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为比丘制便厕法,诸比丘应随顺此法,应如是随顺;不应久忍大小便,若去时捉厕草。”
 
彼下座在上座前去,或并语并行,或在前在后反抄衣,或缠颈、或裹头、或着革屣,佛言:“不应尔;若在前去者听在前。”
“彼至厕外应弹指若謦咳,若有人非人令知。
(qǐng) = 謦欬。咳嗽。
(ké) = 小儿笑。/咳嗽[cough]
“彼至厕坊里,若杙、若龙牙杙、若衣架衣屋、若水边、若树、若石、若草,应安衣着上,若畏雨渍,应安着无雨处。
(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
“若风飘雨渍衣,听着衣手竖捉令不触厕,两边坚安脚,上厕先看若有蛇蝎蜈蚣百足驱出。”
 
彼未蹲便举衣形露,佛言:“不应尔;应并蹲渐举衣;蹲已当看,勿令前却近两边使大小便涕唾污厕孔。”
 
彼高声大鸣,余比丘闻恶之,佛言:“不应尔。”
彼大便时不觉卒鸣,有疑,佛言:“不犯。”
彼在厕上嚼杨枝、若眠、若入定,佛言:“不应尔。”
(jiáo) = 以牙磨碎食物[chew]([eat])
彼疑不敢在水上厕中大小便,佛言:“无犯。”
彼不用厕草拭身便起,污身、污衣、污坐具,佛言:“听用厕草然后起。”
 
世尊有如是教,听用厕草,彼用长厕草。
佛言:“不应用长厕草,极长一搩手。”
(zhé) = 张开<拇指、中指或食指>度量物体。
磔手/桀手 = Vidatthi,乃古代印度之尺数名。桀,张开之意。桀手,即张开拇指与中指之距离,故一桀手,相当于今之二十三公分。
 
彼用叉奇厕草杂叶、若用树皮、用草牛屎抟,佛言:“不应尔。”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彼用短厕草污手,佛言:“不应尔,极短长四指。”
 
彼用厕草不抖擞着厕草粪便弃,余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尔。”
彼以已用未用厕草杂一处,取时污手,佛言:“应别处。”
 
彼用厕草已便起形露,佛言:“不应尔;应徐起渐下衣;彼至洗处,应弹指令彼若人、若非人知;彼至洗处应先看,若有蛇百足毒虫应驱出。”
 
彼先褰衣而后蹲形露,佛言:“不应尔。”
(qiān) = 套裤[leggings](散开[spread out])
彼就水器中洗,余比丘恶之,佛言:“不应尔。”
彼用水洗时有声,余比丘闻恶之,佛言:“不应尔。”
彼用水尽,佛言:“不应尔,应留乃至足一人洗。”
 
彼洗已不却身上水,污衣污身,佛言:“不应尔,应去水、若以手、若以叶、若弊物拭;若手臭应洗,若以卤土、若灰、若泥、若牛屎,若故臭应以石揩、若土墼、若澡豆。”
(lǔ) = 盐碱地[alkaline soil](天然生成的盐称为“卤”。泛指食盐[salt]/笨;迟钝。通“鲁”[stupid])
(jī) = 未烧的砖坯[unfired brick]
 
彼不下衣便起形露,佛言:“不应尔,应渐下衣起。”
彼见洗器空不着水,佛言:“应见者便着水。”
彼在厕前受经、诵经、经行、作衣,妨余比丘大小便,佛言:“不应尔。”
彼在厕边诵经、受经、经行、作衣,余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尔。”
 
彼上厕见有粪扫不除,佛言:“见者应除,我今为诸比丘说大小便法,诸比丘应随顺;若不随顺应如法治。”
 
