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8日星期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功德庄严品第九


卷七

功德庄严品第九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住阿兰若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菩萨云何修诸功德而能住是阿兰若中?惟愿世尊为我解说。”
= 那么菩萨应当怎样修诸功德,才能住这样的阿兰若中?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汝善男子!当修学者,但有一德,是人应住阿兰若处,求无上道。
“云何为一?谓观一切烦恼根源即是自心,了达此法,堪能住止阿兰若处。
“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驱打,但逐瓦石,不逐于人。
= 譬如有一只恶狗,被人追打,狗只狠狠地追咬掷击它的瓦石,却不知去咬掷瓦石的人,以为是瓦石打它,于是随瓦石打转。
(qū) = 奔驰;疾行[run quicklyspeed](迫使[force]/驱逐;赶走[drive outexpel])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依次,按顺序[one by onein order])
“未来世中住阿兰若新发心者亦复如是,若见色声香味触法,其心染着,是人不知烦恼根本,不知五境从自心生,即此名为未能善住阿兰若处。
五尘/五妙欲境/五境 = 指为五根所取之五种客观对境,亦为五识所缘之五种境界。即: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等五境。若加上意根对象之法境,则为六境。五境使人起烦恼,污染心性如同尘埃,故称五尘;又因贪心而起执着之故,误为净妙之境,故亦称五妙欲境。其中,眼、耳二根之体必须与境相离,始能发生作用,故又称此二根为不至境、离中知;鼻、舌、身三根之体必须与境密接,始能产生作用,故又称至境、合中知。
“以是因缘,乐住寂静,求无上道。

“一切菩萨摩诃萨等,若五欲境现前之时,观察自心,应作是念:‘我从无始至于今日,轮回六趣无有出期,皆自妄心而生迷倒,于五欲境贪爱染着。’
“如是菩萨,名为堪住阿兰若处。
“若有人问,何等有情于未来世当得作佛?
“应指是人于当来世,出三界苦,破四魔军,速成菩提,入佛智慧,一切世间天龙八部、阿苏罗等皆应供养。
= 就应当告诉他,上说这样的人,于将来之世,当超越三界苦海。
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四魔 = Cattaro mara,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
欲魔/烦恼魔
Kilesa-mara,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
内魔
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蕴魔
Khanda-mara,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
死魔
Maccu-mara,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
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天子魔
Deva-putta-mara,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外魔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以清净心,供养如是住阿兰若真善佛子,所获福德无量无边。
“若复有人以众珍宝供养悲母,所获功德亦无差别。
“何以故?是人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正法轮,度人天众,绍三宝种,使不断绝,当为众生作归依故。
(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复次,善男子!有二种法系缚行者,令不堪任住阿兰若:一者爱乐断见邪法;二者爱乐财宝乐具。

“又善男子!有二种人不堪居住阿兰若处:一者具足憍慢;二者恶大乘法。
憍慢 = Atimana,指自高傲物之心态。

“又善男子!有二种人不应居住阿兰若处:一者邪见不信佛语;二者身自破戒,策役持戒。
= 二是自己破戒而不惭愧,反认为持戒的是浅薄凡夫,应该受他的役使驱策。
(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chip]/策略;计谋[tactics planscheme]/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support])
(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如是等人,不应居住阿兰若处,求无上道。

“复次,善男子!具四种德,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云何为四?一者多闻总持不忘;二者分明能解妙义;三者正念常不放逸;四者随顺如来教行。
“善男子!若有佛子成就如是四种胜德,应当安住阿兰若处,修菩萨行,求无上道。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四德庄严自身,住阿兰若,求佛智慧。
“云何为四?一者大慈;二者大悲;三者大喜;四者大舍。

四梵行/四梵住/四平等心/四等心/四等/四心/四无量心/四无量 = Catasso appamannayo,即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盖从心而言,平等缘于一切,故称四等、四等心。若从所缘之境而言,其所缘之众生无量,故称四无量。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后为佛教所沿用。
慈心/慈无量心
Metta appamana,缘无量众生,思惟令彼等得乐之法,而入‘慈等至’,称为慈无量。
悲无量心
Karuna appamana,悲,悯伤之意。即济拔无量众生苦之心。指菩萨悯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称悲无量心。
喜无量心
Mudita appamana,即见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生喜悦之心。
舍心/舍无量心
Upekkha appamana,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

