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日星期六

四分律-四分之十(毗尼增一)

四分律卷第五十
 
分之(毗尼增一)
 
#毗尼增一(续)
 
##四法(续)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我于谷贵时,慈愍诸比丘故,放舍四事: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今诸比丘故食耶?”
波罗奈斯国/波罗捺国/波罗捺写国/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旧称伽尸国(Kasi)。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Varanasi)。
阿难白佛言:“故食。”
佛言:“阿难,不应食,若食如法治。”
佛告阿难:“我以谷贵时,愍诸比丘故听此法,朝受小食从彼持来,若胡桃果等及水中可食物,如是等故食耶?”
小食 = 依佛制,出家之人但于日中一食,若于晨时食,称为小食;于午后食,称为后食,皆不合制。或谓晨朝之食称为轻食;于晨朝与正午之间进食,则称小食。又禅林中以朝食之粥称为小食,久之,乃为朝食之异称。
阿难答言:“尔。”
佛言:“不应食,若食如法治。”
 
“有四法作呵责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处所。
“何等四?无根破戒、破见、破威仪、破正命,是为四法。
破正命 = 即邪命;非法活命之谓。
“有四法作呵责羯磨,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得处所(即反上句是)
 
“有四大贼,何等四?或有大贼,生如是意:‘若得百人千人,破某甲城邑。’
“于异时得百人千人,破彼城邑。
“如是恶比丘作是念:‘我何处当得百人众、千人众,于某甲城邑游行。’
“彼于异时,得百人、若千人,游行彼城邑,是为第一大贼。
“复次有大贼,非净行自言是净行,是为第二大贼。
“复次有大贼,以口腹故,不真实、非己有,于大众中故作妄语,自称得上人法;是为第三大贼。
“复有大贼,以僧华叶果蓏以自活命,是为第四大贼。
(luǒ) = 草本植物的果实[melongourdcucumberetc.]
 
“有四信法:若比丘于城廓村落,作多不净、行非沙门法,是中应随顺教授居士令信。
“彼比丘语此比丘言:‘汝于某甲城邑村落,多作不净、行非沙门法,汝当还教化彼居士令信。
“‘若汝不能随顺教化居士令信者,汝不得在此住。
“‘若能随顺教化居士者,听汝在此住。
“‘若复不能随顺教化居士令信者,诸比丘不与汝同羯磨、说戒、自恣、共住、同一坐,于小食、大食上不以次坐,亦无迎逆、执手、礼拜、问讯。
迎逆(yíng nì) = 犹迎接。
执手(zhí shǒu) = 握手。
//礼拜 = 合掌叩头表示恭敬。
问讯 = Pati-sammodana,敬礼法之一。即向师长、尊上合掌曲躬而请问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论卷十,载有二种问讯法,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之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若汝能随顺教化彼居士令信者,当与汝同羯磨乃至礼拜、问讯。’
“是为四信法。
“若居士、居士儿亦如是。
 
“有四非圣法: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触言触、不知言知,是为四非圣法。
“有四圣法(即反上句是)
 
“有四非圣法:见言不见、闻言不闻、触言不触、知言不知,是为四非圣法。
“有四圣法(即反上句是)
 
“有四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是为四语舍戒。
“如是舍佛法僧为首,乃至非沙门释子。
“四四为句亦如是。
 
“以四利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戒,摄取于僧乃至正法久住,四四为句亦如是。
“有四利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摄取于僧乃至正法久住(四四为句亦如是)
“乃至七灭诤亦如是。”
 
##五法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告诸比丘:“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若无戒、无定、无慧、无解脱慧、无见解脱慧。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复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自无戒、无定、无慧、无解脱慧、无见解脱慧,亦不能教人令住戒定慧乃至见解脱慧。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信、无惭、无愧、懈怠、多忘。
“有如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学、不知白、不知羯磨。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知威仪戒、不知增净行、不知波罗提木叉戒、不知白、不知羯磨。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羯磨 = Kamma
意译作‘业’。
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
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
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犯已忏悔、不知犯已忏悔清净、不知白、不知羯磨。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知有难法、不知无难法、不知白、不知羯磨、不满十岁。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能教人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不能作瞻病人亦不能与瞻病人若差、若乃至死,若不满十岁。
瞻病(zhān bìng) = 照看护理病人。
 
