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八
四分之九(毗尼增一)
#毗尼增一(续)
##三法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三羯磨,摄一切羯磨;何等三?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是为三羯磨摄一切羯磨。”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梵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四羯磨 = Natti-catuttha-kamma,白(Natti),即告白之意;羯磨(Kamma),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Tatiya
Kam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告诸比丘:“有三非法与忆念毗尼。
“何等三?若比丘犯重罪,若波罗夷、若僧伽婆尸沙、若偷兰遮。
“时余比丘言:‘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问言:‘汝忆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否?’
“彼言:‘根本不见;诸长老,我不忆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莫难诘问我。’
诘(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责备;质问[blame;interrogate]。)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忆念毗尼。
“若僧与彼忆念毗尼,是为非法与忆念毗尼。
“若有比丘,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时余比丘言:‘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余比丘问言:‘汝忆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否?’
“彼言:‘根本不见;诸长老,我不忆念犯如是重罪,我犯小罪当忏悔清净;诸长老,莫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忆念毗尼。
乞(qǐ) = 向人求讨[beg;go begging]。(引申为请求,希望[ask;request;hope]。)
“若僧与忆念毗尼,是为非法与忆念毗尼。
“若有比丘,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余比丘语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否?’
“彼言:‘根本不见;诸长老,我不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我犯小罪已忏悔清净;诸长老,莫为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忆念毗尼。
“僧若与作忆念毗尼,非法。
“是为三种非法与忆念毗尼。
“有三种如法与忆念毗尼: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问言:‘汝忆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否?’
“彼不忆犯便作是言:‘诸长老,我不忆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诸长老,莫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广忆念,从僧乞忆念毗尼。
“僧若与忆念毗尼,是为如法与忆念毗尼。
“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问言:‘汝犯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否?’
“彼言:‘不忆犯。’
“便作是言:‘长老,我不忆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我犯小罪当如法忏悔清净;诸长老,莫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广忆念,从僧乞忆念毗尼。
“若僧与忆念毗尼,是为如法与忆念毗尼。
“若比丘不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问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否?’
“彼不忆犯便作是言:‘长老,我不忆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我犯小罪已忏悔清净;诸长老,莫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广忆念,从僧乞忆念毗尼。
“僧若与忆念毗尼,是为三种如法与忆念毗尼。
“复有三非法与不痴毗尼。
“若比丘不痴狂而诈为痴狂,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
“余比丘言:‘汝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彼作是言:‘我颠狂心乱,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此非我故作,是痴狂故耳;诸长老,莫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
“若僧与不痴毗尼,是为非法与不痴毗尼。
“若比丘不痴狂而诈为痴狂,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否?’
“彼言:‘我先痴狂心乱,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非我故作,是痴狂故作耳;如人忆梦中事,我亦如是;诸长老,莫为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
“僧若与不痴毗尼,是为非法与不痴毗尼。
“若比丘不痴狂而诈为痴狂,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余比丘言:‘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
诈(zhà) = 欺骗[blackmail;cheat;swindle]。(用语言试探,诱使对方露真情[sound out]。)
“问言:‘汝忆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否?’
“彼言:‘我先痴狂故耳,如人从高坠下揽少草木;诸长老,莫为难诘问我。’
坠(zhuì) = 落下,掉下[fall;drop]。
揽(lǎn) = 执,持[hold]。(总揽<全面掌握>;一把抓[monopolize;dominate;take on everything]/搂,拥抱,围抱[take sb.into one’s arms;embrace]。)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
“若僧与不痴毗尼,是为非法与不痴毗尼。
“是为三非法与不痴毗尼。
“复有三种如法与不痴毗尼,若比丘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彼后还得心,余比丘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否?’
彼言:‘我先痴狂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非我故作,是狂故耳;诸长老,莫为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
“彼痴狂止,从僧乞不痴毗尼。
“若僧与不痴毗尼,是为如法与不痴毗尼。
“若比丘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彼后还得心,余比丘言:‘汝犯如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否?’
“彼言:‘我先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非我故作,是痴狂故耳,如人忆梦中所作;诸长老,莫为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
“僧若与不痴毗尼,是为如法与不痴毗尼。
“若比丘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余比丘言:‘汝犯重罪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忆否?’