##乞食比丘法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有异乞食比丘,年少多所不解,不看门相便入。
有女人眠屋中,其女人露形仰眠,不净出污女根,彼比丘见愧惧,即疾疾从屋还出。
比丘适出,其夫便入屋,见其妇露形仰卧不净污身,见已作如是念:“我妇露形仰卧不净污身,彼比丘从屋疾疾而出,必犯我妇。”
即往追问言:“汝犯我妇便走耶?”
比丘言:“居士莫作如是言,我等不应作如是事。”
居士言:“汝从我屋出,云何言不作?”
彼即打比丘次死。
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乞食比丘:“云何乞食比丘,年少多所不解,不看门相乃入他女人眠屋?”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乞食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乞食比丘,年少多所不解,不看门相乃入他女人卧屋?”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为乞食比丘制法,乞食比丘应如是随顺。
“若乞食比丘入村乞食,清旦净洗手至衣架边,一手举衣一手挽取,舒张抖擞看,勿令有蛇虫,然后着腰带,僧只支、郁多罗僧舒张抖擞看,叠僧伽梨着头上若肩上,净洗钵着络囊中、若手巾裹、若钵囊盛,举衬身衣洗足革屣、毡被,取道路行革屣。
(wǎn) = 牵引;拉[drawpull]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彼应持户钥出房去闭户推看,若不坚牢应更安扂。
“若坚牢应推绳着内,然后四顾看,若无人见藏举户钩。
“若有人见不坚牢应持去,若更着坚牢处。
“在道行应常思惟善法。
“若见人应问讯言:‘善来。’
“若欲至聚落,小下道安钵置地,取僧伽梨舒张抖擞看然后着。
“村边若有卖器处若有屋若有作人,应脱道行革屣寄之。
“彼入村时,应看巷相看空处,看市相门相粪聚。
“入白衣家,应看第一门相乃至第七门。”
 
尔时乞食比丘,至他舍内风吹衣堕肩,彼向女人正衣,佛言:“不应向女人正衣,应向壁。”
彼乞食比丘,右手捉钵左手捉杖时形露,佛言:“不应尔,应右手捉杖、左手捉钵。”
彼乞食比丘当道住,令男子女人避道,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当在道住令男子女人皆避道,如是何有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乞食比丘不应当道住。”
世尊既言:“不应在道住。”
彼在屏处住,佛言:“不应尔,应在见处住。”
 
彼乞食比丘,他持食出便前迎取,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急前取食如似谷贵。”
诸比丘白佛,佛言:“乞食比丘不应前取食。”
 
若是女人、若病、若妊娠、若抱儿、若天雨、若两手捉物、若地泥水,唤比丘,比丘疑不敢前取,佛言:“唤应往。”
(rèn) = 怀孕[be pregnant]
乞食比丘,得饭、干饭、糗、鱼、肉,并着一处,余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尔杂着一处;若是一钵,应以物隔;若树叶皮、若键镃、若次钵、若小钵;糗应手巾裹。”
(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犍茨/健支/建镃/𨩲 = 译曰浅铁钵。铁钵中之小钵也。别名鐼子。应量嚣中累三个小钵,自大至小。总名鐼子。其第二曰大键𨩲,其第三曰小键𨩲
 
彼乞食比丘往大家乞食,居士见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厌足,自言:‘我知正法’,乃至大家乞食如似谷贵,如是何有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选大家乞食,若次第乞不得应选。”
 
彼乞食比丘强乞要得乃去,诸居士见皆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强从人乞要得乃去,如似谷贵,如是何有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若知当得应待。”
“彼出时,当看第一门相乃至粪聚相。
“若出村,还取道行革屣着,下道安钵置地,叠僧伽梨着肩上若头上,行时常当思惟善法。
“若见人应先问讯:‘善来。’
“彼乞食比丘常所食处,应往净扫洒具水器残食器,复应具床座、洗脚石、水器、拭脚巾。
“若见有余乞食比丘来,应起远迎逆为取钵。
“若有钵床钵支头上,取衣舒张看,勿令有腻尘坌泥污鸟粪污。
钵枝/钵搘/钵支 = 支钵之台也。
(nì) = [fat](积污垢[dirt])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若有如是污,应拭当拭、应揉便揉、应抖擞便抖擞、应浣当浣,浣已应绞去水洒着绳床、木床上。
(róu) = 使木弯曲或伸直[bend or straighten over fire](用手来回擦或搓[rub])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jiǎo) = 用两股以上的细长条扭结成一根绳索;扭,拧[twist]
“彼应与乞食比丘坐,与水器与水与洗足石拭足巾,持革屣安左边,看勿令泥水污渍,若有水渍应移。
“彼为乞食比丘洗足已,应持水器洗足石诸物还复本处,彼应澡豆净洗手已,授水与彼乞食比丘。
“次授食与彼。
“食时应看供给所须,若有酪浆、清酪浆、若苦酒、若盐、若菜应与。
(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若热应为扇,须水应与。
“若日时欲过应俱食。
“乞食比丘食已,应为取钵与洗手。
“自食已若有余食,应与人若非人,若着无草地若无虫水中,洗盛残食器复故处,应还复床坐洗足石水器。
“诸物复故处,扫除食处。”
 
