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卷第五十七
四分之八(调部毗尼)
#调部毗尼(续)
##僧殘事(续)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迦留陀夷与女人身相触,是犯否?”
优婆离/优波离 = Upali,意译作近执、近取。出身首陀罗种,为宫廷之理发师。第一次结集经典时,阿难诵出经,优波离诵出律;故为律藏传持之祖。持戒第一。
迦楼陀夷/迦卢陀夷/迦路娜/迦卢/黑优陀夷/迦留陀夷 = Kaludayin,意译为大粗(粗)黑、黑曜、时起、黑上等。为佛弟子中恶行多端之比丘,乃六群比丘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载,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尝夜行乞食,时天黑暗,乞至他家,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闪电中乍见之,谓鬼神来,乃惊怖堕胎,后闻迦留陀夷为佛弟子,妇人乃发声恶骂。如来知之,即制定过午不得乞食之戒。
佛言:“初未制戒,不犯。”
“大德,若与男子身相触,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犯而未遂的罪行:
|
|
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偷兰遮
|
Thullaccaya,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为佛制戒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诸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
|
“大德,若与黄门身相触,是犯否?”
黄门 = Pandaka,音译半择迦、般吒、般荼迦、半择、半挓迦。意译为阉人、不男。即指男根损坏之人。
佛言:“偷兰遮。”
“大德,若与二根人身相触,是犯否?”
二根 = 利根与钝根。/正根与扶根。/男根与女根。即男女起色欲之处。
佛言:“偷兰遮。”
“大德,若与畜生不能变化者身相触,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人女人女想,是犯否?”
佛言:“僧伽婆尸沙。”
“人女疑,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人女非人女想,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非人女人女想,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非人女疑,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大德,若作女想与男身相触,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若作男想与女人身相触,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与此女身相触作余女想,是犯否?”
佛言:“僧伽婆尸沙。”
“与此男身相触作余男想,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与天女、龙女、阿修罗女、夜叉女、饿鬼女、与畜生能变化者女身相触,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时有女人捉比丘足礼,觉触受乐动身,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女人捉比丘足礼,觉触受乐不动身,疑,佛言:“突吉罗。”
时有女人捉比丘足礼,觉触受乐动足大指,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女人笑捉比丘,比丘疑,佛问言:“比丘,汝觉触受乐否?”
答言:“否?”
佛言:“无犯;比丘笑捉女人亦如是。”
时有比丘捉牸牛尾渡水,渡水已方知是牸牛,比丘疑,佛言:“无犯;不应捉牸牛尾渡水。”
牸(zì) = 母牛[cow]。
时有比丘欲心捉女人衣角,疑,佛言:“偷兰遮。”
时有比丘欲心就女人身上捉女人严身具,疑,佛言:“偷兰遮。”
时有比丘欲心抄女人尻,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抄(chāo) = 叉取[take up with a fork]。(掠取,抢掠[rob]/抄写[copy;transcribe]/迅速拿起[take up]/从侧面绕过去[outflank]。)
尻(kāo) = 臀部[buttocks]。
时有母捉比丘,彼觉触受乐不动身,疑,佛言:“突吉罗;姊、故二、婬女亦如是。”
故二 = 故者旧也,二者配也。谓比丘之旧妻也。
时有比丘欲心捉女人发,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大童女为水所漂,比丘见已慈念即接出,疑,佛问言:“比丘,汝觉触受乐否?”
答言:“否?”
佛言:“无犯。”
时有磨香女人为水所漂,比丘见慈念即接出,疑,佛问言:“汝觉触受乐否?”
答言:“否?”
佛言:“无犯。”
时有比丘与死女人身未坏者身相触,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若与多不坏者身相触,僧伽婆尸沙。
“若与半坏者身相触,偷兰遮。
“若与身多坏者、若一切坏者身相触,偷兰遮。”
时有女人却倚床,比丘欲心动床,疑,佛言:“偷兰遮。”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拒绝[refuse]。)
倚(yǐ) = 斜靠着[lean by]。(依靠;依赖[rely
on;depend on]。)
却倚(què yǐ) = 向后靠。
时有比丘欲心捉女人手,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比丘欲心捉女人脚,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女人捉比丘手,比丘觉触受乐动身,疑,佛问言:“比丘,汝觉触受乐否?”
答言:“尔。”
佛言:“僧伽婆尸沙;女人捉比丘脚亦如是。”
时有比丘戏笑捉女人手,疑,佛问言:“比丘汝觉触受乐否?”
答言:“否?”
佛言:“不犯;捉脚亦如是。”
时有女人戏笑捉比丘手,比丘疑,佛问比丘:“汝觉触受乐否?”
答言:“否?”
佛言:“无犯;捉脚亦如是。”
时有比丘欲心捉女人衣角牵,比丘疑,佛言:“偷兰遮。”
时有比丘欲心共女人抖擞衣,疑,佛言:“偷兰遮。”
擞(sòu) = 用通条插进火炉,抖落炉灰[jab the poker into a stove to stir the fire in
order to remove the ashes]。
时有比丘欲心就捉女人耳环,疑,佛言:“偷兰遮;捉华鬘、捉钗,一切偷兰遮。”
钗(chāi) = 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形似叉,用金、玉、铜等制作[hairpin]。
时有比丘雨中与女人共行,泥滑女人脚跌倒地,比丘亦脚跌倒地,堕女人上,疑,佛问言:“汝觉触受乐否?”
