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日星期二

四分律-三分之三(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三十
 
三分之(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皮革揵度(续)
 
尔时大迦旃延在阿槃提国,在拘留欢喜山曲中住,与亿耳优婆塞使人俱。
摩诃迦多衍那/摩诃迦底耶夜那/摩诃迦毡延/迦旃延/大迦旃延/摩诃迦旃延 = Kaccayana,意译大剪剔种男。佛陀灭度后,仍从事教化,屡与外道论战,于佛陀弟子中,称‘论议第一’。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山曲(shān qǔ) = 山势弯曲隐蔽处。
二十亿耳 = Sronakotivimsa/Srotravimsatikoti,译作室缕多频设底拘胝。又称亿耳罗汉、闻二百亿。乃中印度伊烂拏钵伐多国长者之子。彼受佛陀教化出家后,居舍卫国独住安静,刻苦精勤,日夜不寝,修习道品。以不能尽除诸漏,乃罢道归家。佛知后召之,问在俗时有何嗜好?答以好弹琴。于是佛对彼云:琴弦若急,则不可得和音爱乐,若琴弦缓,亦无和音爱乐。惟在不急不缓时,始能得其中和。同此,过分精进能扰乱此心之调和,不够精进也易使心懈怠。亿耳聆训之后,遂复其志,心无放逸,修行精勤,遂证阿罗汉果。其后,亿耳游化南印度,寂于恭建那补罗国。师足下毛长二寸,足不踏地,为佛弟子中精进第一。
时亿耳心自念言:“如我闻佛所说,若我在家与妻子俱,不得修清净行,宁可除须发、舍家为道。”
即往大迦旃延所,作如是言:“如我闻佛所说,若我在家与妻子俱,不得修清净行;愿大德度我出家受大戒。”
迦旃延言:“出家事难、沙门不易,汝但在家护持佛戒,当以时节修行佛教。”
尔时亿耳如是再三白迦旃延,时大迦旃延见亿耳殷勤至三,便听出家,受戒难得、三年乃受大戒。
何以故?以不满十僧故。
亿耳受戒未久便得阿罗汉道,自记得道,亦如上说。
尔时亿耳闻佛功德相好端正、诸根寂静、得上调伏,犹如象王又如澄渊,闻之欢喜,便欲见佛。
诣迦旃延所白言:“我闻佛功德如是,今欲往见如来、无所着、等正觉。”
迦旃延言:“佛功德如汝所说。”
迦旃延言:“汝持我名诣佛所,头面礼足,问讯起居少病安乐否?持五事往白佛:‘阿湿婆阿槃提国少比丘,受大戒难,三年中乃得受戒;何以故?以不满十僧故;从今已去,愿世尊少开方便,听阿湿婆阿槃提国得受大戒。
“‘阿湿婆阿槃提国多诸刺棘瓦石,一重革屣不得经久,愿世尊听着重革屣。
“‘阿湿婆阿槃提国世人好浴,愿世尊听比丘数数洗浴,如余方多好卧具,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𣰽氀如是。
伊泥延/因泥延/翳泥耶/瑿泥延/伊梨延陀/伊尼延 = Eni,羚羊之一种。自古译为鹿王。
(mào) = 年老。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octogenarian]
(lǘ) = 毛织的毡类。
“‘阿湿婆阿槃提国以皮为卧具,羖羊皮、白羊皮、鹿皮,愿世尊听得畜皮卧具。
(gǔ) = 黑色的公羊[black ram]
“‘或有比丘往异方后,住处得衣便不肯受;何以故?恐犯尼萨耆,愿世尊听开少方便。’”
泥萨只波逸底迦/尼萨耆波夜提/尼萨只贝逸提/尼萨耆/尼萨耆波逸提 = Nissaggiya pacittiya,意译作尽舍堕、舍堕、弃堕。尼萨耆,尽舍之意;波逸提,堕之意。即波逸提之一种,谓应舍财物之堕罪。‘单堕’之对称。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具足戒之一,五篇罪之一,僧戒八段中之第四段。共有三十条戒,称为三十舍堕。此戒乃警戒由于贪心而集贮无用之长物,助长生死之业,遂堕落三途,故舍弃此等之财物、贪心、罪业,称为舍堕。或谓犯此罪将堕入三恶道,故称堕;忏除之法必先舍其财物,故称舍。盖此戒与衣钵等财物有关,故若以所犯之财物舍于众中而忏悔之,称为尽舍;若不忏悔,则结堕恶之罪,称为堕。
时亿耳比丘闻大迦旃延语,默然受持,即从坐起头面礼足绕已而去。
 
亿耳闻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住,时亿耳持三衣钵,往到佛所,头面礼足已却住一面。
佛即慰劳言:“住止安乐否?不以饮食为苦耶?”
慰劳(wèi láo) = 用言语或物质抚慰劳苦的人,使其心中安适[express sympathy and solicitude forexpress regards toextend one's best wishes to]
白佛言:“住止安乐,不以饮食为苦。”
佛敕阿难,与客比丘敷座。
尔时阿难自知常法,世尊欲与客比丘共宿,便使阿难敷座。
时阿难闻佛语已,还佛屋内对佛座敷座,敷座已还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世尊言:“已为客比丘敷座竟,宜知是时。”
尔时世尊即起还屋就座而坐,亿耳亦入佛屋对佛而坐。
尔时世尊静坐须臾,告亿耳言:“汝可说法。”
亿耳闻佛教已,在佛前说十六句义,不增不减音声清好,章句次第了了可解。
尔时世尊作是念:“善哉比丘,十六句义,不增不减不坏经法,音声清好,章句次第了了可解。”
佛问亿耳:“本何所作?”
答言:“久见欲过,难得受戒乃经三年;何以故?以不满十僧故。”
亿耳念言:“今正是时,和尚迦旃延所遣五事。”
即白佛言:“和尚迦旃延稽首世尊足下,问讯世尊起居,康强少病安乐;白此五事如前所说。”
佛时默然听许。
 
时世尊明日清旦,以此事集比丘僧,为诸比丘随顺说法,无数方便称赞头陀,威仪齐整、少欲知足、乐处空闲,告诸比丘言:“听阿湿婆阿槃提国持律五人得受大戒。
“若有余方亦听。
“余方者,东方有国,名白木调国,已外便听。
“南方有塔,名静善塔,已外便听。
“西方有国山,名一师梨仙人种山,方外便听。
“北方有国,名柱,方外便听,如是诸方外,听持律五人得受大戒。
“听阿湿婆阿槃提国着重革屣,听阿湿婆阿槃提国数数洗浴,听敷羖羊皮、白羊皮、鹿皮卧具,听诸比丘得衣入手数满十日,若过应舍,舍已忏悔。”
 