彼以食钵除粪,余比丘见皆恶之。
佛言:“不应以钵除粪,应用澡盘扫帚,钵应净洁持。”
(zhǒu) = 扫帚[broom]
 
时有众多乞食比丘,共一处食,有妊娠狗,看食不得食,以饥故遂堕子。
比丘白佛,佛言:“食时若人、若非人,应与食乃至一抟;我今为乞食比丘制法,应随顺,若不随顺应如法治。”
 
##阿兰若比丘法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阿兰若比丘窳堕都无所具,不具水器洗足物,亦不留残食。
(yǔ) = 凹陷;低下[hollowsunkendepressed](懒惰[lazy]/谓器中空空[hollowempty])
(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掉下来,坠落[fallsink](假借为“惰”。懒散;懈怠[sluggish])
去此住处不远,有众多贼过,时有一贼语余贼言:“沙门释子常有此法,具水器洗足物亦留余食,我等可往彼,若得食当共食之。”
时贼至彼问言:“汝有水否?”
答言:“无。”
“有洗足物否?”
答言:“无。”
“有余食否?”
答言:“无。”
贼语言:“汝在阿兰若处住,不具水洗足器,无有余食。”
即打令次死。
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阿兰若比丘言:“汝窳堕,云何在阿兰若处住,而不具水器,乃至不留余食?”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阿兰若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窳堕,在阿兰若处住不具水器,乃至不留余食?”
以无数方便呵责阿兰若比丘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为阿兰若比丘制法,应随顺,阿兰若法比丘应如是随顺。
“若阿兰若比丘入村乞食,清旦净洗手至衣架已,一手举衣,一手挽衣取,舒张抖擞看,勿令有蛇虫然后着腰带,僧只支、郁多罗僧舒张抖擞看,叠僧伽梨着头上若肩上,净洗钵着络囊中,若手巾裹、若钵囊盛已,举衬身衣洗足革屣、毡被,取道路行革屣打露杖。
“彼应持户钥出房,还闭户推看坚牢否?若不坚牢应更安扂。
“若坚牢,应推绳着内。
“四顾看,若无人见应藏举户钩,若有人见不坚牢应持去、若更着坚牢处。
“在道行应常思惟善法,若见人应先问讯言:‘善来。’
“若欲至聚落,小下道安钵置地,取僧伽黎舒张抖擞看然后着,若村边有卖器处、若有屋若有作人,应脱道行革屣打露杖寄之。
“彼入村时,应看巷相、若空处相、市相、若门相、若粪聚相。
“入白衣家,应看第一门相乃至第七门相。”
 
尔时阿兰若比丘,至他舍内风吹衣堕肩,彼向女人正衣,佛言:“不应向女人正衣,应向壁。”
 
彼阿兰若比丘,右手捉钵左手捉杖时形露,佛言:“不应尔,应右手捉杖左手持钵。”
 
彼阿兰若比丘当道住,令男子女人避道,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当在道住,令男子女人避道,如是何有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不应当道住。”
 
世尊既言不应在道住,彼在屏处住,佛言:“不应尔,应在见处住。”
 
彼阿兰若比丘,他持食出便前迎取。
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急前取食如似谷贵。”
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不应前取食。”
 
若是女人、若妊娠、若抱儿、若天雨、若两手捉物、若地泥水唤比丘,比丘疑不敢前。
佛言:“若唤应往。”
 
阿兰若比丘,得饭、若干饭、糗、鱼、肉,并着一处,余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尔杂一处;若是一钵,应以物隔,若树叶皮、若键镃、若次钵、若小钵糗应手巾裹。”
 
