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7日星期一

四分律-三分之二(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三十八
 
三分之(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自恣揵度 ()
 
尔时自恣日,有异住处,有一比丘住,彼自念言:“世尊有教,和合一处共自恣;我当云何?”
僧自恣日 = 即夏安居之终日(即圆满日,七月十五日)。于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间,僧众聚集一处安居,坚持戒律、皎洁其行,于最后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请僧众举出各自所犯之过失,于大众中发露忏悔而得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又十方诸佛欢喜其安居圆满之精进修行,故亦称佛欢喜日、欢喜日。据盂兰盆经载,目犍连尝于此日供养十方众僧,以此广大功德,救拔其母脱离饿鬼道。后世遂有于僧自恣之日,以饭食等供养十方众僧之举,其功德广大,令七世父母等皆得解脱,此即盂兰盆之滥觞。
即白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自恣日于异处有一比丘住,彼应往说戒处,扫洒、敷座具、具盛水器、具洗脚器、然灯、具舍罗,为客比丘。
舍罗 = Sara,即百舌鸟之雄鸟,能说人语。/Salaka,意译筹。即以竹、木、铜、铁等所作之细板,用于教团行灭诤或布萨时计算比丘之数。
“若客比丘来五人、若过五人,应作白羯磨差受自恣人。
“若有四人更互为自恣言:‘今日众僧自恣,我某甲比丘亦自恣清净。’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若有三人、二人亦如是自恣。
“若一人,心念口言自恣:‘今日众僧自恣,我某甲比丘自恣清净。’
“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若有五人,一人受欲,不得白差受自恣人。
“若有四人,不得受第五人欲更互自恣。
“若有三人,不得受第四人欲更互自恣。
“若有二人,不得受第三人欲更互自恣。
“若有一人,不得受第二人欲心念自恣。”
 
尔时自恣日,众僧集聚欲自恣。
佛告诸比丘:“寂静今日众僧自恣。”
余比丘白佛言:“有病比丘不来。”
佛言:“听与自恣,听嘱授自恣。
“应如是与病人言:‘与汝自恣。’
“若言:‘我语汝自恣。’
“若言:‘为我说自恣。’
“若动身与自恣、若广说自恣,如是名为与自恣。
“若不动身、若不口言,不成与自恣,应更与自恣。
“嘱授比丘若到病人所,便命过、若出界去、若休道、若至外道所住处、若入破僧伴党、若至戒场上、若明相出、若自言犯边罪、若犯比丘尼、若贼心入道、若从外道中还、若黄门、若杀父母、若杀阿罗汉、若破僧、若恶心出佛身血、若是非人、若是畜生、若二根人、若为他所举、若灭摈、若应与灭摈者、若与如是人等,不成嘱授自恣,应更与余人。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若在道中、若至僧中,有如是事起,若僧为作不见罪羯磨、若作不忏悔罪羯磨、若作不舍恶见羯磨,如是不成嘱授自恣,应更与余人。
“若眠不说、若入定、若忘误、若不故作至自恣处,是为嘱授自恣。
“到,若故不说,突吉罗。
“若能如是作者善,若不能尔者,彼应扶将病比丘去,若以绳床木床、若合衣舁去,至自恣处。
(yú) = 共同抬东西[<of two or more people> carry]/携带[bring]
“彼比丘作如是念:‘我曹扶将病比丘,或能增病、或能死?’
“众僧应尽来至病人所作羯磨自恣。
“若有多比丘病集在一处者善,若不能者,诸比丘应出界外作羯磨自恣,不应别众自恣。”
 
尔时有比丘,受嘱授自恣便命过、若休道、若至戒场上、若至明相出,诸比丘自念:“为失嘱授自恣否?”
佛言:“失。”
 
尔时有比丘,嘱授自恣,二道断、贼虎狼师子难、水大涨、界内道断不得往、出界外持嘱授自恣来。
诸比丘作如是念:“不失嘱授自恣否?”
佛言:“不失;自今已去受嘱授自恣比丘,若有命难、净行难,界内无道,听从界外持嘱授自恣来,我说不失嘱授自恣。”
 
诸比丘受一人嘱授自恣,畏慎不敢复受,即白佛,佛言:“听受。”
 
时比丘受二人嘱授自恣,畏慎不敢复受,即白佛,佛言:“听受。”
 
时比丘受三人嘱授自恣,畏慎不敢受四人嘱授自恣,即白佛,佛言:“听受,乃至随能忆字多少应受;若忆字尽应说字、若不忆字应说姓、若说相貌、若言我受众多比丘嘱授自恣。”
 
彼如法僧事与欲说自恣,年少比丘不知自恣,告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应和尚阿阇梨教诏,若教喜忘不忆,应使授自恣者教诏;若故复忘,应共句句说。”
(zhào) = “言”是言论,“召”是召唤。告知,告诉[telllet knowinform](皇帝下达命令[give imperial edict]/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imperial edict])
 
若比丘受嘱授自恣已,有事起,诸比丘白佛,佛言:“自今已去,听更转与余人,应如是与:‘我为众多比丘受嘱授自恣,我今有事,为彼与欲,并复自与欲,如法僧事与欲说自恣。’”
与欲 = 当僧团行布萨、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际,遇疾病或因故不能出席时,对其行事之决定,有所赞成或反对之欲意,即所谓‘欲’;将其欲意委托出席之比丘,即称与欲。出席比丘受其欲意之委托,称为受欲。将受委托之欲意向众僧传达,即称说欲。
 
彼比丘与欲竟事还息,彼畏慎,我已转嘱授自恣竟,不知云何?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事还息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
 
时六群比丘作是念:“我不往自恣处,恐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念:‘我不往自恣处,恐诸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若为知识亲厚、不往自恣处亦如是。
 
时六群比丘作是念:“我往自恣处不坐,恐诸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念:‘我往自恣处不坐,恐诸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若为知识亲厚亦如是。”
 
