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7日星期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离世间品第六


卷六

离世间品第六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乐远离行,承佛威力,从坐而起,于大众中,为诸菩萨说阿兰若行,普告一切诸菩萨言:“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应作是念:‘以何因缘,远离世间,修阿兰若清净妙行?
= 我是什么因缘,远离世间一切,安住于阿兰若处,修清净妙行?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n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此外,比丘为修行而常居于阿兰若,称阿兰若行,属于十二头陀行之一。
“诸佛子等!一心谛听!我承佛力,今为汝等分别演说阿兰若行。”

  诸菩萨言:“善哉!大士!为我等辈及未来世求菩提者,惟愿说之,我等乐闻。”

  是时,乐远离行菩萨告诸大众:“一切世间多诸恐怖,出家菩萨为厌世间种种恐怖,舍离父母及诸眷属,住阿兰若,修远离行。”

“云何名为种种恐怖?或有菩萨而作是念:我为恐怖,一切烦恼从我生故。
= 有等菩萨以执着有一真实的自我,最为恐怖;因为一切烦恼,皆由这我而产生,若没有我,自然也就没有一切烦恼了。
= Atta,原意为‘呼吸’,引申为生命、自己、身体、自我、本质、自性。泛指独立永远之主体,此主体潜在于一切物之根源内,而支配统一个体。乃印度思想界重要主题之一。佛教主张无我说,明示存在与缘起性之关系,否定永远存续(常)、自主独立存在(一)、中心之所有主(主)、支配一切(宰)等性质,而强调‘我’之不存在、不真实。
“或有菩萨而说我所是为恐怖,一切烦恼我所生故。
= 有等菩萨,以执着我的所有,最为恐怖;因有这一占有欲,故起种种恶念,造种种恶业,乃产生种种烦恼。
我所执/我所有/我所 = Mamankara,谓对我所有的一切的执著。我所包括我的财富资产、我的眷属(父母、伴侣、子女、亲友)、我的成就、我的世间智慧能力、我的名声等。或者也有人将有情自我的五蕴当作是我或者我所,但一切的五蕴都是虚妄无实的,而一般世间人因没有佛法的智慧,所以对五蕴贪爱执取,当作真实,视作我的所有,所以称作我所执。
“或有菩萨而说七慢是为恐怖,种种慢不敬善人故。

七慢 =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九列举七慢。
Mana,对劣于自己之人,认为自己较殊胜;而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谓与自己同等而令心起高慢。
过慢
Ati-mana,对与自己同等之人,硬说自己胜过对方;对胜过自己之人,亦偏说对方与自己同等。
慢过慢
Manati-mana,对胜过自己之人,起相反之看法,认为自己胜过对方。
我慢
Asmi-mana,乃七慢之根本慢。于五蕴假和合之身,执着我、我所,恃我而起慢。内执有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外执有我所,则凡我所有的皆比他人所有的高上。
增上慢
Adhi-mana,于尚未证得之果位或殊胜之德,自认为已经证得。
卑慢
Una-mana,对于极优越之人,却认为自己仅稍劣于其人;或虽已完全承认他人之高胜,而己实卑劣,然绝不肯虚心向其人学习。
邪慢
Miccha-mana,无德而自认为有德。

“或有菩萨以彼三毒而为恐怖,造无量罪,堕恶道故。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或有菩萨以彼五欲而为恐怖,耽着世乐,堕八难故。
(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停留;延迟[delayhang fire])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在地狱难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在饿鬼难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在畜生难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在长寿天难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盲聋喑哑难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世智辩聪难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生在佛前佛后难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譬如世间有七步蛇,当害人时,毒力炽盛,出过七步,即便命终,一蛇毒力尚能损人,何况五蛇共为伤杀,毒力转盛,命难得全。