彼阿兰若比丘往大家乞食,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乃选大家乞食如似谷贵,如是何有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选大家乞食,若次第乞不得应选。”
 
彼阿兰若比丘强乞食要得乃去。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强从人乞要得乃去如似谷贵,如是何有正法?”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若知当得应待。”
彼得食时作如是念:“此为贼、此自食。”
“出时当看第一门相乃至粪聚相。
“若出村,还取行道革屣打露杖,小下道安钵置地,叠僧伽梨着肩上若头上,行时当常思惟善法,若见人应先问讯:‘善来。’
“彼阿兰若比丘常所食处,应往净扫洒具水洗器残食器。
“复应具床座洗脚石水器拭脚巾。
 
“若见有余阿兰若来,应起远迎逆为取钵,着钵床钵支头上。
“取衣舒张看,勿令有腻尘坌泥污鸟粪污。
“若有如是污,应拭便拭、应揉便揉、应抖擞便抖擞、若浣,浣已应绞去水晒着绳床若木床上。
“彼应与阿兰若比丘坐,与水器与水,与洗足石拭脚巾,持革屣安左边,看勿令泥污水渍,若有泥污应移。
“彼为兰阿若比丘洗足已,应持水器洗足石诸物还复本处。
“彼应澡豆净洗手已,净洁别留残食,若有贼来应与。
“授水与彼阿兰若比丘,次授食与彼。
“食时应看供给所须,若有酪浆、清酪浆、若苦酒、若盐、若菜应与。
“若热应扇,须水应与。
“若日时欲过应俱食。
“阿兰若比丘食已,应为取钵与洗手;自食已若有余食,应与人若非人,若着无草地无虫水中。
“洗盛残食器,床座洗足石水器诸物复本处,应扫除食处。”
 
彼以食钵除粪,余比丘见皆恶之,佛言:“不应以钵除粪,应用澡盘若扫帚;钵应净洁持;若有贼来应语:‘此是水、是洗足物、此是食,为汝等故别留净洁,若欲食便食。’”
 
时贼问阿兰若:“今夜是何时?”
彼比丘不能答,惭愧。
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应善知夜时节。”
 
时贼问阿兰若言:“此是何方?”
阿兰若比丘不知答,惭愧。
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应善知方相。”
 
贼问比丘:“今日是何星?”
阿兰若比丘不能答。
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应善知星。”
 
彼阿兰若比丘敷好卧具安眠,时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不应尔,应初夜后夜警心思惟;今为阿兰若比丘制阿兰若法,阿兰若比丘应如法随顺;若不随顺应如法治。”
 
##食上法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有居士请众僧明日食,即于其夜办具种种多美饮食,清旦往白时到。
时诸比丘受请食时错乱,或有已坐者、有方坐者,或有已与食者、有方与食者,或有已食者、有方食者,或有已去者、有方欲去者,或有已出者、有方欲出者,而彼檀越不知谁已食?谁未食?时诸居士皆共瞋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受檀越请错乱去,或有已坐者、方坐者,或有已与食者、有方与食者,乃至或有已出者、有方欲出者,如是何有正法?令我等不知已与谁?未与谁?谁已食?谁未食?”
时诸比丘闻,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受请比丘言:“云何受檀越请错乱去,或有已坐者方坐者乃至方欲出者,令檀越不知已与谁?未与谁?谁已食?谁未食?”
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受请比丘:“云何受檀越请错乱去,或有已坐者有方坐者乃至方欲出者,令檀越不知已与谁?未与谁?谁已食?谁未食耶?”
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为诸比丘制食上法,诸比丘应随顺食上法,应如是随顺;若比丘欲往受请,应往众僧常小食处、大食处、可见处住;若檀越来白时到,上座应在前如象行而去;若上座往大小便处应待。”
 
彼下座在前行、并语并行或前或后、或反抄衣、或缠颈、或裹头、或通肩披衣、或着革屣,佛言:“不应尔,应偏露右肩、脱革屣在后行。”
 
若有为佛事、法事、僧事、有病比丘事,佛言:“应白上座在前去。”
 
彼有命难、梵行难,畏慎不敢不问而去,佛言:“若有如是难事,若问若不问听去。”
 