彼作如是念:“我若往彼不说自恣,恐诸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念:‘我往彼不说自恣,恐诸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若为知识亲厚亦如是。”
 
尔时自恣日,有异住处,众僧和合欲自恣,闻有贼来,恐怖离座而去,竟不自恣。
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听;若有八难事来,听略说自恣。
“是中难者: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毒虫难。
“是中事者:若众僧多坐处迮、若多人病,应略说自恣。
(zé) = 迫;逼迫[coerce](通“窄”。狭窄[narrow])
“若众僧多、若房屋少、若天雨,应略说自恣。
“若布萨夜过多、若斗诤事、若论阿毗昙、若毗尼折喻、若说法夜已久、众僧未起、明相未出,应羯磨自恣。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阿毗昙/阿鼻达磨/毗昙/阿毗达磨 = Abhidhamma,三藏之一。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与经(梵sutta)、律(Vinaya)合称为三藏(佛教圣典之总称),故偶以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对法藏或论藏等见称。阿毗达磨原指有关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者,则称为阿鼻奈耶。其后广至对于经、律二藏之论述,皆称为阿毗达磨。其成立约于西元前后,最初仅为简单归纳一些佛教名词,后却逐渐演成解释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时代,各个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毗达磨,深奥繁琐之哲学式教学于是展开。
“受他嘱授自恣,不得至明相出。
“若至明相出,不得羯磨自恣。
 
“诸比丘作如是言:‘为难事略说自恣,而难事尚远,我等容得广说自恣。’
“彼比丘应广说自恣,若不广说者应如法治。
 
“诸比丘作如是言:‘为难事略说自恣,今难事不远,我曹不得广说三语自恣,当再说自恣。’
“彼即应再说自恣,若不再说应如法治。
 
“诸比丘如是言:‘为难事略说自恣,今难事近,不容得再说自恣,可得一说自恣。’
“彼比丘即应一说自恣,若不应如法治。
 
“诸比丘作如是言:‘为难事故略说自恣,难事近,不得一说自恣,我等可容各各共三语自恣。’
“诸比丘即应作白,各各共三语自恣,应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各各共三语自恣;白如是。’
“如是白已,各各共三语自恣。
“再说、一说亦如是。
 
“诸比丘作如是言:‘为难事故各各共三语自恣,难事近,不得各各共三语自恣,亦不得白。’
“彼比丘即应以此难事去。”
 
尔时有异住处比丘犯僧残,彼不知云何?告诸比丘。
众余/众决断/僧初残/僧残 = Sanghadisesa,音译僧伽婆尸沙。五篇七聚之一。指戒律中仅次于波罗夷之重罪。犯者尚有残余之法命,如人被他人所斫,几濒于死,但尚有残命,宜速营救,依僧众行忏悔法,除其罪,犹可留于僧团。此亦相对于波罗夷之无残而言。比丘、比丘尼僧残之数不同,比丘尼之戒数依四分律有十七条,依四分律比丘有十三戒,故有‘十三僧残’之称。犯僧残罪,须于二十人以上之清净大众前忏悔,并服从僧团之处罚。关于忏悔灭罪法,依弥沙塞五分戒本、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所载,比丘若故意覆藏,应随其覆藏之日期行别住,别住之期限已毕,六夜六日间行摩那埵(Manatta),此行已毕,依清净比丘二十人,作出罪羯磨,始除灭其罪,得再返回僧团中;若无覆藏,与犯戒同时发露,可令直行摩那埵。于比丘尼之情形,则须清净之比丘、比丘尼各有二十人,此为异于比丘之处。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比丘于异住处犯僧残,彼比丘若应与覆藏,当与覆藏,与覆藏羯磨竟应自恣;应与本日治,当与本日治,与本日治羯磨竟应自恣;应与摩那埵,当与摩那埵,与摩那埵羯磨竟应自恣;应与出罪,当与出罪,与出罪羯磨竟应自恣。”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阿浮诃那/阿浮呵那 = Apattivyutthanam,除比丘犯罪之作法名。比丘尼钞下上曰:‘阿浮呵那,此翻出罪羯磨,见论名为唤入众,亦名拔除罪法。
 
尔时自恣日,异住处有比丘犯波逸提,或言犯波逸提,或言犯波罗提提舍尼。
泥萨只波逸底迦/尼萨耆波夜提/尼萨只贝逸提/尼萨耆/尼萨耆波逸提 = Nissaggiya pacittiya,意译作尽舍堕、舍堕、弃堕。尼萨耆,尽舍之意;波逸提,堕之意。即波逸提之一种,谓应舍财物之堕罪。‘单堕’之对称。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具足戒之一,五篇罪之一,僧戒八段中之第四段。共有三十条戒,称为三十舍堕。此戒乃警戒由于贪心而集贮无用之长物,助长生死之业,遂堕落三途,故舍弃此等之财物、贪心、罪业,称为舍堕。或谓犯此罪将堕入三恶道,故称堕;忏除之法必先舍其财物,故称舍。盖此戒与衣钵等财物有关,故若以所犯之财物舍于众中而忏悔之,称为尽舍;若不忏悔,则结堕恶之罪,称为堕。
彼作如是言:“我等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自恣日,异住处有比丘犯波逸提,是中比丘或言犯波逸提,或言犯波罗提提舍尼;若知犯波逸提者,即应将此人在一处,令彼言;犯波罗提提舍尼者,眼见耳不闻处,教令忏悔已,到彼言犯波罗提提舍尼比丘所,语言:‘彼犯罪比丘,我教忏悔已’;应作如是方便已自恣。”
 
