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
四分之一(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一)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二)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三)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四)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五)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六)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七)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八)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九)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十)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房舍揵度
卧坐具犍度 = 有关房舍和卧坐具的规定。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
波罗奈斯国/波罗捺国/波罗捺写国/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旧称伽尸国(Kasi)。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时五人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言:“世尊,我等当住何等房舍卧具?”
佛言:“听在阿兰若处树下、若空房、若山谷窟中、若露地、若草𦮽、草𧂐边、若林间、若冢间、若水边、若敷草、若叶。”
窟(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𧂐(zì) = 草名。
冢(zhǒng) = 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高而大的坟[burial mound]。
时诸比丘无枕卧得患,佛言:“听用石、若墼、若木作、若枕臂,十种衣中若用一一衣作枕。”
墼(jī) = 未烧的砖坯[unfired brick]。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摩竭王瓶沙作如是念:“世尊若初来所入园,便当布施作僧伽蓝。”
时王舍城有迦兰陀竹园,最为第一。
迦兰陀竹园/迦兰多竹林/迦兰那加竹林/迦陵竹林/迦兰陀竹林
= Veluvana-kalandakanivapa,意译为栗鼠竹林、好鸟竹林、多鸟竹林、鹊封竹林。此竹林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是迦兰陀鸟栖息之竹林。
时世尊知王心念,即往迦兰陀竹园。
王遥见世尊来,即自下象,取象上褥叠为四重敷已,白佛言:“愿坐此座。”
世尊即就座而坐。
时瓶沙王捉金澡瓶授水与佛,白言:“此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最为第一,今奉施世尊,愿慈愍故为纳受。”
佛告王言:“汝今以此园施佛及四方僧;何以故?若是佛所有、若园园物、若房房物、若衣钵坐具针筒,一切诸天、世人、魔王、梵王、沙门、婆罗门无能用者,应恭敬如塔。”
王即白佛言:“大德,以此迦兰陀竹园布施佛及四方僧,慈愍故,为我纳受。”
时世尊说此偈而劝喻之:
“施园及果树,桥船以渡人;旷路施泉井,并施房舍者。
“如是诸人等,昼夜福增益;持戒乐法者,此人生善道。
时王瓶沙头面礼佛足却坐一面,世尊为王种种方便说法,令得欢喜。
王闻佛说法欢喜,从坐起礼佛而去。
时诸比丘清旦从耆阇崛山来王舍城中,有大长者见已问言:“大德在何处宿?”
王舍国/王舍城 = Raja-gaha,音译曷罗阇姞利呬、罗阅只。中印度摩羯陀国(Magadha)之都城。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韦提希夫人等在位时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其后,阿育王将摩羯陀国首都迁至华氏城。
只阇崛山/耆阇多山/崛山/耆阇崛山 = Gijjha-kuta,意译作灵鹫山、鹫头、灵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其山名之由来,一说以山顶形状类于鹫鸟,另说因山顶栖有众多鹫鸟,故称之。Gijjha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栖于林野。
答言:“在山窟中、水边、树下、石边、若草上。”
长者问言:“无房舍耶?”
答言:“无。”
“若作房者得否?”
比丘答言:“世尊未听作房舍。”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作房舍。”
尔时长者闻佛听诸比丘作房舍,即于耆阇崛山作六十别房,一切所须皆令具足。
请佛及僧明日食并施房舍,即于其夜办种种多美饮食,明日往白时到。
世尊清旦着衣持钵,与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往大长者家就座而坐。
时长者手自斟酌种种多美饮食皆令饱足,食已舍钵取金瓶水授世尊,白佛言:“我于耆阇崛山作六十房舍,一切所须皆令具足,为福德故、为大祠故、为生善道故,今以奉上佛及四方僧,愿为慈愍纳受。”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汤汁,羹汁[soup]。)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舀取[ladle out]。)
时世尊即便受之,以此劝喻而劝喻之:
“为障寒热故,及以诸恶兽;蚊虻诸毒虫,亦以障疾雨。
虻(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暴疾诸恶风,如是得障翳;持戒无毁缺,勤修于佛法。
“为坚为乐故,禅定分别观;房舍施众僧,世尊说第一。
尔时王舍城长者更取卑床在世尊前坐,世尊无数方便为开化说法,令得欢喜。
卑(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谦恭[modest and
courteous]。)
为长者开化说法已,从坐而去。
时王瓶沙,闻世尊听众僧作房舍,欲于迦兰陀竹园作大讲堂,如王住殿,一切所须供给具足,佛言:“听作。”
时有檀越,欲为僧作楼阁舍,佛言:“听作。”
时有檀越,欲为僧作毗摩那房,佛言:“听作。”
时有檀越,欲为僧作如象形房,佛言:“听作。”
有檀越欲为僧作种种房,佛言:“听作。”
时诸比丘欲作房,佛言:“听作,随作房法所须一切听与。”
作房竟若地有尘应泥,无敷卧得病,佛言:“听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毛氀,十种衣中若以一一衣作地敷;若故有病听作床,有五种床如上。”
彼欲织床,佛言:“听织;除二种绳:皮绳、发绳,用余绳作;若绳不足,应绳穿床陛疏织。”
陛(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彼床无敷卧得病,听作褥。
彼不知以何物作?