三胜学/戒定慧三学/三学 = Tisso sikkha,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盖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三学若加上解脱与解脱知见,则成所谓‘五分法身’。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Adhisila-sikkha,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Adhicitta-sikkha,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Adhipanna-sikkha,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增威仪戒、增净行、增波罗提木叉戒,若弟子有恶见不能方便教令舍恶见、住善见,若不满十岁。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轻、不知重、不广诵二部毗尼。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不多闻,不能教弟子毗尼、阿毗昙,不满十岁。
毗尼 = 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阿毗昙/阿鼻达磨/毗昙/阿毗达磨 = Abhidhamma,三藏之一。意译为对法、大法、无比法、向法、胜法、论。与经(Sutta)、律(Vinaya)合称为三藏(佛教圣典之总称),故偶以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对法藏或论藏等见称。阿毗达磨原指有关教法之研究。若研究律藏者,则称为阿鼻奈耶。其后广至对于经、律二藏之论述,皆称为阿毗达磨。其成立约于西元前后,最初仅为简单归纳一些佛教名词,后却逐渐演成解释之形式。直到部派佛教时代,各个有力之部派皆成立各自之阿毗达磨,深奥繁琐之哲学式教学于是展开。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不能教弟子毗尼、阿毗昙,若弟子有恶见不能教令舍恶见、住善见。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毗尼、阿毗昙,若弟子有恶见不能教令舍恶见、住善见,若弟子不乐所住处、不能移至乐处,若弟子有疑悔心生、不能如佛法开解。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能教弟子毗尼、阿毗昙,若弟子有恶见不能教舍恶见、令住善见,若不乐所住处、不能移至乐处,若不满十岁。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知波罗提木叉戒、亦不能说,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不满十岁。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善知犯、不善知犯忏悔、不善入定、不善出定、不满十岁。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轻、不知重、不满十岁。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不多闻、不能教弟子增戒学,不能瞻病、不能与瞻病人若差乃至死,不广诵二部毗尼。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不多闻、不能教弟子增戒学,若弟子有恶见不能教弟子舍恶见、令住善见,不善诵毗尼。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不多闻、不能教弟子增戒学,若弟子不乐所住处、不能移至乐处,不坚住毗尼。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授人大戒: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不能教弟子增戒学、弟子有疑不能如佛法解释、不能决断诤事。
“有是五法不应授人大戒。
“有五法应授人大戒(即反上句是)
 
“如是增心学、增慧学、增威仪学、增净行学、增波罗提木叉学(如是五五为句如上)
 
“若比丘调顺无畏堪能语言、自有此事亦能教弟子,如是人应授人大戒、应与他依止、应畜沙弥、应授差教授比丘尼、若已差应教授。
 
“有五种人不得受大戒:自言犯边罪、犯比丘尼、若贼心受戒、破内外道、黄门。
边罪 = 即僧尼违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四种根本重罪。此四种根本重罪又称四波罗夷。盖僧尼既已受戒,复犯此四重罪,则犹如佛法边外之人,不堪再重入净戒之海,故称边罪。
“有是五法是人不应受大戒。
 
“复有五种人不应受大戒: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小乘五逆
大乘五逆
杀母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杀父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杀阿罗汉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出佛身血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破和合僧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有是五法不应受大戒。
 
“有五种黄门:生黄门、形残黄门、妒黄门、变黄门、半月黄门,是为五种黄门。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据十诵律卷二十一、四分律卷三十五、卷五十九等记载,将黄门分为五种,故又称五种黄门(Panca pandaka)、五种不能男、五种不男
生不能男
又作生黄门(Jati-pandaka),指天生即不能行淫者。
半月不能男
又作半不男、半月黄门(Pakkha-pandaka),乃半月能淫,半月不能淫者。
妒不能男
又作妒黄门(Issa-pandaka),指见他人行淫而起淫心者。
变不能男
又作变黄门、抱生黄门、精不能男、触抱黄门(Asitta-pandaka),指欲行淫时,忽失男根者。
病不能男
又作犍黄门、犍不男、形残黄门(Opakkamika-pandaka),指生已腐烂,或因虫啖等而截去男根者。
 
“有五种病人不应受大戒:癞、若痈疽、白癞、干枯、癫狂。
(lài) = 麻风病[leprosy]/恶疮;顽癣[favus]
(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jū) = 毒疮。在皮肉深处的叫疽[subcuaneous ulcerdeep-rooted ulcer]
白癞病(bái lài bìng) = 银屑病之类的皮肤病。
“如是五种病人不应受大戒。
 
“有五种清净无难应受大戒:是丈夫、不负债、非奴、年满二十、父母听。
“如是五清净无难应受大戒。
 
“有五法与人依止:若言能、若言可、若言是、若言善自修行、若言不放逸。
“是为五种与依止法。
“有五种与人依止法:若言善哉、若言好、若言起、若言去、若言与依止。
依止 =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是为五种与依止。
 