“彼言:‘我先狂痴故,多犯不净行非沙门法,非我故作,是狂痴耳,我忆如人从高坠下揽少草木;诸长老,莫为难诘问我。’
“而诸比丘故难诘不止,彼从僧乞不痴毗尼。
“若僧与不痴毗尼,是为如法与不痴毗尼。
“是为三如法与不痴毗尼。
“有三种调法:呵责、摈出、依止,是为三种调法。
呵责(hē zé) = 大声斥责[abuse;berate;excoriate]。
灭摈/驱摈/摈罚/驱出/驱遣/摈治驱遣/摈/摈出 = Pabbajana/Nasana,此系对犯戒比丘、沙弥等出家众处罚方法之一,即将其自教团逐放,不许其与僧众共同起居。此相当于削除僧籍,故又称摈籍。一旦被摈出之比丘,不得授人大戒,不得受人依止,不得蓄沙弥,不得受衣钵、卧具、坐具、洗足水、拭足等种种供养,此皆详载于四分律卷四十四、十诵律卷五十六等。
依止 =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有三灭法:用多人语、罪处所、草覆地,是为三灭法。
“复有三法,应唤比丘着现前已作白然后作三羯磨,我说是如法得处所羯磨成就。
“若比丘喜斗诤,僧应与作三种羯磨:若呵责羯磨、若摈羯磨、若依止羯磨。”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三法不应与受大戒:一破戒、二破见、三破威仪,有如是三法不应与受大戒。
犯戒/破戒 = Silabheda,与‘持戒’相对。即毁破所受持之戒律。所犯之戒法不同,治罚亦异。
破见 = 谓以邪见破坏正见。如外道以六十二邪见破坏佛之正见。其意义与谤法相同,在佛法则为至极之重罪。
“有三法应与受大戒:不破戒、不破见、不破威仪,有如是三法应与受大戒。
“比丘有三法,僧应与作呵责羯磨:破戒、破见、破威仪,有如是三法僧应与作呵责羯磨,若摈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举羯磨亦如是。
“被举人有三法、不应为解羯磨:应见不见、应忏不忏、应舍不舍,有如是三法、不应为解羯磨。
“被举者有三法、应为解羯磨:应见而见、应忏而忏、应舍而舍,有是三法、应为解羯磨。
“被举人有三法、不应为解羯磨:应见不见、应忏不忏、应信不信,有如是三法、不应为解羯磨。
“被举人有三法、应为解羯磨:应见而见、应忏而忏、应信而信,有如是三法、应为解羯磨。
“比丘有三法、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在白衣前毁訾佛、法、僧,有如是三法、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訾(zǐ) = 毁谤,非议[caluminate;slander] 。
“与比丘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时,应以三法量宜:称量比丘、称量白衣、称量事。
“有三法:称量比丘、称量白衣、称量羯磨。
“有三法:称量比丘、称量白衣、称量犯。
“复有三法:实不实、作不作、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不应与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是为与比丘三事量宜作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复有三法作呵责羯磨: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处所。
“何等三?不作举、不作忆念、不作自言,是为三。
“复有三法:不犯、犯不可忏罪、若已忏罪,是为三。
“复有三:不作举、非法、别众。
别众 = 有比丘与众比丘在同一界而自乖离,不同法事,曰别众。别众者,突吉罗罪也。
“复有三:不作忆念、非法、别众。
“复有三:不作自言、非法、别众。
“复有三:不犯、非法、别众。
“复有三:犯不可忏罪、非法、别众。
“复有三:犯罪已忏、非法、别众。
“复有三:不现前、非法、别众。
“有如是三法作呵责,非法、非毗尼羯磨、不成、不得处所。
“有三法作呵责,如法、如毗尼羯磨、成就、得处所。
(即反上句是不复烦文,故不出耳。)
“有三事弄失精,犯僧伽婆尸沙:若忆念、若弄、若失不净,有如是三事,犯僧伽婆尸沙。
“复有三事:若忆念、若弄,若欲出青色不净、若失青不净,僧伽婆尸沙。
“若忆念、若弄,若欲出青不净乃出黄不净,若赤、若白、若黑、若酪色、若酪浆色不净者,僧伽婆尸沙。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若忆念、若弄,乃至欲出酪浆色不净若出,僧伽婆尸沙。
“若忆念、若弄,欲出酪浆色不净,乃出青黄赤白黑不净,僧伽婆尸沙。
“如是为乐故、为药故、为试出故、为福德故、为祀天故、为善道故、为施故、为种子故、为憍恣故、为试力故、为颜色故、为轻慢故,一切僧伽婆尸沙。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于内色亦如是;于外色亦如是;于内外色亦如是;若于水、若风、若虚空亦如是。
“有三种人犯:不癫狂、不错乱、不痛恼,是为三种人犯。
“有三种人不犯:若颠狂、错乱、痛恼,是为三种人不犯。
“有于三种众生行婬犯波罗夷,人、非人、畜生,是为于三种众生行婬波罗夷。
“复有三种:妇女、童女、二根。
“复有三:妇女、童女、黄门。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复有三:妇女、童女、男子。
“复有三:男子、二根、黄门。
“复于三种妇女行婬犯波罗夷:人妇女、非人妇女、畜生妇女。
“童女亦如是;二根亦如是;黄门亦如是;男子亦如是。
“人妇女三处行婬波罗夷:大、小便道、口中。
“非人妇女、畜生妇女、人童女、非人童女、畜生童女;人二根、非人二根、畜生二根亦如是。
“有三种作盗犯波罗夷:若自取、若现前指示取、若遣使取。
“复有三:不作己有想取、不暂取、非亲厚取。
“复有三:若他物、若他物想、若举离本处。
“有三种断命波罗夷:若人作人想、若以身、若以口断命,是为三种断命波罗夷。
“有三种断人命不犯波罗夷:人作非人想、若以身、若以口断命,是为三种断人命不犯波罗夷。
“有三种自称得上人法波罗夷:不得言得、不入言入、不证言证,是为三种。
“复有三种:身犯、口犯、身口犯,是为三。
(此中三犯,更复有四句异名,一句言、三种相,二句言、三种咒,三句言、三非威仪,四句言、三邪命。)
“复有三:贪、恚、痴,是为三。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无明/愚痴/痴
|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复有三:身欲、口欲、身口欲,是为三。
“复有三:身恚、口恚、身口恚,是为三。
“复有三:身痴、口痴、身口痴,是为三。
“复有三:身欲害、口欲害、身口欲害,是为三。
“恚、痴亦如是。
“有三种人犯:一僧、二众多人、三一人。
“有三种人忏悔: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应受忏悔: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犯尼萨耆: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泥萨只波逸底迦/尼萨耆波夜提/尼萨只贝逸提/尼萨耆/尼萨耆波逸提
= Nissaggiya pacittiya,意译作尽舍堕、舍堕、弃堕。尼萨耆,尽舍之意;波逸提,堕之意。即波逸提之一种,谓应舍财物之堕罪。‘单堕’之对称。为比丘、比丘尼所受持具足戒之一,五篇罪之一,僧戒八段中之第四段。共有三十条戒,称为三十舍堕。此戒乃警戒由于贪心而集贮无用之长物,助长生死之业,遂堕落三途,故舍弃此等之财物、贪心、罪业,称为舍堕。或谓犯此罪将堕入三恶道,故称堕;忏除之法必先舍其财物,故称舍。盖此戒与衣钵等财物有关,故若以所犯之财物舍于众中而忏悔之,称为尽舍;若不忏悔,则结堕恶之罪,称为堕。
“犯尼萨耆应在三种人前舍: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应受尼萨耆: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默然:有知而默然、有不知而默然、有痴而默然。
“有三种住:戒住、见住、羯磨住。
“复有三:戒住、见住、威仪住。
“复有三:戒住、见住、命住。
“复有三种人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起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舍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应三种人前舍: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灭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应灭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得灭诤: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比丘有三种正语,应语比丘:破戒、破见、破威仪。
“举他比丘应以三事:若见、若闻、若疑。
“有三种覆:覆破戒、覆破见、覆破威仪。
“有三种发露:破戒、破见、破威仪。
“有三种忏悔:破戒、破见、破威仪。
“有三种放逸羯磨:破戒羯磨、破见羯磨、破威仪羯磨。
“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是为三学。
三胜学/戒定慧三学/三学 = Tisso sikkha,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盖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三学若加上解脱与解脱知见,则成所谓‘五分法身’。
|
|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
Adhisila-sikkha,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
|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
Adhicitta-sikkha,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
|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
Adhipanna-sikkha,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
|
“复有三学:威仪学、净行学、波罗提木叉学,是为三学。”
尔时有众多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是法之主,说言学,云何为学?”