“善男子!如是四法,能生一切福德智慧,利益安乐无量众生,速证无上大菩提法。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四德,持戒清净,能至菩提。
“云何为四?一者恒住四无垢性;二者常行十二头陀;三者远离在家出家;四者永离谄、诳、嫉妒。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讨好/阿曲/谄曲/ = Maya,即为网取他意,而无法如实显表自己之精神作用。亦即心曲不真,将自己本心隐藏而对他人却故意装出顺从之心理作用。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 Satheyya,欺诈之意。即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

头陀 = Dhu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著弊衲衣/粪扫衣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但三衣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常行乞食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次第乞食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受一食法
一日只吃一餐。
饮食节量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过午不食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阿兰若处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树下止
在树下修习佛法。
露地住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十一
冢间住
居住于墓地之间。
十二
常坐不卧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十三
随处住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善男子!一切菩萨依此四法,永离生死,得大菩提。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四法,永离生死,得大菩提。)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四法,摄一切善。
“云何为四?一者净持禁戒,复有多闻;二者入诸三昧,能具智慧;三者得六神通,兼修种智;四者善巧方便,又不放逸。
佛智/一切种智 = 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三智之一。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天眼通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三明
宿命通/宿住通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漏尽通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天耳通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他心通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善男子!如是四法,三世菩萨共所修学,汝等佛子亦应修习,疾证广大无上菩提。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具四种法,于菩萨行得不退转。
“云何为四?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arimani san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eyyavajj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tthacariy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ttat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善男子!如是四行,趣菩提路,利生根本,一切菩萨皆应修学。
= “利生根本”:利益众生的根本。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具四德,住于兰若,持戒清净,庄严自身。
“云何为四?一者观察自无本性,伏断二执证无我故;二者他身亦无本性,于怨亲所离憎爱故;三者身心快乐,心心所法无分别故;四者得平等智,生死涅槃无差别故。
心心所 = 指心王与心所。心,指眼识等之心王。心所从属于心王,系与心王相应之精神作用,旧译作心数。心王唯取对象之全体(即总相),心所则取对象之全体与部分(即别相)。

我法二执/人法二执/生法二执/二执 = 我执与法执。二执为五见中萨迦耶见(我见)之所执。
人执/我执
以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和合,而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
烦恼障
法执
乃不明诸法因缘而生,如幻如化,而固执法有实性者。
所知障

“善男子!如是四法,一切菩萨所应修习,汝等佛子亦当修习,速趣无上正等菩提。

“复次,善男子!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熟有情,住持三宝,经大劫海终不退转。
“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四弘誓愿 =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有关四弘愿之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然各经所举颇有出入,一般采用六祖坛经之说。
众生无边誓愿度
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
利他
烦恼无尽誓愿断
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
自利
法门无量誓愿学
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
佛道无上誓愿成
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

“善男子!如是四法,大小菩萨皆应修学,三世菩萨所学处故。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四法,住阿兰若,持戒清净。
“云何为四?一者爱乐空性,空所显故;二者得无恐怖,证三昧故;三者于诸众生,起大悲愿;四者于二无我,无厌背心。
= “空所显故”:因依法空所显之理而修行的缘故。
空性 = Sunnata,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依唯识家之说,真如为远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实体即跃然而现,亦即依空而显明实性,非谓真如之体为空。又梵语之Sunyata,除译为空性外,经论中亦译作无、空门(三解脱门之一)等。

二无我 = 即人无我与法无我。又称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彻知此理之智慧,称为二无我智。
人无我
了知人身乃五蕴假和合,实无自主自在之我体。是为小乘之观道,以断烦恼障而得涅槃。
法无我
了知诸法因缘所生,实无自性实体。乃大乘菩萨之观道,以断所知障而得菩萨。