佛言:“听草作、若毳、若劫贝作贮,若褥小应张缝着床四边;若褥缘破裂应补治;若贮聚一处应缝䌥;若褥垢腻应作重褥;若重腻应作卧毡覆上。”
毳(cuì) = 鸟兽的细毛[fine hair on animals]。(指兽毛皮[fur]/鸟兽毛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毛制品[wool fabric]。)
劫波育树/劫波娑树/劫贝娑树/古贝树/迦波罗树/劫贝树 = Kappasa,意译作时分树。原产于东亚细亚,印度德干地方栽培甚广,我国、希腊等地亦有之。其絮可制成布衣,其衣称劫贝衣(Kappasika),种子可榨油。
贮(zhù) = 积存,收藏[store;hold]。
腻(nì) = 肥[fat]。(积污垢[dirt]。)
时诸比丘无枕,佛言:“听作。”
不知云何作?佛言:“若四方、若圆、若三角。”
尔时王舍城众僧多得舍㝹麻,诸比丘疑不敢受,佛言:“听受;用作绳、床绳、木床绳,若织作褥表里,若作地敷、若作绳、若作褥贮。”
㝹(nóu)
时诸比丘得跋磨草绳织床,佛言:“听受。”
时诸比丘,蛇蝎蜈蚣诸毒虫入屋,未离欲比丘见惊,佛言:“听支床脚。”
时六群比丘作高支,佛言:“不应作高支,大高应高尺五、若一搩手。”
搩(zhé) = 张开<拇指、中指或食指>度量物体。
磔手/桀手 = Vidatthi,乃古代印度之尺数名。桀,张开之意。桀手,即张开拇指与中指之距离,故一桀手,相当于今之二十三公分。
时有比丘衣无牢坚安处,佛言:“应叠置头边,若背后。”
卧转侧堕衣上,佛言:“听安绳上、若龙牙杙上、若作衣架安。”
杙(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彼常所著衣与不着衣在一处,取常所著衣时乱,佛言:“不应常所著衣、不着衣共安一处。”
彼持钵、革屣囊、针筒、油器置一处,余比丘见恶之,佛言:“钵囊、针筒置一处,革屣囊、油器共着一处。”
屣(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时诸比丘房里患暗,佛言:“听燃灯,须油与油,须灯炷与炷,须盛油器与器。”
不知持灯置何处?佛言:“听着若木床、若绳床角头、若瓶上、若着壁龛中,患蚁子饮油应障;若灯不明应出炷令高,油污手听作箸,患烧箸听铁作。”
龛(kān) = 龙的样子[dragon’s shape]。(小窟或小屋[small cave;houselet]/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niche]。)
箸(zhù) = 筷子。又作“筯”[chopsticks]。
彼房无户不坚牢,有贼牧牛羊人,取比丘衣钵、针筒、坐具去,佛言:“听作户,须户枢听作,若患户里臭气,听穿户扇作孔出气;患蛇蜈蚣毒虫从孔入,听作帘板障户。”
枢(shū) = 户枢。旧式门的转轴或承轴臼[door hinge]。(中心;枢纽;关键[centre]。)
帘(lián) = 门帘。帘子,遮蔽门窗的用具[screen;curtain]。
无关钥,有贼放牛羊人,取比丘衣钵、针筒、坐具持去,佛言:“听作关钥。”
不知在何处安?佛言:“若在边、若在上、若在下。”
不知云何开?佛言:“听开孔作曲排若作钩,若患暗听开向。”
彼向无障,贼及放牛羊人,取比丘衣钵、针筒、卧具,佛言:“听作向扇板障。”
不知云何作?佛言:“若方作、若圆作、若象耳形作。”
夜患蝙蝠昼患䴏鸟入,佛言:“听织作笼疏障、若作向棂子。”
棂(líng) = 窗户或栏杆上雕有花纹的格[lattice
work;window lattice]。
时向无关扂,贼及放牛羊人,取比丘衣钵、针筒、坐具去,佛言:“听关扂。”
彼犯戒比丘挽绳开向取比丘衣钵、针筒、坐具去,佛言:“听扂安横概。”
挽(wǎn) = 牵引;拉[draw;pull]。
扂(diàn) = 门闩。
概(gài) = 量米粟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量米粟时,放在斗斛上刮平,不使过满[scraper]。
时六群比丘,私用众僧卧具,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私用众僧卧具;听作幖帜。”
幖(biāo) = 标志。后作“摽”[mark]。
帜(zhì) = 旗帜的通称[banner;flag]。
不知作何幖帜?佛言:“听作摩醯陀罗像、若作棬像、若作蒱桃蔓像、若作五色、若作莲华、若作名字。”
棬(quān) = 曲木制成的饮器[drinking
vessel made of crooked wood]。/用竹木芦苇搭的棚子[bamboo's
hut]。
时六群比丘,私物上作僧幖帜,诸比丘见语言:“长老,世尊不作如是语:‘众僧物不得私用耶?’”
