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星期二

四分律-三分之十(二十揵度)

四分律卷第四十
 
三分之(二十揵度)
揵度/建陀/建图/干度/塞建陀/娑犍图/犍度 = Khandhaka之音译。意指蕴、聚、众、分段。即分类编集,而将同类之法聚集一处之谓。相当于品或节。系有关受戒、布萨、安居等僧团内之仪式作法,与日常生活之规定条文,经由分类整理而成者。据巴利语律典所记载,共有二十二犍度(汉译四分律则仅有二十犍度):()规定出家受具足戒法之受戒犍度,又称大犍度。()说明布萨规定之布萨犍度。()说明安居规定之安居犍度。()说明自恣规定之自恣犍度。()说明持用皮革制品之皮革犍度。()说明有关食物、药物等制定之药犍度。()说明有关迦絺那衣(Kathina-dussa)规定之迦絺那衣犍度。()说明有关比丘着衣之衣犍度。()说明释尊居于瞻波时所制定有关众僧会议方法之瞻波犍度。()说明在拘睒弥所发生教团内部纷争之拘睒弥犍度。上述十项称大品,其次则为十二小品所组成有关刑罚之规定。其中,末两项即为有关王舍城之第一结集与毗舍梨的第二结集之规定,然汉译四分律无此部。
 
#覆藏揵度
别住犍度 = 有关比丘接受别住处分的规定。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六群比丘自行覆藏,更互与覆藏羯磨、本日治、摩那埵、出罪羯磨。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自行覆藏与他覆藏羯磨、本日治、摩那埵、出罪。”
 
彼行本日治比丘,更互作覆藏、本日治、摩那埵、出罪,佛言:“不应自行本日治,更互作覆藏、本日治、摩那埵、出罪。”
 
彼自行摩那埵比丘,更互作覆藏,佛言:“不应自行摩那埵、与他作覆藏羯磨乃至出罪。”
 
彼自出罪,更互作覆藏羯磨乃至出罪,佛言:“不应自出罪、与他覆藏羯磨乃至出罪。”
 
彼行覆藏,更互作覆藏羯磨、本日治、摩那埵、足满二十人出罪,佛言:“不应尔;自行覆藏、本日治亦如是,自行摩那埵亦如是,自行出罪亦如是。”
 
彼行覆藏者,与他受大戒,与他依止、畜沙弥、受僧差、差已教授比丘尼,佛言:“行覆藏者不应尔。”
 
彼行覆藏者,知有余比丘能说戒者而为他说戒、于僧中或问毗尼义或答、在众僧作羯磨人数中、受僧羯磨差平断事、受众僧差使,佛言:“行覆藏者不应尔。”
 
彼行覆藏者,或早入聚落逼暮还、或不亲附沙门亲近外道、不随顺比丘说异教,佛言:“不应尔。”
(mù) = 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日落时,傍晚[dusksunsetevening]
 
彼行覆藏者,若犯此罪、若相似、若从此生、若重于彼、呵他羯磨及作羯磨者,佛言:“不应尔。”
 
彼行覆藏者,受清净比丘敷座、洗脚、拭革屣、揩摩身,佛言:“不应尔。”
(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kāi) = 擦抹;摩擦[rubwipe]
 
彼行覆藏者,受清净比丘起迎逆、礼拜、执手、恭敬问讯、为持衣钵,佛言:“不应尔。”
 
彼行覆藏者,举清净比丘、作忆念、作自言、为他作证、遮说戒、遮自恣、与清净比丘共斗,佛言:“不应尔。”
 
彼行覆藏者,共清净比丘行入白衣家、或随他比丘行、或将他比丘行、或受他供养、或受清净比丘剃发、或受清净比丘作使,佛言:“不应尔。”
 
彼行覆藏比丘,共清净比丘行、至前食后食上在前行、或并语并行、或反抄衣、或通肩披衣、或裹头、或覆两肩、或着革屣,佛言:“不应尔;自今已去听偏露右肩、脱革屣随从后行。”
 
彼行覆藏者,作如是意:“不往食上,恐余比丘知我行覆藏。”
佛言:“不应尔。”
 
彼行覆藏者作如是意:“至食上不坐,恐余比丘知我行覆藏。”
彼行覆藏比丘,作如是意:“请取食食,恐余比丘知我行覆藏。”
佛言:“不应尔。”
 
彼行覆藏者,与清净比丘随次坐,佛言:“不应尔;听在末行坐。”
 
世尊有如是教,犯罪人应在下行坐。
彼在白衣下坐,佛言:“不应尔。”
 
彼在沙弥下坐,佛言:“不应尔;应在大比丘末行坐。”
 
彼行覆藏者,与清净比丘共经行处行,彼在下经行处,己在高经行处,或在前行、或并语、或共行、反抄衣、通肩披衣、或裹头覆两肩、着革屣,佛言:“不应尔。”
佛言:“听偏露右肩、脱革屣在后行。”
 
彼行覆藏者,道路行作如是意:“不在正道行,恐余比丘知我行覆藏。”
佛言:“不应尔。”
 
彼行覆藏者,在道行作如是意:“在后行,恐余比丘知我行覆藏。”
佛言:“不应尔。”
 
彼行覆藏者,共清净比丘共一座、一床、一板,佛言:“不应尔。”
 
若长床板,佛言:“听作隔断然后坐,若取余床在后坐。
“彼行覆藏者,若在小食大食上,应扫洒敷坐具、水瓶、洗瓶、具盛残食器,应为清净比丘敷坐具,乃至洗足器物、拭足巾、盛水器。
“清净比丘来,应出远迎为持衣钵。
“若有钵、床钵支应安置上。
“若僧伽梨在头上肩上,应取看之,无垢秽污否?
“若有尘垢秽污,应却便却,应浣当浣。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浣已晒着绳床上、木床上,应与清净比丘具洗足器、拭足巾、水器,拭革屣已着左面看之,不令泥水污否?
(shì) = 揩,擦[wipe away]
“若有泥水污者,当移避之,为清净比丘洗足已除去石水器安置本处。
“彼应净洗手,与清净比丘过食。
“清净比丘食时,应供给所须,若酪浆、若蔓㝹苦酒、盐菜应与,若热当扇,须水应与水。
“若恐时过当俱食。
“清净比丘食已,当为取钵与洗手。
“若自食已有残食,应与人若非人,若着无虫水中若无草处,洗食器还复本处,应扫洒食堂除去粪土。”
 
彼比丘便用已,常食钵盛粪扫弃,余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用钵弃粪扫,听以盆若澡盘若扫帚;钵应净洁畜。
(zhǒu) = 扫帚[broom]
 
“彼行覆藏比丘,若僧洗浴,应至清净比丘所问言:‘大德洗否?’
“若彼答言:‘当洗。’
“此比丘便应先看浴室,无尘秽否?
“若有尘秽,应扫便扫,应水洒便洒,应取薪便取,应破便破,应然火便然火,应着薪便着,应与清净比丘具洗浴瓶、若浴床、若刮汗刀、若水器、若泥器、若树皮、若细末药、若泥。
“应问上座已燃火。
“若清净比丘病若老羸,应扶将至浴室所。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若不能行者,以绳床、木床、若衣舁至浴室所,应取清净比丘衣安着衣架上、若龙牙杙上。
“若有油应为涂身,彼油器无安处不坚牢。”
佛言:“安着龙牙杙上、若悬着壁上。
(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若清净比丘病老羸,应扶将入浴室中,与绳床、木床、浴瓶、刮汗刀、水器、泥器,与树皮细末药泥。
“若烟来熏眼,当为安障。
“若头热背热应为覆,若欲洗浴入浴室,应白清净比丘。
“若作如是意:‘欲白清净比丘,恐烦乱共相逼迮’者,直尔入浴室,在清净比丘后揩摩身,彼即入浴室,至清净比丘后住,应为余比丘揩摩身,不应受他揩摩身。
“为清净比丘洗浴已,然后自浴。
“若清净比丘老,应扶将出,若病以绳床、若木床,舁出浴室。
“应与清净比丘敷座、与洗脚器、拭巾、洗脚革屣,应取清净比丘衣舒看抖擞,勿令有蛇蝎诸毒虫,然后授与。
“若有眼药丸香应与,若有甜蒱桃浆、蜜、石蜜,净洗手受,授与清净比丘。
“若清净比丘老病乏气力者,应扶若以绳床、木床、若衣舁还房。
(yú) = 共同抬东西[<of two or more people> carry]/携带[bring]
“应先入清净比丘房内敷卧具,若毡手扪摸看,扶清净比丘卧,以衬体衣着内被覆上。
“若出房应闭户,至浴室中看,若有绳床、木床、若浴瓶、若刮汗刀、水器、泥器、树皮细末药泥,还复本处。
“应洗浴室便洗,有不净水应出便出,有火应灭便灭、应覆便覆。
“若浴室户应闭便闭应脱举便举。
“应日三时见清净比丘,彼应作者一切应如法作。
“若清净比丘有所作不应违逆,若违逆应如法治。
 
