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经
那先比丘经 = Milinda-panha(译作弥兰陀王问经)。凡二卷(或三卷)。略称那先经。约译于东晋(317-420)年间,译者佚名。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册。那先系那伽犀那、那伽斯那(Nagasena)之略称,意译为龙军、象军。本书系记录印度佛教僧侣那先与当时(西元前二世纪后半叶)支配西北印度之希腊人大夏国王弥兰多罗斯(Milinda,即弥兰陀)论难,而使之归依佛教之经过。本经内容着重于阐明缘起、无我、业报、轮回等佛教基本教义,分序文、本文、结文三段。序文首先叙述那先比丘之前生,再叙弥兰陀王之本生,以及那先出生乃至得道之因缘;复述及弥兰陀王之性格,及其访问那先,以至迎请那先入宫会见论难等情形。其次,本文为本经之重心,叙述那先与弥兰陀王就佛教教理及有关事项所作之问答。最后结文以问答至夜半,王行布施,恭送那先,并表出家意愿,那先感激与王一日之辩论为结。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卷上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室罗筏国/舍卫国 = 舍卫,Savatthi。为中印度古王国名。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
祇园/祇树/祇园精舍/祇洹精舍/只陀林/逝多林/祇树给孤独园 = 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祇树乃只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Sudatta)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盖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只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最著名之遗迹,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
时,诸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王、大臣、长者、人民,及事九十六种道者,凡万余人,日于佛前听经。
九十六术/九十六径/九十六道/九十六种异道/九十六种外道
= 九十六种佛世前后出现于印度而异于佛教之流派。有关外道之数,虽有多种异说,然以九十六种、九十五种外道二说为最多。九十六及九十五此二数之算定,依诸经论有数说:六师外道即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六师各有十五弟子,总计为九十六人。亦即外道之六师各有十六种之所学法,一法自学,余之十五种各教十五弟子,师徒合论为九十六种。
佛自念:“人众日多,身不得安。”
佛意欲舍人众,去到闲屏处坐,思惟念道。
闲(xián) = 栅栏[railings]。(阻隔[bounds]/安静[quiet]/空着,没使用[vacant;not in use]/空闲的时间[leisure]。)
佛即舍人众,去入山,至校罗丛树间。
= 校罗:可能是Kola(枣树)的音译。
其树有神,佛坐其下,思念清净之道。
去丛树不远,有群象五百余头。
中有象王,贤善知善恶之事,譬如人状。
象辈众多,周匝象王边,中有雄雌、长齿、中齿、少齿者。
象王渴,欲行饮水。
时,诸小象走居前,入水饮。
饮已,于水中走戏,挠捞水令浊恶。
挠(náo) = 扰乱[disturb]。(屈服[flinch;yield]。)
捞(lāo) = 从水中寻取东西[fish for;dredge up]。(捉拿[capture]。)
象王不能得清水饮。
象王饥,欲行食草。
诸小象复走居前,食啖美草,走戏蹈践其上。
蹈(dǎo) = 踩,踏<往往有冒险的意味>[tread;stamp]。
践(jiàn) = 踩,践踏[trample;tread]。(履行;实现[fulfill;carry out]。)
象王不能得净草食。
象王自念:“我群众多患,是诸象及小象子挠水令浊,令草不净。”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而返常饮浊水,食足践之草。
象王自念:“我欲弃是诸象,去至一屏处快耶。”
象王即弃群而去,转行入山,到校罗丛树间。
象王见佛,佛坐树下,心大欢喜,则前至佛所,低头屈膝,为佛作礼,却在一面住。
佛自念:“我弃众人来在是间,象王亦复弃众象来到是树间,其义适同。”
适(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遇[meet]/女子出嫁[marry]。)
佛为象王说经言:“佛于人中最尊,象王于诸象中亦尊。”
佛言:“我心与象王心适相中合,我与象王俱乐是树间。”
象王听经竟,心即开解,晓知佛意。
便视佛所彷徉经行处,以鼻取水洒地,以鼻捞草扫地,以足蹈地令平好。
= “以鼻捞草扫地”:用鼻子卷抓草叶来扫地。
彷(páng) = 徘徊、游荡[wander]。
彷徉(páng yáng) = 徘徊不进。
象王日朝暮承事,如是久后,佛便取无为泥洹道去。
涅槃 = Nibbana,另译为「泥曰、泥洹、无为处」,「寂灭、寂静、清凉、无极、无为、灭界、息迹灭度」皆为其同义词。1.贪、瞋、痴与所有烦恼、渴爱的止息。2.熄灭。3.泛指任何束缚的去除(与「解脱」同义)。4.指不来人间者,如称不来人间的阿那含者为「有余涅槃、有余依涅槃」。5.解脱者的入灭,另译作「灭度、般涅槃、圆寂」(Parinibbana)。
象王不知佛处,为周旋行求,索佛不得,啼泣、愁忧、不乐、不敢食饮。
时,国中有佛寺,舍在山上,名迦罗洹,中有五百沙门共止其中,皆已得阿罗汉道,常以月六斋日诵经至明时。
洹(huán) = 古水名[Huanshui River]。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六斋/六斋日 = 谓每月清净持戒之六日。即白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黑月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众每月于此六日须集会一处,布萨说戒。在家二众于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印度自古传说鬼神每于此六日伺机害人,故至此等日中,遂盛行沐浴断食之风,其后佛教沿用此一行事,并谓于此六日,四天王必下降世间,探查人间之善恶。
象王亦在山上,近于寺边。
象王知有六斋日诵经,至其日,象王常行入寺听经。
诸沙门知象王喜听经,欲诵经时,须象王来到乃诵经。
象王听经彻明,不睡、不卧、不动、不摇。
彻明(chè míng) = 犹彻旦。达旦,直至天明。
象王数闻经,承事佛故,久后象王亦以寿终,死便得为人作子,生婆罗门家,不复闻佛经,亦不见沙门,便弃家,入深山学婆罗门道,在山上止近比,亦有一婆罗门道人,俱在山上,相与往来共为知识。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比(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连接,接近[be close to;be near to]/比喻,比方[metaphor]/及,等到[arrive]。)
其一人自念:“我厌世间县官、忧、苦、老、病,死后当入地狱、饿鬼、畜生、贫穷中,用是故我除头须,被袈裟作沙门,求度世无为道。”
县(xiàn) = 悬挂[hang]。(县假借为“寰”,为州县的县[county]。)
其一人自念:“我愿欲求作国王得自在,令天下人民皆共属我,随我教令。”
两人共愿如是。
久后二人各复寿终,得于世间作人。
其一人,前世宿命欲求作国王者,生于海边,为国王太子,父母便字子为弥兰。
毕邻陀王/旻邻陀王/弥兰王/弥兰陀王 = Milinda,意译作慈王。系指纪元前二世纪后半叶希腊人大夏王弥兰多罗斯(Menandros)。该王曾统治阿富汗之喀布尔地方,并入侵印度,一时势力及于西北印度五河一带,使印度深受希腊文化之影响。据巴利文‘弥兰王问经’载,王与比丘那先(Nagasena)讨论教义,终归依佛教。
其一人,前世宿命欲求度世无为泥洹道者,生于天竺罽宾县,父母便字为陀猎,生便被袈裟俱生。
罽(jì) = 鱼网[fish net]。
罽宾国/劫宾国/羯宾国/罽宾国 = 为汉朝时之西域国名。位于印度北部。即今喀什米尔一带之地。有关其国名,诸书之记载不一。
所以与袈裟俱生者,本宿命所愿。
其家有一象王亦同日生,天竺名象为那,父母便因象,字其子名为那先。
那伽斯那/那伽犀那/那先 = Nagasena,译作龙军。西元前二世纪后半之印度僧。中印度雪山山麓羯蝇揭罗村(Kajangala)婆罗门之子。‘那’为‘那伽’之略,乃象之梵语。其出生时,家中大象亦生小象,故有此名。初学吠陀,深感婆罗门教学之乏善可陈,转随楼汉尊者(Rohana)出家,修学论藏及七部阿毗昙,证得阿罗汉果。后至北印度舍竭国(Sagala),住于泄坁迦寺,与弥兰陀王(Milinda)议论,以车与轴、毂、辐等关系为喻,广说人生无常及善恶报应等佛教教义,弥兰陀王深为信服,后皈依佛教。此事见于弥兰陀王问经,汉译为那先比丘经。
那先长大,年十五、六,有舅父字楼汉。
楼汉 = Rohana。
舅父(jiù fù) = 母亲的兄弟[mother's
brother]。
楼汉作沙门,有绝妙之才,世间无比。
眼能彻视,耳能彻听,自知所从来,生行即能飞,出能无间,入无孔,自在变化,无所不作,天上天下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所念,楼汉皆预知之。
蜎(yuān) = 孑孓。蚊子的幼虫[wriggler]。
蠕(rú) = 虫类爬行的样子;微动貌[wriggle;squirm]。
蜎飞蠕动 = 指形体细微渺小之生物。蜎飞,指小虫之飞行,如蚊虻等;蠕动,乃小虫蠢动之貌,如蛆虫等。
那先便自往到舅父,计自说言:“我意佛道,欲除头须,被袈裟作沙门,今我当为舅父作弟子,宁可持我作沙门耶?”