答言:“此非僧物,是我己有。”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私己物上作僧幖帜,听私物染作幖帜。”
彼六群比丘,方作幖帜、若作半月像、若作圆幖帜。
彼作如日光幖帜、彼作如麦根幖帜、彼作如一片姜像、彼作牛形像幖帜,佛言:“不应尔,听作如水渧洒地幖帜、作牛屎抟幖帜、作轮幖帜。”
渧(dī) = 古同“滴”。
抟(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圆[round]。)
彼移房中定卧具着余处,佛言:“不应移,应作名字言:‘是某甲房卧具。’”
时有比丘有小沙弥,欲房中安隔障,佛言:“听作。”
时有比丘欲开房前曲障巷,佛言:“听作。”
欲作后内房,佛言:“听作。”
须户听作,须壁听作壁,须半壁听作。
须作大床,佛言:“听作。”
须小床听作,须绳床听作,须小绳床听作,须独坐床听作,须板与板,须地敷与地敷。
时有比丘欲作房四边出檐上安栏楯,听作;一切作房所须听与。
檐(yán) = 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屋檐[eaves]。
时布萨日众僧多集,堂小不相容受。
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大作。”
不知云何作?佛言:“若四方、若圆、若长作、若两坊、若三坊、若四坊听作;作大堂所须一切应与。”
坊(fāng) = 古代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lane]。(别屋;专用的房舍[another room]。)
时堂内人各一床不相容受,佛言:“听若大三腊者共一床坐,若坐故不受,应作长床若长板;若复不受,应缚草作座。”
腊(là) = 年终祭祀[sacrifice at the end of the lunar year]。(xī = 干肉[dried meat]。)
一腊 = 僧尼受戒之后,每经一夏,称为一腊。腊,本为冬祭之意,通常指一年之终。于佛教转指受戒之年岁。佛制安居,以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是为僧家之一岁,称为法岁,又称法腊。此外,法腊第一(最高)之长老,谓之一老。
缚草作座已便破衣,佛言:“应以软草缠边,若故复不受,应以泥浆洒地、若布沙、若草树叶敷地坐上。”
彼与女人俱在草上、叶上,佛言:“不应尔。”
彼与女人共敷衣,佛言:“不应尔。”
彼共女人俱在衣上,佛言:“不应尔。”
彼与女人共上石上,佛言:“不应尔,若上石一人不能动者听上。”
彼共女人上船疑,佛言:“听直渡若坐、若立、若卧。”
时诸比丘露地经行,患风雨日曝得患,佛言:“听作经行堂。”
不知云何作?佛言:“听长行作,作堂所须一切给与。”
时彼上座老病羸顿经行时倒地,佛言:“听绳索系两头循索行。”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捉索行手软破手,佛言:“听作卷、若竹筒以绳穿筒手捉循行。”
经行时疲极,听两头安床。”
时比丘洗脚,天雨,雨新染衣,色坏,佛言:“应别作洗脚处。”
彼须水盆与水盆,须水𤬪与水𤬪,须洗脚石与石,须坐具与坐具。
彼洗脚天雨泥污脚污衣坐具,佛言:“听以石若甎、若木作道。”
甎(zhuān) = 同“砖”。用粘土烧成的长方形块状建材[brick]。
尔时耆阇崛山中去水远,佛言:“听作渠。”
作时患渠崩决,佛言:“听以石、若甎、若木障两边;若寺内应作池;若池边崩决,听以石、若甎、若木障四边,上应作屋覆;若池边患泥应安石、若甎、若板、若碎石。”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断裂,折断[break]/一定,必定[certainly]。)
患小儿堕水,佛言:“听作栏。”
彼池水热,佛言:“听瓶盛昼日内屋中夜置在外,若屋内患泥,听别作安水屋;若地泥污脚,听安石若甎、若碎石,彼须水器应与。”
彼用宝作器,佛言:“不应用宝,应用铁若铜、若瓦作。”
彼水器无安处破坏,佛言:“应水屋中别作架安。”
时众僧得贝,佛言:“听畜。”
复无安处,佛言:“听与水器共安一处。”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舍卫国。
有居士名须达多,常好给施孤穷乞儿,遂因行更为名字给孤独食。
须达多/苏达哆/须达
= Sudatta,译作善授、善与、善施、善给、善温。为中印度舍卫城之长者,波斯匿王之大臣。其性仁慈,夙怜孤独,好行布施,人称之为阿那他摈荼陀(Anathapindika,又作阿难邠邸、阿难宾坻、阿那邠地、给孤独食、给孤独)。皈依佛陀后,建造祇园精舍(Jetavana)供养佛陀。
彼于王舍城中有田业,年年从舍卫国至王舍城按行田业。
按(àn) = 用手向下压[press down]。(控制;抑止[control;restrain]/依据;依照;按照[according to]。)
王舍城中有长者是其亲厚,是长者自庄严堂舍,欲请佛及僧明日食。
时给孤独食往长者家,彼长者常法,若给孤独食来时,辄起迎逆请与敷坐。
辄(zhé) = 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车耳”[sides of a chariot,etc.,that point downward at the front]。(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则[then]。)
而此日亦不起迎、不请令坐,但自庄严堂舍为佛及僧。
时给孤独食既至已,问长者言:“庄严堂舍欲何所作?为欲嫁娶?为欲请王?为欲设大祠?”
祠(cí) = 春祭[spring sacrifice] 。(供奉鬼神、祖先或先贤的庙堂[temple]/引申为祭祀[offer a
sacrifice to]。)
长者报言:“我不嫁娶亦不请王,我欲设大祠,请佛及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沙门瞿昙有如是大名称,号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给孤独食问言:“审是佛耶?”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答言:“审是佛。”
再三问亦再三答:“审是佛。”
时给孤独食再三问已,问言:“佛在何处?我今欲往问讯。”
长者答言:“佛今在迦兰陀竹园中住。”
时给孤独食仰看日作如是念:“今日见世尊非时,明日乃可往。”
时给孤独食即还家,念佛在心而眠。
时有异天神,是给孤独食昔日宗亲,慈愍故利益故,作如是念:“给孤独食,汝欲见世尊,莫有留难而不见佛。”
彼即以神力灭暗忽然大明。
时给孤独食眠觉,见明谓是昼日,即往趣尸呵城门。
时彼门神见给孤独食欲见世尊无有留难:“我今宁可开门。”
即便开门。
时给孤独食出尸呵门已,时彼神还摄神力,明晓即灭忽然暗冥。
时给孤独食恐怖心惊毛竖:“恐将有怨家来害我耶?”
时彼门神见给孤独食恐怖心惊,即慰喻言:“莫恐怖!莫恐怖!”
即说偈言:
“设以马百匹,及与百金缨,马车有百乘,童女有百人。
缨(yīng) = 系在脖子上的帽带[cap
or hat ribbon]。
“七宝为璎珞,雪山百白象,象皆有六牙,并以大聚金,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及紫磨金沙,王及王供具,王所乘调象,以如是布施,
紫磨黄金/紫金/紫磨金
= 指带有紫色之黄金,为黄金中之最上品。紫,紫色;磨,无垢浊之意。同于印度之阎浮檀金。紫磨黄金之莲台称为紫金台。紫磨金之色,称紫磨金色,即带有紫色之金色。
“行一步之福,十六不得一;长者但前行,前行有利益。”
给孤独食问:“汝是谁?”