答言:“否?”
佛言:“无犯;比丘倒地女人堕上亦如是。”
时有比丘,雨中与女人共行,俱脚跌倒地,相触婉转还相离,疑,佛问言:“汝觉触受乐否?”
婉(wǎn) = 柔顺[docile]。(委婉;曲折[gentle]。)
答言:“否?”
佛言:“无犯。”
时有比丘手触女人大小便道间,疑,佛言:“僧伽婆尸沙;若股间䐟间、若曲膝间、若胁边、若乳间、若耳中、若鼻中、若疮中,一切僧伽婆尸沙。”
股(gǔ) = 大腿[thigh]。
时有比丘捉小沙弥摩扪呜,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扪(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呜(wū) = 口中舒发而出的声音,叹息声。悲叹[alas]。(亲吻[kiss]。)
答言:“爱故不以欲心。”
佛言:“无犯,不应尔。”
时有比丘与比丘尼身相触,疑,佛言:“僧伽婆尸沙;式叉摩那、沙弥尼亦如是。”
时有比丘持苏毗罗浆在道行,故二唤共行不净,即示其女根,彼即以苏毗罗浆洒之言:“臭物还着臭物。”
疑,佛问言:“比丘汝以何心?”
答言:“折辱其意,不以欲心。”
折(zhé) = 折断[break;snap]。(引申为曲折;弯[bend;twist]/挫伤,挫折[blunt;deflate]。)
折辱(zhé rǔ) = 侮辱。
佛言:“无犯,不应尔;持水在道行亦如是。”
时有婬女唤比丘行不净,以女根示比丘,比丘以石打彼女根,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折辱其意,不以欲心。”
佛言:“无犯,打女人突吉罗。”
时有女人倚木,比丘欲心动木,疑,佛言:“偷兰遮;若绳床、若坐床、若企床、若板、若石、若树、若梯,一切偷兰遮。”
企(qǐ) = 踮起脚跟[stand on tiptoe]。(立,站立[stand]/企望,盼望[anxiously expect;look forward to]。)
时有女人乘舆行,比丘欲心动舆,疑,佛言:“偷兰遮;辇若舡亦如是。”
舆(yú) = 车厢[cabin]。(车辆,尤指马车[carriage;chariot]。)
辇(niǎn) = 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man-drawn carriage]。(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imperial carriage]/拉车[draw
a carriage]。)
舡(chuán) = 同“船”[boat]。
时有女人捉比丘背,彼还顾见是女人,觉触受乐,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迦留陀夷与女人粗恶语,是犯否?”
佛言:“初未制戒,无犯。”
“大德,若与男子粗恶语,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若与黄门粗恶语,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若与二根人粗恶语,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若与畜生不能变化者粗恶语,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大德,人女人女想粗恶语,是犯否?”
佛言:“僧伽婆尸沙。”
“人女疑,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人女非人女想,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非人女人女想,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非人女疑?”
佛言:“偷兰遮。”
“大德,若女想与男子粗恶语,是犯否?”
佛言佛言:“偷兰遮。”
“大德,男想与女人粗恶语,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大德,若作此女想与彼女粗恶语,疑?”
佛言:“若说而了了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偷兰遮。
“手印、信、书、相,了了知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知者,偷兰遮。”
“大德,若作此男想与彼男粗恶语,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大德,若与天女、龙女、阿修罗女、夜叉女、饿鬼女、畜生能变化者女粗恶语,是犯否?”
佛言:“说而了了者,偷兰遮;不了了者,突吉罗。
“手印、信、书、相,说了了知者,偷兰遮;不了了知者,突吉罗。”
时有比丘向女人粗恶语,疑,佛言:“说而了了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欲向此说错向彼说,一切僧伽婆尸沙。”
时有婬女唤比丘共行不净,示其女根,比丘言:“令汝女根断破坏臭烂烧燋堕,与驴作如是事。”
燋(jiāo) = 古同“焦”/zhuó = 古同“灼”,火烧/jué = 古同“爝”,火炬/qiáo
= 假借为“憔”。憔悴[wan and sallow]。
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折辱彼,不以欲心。”
佛言:“无犯;以恶言突吉罗。”
迦留陀夷为性好粗恶语,佛言:“性好粗恶语,突吉罗。”
六群比丘性好粗恶语,佛言:“突吉罗。”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语檀越妇言:“可得否?”
彼即言:“大德,问何等可得否?”
比丘默然不答。
疑,佛言:“说不了了,偷兰遮。”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语檀越妇言:“与我来。”
彼即问言:“大德,与何等?”
比丘默然。
疑,佛言:“说不了了者,偷兰遮。
“若言:‘当与我否?’
“若言:‘看。’
“若言:‘似何等?’
“说不了了,一切偷兰遮。”
时比丘有檀越,檀越语妇言:“某甲比丘有所须便与。”
妇答言:“可尔。”
于是檀越即往比丘所语言:“我已敕妇言:‘若某甲比丘有所须者便与’;大德有所须可往索。”
比丘言:“可尔。”
后比丘着衣持钵往檀越家敷座而坐,檀越妇语比丘言:“夫敕我:‘某甲比丘有所须便与’;大德,今有所须便说。”
比丘言:“汝俱不能一切与我。”
妇答言:“大德,不能何等一切与?”