“有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无戒、无定、无慧、无解脱慧、无见解脱慧。
“有是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
“有五法应无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若无戒又不能自勤修学戒,无定、无慧、无解脱慧、无见解脱慧,又不能自勤修戒、定、慧、解脱慧、见解脱慧。
“有是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
“有五法应无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不能自学毗尼、阿毗昙,若恶见心生不能开解习善见。
“有是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
“有五法应无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不能学毗尼、阿毗昙,不满五岁。
“有是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
“有五法应无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不能自学毗尼、阿毗昙,恶见生不能舍、住善见,若不乐所住处、不能移至乐处,有疑悔心生、不能如法开解。
“有是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无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不能自勤修增戒、增心、增慧学,有病不能自将养亦不能令他为己瞻病、年不满五岁。
“有是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无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不能自勤修威仪戒,不能增净行、增波罗提木叉戒,有恶见不能舍而住善见、年不满五岁。
“有是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无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不知诤、不知诤起、不知诤灭、不知向灭诤、年不满五岁。
“有是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无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不知犯、不知忏悔、不善入定、不善出定、年不满五岁。
“有是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无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轻、不知重、不广诵二部毗尼。
“有是五法不应无依止而住。
“有五法得无依止而住(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失依止:若驱出、若去、若休道、若休不与依止、若至戒场上。
“有是五法失依止。
 
“复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与依止、若五岁若过五岁。
“有是五法失依止。
 
“复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与依止、若见本和尚。
“有是五法失依止。
 
“复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与依止、若和尚阿阇梨命过。
“有是五法失依止。
 
“复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与依止、若和尚阿阇梨休道。
“有是五法失依止。
 
“复有五法失依止:若死、若去、若休道、若休不与依止、若还随本和尚。
“有是五法失依止。
 
“有五法驱遣弟子:若和尚语弟子言:‘今驱汝去、汝不应入我房、汝不应复营劳我、莫复至我所、不共语’;是为和尚五法驱遣弟子。
驱遣(qū qiǎn) = 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阿阇梨有五法驱遣弟子:语言:‘今驱汝去、汝勿复入我房、不应复营劳我、不应依止我住、不共语’;是为阿阇梨五法遣弟子。
 
“弟子有五法为和尚、阿阇梨驱遣:无惭、无愧、不可教呵、非威仪、不恭敬。
“弟子有是五法,为和尚、阿阇梨所驱遣。
“复有五法:无惭、无愧、不可教呵、亲恶知识、数往婬女家。
“有是五法为和尚、阿阇梨所遣。
(如是喜往妇女家,大童女家、黄门家、若比丘尼间、若式叉摩那间、若沙弥尼间、捕龟鳖人间;如是等足上四事,五五为句,如婬女句。)
 
“有五种与欲:一言与欲、二为我故说欲、三现身相、四口语、五现身相口语。
与欲 = 当僧团行布萨、自恣及其他行事作法(即羯磨)之际,遇疾病或因故不能出席时,对其行事之决定,有所赞成或反对之欲意,即所谓‘欲’;将其欲意委托出席之比丘,即称与欲。出席比丘受其欲意之委托,称为受欲。将受委托之欲意向众僧传达,即称说欲。
“是为五种与欲。
 
“有五种失欲:若受欲比丘死、若休道、若至外道、若往别部僧中、若至戒场上明相出。
“有是五种失与欲。
“有五种与清净、与自恣(亦如是,若失亦如是)
 
“如来出世,见诸比丘有过失故,以五种利义,制护卧具法,不令风飘、雨渍、日曝、尘坌、不令鸟污,是为五。
(zì) = 短时间浸泡[retsteepsoak]
(pù) = 从日,暴声。字本作“暴”,小篆字形,从日,从出,从廾,从米。会合表示把米拿到阳光下照晒。廾,两手捧物。晒[expose to the sun](暴露[expose to the open air])
(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和尚有五非法,弟子应忏悔而去,应语和尚言:‘我如法和尚不知、我不如法亦不知、若我犯戒舍不教呵、若犯亦不知、若犯而忏悔亦不知。’
“和尚有如是五法,弟子应忏悔而去。
 
“毗尼有五事答:一序、二制、三重制、四修多罗、五随顺修多罗,是为五。
 
“有五法名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广诵二部戒,是为五。
“复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广诵毗尼,是为五。
“复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住毗尼而不动,是为五。
“复有五法: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诤事起善能除灭,是为五。
 
“有五种持律:诵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广诵三十事,是初持律;若诵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三十事、广诵九十事,是第二持律;若广诵戒毗尼,是第三持律;若广诵二部戒毗尼,是为第四持律;若都诵毗尼,是第五持律。
“是中春、秋、冬应依上四种持律,若不依住,突吉罗。
“夏安居应依第五持律,若不依住者,波逸提。
 
“持律人有五功德:戒品坚牢、善胜诸冤、于众中决断无畏、若有疑悔能开解、善持毗尼令正法久住,是为五。
 
“有五种贼心:黑暗心、邪心、曲戾心、不善心、常有盗他物心,是为五。
(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复有五种贼:决定取、恐怯取、寄物取、见便取、倚托取,是为五。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复有五种与罪人同业:若教授人作贼、若复为贼先看知财物处所还示处、若为贼守物、若为贼逻道,是为五。
(luó) = 巡察,巡逻[patrol]
 