波罗底提舍尼/波胝提舍尼/钵喇底提舍那/提舍尼/波罗提提舍尼 = Patidesan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作对他说、向彼悔、各对应说、悔过法、可呵法。为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犯此戒时,必须向其他之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之一种。此一戒法,比丘与比丘尼不同,皆与饮食有关,比丘有四戒,称为四提舍尼。以下四戒皆出于四分律戒本,而其余诸戒本亦皆大致相同。
从非亲尼受食戒
又作在俗家从非亲尼取食戒、从非亲尼受食学处、在白衣舍自手从非亲里尼受食戒,谓无病比丘入于村中,从非亲族非乡里之比丘尼手中受食。
受尼指授食戒
又作在俗家偏心受食戒、食尼指授食戒、在白衣家食尼偏心指授食戒、受苾刍尼指授食学处,谓比丘在白衣家就食时,有比丘尼不按顺次授食而优先予以美食美羹。
学家过受食戒
又作学家过受戒、学家受食学处、违制学家受食戒,谓比丘入有学之圣者家,不得妄自受食,令彼供养过度而致空乏。
兰若受食戒
又作恐怖兰若受食戒、有难兰若受食戒、兰若安坐受食戒、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谓比丘因恐惧往俗家受食之途中遭贼难等之灾患,遂令檀越送食至阿兰若住处,此一情形亦为佛陀所禁制。
 
尔时自恣日,异住处有比丘犯偷兰遮。
 
犯而未遂的罪行:
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偷兰遮
Thullaccaya,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为佛制戒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诸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
 
诸比丘或言犯偷兰遮,或言犯波罗夷。
言犯偷兰遮者,皆是多闻,通阿含、阿毗昙、持律,多知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若王、若大臣、若种种外道沙门、梵志。
言犯波罗夷比丘,亦是多闻,通阿含、阿毗昙、持律,亦复多知识比丘、比丘尼,乃至沙门梵志。
诸比丘作如是言:“若今日自恣,众僧必当有诤事,或能破僧,或生僧尘垢、污染众僧,使僧别异;我等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自恣日,异住处有比丘犯偷兰遮;诸比丘或言犯偷兰遮,或言犯波罗夷;言犯偷兰遮者,皆是多闻,通阿含、阿毗昙、持律,多知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若王、若大臣、若种种外道沙门、梵志;言犯波罗夷者比丘,亦是多闻,通阿含、阿毗昙、持律,亦复多知识比丘、比丘尼,乃至沙门梵志;诸比丘作如是言:‘若今日自恣,众僧必当有诤事,或能破僧,或生僧尘垢、污染众僧,使僧别异’者,若畏破僧,不应即日自恣,应小停自恣。”
 
自恣时,六群比丘闻佛听遮自恣,即遮清净比丘不令自恣,诸比丘往白佛,佛言:“不应遮清净比丘自恣,若遮犹如不遮。
“若遮无根不作者,是谓不遮自恣。
“若遮有根有作者,是谓遮自恣。
“若遮无根有余不作者,是谓不遮自恣。
“若遮有根有余作者,是谓遮自恣。
“若遮无根无余不作者,是谓不遮自恣。
“若遮有根无余作者,是谓遮自恣。
“未说三语自恣,若遮,是谓不遮自恣。
“说三语自恣竟,若遮自恣,是谓不遮自恣。
“当三说自恣时,若遮自恣,是谓遮自恣。
“一说、再说亦如是。
“遮自恣人,若身业不清净、口业不清净、意业不清净、无智不分明、不知问、不能答,余比丘应语此比丘:‘止!长老,不须起此斗诤事,莫用此比丘语。’
“便应自恣。
“若遮自恣人身业清净,口意业不清净、无智不分明、不知问、不能答,余比丘语此比丘:‘止!长老,不须起此斗诤事,莫用此比丘语。’
“便应自恣。
“若遮自恣人,身口业清净,意业不清净、无智不分明、不知问、不能答,余比丘语此比丘:‘止!长老,不须起此斗诤事,莫用此比丘语。’
“便应自恣。
 
“若遮自恣人,身口意业清净,有智分明,能问能答,余比丘语此比丘言:‘汝以何事故,遮此比丘自恣耶?为以犯戒故遮、破见故遮、破威仪故遮耶?’
(zhē) = 阻挡;拦阻[stopblockhold back](掩蔽[hide from viewcover])
“若答言:‘以犯戒故遮。’
“应问:‘犯何等戒?’
“若言犯波罗夷、若僧残、偷兰遮,是谓犯戒。
“若言:‘不以破戒故遮,以破见故遮。’
“应问:‘云何破见。’
“若言:‘六十二见、诸邪见。’
 
六十二见 = 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六十二种错误见解。
过去世所起常见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能回忆前世多劫事,世间转变隐显,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
能回忆前世多生事,且能忆诸生无间自在,世间转变隐显。
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
由于思维不如实。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从大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听梵王说或辗转听说,大种无常心是常住,或心是无常大种常住。
从戏忘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忘失念的众生常住不变,戏忘失念者为无常。
从意愤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意愤相视的众生常住不变,意愤相视者为无常。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从无想有情天殁生于世间,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思维推论,认为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未来世所起断见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死后我有边、有想。
死后我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死后我有一想。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死后我有小想。
死后我有无量想。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死后我有边、无想。
死后我无边、无想。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盘论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是谓破见。
“若言:‘不以破见,以破威仪故遮。’
“应问:‘云何破威仪?’
“若言:‘犯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恶说。’
“是谓破威仪。
“复应更问:‘以何事故遮他自恣耶?为以见故闻故疑故耶?’
“若言:‘见故。’
“应问:‘见何事?云何见?汝何因故见?彼比丘复以何因缘使汝见耶?汝在何处住?彼复在何处住?见何事?为犯波罗夷、为僧残、为波逸提、为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耶?’
“若言:‘不见,以闻故。’
“应问:‘闻何事?云何闻?从谁闻?为从比丘闻?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耶?闻犯何事?为波罗夷、为僧残,乃至恶说耶?’
“若言:‘不闻,以疑故。’
“应问:‘疑何事?云何疑?从谁闻而生疑?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耶?疑何事?为疑波罗夷、僧残,乃至恶说耶?’
“若遮自恣人,不能答有智人,若以波罗夷遮,应与僧残罪,然后僧自恣。
“若以僧残罪遮,应与波逸提罪,然后僧自恣。
“若以波逸提罪遮,应与余罪,然后僧自恣。
“若以余事遮,应如法治,然后僧自恣。
“若遮自恣人,能答有智人,若以波罗夷遮,应灭摈已,然后僧自恣。
“若以僧残遮,应与波利婆沙、若本日治、若摩那埵、若出罪,与已应自恣。
“若以波逸提遮,忏悔已应自恣。
“若以余事遮,应如法治,然后自恣。”
 