“世间五欲亦复如是,一一欲乐,各能引起八万四千微细尘劳,迷惑愚夫,令堕地狱、饿鬼、畜生及余难处,受大苦恼,何况具足贪着诸尘!
“如恒河沙无数诸佛出兴于世,说法教化,隙光迅疾,终不得见,常在恶道,犹于自家,处无暇中,如戏园观。
= “如戏园观”:以难处为乐园,永远舍不得离开。
(xì) = 墙上开裂的裂缝。也泛指孔穴、空隙[crackchink](空闲的地方或时间[interval])
(xiá) = 空闲,闲暇[freetimeleisure time](悠闲[leisurely and carefree])
“过去有佛欲令众生厌舍五欲,而说偈言:

“譬如飞蛾见火光,以爱火故而竞入;不知焰性烧然力,委命火中甘自焚。
(é) = 蛾子[moth]
(wěi) = 曲折[bend](委托[entrust]/委任,任命,委派[appoint]/丢弃,抛弃[cast])
 世间凡夫亦如是,贪爱好色而追求;不知色欲染着人,还被火烧众来苦。
 譬如群鹿居林薮,贪于丰草而自养;猎师假作母鹿声,群鹿中箭皆致死。
(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人或物聚集的地方[place where fish or beast gatherdenhaunt])
 世间凡夫亦如是,贪着种种可意声;不知声能染着人,还受三涂诸苦报。
 譬如蜜蜂能飞远,游于春林采众花;为爱醉象颊上香,象耳因之而掩死。
(jiá) = 面颊,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部分[cheek]
(yǎn) = 遮蔽[coverscreen]([hide]/乘其不备[attack by surprise])
 世间凡夫亦如是,爱着一切受用香;不知香能染着心,生死轮回长夜苦。
 譬如龙鱼处于水,游泳沉浮而自乐;为贪芳饵遂吞钩,爱味忘生皆致死。
(ěr) = 糕饼[cakepastry](钓鱼用的鱼食[bait]/食物的总称[food])
 世间凡夫亦如是,舌根耽味以资身;杀他自活心不平,感得三涂极重苦。
 譬如白象居山泽,自在犹如师子王;欲心醉乱处昏迷,追寻母象生贪染。
(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一切凡夫亦如是,趣彼妙触同狂象;恩爱缠缚不休息,死入地狱苦难量。
 世间男女互贪求,皆由乐着诸色欲;人天由此故缠缚,堕坠三涂黑暗中。
 若能舍离贪欲心,住阿兰若修梵行;必得超于生死苦,速入无为常乐宫。

“或有菩萨,以贪多财而为恐怖,自己财宝恒求积聚而不受用,何况能施贫乏众生!
“于己财宝深生贪着,于他财宝欲令损减。
“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堕大地狱,受无量苦。
“如是苦报,名为第一正感之果。

“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身常劳苦,水草不足,经多时中,酬损他财。
= 这样也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偿还损毁他人的财宝。
(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酬答,报答[reciprocate]/应对;对答[answerreply]/报复[make reprisalsretaliate])
“如是众苦,名为第二正感之果。

“受是罪已,生饿鬼中,困饥渴苦,无量千劫不闻浆水饮食之名,其咽如针,其腹如山,纵得饮食,随变为火。
(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yān) = 消化和呼吸的通道,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喉的上方,相应地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通称咽喉[pharynx](吞入;吞食[swallow]/yè = 填塞;充塞[fill])
“如是苦身,名为第三正感之果。

“毕是罪已,来生人间,贫穷下贱,为他所使。
“于诸财宝所求难得,于一切时而不自在。
“如是余报,名相似果。

“一切菩萨分明知见如是因果,常生恐怖,欲求解脱。
“由是恐怖,远离眷属,住阿兰若。

“或有菩萨,以渴爱心而为恐怖,于诸未得一切财宝,日夜追求,生渴爱故。
“或有菩萨,我我所见而为恐怖,为诸烦恼作依止故。
我所见 = Mamankara,妄执五蕴之法为我所有,称为我所见。
“或有菩萨,以诸法见而为恐怖,与所知障作依止故。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烦恼障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所知障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或有菩萨,六十二见而为恐怖,入邪见林,难出离故。