佛告诸比丘:“学于戒故言学。
“云何学戒?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是故言学。
“彼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时,得调伏贪欲、瞋恚、愚痴尽。
“彼得贪欲瞋痴尽已,不造不善、不近诸恶,是故言学。”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问诸比丘:“汝云何学?云何为学?”
诸比丘白佛言:“大德是法之根本、为法之主,如世尊向所说,我等受持故言学。”
“复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学此三学,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是故当勤精进学此三学。”
尔时阿难在波罗梨子城鸡园中。
时有孔雀冠婆罗门至阿难所,问讯已在一面坐,白阿难言:“沙门瞿昙,何故为诸比丘制增戒学、增净行学、增波罗提木叉学?”
波罗提木叉 = Patimokkh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佛教僧团每半个月要会集一处,称为布萨。在布萨中,由上座长老负责诵出波罗提木叉戒本,以提醒僧众随时遵守戒律。违反戒律的僧侣可在会中提出忏悔,而假如同修僧侣有违反戒律之处,也可在此提出,由僧伽大会作出判决,此称为布萨羯摩。
阿难答言:“所以尔者,为调伏贪欲、瞋恚、愚痴令尽故,世尊为诸比丘制戒。”
复问言:“若比丘得阿罗汉漏尽,彼何所学?”
阿难答言:“贪欲、瞋恚、愚痴尽,不造不善,不近诸恶,所作已办,名为无学。”
婆罗门言:“如向所说便为无学耶?”
阿难答言:“如是。”
阿难说如是,孔雀冠婆罗门闻已,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世尊在摩竭国崩伽弥村中,为诸比丘无数方便说戒法。
时有旧住比丘,于迦叶姓中出家,此比丘闻世尊说法,不生信乐,愁忧不乐:“世尊数恐我等。”
于是世尊移往王舍城。
去未久,彼迦叶比丘心自悔恨:“我无利、不善得;世尊为诸比丘无数方便说戒,而我不生信乐,愁忧不乐而言:‘世尊数恐我等’;我今宁可于世尊前至诚悔过耶?”
时彼比丘即持衣钵,往王舍城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从坐起头面礼足至诚悔过言:“大德,我愚痴无智不善,而世尊为诸比丘无数方便说戒法,而我生不信乐心,怀忧恼言:‘世尊数恐我等’;唯愿大德,受我悔过。”
佛告比丘言:“汝自忏悔愚痴无智不善,我为诸比丘说戒,汝自不信乐,心怀忧恼言:‘世尊数恐我等’;于我法中能至诚如法忏悔者,便得增益,汝忏悔应生厌离心;汝比丘至诚如法忏悔,我为受之。”
时彼迦叶比丘,礼佛足已却坐一面,佛告言:“若上座既不学戒亦不赞叹戒,若有余比丘乐学戒赞叹戒者,亦复不能以时劝勉赞叹。
“迦叶比丘,我不赞叹如是上座。
长老/上腊/首座/尚座/住位/上座 =
Thera,指法腊高而居上位之僧尼。
“何以故?若我赞叹者,令诸比丘亲近。
“若有亲近者,令余人习学其法。
“若有习学其法,长夜受苦。
“是故迦叶比丘,我见如是上座过失故不赞叹。
“若中下座亦如是。”
(此上中下座,是不如法者;其次应有上中下座如法者反上句,即是不复烦文故不出也。)
佛说如是,迦叶比丘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譬如有驴与群牛共行,自言:‘我亦是牛,我亦是牛’,而驴毛不似牛、脚不似牛、音声亦不似牛,而与牛共行,自言:‘是牛’;如是有痴人,随逐如法比丘,自言:‘我是比丘’,此痴人无有增戒、增心、增慧,如善比丘与众僧共行,自言:‘我是比丘’,是故汝等,当勤修习增戒、增心、增慧学。”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世尊在毗舍离。
有跋阇子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半月所说戒多,我不能学如是多戒。”
跋耆子/跋阇子 = Vajjiputta,为佛陀入灭百年后之跋耆族比丘。主张‘十事’合法,引起教团之论争,导致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亦称七百集法毗尼。或谓跋阇子并非一特定之比丘名,而系指跋耆族之诸比丘。
佛告言:“听汝学三戒,增戒、增心、增慧学;若汝如是学三戒者,便得至贪欲、瞋、痴尽处,不造不善、不近诸恶。”
比丘言:“大德,愿乐受持。”
时跋阇子比丘闻世尊略教已,独在静处,精勤而不放逸。
初夜、后夜警意思惟所为出家,修习不久,得无上净行现前,自知得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受生。
跋阇子比丘,自知得阿罗汉。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
“何等增戒学?若比丘尊重于戒,以戒为主;不重于定,不以定为主;不重于慧,不以慧为主。
“彼于此戒,若犯轻者忏悔。
“何以故?此中非如破器破石故。
‘若是重戒,便应坚持,善住于戒,应亲近行,不毁阙行、不染污行,常如是修习。
阙(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彼断下五使,于上涅槃,不复还此。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a 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下分是欲界
的意思,这五结都是欲界烦恼,因此被称为五下分结。
|
||
有身见
|
Sakkaya ditthi,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初果
|
戒禁取见
|
Silabatam paramasa,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
疑
|
Viccikiccha,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
欲贪
|
Kama-raga,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二果(贪瞋弱)
三果(贪瞋灭)
|
瞋恚
|
Byapada,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
五顺上分结/五上结/五上/五上分结 = Panca Uddhambhagiya samyojanani,上分是指色界与无色界,这五结的烦恼分属色界与无色界,因此称五上分结。
|
||
色贪
|