比丘默然。
疑,佛言:“说不了了者,偷兰遮。”
时比丘有檀越,檀越敕妇言:“某甲比丘有所须便与。”
檀越即往比丘所语言:“我已敕妇言:‘大德有所须便与’;大德若有所须往索。”
比丘言:“可尔。”
比丘后时着衣持钵,往檀越家敷座而坐,檀越妇言:“我夫已敕我言:‘某甲比丘有所须便与’;大德,今有所须便说。”
比丘言:“汝一切能与,唯有此事不能与。”
彼即知其心,答言:“一切能与,此亦能与。”
比丘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比丘有檀越,檀越语其妇言:“某甲比丘一切有所须便与。”
檀越往比丘所语言:“我已敕妇:‘某甲比丘一切有所须便与’;大德若有所须往索。”
比丘言:“可尔。”
后于异时着衣持钵往其家敷座而坐,檀越妇语言:“我夫已敕我言:‘某甲比丘一切有所须便与’;大德,今有所须便说。”
比丘言:“汝不应一切与。”
彼问言:“大德,何等不应一切与?”
比丘默然。
疑,佛言:“说不了了者,偷兰遮。”
(次句与此句同,正以言:“汝一切应与,此事不应与。”彼言:“此事亦能与。”比丘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至檀越家男根起,语檀越妇言:“增益。”
彼问言:“大德,何等增益?”
默然。
疑,佛言:“说不了了,偷兰遮。”
时有比丘,式叉摩那为檀越,彼数犯戒,于比丘前忏悔,比丘言:“汝无惭愧犯不净行。”
式叉摩那 = Sikkhamana,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意译作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盖受具足戒之前,凡二年内,须修学四根本戒和六法,即学习一切比丘尼之戒行;藉此二年之时间,以验知是否有妊,并藉修行戒法磨练其性情,使习惯出家生活,以坚固其道心。四根本戒即戒淫、戒杀、戒盗、戒大妄语等四重戒。六法指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据瑜伽师地论之说,女人多烦恼,故须行此渐次受戒之法。
比丘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为教授故,不以欲心。”
佛言:“无犯。”
时有比丘,有童女为檀越,数犯戒语比丘,比丘言:“汝无惭愧犯持戒者。”
比丘疑,佛问言:“汝以何心?”
答言:“以教授故,不以欲心。”
佛言:“无犯。”
时有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有女人消酥形露,比丘见已语言:“汝消酥。”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搽脸的油脂[paste]。)
彼言:“大德,尔,我消酥。”
比丘默然。
疑,佛言:“说不了了,偷兰遮。”
时有乞食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白衣家。
时有着赤衣女人形露,比丘见已语言:“汝着赤衣。”
赤衣(chì yī) = 红色衣服。古代显贵者所穿。/古时囚犯所穿。亦泛指犯人。
彼答言:“大德,我着赤衣。”
彼默然。
疑,佛言:“偷兰遮。”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
时有比丘,婬女为檀越,语比丘言:“大德,若须此事便说。”
彼默然。
婬女言:“大德,今者须耶?何故默然?”
彼疑,佛言:“无犯。”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有外道女人形貌端正,比丘见已系意在彼。
后异时此女人去祇桓不远行,比丘言:“汝多作。”
彼答言:“实尔多作。”
比丘疑,佛言:“僧伽婆尸沙。”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
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白世尊言:“大德,迦留陀夷于女人前自赞叹身,是犯否?”
佛言:“初未制戒,不犯。”
“大德,若于男子前自赞叹身,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大德,若于黄门前自赞叹身,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大德,若于二根人前自赞叹身,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若于畜生不能变化者前自赞叹身,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人女人女想,是犯否?”
佛言:“僧伽婆尸沙。”
“人女疑,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人女非人女想,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非人女人女想,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非人女疑,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大德,若作女想于男子前自赞叹身,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大德,若于男子前作女想,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大德,若作此女想于彼女前自赞叹,是犯否?”
佛言:“说而了了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手印、信、书、相,了了知者,僧伽婆尸沙;不了了者,偷兰遮。”
“大德,若于此男前作彼男想,是犯否?”
佛言:“突吉罗。”
“大德,若于天女、龙女、阿修罗女、夜叉女、饿鬼女、畜生能变化者女前自赞叹,是犯否?”
佛言:“说而了了者,偷兰遮;不了了者,突吉罗。
“手印、信、书、相说,令了了知,偷兰遮;不了了者,突吉罗。”
时有比丘有檀越,檀越语妇言:“若某甲比丘有所说,随其所说汝当供养。”
妇言:“可尔。”
语妇已,往比丘所,语言:“我已敕妇言:‘某甲比丘若有所说,随比丘语供养’;大德,若有所须可往索。”
比丘言:“可尔。”
后于异时,比丘晨朝着衣持钵往其家就座而坐,檀越妇语言:“我夫已敕我言:‘某甲比丘有所说,随所说供养’;大德,今若有说者便说。”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比丘语言:“汝俱不能一切供养。”
彼问言:“大德,云何不能一切供养?”
比丘默然。
疑,佛言:“说不了了者,偷兰遮。”
(此中四句,如上粗恶语中同;上以粗恶语,此以供养为异耳;今略出一句,不复须烦文故不出也)
时有比丘,女人为檀越,至其家语言:“姊此事最上第一,身慈、口慈、心慈,供养持戒行善法比丘。”
彼疑。
佛言:“无犯。”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时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迦罗比丘媒嫁,向男叹说女、向女叹说男,若为妇事、若为私通事,是犯否?”