六十二见 = 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六十二种错误见解。
过去世所起常见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能回忆前世多劫事,世间转变隐显,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
能回忆前世多生事,且能忆诸生无间自在,世间转变隐显。
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
由于思维不如实。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从大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听梵王说或辗转听说,大种无常心是常住,或心是无常大种常住。
从戏忘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忘失念的众生常住不变,戏忘失念者为无常。
从意愤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意愤相视的众生常住不变,意愤相视者为无常。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从无想有情天殁生于世间,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思维推论,认为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未来世所起断见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死后我有边、有想。
死后我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死后我有一想。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死后我有小想。
死后我有无量想。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死后我有边、无想。
死后我无边、无想。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盘论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或有菩萨,疑为恐怖,于真正法生疑惑故。
“或有菩萨,以彼断见而为恐怖,执无后世,拨无因果,生大邪见,入地狱故。
“或有菩萨,以彼常见而为恐怖,执五趣身,恒常决定,随善恶业,无变易故。

二见 = 断见与常见。
断灭论/断见
Uccheda-ditthi,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
常邪见/常论/常见
Sassata-ditthi,为‘断见’之对称。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着此见解,即称常见。

“或有菩萨,以彼嫉妒而为恐怖,不耐他荣,怀恶心故。
“或有菩萨,常以掉举而为恐怖,心不寂静,生散乱故。
/掉举 = Uddhacca,心所名。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
“或有菩萨,以不信心而为恐怖,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得。
“无信手者,虽遇三宝,无所得故。

“或有菩萨,以彼无惭而为恐怖,内无羞耻,常造诸恶,业障无明,难见佛故。
(cán) = 羞愧[be ashamed]
“或有菩萨,以无愧心而为恐怖,外无羞耻,弃恩背德,生死轮回,堕三涂故。
(kuì) = 惭愧。同“媿”[ashamed]

“或有菩萨,以忿恨等而为恐怖,能损自他,互为怨结,于多劫中,障佛道故。
“或有菩萨,以彼忘失而为恐怖,于所闻法不能忆持,忘失文义,增愚痴故。

“或有菩萨,乃至一切不善黑业而为恐怖。
白业黑业 = 为白业与黑业之并称。性善之业,称为白业;性不善之业,称为黑业、黑暗业。白业所感者称白报,即可意之报、善报;黑业所感者称黑报,即不可意之报、恶报。
“何以故?一切不善是生死因,轮转三界,不得出离,于是无量无边恐怖,皆能障碍出世胜法。

“或有菩萨,以五种盖而为恐怖,五种烦恼覆盖菩萨菩提心故。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或有菩萨,以憎恶心而为恐怖,于诸众生无怜愍心,修菩提行,多退转故。

“或有菩萨,以破戒垢而为恐怖,污秽圣法,难得果报。
“或有菩萨,以彼忧恼而为恐怖,妄想炽然,失善业故。

“或有菩萨,以恶作心而为恐怖,于所修善生追悔故。
“或有菩萨,而说狂醉是为恐怖,不识善恶,无尊卑故。
“或有菩萨,以非时死而为恐怖,不住正念,归无常故。

“或有菩萨,以妄语业而为恐怖,生生世世所有言说,一切众生不信受故。
“或有菩萨,以四颠倒而为恐怖,由四颠倒轮回生死,起烦恼业,不求佛故。

四倒/四颠倒 = Viparita,指四种颠倒妄见。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
八倒/八颠倒 = 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
常乐我净 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有为之四颠倒 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
无为之四颠倒 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常颠倒
Nicca-viparita于世间之无常执常。
无常颠倒
于涅槃之常妄执为无常。
乐颠倒
Sukha-viparita于诸苦执乐。
无乐颠倒
于涅槃之乐妄执为无乐。
我颠倒
Atta-viparita于无我执我。
无我颠倒
于涅槃之我妄执为无我。
净颠倒
Suci-viparita于不净执净。
无净颠倒
于涅槃之净妄执为不净。

“或有菩萨,而说恶友是为恐怖,随不善友造恶业故。
“或有菩萨,以五蕴魔而为恐怖,是五蕴身从烦恼生,生已即起无量烦恼。
= 因为由这五蕴假合而成的身心,是从烦恼而生。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因诸烦恼造不善业,由诸惑业堕大深坑,以是因缘而生恐怖。