楼汉知那先宿命作善有慧,甚重哀之,因听令作沙弥。
哀(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形容声音凄清尖锐[desolate]。)
沙弥 = Samanera,意译求寂、法公、息恶、息慈、勤策、劳之少者。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指佛教僧团(即僧伽)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之出家男子。
那先始作小沙弥,受十戒日,诵经学问思惟经戒,即得四禅,悉知诸经,独未受大沙门戒。
沙弥戒/沙弥尼戒/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十戒 =
小乘沙弥、沙弥尼应受持之十戒。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 (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香花严身,(七)不歌舞观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蓄金银财宝。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Jh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于时,国山中有佛寺,舍名曰和禅。
和禅寺中有五百沙门皆得阿罗汉道,中有第一阿罗汉名頞陂曰,能知天上天下去来见在之事。
頞(è) = 鼻梁[nasal bridge]。
陂(bēi) = 山坡;斜坡[slope]。(池塘[small
pond]。)
见(jiàn)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看见,看到[see;catch sight of]。(看法,见解[opinion]/现有的[available]/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xiàn =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appear]/现在[now]。)
见在(jiàn zài) = 尚存;现今存在。/现时;现在。
那先年满二十,因作大沙门,受大沙门戒,便到和禅寺中,至頞陂曰所。
时五百阿罗汉,适以十五日说大沙门戒经,在讲堂上坐。
大沙门皆入,那先亦在其中,众沙门悉坐。
頞陂曰悉视坐中诸沙门心皆是阿罗汉,独那先未得罗汉道。
頞陂曰便说《譬喻经》言:“若入折米,米正白中有黑米,即剔不好。
= 如果筛米时,发现白米中有黑米,就把黑米捡出不要。
譬喻经 = 全一卷。唐代义净译。收于大正藏第四册。本经系佛陀于舍卫城为胜光王(波斯匿王)所说之譬喻。谓往昔有一人,于旷野为恶象所逐,乃依树根而入空井中,以避恶象。时有黑白二鼠互啮树根,井四边有毒蛇,井底复有毒龙。其人心畏龙、蛇,又恐树根断折。此时有蜂蜜五滴由树根坠其口中,又蜂亦来螫其人,更有野火烧井边之树。其中,旷野比喻无明,人比喻异生(凡夫),象比喻无常,空井比喻生死,树根比喻生命,二鼠比喻昼夜,啮树根比喻念念灭,四毒蛇比喻四大,蜜比喻五欲,蜂比喻邪思,火比喻老病,毒龙比喻死;以说明生老病死之可怖可畏,应离五欲,以求解脱。
折(zhé) = 折断[break;snap]。(引申为曲折;弯[bend;twist]/反转;改变方向[turn
back halfway;change direction]/挫伤,挫折[blunt;deflate]。)
剔(tī) = 分解骨肉,把肉刮下[scrape off]。(通“剃”。理发[cut one's hair]。)
“今我坐中皆清白,独那先为黑,未得阿罗汉道。”
那先闻頞陂曰说经如是,大愁。
便起为五百沙门作礼,已即出去。
那先自念:“我不宜在是座中坐,我亦未得度脱,其余沙门皆已度脱,譬若众师子中有狐狗,今我亦如是。
“我从今,不得道者,不复入众中坐也。”
頞陂曰知那先意,便呼那先着前,以手摩那先头:“汝今得阿罗汉不久,勿愁忧也。”
頞陂曰便欲坐止那先。
那先复有一师,年八十余,字迦惟曰。
惟(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其县中有一优婆塞,大贤善,常日饭迦惟曰弟子。
那先至,为师持应器行取饭具。
= “行取饭具”:乞回饭食。
盂/钵 = Patta,系钵多罗、钵和罗之略称。乃僧尼所常持道具(比丘六物、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律制规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钵。
师令那先口含水,行到优婆塞家取饭具。
优婆塞见那先年少端正,行与人绝异,宿知有慧,预闻有明志之名,能说经道。
预(yù) = 安乐。经典通用“豫”字[happy]。(预先,事先。事先有准备。通“豫”[in
advance;beforehand]/参与。通“与”[take
part in]。)
优婆塞见那先入其舍中,便即起立前为作礼,却叉手言:“我饭诸沙门日久,来尝有为我说经者,今从我那先求哀,愿为我说经,解我愚痴。”
那先即自念:“我受师教,令我口含水不得语,我今吐水者为犯师戒,如是当云何?”
那先念:“优婆塞亦高才有志,我为其说经,想即得道。”
那先便吐水而坐,即为说经:“人布施作善,奉行经戒,今世安隐,后世便生天上,下生人中即当明慧富贵,后不复入地狱、饿鬼、畜生中。
“人不奉行经戒者,于今世苦,后世复堕三恶道中,无有出时。”
优婆塞闻经,心即欢喜。
那先知优婆塞心欢喜,便复说深经言:“世间万物皆当过去,无有常在者,万物过去皆苦,世间人身亦如是。
= “复说深经”:再说更深的经教。
= “万物过去皆苦”:万物无有常在皆苦。
“世间人皆言是我,身过我许,是皆不得自在泥洹道者。
= “身过”:身会过去(无有常在)。
许(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处所,地方[place]。)
“最乐泥洹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愁、不忧,诸恶勤苦皆悉消灭。”
那先说经已,优婆塞即得第一须陀洹道,那先亦自得须陀洹道。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
||||
四果
|
名称
|
华译
|
果位
|
|
初果
|
须陀洹
|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见道位
|
有学
|
二果
|
斯陀含
|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
修道位
|
|
三果
|
阿那含
|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
||
四果
|
阿罗汉
|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
无学道
|
无学
|
优婆塞大欢喜,便为那先好美饭。
那先语优婆塞先取具着师钵中。
具(jù) = 准备饭食或酒席。泛指准备,备办[prepare]。(具备,有[have;possess]/完备;详尽[in
detail]/假借为“俱”。都;全[entirely;completely]。)
那先饭竟,澡漱讫毕,持饭具还与师。
澡(zǎo) = 洗手[wash hand]。(后泛指洗涤[wash]/洗澡或浸泡[bath]。)
漱(shù) = 含水荡洗口腔[gargle;rinse]。(洗涤[wash]。)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师见饭具,言:“若今日持饭具来大好,已犯众人约,当逐出汝。”
那先愁不乐。
师言:“会众比丘僧众。”
会众(huì zhòng) = 聚合众人。/参加集会或团体组织的人。
比丘僧悉会坐。
师言:“那先犯我曹众人约来,当共逐出,不得止众中也。”
曹(cáo) = 古代指诉讼的原告和被告。即两曹。[plaintiff and defendant]。(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或部门[divison;department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ancient times]/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people
of the same]。)
頞陂曰说譬喻言:“如人持一箭射两准,如是曹人不应逐出也。
准(zhǔn) = 平,不倾斜[level]。(允许;批准[permit;allow;grant]/决定,必定
[determine]/箭靶,靶子。通“埻”[target]。)
“那先自说得道,亦令优婆塞得道,不应逐出。”
那先师迦维曰言:“正使一箭中百准,会为众人约,不得留止,余人悉不能如那先得道,当已绝后。
“不逐出那先者,余人复效,无以却后。”
众坐中皆默然,随师教即逐出那先。
那先便以头面着师足,起遍为众比丘僧作礼,礼竟便去入深山中,坐树下,昼夜精进念道不懈,便自成得阿罗汉道,能飞行,亦能眼彻视,耳彻听,亦能知他人心所念,自知前世所从来生。
得阿罗汉已,便即来还入和禅寺中,诸众比丘僧中叩头,求哀悔过和禅诸比丘僧。
诸比丘僧即听之。
那先作礼竟便出去。
那先转行入诸郡县街曲里巷,为人说经戒,教人为善。
郡(jùn) = 古代的行政区域[perfecture]。
曲(qū) = 象器曲受物之形。弯曲,不直[bent;croo-ked]。(理屈;理亏[wrong;unjustifiable]/弯曲的地方,亦指幽深之处[bend of a river,etc.]/小巷[lane]。)
街曲(jiē qǔ) = 街道小巷。
中有受五戒者,中有得须陀洹道,中有得斯陀含道者,中得阿那含道者,中有作沙门得阿罗汉道者。
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五戒 = Panca-sila,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
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帝释,第七梵天王皆来到那先前,作礼以头面着足,却坐。
那先皆为诸人说经,名字彻闻四天。
那先所行处,诸天、人民、鬼、神、龙,见那先,无不欢喜者,皆得其福。
那先便转到天竺舍竭国,止泄坻迦寺中。
天笃/天督/天毒/身毒/天竺 = 印度之古称。
舍竭国 = Sagala。
坻(chí) =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islet;small body of land in
the water]。
泄坻迦 = Sankhayya。
有前世故知识一人,在海边作国王太子,名弥兰。
弥兰少小好喜读经,学异道,悉知异道经法难异,道人无有能胜者。
弥兰父王寿终,弥兰即立为国王。
王问左右边臣言:“国中道人及人民,谁能与我共难经道者?”