答言:“我是伺呵神。”
彼作是念:“未曾有,天神乃安慰我。”
时给孤独食即往迦兰陀竹园中。
时世尊在露地经行,遥见给孤独食来,还坐处敷座而坐,诸佛常法圆光照身。
时给孤独食遥见世尊颜貌端正、诸根寂静,得上、第一调伏,诸根坚固犹若大龙,亦如澄渊清净无秽。
见已敬心生焉,以信敬心前诣佛所,白言:“安眠否?”
焉(yān) = 焉鸟[a kind of bird]。(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ho]/如何[how]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哪里或那里[where]。)
世尊答言:“如世安眠,我则异于彼。”
时即说偈言:
“一切皆安眠,梵行得涅槃;若不犯于欲,诸缚得解脱。
“一切爱已尽,调伏于热恼;息灭得安卧,身心俱寂灭。”
热恼 = 指逼于剧苦,而使身心焦热苦恼。
时给孤独食前礼佛足却坐一面。
时世尊为给孤独食,种种方便开化说法,令得欢喜。
即于坐上得法眼净,见法得法得增上果厌患心生,白世尊言:“我今归依佛法僧,作佛优婆塞;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唯愿世尊与众僧俱受我夏安居九十日请。”
佛言:“我已受王瓶沙请。”
即复白言:“愿受来年请。”
佛言:“我已受王瓶沙请。”
复白言:“大德,愿受后年请。”
佛报言:“若有如是处,清净无有愦闹、无诸恶兽,绝于人林可得坐禅,如来当于如是处住。”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闹(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即白佛言:“世尊,我已知之,自当知时;唯愿世尊与众僧受我明日请食。”
时世尊默然受请。
给孤独食从坐起,前礼佛足绕已而去。
时王瓶沙闻给孤独食请佛及僧明日食,即遣信语言:“汝㝯客在,此众僧既多千二百五十人,汝可不须设供,我当为汝故设食。”
时即遣人答王言:“此便为供养已;不须,我自当办。”
时摩竭大长者闻给孤独食请佛及僧明日施食,即往其所语言:“汝㝯客在,此众僧既多,汝可不须供设,我当为汝办之。”
彼即答言:“长者,此便为供养已;不须,我自当办。”
给孤独食即还其家,夜办种种多美饮食,夜过已清旦往白时到。
世尊着衣持钵,与千二百五十比丘僧俱,往给孤独食家就座而坐。
时给孤独食手自斟酌种种多美饮食,供养佛及众僧令得饱满,食已舍钵,更取卑床于佛前坐。
时世尊无数方便为给孤独食方便说法开化,令得欢喜;为说法已,从坐起而去。
时给孤独食从王舍城还归舍卫国,彼至村落城邑,处处宣令作如是言:“可于空处种植园果并设池井及安桥船,佛已出世,今受我请于舍卫国夏安居,当从此道至舍卫国,令汝等得福无量。”
至舍卫国已,作如是念:“今此何处有不近不远,行来游观其地平博,昼无众闹夜无音声,无有蚊虻蝇蜂毒螫之属?我当买之,为佛故立僧伽蓝。”
螫(shì) = 毒虫或毒蛇咬刺[sting]。
即作是念:“彼祇陀王子有好园,于舍卫国不近不远,行来游观其地平博,昼无众闹夜无音声,亦无蚊虻毒螫之属;我今宁可往祇陀王子所求索买之。”
祇园/祇树/祇园精舍/祇洹精舍/只陀林/逝多林/祇树给孤独园 = 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祇树乃只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Sudatta)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盖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只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最著名之遗迹,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
彼即往王子所,白言:“佛已出世,天今知否?已受我请,于舍卫国夏安居,可以此园卖之,我当与百千金钱。”
彼言:“不卖。”
复更重白如上:“愿与我园,当与二百、三百、四百千金钱。”
彼言:“汝若以金钱侧布满地令无间者我亦不与。”
给孤独食言:“汝已决价;便可受之。”
决价(jué jià) = 决贾。定价。
王子言:“云何决价?”
答言:“向者言以金钱侧布满地令无间者,岂非决价言耶?天便可看王昔日旧制。”
彼即看王旧制,已作是言便为决价,即语言:“长者,随汝意。”
时给孤独食,还家敕人出多金钱侧布祇陀园中,有余少地布金未遍。
祇陀见已,便作是念:“此非是常人亦非常福田,乃令给孤独食为之不惜珍宝如是。”
即言:“长者汝止,勿复布金,余地我自欲奉上世尊。”
给孤独食言:“便可随意。”
尔时世尊从王舍城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人间游行至跋阇国,复转诣毗舍离。
时六群比丘先佛前往取房舍,为和尚、同和尚、阿阇梨、同阿阇梨,为知识亲厚故。
即舍利弗与目连俱后至。
佛言:“此是谁房?”
六群比丘言:“是我和尚、同和尚、阿阇梨、同阿阇梨、知识亲厚房。”
舍利弗、目连不得房宿、宿外埵上。
埵(duǒ) = 坚硬的泥土[solid earth]。(堤防[bankment]。)
舍利弗、目连夜过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世尊知而故问:“舍利弗、目连,卧起安乐否?”
答言:“安乐。”
世尊问言:“在何处宿?”
答言:“在外埵上。”
“以何事故尔?”
即具以因缘白佛。
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汝等谓谁应受第一坐、第一水、第一食、起迎逆、礼拜恭敬、善言问讯耶?”
或有言:“大姓出家者。”
或有言:“颜貌端正者。”
或有言:“阿兰若者。”
或有言:“乞食者。”
或有言:“粪扫衣者。”
或有言:“作余食法不食者。”
或有言:“一坐食者。”
或有言:“一抟食者。”
或有言:“冢间者。”
或有言:“露坐者。”
或有言:“树下者。”
或有言:“常坐者。”
或有言:“随坐者。”
或有言:“三衣者。”
或有言:“能呗者。”
或有言:“多闻者。”
或有言:“法师者。”
或有言:“持律者。”
或有言:“坐禅者。”
佛告诸比丘:“汝等善听,应与不应与。
“乃往过去世时,有三亲友:象、猕猴、鵽鸟,依一尼拘律树住。
鵽鸠(duò jiū) = 毛腿沙鸡。
“彼作是念:‘我等共住,不应不兴恭敬更相轻慢,宁可推年大小次第尊卑更相恭敬;若年长者,当尊重恭敬供养;作如是法已,依林间共住。’
“猕猴、鵽鸟共问象言:‘汝忆事近远?’