尔时比丘得皮补革屣,去佛不远便摘坏,恐犯重革屣事。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比丘:“汝何故摘坏革屣耶?”
答言:“恐犯重革屣事。”
佛言:“革屣若穿坏,听重。”
 
时诸比丘得未治皮,佛言:“听鞣治;若自鞣、若使人鞣,鞣皮竟,裁作一重革屣。”
(róu) = 制造皮革时,用栲胶、鱼油等使兽皮柔软。
 
须刀,佛言:“听畜刀。”
 
须裁板,佛言:“听畜板。”
 
须筋、若毛、若皮缕等,佛言:“听畜。”
(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须刬,佛言:“听畜;若刀钝,听畜磨石。”
(chǎn) = 削去,铲平[pare](同“铲”。农具名。铲子[spade])
 
时诸比丘刀、锥、筋、毛、皮缕、刬迸散在地无安处,佛言:“听作囊盛,若织竹作笼,若树皮笼,听以毛囊裹,外十种衣中,听趣用一一衣作囊。”
(zhuī) = 钻孔的工具[awl]
(bèng) = 奔散,走散[run awayflee in disorder](涌出;喷射[gushspout])
(náng) = 口袋[bagpocket]
(guǒ) = 包,缠[wrap upbind together]
 
时诸比丘用皮作,佛言:“不听以皮作。”
 
时诸比丘着新衣革屣上坐污衣,佛言:“不应着新衣革屣上坐,比丘亦不应皮上坐,除阿湿婆阿槃提国。”
 
时诸比丘持革屣在前便睡,狗衔去,佛言:“不应持革屣在前而睡,应以草覆;若两底相合,置尼师坛下。”
(xián) = 口含[hold in the mouth]
坐具 = 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音译尼师坛、尼师但那、宁史娜曩。意译为敷具、铺具、坐卧具、坐衣、衬卧衣、随坐衣。略称具。即坐卧时敷于地上或卧具上之长方形布。系为防御地上植物、虫类以保护身体,避免三衣及寝具之污损而作者,即有护身、护衣、护众人床席卧具之作用。坐具之颜色与三衣相同,用青色、黑色、木兰色。若取新衣作坐具,可作二或三层;取旧衣作者,则可作四层。又新作坐具时,须取旧布贴在中央或四边。其大小则因律典不同而有异,盖以长为佛陀二桀手,广一桀手半为本制。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办道具条载,长四尺八寸,宽三尺六寸;一般约长六十公分,宽四十五公分,其后逐渐加大,约长一六五公分,宽八十公分。
 
尔时比丘持革屣置边而睡,转反堕革屣上,有畏慎心,恐犯眠皮上。
佛言:“不犯。”
 
时比丘持革屣置钵中行,余比丘见甚恶之。
佛言:“不应以革屣置钵中,应清净持钵。”
 
时比丘一手捉革屣钵,余比丘见恶之。
佛言:“不听一手捉革屣钵,应一手捉钵,一手捉革屣。”
 
时诸比丘渡泥水不得褰衣,衣堕泥水中,佛言:“听指钩革屣钵置掌中,一手褰衣。”
(qiān) = 套裤[leggings](散开[spread out])
 
时诸比丘,拘萨罗国人间游行,到无比丘住处村,宿陶师舍。
时泥作边有皮,比丘在上眠。
清旦见,畏犯皮上眠,佛言:“不犯。”
 
时六群比丘,畜大皮、师子皮、虎皮、豹皮、獭皮、野猫皮、迦罗皮、野狐皮,诸比丘白佛,佛言:“一切大皮不得畜。”
(tǎ) = 几种水栖的食鱼鼬科动物的任一种,主要属于几乎全世界都有分布的水獭属[otter]
 
时六群比丘坐高大床上,若独坐绳床、木床、象牙床、敷马皮、敷象皮、锦褥、杂色卧具、𣰽氀、若獭毛用贮褥,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高大床上坐乃至獭毛贮褥。”
(jǐn) = 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brocade]
(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zhù) = 积存,收藏[storehold]
 
时诸比丘,到白衣舍,为比丘敷好高大床,请比丘坐,诸比丘言:“佛不听我等坐高大床。”
诸白衣言:“我等更何处得床?”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除宝床,余者在白衣舍应坐。”
 
时诸比丘,至白衣舍,为比丘敷皮床、独坐床,诸比丘畏慎不敢坐,念言:“佛不听我等皮上坐,除阿湿婆阿槃提国。”
诸白衣言:“我等更何处得床?”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在白衣舍内坐。”
 
时诸比丘,至白衣舍,为敷长绳床、木床,诸比丘畏慎不敢坐:“佛不听我等与上座同床坐。”
诸白衣言:“我等更何处得人人别床?”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白衣舍得坐。”
 
时诸比丘,至白衣舍,白衣为敷皮囊,比丘有畏慎心,念言:“佛不听我等坐皮上。”
诸白衣言:“我等更何处得别坐?”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在白衣舍得坐。”
 
尔时跋难陀释子,有放牛人为作檀越。
难陀跋难陀 = 六群比丘中之前二者。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跋难陀(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佛世时,难陀等六比丘常聚集成党,滋事犯众,遭人非议,成为佛陀当时制戒的因缘之一。难陀与跋难陀二兄弟为释姓王种,二人均善解阴阳历算,善于说法议论,然多欲复多行不义,佛陀乃因难陀之故,制定单堕法第二十二以下之二戒;又因跋难陀之故,制定舍堕法第六以下之十五戒、单堕法第三十七以下之六戒、众学法之第九十五戒等。
清旦着衣至檀越舍敷座而坐。
时牧牛儿来坐听法,跋难陀释子善为说法,种种方便劝进檀越,令大欢喜。
即问言:“大德何所须欲?”
跋难陀言:“可止,无所须,便为得供养已。”
复言:“愿说所须?”
跋难陀言:“止不须语;若我说,俱不与我。”
答言:“大德,但说、当与。”
去前不远,见一杂色犊子,跋难陀言:“我须此皮。”
(dú) = 小牛[calf](泛指牛[cattle])
答言:“小待,须我杀之。”
彼即杀之,剥皮与跋难陀。
跋难陀得皮已,从坐起持去。
时牛母大吼唤,逐跋难陀至祇桓门。
诸比丘见问言:“此牛何故吼唤逐汝后?”
答言:“此是其子皮,我持来故尔耳。”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乞生皮,若乞如法治。”
 