尔时自恣日,有住处病比丘遮病比丘自恣。
彼不知云何?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有住处、自恣日,病比丘遮病比丘自恣,彼比丘语此比丘言:‘佛如是语:“今日病比丘不应遮”,须待此病差,长老应如法说’,彼亦当如法说,如是作已然后自恣。”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病比丘遮无病比丘自恣,彼比丘语此比丘言:“长老,佛如是语:‘须待病差,应如法说。’”
彼亦当如法说,如是作已然后自恣。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有无病比丘遮病比丘自恣,彼比丘语此比丘言:“佛如是语:‘须待病差,长老应如法说。’”
彼亦当如法说,如是作已然后自恣。
 
尔时有异住处,众多比丘结安居,精勤行道得增上果证。
彼作如是念:“我曹若今日自恣者,便当移住余处,恐不得如是乐;我曹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有住处,众多比丘结安居,精勤行道得增上果证;诸比丘作如是念:‘我曹若今日自恣,便当移住余处,恐不得如是乐’;彼比丘即应作白增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日不自恣,四月满当自恣;白如是’;应作如是白四月自恣。”
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安居 =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安居之时期,一般多以一夏九旬(即三个月)为期。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四,以四月十六日为安居之始日,七月十五日为终日,翌日为自恣日;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则以七月十五日为自恣日;大唐西域记卷二、卷八所举之安居期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关于安居之种类有二说:一说为前安居、后安居二种,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后安居始于六月十六日。一说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三种,前安居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始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后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
 
尔时有异住处,众多比丘共住。
自恣日,诸比丘闻彼住处比丘斗诤不和合,欲来此自恣。
我曹当云何?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若有住处,众多比丘共住,自恣日闻异住处比丘斗诤不和合,欲来此自恣。
“彼比丘应若二、若三减日自恣。
“若十五日自恣,减作十四日。
“若十四日自恣,减作十三日。
“若闻今日来,便应集僧疾疾自恣。
若闻已至界内,便应出外自恣。
若闻已入寺内,应为具洗浴器、应具浴床、浴瓶、具刮垢刀、水器、泥器、澡豆、药草、白上座然火,请僧入浴室。
澡豆 = 洗涤身体、衣服等污秽所用之豆粉。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系由大豆、小豆、摩沙豆、豌豆、迦提婆罗草、梨频陀子等磨粉而成。故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食罢去秽条称之为‘豆屑’,并谓将此豆屑与土干、牛粪混合,则称三屑净揩。比丘于斋食之后,以澡豆净手,方可执取经卷。据大威德请问经载,若不以澡豆净手而执经卷、香炉等物,死后将堕于不净地狱。又依十诵律卷三十九所说,澡豆系贮放于木桶中。
旧比丘应密从浴室一一出至界外自恣。
“若客比丘唤自恣,应答言:‘我曹已自恣竟。’
“若旧比丘自恣竟,客比丘遮自恣,不得遮;客比丘自恣时,旧比丘遮,得遮。
若能如是方便得作者善。
若不能者,彼比丘应作白增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日不自恣,至黑月十五日当自恣;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增上自恣。
若客比丘住至黑月十五日,旧比丘应作白第二增上自恣,作如是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日不自恣,后白月十五日当自恣;如是白。’
“应作如是白第二增上自恣。
“若客比丘不去,旧比丘应如法如律强和合自恣。”
 
尔时自恣日,有住处自恣时不识罪、不识人,自恣竟识罪、识人。
彼作如是念:“我曹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往白佛,佛言:“有住处自恣时不识罪、不识人,自恣竟识罪、识人;若自恣竟,不应以前听举他罪。
 
尔时有住处,自恣时不识罪、识人,自恣竟识罪、识人。
(shí) = 知道;懂得[knowrealizebe aware](感觉;识别;辨别[distinguish]/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sense])
“若自恣竟,不应以前听举他罪。”
 
尔时有异住处,自恣时有识罪、不识人,自恣竟识罪、识人。
“若自恣竟,不应以前听举他罪。”
 
尔时有异住处,自恣日有客比丘来十四日,旧比丘十五日,诸比丘不知云何?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住处,自恣日有客比丘来少,客比丘十四日,旧比丘十五日,客比丘应从旧比丘,若不从应如法治。
“若有住处,自恣时,有客比丘来,与旧比丘等,客比丘十四日,旧比丘十五日,客比丘等,应从旧比丘,若不从应如法治。
“若自恣时,有住处客比丘来多,客比丘十四日,旧比丘十五日,旧比丘少,应从客比丘求和合。
“若彼与和合者善,若不与者,旧比丘应出界外自恣。
“若自恣日,有异住处客比丘来少,客比丘十五日,旧比丘十四日,客比丘少,应从旧比丘求和合。
“若与和合者善,若不与,客比丘应出界外自恣。
“若自恣日,有异住处客比丘来,此旧比丘等,客比丘十五日,旧比丘十四日,客比丘等,应从旧比丘求和合,若与和合者善,若不与,客比丘应出界外自恣。
“若自恣日,有异住处,客比丘来多,客比丘十五日,旧比丘十四日,旧比丘少,应从客比丘,若不从如法治。
“十五日、十六日亦如是。”
 