佛言:“初未制戒,不犯。”
“若受语往说而持彼语还,是犯否?”
佛言:“僧伽婆尸沙。”
“若受语向彼说不持语还,是犯否?”
佛言:“偷兰遮。
“若闻向彼说不持语还,偷兰遮。
“若不受语往向彼说持彼语还,偷兰遮。
“若受语不向彼说不持彼语还,突吉罗。
“若闻不向彼说不持语还,突吉罗。
“若不受语向彼说不持语还,突吉罗。”
时有比丘,有檀越家其妇丧未久,比丘往问讯。
檀越有二儿,比丘语言:“汝何不更取妇?”
檀越言:“恐令我小儿辛苦,若得某甲童女者我当取。”
时比丘即往彼童女所语言:“我从某甲居士闻言:‘我若得某甲童女者当取为妇。’”
童女言:“若须我为妇者,我亦须彼为夫。”
比丘即还檀越所语言:“我闻彼女言:‘若须我为妇者,我亦须彼为夫。’”
比丘更不持语还。
疑,佛言:“若闻而向彼说不持语还,偷兰遮;磨香女人亦如是。”
时有居士,往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大德为我语。”
诸比丘言:“居士欲说何语?”
彼言:“为我语某甲居士,与我女作妇。”
比丘言:“居士,当为汝语。”
即差一比丘作白二羯磨,使往彼居士所语言:“居士,我为汝说众僧语。”
白一羯磨/白二法/白二羯磨
= 梵Jnaptidvitiya-karmavacana,为三种众僧法(单白法、白二法、白四法)之一。白(Natti),即告白; 羯磨(Kamma),意译为业、办事、作法办事等。于寺中行法务时,随事而召集寺中之僧众进行议决,其议决程序即为一白一羯磨。如进行受戒仪式时,于戒坛上,羯磨师对大众读表白文一次,以表白该事之情由,继而以一羯磨(为一种表白作法,征询赞同与否)量处事之可否,若无异议,则事得成遂。以其为一白与一羯磨,故称白一羯磨;又合之则称白二羯磨;白一与白二,其意相同,非指二种不同之作法。
彼言:“大德僧何所见敕?”
比丘言:“众僧言:‘以汝女与某甲居士作妇。’”
彼言:“大德,奉僧敕当与。”
时使比丘还僧伽蓝中白僧,僧即告彼居士令知。
比丘疑,佛言:“一切僧伽婆尸沙。”
时有檀越,往僧伽蓝中语诸比丘言:“大德僧为我语。”
比丘言:“居士欲说何语?”
彼言:“为我语某甲居士,以汝女为我作妇。”
比丘言:“当为汝语。”
即差一比丘作白二羯磨,使往彼居士所语言:“居士,我为汝说众僧语。”
彼居士言:“大德,僧何所见敕?”
比丘言:“众僧语汝:‘以汝女与某甲居士作妇。’”
彼言:“大德,奉僧敕当与。”
使比丘作是念:“我今若还白众僧,恩不在我。”
即自往语彼居士已,疑,佛言:“众僧偷兰遮,使比丘僧伽婆尸沙。”
时有檀越,往常供养比丘所,语比丘言:“为我语某甲居士,以汝女与我作妇。”
比丘言:“居士,当为汝语。”
比丘即往彼居士所语言:“汝可以女与彼某甲居士作妇。”
居士言:“我女已与他。”
若言:“他已将去。”
若言:“死。”
若言:“贼偷去。”
若言:“无。”
比丘还居士所语如是语。
“一切偷兰遮。”
时有檀越,语常供养比丘言:“汝为我语某甲居士,可以女与我作妇。”
比丘言:“当为汝语。”
比丘即往彼居士所语言:“汝可以女与彼某甲居士作妇。”
居士言:“我女有癞病、若言痈、若有白癞、若言干枯病、若言狂、若言痔病、若言常有血出病、若言足下常热病。”
癞(lài) = 麻风病[leprosy]/恶疮;顽癣[favus]。
痈(yōng) = 中医指恶性脓疮[carbuncle]。(喻祸患[disaster]。)
白癞病(bái lài bìng) = 银屑病之类的皮肤病。
比丘还语居士如是言已,疑,佛言:“一切僧伽婆尸沙。”
时有居士,共妇斗驱出妇,即往常供养比丘所语言:“大德,夫与我共斗见驱出,我今欲共忏悔。”
比丘即为和合令忏悔,疑,佛言:“为忏悔故无犯。”
时有妇人,与夫共斗已出去,往常供养比丘所语言:“我共夫斗已出外,今欲忏悔。”
比丘即往和合令忏悔,疑,佛言:“为忏悔无犯。”
时有妇人,与夫共斗语言:“汝若不须我为妇,当言不须。”
夫言:“我不须汝为妇。”
即驱出。
往常供养比丘所语言:“我与夫共斗,我语夫言:‘若不须我为妇,当言不须为妇’;夫言:‘不须’;即驱我出;今欲忏悔。”
比丘即和合令忏悔,疑,佛言:“为忏悔故无犯。”
时有居士取婬女为妇,先常与此女人往反者见已语言:“我欲与汝作如是如是事。”
余人语言:“此不复作婬女,今已为某甲居士为妇。”
彼人即强将共行婬。
时夫闻已即驱出,便往常所供养比丘所语言:“大德,我自为居士作妇已来,未曾犯他男子,唯有此贼强牵犯我,我今欲共夫忏悔。”
比丘即往和合令共夫忏悔,疑,佛言:“为忏悔故无犯。”
时有居士,给婬女所须,往常供养比丘所语言:“为我语某甲婬女,在某处待我。”
比丘言:“可尔。”
即往婬女所语言:“某甲居士语汝,在某处待。”
比丘疑,佛言:“先以和合无犯;为白衣使,突吉罗。”
时有居士,占护彼童女,既不迎妇,又不听余嫁。
迎妇(yíng fù) = 迎娶新妇,娶亲。
时女语常供养比丘言:“大德,为我语某甲居士:‘我父母欲夺汝持我与余人;汝若当迎我,若当放我。’”
比丘言:“可尔。”
彼比丘即往居士所语言:“某甲童女言:‘我父母欲夺汝更与余人,汝今当迎,若当放之。’”
彼疑,佛言:“彼先已言誓无犯;为白衣使,突吉罗。”
时有居士,占护彼童女,既不迎妇,又不听余嫁。
彼父母言:“不知令谁语某甲居士迎此童女去,若当听令余嫁。”
彼家常所供养比丘狂病,便言:“我当为语。”
比丘即往彼居士所,捉头语言:“汝迎某甲童女,若当放去。”
后还得心,疑,佛言:“癫狂心乱痛恼所缠,一切无犯。”
尔时世尊在王舍城。