“或有菩萨,以烦恼魔而为恐怖,大小烦恼能续生死,退菩提心堕恶道故。
“或有菩萨,厌患死魔而为恐怖,发菩提心未得不退,身坏命终生退转故。
= 虽发了菩提心,但尚未获得不退转的地步。
“或有菩萨,以诸天魔而为恐怖,天魔眷属充满欲界,障修道人退菩提故。

四魔 = Cattaro mara,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
欲魔/烦恼魔
Kilesa-mara,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
内魔
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蕴魔
Khanda-mara,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
死魔
Maccu-mara,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
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天子魔
Deva-putta-mara,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外魔

“或有菩萨,以无记心而为恐怖,于诸善法不能进修,空过长时退善业故。
= 因无记心是处于恍惚状态,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悠悠忽忽,对一切善法,不能精诚进修,空过时日,退失善业,到头来一无成就,所以菩萨视为恐怖。
“或有菩萨,以彼八难而为恐怖,堕八难者从冥入冥,生死长夜难遇明故。

“或有菩萨,观彼地狱而为恐怖,一堕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难解脱故。
“或有菩萨,堕畜生道而为恐怖,傍生界中受愚痴报,经无量劫难出离故。
(bàng) = 靠近,临近[besidebe close to](顺着;沿着[follow]/同“旁”。旁边,侧[side])
“或有菩萨,睹饿鬼道而为恐怖,于恒沙劫受饥渴苦,难可值遇佛法僧故。

三恶道/三涂/三途/三恶/三恶趣 = 乃众生造作恶行所感得之世界。
地狱
Niraya,音译作捺落迦、那落迦、奈落、泥梨耶、泥梨。在地之下、铁围山间,有八寒八热等地狱,造上品十恶者堕入此趣。
饿鬼
Peta,音译为薜荔多。造中品十恶者堕入此趣。其中罪重者,积劫不闻浆水之名;其次者,但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又其次者,时或一饱。
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畜生
Tiracchana,造下品十恶堕入此趣。有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四足多足、有足无足、水陆空行等。

“或有菩萨,想欲界生而为恐怖,烦恼杂起,造诸恶业,堕三涂故。
(tú) = 涂水[Tu River](涂抹;粉刷物品[spread onapplysmear]/乱写乱画[scribble]/道路。也作“途”[road])
“或有菩萨,以彼色界而为恐怖,有覆烦恼能障定故。
= 虽能威仪具足,清净禁戒,但仍有潜伏的烦恼,能妨碍进入更深的禅定。
“或有菩萨,以无色界而为恐怖,三界之中最为寂静,犹如涅槃,有情妄执而为究竟,劫尽命终坠地狱故。

“或有菩萨,数数生死而为恐怖,生邪见家,难出离故。
“或有菩萨,厌离生死而为恐怖,死此生彼,常受苦恼,障菩萨行,求涅槃故。
“或有菩萨,以世间语是为恐怖,心常散乱,妨善业故。
“或有菩萨,以心意识而为恐怖,所缘行相不可知故。
= 因为心意识三,都是虚妄分别心,因有此心,才有妄境,妄境又成妄因,展转循环,永无出期,而且妄心妄境,变化莫测,行相难知。

  “若在俗家,由斯恐怖,昼夜相续扰乱善心,不能证得无恐怖法。

“过去菩萨住阿兰若,皆能证得无恐怖法,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未来菩萨住阿兰若,悉皆当得无恐怖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十方诸大菩萨住阿兰若,断一切障,得无恐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汝等当知,随应修学,三世菩萨摄念身心,住阿兰若,调伏妄想,永无恐怖,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当作何业?作何等念?
= 出家的菩萨,到底应该作什么?想什么?
“日夜常作如是思惟:‘世间所有一切恐怖,皆从我生。
“‘一切恐怖着我生故,一切恐怖我为根本故,一切恐怖我爱生故,一切恐怖我想生故,一切恐怖我见生故,一切恐怖我为住处,一切恐怖因我生故,一切恐怖分别生故,一切恐怖烦恼生故,一切烦恼我爱生故。’