彼往食处错乱聚住,佛言:“不应尔。
“应随次座,上座坐已,应看中座、下座,勿令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若有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者,应弹指令觉、若遣人语,令知好如法坐。
“中座坐已,应看上座、下座,勿令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若有不如法坐不善覆身,应弹指令觉、若遣人语,令知好如法坐。
“下座坐已亦如是。”
 
时有比丘,至食上无钵食,比坐应借钵。
有比丘,不洗钵至食上,蛇在钵中吐,比丘用食已得病,佛言:“不应不洗钵便持往食上,应净洗已用食。”
 
时六群比丘,贪受恭敬故,在后往食上,令诸比丘见我等当起。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贪利恭敬故,在后往食上,令诸比丘起。
“若未来者,听比坐开坐处。
“若檀越与上座果,应问言:‘果净否?’
“若言:‘未净。’
“上座应语令净。
“若已净,问言:‘为谁送来?’
“若为上座送来,得随意取。
“若言:‘为僧。’
“应语令传使遍。
“若檀越与上座种种羹,应问言:‘为谁送来?’
(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若言:‘为上座。’
“随意取。
“若言:‘为僧。’
“应语令传使遍。”
 
时有比丘不得食:“听比坐为索;若无比坐,应自减半与。”
 
时诸比丘得食便食,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得食便,食如似谷贵饥饿时,如是何有正法?”
白佛,佛言:“不应尔,应唱言等得然后食。”
 
时六群比丘眶肘食妨碍比坐,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眶肘食,应敛肘食。”
(kuàng) = 眼眶。眼的四周[socket of the eye]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六群比丘,食时大咳唾,迸唾堕比坐上。
(bèng) = 奔散,走散[run awayflee in disorder](涌出;喷射[gushspout])
余比丘恶之,白佛,佛言:“不应尔,应徐徐弃唾。”
 
彼食时若余果、若菜根狼藉污地,白佛,佛言:“不应尔;所食可弃之物,应聚着脚边,去时持去弃之。”
 
彼处处弃洗钵水令地污泥,佛言:“不应尔;以澡盘承弃外。”
 
尔时众多比丘,与六群比丘在白衣家内共机上坐食。
有一六群比丘便起,不语比坐知,机倾倒地,余人皆堕形露。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应语令知好坐。”
 
时有比丘,食已默然而去,彼檀越不知食好不好?食为足不足?诸居士皆讥嫌:“诸外道人皆称叹布施赞美檀越,而沙门释子食已默然而去,令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足不足?”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食已默然而去,应为檀越说达嚫,乃至为说一偈:
(chèn) = 梵语“达嚫”简称,指布施(僧尼)。
达亲/哒嚫/达儭/重嚫/供嚫/檀榇/大榇//达拏/特欹拏/达嚫 = Dakkhina,意译为财施、施颂。主要指布施之金银财物等。又指受施主布食(布施)之后,为施主说法。前者称为财施,后者称为法施,二者皆可称达嚫。梵汉合称则为‘嚫施’、‘嚫钱’。
 
“若为利故施,此利必当得;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快乐。”
 
世尊既言:“应说达嚫。”
时人人皆说,遂便闹乱,佛言:“不应人人乱说,应令上座说;若上座不能说,应语能者说;若上座不语,突吉罗;若上座语而不说者,亦突吉罗。”
 
彼说达嚫时,余者皆去彼安坐、或在静处坐、或在覆处坐、或共女人在无有知男子处说法,过五六语媟嬻。
(xiè) = 轻侮;不恭敬[indecentobscene](过于亲昵而不庄重[taking liberties with <sb.>improperly familiar with])
媟嬻(xiè dú) = 古同“亵渎”,轻慢,对人不尊敬。
时人皆嫌责,语诸比丘,白佛,佛言:“达嚫时余比丘不应去,应留上座,四人相待,余者听去。
若为佛法僧事、若病比丘事,应白令知然后去。
“若语余比丘去,若檀越欲闻说布施,应称叹布施。
“若欲闻说檀越法,应为赞叹檀越法。
“若欲闻说天,应为赞叹天。
“若欲闻说过去父祖,应为赞叹过去父祖、应为檀越赞叹布施、赞叹檀越、赞叹佛法僧。
为诸比丘说食上法,诸比丘应随顺.
若不随顺如法治。”
 