难(nán) = 支翅鸟。假借为困难[difficult;hard;troublesome]。(敬[respect]/nàn = 诘问;责难[blame;reproach]。)
边臣白王言:“有,有学佛道者,人呼为沙门,其人智慧博达,能与大王共难经道。
“今在北方大秦国,国名舍竭,古王之宫,其国中外安隐,人民皆善。
“其城四方皆复道行,诸城门皆雕文刻镂,宫中妇女各有处所,诸街市里罗列成行,官道广大,列肆成行。
刻(kè) = 雕刻,在木头上雕刻[engrave]。(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镂(lòu) = 可供雕刻的坚铁。(雕刻[engrave;carve]。)
罗(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收罗;招集,收集[collect;gather together]/排列;广布[display;spread out]。)
列肆(liè sì) = 市场中成列的商铺。
“象、马、车、步、男、女炽盛,乘门道人,亲戚、工师、细民及诸小国,皆多高明。
乘门(chéng mén) = 指和尚。
细民(xì mín) = 小民,普通百姓[civilians]。
“人民被服五色焜煌,妇女傅白,皆着珠环。
焜(kūn) = 明亮[bright]。
煌(huáng) = 光明;光亮[bright]。
傅(fù) = 辅佐[assist]。(教师,师傅,古时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诸侯之子的老师[teacher]/靠近,迫近[close to]/涂[apply]。)
“国土高燥,珍宝众多,四方贾客卖买皆以金钱。
燥(zào) = 干,缺少水分[dry]。
高燥(gāo zào) = 地势较高而干燥的土地[high
in altitude and dry]。
贾(gǔ) = 做买卖[do business]。(商人。古时特指囤积营利的坐商,古时候称行商为“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商人[merchant]。)
“五谷丰,贱家有储畜,市边罗卖诸美羹饭,饥即得食,渴饮蒲萄杂酒,乐不可言。
储畜(chǔ chù) = 储蓄;积存。
羹(gēng) = 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调和五味的汤[tick soup]。)
“其国王,字弥兰,以正法治国。
“弥兰者,高才有智,明世经道,能难去来见在之事,明于官事、战斗之术,智谋无不通达。”
时,王出城游戏,诸兵众屯绕外。
屯(tún) = 从屮贯一。屮,草。一,土地。象草木初生的艰难。艰难。(引申义:聚集[assemble]。)
其王心自贡高:“我为王,能答九十六种经道,人所问不穷,人心适发,便豫知所言。”
贡(gòng) = 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offer tribute]。(贡品,贡献的物品[tribute]/成为贡生。亦指贡生[become
scholar]。)
王语诸傍臣曰:“尚早,入城亦无所作,是间宁有明经道人沙门,能与我共难经说道者无?”
王傍臣名沾弥利望群。
沾弥利望群 = Devamantiya。
沾弥利望群白王言:“然,有沙门字野和罗,大明经道,能与王共难经说道。”
野和罗 = Ayupala。
王便敕沾弥利望群行往请来。
沾弥利望群即行请野和罗言:“大王欲见大师。”
野和罗言:“大善,王欲相见者,当自来耳,我不往也。”
沾弥利还白王如是。
王即乘车,与五百骑共往到寺中。
王与野和罗相见,前问讯已便就坐,五百骑从悉皆亦坐。
王即问野和罗言:“卿用何故弃家,捐妻子剃头须,被袈裟作沙门乎?卿所求何等道?”
卿(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
用(yòng) = 使用,采用[use;employ]。(运用<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apply]/行事;行动[act]/表示结果,相当于“因而”、“于是”[hence;therefore;thus]/因;由[with;on]。)
野和罗报王:“我曹学佛道行忠政,于今世得其福,后世亦得其福用,是故我除头须,被袈裟作沙门。”
袈裟 = 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
三衣 = Ticivara,乃指印度僧团所准许个人拥有之三种衣服。
|
||||
小
|
安陀会
|
五条布制成
|
Antaravasaka,意译作内衣、里衣、作衣、作务衣、中宿衣、中著衣。通常于营作众务或就寝时所穿著,为三衣中最小之衣。
|
|
中
|
郁多罗僧
|
七条布制成
|
Uttarasanga,意译上衣、上著衣。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著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
|
|
大
|
僧伽黎/僧伽梨
|
由九条布至二十五条布制成
|
Sanghati,又因必须割截后始制成,故称重衣、著衣、重复衣。因其条数多,故称杂碎衣。为外出及其他庄严仪式时着之,如入王宫、聚落、乞食,及升座说法、降伏外道等诸时所著用,故称入王宫聚落衣。又以其为诸衣中最大者,故称大衣。
|
王问野和罗言:“有人白衣,有妻子,于家有妻子行忠政,于今世得其福不?后世亦得其福不?”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野和罗言:“白衣于家有妻子,有行忠政,于今世得福,于后世亦得其福。”
王言:“白衣于家有妻子,有行忠政,于今世、后世同得其福,卿无故而弃妻子,除头须,被袈裟作沙门为?”
野和罗便默然,无以报王。
傍臣白言:“是沙门,大明健,有智,迫促未及说耳。”
迫(pò) = 逼近[approach]。(硬逼,逼迫[compel;force;press]/狭窄[narrow]。)
促(cù) = 紧迫。又指急促,赶快[pressing;hurried;urgent]。(使加快,催[urge;hurry]/短。时间、距离拉得不长的[short]。)
王傍臣举手言:“王得胜!王得胜!”
野和罗便默然受负。
王即左右顾视诸优婆塞,诸优婆塞面亦不惭。
= “诸优婆塞面亦不惭”:诸优婆塞脸上安然自在,未有一丝一毫惭愧的脸色。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惭(cán) = 羞愧[be ashamed]。
王念:“是诸优婆塞面亦难惭者,独复有明经健沙门,能与我相难者耳?”
= “独复有明经健沙门”:难道还有明慧机智的高深大德。
独(dú) = 单独;单一[lonely;single;only]。(岂,难道[could it possibly be…;does it mean…]/特,特别地[very;especially]/唯独,仅仅[only]/无子孙的老人[old people without off-spring]。)
王语沾弥利:“宁复有明慧沙门,能与共难经说道者无?”