“复有五种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是为五;亦名五种制戒,亦名五犯聚。
 
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波罗提木叉包括比丘227戒和比丘尼311戒,并提出具体惩罚。波罗提木叉包括八部分。
四波罗夷
指杀人、偷窃、行淫和妄称上人,罪行不可饶恕,一犯就不能再做比丘。
十三僧残
指故意自淫、故意触摸女人、充当男女私通牵线、私自建造房屋、毁谤其他比丘、挑拨离间和不听忠告等,属于重罪。犯者接受六夜摩那陲灭罪法,然后在僧团大众面前认罪忏悔,方能恢复僧尼资格。若然被逐,得到至少20位比丘投票,则可再被接纳。
二不定
俗家妇女断言一名比丘犯色戒,但无充分证据,比丘也可能受罚。犯者视情况定为波罗夷、僧残或舍堕。
三十舍堕
禁止拥有僧衣、乞钵等基本需要外的其他财物和金钱,也禁止买卖交易。禁止拥有僧衣、乞钵等基本需要外的其他财物和金钱,也禁止买卖交易。
九十单堕
指妄语、毁訾语、两舌、与妇女同屋住宿、比丘和非亲比丘尼结伴而行、比丘和比丘尼一起坐在隐蔽处、饮酒、暴食、杀害牲畜、贪吃肉类、乳酪和饮用有虫之水等。犯戒者应向4个以上的比丘坦白认罪。
四波胝提舍尼
指比丘从非亲比丘尼中接受食物、未受邀请而自取食物、或住处危险而不事先向前来送食的檀越说明。犯戒者应向1个比丘坦白认罪。
众学
不同传承数目不同,从最少66条到最多113条。指有关服装、饮食和说法等等日常行为的戒律。犯戒者应向年长比丘坦白认罪,也可以私下悔过。这部分戒条没有具体惩罚。
七灭诤
指有关平息僧团内部纷争的方法。
 
犯而未遂的罪行:
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偷兰遮
Thullaccaya,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为佛制戒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诸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
 
“若不知、不见五犯者,我说此人愚痴。
 
“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是为五种犯;五种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
“若不知、不见五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者,僧应与作呵责羯磨;五种制戒亦如是,五犯聚亦如是。
 
“复有五种犯:或有犯自心念忏悔、或有犯小罪从他忏悔、或有犯中罪亦从他忏悔、或有犯重罪从他忏悔、或有罪不可忏悔。
 
“有五法僧应与作呵责羯磨:破戒、破见、破威仪、若毁佛及法,是为五。
“复有五法:破戒、破见、破威仪、毁佛及僧,是为五。
“复有五:破戒、破见、破威仪、毁法及僧,是为五法,应与作呵责羯磨;如是摈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若举羯磨亦如是。
 
“有五法作呵责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处所。
“何等五?不作举、不作忆念、不作自言、非法、别众,是为五。
“复有五法:若不犯、犯不可忏、若犯已忏、非法、别众,是为五法羯磨不成、不得处所。
“复有五如法:羯磨成就、得处所(即反上句是)
 
“被呵责羯磨人有五事不应作(如呵责揵度中说)
“被举人有五法不应为解:若骂谤比丘;方便为比丘作损减无利、作无住处,若在界内、界外受善比丘礼拜供养,在无比丘处住,有是五法不应为解举羯磨。
“复有五法应为解举羯磨(即反上句是)
 
“若比丘被不见罪举羯磨者,应以五事自观察:‘若我不见罪,诸比丘不共我羯磨说戒、自恣、同一房宿,不共同一坐小食、大食上,不随大小次第,不执手、礼拜、恭敬、问讯,是为被不见罪举羯磨者以此五事自观察。
“被不忏悔羯磨恶见不舍举羯磨(亦如是)
“为他作不见罪举羯磨者,亦应以此五事自观察:不忏悔。
“不舍恶见举羯磨(亦如是)
 
“比丘有五法,僧不应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婆罗门、不善受语,有是五法不应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有五法应为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喜骂谤白衣,方便为白衣家作损减、无利益、作无住处,斗乱白衣,是为五法。
“复有五法:在白衣前毁佛法僧、骂白衣、作下业、若调诳白衣,是为五法。
 
“比丘有五法,令白衣不信(如上斗乱白衣句)
“比丘复有五法,令白衣不信(如上调诳白衣句)
 
“白衣有五法,僧不应与作覆钵:若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婆罗门、不事比丘,是为五。
“白衣有五法,僧应与作覆钵(即反上句是)
 