“象言:‘我忆小时此尼拘律树,我行时触我脐。’
“象与鵽问猕猴言:‘汝忆事近远?’
“猕猴答言:‘我忆小时此尼拘律树举手及头。’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象语猕猴:‘汝生年多我。’
“象与猕猴共问鵽言:‘汝忆事近远?’
“答言:‘我忆雪山王右面有大尼拘律树,我于彼食果,来此便出,即生此树。’
“彼作是念:‘鵽生年多我。’
“时象即以猕猴置头上,猕猴以鵽置肩上,共游行人间。
“从村至村、从城至城而说法言:‘其有敬长老者,是人能住于法;现世有名誉,将来生善道。’
“尔时鵽说如是法,人皆随顺,法训流布。
“汝等于我法律中出家,应更相恭敬,如是佛法可得流布。
“自今已去,听随长幼恭敬礼拜上座迎逆问讯。”
时诸比丘闻佛教,诸比丘长幼相次恭敬上座,彼礼拜白衣言:“汝生年长我。”
佛言:“不应礼白衣,汝等应礼、不应礼,一切女人不应礼。
“前受大戒者不应礼后受大戒者。
“言犯边罪、犯比丘尼、贼心受戒、坏二道、黄门、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根、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一切非法语者不应礼。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二根 = 利根与钝根。/正根与扶根。/男根与女根。即男女起色欲之处。
“何等人应礼?少沙弥尼,应礼大沙弥尼、沙弥、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如是等人、塔一切应礼。
“若少年沙弥,应礼大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乃至比丘,及塔一切应礼。
“小式叉摩那,应礼大式叉摩那、比丘尼、比丘,及塔应礼。
“年少比丘尼,应礼大比丘尼、比丘,及塔亦应礼。
“小比丘,应礼大比丘,大比丘塔亦应礼。
“一切诸天、世人、诸魔、梵王、沙门、婆罗门,皆应礼如来世尊,塔亦应礼。”
世尊既有是教,应礼塔。
彼便礼白衣塔庙,佛言:“不应礼白衣塔庙。”
彼既不得礼白衣塔庙,便左绕行,护塔庙神瞋。
佛言:“随本所来处行,不应故左绕行。”
诸比丘作如是念:“沙弥当以生年为次第、为以出家年为次第?”
佛言:“应以生年为次第;若生年等者,应以出家年为次第。”
彼比丘先至,后有大比丘来。
一夜便移前至比丘,佛言:“不应移亦不应起,听在中间坐。”
既在中间坐,复更相移动,令众乱闹,佛言:“听后来者在下坐。”
既在下坐,乃在白衣下坐,佛言:“不应尔。”
彼复在沙弥下坐,佛言:“不应尔,应在大比丘下坐。”
彼不及后安居,受大戒数以为岁,佛言:“不应尔;和尚、阿阇梨应教受戒时节,作如是教;若冬、若春、若夏,汝得若干日、若一月、若半月、若一日、若前食、若后食时,乃至量影时。”
六群比丘,在白衣家见上座来不起,此非僧地,佛言:“不应尔,应起。”
在水边、树下、石边、草上、舡上不起,避上座言:“此非僧地。”
佛言:“应起。”
尔时有居士,为僧作房,而无人住,彼作如是言:“大富长者多饶财宝为僧作房,沙门释子便在中住,我曹贫穷谁当住此?”
诸比丘白佛,佛言:“众僧应与比丘白二羯磨,应作如是与。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梵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众中差堪能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德僧听,今僧以此某甲房与某甲比丘料理;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
“‘大德僧听,此某甲房与某甲比丘料理;谁诸长老忍僧以此某甲房与某甲料理者默然,谁不忍者说。
“‘僧已忍以某甲房与某甲比丘料理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时诸比丘欲作房,佛言:“听。”
彼欲平地,佛言:“听;若有石、树根、棘刺应却;若有坑渠处低下处应填平;若虑水应设堤障;若恐地有主或致余言者,应决了分明;若有大树株若石应掘出。
株(zhū) = 露出地面的树根[stub]。
掘(jué) = 挖[dig]。
“若不能出,烧去;若不可去,烧已以水若苦酒浇。
“若以石椎打破出。
椎(chuí) = 槌子,敲击的器具后亦为兵器 [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zhuī = 椎骨[vertebra]。)
“若难破,以铁椎打破出。
“若复不可出者,于边作大坑深埋。”
彼欲平地。
“应耕已磨平之。”
不知谁当应平?佛言:“若比丘、若沙弥、若守僧伽蓝人、若优婆塞。”
彼须墼,听作,若自作若教人作。
彼须墼摸:“听与。”
若泥着墼摸,佛言:“应以弊物内水中已拭四边。”
拭(shì) = 揩,擦[wipe away]。
作墼处有草,佛言:“应在无草处,若墼不燥,应反。
“若反时断草,不犯。
“墼不齐,应刬令齐。
刬(chǎn) = 削去,铲平[pare]。(同“铲”。农具名。铲子[spade]。)
“若燥,应积之。
燥(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若天雨渍,应覆上。
“若风吹上覆,应以木石镇上。
“若患牛羊畜生食,上覆草应以泥。
“泥上彼须户应与户。”
彼于户边作龙蛇像,佛言:“不应作如是像,听作蒱挑蔓若莲华像。”
彼欲于户上作华像,听作。
彼作兵马像,佛言:“不应作,应以紫色、若朱、若五种色。”
彼倚色脱,佛言:“不应倚。”
倚(yǐ) = 斜靠着[lean by]。(依靠;依赖[rely
on;depend on]。)
彼上座老病比丘及远来比丘,不倚身不安,佛言:“听以草叶树皮、十种衣中以一一衣着背后倚之。”
彼比丘昼日多人处胁着地眠,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自称觉悟,而自昼日胁着地眠耶?”