“‘若我住在阿兰若处,不能舍离我我所执,不应住是阿兰若中,不如还住白衣屋舍。
“‘何以故?若有我想,不应住止阿兰若处。
“‘若有补特伽罗相者,不应住止阿兰若处。
补伽罗/福伽罗/补特伽罗 = Puggala,意译为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泛指通常所说的“有情”、“众生”或是我,部分佛教部派以之实指辗转轮回于六道的主体。
“‘若人具有我我所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
“‘若有法见,不应住止阿兰若处。
“‘若有具此四颠倒执,不应住止阿兰若处。’
“汝等谛听!若有修行依涅槃相,不应住止阿兰若处,何况更起诸烦恼相!
= 若人修行,执着有一涅槃相可以依恃,并可证得涅槃,尚不应住于阿兰若。
“汝等谛听!若有不着一切相,应当安住阿兰若处,是名当坐无著道场,一切诸法皆不可得。
“若心调柔无有诤论,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于世因缘都无所着,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于色声香味触等法无依止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于一切法有平等见,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于四威仪能调自心,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taro iriya-patha,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Gamana,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Thana,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Nisajja,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Sayana,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能舍一切诸恐怖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诸佛子等!以要言之,于诸烦恼得解脱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若得成就涅槃因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 若已成就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乃至三十七道品等涅槃因的,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能善修行四无垢性,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若有少欲能知足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具足多闻有智慧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若能修行三解脱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永断能缚烦恼结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能审观察十二因缘,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trsna/trishn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所作已办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 若是为了解脱生死所应作的,都已经做到了,不再流转生死苦海,应当住阿兰若处。
“舍诸重担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证悟真如深妙理者,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汝等当知!阿兰若处种种药草、大小树木,生阿兰若,曾无恐怖,亦无分别。
= 阿兰若处的种种药草、大小树木等,自生于阿兰若,从不曾感到有什么恐怖,也不曾起任何分别。
“菩萨摩诃萨住阿兰若亦复如是,观自身心犹如枯树、墙壁、瓦砾,等无有异,于一切法无有分别。
(kū) = 枯槁,草木干枯[wither](干涸[dried up])
“我观身心犹如幻梦,中无有实,念念衰老,其息出已,更不复入,由善恶因,随业受报。
= 一息不来,便成隔世,由善恶因,随业受报。
“是身无常,速起速灭,是身虚假,终不久停。
“如是身中,无我我所、无有情、无命者、无养育者、无士夫者、无补特伽罗者、无作业者、无有见者,如是等相,本来空寂,犹如虚空,亦如泡沫。
“常应念念作如是观,一切恐怖皆得解脱,如彼树木无有恐怖。
“时,诸菩萨得大安乐无畏生处,是名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昼夜相续,应如是观:

“是阿兰若,善能修习四无垢性安乐之处。
“是阿兰若,善能修习知足之处。
“是阿兰若,于诸烦恼得解脱处。
“是阿兰若,具足多闻智慧之处。
“是阿兰若,伏断烦恼所知障处。
“是阿兰若,能入三种解脱门处。
“是阿兰若,善能证得八解脱处。

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解脱 =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
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
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
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
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
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空无边处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
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
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
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是阿兰若,善能观察十二缘处。
“是阿兰若,善能断除业障之处。

“是阿兰若,能得初果预流之处。
“是阿兰若,能得第二一来果处。
“是阿兰若,能得第三不还果处。
“是阿兰若,得第四果阿罗汉处。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是阿兰若,证得辟支佛果之处。
贝支迦/辟支/辟支佛 = Pacc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是阿兰若,已办所作得自在处。
“是阿兰若,舍诸重担得轻安处。
“是阿兰若,证得二空真如之处。
我法二空/生法二空/人法二空 = 即人空、法空。无人我之执,以身为五蕴假和合,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观此真理,则称人空观。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一般而言,小乘主张法为实有,故仅立我空,然成实论则说诸蕴之法亦空,即并说二空。