尔时自恣日,有住处旧比丘集欲自恣。
自恣时,客比丘来,彼比丘作如是念:“我曹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自恣日,有住处旧比丘集欲自恣。
“自恣时,客比丘来少,客比丘上座,随上座次自恣;下座,随下座次自恣。
“若说自恣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若客比丘来少,应与清净,若不与如法治。”
 
尔时自恣日,旧比丘欲自恣,客比丘来等。
“旧比丘应更自恣,若不自恣如法治;自恣竟,若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客比丘来等,旧比丘应更自恣,若不者如法治。”
 
尔时自恣日,有住处旧比丘欲自恣,有客比丘来多。
“旧比丘应更自恣,若不自恣应如法治;若自恣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客比丘来多,旧比丘应更自恣,若不者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客比丘坐欲自恣,旧比丘来少。
“旧比丘上座,随上座自恣处自恣;下座,随下座处自恣。
“若自恣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旧比丘来少,应说清净自恣,若不说者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客比丘坐欲自恣,旧比丘来等。
“客比丘应更自恣,若不如法治;若自恣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旧比丘来等,客比丘应更自恣,若不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客比丘坐欲自恣,旧比丘来多。
“客比丘应更自恣,若不自恣如法治;若自恣竟,举众未起、若多不起、若都已起,旧比丘来多,客比丘应更自恣,若不如法治。”
旧比丘旧比丘来亦如是,客比丘客比丘来亦如是。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客比丘来。
客比丘知旧比丘未来:“我等若有五人、若过五人,可作羯磨自恣。”
即作羯磨自恣。
作羯磨自恣时,有旧比丘来,客比丘自念:“我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自恣日有住处,客比丘来。
“客比丘知有旧比丘未来:‘我等若五人、若过五人,可作羯磨自恣。’
“彼比丘即作羯磨自恣。
“作羯磨自恣时,旧比丘来少,旧比丘上座随上座次自恣,若下座随下座次自恣。
“若自恣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旧比丘来少,旧比丘应说清净自恣,若不说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客比丘来。
客比丘知旧比丘未来:“我等若五人、若过五人,可作羯磨自恣。”
即作羯磨自恣。
“作羯磨自恣时,旧比丘来等,客比丘应更自恣,若不如法治;作自恣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旧比丘来等,客比丘应更自恣,若不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客比丘来。
客比丘知有旧比丘未来:“我等若五人、若过五人,可共羯磨自恣。”
即作羯磨自恣。
“作羯磨自恣时,有旧比丘来多,客比丘应更自恣,若不如法治;若自恣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旧比丘来多,客比丘应更自恣,若不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旧比丘来。
旧比丘知有客比丘未来:“我等若五人、若过五人,可作羯磨自恣。”
“作羯磨自恣时,有客比丘来少,客比丘上座随上座自恣,下座随下座自恣;若自恣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客比丘来少,应说清净自恣,若不说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有旧比丘来。
旧比丘知有客比丘未来:“我等若五人、若过五人,可作羯磨自恣。”
“作羯磨自恣时,客比丘来等,旧比丘应更作自恣,若不如法治;自恣竟,若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旧比丘应更自恣,若不如法治。”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旧比丘来。
旧比丘知有客比丘未来:“我等若五人、若过五人,可作羯磨自恣。”
“作羯磨自恣时,客比丘来多,旧比丘应更自恣,若不如法治;若自恣竟,举众未起、若多未起、若都已起,客比丘来多,旧比丘应更自恣,若不如法治.
客比丘、客比丘来亦如是。
旧比丘、旧比丘来亦如是。
“或言:‘应自恣’
“或言:‘不应自恣,若不来者,失去!灭去!’
“欲作种种方便欲破坏他,便作羯磨自恣。
“彼若作羯磨,彼比丘不成羯磨,得偷兰遮。”
 
尔时自恣日,若客比丘来,见有旧比丘相敷绳床、木床、敷具、毡、褥枕、具洗脚处,见有相不求觅,便作羯磨自恣。
作羯磨自恣时,旧比丘来,客比丘自念:“我当云何?”
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自恣日,有客比丘来,见有旧比丘相,敷绳床、木床、敷具、毡、褥枕、具洗脚处,见有相不求觅,便作羯磨自恣。
“若作羯磨自恣,不成羯磨自恣有罪。
“见相便求,求而不得,即应唤。
“若不唤而作羯磨自恣,不成羯磨自恣有罪。
“见相便求,求而不得,求既不得,便言:‘失去!灭去!’
“作种种方便,欲使他破坏,便作羯磨自恣。
“彼比丘不成羯磨,得偷兰遮。
“见相便求,求而不得,不得便唤,唤已作羯磨自恣,彼比丘羯磨不成不犯罪。
“见相便求,求而得之,和合羯磨自恣,彼比丘成羯磨自恣,不得罪,见疑亦如是。”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旧比丘来见客比丘相,见衣钵、座具、针筒、洗脚处,而不求觅,便作羯磨自恣。
“彼比丘不成羯磨自恣,得罪。
“见相便求,求而不得,即应唤。
“若不唤而作羯磨自恣,不成羯磨自恣,有罪。
“见相便求,求而不得,既求不得,便言:‘失去!灭去!’
“种种方便欲使他破坏,便作羯磨自恣,彼比丘不成羯磨,得偷兰遮。
“见相便求,求而不得,不得便唤,唤已作羯磨自恣,彼比丘不成羯磨,不犯罪。
“见相便求,求而得之,和合羯磨自恣,彼比丘成羯磨自恣,不得罪。
“见疑亦如是。”
 