“彼行覆藏者至布萨日应扫洒布萨处、敷坐具、水瓶、洗脚瓶、然灯、具舍罗。
“彼行覆藏者布萨竟应还复床座、水瓶、洗脚瓶、舍罗着本处。”
舍罗 = Sara,即百舌鸟之雄鸟,能说人语。/Salaka,意译筹。即以竹、木、铜、铁等所作之细板,用于教团行灭诤或布萨时计算比丘之数。
 
彼行覆藏比丘,在上好房中住,余客比丘无住处。
诸比丘白佛。佛言:“行覆藏比丘,不应在上好房中住,听在小房中住。”
 
客比丘来遣行覆藏者出,佛言:“不应遣亦不应去,听作如是语:‘大德,我曹不得二三人共宿。’”
 
行覆藏比丘作如是念:“众僧衣物为随次取、应坐处取耶?”
佛言:“应随次取已在下行坐。”
 
彼行覆藏比丘作如是念:“我曹得更互作使否?”
佛言:“听。”
 
“我曹得自相恭敬礼拜迎逆执手问讯否?”
佛言:“听。”
 
彼如是念:“我曹得使僧伽蓝人沙弥否?”
佛言:“听。”
 
“我曹得受僧伽蓝人、沙弥礼拜迎逆执手问讯否?”
佛言:“得受。”
 
彼行覆藏者,不白清净比丘,佛言:“听白。
“应如是白。
“布萨日彼比丘应至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犯僧残罪,随覆藏日从僧乞覆藏羯磨,僧已与我随覆藏日羯磨;我某甲已行若干日,余有若干日在;白大德令知我行覆藏。’
“若大众难集、若不欲行、若彼人软弱多有羞愧,应至清净比丘所白言:‘大德上座,我今日舍教敕不作。’
“若欲作时,应至清净比丘所白言:‘我今日随所教敕当作。’”
 
彼行覆藏者,至余处见余比丘不白,佛言:“应白;不白失一夜,得突吉罗。”
 
犯而未遂的罪行:
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偷兰遮
Thullaccaya,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为佛制戒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诸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
 
世尊既听白,余比丘便从此至余处白,从此至余处疲极。
佛言:“不应从此处至余处白,听若有因缘往应白,若复不白,失一夜,得突吉罗罪。”
 
彼行覆藏者,有客比丘来不白,佛言:“应白;若不白,失一夜,得突吉罗罪。”
 
世尊既听彼白客比丘,便至道路白诸疾行比丘遂疲极,佛言:“不应往道路白疾行比丘,应在僧伽蓝内徐行者白;若不白,失一夜,得突吉罗罪。”
 
彼行覆藏者,病不遣信白,佛言:“应白;若不白,失一夜,得突吉罗罪。”
 
彼行覆藏者,二、三人共一屋宿,佛言:“不应尔;若二、三人共一屋宿,失一夜,得突吉罗罪。”
 
彼行覆藏者,在无比丘处住,佛言:“不应尔;若住,失一夜,得突吉罗罪。”
 
彼行覆藏者,不半月半月说戒时白,佛言:“听白。
“若不白,失一夜,得突吉罗罪。
“有八事失夜:往余寺不白、有客比丘来不白、有缘事自出外不白、寺内徐行者不白、病不遣信白、二三人共一屋宿、在无比丘处住、不半月半月说戒时白,是为八事失夜。
“佛听半月半月说戒时白,应如是白。
“彼行覆藏者应至僧中,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言:‘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犯僧残罪覆藏;我某甲比丘随覆藏日,从僧乞覆藏日羯磨,僧已与我随覆藏日羯磨;我某甲比丘,已行若干日,未行若干日;白大德令知我行覆藏。’”
 
佛言:“听行摩那埵比丘亦行如上诸事。
“行摩那埵者,应常在僧中宿日日白。
“应如是白,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白:‘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犯僧残罪不覆藏,从僧乞六夜摩那埵,僧已与我六夜摩那埵;我某甲比丘,已行若干日,未行若干日;白诸大德僧,令知我行摩那埵。’”
 
############################################################
 
#遮揵度
遮说戒犍度 = 有关犯戒比丘不参加布萨的规定。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六群比丘作如是念:“世尊无数方便教诸比丘,展转相教更相受语。”
便举清净无罪比丘。
佛言:“不应举清净无罪比丘。”
佛言:“听先求听。”
 
六群比丘闻佛教先求听,彼即清净比丘先从六群比丘求听者求听,佛言:“不应尔;自今已去听内有五法应求听:知时不以非时、真实不以不实、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
 
时六群比丘内无五法,余比丘内有五法,从六群比丘求听而不与听。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内有五法求听者应与。”
 
时六群比丘,他求听便去、许他听已亦去,佛言:“不应尔,听作自言。”
 
时六群比丘,许他求自言已便去、自作自言已复去,佛言:“不应尔。”
佛言:“听布萨说戒时,应遮说戒。”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时六群比丘,闻佛听遮说戒,便遮清净比丘说戒,佛言:“不应尔。”
佛言:“汝曹善听,有如法遮说戒,有不如法遮说戒:一非法一如法、二非法二如法、三非法三如法、四非法四如法、五非法五如法、六非法六如法、七非法七如法、八非法八如法、九非法九如法、十非法十如法。
 
“何等一非法?若遮无根作,是为一非法。
“何等一如法?遮有根作,是为一如法。
“何等二非法?遮无根作、不作,是为二非法。
“何等二如法?遮有根作、不作,是为二如法。
“何等三非法?遮无根破戒、破见、破威仪,是为三非法。
“何等三如法?遮有根破戒、破见、破威仪,是为三如法。
“何等四非法?遮无根破戒、破见、破威仪、无根邪命,是为四非法。
“何等四如法?遮有根破戒、破见、破威仪、有根邪命,是为四如法。
“何等五非法?遮无根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遮无根突吉罗,是为五非法。
“何等五如法?遮有根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遮有根突吉罗,是为五如法。
“何等六非法?遮无根破戒作、不作,破见作、不作,破威仪作、不作,是为六非法。
“何等六如法?遮有根破戒作、不作,破见作、不作,破威仪作、不作,是为六如法。
“何等七非法?遮无根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是为七非法。
“何等七如法?遮有根波罗夷、僧残、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是为七如法。
“何等八非法?遮无根破戒作、不作,破见、破威仪,无根邪命作、不作,是为八非法。
“何等八如法?遮有根破戒作、不作,破、见破威仪,有根邪命,是为八如法。
“何等九非法?遮无根破戒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破见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破威仪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是为九非法。
“何等九如法?遮有根破戒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破见、破威仪若作、若不作、若作不作,是为九如法。
“何等十非法?非波罗夷不入波罗夷说中,非舍戒不入舍戒说中,随如法僧要,随如法僧要不违逆,如法僧要不入违逆说中;破戒不见、不闻、不疑,破见、破威仪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十非法。
“何等十如法?波罗夷入波罗夷说中,舍戒入舍戒说中,如法僧要、如法僧要违犯、如法僧要呵说,入如法僧要呵说中,破戒见闻疑,破见、破威仪见闻疑,是为十如法。
 
“云何犯波罗夷如因缘相貌犯波罗夷?
 