胁(xié) = 腋下肋骨所在的部分[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彼上座老病远来比丘昼日不眠疲极,佛言:“听入房内闭户而眠。”
彼驱遣病人,佛言:“不应遣病人,亦不应去。”
彼六群比丘托病不避上座,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彼病比丘在阁上大房中住,大小便唾污秽臭处不净。
佛言:“病比丘不应在阁上大房中住,应在小房中住,若别作小屋。”
彼病比丘不能至大小便处,佛言:“听在近处凿坑安大小便处;若不能出房,听屋中安便器。”
凿(záo) = 凡穿物使通都称凿[cut a hole;chisel or dig]。(挖掘;开凿[dig]。)
若不能起离床,佛言:“听穿床作孔便器着下。”
彼唾房中污洒地,佛言:“不应尔。”
彼上座老病比丘数起疲极,佛言:“听作唾器。”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
彼于多人住处舍虱弃地,佛言:“不应尔。”
虱(shī) = 虱子[louse]。
彼上座老病比丘数数起弃虱疲极,佛言:“听以器若毳、若劫贝、若弊物、若绵拾着中;若虱走出,应作筒盛。”
彼用宝作筒,佛言:“不应用宝作筒,听用牙、若骨、若铁、若铜、若铅锡、若竿蔗草、若竹、若𥯤、若木作筒,虱若出应作盖塞。”
铅(qiān) = 青金。古时也指锡类[tin]。
锡(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铅锡(qiān xī) = 即铅。
𥯤(wěi) = 同“葦”。芦苇。
彼用宝作塞,佛言:“不应用宝作,应用牙、骨乃至木作;无安处,应以缕系着床脚里。”
时比丘分房,有比丘得破坏房,彼作如是意:“或令我修治。”
即不取,佛言:“应受,随力多少应治。”
彼欲治房,佛言:“听治,一切所须之具应供给。”
尔时世尊从毗舍离人间游行,经跋阇国至舍卫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
时给孤独食,闻世尊从彼来至舍卫国,即乘车往迎,遥见佛来,即下车前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时世尊无数方便为给孤独食种种说法开化,令得欢喜已,白世尊言:“唯愿受我明日请食,于祇桓宿。”
世尊默然受之。
时给孤独食知佛受请已,作礼而去还家,即于其夜办种种肥美饮食,清旦往白时到。
世尊着衣持钵,往诣食堂就座而坐。
给孤独食手自斟酌种种美食,供养佛及众僧令满足。
舍钵持金瓶授水已,白佛言:“我以此祇桓园奉上世尊,唯愿受之。”
佛言:“居士,汝可持此园奉佛及四方僧。
“何以故?居士,若是世尊园、园物、房舍、房舍物、衣钵、坐具、针筒、便是塔庙,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魔、梵无能用者。”
即如教以园奉佛及四方僧。
“唯愿世尊,慈愍受之。”
尔时世尊说偈劝喻:
“种殖园果树,若设于桥船;旷野施泉井,及与房舍施,
殖(zhí) = 脂膏因放置时间过久而变质[putrefy]。(生长,繁殖[grow;multiply]。)
“如是之人等,昼夜福增益;如法常持戒,后得生善道。”
时给孤独食头面礼足已却坐一面,世尊无数方便种种说法开化令得欢喜,给孤独食闻法欢喜已礼足而去。
时祇桓园牛羊来入无有禁限,佛言:“掘作堑障。”
堑(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彼上座老病比丘行时不能度,佛言:“听作桥。”
而不知云何作?“应以板若木作,若安绳索连系。”
上座老病比丘度桥时脚跌倒地,佛言:“听两边安索手捉顺而度,若捉索故倒地,应两边安栏楯;若堑不牢,应重作篱障;若无门听作门,若篱不坚牢应捣墙,作墙所须者一切应与,若不牢应作重楼阁。”
捣(dǎo) = 捣,舂[beat with a pestle;pound]。
时祇陀王子,欲为祇桓作大贵价重门,佛言:“听作。”
时祇桓园树不好,佛言:“听种三种树:华树、果树、叶树。”
时上座众所知识比丘于舍卫食已还祇桓患热,佛言:“听以草、若树叶障,十种衣中听一一衣障作荫,若故热应循阶道边种三种树如上。”
时祇桓去水远。
“听作渠通水。”
患渠坏,佛言:“听以草遮若草烂坏,复应以甎石若木遮。
“若复作井,作井所须一切听与。
“若出井泥器破,听以木压四边持器着中。
“若故破坏,听以毛氀囊盛。
“若故复破,听以皮革作。
“若绳断,听以皮作。”
比丘不惯作患手痛。
“听转轮牵。
“若轮孔坏,听以铁作。
“若患水还来入井,应以石、若甎木障四边。
“若患洗处泥,应安甎石。
“若患小儿堕井,应以木、若瓦甎石作栏遮。
“若牵泥器绳断堕井,应以钩钩取。”
彼无安井索处,佛言:“听近井边作架着上。”
时祇桓无浴室,佛言:“听作。”
不知云何作?佛言:“听若四方、若圆、若八角。”
彼在屋前作,佛言:“不应尔,应在边屏处作。”
彼患浴室冷,佛言:“听作尸。”