“有五法僧应与作覆钵:骂谤比丘、为比丘作损减、作无利益、作无住处、斗乱比丘,是为五。
“复有五法:于比丘前毁佛法僧、以无根不净行谤比丘、犯比丘尼,是为五。
 
“有五事毁訾得波逸提罪:不以义故、不以法故、不以毗尼故、不以教授故、不以亲故,有是五事毁訾得波逸提。
(zǐ) = 毁谤,非议[caluminateslander]
“复有毁訾不得波逸提(即反上句是)
 
“若比丘僧不差以五事向未受大戒人说他犯者,得波逸提:若说名字、若种姓、若相、若衣、若房舍,是为五事。
(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chà = 低;次;不好[poorbad]/cī = 参差不齐[uneven]/chài = 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
 
“有五处行婬犯波罗夷:妇人、童女、二根、黄门、男子,是为五。
 
“有五种盗犯波罗夷:若自取、若指示取、若遣使取、若重物、若移本处,是为五。
“复有五事:若非己有想、不暂取、不亲厚取、若重物、移本处,是为五。
“复有五:是他有、作他想、若重物、若作盗心、若移本处,是为五。
 
“死人有五不好:一不净、二臭、三有恐畏、四令人恐畏恶鬼得便、五恶兽非人所住处,是为五。
 
“犯戒人有五过失:有身口意业不净,如彼死尸不净,我说此人亦如是。
“或有身口意业不净,恶声流布,如彼死尸臭气从出,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彼有身口意业不净,诸善比丘畏避,如彼死尸令人恐怖,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有身口意业不净,令诸善比丘见之生恶心言:‘我云何乃见如是恶人?’如人见死尸生恐畏令恶鬼得便,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有身口意业不净者,与不善人共住,如彼死尸处恶兽非人共住,我说此人亦复如是。
“是为犯戒人五事过失如彼死尸。
 
“不忍辱人有五过失:一凶恶不忍、二后生悔恨、三多人不爱、四恶声流布、五死堕恶道,是为五。
“能忍辱人有五功德(即反上句是)
 
“向火有五过失:一令人无颜色、二无力、三令人眼暗、四令人多闹集、五多说俗事,是为五。
向火(xiàng huǒ) = 近火取暖[warm oneself by a fire]
 
“常喜往反白衣家比丘有五过失:一不嘱比丘便入村、二在有欲意男女中坐、三独坐、四在屏处覆处坐、五无有知男子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是为五。
“复有五:一数见女人、二既相见相附近、三转亲厚、四已亲厚生欲意、五已有欲意或犯死罪若次死罪,是为五。
 
“散乱心眠有五过失:若见恶梦、诸天不佑护、心不思法、不系意在明、失不净,是为五。
“不散乱心眠有五功德(即反上句是)
 
“饮酒有五过失:无颜色、体无力、眼暗、喜现瞋相、失财物,是为五。
复有五事:生病、益斗诤、恶名流布、智慧转少、死堕恶道,是为五。
 
“破戒有五过失:自害、为智者所呵、有恶名流布、临终时生悔恨、死堕恶道,是为五。
(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持戒有五功德(即反上句是)
 
“复有五事:先所未得物不能得,既得不护,若随所在众、若刹利众、婆罗门众、若居士众、若比丘众于中有愧耻,无数由旬内沙门婆罗门称说其恶,破戒恶人死堕恶道,是为五。
(xún) = 十日[a period of ten-days]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持戒有五功德(即反上句是)
 
“不嚼杨枝有五过失:口气臭、不善别味、热癊不消、不引食、眼不明,是为五。
(jiáo) = 以牙磨碎食物[chew]([eat])
(yìn) = 心病。
“嚼杨枝有五事好(即反上句是)
 
“食粥五事好:除饥、解渴、消宿食、大小便通利、除风,是为五。
 
“经行有五事好:堪远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饮、得定久住。
 
“有五种食:饭、干饭、糗、肉、鱼。
(qiǔ) = 炒熟的米麦等谷物[cooked dry food for journey]
 
“有五种盐:青盐、黑盐、毗荼盐、岚婆盐、支都毗盐,是为五。
达罗弭荼国/达罗比吒国/陀弥国/达弥拏国/陀眉罗国/达罗毗荼国 = Damila,南印度之古国名。
(lán) = 山林中的雾气[mountain mist]
“复有五种盐:土盐、灰盐、赤盐、石盐、海盐,是为五。
 
佉阇尼食有五事不应食:若非时、若不净、若不与、若不受、若不作余食法,是为五。
(qū) = 通“祛”。驱逐[expel]
半者佉阇尼/半者佉但尼/半者珂但尼 = Panca-khadaniya,半者,即五之意;珂但尼,指嚼啮之食。意译作五嚼食、五不正食。各部律记载五正食、五不正食时,所说之种类互有出入,据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载,五种可供嚼啮之不正食为:根、茎、叶、花、果等五物。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则谓五种珂但尼为:枝、叶、花、果、细末磨食等。又此五种食物,虽食用之,然不能饱足,故不宜作为正餐之食物。佛陀制戒时即规定,若食过五种正食,业已饱足,即不可再食用此类之不正食。
“有五事应食(即反上句是)
 