诸比丘畏慎,不敢带浮囊渡水,佛言:“听。”
浮囊 = 渡海人所带防溺之物,渡海人若无浮囊则有溺水之忧。诸经论每以浮囊喻指戒律,谓菩萨奉持禁戒,其心坚固,犹如金刚;譬如渡海之人,护惜浮囊,惟恐命丧,丝毫不懈。
 
时诸比丘捉牛尾渡水,渡已方见是牸牛,畏慎。
(zì) = 母牛[cow]
佛言:“无犯;自今已去,不应捉牸牛尾渡水。”
 
时诸比丘不敢坐皮床上渡水,佛言:“听。”
 
时诸比丘畏慎不敢乘皮船渡水,佛言:“听在皮船上若坐、若卧随意。”
 
时诸比丘,皮作刀囊不以物裹,刀生坏。
佛言:“听若以毳、若以劫贝、若以大皮裹刀。”
(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时比丘畜两重革屣,佛言:“不得畜两重革屣。”
 
时诸比丘畜迦那富罗革屣,佛言:“不听畜迦那富罗革屣。”
 
尔时比丘与白衣拘萨罗国道路共行,为木刺刺脚,血大出,甚患之不能行。
时白衣即以所着革屣与比丘。
时比丘畏慎不敢取,恐犯迦那富罗革屣。
佛言:“有如是因缘听受。”
 
时六群比丘畜旋角革屣,佛言:“不应畜旋角革屣。”
 
诸比丘畜鹿角革屣,佛言:“不应畜。”
诸比丘畜阿罗梨革屣,佛言:“不应畜。”
阿罗梨 = Arari,屣之饰。四分律开宗记八本曰:‘阿罗梨,以鸟毛安华屣边也。’
 
六群比丘以杂色皮作革屣带,佛言:“不应畜。”
 
六群比丘持绢布作革屣带,佛言:“不应畜。”
(juàn) = 生丝织物。厚而疏者称绢[carbasothinthough silk](丝织品的通称[silk])
 
六群比丘畜富罗跋陀罗革屣,佛言:“不应畜。”
富罗跋陀罗 = Pula-adatra,靴饰也。四分开宗记八本曰:‘富罗跋陀罗者,以木绵及诸杂物与皮合缝,使中央起也。
 
六群比丘着真誓梨革屣,佛言:“不应畜。”
 
六群比丘着编边革屣,佛言:“不应畜。”
 
六群比丘着多带革屣,佛言:“不应畜。”
 
六群比丘着卷形革屣,佛言:“不应畜。”
 
六群比丘着大皮革屣,师子皮、虎皮、豹皮、獭皮、野猫皮、杂色皮、野狐皮,佛言:“一切不得畜。”
 
六群比丘用大皮缘革屣,或用作带或用缝,佛言:“不得用缘及带缝。”
 
时六群比丘着青色革屣,佛言:“不应畜。”
 
六群比丘以青缘革屣或用作带缝,佛言:“不应以青缘革屣及作带缝。”
 
六群比丘着黄革屣,佛言:“不应畜。”
 
六群比丘着黄缘革屣,若作带若缝,佛言:“不应用黄缘革屣及带缝。”
 
六群比丘着赤革屣,佛言:“不应着赤革屣,缘带缝亦如是。”
 
六群比丘着白革屣,佛言:“不应着白革屣,缘带缝亦如是。”
 
六群比丘着似孔雀毛革屣。佛言:“不应畜。”
 
六群比丘着锦色革屣,佛言:“不应畜。”
 
彼比丘得成锦色革屣,佛言:“不应畜,若坏色者听畜。”
 
六群比丘着毳䘢革屣,佛言:“不应畜。”
(zhǔ) = 敝衣也。
 
六群比丘着劫贝纻革屣,佛言:“不应畜。”
(zhù) = 苎麻[ramieramee]
 
六群比丘以弊帛纻革屣,佛言:“不应畜。”
(bó) = 丝织品的总称[silks]
 
六群比丘,以芒草、婆娑草、舍罗草、汉陀罗草䘢革屣。佛言:“不应畜;六群比丘痴人,是我所遮,便更作余事;自今已去,一切䘢革屣不应畜。”
(máng) = 谷类植物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针状物[awn]
舍罗 = Sara,即百舌鸟之雄鸟,能说人语。/Salaka,意译筹。即以竹、木、铜、铁等所作之细板,用于教团行灭诤或布萨时计算比丘之数。
 
时比丘天雨泥污脚、污坐具、污身卧具,佛言:“听护身、护座具故,在僧伽蓝内着蒲革屣洗足。”
(pú) = 香蒲[cattail]
 
既着蒲革屣洗足已,水入蒲革屣内,污脚、污座具、污身、污卧具,佛言:“听以树皮若皮缝着底。”
 
尔时舍卫国六群比丘,着钦婆罗屐,佛言:“不应畜;如是四种草屐不得畜。”
钦婆罗 = Kambala,衣名。
(jī) = 木屐,一种笨重的木底鞋[clogs]
 
尔时佛在王舍城,六群比丘剥多罗树叶作屐,树便枯干。
岸树/高竦树/多罗 = Tala,指多罗树。盛产于印度、缅甸、锡兰、马德拉斯等海岸之砂地,树高约二十二公尺,为棕榈科之热带乔木。其叶长广,平滑坚实,自古即用于书写经文,称为贝多罗叶;果熟则赤,状如石榴,可食。又此树干若中断,则不再生芽,故于诸经中多以之譬喻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
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无有惭愧,断绝生命,自言:‘我知正法’,如是观之何有正法?云何乃取多罗树叶作屐,使树枯干?”
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国。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时六群比丘着木屐,犹如马行声,乱诸坐禅者。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木屐。”
 
时诸比丘畏慎,不敢上大小便屐上,不敢着洗足屐,佛言:“除可着行者,余者应上。”
 