尸(shī) = 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person on behalf of the dead]。(尸体[corpse]/神主牌,以木为之[a spirit tablet]。)
患烟。
“听上开孔。”
患暗。
“应开窗。”
患泥。
“应以石甎、若木作浴床。”
患泥污脚。
“应以石甎堲地;若木头差跌,应凿作狗牙相压。”
堲(jí) = 蜡烛的余烬。/烧土作砖,附于棺木的四周。
时六群比丘,上座欲得凉便闭户,欲得热便开户。
诸比丘白佛,佛言:“应随众僧所欲应与。”
彼六群比丘先入浴室在好处坐,上座后来入无处。
诸比丘白佛,佛言:“应随次处坐。”
彼上座不入其处空,佛言:“次座者应坐。”
烟熏面。
“听物遮面。”
患头热。
“听覆。”
患背热。
“听遮。”
若身污臭。
“听以泥洗。”
彼比丘疑,不敢以香着泥中,佛言:“听着,浴室里地患热,应浇令冷。”
彼共白衣浴,更相看尾,某甲长、某甲粗。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共白衣浴,若称叹佛法僧者听浴。”
时诸比丘以衣着露地,天雨渍,佛言:“听叠着壁上、龙牙杙上、若衣架上。”
彼患烟黑污衣,佛言:“听别作衣屋。”
彼露形为露形者揩身,佛言:“不应尔。”
揩(kāi) = 擦抹;摩擦[rub;wipe]。
彼露形者为不露形者揩身,佛言:“不应尔。”
彼不露形者畏慎疑,不敢与露形者揩身,佛言:“听。”
彼露形者为露形者剃发,佛言:“不应尔。”
彼露形者为不露形者剃发,佛言:“不应尔。”
彼不露形者为露形者剃发,佛言:“不应尔。”
彼露形嚼杨枝,佛言:“不应尔。”
嚼(jiáo) = 以牙磨碎食物[chew]。(吃[eat]。)
彼露形洗手脚面,佛言:“不应尔。”
彼露形食,佛言:“不应尔。”
彼露形大小便,佛言:“不应尔。”
彼露形者礼露形者,佛言:“不应尔。”
彼露形者礼不露形者,佛言:“不应尔。”
彼不露形者礼露形者,佛言:“不应尔。”
彼露形道行,佛言:“不应尔。”
彼露形经行,佛言:“不应尔。”
时祇桓浴室去水远。
“听通渠凿井如上;若水少,应大作渠。”
彼汲水患手痛。
汲(jí) = 从井里打水,取水[draw water]。(同“急”[impatient]。)
“听安𣚃槔。”
槔(gāo) = “桔槔”(jié g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也泛指吊物的简单机械。
彼不知储水何处?
“听着瓮中。”
瓮(wèng) = 陶制盛器,小口大腹[urn;earthen jar]。
被天雨时患浇湿衣服。
“听井上安屋。”
时比丘露形汲水,见妇女来惭愧便坐,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时诸比丘在泉若渠、若池水中浴,时龙女瞋嫌,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
“听四种覆障浴,若有墙壁障处、若树木草障处、若水障身、若衣障身。
“彼在上三处洗浴者,若有所须听互相取与。
“以衣障身者,一切如法。
“经营浴事得作,若水少应大开通水处。
“若患水漏下多,应在边更作小漏处。”
诸比丘露地浴得患,佛言:“听别作小浴室;若患地泥,听安甎石、若木、若碎石、若沙,若故泥应决去水。”
时诸比丘露处温水、天雨湿衣,佛言:“听作温水屋。”
时诸比丘安薪露地,天雨湿,佛言:“听作安薪屋。”
时有比丘露地看煮食,天雨湿衣浇污净人饮食器物,佛言:“听作净食厨屋。”
时诸比丘白衣家为设饮食受请往,道路遇天雨浇湿衣服,佛言:“听在聚落间别安僧伽蓝处。”
时诸比丘露处大小便,有妇人见之,比丘疾疾起,大便不竟遂成患。
佛言:“听作厕屋。”
彼安一大便处,便时多人立待,佛言:“应作众多处;若当户见应作障,若更相看应作隔障。”
彼上座老病比丘大小便起时倒地。
“听在边安栏架。”
彼在处处拭大便,或在壁角或在石上或草上,佛言:“不应尔,听别作洗处。”
彼处处小便泥污地,佛言:“不应尔,应在边一处小便;若故患泥污,应别作小便处。”
不知云何作?佛言:“听掘地作坑,下安石持瓮着上,开瓮底漏下,瓮两边安木,若患气臭作盖覆。”
时诸比丘露地经行,有蛇蝎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恐怖,佛言:“听作悬经行处。”
不知云何作?佛言:“下竖柱上安板木阁道行;若患风雨日曝,听作屋覆。”
竖(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尔时世尊在拘睒弥。
睒(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憍赏弥国/俱睒弥国/拘睒弥国 = Kosambi,乃位于中印度之古国。意译作不甚静、藏有。
六群比丘于好彩画严饰房中,然火炙烟熏污房、污卧具,佛言:“不应尔。”
炙(zhì) = 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broil;roast]。
时诸比丘冬月患寒。
“听露地燃火炙。”
露地坐患背冷。
“听在外燃火令烟尽,持炭入屋;若不相容受,应别作燃火堂。”
不知云何作?