四波罗夷罪/四种根本罪/四波罗夷法/四波罗市迦法/四极恶法/四他胜法/四波罗夷戒/四夷/四夷戒/四波罗夷 = Cattaro-parajika dhamma,指比丘应远离之四种根本重罪。略称淫盗杀妄。即比丘所受持之具足戒中属波罗夷一类之四戒。下记之四罪为极重罪,触犯者不得与比丘众共住。
大淫戒
A-brahma-cariya,又作非梵行戒、不净行戒、淫戒、不净行学处。淫,指耽溺于女色;不净行,指自爱着染污之心所作之行业;非梵行,指染污净戒而退失圣道之不清净行。故禁止比丘与人或畜行淫。
大盗戒
Adinnadana,又作不与取戒、偷盗戒、盗戒、取学处。即禁止以盗心取得非给与之物。所盗之物可分三类。
三宝物,指佛物、法物、僧物。
人物,指世间人之所有物。
非畜物,指天神、鬼神之物。
大杀戒
Vadha/badha,又作杀人戒、杀戒、断人命学处。即禁止杀人,或教唆杀人。杀畜牲则称小杀戒,或杀畜牲戒。
大妄语戒
Musa-vada uttari-manussa-dhamma,又作大妄戒、妄说过人法戒、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上人法、过人法、妄说上人法。即禁止于未体得上人法时,妄说证悟之语。
 
“比丘见此相貌知犯波罗夷,若不见此比丘犯波罗夷,闻彼比丘犯波罗夷。
“比丘若欲以此见闻疑,于彼比丘前,布萨时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此某甲比丘犯波罗夷,众僧不应在此比丘前说戒;今遮此比丘说戒。’
“成遮说戒。
“遮说戒时,众僧八难事,一一难事起:王难、贼难、火难、水难、病难、人难、非人难、恶虫难。
“此比丘若欲以此见闻疑此住处、彼住处说戒时,于彼比丘前,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入波罗夷说中,此事未决定,今应决定,不应在此比丘前说戒;今遮此比丘说戒。’
“成遮说戒。
 
“云何舍戒如因缘相貌?
发戒失戒/得戒舍戒 = 即得戒与舍戒之并称。发得律仪、不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三种之无表色,称为得戒;反之,舍失所得之戒体则称为舍戒。无表色,指于身中相续恒转,有招致乐果及防非止恶,或招致苦果及防善止善之功能的无见无对之色法。
“知是舍戒比丘,见是相貌知此比丘舍戒。
“若不见此比丘舍戒,闻彼某甲比丘舍戒。
“比丘若欲以此见闻疑于布萨时,在比丘前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舍戒,不应在此比丘前说戒;我今遮此比丘说戒。’
“成遮。
“遮说戒时有八难事起:王难乃至恶虫难。
“彼比丘若欲以此见闻疑布萨时此住处、彼住处,在彼比丘前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入舍戒说中,此事未决定,今应决定此事,不应在此比丘前说戒;我今遮此比丘说戒。’
“成遮。
 
“云何如法僧要不随如因缘相貌?
“如法僧要不随比丘,见此相貌知此比丘如法僧要不随。
“若不见此比丘如法僧要不随,闻彼某甲比丘如法僧要不随。
“比丘若欲以此见闻疑布萨时,在此比丘前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如法僧要不随,不应在此比丘前说戒;我今遮此比丘说戒。’
“成遮。
 
“云何如法僧要违逆如因缘相貌?
“如法僧要违逆比丘,见此相貌知此比丘如法僧要违逆。
“若不见此比丘如法僧要违逆,闻彼某甲比丘如法僧要违逆。
“比丘若欲以此见闻疑布萨时,在彼比丘前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如法僧要违逆,不应在此比丘前说戒;我今遮此比丘说戒。’
“成遮。
“遮说戒时,八难事中有一一事起,从王难乃至恶虫难。
“彼比丘若欲以此见闻疑此住处、彼住处布萨时,在此比丘前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入如法僧要违逆说中,此事未决定,今应决定,不应在此比丘前说戒;我今遮此比丘说戒。’
“成遮。
 
“云何破戒如因缘相貌?是破戒比丘,见此相貌知彼比丘破戒。
“若不见此比丘破戒,闻彼某甲比丘破戒。
“此比丘若欲以此见闻疑布萨时,在此比丘前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作如是言:‘某甲比丘破戒,不应在此比丘前说戒;我今遮此比丘说戒。’
“成遮。
“破见、破威仪亦如是,是为十如法。
 
“若比丘欲举他者,内有五法应举他。
“何等五?以时不以非时、真实不以不实、有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
“比丘有此五法应得举他。
“何以故?我见比丘举他,以非时不以时、不实不以实、或以损减不以利益、或以粗犷不以柔软、或以瞋恚不以慈心,彼余比丘应语此比丘言:‘举汝,非时不以时,莫起瞋恨;以不真实不以实,以损减不以利益,以粗犷不以柔软,以瞋恚不以慈心,莫以此语瞋恚。’
“若比丘被他不实举者,应以此五事解喻:‘举汝,非时、不真实、损减、粗犷、瞋恚,莫以是愁忧。’
“被不实举者,应以此五事解喻。
“彼不实举他者,应与五事呵责:‘汝举他,非时不以时、以不实不以实、以损减不以利益、以粗犷不以柔软、以瞋恚不以慈心,可惭愧。’
“以不实举他者应以此五事呵责。
“何以故?令后不复以不实举清净比丘,呵责已应如法治。
 
“被真实举比丘,应以五事呵责:‘举汝得时不以非时,莫生瞋恨,真实不以不实、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莫生瞋恨。’
“被真实举比丘,应以此五事呵责,呵责已如法治。
 
彼真实举他者,应以五事赞美:‘举他,得时不以非时,莫生悔恨,真实不以不实、利益不以损减、柔软不以粗犷、慈心不以瞋恚,莫生悔恨。’
“真实举他者,应以此五事赞美。
“何以故?后若复举他者,当以真实举。
 
“遮说戒比丘,至上座前作如是语:‘我欲遮某甲比丘说戒,愿见听。’
“上座应问:‘汝内有五法否?’
“若言:‘无。’
“教令莫遮。
“若言:‘有。’
“当问何等五?若不能说,应语令莫遮。
“若能说,应问言:“汝已问中座未?”
“若言:‘未问。’
“应教令问。
“彼应至中座比丘前语言:‘我欲遮某甲比丘说戒,愿长老听。’
“中座应问:‘汝内有五法否?’
“若言:‘无。’
“应语令莫遮。
“若言:‘有。’
“应问言:‘何等五?’
“若不能说,应语令莫遮。
“若能说,应问言:‘汝已问上座未?’
“若言:‘未。’
“应语令问。
“若言:‘已问。’
“应问言:‘汝复问下座未?’
“若言:‘未。’
“应教令问。
“彼应至下座比丘前作如是言:‘我遮某甲比丘说戒,愿见听。’
“彼应问:‘汝内有五法否?’
“若言:‘无。’
“应语令莫遮。
“若言:‘有。’
“应问言:‘何等五?’
“若不能说,应教令莫遮。
“若能说,应问言:‘汝问上座未?’
“若言:‘未。’
“应教令问。
“若言:‘已问。’
“应问言:‘汝问中座未?’
“若言:‘未。’
“应教令问。
“若言:‘已问。’
“应问:‘汝已问彼比丘未?’
“若言:‘未问。’
“应教令问。
“此比丘应往彼比丘所语言:‘我欲遮长老说戒,愿见听。’
“彼应问言:‘汝内有五法否?’
“若言:‘无。’
“应教令莫遮。
“若言:‘有。’
“应问言:‘何等五?’
“若不能说,应教令莫遮。
“若能说,应问言:‘汝问上座未?’
“若未问,应教令问;中下座亦如是。
“彼比丘应自观察,我此事得比丘伴否?若不得伴,应语彼比丘言:‘莫遮。’
“得比丘伴,应语言:‘便可随时。’”
 
尔时有异住处,布萨时有比丘犯僧残,作如是念:“我当云何?”
即白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异住处,有比丘犯僧残罪,众僧应与波利婆沙与波利婆沙,应与本日治便与,应与摩那埵便与,应与出罪便与出罪。”
波利婆沙 = 律中之罚名。译曰别住。犯戒者与别房使之独住,不与僧共同住也。
 