尔时世尊在婆竭提国。
时毗舍离跋阇子比丘,着金屐银屐,佛言:“不应畜。”
毗耶离/毗舍离 = Vesali,又以义译称广严城。释迦牟尼宣告将舍寿处。
跋耆子/跋阇子 = Vajjiputta,为佛陀入灭百年后之跋耆族比丘。主张‘十事’合法,引起教团之论争,导致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亦称七百集法毗尼。或谓跋阇子并非一特定之比丘名,而系指跋耆族之诸比丘。
即复着琉璃屐,佛言:“不应畜。”
复着宝屐,佛言:“不应畜。”
复着宝填屐,佛言:“不应畜。”
佛言:“如是痴人,是我所遮,辄更作余事;自今已去,一切屐不得着。”
(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then])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国,六群比丘着革屐共佛经行。
佛告诸比丘:“外诸巧师受学弟子,亦有恭敬于师;此六群比丘痴人,着革屣与佛共经行。”
佛言:“自今已去,一切革屐不得畜。”
 
时六群比丘,于和尚和尚等、阿阇梨阿阇梨等前,己在好经行处,和尚等在恶处;己在高处,和尚等在下处;己在前,和尚等在后;与和尚等并语与并经行,反抄衣缠颈裹头,通肩披衣着革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和尚和尚等、若阿阇梨阿阇梨等在恶经行处,己在好处乃至着革屣,一切不得。”
 
尔时六群比丘,于和尚和尚等、阿阇梨阿阇梨等前,通肩披衣着革屣,若有所取与,不露右肩、不脱革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佛言:“自今已去,听在和尚和尚等、阿阇梨阿阇梨等前,偏露右肩、脱革屣有所取与。”
 
时诸比丘在白衣舍,于和尚和尚等、阿阇梨阿阇梨等前有所取与,偏露右肩、脱革屣时形露。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白衣舍在和尚和尚等、阿阇梨阿阇梨等前,不露右肩、不脱革屣,随意有所取与。”
 
尔时比丘,共余比丘在道行,一比丘从余比丘索水,诸比丘作是念:“佛不听着革屣有所取与。”
彼比丘即脱革屣取水,于是失革屣。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若在道行,着革屣随意有所取与。”
 
尔时有比丘,暮从比丘索水,彼作是念:“佛不听着革屣有所取与。”
时彼住处去水远畏毒虫,时彼比丘脱革屣往取水,毒虫啮脚痛苦不乐。
(niè) = 用嘴咬[gnaw](侵蚀[erode])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日入后,听去水远若畏毒虫,得着革屣随意取与。”
 
时六群比丘见,和尚和尚等、阿阇梨阿阇梨等不起迎。
诸比丘白佛,佛言:“应起,若一坐食、若作余食法不食、若病,听作如是语:‘大德忍,我有因缘故不起。’
“和尚者,从受得戒。
“和尚等者,多己十岁。
“阿阇梨者,有五种阿阇梨:有出家阿阇梨、受戒阿阇梨、教授阿阇梨、受经阿阇梨、依止阿阇梨。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据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载,阿阇梨有五种:
出家阿阇梨
受戒时之授十戒师,故又作十戒阿阇梨。
受戒阿阇梨
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故又作羯磨阿阇梨。
教授阿阇梨
受具足戒时之授威仪师,故又作威仪阿阇梨。
受经阿阇梨
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
依止阿阇梨
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亦可称依止阿阇梨。
 
“出家阿阇梨者,所依得出家者是。
“受戒阿阇梨者,受戒时作羯磨者是。
“教授阿阇梨者,教授威仪者是。
“受经阿阇梨者,所从受经处读修妒路,若说义乃至一四句偈。
(dù) = 忌妒别的女子的姿色[be jealous of](泛指忌妒别人[envy])
修妒路 = 修多罗之异音也。
“依止阿阇梨者,乃至依止住一宿。
“阿阇梨等者,多己五岁。
“除依止阿阇梨,若比丘所住房应扫洒,扫洒已若故有尘,听泥浆污洒。
“泥浆污洒已,若故有尘,听作地敷。
“若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𣰽氀、若十种衣,随所得敷之。”
 
时诸比丘不洗足上地敷,佛言:“听在户边安拭足物,若故不净,应户外安水器洗足。”
(shì) = 揩,擦[wipe away]
 
比丘洗足已,足未干便上地敷,地敷烂坏,佛言:“足未干不得上地敷;若有急事,应以足拭膝、若拭[-+]、若以手拭、若以弊物拭。”
 
时诸比丘,为和尚和尚等、阿阇梨阿阇梨等,有所取与,数数洗足疲劳。
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若为和尚和尚等、阿阇梨阿阇梨等有所取与,听用铜盘、若案、若机,饮食所须之物,尽持置上、一时授与。”
(jī) = 弓弩上的发射机关[engine](时机,机会[opportunity]/事物的关键;枢纽[crucial point]/通“几”。几案,小桌子[small table]/机密,机要。多指军国大事[secret]/机巧;机灵灵巧[swift]/先兆,征兆[omenen])
 
时有比丘足下恶肿,于天雨中余比丘扶往厕上,卧泥中极患苦。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为护身、护衣、护卧具故,僧伽蓝内听着一重革屣。”
 
时诸比丘在道行,为和尚和尚等、阿阇梨阿阇梨等有所取与,偏露右肩、脱革屣疲极。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若在道行,为和尚和尚等、阿阇梨阿阇梨等有所取与,即于头上若肩上取与。”
 
尔时佛在舍卫国。
时六群比丘着革屣入聚落。
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自言:‘我知正法’,云何着革屣入聚落?如今观之有何正法?如似国王大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着革屣入聚落。”
 
时诸病比丘有畏慎心,不敢着革屣入聚落,诸比丘白佛,佛言:“听病比丘着革屣入聚落。”
 
时六群比丘托病着革屣入聚落,余比丘见,语言:“佛不言:‘不得着革屣入聚落’耶?”
彼言:“我病。”
即问言:“何所患苦?”
答言:“长老,佛不作如是说;若人言:‘须臾间不乐,是谓病人耶?’我等托病。”
(tuō) = 寄托[entrust to the care of sb.commit sth. to sb.'s care](依靠;凭借[rely on]/推。同“拓”[push])
托病(tuō bìng) = 假托有病[plead illness]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托病着革屣入聚落。”
 
尔时长老毕陵伽婆蹉,脚跟破须鞔跟革屣,诸比丘白佛,佛言:“听着鞔跟革屣。”
(cuō) = 失足,跌跤[fall](时光白白过去[waste time])
毕陵伽筏蹉/毕邻陀婆蹉/毕兰陀筏蹉/比利陀婆遮/毕那缚蹉/毕陵伽/毕陵/毕陵伽婆蹉 = Pilinda-vaccha之音译。又梵汉文并举,称为毕邻陀子。意译余习、恶口。依巴利文Paramattha-dipani(小部诸经之注释书)载,毕陵为舍卫城之婆罗门种,初学隐身咒,得名声,后遇佛,失其咒力,遂出家为佛弟子。
(mán) = 蒙鼓,把皮革固定在鼓框上,做成鼓面[fasten skin on drum]/把布蒙在鞋帮上[instep]
 