优波离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大德,沓婆摩罗子清净,慈地比丘以无根谤之,是犯否?”
沓(tà) = 话多[talkative;verbose]。
佛言:“初未制戒,无犯。”
“大德,若以无根法谤清净比丘,是犯否?”
佛言:“僧伽婆尸沙。”
时有比丘,与女人在树下坐,余比丘语言:“汝婬犯女人。”
彼答言:“我不犯,共树下坐耳。”
彼谤者疑,佛言:“为真实语故不欲毁谤,无犯。”
时有比丘,在家与故二共通。
有异比丘相似,余比丘语此相似比丘言:“汝犯故二。”
彼言:“我不犯;彼犯故二比丘,与我相似耳。”
彼疑,佛言:“为实故不以毁谤,无犯。”
时有比丘,婬女为檀越,余比丘语言:“汝犯婬女。”
彼言:“是我檀越,不犯。”
彼疑,佛言:“为实故不以毁谤,无犯;妇女若童女、若黄门、若比丘尼、若式叉摩那、沙弥尼亦如是。”
时有比丘捉小沙弥摩扪呜,余比丘语言:“汝犯沙弥。”
彼言:“我不犯,摩扪呜之耳。”
彼疑,佛言:“为实故不以毁谤,无犯。”
时有比丘取比丘腰带。
彼言:“汝盗我带。”
彼言:“我不盗,以亲厚意取。”
彼疑,佛言:“为实语故不以毁谤,无犯。”
时有比丘,以无根僧伽婆尸沙谤他,疑,佛言:“波逸提。”
############################################################
#毗尼增一
##一法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桓精舍给孤独食园。
祇园/祇树/祇园精舍/祇洹精舍/只陀林/逝多林/祇树给孤独园 = Jetavana-anathapindasyarama,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于中印度憍萨罗国舍卫城之南。祇树乃只陀太子所有树林之略称;给孤独即舍卫城长者须达(Sudatta)之异称,因长者夙怜孤独,好布施,故得此名。盖此园乃须达长者为佛陀及其教团所建之僧坊,精舍建于只陀太子之林苑,以二人共同成就此一功德,故称祇树给孤独园。佛陀曾多次在此说法,为最著名之遗迹,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两大精舍。
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谛听,善思念之。
“若比丘说相似文句遮法毗尼,此比丘令多人不得利益,作诸苦业以灭正法。
“若比丘随顺文句不违法毗尼,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不令作众苦业,正法久住。
“是故诸比丘,汝等当随顺文句,勿令增减违法毗尼,当如是学。”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佛言:“若比丘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如此比丘令多人不得利益,作众苦业以灭正法。
“其有比丘,非法说言非法,是法说言是法,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作众善业令正法久住。
“是故汝等当随顺此教,非法当说言非法、是法说言是法,当作如是学。”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若比丘非毗尼说言是毗尼、是毗尼说言非毗尼,令多人不得利益,作众苦业以灭正法。
毗尼 = 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
“若比丘非毗尼说言非毗尼、是毗尼说言是毗尼,利益多人不作苦业,令正法久住。
“是故汝等当随此教,非毗尼说非毗尼、是毗尼说是毗尼,当作是学。”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佛告诸比丘:“若比丘非制而制、是制便断,如是渐渐令戒毁坏,令多人不得利益,作众苦业以灭正法。
“若比丘非制不制、是制不断,如是渐渐令戒成就,利益多人不作苦业,令正法久住。
“是故汝等非制不应制、是制不应断,当随所制戒而学。”
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来出世,见众过失故,以一义为诸比丘结戒,摄取于僧;以此一义故,如来为诸比丘结戒。”
摄取不舍/摄取 = Parigraha,谓阿弥陀佛摄受护念念佛之众生而不舍。/选择之意,谓摄物而取之。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乃至正法久住,句句亦如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如来出世以一义故,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摄取于僧;以是一义故,如来出世为诸比丘制呵责羯磨。”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乃至正法久住,句句亦如是。