时,那先者,诸沙门师,常与诸沙门俱出入,诸沙门皆使说经。
那先时皆知诸经要难,能说十二部经,说经而种种别异章断句解已,知泥洹之道,无有能穷者,无有能得胜者,能解诸疑,能明思者,所言智如江海,能伏九十六种道,为佛四辈弟子所敬,为诸智者所归仰,常以经道教授人。
别异(bié yì) = 不同。/辨别不同的地方。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
||
1
|
长行/契经
|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
2
|
重颂/应颂
|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
3
|
孤起/讽颂
|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
4
|
因缘
|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
5
|
本事
|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
6
|
本生
|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
7
|
未曾有法/希法
|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
8
|
譬喻
|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
9
|
论议
|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
10
|
自说
|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
11
|
方等/方广
|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
12
|
授记/记别
|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
那先来到舍竭国,其所相随弟子皆复高明,那先如猛师子。
沾弥利白王:“有异沙门,字那先,智慧深妙,明诸经要,能解诸疑,无所不通,能与王共难经道。”
王问沾弥利:“审能与我共难经道不?”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沾弥利应:“唯然,能与王共难经道,尚能与第七梵天共难经道,何况于人王。”
即敕沾弥利便行请那先来。
沾弥利即往到那先所,白言:“大王欲相见。”
那先即与诸弟子相随到王所。
王虽未尝与那先相见,那先在众人中被服行步,与人绝异,王遥见,阴知是那先。
绝异(jué yì) = 独特不凡。/全然不同。
王自说言:“我前后所见人众大多,入大座中大多,未尝自觉恐怖,如今日见那先。
“那先今日定胜我,我定不如矣,我心惶惶不安也。”
惶(huáng) = 恐惧,惊慌[agitated;flurred]。
沾弥利白王言:“那先已来在外。”
那先既至,王问沾弥利:“何所是那先者?”
沾弥利因指示王,王即大欢喜:“正我所隐者竟是那先。”
王即见那先衣被行步与众人绝异。
那先即到前,相问讯语言,王便大欢喜,因共对坐。
那先语王言:“佛经说言:‘人安隐最为大利,人知厌足最为大富,人有所信最为大厚,泥洹道者最为大快。’”
安隐(ān yǐn)
= 安稳。安定;平静。/安稳。平安。
厌(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一种用咒符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厌足(yàn zú) = 满足。
王便问那先:“卿字何等?”
那先言:“父母字我为那先,便呼我为那先,有时父母呼我为维先,有时父母呼我为首罗先,有时父母呼我维迦先,用是故,人皆识知我。
首罗先 = Surasena。
维迦先 = Virasena。
“世间人皆有是字耳。”
王问那先:“谁为那先者?”
王复问言:“头为那先耶?”
那先言:“头不为那先也。”
王复问:“眼、耳、鼻、口为那先耶?”
那先言:“眼、耳、鼻、口不为那先。”
王复问:“颈、项、肩、臂、足、手为那先耶?”
项(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那先言:“不为那先。”
王复问:“髀脚为那先耶?”
髀(bì) = 大腿[hip]。
那先言:“不为那先。”
王复问:“颜色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
王复问:“苦乐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
王复问:“善恶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
王复问:“身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
王复问:“肝、肺、心、脾、脉、肠、胃为那先耶?”
肝(gān) = 脊椎动物体内的一种器官,以代谢功能为主,并扮演着除去毒素,储存糖原(肝糖),分泌性蛋白质合成等重要角色[liver]。
脾(pí) = 人和脊椎动物的内脏之一,是贮血和产淋巴与抗体的器官,有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spleen]。
脉(mài) = 血管[arteries and veins]。(指事物如血管连贯有条理者[vein]。)
那先言:“不为那先。”
王复问:“颜色、苦乐、善恶、身心,合是五事宁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
王复问:“假使无颜色、苦乐、善恶、身心,无是五事宁为那先耶?”
那先言:“不为那先。”
王复问:“声响、喘息为那先耶?”
喘(chuǎn) = 喘息,急速地呼吸[breathe heavily;pant]。
那先言:“不为那先。”
王复问:“何所为那先者?”
那先问王言:“名车,何所为车者?轴为车耶?”
轴(zhóu) = 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axis;axle;shaft]。(量词,古代用于以轴装成的书卷,现用于缠在轴上的线以及装裱带轴子的字画等[scroll]。)
王言:“轴不为车。”
那先言:“辋为车耶?”
辋(wǎng) = 车轮周围的框子。汉代以前叫“牙”[rim of a wheel]。
王言:“辋不为车。”
那先言:“辐为车耶?”
辐(fú) = 辐条。连结车辋和车毂的直条[spoke]。
王言:“辐不为车。”
那先言:“毂为车耶?”
毂(gǔ) = 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nave]。
王言:“毂不为车。”
那先言:“辕为车耶?”
辕(yuán) = 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shafts of a cart]。
王言:“辕不为车。”
那先言:“轭为车耶?”
轭(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束缚[bind]。)
王言:“轭不为车。”
那先言:“舆为车耶?”
舆(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王言:“舆不为车。”
那先言:“扛为车耶?”
扛(gāng) = 用两手举重物[lift with both hands]。(横架[bar]。)
王言:“扛不为车。”
那先言:“盖为车耶?”
盖(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王言:“盖不为车。”
那先言:“合聚是诸材木着一面,宁为车耶?”
王言:“合聚是诸材木着一面,不为车也。”
那先言:“假令不合聚是诸材木,宁为车耶?”
王言:“不合聚是诸材木,不为车。”
那先言:“音声为车耶?”
王言:“音声不为车。”
那先言:“何所为车者?”
王便默然不语。
那先言:“佛经说之如合聚,是诸材木用作车,因得车。
“人亦如是,合聚头、面、耳、鼻、口、颈、项、肩、臂、骨、肉、手、足、肝、肺、心、脾、肾、肠、胃、颜色、声响、喘息、苦乐、善恶,合聚名为人。”
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能与我共难经说道不?”
那先言:“如使王持智慧与我相问者,能相难;王持骄贵者,意不能相难。”
= 如果大王持智者语,则能共相论难;如果大王持王者语,则不能共相论难。
骄贵(jiāo guì) = 骄横贵显。
王问那先言:“智者诸何等类?”
那先言:“智者谈极相诘语、相解语、相上语、相下语,有胜有负,正语不正语,自知是、非是。
诘(jié) = 询问,追问[question;interrogate;cross-examine;call sb. to account]。
相上(xiāng shàng) = 互不谦让。
相下(xiāng xià) = 互相谦让。
“为最智智者不用作嗔怒,智者如是。”
嗔(chēn) = 发怒;生气[get angry]。
王复问那先言:“王者语何等类?”
那先言:“王者语,自放恣,敢有违戾不如王语者,王即强诛罚之,王者语如是。”
恣(zì) = 放纵[throw off restraint;indulge
oneself]。(听任;任凭[allow;let]/肆意;尽情[wantonly;to
one’s heart’s content]。)
戾(lì) = 弯曲[bend]。(暴戾[ruthless
and tyrannical]/违背,违反[violate]。)
诛(zhū) = 声讨、谴责[reproach]。(杀戮。夺去生命[kill]/治罪,惩罚[punish]。)
王言:“愿用智者语,不用王者语,莫复持对王者意与我语,与我语当如与诸沙门语,当如与诸弟子语,当如与诸优婆塞语,当以与众沙门给使者语,无得怀恐怖,极正心,当相开悟。”
那先言:“大善!”
王言:“我欲有所问。”
那先言:“王便问。”
王言:“我已问。”
那先言:“我已答。”
王言:“答我何等语?”
那先言:“王亦问我何等语?”
王言:“我无所问。”
那先言:“无所答。”
王内自思惟念:“是沙门大高明慧,我甫始当多有所问。”
甫(fǔ) =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用于表字之后[courtesy name]。(开始,起初[beginning]。)
王意自念:“日欲冥,当云何明日?当请那先归于宫中善相难问。”
冥(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虚空渺茫[void;hollow]/愚昧[dull;muddle-headed]/通“溟”。海[ocean;sea]/同“瞑”。闭上眼睛[close]/暗合,默契[tacit agreement]。)
王告沾弥利语那先:“今日迫冥,明日相请归于宫中善相难问。”
沾弥利望群即白那先言:“日欲冥,王当还宫,明日王欲请那先。”
那先言:“大善。”
王即骑马还宫,于马上,王续念那先字,意念欲言那先。
= “王续念那先字”:大王继续在心中回味那先对谈的每一句话。
那先念至明日。
明日,沾弥利望群及傍臣白言王:“审当请那先不?”