尔时长老毕陵伽婆蹉在道行,眼暗、脚指蹴地坏足。
(cù) = 踩,踏[tread]([kick])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着鞔足指革屣。”
 
尔时毕陵伽婆蹉多知识,在道行,大得大麦、小麦、斑豆、粳米,诸比丘疑不敢受。
(jīng) = 稻的一种,米粒宽而厚,近圆形,米质黏性强,胀性小[japonica rice]
白佛,佛言:“听受。”
诸比丘受已,不知置何处?白佛,佛言:“听若囊、若箱盛。”
 
尔时长老毕陵伽婆蹉在道行,得酥、油、蜜、石蜜不敢受。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受。”
受已不知着何处?白佛,佛言:“听若以键瓷、小钵、次钵受;键瓷者,入小钵;小钵者,入次钵;次钵者,入大钵。
(jiàn) = 鼎上贯通两耳的横杠[bar]
诸比丘不知畜键瓷、小钵、次钵,当净施否?白佛,佛言:“听不作净施畜。”
说净/净施 = Vikappana,若有一甲比丘,受乙之施与长物(允许比丘拥有三衣一钵以外之物品),甲比丘不得直接受纳,而须将该物逆施给乙;或假定将物品施与丙,然后再受乙或丙之返还,甲比丘始可获得该物,即称净施,乙或丙则称净施者。复以甲比丘对净施者解说施与之旨,故此净施又称说净。净施系为除去比丘对财物之贪欲而行之权宜,表现出家人以少欲知足为生活原则。
 
时长老毕陵伽婆蹉,老羸不堪步涉,白佛,佛言:“听作步挽车、若舆、若乘,除女人、牸牛马。”
(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尔时毕陵伽婆蹉在道行,得辇不敢受,白佛,佛言:“听受。”
(niǎn) = 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man-drawn carriage](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imperial carriage]/拉车[draw a carriage])
得皮辇不敢受,白佛,佛言:“听取却皮,十种衣中随以一衣裹之。”
复得织皮辇不敢受,白佛,佛言:“听却皮绳、发绳,以余绳织应畜。”
(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拒绝[refuse])
 
诸比丘须辇辕,白佛,佛言:“听作。”
(yuán) = 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shafts of a cart]
诸比丘须辇绳,白佛,佛言:“听畜;若绳数断,听用皮作;若担辇肩痛,听安枕荐;若患脚寄痛,听作橙安枕荐。”
(jiàn) = 草垫子[straw mat](衬,垫[line]/介绍进献人才[recommend])
(chéng) = 果树名,果实叫橙子[orange](橙色[orange color])
时不知何人应担,白佛,佛言:“听比丘、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若沙弥,若得车亦如是,若皮车应却皮,十种衣中随以一衣裹之应畜;若得织皮车,除皮绳、发绳,余得畜。”
不知何人应牵,白佛,佛言:“听若比丘、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若沙弥牵。”
 
尔时长老毕陵伽婆蹉,得守僧伽蓝人,佛言:“应畜。”
僧伽蓝摩/僧伽蓝/伽蓝 = Sangharama,意译众园。又称僧园、僧院。原意指僧众所居之园林,然一般用以称僧侣所居之寺院、堂舍。直至后世,一所伽蓝之完成,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七堂伽蓝。七堂之名称或配置,因时代或宗派之异而有所不同。通常皆为南面建筑,就以研究学问为主之寺院而言,须具有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堂屋)、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纳一切经之堂)、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起居之所在。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方,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等。
 
尔时六群比丘,作皮床、皮独坐床,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
复作皮褥、皮枕、皮卧具、皮地敷,破地生虫屋内臭秽,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
 
时有婆罗门出家为道,持伊师皮作拭足物置户内,佛言:“听畜。”
伊师迦草 = Isika,意译为虎鬓、苇草、蔺草。属芦科之草名。外表虽柔,内部实坚,极不容易枯死。故取以比喻永不衰坏之事物。
 
时诸比丘,汲水罐绳数断,佛言:“听以皮作索;若罐破听以皮作,若绳断以皮作绳。”
(jí) = 从井里打水,取水[draw water](同“急”[impatient])
若户绳数断,佛言:“听以皮作,若开户、若闭户患手痛,听以大皮裹之;若户枢不转,应着皮;若上枢坏,听以皮縺,若向亦如是;若绳床、木床脚坏,听以皮縺。”
(shū) = 户枢。旧式门的转轴或承轴臼[door hinge](中心;枢纽;关键[centre])
(lián) = 丝线纠结不解。/古同“连”。
 
时有比丘脚痛,佛言:“以大皮裹脚令得患差便却。”
 
若比丘覆屋绳断,佛言:“听以皮作,若户扂绳数断,听以筋若毛作。”
 
时六群比丘,畜皮钵囊、革屣囊、针綖囊,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
(yán) =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xiàn = 古同“线”。
 
尔时有木师出家比丘,畜皮囊盛作器,白佛,佛言:“不应畜;木师出家比丘,一切作器不应畜。”
 
尔时众僧得木作器,白佛,佛言:“听畜。”
不知用何物盛?佛言:“听十种衣随以一一衣作囊盛。”
 
尔时比丘酥油瓶露,佛言:“听以湿皮覆,若虫啮应以泥泥。”
 
尔时比丘得花形皮油器,畏慎不敢畜,佛言:“听畜。”
 
尔时比丘得角作油器,畏慎不敢畜,佛言:“听畜;若下漏、上漏、若边漏听以皮缠覆。”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有比丘木刺刺脚破,须软革屣:“听畜。”
 
时世尊与阿难俱行,去尸陀林冢间不远,见有贵价重革屣,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汝何不取此革屣?”
(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阿难言:“恐畜重革屣。”
佛言:“听此粪扫物得畜。”
 
尔时比丘在道行,去冢不远,见有木贯死人皮厚,便剥取还房,作一重革屣,房内臭秽。
余比丘问:“房内何以臭?”
即以事答。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人皮,若畜,偷兰遮;及余不净可恶皮不应畜,若畜,突吉罗。”
 