“有五种受食:身与身受、衣与衣受、曲肘与曲肘受、器与器受、有时因缘置地取,是为五。
“复有五:身与身受、或身与物受、或物与身受、或物与物受、或遥掷与得堕手中,是为五。
(zhì) = 扔,抛[throw]
 
“有五种净果:火净、刀净、若疮净、若鸟净、若不任种净,是为五。
(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
 
五种净食 = 适于比丘食用之五种清净食物。净者,离过之义。
火净食
宜煮之食物如法煮之,待熟然后食。
刀净食
果物宜以刀去其皮与核者,如法去之而后食用。
爪净食
果物宜以指爪去其皮壳者,如法去之然后食。
蔫干净食
取果物中之已蔫干而不能更为种子者食之。
鸟啄净食
即取鸟所啄残之物而食之。
 
“复有五:若剥少皮、若都剥、若腐烂、若破、若瘀,是为五。
(yū) = 同“淤”。凝滞[silt up]
 
“有五种脂:罴脂、鱼脂、驴脂、猪脂、失首摩罗脂,是为五。
(pí) = 棕熊[brown bear]
 
“有五种皮不应用:师子皮、虎皮、豹皮、獭皮、猫皮,是为五。
(tǎ) = 几种水栖的食鱼鼬科动物的任一种,主要属于几乎全世界都有分布的水獭属[otter]
“复有五种皮:人皮、毒虫皮、狗皮、锦文虫皮、野狐皮,是为五。
(jǐn) = 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brocade]
 
“有五种皮不应畜:象皮、马皮、驼皮、牛皮、驴皮,是为五。
“复有五:羖羊皮、白羊皮、鹿皮、熊皮、伊师皮,是为五。
(gǔ) = 黑色的公羊[black ram]
伊师迦草 = Isika,意译为虎鬓、苇草、蔺草。属芦科之草名。外表虽柔,内部实坚,极不容易枯死。故取以比喻永不衰坏之事物。
 
“有五种肉不应食:象肉、马肉、人肉、狗肉、毒虫兽肉,是为五。
“复有五:师子肉、虎肉、豹肉、熊肉、罴肉,是为五。
 
“有五种说戒:或说序已,应白僧言:‘余者如僧常闻。’
“若已说戒序、说四波罗夷竟,应白僧言:‘余者如僧常闻。’
“说序、说四波罗夷、说十三僧残已,应白僧言:‘余者如僧常闻。’
“说序、四波罗夷、僧残、二不定已,应白僧言:‘余者如僧常闻。’
“若广说,是为五。
 
“复有五:若说序、四波罗夷竟,应白僧言:‘余者如僧常闻。’
“若说序、四波罗夷、僧残竟,应白僧言:‘余者如僧常闻。’
“若说序、四波罗夷、僧残、二不定竟,应白僧言:‘余者如僧常闻。’
“说序、四波罗夷、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竟,应白僧言:‘余者如僧常闻。’
“若广说,是为五。
 
“复有五:说序、四波罗夷、僧残竟,应白僧言:‘余者如僧常闻。’
“如是一一增乃至波逸提若广说,是为五。
 
“有五法:不应差为分粥人,若已差不应分(如上房舍犍度中说)
 
“以五事因缘受功德衣得畜:长衣、离衣宿、别众食、展转食、不嘱入村,有此五事因缘受功德衣。
功德衣 = 梵语曰迦絺那。译言功德衣。修了安居之人所受之袈裟,受之之人,有五德,故曰功德衣。
“受功德衣已得五事(即反上句是)
 
“有五事因缘留僧伽梨:若有恐怖、若疑有恐怖,若雨、若疑当雨,若经营作僧伽梨,若浣、若染,若深藏举,是为五事因缘留僧伽梨。
(huàn) = 洗衣服[wash](洗涤,涤除[washelimite])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安陀会
五条布制成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郁多罗僧
七条布制成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僧伽黎/僧伽梨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以五事因缘留雨衣:若受界外请食、若渡水,若病、若饱食已,若经营作雨衣,若浣、若染,若深藏举,以此五事因缘留雨衣。
 
“夏安居竟应作五事:自恣、应解界、应还结界、受功德衣、应分卧具,是为五。
自恣 = Pavarana,音译钵利婆剌拏、钵和罗。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此日即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比丘有五法不应与作亲厚:若喜斗诤、若多作业、若与众中胜比丘共诤、若喜游行不止、止不为人说法言示人善恶,是为五。
“有五法应与作亲厚(反上句是)
 