Ruparaga,贪着色界五妙欲之烦恼。
|
阿罗汉果
|
无色贪
|
Aruparaga,贪着无色界禅定境界之烦恼。
|
|
掉举
|
Uddhacca,上二界众生心念掉动而退失禅定之烦恼。
|
|
慢
|
Mana,上二界众生恃自凌他憍慢之烦恼。
|
|
无明
|
Avijja,上二界众生耽着禅定,而于真性无所明了之烦恼。
|
“若比丘重于戒,以戒为主;重于定,以定为主;不重于慧、不以慧为主,如上。
“若比丘重于戒,以戒为主;重于定,以定为主;重于慧,以慧为主。
“彼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在前自知得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此。
心解脱 = Citta-vimutta,谓由定力而于定障得解脱。与「慧解脱」相对。其原始本意,系指心由一切束缚中解放;解脱之当体即为心,故称心解脱;而以智慧解脱者,则称慧解脱。但后世术语化,将无明之灭称慧解脱,将渴爱之灭称心解脱。更以心解脱连结于禅定,谓依定而解脱定障,与无贪相应者,称为心解脱。依慧而解脱烦恼障,与无痴相应者,称为慧解脱。此二者同时解脱者,则称俱解脱。
慧解脱 = Panna-vimutti。指仅由无漏之智慧力断除烦恼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乃‘俱解脱’之对称。为阿罗汉之一,七圣之一,九无学之一。所谓俱解脱,指得灭尽定,由慧、定之力,断除烦恼、解脱二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而慧解脱则系未得灭尽定,仅以慧之力,断除烦恼障而得解脱之阿罗汉。
“满足行者,具满成就。
“不满足行者,得不满足成就。
“我说此戒无有唐捐。”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复有三学:增戒、增心、增慧学。
“何等增戒学?若有比丘,具满戒行,少行定行、少行慧行。
“彼断下五使,便于上涅槃,不复还此。
“若不能至如是处,能薄三结:贪欲、瞋恚、愚痴,得斯陀含,来生世间,便尽苦际。
“若不能至如是处,能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取道,七生天上、七生人中便尽苦际。
“若比丘具满戒行、具满定行、少行慧行亦如上。
“若比丘具满戒行、具满定行、具满慧行亦如上。
“复有三学:增戒学、增心学、增慧学。
“何等增戒学?若比丘具足持波罗提木叉戒,成就威仪,畏慎轻戒重若金刚,等学诸戒,是为增戒学。
“何等增心学?若比丘能舍欲恶,乃至得入第四禅,是为增心学。
“何等增慧学?若比丘如实知苦谛、知集尽道,是为增慧学。
“复有三学:增戒、增心、增慧学。
“增戒、增心如上。
“增慧学者,若比丘知内有贪欲如实知之;内无贪欲如实知之;若未生贪欲如实知之;若未生贪欲后生如实知之;若已生贪欲能断如实知之;若未生贪欲不令生如实知之;瞋恚、睡眠、调悔疑亦如是。
“彼比丘作是念:‘我于眼色有贪欲、瞋恚如实知之;无贪欲、瞋恚如实知之;于眼色未生贪欲、瞋恚不生如实知之;如于眼色未生贪欲、瞋恚而生如实知之;如于眼色已生贪欲、瞋恚断灭如实知之;如于眼色已断贪欲、瞋恚后不复生如实知之;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复次比丘,内有念觉意如实知之;内无念觉意如实知之;如未生念觉意不生如实知之;如未生念觉意而生如实知之;如已生念觉意修习满足如实知之。’
“如是法觉意、精进觉意、猗觉意、定觉意、喜觉意、护觉意亦如是。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
|
念觉支
|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
择法觉支
|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
精进觉支
|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
喜觉支
|
得正法而喜悦。
|
轻安觉支
|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
定觉支
|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
舍觉支
|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
“复有三聚:持戒聚、定聚、慧聚。
“毗尼有三答:我如是见、如是闻、如是忍。
“比丘有三法灭正法:非制而制、是制便断、不随所制而行。
“比丘复有三法不灭正法。
(即反上句是。)
“有三处具满妄语:前知欲作妄语、妄语时知是妄语、妄语竟知作妄语。
“复有三种具足实语。
(即反上句是。)
“有三种使:一使、二增使、三减使。
“云何为使?若使能受教不增不减,随所闻而说,是为使。
“云何增使?若使受教增益过说,是为增使。
“云何减使?若使受教不具足说,是为减使。
“复有三子:等子、增子、不等子。
“云何等子?若父母有信、戒、施慧,子亦有信、戒、施慧,是为等子。
“云何增子?若父母无有信、戒、施慧,而子有信、戒、施慧,是为增子。
“云何不等子?若父母有信、戒、施慧,而子无信、戒、施慧,是为不等子。”
而说偈言:
“等子及增子,应求如是子,勿求不等子,在家无增益。
“彼子常如法,善行优婆塞,成就持信戒,布施不悭嫉,
“如月无云翳,在众亦如是。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复有三病:或有病若得随意食若不得、若得随病药若不得、若得随意好瞻病人若不得,病人俱死、不能从病得差。
“或有病人如是,或有病人,若得随意食若不得、若得随病药若不得、若得随意好瞻病人若不得,此病人不死,从病得差。
“或有病人如是,或有病人,不得随意食,不得随意病药,不得随意好瞻病人,此病人死,不能从病得差;若得随意食、得随病药、得好瞻病人,彼病者不死,从病得差。
“或有病人如是,是中病人,不得随意食、不得随病药、不得随意好瞻病人,此病人死,不能从病得差;若得随意食、得随病药、得随意好瞻病人,此病人不死,从病得差。
“我为是故,听与病者随意食、随病药、好瞻病人,以此病因缘故,余病人亦应与瞻视供养。
“有三种痴:一犯罪、二不见罪、三见罪不如法忏悔,是为三种痴。
“有三种智慧:一不犯罪、二犯罪能见、三见罪能忏悔。
“有三种痴:一犯罪不见、二见犯罪不忏悔、三不如法忏悔彼不受。
“有三种智慧。
(即反上句是。)
“有三种安居: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