佛言:“听四方作,若圆、若长作。”
彼处处安胡窖,佛言:“不应尔;听当在中安火炉。”
时诸比丘得有轮火炉,佛言:“听畜。”
不知谁当推行?佛言:“沙弥、若比丘、若守僧伽蓝人。”
彼比丘不惯吹火,吹火得患,佛言:“听作筒吹。”
彼用宝作筒,佛言:“不应用宝;听用牙、角、骨、若铜、铁、舍罗草筒、若竹苇、若木作;若患筒口燋,听安铁鍱;窖中薪火堕,应上;若患烧手,作钳。”
燋(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鍱(yè) = 薄铁片。
窖(jiào) = 方形地窖。藏谷麦的地穴[cellar]。
钳(qián) = 金属夹具。古刑具。束颈的铁圈[iron collar]。(古代刑罚。用铁圈束颈、手、足[grip <with iron collar>]。)
彼用宝作钳,佛言:“不应尔;听用骨、牙、角、铜、铁、木作;若患头烧,听安铜铁鍱。”
彼欲聚火作杷推聚若欲种火。
“应作火坑安火;若恐火灭,以灰覆上。”
时诸比丘冷水洗面手脚患冷,佛言:“听暖水洗。”
不知云何暖?佛言:“澡罐盛水着火边;若澡罐多、若火边不容者,应安三揭杖,瓶盛水着上暖;瓶大妨火,应作绳悬;若绳烧,以筒盛绳,若筒烧,以泥泥。”
揭(jiē) = 高举[raise]。(披露;发表;公布[announce;publish;disclose]。)
泻水时筒折,佛言:“应以余器率取;泻水瓶中时患弃水,应作澍水筒;若悬绳断,上安铁镮钮。”
泻(xiè) = 倾泻[pour down]。
澍(shù) = 及时雨[timely rain]。(降<雨>[rain]。)
镮(huán) = 环。泛指圆圈形物[metal
ring]。
时诸比丘冬月洗脚患冷,佛言:“应安澡盘洗脚器在屋里洗,洗脚所须应与。”
时比丘早起油涂脚已入聚落乞食,女人接足礼油污手捉比丘钵,余比丘见恶之。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早起油涂脚入聚落乞食。”
诸比丘脚劈破。
“听涂足跟足底油,涂至指奇。”
时众僧得一重房,佛言:“听住。”
尔时世尊从摩竭国至旷野城。
时六群比丘,为世尊以男女形像文绣庄校堂屋,佛言:“不应尔;听用余杂色禽兽文者。”
绣(xiù) = 刺绣。用彩色线在布帛上刺成花、鸟、图案等[embroider]。
时众僧得两房一户重屋,佛言:“听住。”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尔时阿难得别房,佛言:“听畜。”
尔时罗睺罗在那梨林中住。
时那梨有居士无人劝化,自发意作房舍施罗睺罗。
罗云/罗睺罗/罗侯罗
= Rahula,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十五岁出家。密行第一。
时罗睺罗此房住已人间游行,时彼居士闻罗睺罗在房住已人间游行,便以房舍施众僧。
尔时世尊从摩竭提人间游行,至那梨林中敷座而坐。
时罗睺罗闻居士以房施众僧,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已却坐一面,白佛言:“那梨有居士无人劝化,自发意作房施我;我于房住已出人间游行,后居士即复以房施众僧。”
佛告罗睺罗:“听汝往彼居士所语言:‘汝将无见我有可呵事?不清净、非沙门法、若口说、若身行邪?”
时罗睺罗受世尊教已,往居士所具向居士说如上语,居士答言:“我不见汝有可呵责事、非沙门法、若口说、若身行不清净。”
时罗睺罗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向者所敕,我具为居士说之;居士答我言:‘我不见汝有可呵责事、于沙门法亦无有不清净、若口说、若身行。’”
时世尊以是因缘集比丘众,告言:“汝等善听,非法施、非法受、非法住。
“如法施、如法受、如法住。
“云何非法施、非法受、非法住?或有人自心喜乐作房,施一人已复施众多人,是为非法施、非法受、非法住。
“施一人已复以施僧亦如是。
“施一人已僧破为二部,施与已所同部亦如是。
“施一人已施与异部亦如是。
“或有人自心喜乐作房,施众多人已复施众僧,是为非法施、非法受、非法住。
“施众多人已僧破为二部,施已所同部亦如是。
“施众多人已施与异部亦如是。
“施众多人已施一人亦如是。
“作房施僧已,转施与余人亦如是。
“作房已施已所同部亦如是。
“作房已施与异部亦如是。
“是为非法施、非法受、非法住。
“云何如法施、如法受、如法住?或有人喜乐自作房,施一人是为如法施、如法受、如法住。
“施众多人、施僧、施二部僧亦如是。
“是为如法施、如法受、如法住。”
尔时世尊于迦尸国人间游行,与五百比丘俱。
时羁连国有四旧比丘:阿湿鞞、不那婆娑、般陀、楼醯那。
时四比丘闻世尊与五百人俱人间游行当来至羁连。
“世尊有二弟子舍利弗、目连来至此,恐驱我等出此住处。
“我等宁可选择上房与世尊,余者分为四分,以为私有。
“僧伽蓝僧伽蓝物、房舍房舍物,作第一比丘分;盆、瓶、瓮、釜、镬、斧、凿、灯台诸杂重物作第二比丘分;绳床、木床、大褥、小褥、卧具、杂物作第三比丘分;余林木、竹草、花果、叶作第四比丘分。”
釜(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镬(huò) = 形如大盆,用以煮食物的铁器[caldron]。(锅子[pot]。)
斧(fǔ) = 斧子,伐木工具[ax;axe;hatchet]。(用斧子劈、砍或破开[ax;axe]。)
时四比丘即选上房留世尊,余者如上分为四分。
时世尊从迦尸国人间游行,至羁连敷座而坐,告舍利弗、目连:“汝往语彼旧比丘,世尊与五百比丘俱来迦尸国,汝今可为诸比丘敷置卧具。”
舍利弗、目连受世尊教已,往旧比丘所如所教敕敷卧具。
彼比丘答言:“世尊是法主,便可随意住止,我等先已选上房留世尊,余者分为四分如上,无客比丘卧具。”
时舍利弗、目连,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此四分物,是四方僧物,不应分、不应自入、不应卖买,亦非僧所卖,非众多人乃至一人所卖。
“若彼僧、众多人、一人,自入己、若分、若卖买者,不成自入、不成分、不成卖买,犯偷兰遮。
“何等四方僧物?僧伽蓝僧伽蓝物、房房物,此是第一分四方僧物,不应分、不应自入、不应卖买,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不得分、不得自入、不得卖买。
“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若分、若自入、若卖买,不成分、不成自入、不成卖买,犯偷兰遮。
“第二、第三亦如是。
“第四分中果叶听分,若花上佛,余者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