尔时有异住处,有比丘犯波逸提。
是中有比丘,或言犯波逸提,或言犯波罗提提舍尼。
 
泥萨只波逸底迦/尼萨耆波夜提/尼萨只贝逸提/尼萨耆/尼萨耆波逸提 = Nissaggiya pacittiya,意译作尽舍堕、舍堕、弃堕。尼萨耆,尽舍之意;波逸提,堕之意。即波逸提之一种,谓应舍财物之堕罪。‘单堕’之对称。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具足戒之一,五篇罪之一,僧戒八段中之第四段。共有三十条戒,称为三十舍堕。此戒乃警戒由于贪心而集贮无用之长物,助长生死之业,遂堕落三途,故舍弃此等之财物、贪心、罪业,称为舍堕。或谓犯此罪将堕入三恶道,故称堕;忏除之法必先舍其财物,故称舍。盖此戒与衣钵等财物有关,故若以所犯之财物舍于众中而忏悔之,称为尽舍;若不忏悔,则结堕恶之罪,称为堕。
长衣过限戒
又作长衣戒、长戒。长,谓无用之长物。禁制三衣以外之受衣,而于十日内不作净施作法。
离三衣宿戒
又作离衣宿戒。禁制离开三衣或其一而宿于异处。但作僧羯磨,咐嘱其他比丘而离衣者,则不犯戒。
月望衣戒
又作一月衣戒。若所用之三衣破损,受衣财而作新衣,其财不足时,允许受余分而储蓄之,唯储蓄之时间,禁制超过一个月以上。
非亲尼戒
又作取尼衣戒、取亲里尼衣戒、取非亲尼衣戒。禁制由非亲族之比丘尼受衣。亲里,指七世之亲族。但若比丘误受比丘尼衣,或比丘尼误受比丘衣时,得交换之。
使非亲尼浣故衣戒
又作使尼浣故衣戒、使尼浣衣戒。禁制由非亲里之比丘尼浣洗敝故之衣,或染,或打,皆在禁止之列。
从非亲族人乞衣戒
又作从非亲里居士乞衣戒、乞衣戒。禁制从非亲里之居士及居士妇乞衣。但遭遇夺衣、失衣、烧衣、漂衣等厄难时则可从彼等乞衣。
过分取衣戒
又作过知足受衣戒、过足受衣戒。比丘遭遇夺衣、失衣等厄难时,若非亲里之居士及居士妇等给与多数之衣,比丘应当知足,禁制受三衣以上。
劝增衣价戒
又作劝赞一居士增衣价戒、劝一居士增价戒、劝一居士戒。比丘受施主奉衣时,禁制劝其施与高价之衣而受之。
劝二家增衣价戒
又作劝二居士增价戒、劝二居士戒。二居士分别以衣奉施比丘时,禁制比丘劝彼等共作一高价衣而受之。
过分忽切索衣价戒
又作三反六默忽切索衣戒、过限索衣戒、忽切戒。施主以衣价托付执事(净主),当比丘要衣时,前往执事之处,二返三返,令彼忆念,且言‘我要衣’。若未得衣,复可四、五、六返,令彼忆念,禁制超越此限而作过度急切之索求。
乞蚕绵作袈裟戒
又作杂野蚕绵作卧具戒、野蚕绵卧具戒、乞绵蚕戒。禁制杂野蚕绵作新卧具(但依道宣之说,则不限于卧具,亦通于袈裟)。
黑毛卧具戒
又作黑羊毛作卧具戒、黑毛戒。禁制以纯黑之羊毛作新卧具。
白毛三衣戒
又作白羊毛卧具戒、白毛卧具戒、白毛戒。作新卧具时,应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毛、四分尨毛,禁制违之,并禁作纯白之卧具。
减六年作三衣戒
又作减六年作卧具戒、减六年卧具戒、六年戒。卧具新作未满六年,禁制又作卧具。但舍旧卧具,或作病比丘等之僧羯磨者不在此限。
不贴坐具戒
又作不褋尼师坛戒、不帖坐具戒、不牒戒。作新坐具时,应由旧坐具取纵广一桀手,帖着于新坐具上,禁制违犯。
持羊毛过限戒
又作担羊毛过三由旬戒、担毛过三由旬戒、担毛戒。若于道中得羊毛而无人担持时,比丘得自行担持,唯禁制超过三由旬之限度。
使非亲尼浣染毛戒
又作使尼浣擘羊毛戒、使非亲里尼浣染擘羊毛戒、使尼浣毛戒。禁制使非亲里之比丘尼为其浣洗或染擘羊毛。
畜钱宝戒
又作畜宝戒。禁制手取金银钱财,或教人取,或置于地而受之,均在禁止之列。
贸宝戒
又作贸钱宝戒。禁制以金银钱财贸易他人之金银钱财。
贩卖戒
又作卖买戒。禁制贩卖物品而交易饮食等。
畜长钵过限戒
又作畜长钵戒、长钵戒。禁制在所用之一钵以外别受钵,而不作净施之法超过十日以上者。
乞钵戒
钵虽破损,然其破损未至五缀而不漏者,禁制更求新钵。
自乞缕使非亲织戒
又作乞缕使非亲织戒、自乞缕使非亲里尼织衣戒、乞缕戒。禁制自乞缕线,持至非亲里之织师处,使彼织衣者。
劝织师增衣缕戒
又作劝赞织师增织戒、屏劝织师增缕织戒、劝织戒。比丘知悉居士及居士妇等令织师为己织作衣时,禁制前往织师处更改价目,令彼织作姣好之衣而与价得之。
夺衣戒
又作先与他衣强夺戒。禁制比丘将衣给与他比丘后,因嗔恚而自行夺取或令他人夺之,又他比丘已还其衣而仍自取之者,亦在禁止之列。
畜七日药过限戒
又作畜药过七日戒、七日药戒、畜纳戒。比丘患病,在七日内得畜残药、酥、油、生酥、蜜、石蜜等物,禁制超过七日之限。
过前求雨衣过前用戒
又作雨浴衣戒。雨浴衣必于三月十六日求置,四月一日开始使用,禁制于所定之日以前求之或用之。
过前受急施衣过后畜戒
又作急施衣戒。若因特殊原因而急施衣时,于夏安居最后十日间受之,受已乃至所定之衣时中得畜其衣,而禁制十日以前受之,或过衣时而畜之。
有难兰若离衣戒
又作离衣六宿戒、兰若离衣六宿戒、六夜戒。夏安居后,迦提月满(即印度十二月之第八月,相当于阴历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之间)间,住在阿兰若处,若恐惧有财难,将三衣之一留置舍内,限六夜得离衣而宿,禁制超过六夜以上。
回僧物入己戒
又作回僧物戒、回僧戒。禁制明知为僧物而自求之以为己物者。
 
波罗底提舍尼/波胝提舍尼/钵喇底提舍那/提舍尼/波罗提提舍尼 = Patidesaniya,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之具足戒之一。意译作对他说、向彼悔、各对应说、悔过法、可呵法。为五篇之一,六聚之一,七聚之一。犯此戒时,必须向其他之清净比丘发露忏悔,是轻罪之一种。此一戒法,比丘与比丘尼不同,皆与饮食有关,比丘有四戒,称为四提舍尼。以下四戒皆出于四分律戒本,而其余诸戒本亦皆大致相同。
从非亲尼受食戒
又作在俗家从非亲尼取食戒、从非亲尼受食学处、在白衣舍自手从非亲里尼受食戒,谓无病比丘入于村中,从非亲族非乡里之比丘尼手中受食。
受尼指授食戒
又作在俗家偏心受食戒、食尼指授食戒、在白衣家食尼偏心指授食戒、受苾刍尼指授食学处,谓比丘在白衣家就食时,有比丘尼不按顺次授食而优先予以美食美羹。
学家过受食戒
又作学家过受戒、学家受食学处、违制学家受食戒,谓比丘入有学之圣者家,不得妄自受食,令彼供养过度而致空乏。
兰若受食戒
又作恐怖兰若受食戒、有难兰若受食戒、兰若安坐受食戒、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谓比丘因恐惧往俗家受食之途中遭贼难等之灾患,遂令檀越送食至阿兰若住处,此一情形亦为佛陀所禁制。
 
彼比丘作是念:“我当云何?”
白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异住处比丘犯波逸提。
“或言犯波逸提,或言犯波罗提提舍尼。
“是中有见犯波逸提比丘者,将彼比丘至眼见不闻处,教如法忏悔。
“忏悔已,至彼比丘所语言:‘此比丘已如法忏悔。’
“应作如是已说戒。”
 