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安居 = Vassa,意译为雨期。为修行制度之一。印度夏季之雨期达三月之久。此三个月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而聚居一处以致力修行,称为安居。此系唯恐雨季期间外出,踩杀地面之虫类及草树之新芽,招引世讥,故聚集修行,避免外出。安居之制始行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采用。安居之时期,一般多以一夏九旬(即三个月)为期。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四,以四月十六日为安居之始日,七月十五日为终日,翌日为自恣日;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则以七月十五日为自恣日;大唐西域记卷二、卷八所举之安居期为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关于安居之种类有二说:一说为前安居、后安居二种,前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后安居始于六月十六日。一说为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三种,前安居始于四月十六日,中安居始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后安居始于五月十六日。
“于圣法律中,歌戏犹如哭,舞如狂者,戏笑似小儿。
“有三种不净肉不应食:若见、闻、疑为己作。
“有三种净肉应食:不见、闻、疑不为己作。
“有三种布萨:十四日、十五日、月初日。
优波婆素陀/优婆娑/布萨陀婆/布洒他/布沙他/邬波婆沙/逋沙陀/褒洒陀/乌逋沙他/布萨 = Uposatha/posatha,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长住、近住、共主、断、舍、斋、断增长,或称说戒。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集会一处,或齐集布萨堂(Uposatha-gara
,即说戒堂),请精熟律法之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之行为是否合乎戒本,若有犯戒者,则于众前忏悔,使比丘均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又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斋戒,亦称布萨,谓能增长善法。布萨一制系源于印度吠陀以来之祭法,即在新月祭(梵Darsa-masa)与满月祭(Punna-masa)之前一天举行预备祭,称为布萨;祭主于此日断食,安住于清净戒法中,令身心俱净。其后传至佛陀时代,外道尼干子等仍有集会一处,持断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许于僧团中用其行事,故知佛教之布萨即依准此一风习而来。惟若依佛制,则应诵念全部之波罗提木叉,但若遇八难等诸缘,则仅诵念其中之一部分即可,故知为因应情事之缓急,说戒亦有广、略之分别。
“有三种人布萨: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作布萨: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有三种人应作布萨: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或知而作、或不知而作、或见而作。
“或知而作、或不知而作、或痴而作。
“或身、或口、或身口俱。
“有三种应平断犯罪:一戒序、二制、三重制。
“有三法平断不犯:戒序、制、重制。
“有三种净、有三种不净、有三种听、有三种不听,亦如是。
“有三种,不恭敬佛、法、僧。
“复有三种,不恭敬佛、法、戒。
“有三,不恭敬佛、法、定。
“复有三,不恭敬佛、法、父母。
“有三,不恭敬佛、法、善法。
“恭敬有三三句(即反上句是)。
“复有三种举:一不见、二不忏悔、三恶见不舍。
“有三法、僧应作覆钵:在比丘前谤毁佛、法、僧。
“复有三念:佛念、法念、僧念。
“复有三念:佛念、法念、戒念。
“复有三念:佛念、法念、施念。
“复有三念:佛念、法念、天念。
六随念/六念法/六念处/六念 = 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
|
念佛
|
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
|
念法
|
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
|
念僧
|
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
|
念戒
|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
|
念施
|
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
|
念天
|
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
“复有三成就:持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
“复有三:戒成就、定成就、解脱成就。
“复有三:戒成就、定成就、见解脱慧成就。
“复有三贱法:刀贱、衣贱、色贱。
三贱 = 即指刀贱、衣贱、色贱。为对治贪着之心,僧侣缝制袈裟时:
|
|
刀贱
|
需用普通之布割裁。
|
衣贱
|
故意以针缝刺成粗恶之衣。
|
色贱
|
并以坏色之树皮染损其原色。
|
“复有三坏色:青、黑、木兰。
木兰色 = 即赤黑色。系比丘染制袈裟所用三种如法色之一。印度人称为乾陀(赤多黑少)色。
“复有三法名持律:持波罗提木叉戒、具足多闻、诵二部戒通利无疑。
“复有三持:波罗提木叉戒、具足多闻、广诵毗尼通利无疑。
“复有三持:波罗提木叉戒、具足多闻、住毗尼中不动。
“复有三持:波罗提木叉戒、具足多闻、善巧方便能灭诤事。
“复有三办:比丘办、不放逸办、清净行办。
“复有三种自恣:十四日、十五日、月初日。
自恣 = Pavarana,音译钵利婆剌拏、钵和罗。意译满足、喜悦、随意事。乃随他人之意自己举发所犯之过错。夏安居之竟日,清众举示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面对其他比丘忏悔之,忏悔清净,自生喜悦,称为自恣。此日即称僧自恣日、僧受岁日。