尔时自恣日,有住处客比丘来,闻旧比丘声、经行声、謦欬声、诵经声、言论声,闻而不求,便作羯磨自恣。
(qǐng) = 謦欬。咳嗽。
(kài) = 重声咳嗽[cough]
作羯磨自恣时,旧比丘来,彼不知云何?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自恣日,有住处客比丘来,闻旧比丘声、经行声、謦欬声、诵经声、言论声,闻而不求,便作羯磨自恣,不成羯磨自恣,得罪。
“从闻而求,乃至和合自恣亦如是。
“闻疑亦如是。”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有旧比丘来,闻客比丘来声、经行声、謦欬声、诵经声、言论声、抖擞衣声,闻而不求,便作羯磨自恣。
(sòu) = 用通条插进火炉,抖落炉灰[jab the poker into a stove to stir the fire in order to remove the ashes]
“彼比丘不成羯磨,有罪;从闻而求,乃至和合自恣亦如是;闻疑亦如是。”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有客比丘来,见旧比丘在戒场上,见而不求,诸比丘便作羯磨自恣。
诸比丘不知云何?即白佛,佛言:“有住处,自恣日有客比丘来,见旧比丘在戒场上,见而不求,诸比丘便作羯磨自恣,彼比丘成羯磨,有罪。
“若见便求,求而不唤,便作羯磨自恣,彼比丘成羯磨自恣,有罪。
“若见而求,求而唤作羯磨自恣,彼比丘不破羯磨,无罪。
“见疑亦如是。”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有旧比丘来,见客比丘在戒场上,见而不求,诸比丘便作羯磨自恣。
“彼比丘成羯磨自恣,有罪。
“若见便求,求而不唤,便作羯磨自恣,彼比丘成羯磨自恣,有罪。
“若见而求,求而唤,作羯磨自恣,彼比丘成羯磨,无罪。
“见疑亦如是。
“客比丘闻旧比丘亦如是,闻疑亦如是。
“旧比丘闻客比丘亦如是。闻疑亦如是。”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有客比丘来,见有旧比丘在界内,见而不求,便作羯磨自恣。
作羯磨自恣时,见有旧比丘来,不知云何?即告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住处,自恣日有客比丘来,见有旧比丘在界内,见而不求,便作羯磨自恣,彼比丘不成羯磨,有罪。
“见而求,求而不唤,便作羯磨自恣,彼比丘不成羯磨,有罪。
“见便求,求已唤,和合作羯磨自恣,彼比丘成羯磨,无罪。
“见疑亦如是。”
 
尔时有住处,自恣日有旧比丘来,见客比丘在界内,见而不求,便作羯磨自恣。
“彼比丘不成羯磨自恣,有罪。
“若见便求,求而不唤,便作羯磨自恣,彼比丘不成羯磨自恣,有罪。
“若见而求,求而唤,和合作羯磨自恣,彼比丘成羯磨自恣,无罪。
“见疑亦如是。
“客比丘闻旧比丘亦如是,闻疑亦如是。
“旧比丘闻客比丘亦如是,闻疑亦如是。”
 
时六群比丘作如是念:“从有比丘有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
诸比丘即白佛,佛言:“不应作如是意:‘从有比丘有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
 
彼比丘作如是念:“从有比丘有住处,至无比丘无住处,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
佛言:“不应作如是念:‘从有比丘有住处,至无比丘无住处,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
 
彼作如是念:“从有比丘有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无住处,若往比丘戒场上,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
佛言:“不应作如是意:‘从有比丘有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无住处,若往比丘戒场上,恐余比丘为我作羯磨若遮自恣。’
“若无僧共去、无难事去者,得突吉罗。
“从有比丘无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亦如是。
“从有比丘无住处,至无比丘无住处,亦如是。
“从有比丘无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无住处,亦如是。
“从有比丘有住处、无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亦如是。
“从有比丘有住处、无住处,至无比丘无住处,亦如是。
“从有比丘有住处、无住处,至无比丘有住处、无住处,亦如是。
“若为亲友知识,亦如是。”
 
尔时六群比丘尼作如是意:“往寺内遮余比丘,莫为六群比丘作羯磨若遮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作如是意:‘往寺内遮余比丘言:“莫为六群比丘作羯磨若遮自恣。”’
“不应在比丘尼前作羯磨若遮自恣。”
 
时诸比丘尼,遣式叉摩那、沙弥尼至寺内遮余比丘,莫为六群比丘作羯磨若遮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遣式叉摩那、沙弥尼至寺内遮余比丘,莫为六群比丘作羯磨若遮自恣;不应在式叉摩那、沙弥尼前作羯磨若遮自恣。”
 
彼诸比丘尼,复遣白衣知识往寺内遮余比丘,莫为六群比丘作羯磨若遮自恣。
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作如是念:‘遣白衣知识往寺内遮余比丘,莫为六群比丘作羯磨若遮自恣。‘
“不应在白衣前作羯磨若遮自恣。”
 
尔时王波斯匿,遣兵卫护众僧,诸比丘语众兵人言:“小却,我曹欲作羯磨自恣。”
小却(xiǎo què) = 稍稍后退。/稍后,过些时候。/稍稍推辞。
彼人言:“王遣我等卫护众僧,今不敢往余处。”
诸比丘白佛,佛言:“应更语使避余处去;若去者善,若不去,自应去至不见不闻处作羯磨自恣,不应在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自恣。”
 
时诸天、龙、夜叉来听自恣,有天眼比丘见,见已生畏慎心:“佛不听我曹在未受大戒人前自恣。”
即白佛,佛言:“除人未受大戒,余者听在前羯磨自恣。”
 
彼自恣竟,说戒坐久疲极。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自恣竟复说戒,自恣即是说戒。”
佛说如是。
 