时有异住处,有比丘犯偷兰遮。
是中比丘,或言犯偷兰遮,或言犯波罗夷。
是中言犯偷兰遮者,皆是多闻、学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得伴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种种外道、沙门、婆罗门。
阿笈摩/阿伽摩/阿鋡暮/阿鋡/阿含 = Agama,意译为法归、法本、法藏、教法、教分、种种说、无比法、传教、净教、趣无、教、传、归、来、藏。近代学者更有将阿含之义解释作来着、趣归、知识、圣言、圣训集、经典等。即指所传承之教说,或集其教说所成之圣典。通常系指原始佛教圣典四阿含或五阿含而言。
摩夷 = Matika,论藏四名之一。译曰行母,本母。论藏诠显行法,即为生行之母,故名行母。又论藏诠显理。理为教本,故曰本。彼能生为教本之理,故名本母。
是中言犯波罗夷者,皆多闻、学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得伴党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国王、大臣、种种外道、沙门、婆罗门。
彼作如是念:“若今日说戒,令僧斗诤共相诽谤、令僧破坏、令僧尘垢、令僧别异住,我当云何?”
白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异住处比丘犯偷兰遮,是中或言犯偷兰遮、或言犯波罗夷。
“言犯偷兰遮者,皆是多闻乃至持摩夷,得比丘、比丘尼伴党,乃至沙门、外道、婆罗门。
“言犯波罗夷者,皆是多闻乃至持摩夷,得比丘、比丘尼伴党,乃至沙门、外道、婆罗门,彼作如是念:‘若今日说戒,令僧斗诤共相诽谤、令僧破坏、令僧尘垢、令僧别异住。’
“若比丘重此破僧事者,不应此日说戒。”
 
佛言:“听遮说戒。”
 
时六群比丘闻佛听遮说戒,便遮清净比丘说戒。
佛言:“不应遮清净比丘说戒。
“汝曹善听,虽遮说戒不成遮,遮无根作不成遮,遮有根作成遮;遮无根不作不成遮,遮有根不作成遮;遮无根作不作不成遮,遮有根作不作成遮;遮无根有余作不作亦如是,遮无根无余作不作亦如是。
“若五种说戒,未说戒遮说戒不成遮,若说戒竟遮说戒不成遮,若说戒时遮说戒成遮。
“若遮说戒比丘,身行不清净、口行不清净、邪命痴不能言、不知方便不解问答,余比丘应语言:‘长老止,不须作此斗诤。’
“应作如是已说戒。
“遮说戒比丘,身行清净、口行不清净、邪命痴不能言、不知方便不解问答,余比丘应语言:‘长老止,不须作此斗诤。’
“应如是已说戒。
“若遮说戒比丘,身行清净、口行清净、邪命痴不能言、不知方便不解问答,余比丘应语言:‘长老止,不须作此斗诤。’
“应作如是已说戒。
“遮说戒比丘,身行清净、口行清净、不邪命,有智慧能言、知方便能问答,余比丘应问言:‘长老,遮此比丘说戒,为以何事故?为破戒耶?为破见、破威仪耶?’
“若言:‘破戒。’
“应问言:‘破何等戒?’
“若言:‘波罗夷。’
“若言:‘僧残、若偷兰遮。’
“是为破戒。
“若言:‘不破戒,破见故遮。’
“应问言:‘破何等见?’
“若言:‘六十二见。’
“此是破见。
“若言:‘不破见,破威仪故遮。’
“应问言:‘破何等威仪?’
“若言:‘破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恶说。’
“是为破威仪。
“应问言:‘以何故遮此比丘说戒?以见故耶?以闻疑故耶?’
“若言:‘见。’
“应问言:‘见何事?云何见?汝在何处?彼在何处?见何等为是波罗夷?为是僧残?为是波逸提?为是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耶?’
“若言:‘不见。’
“言:‘闻。’
“应问言:‘闻何事?从谁闻?为是比丘?为是比丘尼耶?为是优婆塞优婆夷耶?何所闻此比丘为犯波罗夷?为僧残?为波逸提?为波罗提提舍尼?为偷兰遮?为突吉罗?为恶说耶?’
“若言:‘不闻;为疑故遮。
应问言:‘疑何事?云何疑?从谁许闻疑耶?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为疑犯何事?为波罗夷?为僧残、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偷兰遮、突吉罗、恶说耶?’
“遮说戒比丘不能答智慧持戒比丘令欢喜者,若遮波罗夷,应与作僧残已便说戒;若遮僧残,应与波逸提已便说戒;若遮波逸提,应以余罪忏悔已便说戒。
“若遮说戒比丘能答智慧持戒比丘令欢喜者,若以波罗夷遮,应与灭摈已便说戒;若遮僧残,应与覆藏已说戒;若应与本日治,与本日治已说戒;若应与摩那埵,与摩那埵已便说戒;应与出罪羯磨,与出罪已说戒;若以波逸提遮者,应如法忏悔已说戒;若以余事遮,应如法忏悔已说戒。”
 
尔时异住处说戒,病比丘遮病比丘说戒,病比丘作如是念:“我当云何?”
白诸比丘。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病比丘遮病比丘说戒,余比丘应语言:‘世尊有如是教,不应遮病比丘,须长老病差、彼比丘病亦差,长老如法说、彼比丘亦当如法说。’
“应作如是已说戒。”
 
时有异处说戒时,病比丘遮不病比丘说戒。
“余比丘应语言:‘世尊有如是教,病人不应遮他说戒,须病差当如法说,彼亦当如法说。’
“应作如是已说戒。”
 
时有异处说戒时,有无病比丘遮病比丘说戒。
“余比丘应语言:‘长老,世尊有如是教,不应遮病比丘,须病差如法问、彼比丘如法说。’
“应作如是已说戒。”
 
时有异处,众多比丘说戒日,闻彼处有比丘喜斗诤骂詈、共相诽谤、口出刀剑,欲来此说戒。
(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我曹当云何?”
诸比丘白佛,佛言:“若有如此事起,应作二三种布萨,若应十五日说十四日作,若应十四日说十三日作。
“若闻今日来,即应疾疾集一处布萨。
“若闻已至界内,应出外布萨。
“若言已入僧伽蓝,便应扫除浴室、具浴床、浴瓶、刮汗刀、水器、泥器、树皮细末药若泥,问上座已与然火。
“彼客比丘入浴室浴时,应一一从浴室中出界外说戒。
“若客比丘唤旧比丘共说戒,应答言:‘我曹已说戒。’
“若旧比丘说戒已,客比丘遮说戒者不成遮。
“若客比丘说戒时,旧比丘遮说戒成遮。
“若能如是者善;若不能,应作白却说戒日。
“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僧今不说戒,至黑月当说戒;白如是。’
“应作如是白却说戒。
“若客比丘便待不去,彼比丘应作白第二却说戒,应作如是白:‘大德僧听,僧今不说戒,至白月当说戒。’
“应如是白第二却说戒。
“若客比丘不去,至白月,旧比丘应如法强与客比丘问答。”
白月分/白分/白月 = Sukka-pakkha,音译戍迦罗博乞史。正名白半。与‘黑月’相对。指新月至满月期间。印度之历法,以月之盈缺立白黑之名。而印度纪月系黑前白后,故其白月为每月十六日以下之后半个月,相当于我国及日本阴历之每月初一至十五。
 
############################################################
 
#破僧揵度
= 有关提婆达多反逆事的判定。
破僧犍度 = Sangha-bheda-khandaka,又称调达事。二十犍度之十五。记破僧之事,即述提婆达多立五事非法,与佛陀之法轮对立,破众僧之和合,更于伽耶山别立僧团之事。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有因缘众僧集会。
时提婆达多从坐起行舍罗:“谁诸长老忍此五事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者便捉筹。”
提婆达多 = Devadatta,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另有为甘露饭王、白饭王或善觉长者之子等异说)。幼时与释尊、难陀共习诸艺,其技优异,常与释尊竞争。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其所立之五法,诸书记载不一,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十载,五法为不食乳酪、不食鱼肉、不食盐、受用衣时不截其缕绩(即用长布)、住村舍而不住阿兰若处。后提婆教唆阿阇世弑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阇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阇崛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阇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古来以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杀莲华色比丘尼、十爪毒手等五事为提婆之五逆,又特称破僧、伤佛、杀比丘尼三事为三逆。
时有五百新学无智比丘捉筹。
 
尔时阿难从坐起,以郁多罗僧着一面,作如是言:“谁诸长老忍此五事非法、非毗尼、非佛教者,以郁多罗僧着一面。”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是中有六十长老比丘,以郁多罗僧着一面。
 
时提婆达多语诸比丘言:“长老,我曹不须佛及众僧,自共作羯磨说戒。”
即往至伽耶山中。
伽种山/哦耶山/羯阇尸利沙山/伽耶山 = Gaya,意译象头山。以山顶似象头,故有此名。有二处,一在菩提道场附近,一在灵鹫山附近。
尔时提婆达多至伽耶山中,离佛及僧自作羯磨说戒。
 