如是摈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作不见罪举羯磨、不忏悔羯磨、恶见不舍羯磨,捡挍法律所制,制受依止、制梵罚、制举、制忆念、制求听、制自言、制遮阿㝹婆陀、制遮说戒、制遮自恣、制戒、制说戒、制布萨、制布萨羯磨、制自恣、制自恣羯磨、制白白羯磨、制白二羯磨、制白四羯磨,制与覆藏、与本日治、与摩那埵、与出罪,制四波罗夷,制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式叉迦罗尼、七灭诤,一一句如呵责羯磨。
摩那埵 = Manatta,乃犯僧残罪时,于六日六夜期间谨慎忏悔之灭罪方法。又作摩那垛、摩那膶。意译作悦众意、意喜,好、下意、遍净、折伏贡高。又称六夜摩那埵、摩那埵羯磨。指犯僧残罪时立即发露忏悔,限六日六夜别住于他处,为众僧行苦役;包括清理塔、僧房、大小行处(浴厕)之清洁工作,虽入僧中,不得与他人谈论;于此期间,谨慎忏悔,令众僧欢喜。
羯磨 = Kamma。
|
|
意译作‘业’。
|
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
|
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
|
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
|
尔时佛告诸比丘:“说一语便成舍戒,作如是言:‘我舍佛’;作如是一语,便为舍戒。”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舍法、舍僧,舍和上、舍同和上,舍阿阇梨、舍同阿阇梨,舍诸净行比丘,舍戒、舍毗尼、舍学事,我是白衣,忆我是守园人、忆我是优婆塞、忆我是沙弥、忆我是外道是外道弟子、忆我非沙门释子法,一一句亦如是。
##二法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二种犯:一轻、二重,是为二种犯。”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复有二事:一轻而有余,二轻者得作羯磨。
复有二事:波罗夷、僧伽婆尸沙。
复有二事:波罗夷、偷兰遮。
复有二事:波罗夷、波逸提。
复有二事:波罗夷、波罗提提舍尼。
复有二事:波罗夷、突吉罗。
复有二事:波罗夷、恶说,僧伽婆尸沙乃至恶说亦如是。
偷兰遮乃至恶说亦如是。
波逸提乃至恶说亦如是。
波罗提提舍尼乃至恶说亦如是。
突吉罗恶说亦如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二见,出家人不应行:非法见法、法见非法。
“复有二见:毗尼言非毗尼、非毗尼言毗尼。
“复有二见:非犯见犯、是犯见非犯。
“复有二见:轻而见重、重而见轻。
“复有二见:有余见无余、无余见有余。
“复有二见:粗恶见非粗恶、非粗恶见粗恶。
“复有二见:旧法见非旧法、非旧法见旧法。
“复有二见:制见非制、非制见制。
“复有二见:是说见非说、非说见说。
“复有二见:酒见非酒、非酒见酒。
“复有二见:饮见非饮、非饮见饮。
“复有二见:食见非食、非食见食。
“复有二见:时见非时、非时见时。
“复有二见:净见不净、不净见净。
“复有二见:重见非重、非重见重。
“复有二见:难见非难、非难见难。
“复有二见:无虫见虫、虫见无虫。
“复有二见:破见不破、不破见破。
“复有二见:种见非种、非种见种。
“复有二见:已解义见未解、未解义见已解。
“复有二见:可亲见非亲、非亲见可亲。
“复有二见:怖见不怖、不怖见怖。
“复有二见:道见非道、非道见道。
“复有二见:可行见非行、非行见可行。
“复有二见:出离见不出离、不出离见出离。
“复有二见:弃见不弃、不弃见弃。
“复有二见:见世间常、见世间无常。
“复有二见:见世界有际、见世界无际。
“复有二见:是身是命、身异命异。
“复有二见:有如来灭度、无如来灭度。
“复有二见:有无如来灭度、非有无如来灭度,于佛法内有如是二见,出家人不应修行,若修行如法治。”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二种毗尼:有犯毗尼、有诤毗尼。
“复有二种毗尼:犯毗尼、结使毗尼。
“复有二毗尼:比丘毗尼、比丘尼毗尼。
“复有二毗尼:方毗尼、遍毗尼。
“是为二种毗尼。”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二种人住不安乐:一喜瞋、二怀怨。
“复有二法:一急性、二难舍。
“复有二法:一悭、二嫉妒。
“复有二法:一欺诈、二谄曲。
“复有二法:一自高、二喜诤。
“复有二法:一好饰、二放逸。
“复有二法:一慢、二增上慢。
“复有二法:一贪、二恚。
“复有二法:一自誉、二毁他。
“复有二法:一邪见、二边见。
“复有二法:一有难教、二不受训导。
“如是二种人住不安乐。”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学比丘,心未至无学,常求修习增进胜法。
“有二法得多利益,未得能得、未入能入、未证能证。
“何等二?善犯、善能除犯。
“如是学人,心未至无学,常求修习增进胜法,有此二法得多利益,未得能得、未入能入、未证能证。
“是故汝等当勤修习学如是法。”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善入定善出定亦如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比丘心未至无学,常求修习增进胜法。