“是阿兰若,能修无量大慈心处。
“是阿兰若,修证无量大悲心处。
“是阿兰若,能善修习喜无量处。
“是阿兰若,善能修习舍无量处。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是阿兰若,能发菩提心处。
“是阿兰若,菩萨修持到十信处。

十信心/十心/十信 = 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依诸经典所举,其名称与顺序略异。
信心
一心决定,乐欲成就。
念心
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精进心
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定心
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慧心
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戒心
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
回向心
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
护法心
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
舍心
不惜身财,所得能舍。
愿心
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是阿兰若,复次进修到十住处。

十地住/十法住/十解/十住 = 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
初发心住
谓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入圣胎
治地住
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
修行住
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生贵住
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方便具足住
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长养圣胎
正心住
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不退住
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童真住
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法王子住
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出胎
灌顶住
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是阿兰若,展转增修到十行处。

十行心/十行 = 菩萨修行之五十二阶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种利他行。
欢喜行
菩萨以无量如来之妙德,随顺十方。
布施波罗密
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持戒波罗密
无违逆行/无嗔恨行
修忍辱,离嗔怒,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
忍辱波罗密
无屈挠行/无尽行
菩萨行大精进,发心度一切众生,令至大涅槃而无松懈。
精进波罗密
离痴乱行
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
禅定波罗密
善现行
知无有法,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众生。
般若波罗密
无著行
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而亦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
方便波罗密
难得行/尊重行
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愿波罗密
善法行
得四无碍陀罗尼门等法,成就种种化他之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
力波罗密
真实行
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智波罗密

“是阿兰若,展转修行十回向处。

十回向心/十向/十回向 = 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指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乃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即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不坏回向
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等一切佛回向
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
至一切处回向
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
无尽功德藏回向
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如相回向
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
法界无量回向
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是阿兰若,善能修习四善根处。

四善根位 = 以下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故称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
暖法/暖位
Usma-gata,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顶法/顶位
Murdhana,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谛、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堕地狱,亦不至于断善根。
忍法/忍位
Ksanti,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落恶趣。
世第一法/世第一法位
Laukikagra-dharma,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

“是阿兰若,修行六度波罗蜜处。

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 = Cha-parami,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对治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悭贪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恶业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嗔恚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懈怠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乱意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愚痴

“是阿兰若,修行初地至十地处。

大乘菩萨十地/华严十地/十地 = Dasa-bhumi,指大乘佛教修菩萨道行者所要经历的十个修行阶段,出自于《十地经》,后来集入《华严经》中,而称为十地品。在《华严经》中,虽提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但是采分别陈述的方式。因此,十住与十地有可能原本是并列而独立的修行阶位系统。在其他的印度大乘佛教经论,几乎不会提到十行与十回向,而以“十住”或“十地”为主。
成就波罗蜜
欢喜地
Pramudita-bhumi,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离垢地
Vimala-bhumi,入于此地得守清净戒行,远离烦恼垢染。又以此地具足三聚净戒故,亦称具戒地。
发光地
Prabhakari-bhumi,因修持佛道,而开发极明净之慧光,故称发光地。
忍辱
焰慧地
Arcismati-bhumi,住此地中菩萨,以顺菩提分智慧火焰,焚烧二障,名焰慧地。
精进
难胜地
Sudurjaya-bhumi,以修行方便胜智自在极为难得,见、思等烦恼不易调伏,故称难胜地。
禅定
现前地
Abhimukhi-bhumi,即此地系真如净性显现之位,故有此称。
远行地
Duramgama-bhumi,此地之菩萨住于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与二乘之有相行,故有此称。
方便
不动地
Acala-bhumi,住此地中菩萨,不为有相无相二策励想之所动摇,名不动地。
善慧地
Sadhumati-bhumi,此地已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乐说无碍解等四无碍解,能遍十方,以一音演说一切善法,使闻者生欢喜心;又于力波罗蜜行中,断除利他门中之不欲行障,证得智自在所依真如。
法云地
Dharmamegha-bhumi,住此地上一切菩萨所证三摩地和陀罗尼门,遍满一切从佛所得无量法门;犹如密云地满虚空,故名为法云地。