王言:“当请之。”
沾弥利望群言:“请者当使与几沙门俱来?”
王言:“在那先欲与几沙门俱来耳。”
王主藏者名悭,悭白王言:“令那先与十沙门俱来可耳。”
主藏(zhǔ cáng) = 主管库藏财物。
悭(qiān) = 吝啬[stingy]。
王复言:“听那先欲与几沙门俱来耳。”
悭复白王言:“令那先与十沙门俱来可。”
王复言:“听那先自在欲与几沙门俱来。”
悭复白王:“令那先与十沙门俱来可耳。”
王闻悭语大数王,便嗔怒悭所:“汝真悭无辈!汝字为悭,不望汝强惜王物,自汝物当云何?汝不知逆我意,当有诛罚之罪。”
= “不望汝强惜王物”:不指望你强惜我的东西。
= “自汝物当云何”:如果要你拿出自己的东西来供养,真不知你将要如何地贪吝难舍?
王言:“可去哀赦汝罪,今我作王,为不能堪饭沙门耶?”
赦(shè) = 宽免罪过[remit;pardon]。
悭便惭愧不敢复语。
沾弥利望群即往到那先所,便前作礼白言:“大王请那先。”
那先言:“王当令我与几沙门俱行?”
沾弥利望群言:“自在那先欲与几沙门俱行。”
那先便与野和罗等八十沙门俱行。
沾弥利望群悉俱行,旦欲入城,沾弥利望群道中并问那先,昨日对王言无有何用为那先。
= “无有何用为那先”:实无那先。
旦(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那先问沾弥利望群:“卿意何所为那先者?”
沾弥利望群言:“我以喘息出入,命气为那先。”
= 我认为气息的出入是构成生命的本体,所以气息是那先。
那先问沾弥利望群言:“人气一出不复还入,其人宁复生不?”
沾弥利望群言:“气出不还,定为死也。”
那先言:“如人吹笳,气一出不复还入;如人持锻金,笛吹火气,一出时宁得复还入不?”
笳(jiā)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Hu
Jia-a reed instrument]。
锻(duàn) = 打铁[forge]。(锤击[hammer]。)
笛(dí) = 笛子[bamboo flute]。
沾弥利望群言:“不复还入。”
“如人以角吹,地气一出时宁复还入不?”
角(jiǎo) = 动物的角[horn of an animal]。(角落[corner]。)
沾弥利望群言:“不复还入。”
那先言:“同气出不复还入,人何以故犹不死?”
沾弥利望群言:“喘息之间我不能知,愿为我曹解说之。”
= “喘息之间我不能知”:呼吸之事我不能了解。
那先言:“喘息之气皆身中事。
= 呼吸是身体中鼻根之事。
“如人心有所念者,舌为之言,是为舌事;意有所疑,心念之,是为心事;各有所主,分别视之,皆空无有那先也。”
沾弥利望群心即开解,便受五戒为优婆塞。
那先便前入宫,到王所上殿,王即为那先作礼而却,那先即坐,八十沙门皆共坐。
王极作美饭食,王手自着那先前,饭众沙门饭食已竟,澡手毕讫,王即赐诸沙门人一张亵袈裟、革屣各一量,赐那先、野和罗各三领袈裟、各一量革屣。
= “王手自着那先前”:大王亲自捧食供养那先。
手自(shǒu zì) = 亲手;亲自。
亵(xiè) = 贴身的内衣[underclothes]。
屣(xǐ) = 鞋子[shoe]。
革屣(gé xǐ)
= 皮制的鞋。
量(liáng) = 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measure]。(量器,计算物体容积的器具,如斗斛一类的容器[measuring instruments of capacity]/数量;数目[quantity]/容量,容受事物的限度[capacity]/料想[think of]/通“緉”。双[pair]。)
王语那先、野和罗言:“留十人共止,遣余人令去。”
那先即遣余沙门令去,留十人共止。
王敕后宫诸贵人、妓女:“悉于殿上帷中听我与那先共难经道。”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贵人(guì rén) = 显贵的人。/占卜者谓命中应有的扶助人。
帷(wéi) = 围在四周的布幕[curtain]。
时贵人、妓女悉出殿上帷中,听那先说经。
= 贵人、妓女均集殿上。
时王持座坐于那先前。
王言:“当说何等?”
= 我们谈论什么呢?
那先言:“王欲听要言者当说要言。”
#第1问:何故出家作比丘?
王言:“卿曹道何等最要者?用何等故作沙门?”
= “何等最要”:人生在世什么最重要?
那先言:“我曹欲弃世间勤苦,不欲更后世勤苦,用是故我曹作沙门。
= 我们想舍离世间的苦,不想来世又受苦,因此我们出家作沙门。
弃(qì) = 扔掉;抛弃[throw away;discard;abandon]。
“我曹用是为最要善。”
= 这是人生最重要。
王言:“诸沙门皆不欲更今世后世勤苦,故作沙门耶?”
= 所有的沙门都是为了解脱今世与后世的苦,而作沙门吗?
那先言:“不悉用是故作沙门,沙门有四辈。”
= 并不是所有的沙门都是为了解脱今世与后世的苦。
王言:“何等四?”
那先言:“中有负债作沙门,中有畏县官作沙门者,中有贫穷作沙门者,中有真欲弃灭今世后世勤苦,故作沙门。”
那先言:“我本至心求道,故作沙门耳。”
= 我的本源是真心要求解脱道。
本(běn) = 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root of a plant]。(根源,本源[source;origin]。)
至心(zhì xīn) = 极为诚恳的心意。
王言:“今卿用道故作沙门耶?”
那先言:“我少小作沙门,有佛经道及弟子,诸沙门皆多高明,我从学经戒入我心中,以是故,弃今世后世勤苦,故作沙门。”
= “弟子,诸沙门皆多高明”:我有许多弟子,都皆多是智慧高明。
王言:“善哉!”
#第2问:生死轮回的症结?
王问言:“宁有人死后不复生者不?”
那先言:“中有于后世生者,中有不复生者。”
王言:“谁于后世生者?谁不复生者?”
那先言:“人有恩爱、贪欲者后世便复生,人无恩爱、贪欲者后世不复生也。”
#第3问:系念正法是否可出离生死轮回?
王言:“人以一心念正法善,故后世不复生耶?”
净法/妙法/正法
= Saddhamma,指真正之法。亦即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Sukka-dhamma)。凡契当于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着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那先言:“人以一心念正法,念善智慧及余善事,故后世不复生。”
= “及余善事”:并行其余善事。
王言:“人以一心念正法善与智慧,是二事其义宁同不?”
那先言:“其义各异不同。”
王问那先:“牛马六畜颇有智?无有智?”
六畜(liù chù) = 猪、牛、羊、马、鸡、狗六种禽畜;泛指家畜[six
domestic animals:pig、ox、goat,horse, fowl and dog]。
那先言:“牛马六畜各自有智,其心不同。”
#第4问:系念正法和智慧各有何作用?
那先言:“王曾见获麦者不?左手持麦,右手刈之。”
刈(yì) = 割草[mow;cut down]。
那先言:“智慧之人断绝爱欲,譬如获麦。”
= 智慧的人把持心念于正法上,令不散乱,再以智慧之利剑断绝爱欲,如同农夫割麦一样。
王言:“善哉!”
#第5问:何谓诚信正法?有何功用?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余善事者?”
那先言:“诚信、孝顺、精进、念善、一心、智慧是为善事。”
诚信 = Saddha。
勤/精勤/勤精进/进/精进 = Viriya,梵语音译作毗梨耶、毗离耶。谓勇猛进修诸善法。精进为修道之根本,原始佛教以之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教亦以之为菩萨修行实践的德目,即六波罗蜜之一,或列为各种修行德目之一。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王言:“何等为诚信者?”