##染衣法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诸比丘衣服垢腻,佛言:“听以卤土、若灰、若土、若牛屎浣。”
 
彼用粗涩盆石浣衣令衣坏,佛言:“不应用粗涩盆石,应用细盆石;若色脱应更染,若泥、若陀婆树皮、若婆茶树皮、揵陀罗若荜苃、若阿摩勒、若以树根、若以茜草染。”
(sè) = 不滑溜[unsmooth](味不甘滑[puckeryastringent])
(bì) = 用荆条竹木之类编成的篱笆[bamboo or wicker fence](豆名[bean])
(bá) = 草木根[root]
阿末罗树/阿摩罗树/庵摩罗树/庵摩洛迦树/阿摩勒树 = Amalaka,该树所结之果实有若豆荚,长约十余公分,具有酸味,称为阿摩勒果,可供食用,亦可作药用。
(qiàn) = 草名。即“茜草”[Indian madder]
 
彼在日中渍汁用染不耐久,佛言:“不应尔,应煮。”
 
彼不知何处煮?佛言:“应以釜煮,若禁满、若铜瓶镬煮。”
(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huò) = 形如大盆,用以煮食物的铁器[caldron](锅子[pot])
 
彼煮时树皮片大不受,佛言:“应以斧细斩,若沸涌出以木按之。”
(zhǎn) = 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beheaddecapitatechop sb.'s head offchopkill](砍;砍断[chopcut down])
 
彼不知熟不熟,佛言:“应取汁二三渧着冷水中,若沈者熟应漉取汁。”
(dī) = 古同“滴”。
 
彼不知漉着何处,佛言:“漉着盆中,若汁滓俱下,应以扫帚遮;若扫帚弱应以木辅。”
(zǐ) = 液体里下沉的杂质[sedimentdregs](用同“汁”[used for “汁”])
 
彼漉汁时兼捉盆遂疲极,佛言:“不应尔,应一人捉盆一人漉汁,若热捉镊热物。”
(niè) = 夹取毛发、细刺及其他细小东西的器具,一般用金属制成,通称“镊子”。
 
彼冷热着一处染汁坏,佛言:“不应尔,应冷热别处,若扬令冷然后和合。”
 
彼就染汁中染,染汁坏,佛言:“不应尔,应取少许别余器中染。”
 
彼染已敷着地色坏,佛言:“不应尔。”
 
彼便敷着草上令草坏,彼敷着草上叶上令色不调,佛言:“不应尔,应敷着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若氍氀上。
伊泥延/因泥延/翳泥耶/瑿泥延/伊梨延陀/伊尼延 = Eni,羚羊之一种。自古译为鹿王。
(mào) = 年老。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octogenarian]
(lǘ) = 毛织的毡类。
“十种衣中取一一衣敷着地,以彼染衣着上若悬着绳上,彼须绳听畜绳须签听作。
“彼须衣头安纽听作纽,若染汁偏流应倒易。”
 
时有比丘,晒染衣已背向煮,染汁衣汁偏流。
有异比丘,先与嫌诤,见之不语彼令知衣色遂坏。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见者应为倒易,若语令知。”
 
彼比丘染衣竟,不举釜、禁满、铜瓶、盆器、镬、斧斤、绳签、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便舍去。
佛言:“不应尔,应藏举然后去,若余人索应与。”
 
彼染衣竟,不扫除染处,令地不净,佛言:“不应尔,应扫除已去。”
 
彼着新衣扫地尘坌污,佛言:“不应着新衣,应着故者;若无私衣应着僧衣。”
 
彼逆风扫尘来坌身,佛言:“不应尔,应顺风扫。
“有五种扫地,不得大福德:不知逆风、顺风扫地、不灭迹、不除粪、不复扫帚本处,有如是五法扫地不得大福德。
“有五法得大福德:知逆风、顺风扫地、灭迹、除粪,复扫帚本处,有如是五法得大福德。
“若上座在下风,应语言:‘小避,我欲扫地。’
“我今为诸比丘说染衣法,应随顺。
“若不随顺,应如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