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9日星期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嘱累品第十三


卷八

嘱累品第十三

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告文殊师利菩萨等阿僧祇海会大众言:“我于无量那庾多百千大劫,不惜身命,头目、手足、血肉、骨髓、妻子、国城、一切珍宝,有来求者,悉用布施,修习百千难行苦行,获证大乘心地观门。
妙德菩萨/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nkhey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yǔ) = 露天的谷堆[open barn]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今以此法,付嘱汝等。
“当知此甚深经,十方三世无上十力之所宣说。

“如是经宝最极微妙,能为有情一切利乐,于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诸佛国土之中,所有无边诸有情类,傍生、饿鬼、地狱众生,由此《大乘心地观经》殊胜功德威神之力,令离诸苦,得受安乐。
(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地狱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饿鬼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如是经力福德难思,能令所在国土丰乐,无诸怨敌。
“譬如有人得如意珠,置于家中,能生一切殊妙乐具;此妙经宝亦复如是,能与国界无尽安乐。

“亦如三十三天末尼天鼓,能出种种百千音声,令彼天众受诸快乐;此经法鼓亦复如是,能令国界最胜安乐。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以是因缘,汝等大众住大忍力,流通此经。”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希有如来!希有善逝!乃说甚深《大乘微妙心地观经》,能广利益大乘行者。
“唯然世尊!实为深妙。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持此经,乃至一四句偈,如是之人得几所福?”

尔时,薄伽梵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以用供养十方诸佛,为一一佛造立精舍,七宝庄严,安置供养佛及菩萨,满恒沙劫,彼诸如来所有无量声闻弟子亦以供养一切所须,如供养佛等无差别,如是诸佛及声闻等般涅槃后,起大宝塔,供养舍利。
= 于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把所有的世界,都以七宝堆满,并用以供养十方诸佛以及菩萨。
满中(mǎn zhōng) = 谓其中充满。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若善男子、善女人暂闻信解此《心地经》一四句偈,发菩提心,受持、读念、解说、书写,乃至极少为一人说。
“以彼种种供养功德,比此说经所获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况能具足受持、读习、广为人说,所得福利不可限量!

“若有女人发菩提心,受持、读习、书写、解说此《心地经》,如是女人为最后身,更不复受,不堕恶道八难之处,于现身中感得十种胜利之福:一者增益寿命;二者除众病恼;三者能灭业障;四者福智皆增;五者不乏资财;六者皮肤润泽;七者为人爱敬;八者得孝养子;九者眷属和睦;十者善心坚牢。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在地狱难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在饿鬼难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在畜生难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在长寿天难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盲聋喑哑难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世智辩聪难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生在佛前佛后难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文殊师利!在在处处,若读、若讽、若解说、若书写,经卷所住之处即是佛塔,一切天人非人等,应以人中天上上妙珍宝而供养之。
(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所以者何?若此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及诸菩萨、缘觉、声闻。
“何以故?一切如来修行此经,舍凡夫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贤圣,皆从此经得解脱故。