############################################################
 
#皮革揵度
皮革犍度 = Camma-khandhaka,为二十犍度之第五。即规定有关革屣、卧具、床,及其他革制用具之使用与可否蓄积之法。系就比丘身着皮革之事,而说明其为如法或不如法。例如特允寒冷地区之比丘着用皮类之衣物等情况。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瞻婆城有大长者子,字守笼那。
其父母唯有此一子,甚爱念之,生来习乐,未曾蹑地而行,足下生毛。
(niè) = 踩踏[tread]
 
时摩竭国王,闻瞻婆城中大长者有子,父母甚爱念之,生来习乐,未曾蹑地而行,足下生毛。
迟欲见之,即敕瞻婆城主:“使诸长者各将其儿来至我所。”
时瞻婆城主,即各将其儿诣摩竭王所,到已头面礼王足在一面住,即白王言:“王欲见瞻婆城中大长者子,此子生来习乐,父母爱之,未曾蹑地而行,足下生毛,愿王听以衣敷地。”
王言:“听以衣敷地。”
时长者子守笼那,即以衣敷地,诣王所、头面作礼。
王见足下生毛,心甚欢喜,王即与现世利益已,语言:“我已与汝现世利益;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汝可往见礼拜问讯,当与汝后世利益。”
 
时瞻婆城主及诸长者闻王语已,共诣耆阇崛山。
时有长老娑竭陀为佛给使,在异处磐石上坐。
(pán) = 纡回层叠的山石,巨石[monolith]
时瞻婆城主诣长老娑竭陀所问言:“今世尊在何处?我等欲见如来。”
娑竭陀言:“小待长者,须我白佛。”
尔时长老娑竭陀即没石上,如力士屈申臂顷,从彼来踊出佛前白言:“瞻婆长者欲见世尊。”
佛告言:“汝往屋荫中敷座,我当往坐。”
时娑竭陀即受教敷座已,还到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言:“我已敷座竟,今正是时。”
尔时世尊,从屋中出坐已,告娑竭陀言:“语瞻婆长者来。”
时长老娑竭陀没于佛前,如力士屈申臂顷,踊出于石上。
时诸长者见,叹未曾有:“世尊弟子神足犹尔,况复如来。”
娑竭陀言:“长者宜知是时。”
瞻婆城主来诣佛所,头面作礼却坐一面。
世尊尔时即为诸长者子及瞻婆城主,种种方便说法劝化,令大欢喜,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即于座上得法眼净,见法得法得果证,不复回还,白世尊言:“大德,从今已去,归依佛法僧,听为优婆塞;从今已去,不杀生乃至不饮酒。”
尔时长者子守笼那在会中坐,作是念言:“我闻佛所说,若我在家与妻子俱,不得修清净行,我今宁可从佛求除须发舍家为道。”
意欲令众罢散。
(bà) = 从网,从能。表示用网捕住有贤能的人。“网”在字的上部楷书多写作“罒”。罢官;免去;解除[dismiss from office](停止[stopcease]/完毕[finish]/归,返回[return]/pí = 古同“疲”,累。)
尔时瞻婆城主,闻佛种种方便说法,心大欢喜,即从坐起,作礼绕佛而去。
 
长者子守笼那,还诣佛所,头面作礼却住一面,即白世尊言:“如我闻佛所说,若我在家与妻子俱,不得修清净行;今欲从世尊求除须发舍家为道。”
佛问守笼那:“汝父母听汝否?”
答言:“世尊,父母未听。”
佛言:“若父母不听,如来不听出家。”
答言:“我今当作方便令父母听。”
佛言:“今正是时。”
 
时守笼那,还瞻婆城,至父母所白言:“如我闻佛所说,若我在家与妻子俱,不得修清净行,今欲于佛所求除须发舍家为道,愿父母听。”
父母答言:“出家之法甚难,为沙门亦不易,不如在家乐于爱欲自恣作福,不须出家。”
时守笼那闻父母如是语,犹故不息,乃至第二、第三亦如是。
守笼那如是三白父母,犹故不听。
时守笼那,即从坐起而坐地,作如是言:“从今已去,止不洗浴,香不涂身,不饮不食,若或当死,若或得出家,一日不食乃至五日。”
时守笼那诸亲里知识,闻守笼那欲从佛求除须发欲出家为道,父母不听一日不食乃至五日。
时守笼那诸亲里知识,往守笼那所语言:“可起守笼那,洗浴身体,以香涂身,饮食自乐,恣作福德,出家不易沙门亦难,且止不须出家。”
守笼那闻诸亲里知识如是语,犹故不止,第二、第三亦如是;亲友亦如是。
尔时守笼那伴等,诣守笼那父母所,作如是言:“可听守笼那舍家为道,若乐出家有常相见,若不乐出家便当还此;守笼那若死,当复云何?”
父母即言:“随意出家。”
时守笼那闻父母听许,心自念言:“我今羸瘦如是,不堪一食,可小自将养。”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时守笼那少多有力,往父母所白言:“我今出家去。”
父母言:“今正是时。”
 