尔时有比丘,从寒雪国来脚冻坏,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佛知而故问比丘:“汝何故脚破?”
白佛言:“寒雪处来故冻坏。”
佛问比丘:“彼国法何所着?”
比丘言:“着富罗菴鞮。”
(dī) = 古代用皮制的鞋[leather shoes]
佛言:“听着;若须,听作靺;听从非亲里居士、居士妇乞作,不得作余用;若余用如法治。”
 
时六群比丘皮作腰带,佛言:“不应畜。”
皮作禅带,佛言:“不应畜。”
善助/禅带 = 坐禅时所使用之带,缠于腰间,防腹部受凉。据四分律卷四十一载,于露地坐,有患背痛者,故作禅带护之。
 
比丘畜皮器,佛言:“不应畜。”
 
比丘畜皮帽,佛言:“不应畜。”
 
比丘作皮紧殊炭,佛言:“不应畜。”
 
比丘不拂拭革屣,污脚污卧具,佛言:“不应不拂拭革屣。”
 
时比丘洗足已,未干便着革屣,革屣湿烂坏,佛言:“不应尔。”
 
时比丘不数浣拭脚物,诸比丘见污秽不喜,佛言:“听浣。”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彼浣已不捩不晒,虫生,佛言:“应浣捩晒燥。”
(liè) = 拗折,折断[break](扭转。)
(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
 
#衣揵度
衣犍度 = Civara-kkhandhaka,乃二十犍度之一。犍度(Khandhaka),分段之义。戒律关于僧尼受戒、安居等行持之法,分为二十类,衣犍度即其中关于着衣之法。有粪扫衣、十种衣、冢间衣、愿衣、檀越施衣、三衣等之受持,割截衣之制法,衣之分配,病比丘之衣法等。
 
尔时世尊在波罗捺国鹿野苑中。
波罗奈斯国/波罗捺国/波罗捺写国/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旧称伽尸国(Kasi)。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时五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五人白佛:“我等当持何等衣?”
佛言:“听持粪扫衣及十种衣:拘舍衣、劫贝衣、钦跋罗衣、刍摩衣、叉摩衣、舍兔衣、麻衣、翅夷罗衣、拘摄罗衣、嚫罗钵尼衣;如是十种衣,应染作袈裟色持。”
衲衣/百衲衣/粪扫/粪扫衣 = Pamsu-kula,即摭取被舍弃于粪尘中之破衣碎布,洗涤后作成之袈裟。
(chèn) = 梵语“达嚫”简称,指布施(僧尼)。
 
十种衣 = 指比丘众能着用之十种衣服。从形状区别,称为三衣或五衣;从质料区分,称为十种衣。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中仅举七种衣,有部毗奈耶卷十八亦列出七种,而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四则说六种。又野麻衣、驼毛緂树叶衣、豹衣、鹿衣及小浴衣,为外道之衣类,皆不用。
拘舍衣
Kausa,又作高世耶衣、憍赊耶衣(梵Kauseya)。为蚕丝(绢布)所制。
劫贝衣
Kappasa,又作吉贝衣、劫波育衣。为棉布所制。
钦婆罗衣
Kambala,乃羊毛布作成。或称系奢(Kesa,毛发)钦婆罗衣。
刍摩衣
Ksauma,为麻布衣之一。
叉摩衣
Ksama,又作纤摩衣。亦为麻之质料。
舍那衣
Sana,又作奢那衣、扇那衣。为似麻之树皮所制。
麻衣
翅夷罗衣
Cira,木皮布作成。
拘摄罗衣
又作拘遮罗衣、鸠夷罗衣。以拘翅罗鸟(Kokila)、鸠那罗鸟(Kunala)之羽毛制成。
嚫罗钵尼衣
Sara-parni,又作谶罗半尼衣、差罗波尼衣、厕罗婆尼衣。为草所制,亦有以野蚕茧为纬,麻苎为经制成。
 
尔时比丘得冢间衣,佛言:“听畜。”
 
尔时比丘得愿衣,佛言:“听畜。”
 
尔时比丘在道行,去冢不远,见贵价粪扫衣,畏慎不敢取。
佛言:“听取。”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有大姓子出家,于市中巷陌粪扫中、拾弊故衣作僧迦梨畜。
(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mò) = 田间东西方向的小路。也泛指田间小路[a path between fields <running east and west>](泛指道路[road]/街道[street])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时波斯匿王夫人见,慈念心生,取大价衣破之,以不净涂弃之于外,为比丘故。
比丘畏慎不敢取。
比丘白佛,佛言:“若为比丘者应取。”
 
尔时有比丘,大姓出家,于市中巷陌厕上粪扫中、拾弊故衣作僧伽梨畜。
时舍卫长者见心生慈愍,以多好衣弃置巷陌若厕上,为比丘故,使人守护,不令人取。
时有诸比丘直视而行入村时,守护衣人语言:“大德,何不左右顾视也?”
时比丘见,畏慎不敢取。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为比丘,听取。”
 
尔时比丘堑中得死人衣畏慎,白佛,佛问言:“汝用何心取?”
(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答言:“以粪扫衣取,不以盗心取。”
佛言:“不犯;自今已去,不应取坑堑中死人衣。”
 
尔时有居士,浣衣已晒置壁上。
时纳衣诸比丘见,谓是粪扫衣便取。
时居士见语言:“莫取是我衣。”
比丘言:“我谓是粪扫衣故取耳。”
便放之而去。
彼比丘畏慎,白佛,佛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粪扫衣取,不以盗心取。”
佛言:“无犯;自今已去,不应取在园上、若篱上、堑中粪扫衣。”
 
时有比丘,于大官断事处前,有死人衣,比丘取此人衣。
时大官敕旃陀罗,取死人弃之。
 
颇罗堕
Bharadvaja,意译利根仙人、辩才、满、满正。
旃荼罗/旃陀罗
Candala,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
 
旃陀罗言:“何不使取衣者弃之?”
大官问言:“何人取衣?”
答言:“是沙门释子取。”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在断事处取死人衣。”
 
尔时比丘在道行,去冢不远,见未坏死人有衣,即取而去。
死人即起语言:“大德,莫持我衣去。”
比丘言:“汝死人,何处有衣。”
故持去不止。
死人逐比丘,至祇桓门外,脚跌倒地。
余比丘见,问此比丘:“彼何所说?”
比丘答言:“此死人,我取其衣来。”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取未坏死人衣。”
 