“有二法得多利益,未得能得、未入能入、未证能证。
“何等二,可厌处生厌、已厌正忆念断。
“如是学人,心未至无学,常求修习增进胜法,有此二法得多利益,未得能得、未入能入、未证能证。
“是故汝等,可厌处生厌、已厌当正忆念断。”
而说偈言:
“明者在厌处,能生厌离心,无畏不恐怖,能断者得圣。
“比丘正念断,得无上正道,终不复退转,得住于涅槃。”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破戒堕二道:地狱、畜生中。
“持戒生二道:生天及人中。
“屏处造恶业,生堕于二道:地狱及畜生。
“屏处造善业,得生于二道:生天及人中。
“邪见生二道:地狱及畜生。
“正见生二道:生天及人中。
“佛圣弟子,天人中尊贵,有二法不得解脱:一犯戒、二不见犯。
“有二法身得解脱:一不犯、二见犯。
“有二法不得解脱:犯而不见罪、见犯而不如法忏悔。
“有二法自得解脱:一见犯罪、二犯而能如法忏悔。
“有二法不得解脱:一见罪不如法忏悔、二若如法忏而彼不受。
“有二法自得解脱:一见罪能如法忏、二如法忏者彼能如法受。”
“缚不缚亦如是。
“有二种清净:一不犯、二忏悔。”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二种人谤如来:一不信乐憎嫉、二信乐不解受持。
憎(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是故我今告汝等,令知此义,谤如来得大重罪。
“若谤一切诸天及世人,若魔、梵王、沙门、婆罗门,其罪轻,谤如来其罪最重。”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复有二种谤如来:一非法言法、二法言非法。
“有二种不谤如来:一非法说非法、二法说是法。
“有二种谤如来:一非毗尼说毗尼、二是毗尼说非毗尼。
“有二种不谤如来:一非毗尼说非毗尼、二是毗尼说毗尼。
“有二种谤如来:一非制言制、二是制而断。
“有二种不谤如来:一非制言非制、二是制不断。
“有二法谤如来:一非法言法、二法言非法。
“有二法不谤如来:一非法言非法、二法言是法,乃至说言非说亦如是。
“二处、二事、二见亦如是。
“复有二法,不受如来善教,亦如是。
“复有二法,违如来,亦如是。
“复有二法,坚持与如来诤,亦如是。
“复有二法,不奉如来,亦如是。
“复有二法,不值如来,亦如是。
“复有二法,于如来所粗犷无有慈心,亦如是。”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二众:一法语众、二非法语众。
“何等非法语众?众中不用法毗尼,不以佛所教而说,应教不教而住,应灭不灭而住,是为非法语众。
“何等法语众?众中用法毗尼,随佛所教而说,应教教而住,应灭灭而住,是为法语众。
“此二众中,法语众我赞叹为尊。”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复有二众:如法众、不如法众。
“何等不如法众?众中若非法者有力、如法者无力;非法者得伴、如法者不得伴;作非法羯磨、不作法羯磨;作非毗尼羯磨、不作毗尼羯磨;非法便行、是法不行;是为非法众。
“何等如法众?若众中如法者有力、非法者无力;如法者得伴、不如法者不得伴;作法羯磨、不作非法羯磨;作毗尼羯磨、不作非毗尼羯磨;是法行、非法灭;是为如法众。
“此二众中,如法众我赞叹为尊。”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有二众,等众不等众亦如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若国法王力弱、众贼炽盛,尔时法王不得安乐出入,边国小王不顺教令,国界人民亦不安乐出入,生业休废、忧苦,损减,不得利益。
生业(shēng yè) = 谋生的职业[business;profession]。/产业;资财[property]。
“如是非法比丘有力、是法比丘无力,如法比丘不得安乐,若在众中亦不得语,若在空处住,是时作非法羯磨、不作法羯磨;作非毗尼羯磨、不作毗尼羯磨,非法便行、是法不行。
“彼不勤行精进,未得令得、未入令入、未证令证,则令诸天人民不得利益长夜受苦。”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若国法王力强,众贼力弱皆来归伏或复逃窜,时法王安乐出入,无有忧患,边国小王顺从教令,境内人民亦得安乐,生业自恣、无诸忧苦,多得利益,无有损减。
窜(cuàn) = 躲藏[hide]。(奔逃[scuttle;scurry off]。)
“如是如法比丘得力、非法比丘无力,非法比丘来至如法比丘所,随顺教令不敢违逆,若当逃窜不作众恶。
“尔时如法比丘安隐得乐,若在僧中得语,若在空处住,作如法羯磨、不作非法羯磨;作毗尼羯磨、不作非毗尼羯磨,是法便行、非法不行,勤修精进,未得能得、未入能入、未证能证,则令诸天人民得大利益。”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舍利弗告诸比丘:“诸长老,若有斗诤,举他比丘及有罪比丘不自观察,当知此诤遂更增长,不得如法如毗尼除灭,诸比丘不安乐。
“若比丘共诤,举他比丘及有罪者各自观过,当知此诤不复增长深重,得如法如毗尼除灭,诸比丘便得安乐住。
“诸比丘,云何自观过?有罪比丘作是念:‘我已犯如是事,彼见我犯非;我若不犯者,彼不得见我犯非;以我犯故,令彼见我;我今应自悔过,令彼不复以恶语呵我;我若如是,使善法增长。’