时守笼那即往王舍城耆阇崛山。
到世尊所头面作礼在一面住,白言:“父母已听我出家为道,愿佛度我得受大戒。”
佛即听出家受大戒。
尔时守笼那父母,于两城中间七处安驿,为守笼那送热食及时令到。
驿(yì) = 古代供传递公文或传送消息用的马[post horse](驿站。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post])
时守笼那以此食与上座已,自入城乞食。
其父母闻守笼那以所送食与诸比丘自乞食,从今已去,止不复与送食。
尔时守笼那,往温水河边尸陀林中住,勤行精进,经行之处血流污地,如屠杀处。
寒林/尸多婆那林/尸摩赊那林/深摩舍那林/尸陀林 = Sita-vana,为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之森林。林中幽邃且寒,初为该城人民弃尸之所,后为罪人之居地。其后泛称弃置死尸之所为寒林。
时守笼那在静处思惟,心自念言:“我今勤行精进,如佛弟子中无有胜我者,我今何故不得无漏解脱?我家中大有财宝,可自娱乐自恣作福;今宁可舍戒还家,不复为道。”
尔时世尊知其心念,譬如力士屈申臂顷,从耆阇崛山至尸陀林中往经行处,见血污地如屠杀处。
世尊知而故问余比丘:“此谁经行处?血污地如屠杀处。”
诸比丘白佛言:“是守笼那比丘勤行精进,是其血污地。”
佛言:“唤来。”
比丘受教,往守笼那所语言:“世尊唤汝。”
守笼那闻佛唤,即往佛所礼佛足却坐一面。
佛知而故问:“汝于屏处作如是念:‘我勤行精进,如佛弟子中无胜我者,我今何故不得无漏解脱?我家中大有财宝,可自娱乐自恣作福;今宁可舍戒还家,不复为道’耶?”
“实尔,世尊。”
世尊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汝在家时,能弹琴否?”
“如是,世尊,在家实能弹琴。”
“守笼那,云何?琴弦若急,音声好否?”
“不也,世尊。”
“守笼那,云何?琴弦若缓,音声好否?”
“不也,世尊。”
“云何守笼那,琴弦不缓不急,音声好否?”
“如是,世尊。”
佛言:“如是守笼那,若大勤精进掉动,若少精进懈怠,应等精进等于诸根。”
尔时守笼那闻佛略说教诫已,独在静处勤修精进,心不放逸,初夜、后夜警意修行助道之法,所为出家得果不久,无上净行现世得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身。
知守笼那比丘得阿罗汉道。
时守笼那比丘得阿罗汉道已,往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佛言:“若有比丘得阿罗汉,尽诸有漏,乐于六处,乐于出离,乐不瞋恚,乐于寂静,乐尽爱欲,乐尽受阴,乐于无痴。
六入/六处 = Salayatana,是十二因缘中的第五支。按《中阿含经·业相应品·度经》和玄奘译《缘起经》等等,缘起法中的六处同于十二处中的六内处。缘于各种希求所起的名色,六根即眼、耳、鼻、舌、身及意根,皆得增长,叫做名色缘六处。
“若有比丘得罗汉漏尽,乐此六处。
“世尊,颇有不依于信得出离否?”
“不应作如是意:‘不依于信,得罗汉道,尽于有漏,尽欲无欲、尽恚无恚、尽痴无痴,乐于出离。’”
 
“世尊,颇有不依持戒故得乐无恚否?”
“不应作如是意:‘不依持戒,得罗汉道,尽于有漏,尽爱无爱、尽恚无恚、尽痴无痴,乐于无恚。’”
 
“世尊,颇有不断诸利养乐寂静否?”
“不应作如是意:‘不断利养,得罗汉道,尽恚无恚、尽痴无痴,乐于寂静;彼尽欲无欲、尽恚无恚、尽痴无痴,爱尽、受阴尽,乐于无痴。’
“如是比丘,心解脱有漏,眼见多色,慧解脱、心解脱,二俱不染污,识不与色杂,住第四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世尊,由如大石山全,为一叚不缺无孔不漏。
(jiǎ) = 借。后作“假”。(xiá = 通“瑕”。/通“遐”。)
“若东方有大疾风雨来,此山不移不可倾动;南西北方亦复如是。
“如是世尊,若比丘得阿罗汉道,心得解脱尽于有漏,眼见多色,慧解脱、心解脱,二俱不染污,识不与色杂,住第四禅,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慧解脱 = Panna-vimutti。指仅由无漏之智慧力断除烦恼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乃‘俱解脱’之对称。为阿罗汉之一,七圣之一,九无学之一。所谓俱解脱,指得灭尽定,由慧、定之力,断除烦恼、解脱二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而慧解脱则系未得灭尽定,仅以慧之力,断除烦恼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
心解脱 = Citta-vimutta,谓由定力而于定障得解脱。与「慧解脱」相对。其原始本意,系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解脱之当体即为心,故称心解脱;而以智慧解脱者,则称慧解脱。但后世术语化,将无明之灭称慧解脱,将渴爱之灭称心解脱。更以心解脱连结于禅定,谓依定而解脱定障,与无贪相应者,称为心解脱。依慧而解脱烦恼障,与无痴相应者,称为慧解脱。此二者同时解脱者,则称俱解脱。
 
说是语已,重说偈言:
 
“乐出离者,乐寂比丘;乐不瞋恚,及尽爱者。
“乐尽受阴,心不愚痴;审知不起,从是解脱。
(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审知(shěn zhī) = 由审察而明白。亦指清楚地知道,确知。
“以正解脱,便为息灭;已得无观,更无有作。
“譬如大山,风不能坏;如是色声,香味触法。
“于善恶法,智者不动;心住解脱,见于灭尽。”
 
如是守笼那说此偈已,佛即可之,从坐起前礼佛足而去。
去未久,佛告诸比丘言:“应作如是自记得道,但说其义不正言得,不如余愚痴比丘,欢喜自记后无所得、空自疲苦。”
尔时守笼那,于异时往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
佛告守笼那:“汝生来习乐不串涉苦,听汝于寺内着一重革屣。”
(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即白佛言:“我舍五象王出家为道,或致人笑言:‘守笼那舍五象王出家为道,贪一重革屣。’
若世尊听诸比丘畜者,我亦当畜。”
 
佛时默然可之,即以是因缘集比丘僧,为诸比丘随顺说法,无数方便称赞行头陀、少欲知足、乐出离者,告诸比丘:“为护身、护衣、护卧具故,听在寺内着一重革屣。”
 
时诸比丘着一重革屣,不久便穿坏。
“听以树皮若皮补之,当以缕缝,若断坏应以筋若毛、若皮缕缝。”
(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彼时须锥,比丘白佛,佛言:“听畜锥。”
(zhuī) = 钻孔的工具[a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