“有五法应差教授比丘尼:若具持波罗提木叉戒、多闻善巧语言、慈心辩说了了令听者得解、不为佛出家而犯重罪、二十腊若过二十,是为五。
(là) = 年终祭祀[sacrifice at the end of the lunar year](xī = 干肉[dried meat])
一腊 = 僧尼受戒之后,每经一夏,称为一腊。腊,本为冬祭之意,通常指一年之终。于佛教转指受戒之年岁。佛制安居,以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是为僧家之一岁,称为法岁,又称法腊。此外,法腊第一(最高)之长老,谓之一老。
 
有五法令正法疾灭.
何等五?有比丘不谛受诵,喜忘误,文不具足以教余人,文既不具其义有阙,是为第一疾灭正法。
(dì) = 细察;详审[examine carefully](明白;了解[understand]/详细,仔细[carefully]/佛教名词。谓真实无谬的道理[Satya])
(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复次有比丘为僧中胜人上座,若一国所宗,而多不持戒,但修诸不善法,放舍戒行,不勤精进,未得而得、未入而入、未证而证,后生年少比丘,仿习其行,亦多破戒、修不善法,放舍戒行亦不勤精进,未得而得、未入而入、未证而证,是为第二疾灭正法。
仿(fǎng) = 相似。或作“彷”[be similar](仿效;模仿。也作“彷”、“倣”[imitatefollow the example of])
“复次有比丘多闻、持法、持律、持摩夷,不以所诵教余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便命终,彼既命终令法断灭,是为第三疾灭正法。
摩夷 = Matika,论藏四名之一。译曰行母,本母。论藏诠显行法,即为生行之母,故名行母。又论藏诠显理。理为教本,故曰本。彼能生为教本之理,故名本母。
“复次有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言、不能忍辱,余善比丘即舍置,是为第四疾灭正法。
“复次有比丘,喜斗诤共相骂詈,彼此诤言、口如刀剑、互求长短,是为第五疾灭正法。
(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复有五法令正法久住(反上句是)
 
“比丘有五法不应将作伴行:喜大在前行、喜大在后、喜抄断人语次,不别善恶语、善语不赞称、美恶言,如法得利不以时为彼受,有是五法不应将作伴行。
“有五法应将作伴行(反上句是)
 
“比丘有五法而自损减:有犯为有智者所呵得罪无量、染污于人不令清净、为彼作犯不作无犯、若受彼自言不如自言法治、不知言说远近损减,是为五。
“复有五法不自损减(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自损减:不解所可言、亦不善忆识、彼语应难不难、若彼难来不能解、不具持波罗提木叉戒,是为五。
“复有五法不自损减(反上句是)
 
“复有五法自损减:喜瞋恚、不放舍、增益他语、受不善语、离善语,是为五。
“复有五不自损减(反上句是)
 
“病人有五法难瞻视。
“有五法易瞻视。
“有五法应受病人衣(如上衣揵度中说)
 
比丘有五法生人疑惑乃至阿罗汉。
何等五?若比丘数往婬女家、妇人家、大童女家、黄门家、比丘尼家,是为五。
 
“比丘有五法为白衣所不喜:喜亲白衣、喜瞋白衣、强至白衣家、喜与白衣窃语、喜乞求,是为五,白衣所不喜见。
(qiè) = [steal](盗贼[thief]/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in privatesecretly])
“有五法白衣喜见(反上句是)。”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年少比丘,在上座比丘前忏悔有几法?”
佛告优波离:“有五法:偏露右肩、脱革屣、礼足、右膝着地、合掌,应说罪名、种性,作如是语:‘我某甲比丘,犯如是如是罪,从长老忏悔。’
(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上座应答言:‘自责汝心生厌离。’
“彼人答言:‘尔。’
“年少比丘,在上座前忏悔,应以是五法。”
 
优婆离复问:“年少客比丘,礼上座旧比丘,应以几法?”
佛告言:“年少客比丘,应以五法礼上座旧比丘;应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捉上座两足言:‘大德我和南。’
槃那寐/槃谈/烦淡/畔睇/婆南/伴题/伴谈/畔惮南/末捺南/和南 = Vandana,系对长上问讯之语,属礼法之一。意译我礼、归礼、敬礼、恭敬、度我、稽首。
“是为五法。
“年少旧比丘,礼客上座比丘亦如是。
 
“有五种人不应礼:自言犯边罪、犯比丘尼、贼心受戒、破二道、黄门,是为五。
“复有五法: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是为五。
 
“比丘复有五种威仪不应礼:若大便、若小便、若露身、若剃发时、若说法时,是为五。
“复有五:若嚼杨枝、若洗口、若食、若饮、若食果,是为五。
 
“上座、若次座有五法,于斗诤比丘无利益:不具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不广诵二部戒不能问答、不能如法教呵及作灭摈令得欢喜、不善能灭斗诤事,是为五。
“复有五法,上座、若次座,于斗诤比丘有利益(反上句是)
 