尔时众多比丘往世尊所,礼足已却坐一面,白世尊言:“王舍城中有因缘事众僧集会。
“时提婆达多从坐起行筹言:‘谁诸长老忍此五事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者便捉筹。’
“中有五百新学无智比丘即捉筹。
“时长老阿难即从坐起,以郁多罗僧着一面言:‘谁诸长老忍此五法非法、非毗尼、非是佛教者,舍郁多罗僧着一面。’
“时有六十长老比丘舍郁多罗僧着一面。
“时提婆达多语诸比丘:‘我等可舍佛及僧自作羯磨说戒。’
“即往伽耶山中,舍佛及僧作羯磨说戒。”
 
佛言:“此痴人破僧,有八非正法缠缚覆障消灭善心,提婆达多趣于非道,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泥黎/泥梨/泥犁 = Niraya(音译泥啰耶),Naraka(音译捺洛迦)之略译。意即地狱。即无有、无福处之义。彼处喜乐之类一切全无,为十界中最劣之境界。
“何等八?利无利、誉不誉、恭敬不恭敬、恶知识乐恶友。
“有如是八非正法缠缚覆翳消灭善心,提婆达多趣于非道,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我若见提婆达多有如毛发善法者,终不记言:‘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以不见提婆达多有如毛发善法故,记言:‘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譬如有人没在屎中,有人欲出,都不见有如毛发处净可以手捉出之。
“今观提婆达多亦复如是,不见有如毛发许白法,是故我言:‘提婆达多在泥犁中一劫不救。’”
 
尔时舍利弗、目连往伽耶山中,有比丘见,涕泣流泪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世尊第一弟子亦往伽耶山中。”
佛告比丘:“汝莫恐怖,舍利弗、目连往伽耶山中求利益故。”
尔时提婆达多在伽耶山中与无数众围绕说法,遥见舍利弗、目连来即言:“善来,汝大弟子,虽先不忍而今忍者,虽后而善。”
舍利弗、目连到已敷座而坐。
尔时提婆达多,于大众前如佛常法,告舍利弗:“为众僧说法,我今背痛小自停息。”
时提婆达多法像世尊,自襞叠僧伽梨为四重,以右胁着地,犹如师子。
(bì) = 折叠衣裙[fold]
不觉左胁着地,犹如野干偃卧鼾眠。
(yǎn) = 仰卧;仰[fall in ones backlay down](倒下;倒伏[lodgy])
(hān) = 酣睡时粗重的鼻息声[gruntsnore]
时舍利弗语目连言:“今可为此大众示生厌离心。”
目连闻舍利弗语已,即以神通上升虚空,或现形说法、或不现形而说法、或现半形而说法、或不现半形而说法、或时出烟、或时出火、或时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流、或时身上出火身下水流、或时通身火然毛孔出水。
时舍利弗知大目连为此大众示生厌离心已,即为说四谛法苦集尽道。
时诸比丘,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舍利弗、目连告诸比丘:“其有是世尊弟子者便随我来。”
时舍利弗、目连,与五百比丘即从坐起而去。
 
舍利弗、目连出外未久,三闻达多触提婆达多脚指言:“提婆达多可起,舍利弗、目连将五百比丘从坐而去。”
彼即惊怖而起,热血从面孔出。
 
诸比丘见舍利弗、目连将五百比丘来,欢喜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舍利弗、目连将五百比丘来。”
佛告比丘:“舍利弗非直今者破提婆达多,此是第二舍利弗破提婆达多;乃往过去世时,有年少婆罗门,字散若,往诣射师所白言:‘师,我欲学射术。’
“即答言:‘可学。’
“时散若于七年中学射,过七年已便作如是念:‘我今学射何时可已?’
“即往师所白言:‘我今故可几时学射?’
“师即教令牵弓着箭,语言:‘我有因缘入村,须我还乃可放箭。’
“时师敕已便入村。
“时散若作是念:‘师何故教我牵弓着箭待还而放耶?我今可放箭,知有何事。’
“散若前有大娑罗树,即放箭着树,箭过入地不现。
“时师入村事讫便还,至散若所问言:‘汝未放箭耶?’
(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答言:‘已放。’
“师言:‘汝作不善,若汝不放箭者,于阎浮提最为大师;今我为阎浮提第一大师,若我死者次当有汝。’
“时师即庄严其女,以五百枚箭并一马车与之。
“时散若受已当度旷野,散若即安其妇着车上,持五百枚箭度旷野。
“时有五百群贼于旷野中食,时散若即语妇言:‘汝往贼所乞食。’
“时妇即往语贼言:‘散若从汝乞食。’
“时贼帅言:‘今观其所使非是常人,宜可与食。’
“时有一贼便起,作是言:‘我曹犹活此人将妇乘车而去耶?’
“时散若即放箭,应箭而死。
“余者复起作如是言:‘我曹犹活此人将妇乘车而去耶?’
“散若复放一箭,应箭而死。
“如是其有一一起者,应箭而死。
“时散若余有一箭,唯有贼帅在,未得其便而不放箭,即语妇言:‘汝脱衣置地。’
“妇即脱衣,即得贼便放箭,应箭而死。”
 
佛告诸比丘:“汝欲知否?昔五百贼者,即今五百比丘是。
“贼帅者,提婆达多是。
“散若婆罗门者,岂异人乎,即舍利弗是。
“是为舍利弗昔日破,今第二破。”
 
尔时舍利弗、目连,将五百比丘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此五百比丘,随顺提婆达多作别众,今应更受大戒。”
佛告舍利弗、目连:“随顺提婆达多比丘,先戒即是,但应教令作偷兰遮忏悔。”
目连白佛言:“世尊在无数众中告舍利弗:‘汝可说法,我今背痛小自停息。’
“提婆达多亦复如是,法像世尊,自叠僧伽梨为四重,以右胁着地,犹如师子。
“不觉左胁着地,犹若野干,偃卧鼾眠。”
野干 = 狐狸[fox]
 
佛告目连:“提婆达多非但今日法像我得此苦恼,此是第二苦恼。
“目连,乃往过去世,雪山王右面有大池水,有一大象在边止住。
“时彼大象入池水中洗浴饮水,以鼻拔取藕根,洗令净而食之,气力充足形体光泽。
“复有一小象,常相随逐。
“彼小象法学大象,入池水洗浴,拔取藕根不洗合泥而食。
“彼食藕根,气力不足,形无光泽,遂便致病。”
 
而说偈言:
 
“我曹大无欲,食藕甚清净;小象杂泥食,学我而致病。
“死尸臭有息,食消噫自止;人行非法者,长夜气不灭。
(yī) = 出气。感叹声[alas](ài = 饱食或积食后,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 [belch])
“贪欲瞋恚痴,丈夫有恶心;痴人自毁伤,如果繁枝折。
“芭蕉以实死,竹籚亦复然;儜人伤利养,駏驉怀妊死。”
法句经《第三十三利养品》:芭蕉以实死,竹芦实亦然,駏驉坐妊死,士以贪自丧。
(lú) = 古书上说的一种竹子。
(níng) = 怯弱[weak]
駏驉(jù xū) = 古书上说的一种形似骡,可供乘骑的兽。
(rèn) = 怀孕[be pregnant]
 
佛告目连:“时大象者即我身是,小象者提婆达多是。”
佛告目连:“此是提婆达多第二学我致此苦恼。”
 
时诸比丘作如是念:“未曾有,提婆达多是世尊弟子,乃作如是背恩作非法,以邪教破坏五百弟子。”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即告诸比丘:“提婆达多非但今日破坏我弟子。
“乃往过去世,有二阎浮提王:一名月、二名月益,十四日生故名为月,十五日生故名为月益,彼此同意无有嫌隙。
(xì) = 墙上开裂的裂缝。也泛指孔穴、空隙[crackchink](空闲的地方或时间[interval])
“阎浮提中有一河水,名修罗吒,其水两边各有四万二千城,国土平博严好,人民财富炽盛,饮食丰饶。
“时月益王,修罗吒河水边有城,亦名修罗吒,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
“二王作要:‘若我生男当取汝女,若汝生男当取我女。’
“时王月益不生男女,为求儿故,祠祀水神,礼事种种诸天:满善天、宝善天、日月、释梵、地火风神、摩醯首罗天、园神、林神、空野神、市神、鬼子母神、城郭神,为天作福希望有儿。
“时修罗吒河边,有二五通仙人住,时河水神白王言:‘修罗吒河边有二五通仙人住,若彼求愿生王家者,王当有儿。’
“时王月益即至河边,渐行求觅至仙人所,语仙人言:‘知否?我家无儿,若汝等能求愿生我家者命终便得生。若生我家者五欲自恣快乐无乏。’
“仙人答言:‘可尔。’
“时王月益欢喜还归。
“时一仙人于后七日命终,即处彼第一夫人胎中。
“女人有三种智:知有娠时、知所从得、知男子有欲意看。
(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时夫人白王言:‘王今知否?我今有娠。’
“王言:‘善快,当重供养。’
即敕一切供具增益一倍。
 