“文殊师利!我涅槃后后五百岁,法欲灭时,若有法师受持、读习、解说、书写此《心地经》众经中王,如是法师与我无异。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尊重此法师者,即为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得辐德平等无二,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如是名为正行供养。
“所以者何?是大法师,在无佛时,为浊恶世邪见有情,演说甚深《心地经》王,使离恶见,趣菩提道,广宣流布,令法久住,如是名为无相好佛,一切人天所应供养。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合掌恭敬此法师者,我授无上大菩提记,是人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人得闻此《心地经》,为报四恩,发菩提心,若自书,若使人书,若读念通利,如是人等所获福德,以佛智力筹量多少不得其边,是人名为诸佛真子。
“一切诸天梵王、帝释、四大天王、诃利底母五百眷属,你罗跋多大鬼神王、龙神八部、一切听法诸鬼神等,昼夜不离,常当拥护如是佛子,增长念慧与无碍辩,教化众生,令种佛因。
鬼子母神 = Hariti,音译作诃利底、迦利帝、诃利帝母。为青色、青衣之意。意译为爱子母、天母、功德天等。以其为五百鬼子之母,故称鬼子母。本为恶神之妻,生子五百,因前生发愿,食王舍城所有儿子,由其邪愿,命终遂生为药叉,故至王舍城,专门窃食他人幼儿。佛陀欲训诫之,遂藏其爱子,鬼子母神因而悲叹痛伤。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阿素洛/阿修罗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甄陀罗/紧那罗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文殊师利!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临命终时,现前得见十方诸佛,三业不乱,初获十种身业清净。
“云何为十?一者身不受苦;二者目睛不露;三者手不掉动;四者足无伸缩;五者便溺不遗;六者体不汗流;七者不外扪摸;八者手拳舒展;九者颜容不改;十者转侧自如。
(diào) = 摇,摆动[swaywagshake]
伸缩(shēn suō) = 伸出和缩进[stretch out and draw back]/比喻在一定限度内的变通[elasticflexibleadjustable]
(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wèi = 给予;馈赠[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mén) = 执持[hold](抚摸[stroketouch])
扪摸(mén mō) = 触摸;摸索。
舒展(shū zhǎn) = 伸展;不卷缩[unfoldextend]/舒畅;舒适[comfortable]
“由经力故,有如是相。

“次获十种语业清净。
“云何为十?一者出微妙语;二者出柔软语;三者出吉祥语;四者出乐闻语;五者出随顺语;六者出利益语;七者出威德语;八者不背眷属;九者人天敬爱;十者赞佛所说。
“如是善语,皆由此经。

“次获十种意业清净。
“云何为十?一者不生瞋恚;二者不怀结恨;三者不生悭心;四者不生妒心;五者不说过恶;六者不生怨心;七者无颠倒心;八者不贪众物;九者远离七慢;十者疾欲证得一切佛法圆满三昧。
(qiān) = 吝啬[stingy]
(dù) = 忌妒别的女子的姿色[be jealous of](泛指忌妒别人[envy])

七慢 =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九列举七慢。
Mana,对劣于自己之人,认为自己较殊胜;而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谓与自己同等而令心起高慢。
过慢
Ati-mana,对与自己同等之人,硬说自己胜过对方;对胜过自己之人,亦偏说对方与自己同等。
慢过慢
Manati-mana,对胜过自己之人,起相反之看法,认为自己胜过对方。
我慢
Asmi-mana,乃七慢之根本慢。于五蕴假和合之身,执着我、我所,恃我而起慢。内执有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外执有我所,则凡我所有的皆比他人所有的高上。
增上慢
Adhi-mana,于尚未证得之果位或殊胜之德,自认为已经证得。
卑慢
Una-mana,对于极优越之人,却认为自己仅稍劣于其人;或虽已完全承认他人之高胜,而己实卑劣,然绝不肯虚心向其人学习。
邪慢
Miccha-mana,无德而自认为有德。

“文殊师利!如是功德,皆由受持、读习、通利解说、书写深妙经典难思议力。
通利(tōng lì) = 通畅,无阻碍。
“此《心地经》,于无量处、于无量时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具足修习!
“汝等大会一心奉持,速舍凡夫,当成佛道。”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等无量大菩萨、智光菩萨等新发意菩萨、阿若憍陈如等诸大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众,各各一心受持佛语,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阿若憍陈如/阿若拘邻/憍陈那/阿若憍怜/居邻/居伦/憍陈如 = Anna Kondanna,佛陀于鹿苑初转法轮时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意译为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际、知本际。据增一阿含经弟子品载,憍陈如为佛陀声闻弟子之一,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谛者。又据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载,悉达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憍陈如与另外四人受净饭王之命亲侍苦行之太子,后见太子废苦行,遂与其他四人离去,至释尊成道始受教化。其后事迹不详,仅知其为教团中最长老,常居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