尔时有牧牛人,以衣置头上而眠。
(mù) = 放牧牲畜[herd]
时粪扫衣比丘见,谓是死人,彼作如是念:“世尊不听比丘取未坏死人衣。”
即取死人臂骨打此牧牛人头破,彼即起语言:“大德,何故见打?”
答言:“我向谓汝死。”
牧牛人言:“汝不别我死生耶?”
即打比丘次死。
诸比丘白佛,佛言:“死人未坏,不应打令坏。”
 
时六群比丘,畜非衣作钵囊、革屣囊、针筒。
畜锦文卧毡、褥枕、氍氀、獭皮。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以非衣作钵囊及针筒;不应畜锦文卧具毡、褥枕、𣰽氀、獭皮。”
 
尔时比丘冢间,得锦文卧毡、褥枕,诸比丘畏慎不敢取,白佛,佛言:“听取用。”
 
时有比丘冢间,得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𣰽氀,有畏慎不敢取,白佛,佛言:“听取;却皮却草着,余者用作地敷畜。”
 
时有比丘于冢间,得皮绳床、木床、独坐床,白佛,佛言:“听取;却皮十种衣中随以何衣作,听畜。”
 
尔时比丘在冢间,得绳床、木床、独坐床,有畏慎不敢取。
白佛,佛言:“听取;除二种绳,皮绳、发绳,余者应畜。”
 
时比丘在冢间,得辇、得盖、得步挽车,畏慎不敢取。
白佛,佛言:“听取畜。”
 
时比丘在冢间,得瓶澡灌、得杖扇,畏慎不敢取。
白佛,佛言:“听取畜。”
 
时有比丘在冢间,得镢钩刀镰,畏慎不敢取。
(jué) = 镢头,刨土用的一种农具[pickpick-axe]
(lián) = 收割谷物和割草的农具。即“镰刀”[sickle]
白佛,佛言:“听取畜。”
 
时有比丘在冢间,得钱自持来。
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取。”
彼比丘须铜,白佛,佛言:“打破坏相,然后得自持去。”
 
时有比丘,得牛嚼衣,白佛,佛言:“听取用。”
(jiáo) = 以牙磨碎食物[chew]([eat])
 
时有比丘,得鼠啮衣,白佛,佛言:“听取用。”
 
有比丘得烧衣,白佛,佛言:“听取;粪扫衣有十种:牛嚼衣、鼠啮衣、烧衣、月水衣、产妇衣、神庙中衣、若鸟衔风吹离处者冢间衣、求愿衣、受王职衣、往还衣,是谓十种粪扫衣。”
 
尔时拘萨罗国波斯匿王,与摩竭提王阿阇世,中间共斗多人死。
时比丘欲往取死人衣。
白佛,佛言:“听往彼;若有人,先语取;若无人辄取。”
 
尔时阿阇世王,与毗舍离梨奢,中间共斗多人死。
时比丘欲往取彼死人衣。
白佛,佛言:“应往语然后取,若无人辄自取。”
 
尔时众多居士,于冢间脱衣聚置一处,埋死人。
时粪扫衣比丘见,谓是粪扫衣,取之而去。
时诸居士见,语言:“此是我衣,莫持去。”
比丘言:“我谓是粪扫衣。”
即放地而去。
比丘畏慎,白佛,佛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以粪扫衣取,不以盗心。”
佛言:“不犯;不应取大聚衣。”
 
尔时众多居士于冢间烧死人,时粪扫衣比丘见烟已,唤余比丘共往冢间取粪扫衣去。
彼言:“可尔。”
即共往至彼,默然一处住。
时居士见,即与比丘一贵价衣。
第二比丘言:“持来当共汝分。”
彼言:“共何谁分?彼自与我。”
二人共诤。
诸比丘白佛,佛言:“应还问居士:‘此衣与谁?’若居士言:‘随所与者是彼衣’,彼若言:‘不知’,若言:‘俱与’,应分作二分。”
 
尔时有比丘,往冢间取粪扫衣,遥见有粪扫衣,一比丘即占言:“此是我衣。”
(zhān) = 推测吉凶,即察看甲骨的裂纹或蓍草排列的情况取兆推测吉凶[divine](zhàn = 占据,拥有。也作“佔”[occupyseizetake])
第二比丘即走往取,二人共诤,各言:‘是我衣。’
诸比丘白佛,佛言:“粪扫衣无主,属先取者。”
 
时有二比丘,俱往冢间取粪扫衣,遥见有衣便占言:‘是我衣。’
二人俱走往取衣,共诤各言是我衣。
比丘白佛,佛言:“粪扫衣无主,随共取分作二分。”
 
尔时有众多居士,载死人置冢间。
粪扫衣比丘见,即语余比丘言:“我曹今往取粪扫衣,可多得。”
彼比丘言:“汝等自去,我不往。”
比丘即疾往,大得粪扫衣,持来至僧伽蓝中净浣治。
彼比丘见,语此比丘言:“汝作何事而不共我往取衣?我往取衣大得来。”
此比丘言:“持来共汝分。”
答言:“汝不共我取,云何共分?”
二人共诤。
比丘白佛,佛言:“属彼往取者。”
 
尔时有众多粪扫衣比丘,共期要往冢间取粪扫衣。
有一比丘得贵价衣,余比丘言:“持来共汝分。”
彼答言:“我得此衣,何故共汝分?”
多人共诤。
比丘白佛,佛言:“随先要,所得多少应共分。”
 
尔时佛在舍卫国。
时诸居士祖父母、父母死,以幡盖衣物裹祖父母、父母塔。
粪扫衣比丘见,剥取之。
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无有惭愧,盗取人物,自言:‘我知正法’,如今观之有何正法?我等为祖父母、父母起塔,以幡盖裹塔供养;彼云何而自剥取?如似故为沙门释子裹塔供养;我等实为祖父母、父母,以幡盖裹覆塔供养。”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得取如是物。”
 
若风吹漂置余处,若鸟衔去着余处,比丘见畏慎不敢取。
比丘白佛,佛言:“若风吹、水漂、鸟衔着余处,听取。”
 