诚(chéng) = 诚实,真诚[sincere;honest]。(真实[real]/确实,的确[indeed]。)
那先言:“诚信者无所复疑,信有佛,有佛经法,信有比丘僧,信有阿罗汉,信有今世,信有后世,信有孝顺父母,信有作善得善,信有作恶得恶,得信是以后,心便清净,即去离五恶。
“何等五恶?一者、贪淫;二者、嗔恚;三者、睡眠;四者、戏乐;五者、所疑。
= “所疑”:猜疑。
“人不去是五恶,心意不定。
“去是五恶,意便清净。”
那先言:“譬如遮迦越王,车、马、人从濿渡水,令水浊恶,过渡以去,王渴欲得水饮,王有清水珠,置水中,水即为清,王便得清水饮之。”
濿(lì) = 同“砅”,踏着石头过水。/渡水。
那先言:“人心有恶,譬如浊水;佛诸弟子得度死生之道,心以清净如珠清水;人却诸恶,诚信清净,譬如明月珠。”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用在动词后,相当于“掉”,“去”[off;out;away]。)
王言:“善哉!善哉!”
王问言:“人精进诚信者云何?”
= 人如果精进奉行诚信会如何?
精进(jīng jìn) = 在某方面一心进取[be
absorbed and desirous to do better]。
那先言:“佛诸弟子自相见辈中脱诸恶心,中有得须陀洹者,中有得斯陀含者,中有得阿那含者,中有得阿罗汉者,中有因相效奉行诚信者,皆亦得度世道。”
= “中有因相效奉行诚信者”:中有因效仿而奉行诚信。
效(xiào) = 献出;尽力[present;devote to;render <service>]。(通“校(jiào)”。考查。考核[examine]/效验,验证[desired result]/功效;效果;结果[effect;result;function]/摹仿;师法[imitate]。)
那先言:“譬如山上大雨,其水下流广大,两边人俱不知水深浅,畏不敢渡。
“如有远方人来视水,隐知水广狭深浅,自知力势能入水,便得渡过。
狭(xiá) = 窄,宽度、广度小[narrow]。(小[small]/少[less]。)
“两边人众便效,随后亦得渡去。
“佛诸弟子亦如是,见前人净心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道,皆从善心精进所致也。
善心 = 指与惭、愧二法及无贪、无嗔、无痴等三善根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
“佛经言:‘人有诚信之心,可自得度世道,人能制止却五所欲,自知身苦者,乃能得度。’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世人皆从智慧成其道德。”
王言:“善哉!善哉!”
#第6问:何谓依顺佛的教诫?有何功用?
王言:“何等为孝顺者?”
= 何谓依顺佛的教诫?
孝顺 = Sila。
尸罗 = Sila,原由动词语根Sil(履行之义)转来之名词,含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为六波罗蜜中之‘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以为防过止恶之用。
那先言:“诸善者皆为孝顺,凡三十七品经皆由于孝顺为本。”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
||
四念处
|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四正勤/正勤
|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
五根/根
|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力
|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
七觉分/觉/七觉支/七菩提分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
八圣道分/道/八圣道/八正道
|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
王言:“何等为三十七品经?”
那先言:“有四意止,有四意断,有四神足,有五根,有五力,有七觉意,有八种道行。”
王复问那先言:“何等为四意止者?”
那先报王言:“佛说:一、为身身观止;二、为观痛痒痛痒止;三、为观意意止;四、为观法法止,是为四意止。”
痒(yǎng) = 一种皮肤不适、引人欲搔的感觉[itch;tickle]。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
对治
|
|
身念处/身念住
|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
净颠倒
|
受念处/受念住
|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
乐颠倒
|
心念处/心念住
|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
常颠倒
|
法念处/法念住
|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
我颠倒
|
王复言:“何等为四意断?”
四正断/四意断/四意端/四正胜/四断/四正勤 = Cattari sammappadhaanaani,勤,不怠之义;断,断障之义,或以精勤心断除怠慢心。四正勤即方便精勤于断恶生善之四种修行品目。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二行品。据杂阿含经卷三十一记载,四正断指:断断、律仪断、随护断、修断。
|
|
断断
|
努力使已生之恶永断;即于所起之恶法断之又断。
|
律仪断
|
努力使未生之恶不生;即坚持戒律,慎守威仪,不令恶起。
|
防护断/随护断
|
努力使未生之善能生;即于无漏之正道随缘护念,令其生起。
|
修断
|
努力使已生之善增长;即能修作正道,令其生长而自然断除诸恶。
|
那先言:“佛说已分别止四事,不复念,是为四意断。
“以得四意断,便自得四神足念。”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R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
|
欲如意足
|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
精进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
念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
王复问:“何等为四神足念?”
那先言:“一者、眼能彻视;二者、耳能彻听;三者、能知他人心中所念;四者、身能飞行,是为四神足念。”
= 本文所指四神足为四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
王复问:“何等为五根者?”
五根 = Pancindriyani,指五无漏根。此五者对于降伏烦恼、引入圣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故称五根。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四科。此五者皆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为五根。又‘根’有增上、出生等之义,上记五种能令人出生无漏圣道,故称为五根。
|
|
信根
|
Saddhindriyam,信三宝、四谛等之道理者。
|
进根
|
Viriyindriyam,又作精进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
|
念根
|
Satindriyam,忆念正法者。
|
定根
|
Samadhindriyam,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
|
慧根
|
Pannindriyam,由定中观智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
|
那先言:“一者、眼见好色、恶色,意不贪着,是为根;
“二者、耳闻好声、恶骂声,意不贪着,是为根;
“三者、鼻闻香臭,意不贪着,是为根;
“四者、口得美味、苦辛,意不贪着,是为根;
“五者、身得细滑,意亦不喜,身得粗坚,意亦不恶,是为五根。”
王复问:“何等为五力者?”
五力 = Panca bala,指五种力用。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五科。即由信等五根之增长所产生之五种维持修行、达到解脱之力量。此五者均有破恶之力,故称为‘五力’。其内容与五无漏根相同,为佛教之实践道。其实践上,系由前者循序渐进至于后者。
|
|
信力
|
Saddha-bala,对三宝虔诚,可破除一切邪信。
|
精进力
|
Viriya-bala,修四正勤,可断除诸恶。
|
念力
|
Sati-bala,修四念处以获正念。
|
定力
|
Samadhi-bala,专心禅定以断除情欲烦恼。
|
慧力
|
Panna-bala,观悟四谛,成就智慧,可达解脱。
|
那先言:“一、能制眼;二、能制耳;三、能制鼻;四、能制口;五、能制身,令意不堕,是为五力。”
王复问:“何等为七觉意者?”
那先言:“一、意觉意;二、分别觉意;三、精进觉意;四、可觉意;五、猗觉意;六、定觉意;七、护意;是为七觉意。”
猗(yī) = 阉割过的狗[castrated dog]。(美盛的样子[pretty;fine]/长大[grow]/yǐ = 通“倚”。依靠/通“ 掎 ”。牵引,束而採之。)
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七觉/七觉支 = Satta Bojjhanga/Satta Sambojjhanga,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
|
|
念觉支
|
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
|
择法觉支
|
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
精进觉支
|
精励于正法而不懈。
|
喜觉支
|
得正法而喜悦。
|
轻安觉支
|
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
|
定觉支
|
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
舍觉支
|
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
王复问:“何等为八种道行?”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
|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
|
谛受/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定
|
谛意/正念
|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
谛定/正定
|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那先言:“一、直见;二、直念;三、直语;四、直治;五、直业;六、直方便;七、直意;八、直定,是为八种道行。
“凡是三十七品经,皆由孝顺为本。”
那先言:“凡人负重致远,有所成立,皆由地成。
致(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求取;获得[gain;get]/通“至”。极,尽[very]。)
负重致远(fù zhòng zhì yuan) = 负载重物走远路。
“世间五谷、树木、仰天之草,皆由地生。”
那先言:“譬如师匠图作大城,当先度量作基址已,乃可起城。”
址(zhǐ) = 地基,基部[foundation;ground]。
基址(jī zhǐ) = 建筑物的基础。/事物的根本。
那先言:“譬如伎人欲作,当先净除地,平乃作。
伎(jì) = 党与,同党的人[companion]。(同“妓”。歌女,舞女[a
female performer]/泛指歌舞表演[performance]/通“技”。技艺,本领[artistry;skill]。)
“佛弟子求道,当先行经戒,念善因,知勤苦,便弃诸爱欲,便思念八种道行。”
王言:“当用何等弃诸爱欲?”