“有五法名为大贼,长寿作大罪、不被系缚。
“何等五?若住无定处、有好伴。
“若多刀杖。
“若大富多有财宝,彼作是念:‘若有捉我者,当多与财宝。’
“若有大人亲友,若依止王、若大臣,彼作是念:‘若有捉我者,王及大臣当佐助我。’
“若于远处作贼而还;是为五。
 
“如是破戒比丘有五法,长寿多作众罪,不速为他所举。
“若住无定处、有伴党。
“若多闻、若闻能忆持,有如是多闻,初中下言悉善,有文、有义具说净行,于如是法中能忆持,而不能善心思惟深入正见。
“若能得衣服、饮食、卧具、医药,彼作是念:‘若有举我者,我当多与物。’
“若有大人为亲厚,若上座、若次座,彼作是念:‘若有举我者,上座、次座当佐助我。’
“若在空野中住,来至大家求觅利养;是为五法,破戒比丘长寿多作众罪不速为他所举。
 
“有五非法遮说戒:遮无根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是为五。
“有五如法遮说戒(反上句是)
 
“有五非法捉筹:若不解断事受筹、若无同意受筹、若无善比丘受筹,若非法、若别众受筹,是为五。
(chóu) = 计数的用具。(算计[planmap out]/策划[planplotscheme])
“有五如法受筹(反上句是)
 
“有五非法默然,有五如法默然,有五法和合(如上杂揵度中说),有五法舍弃(如拘睒弥揵度中说)。”
 
尔时佛告优波离:“汝等莫数数举他比丘罪。
“何以故?举他比丘者,身威仪不清净而举他罪,即生彼语:‘长老,先自令身清净。’
“优波离,比丘若身威仪清净而举他罪,不生彼语。
“若言不清净、命不清净亦如是。
“复次优波离,若寡闻不知修多罗而举他罪,即生彼语,问言:‘长老,此事云何?此有何义?’
(guǎ) = 少;缺少[few](古代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都叫寡[widowedsolespouseless]/古代王侯的谦称[I])
“便不能分别答彼问,即生彼语:‘长老,先诵修多罗,然后当知。’
“优波离,若比丘多闻诵修多罗,便不生彼语。
“复次优波离,比丘寡闻不诵毗尼而举彼罪,生彼问言:‘长老此何所说?因何而起?’
“若不能说所起处,复生彼语言:‘长老,且先自诵习毗尼。’
“优波离,若比丘多闻诵习毗尼而举彼罪,不生彼问。
“优波离,若比丘有是五法,应以时如法举彼罪。”
时优波离,信乐欢喜受持。
 
尔时世尊在迦陵伽国[(/)*]罗林中。
时长老波摩那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以何因缘,如来灭后正法疾灭而不久住?复以何因缘正法不灭而得久住?”
佛告波摩那言:“如来灭后比丘不敬佛法僧及戒定,以是因缘正法疾灭而不久住;波摩那,如来灭后,若比丘敬佛法僧及戒定,以是故正法不灭而得久住。”
 
尔时世尊在金毗罗国王园中。
时长老金毗罗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以何因缘,如来灭后正法疾灭,而不久住?”
(亦如上问答不异)
 
尔时有异比丘,往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大德,以何因缘正法疾灭而不久住?”
佛告比丘:“若比丘在法律中出家,不至心为人说法,亦不至心听法忆持;设复坚持不能思惟义趣,彼不知义不能如法修行,不能自利亦不利人。”
佛告比丘:“有是因缘令法疾灭而不久住。”
“大德,复以何因缘令法久住而不疾灭?”
(反上句即是)
 
时有异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善哉大德,为我略说法,我当独在静处勤修精进而不放逸。”
佛告比丘:“汝若知世法不能出离,若知有受不能越度,若知有欲不得无欲,若知有结不得无结,若知亲近生死不得无亲近;汝比丘决定应知,此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
“若比丘汝知此法是出离非世法,是越度非受法,是离欲非有欲,是无结非有结,是不近生死非亲近;汝比丘应决定知此法,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时彼比丘闻世尊略说教授,即独在静处勤行精进而不放逸。
初夜、后夜警意思惟,一心修习道品之法,所为信乐出家行道,未久现世得证成阿罗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此。
彼比丘自知得阿罗汉。
佛说如是法,诸比丘闻,信乐欢喜受持。
 
尔时有异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善哉大德,为我略说法,我当独在静处勤修精进而不放逸。”
佛告比丘:“若汝知有法,令多欲不令少欲,令无厌不知足,令难护不易护,令难养不易养,令愚痴无智慧;比丘汝应知如是法,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
“若比丘知有法,令少欲不多欲,令知足不无厌,令易护不难护,令易养不难养,令有智慧不愚痴;比丘汝应决定知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时彼比丘闻佛略说已,即独在静处思惟,如上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