“时第二仙人七日复命终,即处第二夫人胎中。
“夫人白王:‘王今知否?我今有娠。’
王即增供具如上。
 
“时王即遣人往看修罗吒河边有几仙人?使即往看,见二仙人已死,即还白王言:‘仙人已死。’
“王自念言:‘彼二仙人命终,生我二夫人胎中。’
“彼九月满,生一男儿颜貌端正。
“王第一夫人生男儿时,众善自至,有五百贾客来至。
(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五百贾客从海取宝而还,有五百伏藏悉自发出,有五百死囚从狱得出。
“时王月益自思惟言:‘当为此儿作何等字?’
“彼国法,若初生男儿,或父母若沙门婆罗门作字。
“时王自念:‘何须沙门婆罗门作字为?此儿生日,多有善事现,即字为善行。’
“时王即与四种母:一者治身,二者洗浴浣濯,三者与乳,四者当为娱乐。
(zhuó) = [wash]
“象马车乘作众伎乐种种戏笑,又持孔雀尾在后,如是严饰娱乐。
“善行王子年至八九,教种种技艺、书数、印画、戏笑、歌舞、伎乐,又学骑象马车乘、射御斗战之事,时彼王子一切皆学。
 
“时王第二夫人生子时,多有众恶事起,野干鸣、阿修罗捉日、五百应死者来至。
“彼国法,若初生儿,当令沙门婆罗门作字。
“王自念言:‘何须沙门婆罗门作字为?此儿生日,多众恶事出,即字之为恶行。’
“王亦复与四母:一者治身,二者洗浴浣濯,三者与乳,四者当为娱乐。
“象马车乘、作众伎乐、种种戏笑,乃至教学斗战之事。
 
“时善行王子,王甚爱念,及诸余小国王子、夫人、大臣、侍从,一切人民亦无不爱念。
“而恶行王子,王不爱念,诸余一切亦不爱念。
“时恶行王子,作如是念:‘善行王子,王及一切人民甚爱念之;而我独尔,王不爱念,及余一切亦不爱念;我伺求方便当断其命。’
 
“尔时邻国王月第一夫人生女,即遣使来至月益王所语言:‘我第一夫人生女,当与汝儿善行作妇。’
“于异时善行王子作如是念:‘阎浮提众生皆多贫苦,我当入海取如意珠,令阎浮提众生无有贫者。’
“时即至王所白言:‘阎浮提众生皆多贫苦,我欲入海取如意珠,令阎浮提众生无有贫者。’
“王即答言:‘我大有金银七宝无数,库藏盈满,可随意所与。’
“即答王言:‘不能,必欲入大海取如意珠,令阎浮提众生无有贫者。’
“王言:‘随汝意。’
“时恶行王子即作是念:‘今正是时,可得其便而断其命。’
“即至王所白王言:‘善行是我所敬重,今欲入海,若我不见将恐丧命,今欲与相随入海。’
“王言:‘随意。’
 
“时王子与王及夫人眷属辞别已,往诣修婆罗城中,摇铃唱言:‘谁能舍离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及诸亲属,欲须金银珍宝无价宝珠者,随我入海;一切所须饮食庄严之具,我当供给。’
 
“时即有五百贾客来集其所。
“时善行与五百贾客俱至须波罗城,于彼城中买船并求船师。
“船师知海中诸难:涌浪难、洄澓难、大鱼难,庄严船已,复重唱令如上,即放船入海。
(huí) = 逆流而上[sail against the current](水回旋而流[whirl])
(fú) = 回旋的流水。
 
“以善行福德故,风吹其船诣七宝所,告诸贾人言:‘今已至宝渚,好牢坚庄船,自恣取宝满船勿令沈没。’
“时诸贾人受教取宝。
“善行教授众贾人已,更诣余处。
 
“恶行王子以恶言向众贾人说之:‘善行王子若安隐还至,当夺汝等宝;曼今未还,可推船置海而去。’
 
“时恶行说五百贾人,贾人已受其说,推船入海而去。
“彼薄福果报,风破其船,五百贾人没海而死,恶行王子得一船板,风吹展转得还趣岸,彼于海边在贫贱聚落,家家乞食自活。
“时善行还至故处,不见众贾人亦不见船,即便椎胸啼泣懊恼,恐诸贾人为恶鬼罗刹等所害。
(ào) = 失悔,认识到错了而烦恼[deeply regretannoyed]
 
“时宝渚神语善行言:‘五百贾人非恶鬼罗刹等所害,是恶行王子恶言破坏五百贾人,使推船入海而去;薄福果报风破其船,五百贾人没海而死;恶行王子得一船板,风吹至岸,彼于海边乞食自活。’
“善行自念:‘我今宁可前至海龙王宫乞如意珠。’
“即便引道而去到罗刹渚。
(zhǔ) = 水中的小洲[isletsmall piece of land in waters]
 
“时五百罗刹女出迎,遥见慰问:‘善来童子,欲至何所?’
“答曰:‘阎浮提众生皆多贫苦,欲往海龙王宫乞如意宝珠,令阎浮提众生无贫苦者。’
“即复问言:‘欲取何乘?’
“答言:‘欲取大乘。’
“罗刹女言:‘善哉,若汝成最正觉,我当出家作汝弟子。’
“报言:‘可尔。’
“彼遥见金城中有一金床,龙坐其上。
“时善行王子即往金城至彼龙所。
“时龙王遥见慰问:‘善来童子,欲何所至?’
“答言:‘龙王知否?阎浮提众生皆多贫苦,我欲至海龙王宫取如意珠,令阎浮提人无有贫苦。’
“彼即答言:‘海龙王宫难可得至,七日中行水常至膝,复七日中行水至脐,七日中行水至腋,七日中浮而过,七日中行莲华上,七日中行毒蛇头上,然后乃至海龙王宫;汝今可止,我有宝珠,能雨东方二千由旬七宝,今当与汝。’
“答言:‘不取,要当至海龙王宫。’
“即复问言:‘欲取何乘?’
答言:‘欲取大乘。’
复言:‘若汝成最正觉者,我当出家为汝作第一智慧弟子。’
即舍金城。
“遥见银城中有龙王在银床上坐。
“时善行王子往诣银城至龙王所,龙王遥见慰问:‘善来童子,欲何所至?’
答言:‘龙王知否?阎浮提众生皆多贫苦,我欲至海龙王宫取如意珠,令阎浮提人无有贫苦。’
答言:“海龙王宫难可得至,七日中行水常至膝,七日中至脐,七日中至腋,七日中浮过,七日中行莲华上,七日中行毒蛇头上,然后乃至海龙王宫;汝今可止,我有宝珠,能雨南方四千由旬七宝,今当与汝。’
答言:‘不取,我要当至海龙王宫。’
即复问言:‘欲取何乘?’
答言:‘欲取大乘。’
复言:‘汝若成最正觉者,我当出家为汝作第一神足弟子。’
即舍银城去,复见有琉璃城,有龙王坐如上,即与如意珠能雨西方六千由旬宝。
“答言:‘不取,我要当至海龙王宫。’
复问言:‘欲取何乘?’
答言:‘欲取大乘。’
‘若汝成最正觉时,我当出家为汝作第一多闻弟子。’
“时善行即复前行,七日中水至于膝,乃至行莲花上,乃至毒蛇处,作如是念:‘以何行报生毒蛇中,岂非前世瞋毒报耶?当以何法而降伏之?唯有慈心。’
“即思惟慈心三昧。
“时诸毒蛇皆悉垂头,行上而过,至海龙王宫。
“时海龙王遥见慰问言:‘善来童子,何所须欲?’
“答言:‘我今欲得汝髻中如意宝珠。’
“答言:‘汝等短寿,此珠价大,非不相与,今当与汝,但汝命欲终时,还送珠来。’
“即解珠与之,并遣二龙,后持珠还。
“时善行捉珠求愿言:‘若是如意珠者,便当忽然还至修波罗城。’
“如意念顷即还修波罗城。
 