那先言:“一心念道,爱欲自灭。”
王言:“善哉!善哉!”
#第7问:何谓精进修持?有何功用?
王复问言:“何等为精进者?”
那先言:“持善助善是为精进。”
那先言:“譬如垣墙欲倒,从边拄之;舍欲倾坏,亦复拄之,是为精进。”
= “从边拄之”:及早从边上用柱子支撑住,垣墙就不会倒塌。
垣(yuán) = 矮墙,也泛指墙[wall]。
拄(zhǔ) = 支撑[support]。
那先言:“譬如国王遣兵有所攻击,兵弱欲不如,王复遣兵往助之,兵便得胜。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人有诸恶,如兵少弱时;人持善心消灭恶心,譬如王增兵得胜。
“持五善心,消五恶心,譬如战斗得胜,是为精进助善。”
五善五恶 = 指五种善恶。能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者,称为五善。反之,破此五戒者,称为五恶。五恶招五痛五烧之苦果,五善得福德度世长寿涅槃之乐果。
如是,那先言:“精进所助致,人善道已,得度世道,无有还期。”
王言:“善哉!”
#第8问:何谓系念诸善?有何功用?
王复问:“何等为意当念诸善事者?”
那先言:“譬如人取异种华,以缕合连系之,风吹不能散。”
缕(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那先复言:“譬如王守藏者,知王帑藏中金、银、珠玉、琉璃珍宝有其多少。
帑(tǎng) = 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state treasury]。
珠玉(zhū yù) = 珠和玉;泛指珠宝[pearls
and jades;jewelry;gems]。
“道人欲得道时,意念三十七品经,譬如是正,所谓念度世之道者也。
“人有道意,因知善恶,知当可行,知当不可行,分别白黑,自思惟以后便弃恶就善。”
道意 = 犹言道心,求无上道之心。即无上道心、无上道意,亦即菩提心。
那先言:“譬如王有守门者,知王有所敬者,知王有所不敬者,知有利王者,知有不利王者。
“守门者知王所敬者,知利王者便内之;知王不敬者,知不利王者,守门者即不内。”
那先言:“人持意亦如是,诸善者当内之,诸不善者不当内,守意制心,譬亦如是。”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那先说:“经言:‘人当自坚守护其意,及身中六爱欲。持意坚守,自当有度世。’”
爱着/爱染/爱执/爱欲 = Kama,即贪爱之法。
时,王言:“善哉!善哉!”
#第9问:何谓专志一心?
王问那先言:“何等为一其心者?”
那先言:“诸善中独有一心最第一,人能一其心,诸善皆随之。”
那先言:“譬如楼陛当有所倚,诸为善者皆着一心。”
陛(bì) = 帝王宫殿的台阶[a flight of steps]。
那先言:“譬如王将四种兵出行战斗,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皆导引王前后。
四军/四部兵/四兵众/四兵 = Catur-angini,为印度古代战场上之四种军兵。于诸经典中所常见‘转轮王’之记载,多谓转轮王具足七宝,其中之一即指此‘主兵宝’。于转轮王之世,必有四部之兵随之征讨东南西北四方,军力所至,悉皆归伏,可见四兵威力之强盛。
|
|
象兵/象军
|
Hatthi-kaya,即每四人组成一队,共护象足。
|
马兵/马军
|
Assa-kaya,每八人组成一队,共护马足。
|
车兵/车军
|
Ratha-kaya,每十六人组成一队,共护军车。
|
步兵/步军
|
Patti-kaya,每三十二人组成一队,执持兵杖。
|
“佛诸经戒及余善事,皆随一心,亦譬如兵。”
那先说:“经言:‘诸善中,一心为本。学道人众多,皆当先归一心。’
“人身生死过去如水下流,前后相从无有住时。”
= “前后相从无有住时”:前后相续不断,没有稍稍停止的一刻。
相从(xiāng cóng) = 互相追随。
王言:“善哉!”
#第10问:何谓智慧?有何功用?
王复问:“何等为智慧者?”
那先言:“我前说己人有智慧,能断诸疑,明诸善事,是为智慧。”
己(jǐ) = 丝的头绪,用以缠束丝。/对别人称本身[oneself]。
那先言:“譬如持灯火入冥室,火适入室,便亡其冥自明。
“明人有智慧譬如火光。”
那先言:“譬如人持利刀截木,人有智慧能截断诸恶,譬如利刀。”
截(jié) = 断绝,切断[cut;sever]。(指物体截断后的片断、部分[piece;part;slice]。)
那先言:“人于世间,智慧最为第一,人有智慧能得度脱生死之苦。”
王言:“善哉!”
#第11问:前所说诸善的目的是为何?同一否?
王言:“那先前后所说经,种种别异,但欲趣却一切恶耶?”
那先言:“然,佛经所说种种诸善者,但欲却一切恶也。”
然(rán) = 燃烧[burn]。“然”是“燃”的本字。(明白[understand]/但是,然而[but]/然后;才[then]/如此,这样,那样[so;like that]/以为…对;同意[agree]/是,对[yes]。)
那先言:“譬如王发四种兵,虽行战斗,初发行时,意但欲攻敌耳。
“佛所说经种种诸善,但欲共攻去一切恶耳。”
王言:“善哉!善哉!那先说经甚快也。”
#第12问:神识轮回为新为旧?
王复问那先言:“人死所趣善恶之道,续持故身神行生耶?更贸他神行生耶?”
= “续持故身神行生耶”:继续持旧有的神识转生?还是换新的神识转生?
贸(mào) = 交换财物,交易[trade]。(改变[change]。)
那先言:“亦非故身神,亦不离故身神。”
那先因问王:“身小时,哺乳时身,至长大时,续故身非?”
哺(bǔ) = 口中含嚼的食物[food in the mouth]。(吃食[eat]/喂养。泛指禽兽喂养幼仔[feed]。)
王言:“小时身异。”
= 小时的身体是不同的。
那先言:“人在母腹中,始随精时,至精浊时,故精耶?异也?
“坚为肌骨时,故精耶?异也?
“初生时,至年数岁时,故精耶?异也?
“如人学书时,傍人宁能代其工不?”
傍(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王言:“不能代其工。”
那先言:“如人犯法有罪,宁可取无罪之人代不?”
王言:“不可。”
那先以精神罪法语王,王意不解。
罪法(zuì fǎ) = 罪罚。
王因言:“如人问那先:‘那先解之。’云何?”
那先言:“我故小时身耳,从小至大续故身尔。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仍,还是[still]/因此,所以[therefore]。)
“大与小时含为一身,养是命所养。”
命(mìng) = 指派;发号[order]。(命令;政令;教令[order]/性命,寿命[life;lifetime]。)
那先问王言:“譬如人然灯火,宁至天明不?”
王言:“然灯油至明。”
= 可以燃灯至天明。
那先言:“灯中炷火,至一夜时续故火光不?至夜半时故火光不?至明时故火光不?”
= “至一夜时续故火光不”:至初夜时,是否继续是旧的火光?
炷(zhù) = 灯蕊[wick of an oil lamp]。(点燃[light;ignite;kindle]/<
量>用于点着的香。。)
王言:“非故火光。”
那先言:“然灯从一夜至夜半,复更然灯火耶?向晨时,复更然灯耶?”
= 燃灯从初夜至夜半,又再点燃灯火吗?
王言:“不中夜起更然火,续故一炷火至明耳。”
那先言:“人精神展转相续亦譬如是,一者去,一者来。
“人从精神生,至老死后,精神更趣所向生,展转相续,是非故精神,亦不离故精神。
展转(zhǎn zhuǎn) = 翻身貌。多形容卧不安席[toss about <in
bed>]/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环节的地方[pass through many hands or
places]。
“人死以后,精神乃有所趣向生。”
那先言:“譬如乳湩化作酪,取酪上肥煎成醍醐,宁可取醍醐与酪上肥,还复名作乳湩,其人语宁可用不?”