“善男子!如是四法,一切菩萨入圣要门,依此四法断二障故。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烦恼障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所知障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四法,住阿兰若,善持禁戒,庄严其身。
“云何为四?一者永舍我见;二者舍我所见;三者离断常见;四者深能悟解十二因缘。
我见 = Atta-ditthi,指执著有实我之妄见,亦即于非我之法,妄执为我。
我所见 = Mama-kara-ditthi,妄执五蕴之法为我所有,称为我所见。
断灭论/断见 = Uccheda-ditthi,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为‘常见’之对称。
常邪见/常论/常见 = Sassata-ditthi,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着此见解,即称常见。为‘断见’之对称。二见之一。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三世
十二因缘
简释

过去二因
无明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现在五果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名色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 四大、四大所造色。
六入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现在三因
Tanha/trsna/trishn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未来二果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老死
Jaramarana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善男子!如是四法,能除毁禁,守护净戒,庄严其身。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又观四法,能护禁戒,妙行增修,趣求佛智。
“云何为四?一者观察五蕴生灭;二者观十二处如空聚落;三者观十八界性同法界;四者于俗谛法无舍无著。
十二入/十二入处/十二处 = Ayatana,指六根加六境。处为梵语Ayatana之译,乃养育、生长之意。即长养心、心所之法,计分为十二种,乃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处。前六处为六根,系属主观之感觉器官,为心、心所之所依,有六内处之称;后六处为六境,属客观之觉知对象,为心、心所之所缘,称六外处。此十二处摄尽一切法,若配于五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十色处,相当于色蕴;意处即为识蕴,赅摄六识及意界之七心界;法处为受、想、行三蕴,即赅摄四十六心所、十四不相应行、无表色及三无为等六十四法。

五众/五阴/五蕴 = Panca khandha,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五蕴中,色蕴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于精神,此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五众是五蕴之旧译。众,含有和集之义。
Rupa-khandha,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可分为五种:
一、内色——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
二、外色——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
三、显色——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赤、黄、白,黑等。
四、表色——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趋舍伸屈等种种表相。
五、形色——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Vedana-khandha,即受蕴,人类的感官与外界接触时所产生的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感受。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受心所。
Sanna-khandha,即想蕴,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包括思想、概念等心理现象。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一想心所。
Sankhara-khandha,即行蕴,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南传佛教五十二心所中,有五十行心所。
Vinnana-khandha,即识蕴,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心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南传佛教有八十九心或一百二十一心之说。

十八持/十八界 = Attharasa-dhatu,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

十八界

十二处
六根界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意界(第七末那识)
六尘界
色尘
声尘
香尘
味尘
触尘
法尘/法界
/
/
/
/
/
/
六识界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意识界(第六意识)

二谛 =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
胜义谛/第一义谛/真谛
Paramattha-sacca,即出世间之真理。
世俗谛/世谛/俗谛
Sammuti-sacca,即世间之真理。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善男子!如是四法,一切菩萨所应修学,是故佛子住阿兰若,一心修习,求无上道。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具足四种持戒清净,庄严自身。
“云何为四?一者成就不见身观;二者成就不见语观;三者成就不见意观;四者远离六十二见,善能成就一切智观。
一切智 = Sabba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三业 = Tini-kamma,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口业/语业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六十二见 = 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六十二种错误见解。
过去世所起常见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能回忆前世多劫事,世间转变隐显,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
能回忆前世多生事,且能忆诸生无间自在,世间转变隐显。
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
由于思维不如实。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从大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听梵王说或辗转听说,大种无常心是常住,或心是无常大种常住。
从戏忘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忘失念的众生常住不变,戏忘失念者为无常。
从意愤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意愤相视的众生常住不变,意愤相视者为无常。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从无想有情天殁生于世间,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思维推论,认为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未来世所起断见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死后我有边、有想。
死后我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死后我有一想。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死后我有小想。
死后我有无量想。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死后我有边、无想。
死后我无边、无想。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盘论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善男子!若有佛子成就如是四种清净,现身证获正性离生,乃至速证无上菩提。
=“现身证获正性离生”:现身就可获证真如实性,远离生灭无常之相。
圣性离生/正性离生 = 见道之别名。为法性、法相家之用语。谓入于见道得圣道涅槃之正性,一切烦恼皆断尽无余而远离烦恼之生。
“以是因缘,汝等佛子观如是等四种法门,断四恶道,证四涅槃,尽未来际,度诸有情,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恶/四恶趣/四恶道 = 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加阿修罗道,则称四恶道。恶道,乃众生造恶业后所趋往之苦恶处。