“复有三种人自恣: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复有三种作自恣: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复有三种人应作自恣: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
“复有三种:若知、若不知、若见。
“复有三种:若知、若不知、若痴。
“复有三种:若身、若口、若身口俱。
“复有三种,若见、闻、疑。
“复有三语舍戒:舍佛、舍法、舍僧,如是三三为句,乃至非沙门释子。
“复有三种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戒。
“从摄取于僧三三为句,乃至正法久住。
“有三种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从摄取于僧三三为句,乃至正法久住亦如是,从呵责乃至七灭诤亦如是。
##四法
尔时世尊在婆阇国地城中,告诸比丘:“我说四种广说,汝等善听,当为汝说。”
诸比丘言:“大德,愿乐闻之。”
“何等四?若比丘如是语:‘诸长老,我于某村、某城亲从佛闻受持,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教。’
“若闻彼比丘说,不应便生嫌疑,亦不应呵。
“应审定文句已,应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
“若听彼比丘说,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时,若不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汝所说者非佛所说,或是长老不审得佛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不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违背于法;长老不须复诵习,亦莫教余比丘,今应舍弃。’
“若闻彼比丘说,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时,若与修多罗、毗尼、法律相应,应语彼比丘言:‘长老所说,是佛所说,审得佛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与共相应,而不违背;长老,应善持诵习、教余比丘,勿令忘失。’
“此是初广说。
“复次若比丘如是语:‘长老,我于某村、某城和合僧中上座前闻,此是法、是毗尼、是佛所教。’
“闻彼比丘说时,不应嫌疑亦不应呵,应审定文句寻究修多罗、毗尼,检校法律。
“若闻彼比丘说,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时,不与相应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言:‘长老,此非佛所说,是彼众僧及上座不审得佛语,长老亦尔;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不与相应违背于法;长老,不须复诵习,亦莫教余比丘,今当弃之。’
“若闻彼比丘语,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与相应不违背于法,应语彼比丘言:‘长老,是佛所说,彼众僧上座及长老亦审得佛语;何以故?我寻究修多罗、毗尼、法律,而与相应无有违背;长老,应善持诵习亦教余人,勿令忘失。’
“此是第二广说(次第三句,从知法、毗尼、摩夷众多比丘所闻亦如是;第四句,从知法、毗尼、摩夷一比丘所闻亦如是);是为四广说。”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信乐欢喜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众:“僧有四种断事人。
“何等四?或有寡闻无惭、或有多闻无惭、或有寡闻有惭、或有多闻有惭。
寡(guǎ) = 少;缺少[few]。(古代妇人丧夫,男子无妻或丧偶,都叫寡[widowed;sole;spouseless]/古代王侯的谦称[I]。)
“是中断事比丘寡闻无惭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应种种苦切呵责,令无惭者后更不尔。
断事沙门 = 僧官之一。又作断事比丘。即教团中处治僧尼触犯纲纪之僧职。断事,意指裁决事件。
“若彼断事人多闻无惭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应种种苦切呵责,令彼无惭者后更不尔。
“是中断事比丘有惭寡闻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不应苦切呵责,应佐助开示,令彼有惭者后于僧中言说断事。
“是中断事比丘有惭多闻者,在僧中言说断事,僧不应呵责,听彼说已,应赞其善哉,令有惭者后于僧中言说断事。
“复有四断事比丘:或无惭不谙经文、或无惭谙经文、或有惭不谙经文、或有惭谙经文。
谙(ān) = 熟悉[familiar;know well]。(熟记[learn by heart]。)
“无惭不谙经文者有三失:彼无惭失、可呵失、不谙经文失,是为断事人三失。
“无惭谙经文者有二失:无惭失、可呵失,彼谙经文不失,是为断事比丘二失。
“有惭不谙经文者有一失,彼不谙经文失,彼有惭不失、无可呵不失,是为断事比丘一失。
“有惭谙经文者无失,彼有惭不失、无有可呵不失、谙经文复无失,是为断事比丘第一最胜无失。
“破戒四句亦如是。
“破见四句亦如是。
“破正命四句亦如是。
“破威仪四句亦如是。
(此中羁连有四比丘,分物四分,如房舍揵度中法不异,故不出也)
尔时佛在王舍城。
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说言破僧,齐几名为破僧?谁破和合僧?”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犯,彼言:‘不犯’;若不犯,彼言:‘犯’;轻言:‘重’;重言:‘轻’;若比丘于此四事便求索伴、若使人求,于界内别部布萨羯磨说戒,齐是名为破僧,是为破和合僧。”
优波离复问:“云何和合僧?僧破已,谁为和合?”
佛告优波离:“若有比丘犯,彼言:‘犯’;若不犯,彼言:‘不犯’;轻言:‘轻’;重言:‘重’;彼比丘于此四事不求伴、不使人求,不别部羯磨布萨说戒,齐是名为和合僧,是为僧破已还和合。”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时舍卫比丘共斗诤,阿尼楼陀有弟子字婆夷,独于僧中语,独当诤事。
时阿尼楼陀在众,不说一语教呵。
尔时阿难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世尊知而故问阿难:“诤事已灭未?”