“是为比丘能自观其过。
“云何举他比丘自观其过?彼作如是念:‘彼比丘犯非,令我得见;若彼不犯非者,我则不见;以彼犯非故,令我得见;若彼自能至诚忏悔者,不令我出恶言;如是令善法增长。’
“是为举他比丘自观其过。
“若比丘有诤事,举他比丘、有罪比丘能作如是自观其过,当知此过不复增长,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诸比丘得安乐住。”
舍利弗说如是语,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二种痴:一犯罪、二不见犯,是为二种痴。
“复有二种智:一不犯罪、二见犯罪,是为二种智。
“复有二种痴:一不见犯罪、二见犯罪不如法忏悔,是为二种痴。
“复有二种智:一见犯罪、二见罪能如法忏悔,是为二种智。
“复有二种痴:一见罪不如法忏悔、二如法忏悔彼不受。
“复有二种智:一见罪如法忏悔、二如法忏彼受,是为二种智。”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以诸比丘有过失故,世尊以二义制断诤法:一难调人令调、二知惭愧者得安乐。
“以此二义故,世尊为诸比丘制断诤法。”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举他比丘欲举他罪,应修二法:一真实、二不瞋,应修如是二法。
“被举比丘,亦应修如是二法:一真实、二不瞋。”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
尔时佛告诸比丘:“比丘有二法,疾灭正法:非法说法、法说非法。
“乃至说不说亦如是,二处、二事、二犯亦如是。
“复有二法,不能生善法:从法非法。
“乃至说不说亦如是,二处、二事、二犯亦如是。
“复有二法,比丘自破坏犯罪数,为有智者呵责,多得众罪,从法非法。
“乃至说不说亦如是,二处、二事、二犯亦如是。
“复有二法,比丘堕地狱犹如射箭,从法非法。
“乃至说不说亦如是,二处、二事、二犯亦如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有二法令正法久住:非法说非法、是法说是法。
“乃至说不说亦如是,二处、二事、二犯亦如是。
“复有二法,比丘能生诸善:非法说非法、是法说是法。
“乃至说不说亦如是,二处、二事、二犯亦如是。
“复有二法,比丘不自破坏不犯罪,不为智者所呵责,受福无量:非法说非法、是法说是法。
“乃至说不说亦如是,二处、二事、二犯亦如是。
“复有二法,比丘疾得生天犹如射箭:非法说非法、法说是法。
“乃至说不说亦如是,二处、二事、二犯亦如是。
“比丘有二法者应举:非法说法、法说非法。
“乃至说不说亦如是,为作忆念、作自言、作遮阿㝹婆陀、遮说戒、遮自恣亦如是,二处、二事、二见亦如是。
“复有二法,比丘如法举:非法说法、法说非法。
“乃至说不说亦如是,二处、二事、二犯亦如是。
“作忆念、作自言、作遮阿㝹婆陀、遮说戒、遮自恣亦如是,二处、二事、二见亦如是。
“复有二法,比丘应与作呵责羯磨:非法说法、法说非法。
“乃至说不说亦如是,二处、二事、二犯亦如是。
“摈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举羯磨亦如是,二处、二事、二见亦如是。
“有二法增长有漏:可惭不惭、非惭反惭,有是二法增长有漏。
“复有二法不增长有漏:可惭惭、非惭不惭。
“复有二法增长有漏:不净见净、净见不净,有是二法增长有漏。
“复有二法不增长有漏:不净见不净、净见净,有是二法不增长有漏。
“复有二法增长有漏:不犯见犯、犯见不犯,有是二法增长有漏。
“复有二法不增长有漏:不犯见不犯、犯见犯,有是二事不增长有漏。
“复有二法增长有漏:轻而见重、重而见轻,有是二法增长有漏。
“复有二法不增长有漏:轻见轻、重见重,有是二法不增长有漏。
“复有二法增长有漏:无余见有余、有余见无余,有是二法增长有漏。
“复有二法不增长有漏:无余见无余、有余见有余,有是二法不增长有漏。
“复有二法增长有漏:非法见法、法见非法,有是二法增长有漏。
“复有二法不增长有漏:非法见非法、是法见是法,有是二法不增长有漏。
“复有二法增长有漏:非制而制、是制便断,有是二法增长有漏。
“复有二法不增长有漏:非制不制、是制不断,有是二法不增长有漏。
“有二语舍戒:我舍佛舍法,乃至我非沙门释子如上。
“如来出世,见众过失故,以二义为诸比丘制戒: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
“复有二法:一令不信者信、二已信者令增长。
“复有二法:一难调者得调、二知惭比丘得安乐住。
“复有二法:一令正法久住、二摄取毗尼。
“复有二法:一断现在世怨、二断未来世怨。
“复有二法:一灭现在有漏、二灭未来有漏。
“复有二法:一断现在恐怖、二除未来恐怖。
“复有二法:一断现在重罪、二断未来重罪。
“复有二法:一断现在不善法、二断未来不善法。
“为此二义故,世尊为诸比丘制戒。
“复有二法,为二义故,世尊制呵责羯磨: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乃至断现在不善法、未来不善法亦如上。
“如是一一句乃至七灭诤,如呵责羯磨法。”
佛说如是,诸比丘闻欢喜,信乐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