“是阿兰若,证得六根清净之处。
六根净/六根清净 = 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净无杂,亦即指我人身心充满种种功德而清净之意。今一般所用‘六根清净’一语,盖袭用自佛教经典。法华经法师品谓,依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经典等五种行,则可依经典之力量,而使六根清净,并得六根种种之功德。

“是阿兰若,善能证得天眼通处。
“是阿兰若,得天耳通及宿住智、生死智明、神境、他心,如是通处。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天眼通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明
宿命通/宿住通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漏尽通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天耳通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他心通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是阿兰若,有惭愧处。

“是阿兰若,不放逸处。
“是阿兰若,修五根处。
“是阿兰若,证得无量无边三昧之处。
“是阿兰若,能得恒沙陀罗尼门证自在处。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是阿兰若,悟无生忍。
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mma-kh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是阿兰若,永出三界断生死处。
“是阿兰若,得不退转。

“是阿兰若,降伏一切众魔怨敌,销除业障,见佛闻法,如是之处。
“是阿兰若,得佛不共最上法门。

“是阿兰若,修习戒蕴清净之处。
“是阿兰若,出生无漏三摩地处。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是阿兰若,能生般若证解脱处。
“是阿兰若,能生解脱知见之处。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是阿兰若,得三十七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四正勤/正勤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七觉分//七觉支/七菩提分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八圣道分//八圣道/八正道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是阿兰若,能得解脱十二入处。
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指六根加六境。处为梵语Ayatana之译,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是阿兰若,永离有漏十八界处。

十八持/十八界 = Attharasa-dhatu,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界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意界(第七末那识)
六尘界
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法界
/
/
/
/
/
/
六识界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意识界(第六意识)

“是阿兰若,微妙观察十八空处。

十八空 = 即为破种种邪见所说之十八种空。此十八空,各经典依废立互异,而立十三空、十四空、十六空、二十一空等诸说。
内空
指眼等六内处中,无我、我所及无眼等之法。
外空
指色等六外处中,无我、我所,及无色等之法。
内外空
即总六根、六境内外十二处中,无我、我所及无彼之法。
空空
不着前三空。
大空
即于十方世界,无本来定方彼此之相。
胜义空/真实空/第一义空
即离诸法外,别无第一义实相之自性可得,于实相无所著。
有为空
即因缘集起之法与因缘之法相皆不可得。
无为空
即于涅槃法离定取。
至竟空/毕竟空
即以有为空、无为空破一切法,毕竟无有遗余。
无限空/无际空/无前后空/无始空
即一切法虽生起于无始,而亦于此法中舍离取相。
散无散空/不舍空/不舍离空/散空
即诸法但和合假有,故毕竟为别离散灭之相无所有。
本性空/佛性空/性空
即诸法自性空。
自共相空/相空/自相空
即诸法总别、同异之相不可得。
一切法空/诸法空
即于蕴、处、界等一切法,自相不定,离取相。
无所有空/不可得空
即诸因缘法中,求我、法不可得。
无性空/非有空/无法空
即诸法若已坏灭,则无自性可得,未来法亦如是。
自性空/非有性空/有法空
即诸法但由因缘而有,故现在之有即非实有。
无性自性空/无法有法空
即总三世一切法之生灭及无为法,一切皆不可得。

“是阿兰若,容受一切诸法空处。
“是阿兰若,增长十善法生之处。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杀生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不与取/偷盗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欲邪行/邪淫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粗恶语/恶口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是阿兰若,增长坚固菩提心处。
“是阿兰若,三世诸佛赞叹之处。
“是阿兰若,一切菩萨恭敬赞叹如是之处。