= “乳湩化作酪”:牛奶放置久了,就化成酪。
= “取酪上肥煎成醍醐”:取酪上面的肥脂加火煎成醍醐。
湩(dòng) = 乳汁[milk]。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肥(féi) = 脂肪多[corpulent;fat]。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王言:“其人语不可用。”
那先言:“人神如乳湩,从乳湩成酪,从酪成肥,从肥成醍醐。
“人神亦如是,从精神生,从生至长,从长至老,从老至死,死后神更复受生,一身死,当复更受一身。
“譬如两主更相然。”
主(zhǔ) = 灯心[lampwick]。(事主,指当事人[person
concerned]。)
王言:“善哉!善哉!”
#第13问:出离轮回不结生后有,能预知吗?
王复问那先:“人有不复于后世生者,其人宁能自知不?”
= “其人宁能自知不”:这人能否于生前预知?
那先言:“然,有能自知者。”
王言:“用何知之?”
那先言:“其人自知无恩爱、无贪欲、无诸恶用,是故自知后世不复生。”
那先问王:“譬如田家耕犁,种谷多收敛着囤中,至后岁不复耕,不复种,但仰囤中谷食,其田家宁复望得新谷不?”
耕(gēng) = 从“耒”,表示与耕作有关。犁田。翻松田土[plough;till]。
犁(lí) = 牛耕作[till]。(耕地的农具。我国春秋时代,就已用牛拉犁耕田[plow;plough]。)
敛(liǎn) = 收集,聚集[gather]。(停止[stop]/收敛,约束言行[restrain oneself]。)
囤(dùn) = 储存粮食的器物。/引申义:积存。储存[store up;hoard]。
仰(yǎng) = 抬头,脸向上[face upward]。跟“俯”相对。(敬慕。钦佩或高度敬重[admire]/依赖;依靠[rely on]。)
王言:“其田无所复望。”
那先言:“其田家何用知不复得谷?”
王言:“其田家不复耕,不复种,故无所望。”
那先言:“得道亦如是,自知已弃捐恩爱、苦乐,无有贪心,是故自知后世不复生。”
#第14问:解脱者有异于常人的智慧吗?
王复言:“其人于后世不复生者,于今宁有智异于人不?”
智(zhì) = 聪明,智力强[resourceful;wise]。(智慧,智谋[intelligence wisdom;resourcefulness]。)
那先言:“然,有智异于人。”
王言:“宁能有明不?”
明(míng) = 甲骨文以“日、月”发光表示明亮。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brilliant;light;bright]。(明慧,聪明[clever]/懂得,了解[understand]/能够看清事物/神,神灵[God]。)
那先言:“然,有明。”
王言:“智与明有异同乎?”
那先言:“智与明等耳。”
王言:“有智明者,宁悉知万事不?宁有所不及知不?”
及(jí) = 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來用手抓住前面的人。追赶上,抓住[overtake;catch
up with]。(至,达到[attain;reach]/通“给”。供应[provide]/和,与[and]/趁[while;be
in time for]。)
那先言:“人智有所及,有所不及。”
王言:“何等为智有所及,有所不及?”
那先言:“人前所不学,前所不及知;人前所学,前所及知。
= 人之前没有学过,就不会知道;如人没有学过佛法,就不知佛法。
“智者所见人及万物,皆当过去、归空、不得自在,人心所贪乐,皆种苦本,从是致苦。
苦本 = 贪欲者是苦之根本。
“慧者知非常成败之事,是智为异于人。”
慧(huì) = 聪明,有才智[intelligent]。
非常 = 犹言无常,谓世相之无常也。
#第15问:智慧生时?愚痴何在?
王问言:“人有智慧,痴愚所在?”
那先言:“人有智慧,诸愚痴皆自消灭。”
那先言:“譬如人持灯火入冥室,室中皆明,冥即消灭。
“智如是,人有智慧,诸痴愚皆悉消灭。”
#第16问:智慧有所成就时,智慧何在?
王言:“人智今为所在?”
= 人以智慧成就众事,事成之后,智慧将至何处?
那先言:“人行智以后,智便消灭,智所作者故作。”
那先言:“譬如人,夜于火下书,火灭字续在。
“智者如是,有所成已,智便消灭,其所作续在。”
= “其所作续在”:智慧的成果将继续存在。
王言:“智有所成已便自灭,是何等语?”
那先言:“譬如人备火豫作戒火五瓶水,如有失火者,其人持五瓶水,水滴灭火。
豫(yù) = 大象[big elephant]。(假借为“娱”。快乐[happy]/参与[take part in]/迟疑不决/预先,事先。通“预”[in advance]。)
“火灭以后,其救火人宁复望得完瓶归家用不?”
王言:“其人不复望。
“瓶破火灭,岂复望瓶耶?”
那先言:“道人持五善心消灭诸恶,亦譬如瓶水灭火。”
王言:“何等为五善?”
那先言:“一者、信善有恶;二者、不毁经戒;三者、精进;四者、有慧念善;五者、一心念道;为是五善。
= “信善有恶”:信善恶果报。
“人能奉行是五善者,便得智慧,便知身及万物非常,便知苦不得自在,便知空无所有。”
那先言:“譬如医师持五种药诣病者家,以药饮病人。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病者饮药得愈,医宁复望得故药复行治人不?”
= 医师是否又希望得回旧药给其他病人服用吗?
王言:“不复望得故药。”
那先言:“五种药者,如五善智;其医者,如求道人;其病者,如诸恶;愚痴者,如病人;得道度世者,如病得愈人;智所成,致人度世,道人已得道,智亦自灭。”
= “智所成,致人度世”:智慧所形成,令人获得度世。
成(chéng) = “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完成,成就[accomplish;succeed]。(成功[success]/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ripen]/形成[form]。)
那先言:“譬如健斗人把弓持箭,前行向敌,以五箭射敌得胜,其人宁复望箭归,归不?”
王言:“不复望箭。”
那先言:“五箭者,人五智也;智人从智得道,如健斗得胜敌家。
“诸恶者,如诸恶道,人持五善心灭却诸恶,诸恶皆灭,善智即生。
“人从善智得成度世,道者常在不灭。”
= “道者常在不灭”:得道的成果常在不灭。
王言:“善哉!”
#第17问:已登极果的人仍有苦受否?
王言:“如人得道,后世不复生者,后宁复更苦不?”
那先言:“或有更苦者,或有不更苦者。”
王言:“更苦、不更苦云何?”
那先言:“身更苦耳,心意不更苦。”
王言:“身更苦,心意不更苦云何?”
那先言:“身所以更苦者,其身见在,故更苦;心意弃捐诸恶,无有诸欲,是故不复更苦。”
= “其身见在”:其身还在,有身则有身苦。
王言:“假令得道人不能得离身苦者,是为未得泥洹道耶?”
= 如果得道人不能离开身苦,是否还未得解脱道?
王言:“人得道已,无所恩爱,身苦意安,何用为得道?”
= “何用为得道”:何必再用什么道呢?
得度/得道 = 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
何用(hé yòng) = 为什么。/凭什么;用什么。/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
王言:“假令人得道已成,当复何留?”
= “当复何留”:又留下身体做什么?
那先言:“譬如果物未熟,不强熟也,已熟亦无所复待。”
那先言:“王属所道者,舍犁曰所说。
属(shǔ) = 种类。亦特指牲类[category]。(官属;部属[subordinate]/归属;隶属[be under;be subordinate to;belong to]/zhǔ =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join;combine]/通“注”。倾注[pour]。)
舍利子/舍利弗 = Sariputta,其母名为舍利(Sa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他从小就才智过人,善于辩论,非常出名。二十岁时拜六师删惹夷为师,但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对删惹夷的学问不满足。他因听到马胜比丘
(Assaji)说因缘所生法的偈颂,决定和好友目犍连一同加入释迦牟尼僧团。他与目犍连的弟子,共两百名,也随之加入僧团,成为僧团中的骨干,被称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众。智慧第一。
“舍犁曰在时言:‘我亦不求死,我亦不求生,我但须时、可时至便去。’”
须(xū) = 胡须[beard;moustache]。(通“需”。需要[need]/等待[await]。)
须时(xū shí) = 等待时机。
王言:“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