阿难答言:“诤事何可得灭?阿尼楼陀弟子,在僧中独语、独当诤事;而阿尼楼陀在僧中,曾不以一语呵责。”
佛告阿难:“阿尼楼陀何时能灭此诤事?岂非汝、舍利弗、目连事耶?”
尔时佛告诸比丘:“恶比丘有四法,见僧破欢喜。
“何等四?是恶比丘破戒恶法,彼恶比丘作是念:‘我破戒恶法,若余比丘得知我,和合为我作灭摈,有余比丘助我作伴。’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摈出/驱摈/摈/灭摈 = Nasana,戒律中科罪之名。即比丘七种治罚法之一。或指削除僧籍,故又称削籍。比丘犯重罪(如淫、盗、杀、妄等四重罪)而无悔心者,灭其僧籍而摈斥之,与世间死刑相当。
“恶比丘有是初法,见僧破欢喜。
“复次恶比丘邪命自活,作是念言:‘我邪命自活,令余比丘知我,和合僧为我作灭摈,有余比丘助我为伴。’
“是为恶比丘第二见僧破欢喜。
“复次恶比丘多求利养恭敬,作是念:‘我求利养恭敬,令余比丘知我,和合僧为我作灭摈,有余比丘助我为伴。’
“是为恶比丘第三见僧破欢喜。
“复次恶比丘邪见、边见,作是念:‘我邪见、边见,令余比丘知我,和合僧为我作灭摈,有余比丘助我为伴。’
“是为恶比丘第四见僧破欢喜。
“有四种作法:前非法作后非法作、前非法作后法作、前法作后非法作、前法作后法作。
“何等前非法作后非法作?前非法起事应教呵,不教呵而住应灭摈,不灭摈而住,是为前非法作后非法作。
呵(hē) = 怒责,大声发怒地喝斥[abuse;berate]。
“何等前非法作后法作?若有非法作者,前非法起事,彼应教呵者呵而后住,应灭摈灭摈而后住,是为前非法作后法作。
“何等前法作后非法作?若比丘如法起事,应教呵不教呵而住,应灭摈不灭摈而住,是为前如法作后非法作。
“何等前如法作后如法作?若比丘前如法起事,应教呵而教呵,应灭摈而灭摈而后住,是为前如法作后如法作。
“有四种供养:一饮食、二医药、三衣服、四是所须者与。
“复有四种利法:非法求非法与、非法求法与、法求非法与、法求法与。
“云何非法求非法与?或有比丘,周旋往反不作沙门法,说非法求利养不净。
“彼作如是不净求利养,有所偏为,取是、莫取是,取尔许、莫取尔许,取是来、莫取是来,持尔许来、莫持尔许来,与此、莫与彼,与尔许、莫与尔许,彼可与、彼不可与,是为非法求利养非法与。
“云何非法求法与?或有比丘,周旋往反作非沙门法,说非法求利养不清净,不作如上偏为,是为非法求法与。
“云何法求非法与?或有比丘,周旋往反说沙门法,不作非法,求利养清净,作如上偏为,是为法求非法与。
“云何法求法与?或有比丘,周旋往反说沙门法,不作非法,求利养清净,不作如上偏为,是为法求法与。
“有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学、不广诵二部戒。
“有如是四法,不应与他受大戒。
“有四法应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学、不知增心学、不知增慧学、不广诵毗尼,如是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
“复有四法应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不知增戒、增心、增慧学、虽诵毗尼不能决了,如是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
“复有四法应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复有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不持二百五十戒、不多闻、若弟子有恶见不能教化弟子令舍恶见修习善见、不满十岁,有如是四法不应为他受大戒。
“复有四法应为他受大戒(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名为持律:知犯、知不犯、知轻、知重。
“复有四法:知犯、知不犯、知有余、知无余。
“复有四法:知犯、知不犯、知粗恶、知不粗恶。
“复有四法:知可忏罪、知不可忏罪、知忏悔清净、知忏悔不清净。
“复有四诤:言诤、觅诤、犯诤、事诤。
四种诤/四诤 = 诤,即诤论,谓因意见冲突而互以言论决胜负。律宗将比丘之诤论分成言诤、觅诤、犯诤、事诤四种;其对治之法有七,称为七灭诤。
|
|
言诤
|
谓由谈论法相之是非而起之诤论。
|
觅诤
|
谓觅比丘所犯之罪而起之诤论。
|
犯诤
|
谓评议比丘犯罪之虚实而起之诤论。
|
事诤
|
谓关于羯磨之事,评其如法或不如法而起之诤论。
|
“有四犯畏:若有如是男子来,被发着黑衣持刀,至大众中,作如是言:‘我作极大重恶断头罪,随汝等所喜我当作。’
“时诸大众即捉缚,打恶声鼓,为现死相,顺路唱令,从右门出,至杀处杀之。
“智人见已,作如是语:‘此人造恶极重死罪,我今当自敕并教余人,莫作如是重恶死罪。’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罗夷法生大恐畏,作如是念:‘若未犯波罗夷终已不犯,若犯都无覆藏心、如法忏悔。’
“此是第一犯畏。
“有如是男子,被发着黑衣持合鞘刀,至大众中言:‘我作恶不善,随众人所喜我当作。’
鞘(qiào) = 刀剑套[sheath;scabbard]。
“时彼众人即夺取刀,打之驱出右门。
“有智人见作如是言:‘此人作恶罪,我今当自敕并教人,莫作如是恶罪。’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僧残法生大恐畏,作如是念:‘若未犯僧残终不犯,若犯寻即忏悔。’
“此是第二犯畏。
“有如是男子,被发着黑衣持杖,至大众中语言:‘我作恶不善,随众人所喜我当作。’
“众人即取其杖打之,驱出右门。
“有智人见作如是言:‘此人作恶罪,我今自敕并教人,不作如是恶。’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逸提生大恐畏,未犯终不犯,若犯寻即忏悔。
“此是第三犯畏。
“有如是男子,被发着黑衣至众人所,合掌作如是言:‘我作恶不善,随众人所喜我当作之。’
“时众人种种呵责驱出右门。
“有智人见作如是言:‘此人作如是恶,我今当自敕并教人,不作如是恶。’
“如是比丘、比丘尼于波罗提提舍尼生恐畏,若未犯终不犯,若犯寻即忏悔。
“此是第四犯畏。
“有四种犯人: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语言:‘汝犯罪,见否?’