“是阿兰若,毗婆尸佛于尼俱陀树下成道。
尼拘律树 =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
“是阿兰若,尸弃如来于尸利沙树下成道。
尸利洒树/师利沙树/舍离沙树/尸利沙树 = Sirisa,意译为合欢树、夜合树、合昏树,乃吉祥之意。
“是阿兰若,毗舍如来阿尸婆多树下成道。
“是阿兰若,俱留孙佛无忧树下成等正觉。
阿叔迦树/阿舒伽树/阿输迦树 = Asoka,意即无忧树。
“是阿兰若,俱那含牟尼如来优昙树下成等正觉。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过去七佛成道之菩提树各有不同,优昙跋罗树为第五佛拘那含牟尼如来成道之菩提树。
“是阿兰若,迦叶如来娑陀树下成等正觉。
沙罗树/萨罗树/娑罗树 = Sala,有坚固、高远之义。据诸经之记载,释尊于拘尸那揭罗城外将入涅槃时,其卧床四边各有同根娑罗树一双,其树每边一双中之一株,因悲伤而惨然变白,枝叶、花果、皮干皆爆裂堕落,逐渐枯萎,另一株则尚存,故此双树亦称四枯四荣树,或非枯非荣树。
“是阿兰若,释迦如来于毕钵罗树下成道之处。
毕钵树/毕钵罗树 = Assattha,意译吉祥。其果实称为毕钵罗,故称毕钵罗树,为产于中印度及孟加拉之桑科常绿乔木。又以释尊于此树下成等正觉,故一般称为菩提树。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汝等当知!阿兰若处有如是等无量无边功德胜利。”

  尔时,乐远离行菩萨为诸大众而说偈言:

“出家菩萨住兰若,当作何念及何业?世间所有诸恐怖,皆从我见我所生。
 若能断除我我所,一切恐怖无所依;若有能执我见心,毕竟不成菩提道。
 涅槃常住皆无相,何况烦恼非法相?不着诸法及众生,心无诤论修正念。
 四威仪中调伏心,应住兰若常寂静;能断烦恼心知足,住于兰若空寂舍。
 入三解脱无相门,住于兰若离尘垢;能观十二因缘法,四谛二空真妙理,
 世间八法不倾动,如是大士住兰若。
八法 = 乃指世间八法。即:利、无利、名闻、不名闻、论议、无论议、苦、乐。
 能观自身如枯木,亦如水沫及幻梦,不着二边平等相,如是萨埵住兰若。
萨婆萨埵/萨埵 = Satta,含有存在、生、实、真、善、美、贤等义。
 罪业缠缚无常身,本来虚假元无实;我法二执及罪相,于三世中不可得。
 自身他身无有二,一切诸法亦如是;谛观法性无去来,如是菩萨住兰若。
 栴檀涂身及赞叹,以刀屠割并骂辱,于此二人无爱憎,如是菩萨住兰若。
 出家乐住阿兰若,昼夜应作如是观:阿兰若处真道场,一切如来成正觉;
 阿兰若处妙法空,出世正法之所生;阿兰若处圣所尊,能生三乘圣道故;
 阿兰若处圣所宅,一切圣贤常住故;阿兰若处如来宫,十方诸佛所依故;
 阿兰若处金刚座,三世诸佛得道故;阿兰若处涅槃宫,三世如来圆寂故;
 阿兰若处大慈室,菩萨住此修慈故;阿兰若处是悲田,三世诸佛修悲故;
 阿兰若处六通室,菩萨于此游戏故;阿兰若处大无畏,能断一切恐怖故;
 阿兰若处三摩地,诸求道者得定故;阿兰若处陀罗尼,诸持咒人神力故;
 阿兰若处善法堂,增长一切善法故;阿兰若处菩提室,菩萨修道得忍故。
 若欲永超三界苦,菩提涅槃当修证,遍周法界利群生,应居兰若菩提室。
 所修六度四摄法,回施三有及四恩,自他俱入甘露城,同证一如真法界。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arimani san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eyyavajj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tthacariy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ttat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尔时,乐远离行菩萨摩诃萨为诸大众说是法已,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大众及未来世求佛道者,分别演说阿兰若处殊胜功德,利益安乐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趣向菩提正真觉道。
“汝所成就无量功德,千佛共说不能穷尽。”

尔时,会中智光菩萨、无量阿僧祇菩萨大众,闻阿兰若最胜功德,即得闻持陀罗尼门。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nkhey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无量众生,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转。
千亿众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