尔时比丘,见有庄严供养塔衣即取,取已畏慎。
比丘白佛,佛言:“汝以何心取?”
答言:“以粪扫衣取,不以盗心。”
佛言:“无犯;不应取庄严供养塔衣。”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毗舍离有婬女,字菴婆罗婆利,形貌端正,有欲共宿者,与五十两金,昼亦与五十两金。
时毗舍离以此婬女故,四方人集于毗舍离。
时国法以为观望极好。
时王舍城诸大臣闻毗舍离有婬女,字菴婆罗婆利,形貌端正,有欲共夜宿者,与五十两金,昼亦尔。
时毗舍离以婬女故,四方人集于毗舍离,观望极好。
时大臣往瓶沙王所白言:“大王当知,毗舍离国有婬女,字菴婆罗婆利,形貌端正,有欲共宿者与五十两金,昼亦如是;以婬女故,四方人集于毗舍离,观望极好。”
王敕诸臣:“汝等何不于此安婬女?”
时王舍城有童女,字婆罗跋提,端正无比,胜于菴婆罗婆利。
时大臣即安置此婬女,若有欲共宿者,与百两金,昼亦如是。
时王舍城以婬女故,四方人集于王舍城,观望极好。
时瓶沙王子字无畏,与此婬女共宿,遂便有娠。
(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时婬女敕守门人言:“若有求见我者,当语言我病。”
后日月满,生一男儿,颜貌端正。
时婬女即以白衣裹儿敕婢,持弃着巷中。
婢即受敕,抱儿弃之。
时王子无畏,清旦乘车往欲见王,遣人除屏道路。
时王子遥见道中有白物,即住车问傍人言:“此白物是何等?”
答言:“此是小儿。”
问言:“死?活?”
答言:“故活。”
王子敕人抱取,时王子无畏无儿,即抱还舍与乳母养之。
以活故,即为作字,名耆婆童子。
王子所取故名童子。
后渐长大,王子甚爱之。
 
尔时王子唤耆婆童子来,语言:“汝欲久在王家,无有才技,不得空食王禄,汝可学技术。”
(lù) = 福气、福运[happiness](官吏的俸给[salary])
答言:“当学。”
耆婆自念:“我今当学何术,现世得大财富而少事?”
作是念已:“我今宁可学医方,可现世大得财富而少事。”
念言:“谁当教我学医道?”
时彼闻得叉尸罗国有医,姓阿提梨,字宾迦罗,极善医道,彼能教我。
尔时耆婆童子,即往彼国,诣宾迦罗所白言:“我欲从师受学医道,当教我。”
彼答言:“可尔。”
时耆婆童子从学医术经七年已,自念言:“我今习学医术,何当有已?”
即往师所白言:“我今习学医术,何当有已?”
时师即与一笼器及掘草之具:“汝可于得叉尸罗国面一由旬,求觅诸草,有非是药者持来。”
阿输迦/阿输伽/阿恕伽/阿戍笴/阿儵/阿育王 = Asoka,意译无忧王。又有天爱喜见王(梵Devanampriya priyadrasi)之称。为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王。西元前三世纪左右出世,统一印度,为保护佛教最有力之统治者。其祖父即孔雀王朝之开祖旃陀罗笈多大王(梵Candragupta),其父为宾头沙罗王(梵Bindusara),其母为赡波城一婆罗门女阿育薇达那(梵Asokavadana)。王幼时甚狂暴,不得其父王宠爱,值德叉尸罗国(梵Taksasila)叛变,父王令彼前往征讨,望其战死。然阿育反能平定叛乱,威权大振。遂于父王崩后,杀其兄弟登上王位。或云,阿育杀死九十九位兄弟,登上王位后仍极狂暴,杀戮大臣及妇女,并造牢狱,残害无辜百姓,因此被称为旃陀(暴恶)阿育王(梵Candasoka)。多罗那他之印度佛教史称之为爱欲阿育(梵Kamasoka)。然大磨崖法敕第四、第五、第六章及石柱法敕第七章及皇后法敕等,皆载阿育王统治期间尚有兄弟姊妹。故其杀戮传说可能为后世所夸张。王以华氏城为首都,其统辖范围包括北印度全部、大夏的一半,南至案达罗,东达海边,纵横数千里。且施政得宜,爱好真理,富博爱精神,实是印度有史以来治绩空前之统治者。
时耆婆童子即如师敕,于得叉尸罗国面一由旬,求觅非是药者。
周竟不得非是药者,所见草木一切物善能分别,知所用处无非药者。
彼即空还,往师所白如是言:“师今当知,我于得叉尸罗国求非药草;面一由旬,周竟不见非药者;所见草木,尽能分别,所入用处。”
师答耆婆言:“汝今可去,医道以成;我于阎浮提中最为第一,我若死后次复有汝。”
时耆婆自念:“我今先当治谁?此国既小,又在边方,我今宁可还本国始开医道。”
于是即还归婆伽陀城。
 
婆伽陀城中有大长者,其妇十二年中常患头痛,众医治之而不能差。
耆婆闻之,即往其家语守门人言:“白汝长者,有医在门外。”
时守门人即入白:“门外有医。”
长者妇问言:“医形貌何似?”
答言:“是年少。”
彼自念言:“老宿诸医治之不差,况复年少。”
即敕守门人语言:“我今不须医。”
守门人即出语言:“我已为汝白长者,长者妇言:‘今不须医。’”
耆婆复言:“汝可白汝长者妇,但听我治,若差者随意与我物。”
时守门人复为白之:“医作如是言:‘但听我治,若差随意与我物。’”
长者妇闻之,自念言:“若如是,无所损。”
敕守门人唤入。
时耆婆入,诣长者妇所问言:“何所患苦?”
答言:“患如是如是。”
复问:“病从何起?”
答言:“从如是如是起。”
复问:“病来久近?”
答言:“病来尔许时。”
彼问已语言:“我治汝病。”
彼即取好药以酥煎之,灌长者妇鼻,病者口中酥唾俱出。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时病人即器承之,酥便收取,唾别弃之。
时耆婆童子,见已心怀愁恼:“如是少酥不净,犹尚悭惜,况能报我?”
病者见已,问耆婆言:“汝愁恼耶?”
答言:“实尔。”
问言:“何故愁恼?”
答言:“我自念言:‘此少酥不净,犹尚悭惜,况能报我?’以是故愁耳。”
长者妇答言:“为家不易,弃之何益?可用然灯,是故收取;汝但治病,何忧如是?”
彼即治之,后病得差。
时长者妇,与四十万两金并奴婢车马。
时耆婆得此物已还王舍城,诣无畏王子门,语守门人言:“汝往白王言:‘耆婆在外。’”
守门人即入白王,王敕守门人唤入。
耆婆入已,前头面礼足在一面住,以前因缘具白无畏王子言:“以今所得物尽用上王。”
王子言:“且止不须,便为供养已。汝自用之。”
此时,耆婆童子最初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