“时恶行王子,闻善行从海安隐而还,即往善行所语言:‘汝知否?我今在贫穷聚落,家家乞食以自生活;汝从大海安隐而还,为何所得耶?’
“即答言:‘得此如意宝珠来。’
“时善行语言:‘我今疲极,欲小眠息。’
“即枕恶行膝上而眠。
 
“时恶行即以佉陀罗木刺刺其两眼,持珠而去。
“彼伤两眼血流污身,东西慞惶行不见道,遂至月王园中。
(zhāng) = 惧怕[terrified]
“时守园老母有二小儿,遥见其来血流污身行不见道,即愍伤之,问言:‘汝何故乃于月王园中行东西慞惶而不见道?’
“即具为说因缘。
 
“老母语言:‘我有二儿,可共汝戏;汝今可在此住,当相看视,犹如二儿。’
“时恶行即还修罗吒城,至王月益所,白王言:‘王今知否?我海中遇大风破船,五百贾人没在海中,唯我安隐而还。’
“王言:‘汝从海安隐而还,为得何等?’
“答言:‘得此如意宝珠。’
“王即问言:‘此珠何所能作耶?’
“答言:‘不知。’
“时王即取珠付藏,掌之。
 
“时恶行即遣使语邻国王月:‘善行与五百贾人入海取宝,水所漂没,汝今可与我女。’
“王即报言:‘须我语女。’
“王即唤女告之:‘善行与五百贾人入海取宝为水所漂,恶行安隐而还,今欲索汝为妇。’
“答言:‘不能,我欲自出求夫。’
“时王即令国中皆令聚集;庄严其女,出外东西求觅夫。
“时善行即调其琴而弹之,出美音声在园中住。
“时王女见之,即往白王言:‘王今知否?我欲得此人为夫。’
“王言:‘此是盲人。’
“女答王言:“无苦。’
“时王月即唤善行,问言:‘童子,汝是何人?’
“答言:‘王今知否?我是王月益第一太子善行。’
“王言:‘何故伤眼耶?’
“即以上因缘具白王。
“王言:‘汝若是王月益子者,今当发愿令眼平复。’
“善行即发善愿:‘若我为阎浮提众生贫苦苦厄故,入海求如意宝珠,欲令阎浮提众生无有穷乏,并及恶行王子,以恶言破坏五百贾人,舍我而还;复以佉陀罗木刺破我两眼,持我如意珠而还,我于彼人无有恶心;若我真诚无虚者,眼当平复如故。’
 
“时发愿亦竟眼寻平复。
“时王即极好庄严其女以适之。
 
“王即遣使,语王月益言:‘汝今知否?王子善行,安隐从海而还,今极好庄严,我女以适之,今当往修罗吒城。’
“时王月益即敕国内种种庄严。
“于是王子善行往修罗吒城,头面礼王足已,具以因缘白王。
“王即敕人杀恶行。
“善行白王言:‘愿不须杀。’
“时王月益遣恶行令出国,善行问王言:‘恶行持珠来,今为所在?’
“王言:‘今在库中。’
“白王言:‘可出珠。’
“王即出珠。
“善行即净洗浴身着新白净衣,取珠安置幢头,着高好殿上,发愿言:‘若审是如意宝珠者,当雨满阎浮提七宝,其有病者皆令除愈。’
“发愿顷间,即雨满阎浮提七宝。
 
“后于异时,王月益丧,即以善行为王。
“时王子恶行,来至善行所白言:‘我今在外,家家乞食以自存活。’
“王答言:‘汝可守护我头,当以我所食与汝。’
“答王言:‘尔。’
“后于异时,王小眠睡,恶行念言:‘今可断命。’
“即拔刀斫之。
“时恶行臂寻自堕,即自称祸。
“王便觉问言:‘童子何故称祸?’
“答王言:‘天自造其业。’
“王言:‘何故耶?’
“以此因缘白王。
“王言:‘实是汝自造其业。”
 
佛告诸比丘:“王月益者岂异人乎,今白净王是。
“第一夫人者,即今母摩耶是。
摩诃摩耶/摩诃摩邪/摩耶夫人 = Mahamaya,意译大幻化、大术、妙。即释尊之生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净饭王(Suddhodana)之妻。临产前依时俗返回娘家待产,途中于其父天臂城(Devadaha)主须菩提(Subhuti)之别宫蓝毗尼园(Lumbini)休息时,生下释尊。七日后逝世。据传其死后生于忉利天(Tavatimsa,欲界六天之第二),释尊曾于某夏,升至忉利天,为其母说法。
“尔时月王者,今执仗释种是。
“时月王女者,今瞿夷是。
“时守园老母者,今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是。
摩诃钵剌阇钵底/摩诃卑耶和题/波阇波提/摩诃波阇波提 = Mahapajapati,意译作大爱道、大胜生主、大生主、大世主。又称波提夫人。或称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Mahapajapati Gotami)译作大爱道瞿昙弥、瞿昙弥大爱,或略称瞿昙弥。梵语gautami^,意为释迦族瞿昙姓之女。摩诃波阇波提为古印度天臂城善觉王之女。即佛母摩诃摩耶之妹,释迦牟尼佛之姨母。释尊出生七日,母摩耶夫人即谢世,由姨母代为养育。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净饭王命终,大爱道率耶输陀罗及五百释迦族女,请求随释尊出家,为佛门有比丘尼之始。彼出家后亲自统理比丘尼,住于精舍附近之尼院,为请求出家之女众授具足戒,助佛陀化导甚多。后于佛陀入灭之前三月,由于不忍见佛陀灭度,乃于毗舍离城结跏趺坐,由初禅天渐次入于四禅天而舍命,其时欲界之诸天皆悲泣涕零。
“二儿者,今难陀、阿难是。
“时善行者,我身是。
“时恶行者,今提婆达多是。
“五百贾人者,今五百比丘是。
“昔以恶教破此诸人,今亦复以恶教破之。”
 
尔时优波离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云何破僧?齐几人名为破僧?谁破和合僧?”
佛言:“优波离,有二事破僧:妄语、相似语,以此二事故破僧。
“优波离,复有二事破僧:作羯磨、取舍罗。
“优波离,一比丘不能破僧,虽求方便亦不能破僧,亦非比丘尼,非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破僧,虽求方便破僧亦不能破僧。
“优波离,此众一比丘、彼众一比丘,彼行破僧舍罗、作羯磨,如是不能破僧,但令僧尘垢,二人、三人亦如是。
“优波离,若此众四人若过、彼众四人若过,行破僧舍罗、作羯磨。
“优波离,齐是名为破僧,是为破和合僧。”
 
优波离复问:“破和合僧为得何等?”
佛言:“破和合僧者,泥犁中受罪一劫不疗。”
“僧破已能和合者得何等?”
佛言:“得梵天福一劫受乐。”
而说偈言:
 
“众僧破坏苦,离散长诤原;破坏则无法,解怠不修勤。
“若破众僧者,一劫受泥梨;众僧和合乐,和合不诤竞。
“和合则有法,常得勤修道;能和合众僧,一劫受天乐。
 
优波离复问:“一切破僧者皆堕地狱一劫受苦否?”
佛语:“优波离,一切破僧人,不必尽堕地狱受苦一劫。
“优波离,若比丘非法言法,坚持此法破和合僧,彼自知非法想破,便作非法想说如是言:‘此是法,此是毗尼,是佛所教。’
“异见异忍行破僧舍罗。
“优波离,如此破僧者,一劫泥犁中受苦不疗。
“若比丘,非法说法,坚持此事,方便破僧,非法想破法想说:‘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行破僧舍罗、作羯磨。
“优波离,如是破僧人,一劫泥犁中受苦不疗。
“法想破非法想说亦如是。
“优波离,若比丘非法说法,坚持此事,破和合僧,彼法想破法想说:‘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不异见、不异忍,行破僧舍罗、作羯磨。
“如是优波离,此人不堕地狱一劫受苦。
“疑不疑四句亦如是,非法想疑四句亦如是,如是乃至说不说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