“彼言:‘不见。’
“比丘复语言:‘长老,若见罪当忏悔。’
“此是第一犯人。
“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语言:‘长老,汝犯罪,见否?’
“彼言:‘不见。’
“比丘复语言:‘长老,若见罪应僧中忏悔。’
“此是第二犯人。
“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语言:‘长老犯罪,见否?’
“彼言:‘不见。’
“比丘复语言:‘若长老见罪,当于此僧中忏悔。’
“此是第三犯人。
“若比丘犯罪,余比丘语言:‘长老汝犯罪,见否?’
“彼言:‘不见。”
“时僧应都舍弃,语如是言:‘随汝意去所至之处,欲举汝者,彼当为汝作举、作忆念、作自言,遮汝阿㝹婆陀、遮说戒、遮自恣。’
“如调马师,恶马难调即合缰杙驱弃。
杙(yì) = 假借为“弋”。小木桩[wooden stake]。
“此比丘亦复如是,一切舍弃,是为第四犯人。”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耆阇崛山。
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长老在年少比丘前忏悔,内有几法应忏悔?”
佛言:“内有四法应忏悔,偏露右肩、脱革屣、胡跪合掌、说所犯名:‘我犯某甲罪,今于长老前忏悔。’
“彼应语言:‘应改悔生厌离心。’
“答言:‘尔。’
“上座比丘于下座比丘,有如是四法应忏悔,有四波罗提提舍尼如上说,四波罗夷如上说。
“有四羯磨:非法别众羯磨、非法和合众羯磨、法别众羯磨、法和合众羯磨,是为四羯磨。
“是中非法别众羯磨,不应尔;非法和合羯磨,不应尔;法别众羯磨,不应尔;法和合羯磨,应尔,是我所听。
“非法别众羯磨,羯磨不成。
“非法和合众羯磨,羯磨不成。
“法别众羯磨,羯磨不成。
“法和合羯磨,羯磨成就。
“非法别众羯磨,不得处所。
“非法和合众羯磨,不得处所。
“法别众羯磨,不得处所。
“法和合羯磨,得处所。
“有四种布萨:三语布萨清净布萨、说波罗提木叉布萨、自恣布萨。
“有四妄语:波罗夷妄语、僧残妄语、波逸提妄语、毗尼阿毗婆罗妄语。
“有四众:比丘众、比丘尼众、优婆塞众、优婆夷众。
“复有四众: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
“复有四众:四天王众、忉利天众、魔众、梵众。
“复有四众:爱、恚、怖、痴众。
“复有四众:不爱、不恚、不怖、不痴众。
“有四种智慧平断事人:有人身不现恶口现、有人口不现恶身现、有人身口现恶、有人身口不现恶。
“云何身不现恶口现?或有人身不现恶、口言指授、与共同见,是为身不现恶口现。
“云何口不现恶身现?有人身现恶,口不指授、不与同见,是为口不现恶身现。
“云何身不现恶、口不现恶?有人身不现恶、口不指授、不与同见,是为身口不现恶。
“云何身口现恶?有人身现恶、口语指授、与同见,是为身现恶口现恶。
“是为四种有智平断事人。
“比丘有四法,自损有犯,为有智者所责,令得多罪。
“何等四?有爱、有恚、有怖、有痴。
“比丘有是四法,而自损,为有智者所责,令得多罪。
“比丘有四法,不自损(反上句是)。
“有四法趣非道:有爱、有恚、有怖、有痴,是为四。
“有四法不趣非道(即反上句是)。
“有四法不应差作分粥人,未差不应差,若已差不应分:有爱、有恚、有怖、有痴。
“有四法应差作分粥人(即反上句是)。
“分小食、分佉阇尼食,差会若敷卧具、分卧具、分雨浴衣、分衣取、与差比丘使,乃至差沙弥使亦如是。
佉(qū) = 通“祛”。驱逐[expel]。
半者佉阇尼/半者佉但尼/半者珂但尼 = Panca-khadaniya,半者,即五之意;珂但尼,指嚼啮之食。意译作五嚼食、五不正食。各部律记载五正食、五不正食时,所说之种类互有出入,据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六载,五种可供嚼啮之不正食为:根、茎、叶、花、果等五物。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则谓五种珂但尼为:枝、叶、花、果、细末磨食等。又此五种食物,虽食用之,然不能饱足,故不宜作为正餐之食物。佛陀制戒时即规定,若食过五种正食,业已饱足,即不可再食用此类之不正食。
“有四法直入地狱犹若射箭(即上差诸知事者是)。
“有四非法遮说戒:遮无根破戒、破见、破威仪、破正命,是为四。
“有四如法遮说戒:遮有根破戒、破见、破威仪、破正命,是为四如法遮说戒。
“有四清净:持戒清净、见清净、威仪清净、正命清净,是为四清净。
“有四依止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是为四依止法。
“有四种损法:或有智能忍、或有智能亲近、或有智能解、或有智能断,是为四种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