四种涅槃 = 指法相宗所立之四种涅槃。
自性清净涅槃/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谓一切法之实性即为真如之理。一切诸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然本来自性清净,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如虚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且言语、思虑皆泯绝,唯圣者始能自内证之。
二种涅槃
有余依涅槃/有余涅槃
Sa-upadisesa-nibbanadhatu,乃‘无余涅槃’之对称。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小乘佛教认为,虽断却一切生死原因之烦恼而证得涅槃,然因前世惑业所造成之果报身尚存,亦即生死之因已断,尚有生死之果待尽者,称为有余涅槃。反之,已断尽生死之因,又无生死之果,而达灰身灭智之究竟涅槃之境界者,称为无余涅槃。大乘佛教之说法,则与小乘有异。于大乘义章卷十九中,以佛之应身、化身为有余涅槃,以佛之真身为无余涅槃。另据胜鬘宝窟卷下本载,小乘之生死因果皆尽时,称为有余涅槃,大乘之生死因果皆尽时,则称为无余涅槃。
无余依涅槃/无余涅槃
Anupadisesa-nibbanadhatu,为‘有余涅槃’之对称。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
无住涅槃/无住处涅槃
即不住于生死、涅槃之涅槃,称为无住处涅槃。菩萨以大悲怜愍有情,故不住涅槃;又以般若济度有情,故不住生死,此无住处涅槃,即指菩萨之涅槃而言。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具足八种三昧清净,庄严自身。
“云何为八?一者独坐兰若三昧清净;二者远离绮语三昧清净;三者远离五欲三昧清净;四者调伏身心三昧清净;五者饮食知足三昧清净;六者远离恶求三昧清净;七者远离因声起爱三昧清净;八者为众说法不求利养三味清净。
(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善男子!应当修习,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复有八种智慧清净。
“云何为八?一者五蕴善巧智慧清净;二者十二处善巧智慧清净;三者十八界善巧智慧清净;四者二十二根善巧方便智慧清净;五者三解脱门善巧方便智慧清净;六者能灭一切烦恼善巧方便智慧清净;七者能灭随烦恼善巧方便智慧清净;八者能灭六十二见善巧方便智慧清净。
二十二根 = Bavisatindriyani,指于事特有增上义之二十二种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乐、喜、忧、舍等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之五善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之三无漏根。根为增上之义。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随惑/枝末惑/随烦恼 = Upakkilesa,指随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与‘根本烦恼’相对称。
大烦恼地法
指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
大不善地法
指无惭、无愧。
小烦恼地法
指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十种,及不定地法中之睡眠、恶作。

“善男子!如是八种智慧清净,汝等菩萨当勤修习,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复有八种神通清净,庄严自身。
“云何为八?一者于诸色法,得无障碍天眼善巧方便神通清净;
“二者于诸声境,得无障碍天耳善巧方便神通清净;
“三者于诸众生心心所法,得无障碍他心智善巧方便神通清净;
“四者忆念过去生处死处,得无障碍宿住智善巧方便神通清净;
“五者能往十方无数佛刹,得无障碍神境智善巧方便神通清净;
“六者能知众生漏尽未尽,得无障碍漏尽智善巧方便神通清净;
“七者能灭一切烦恼,得无障碍无漏智善巧方便神通清净;
“八者现见自身一切善根,回向众生善巧方便神通清净。
= 现生即见自身一切善根。
“善男子!如是八种神通清净,十方菩萨同所修学,汝等菩萨亦应修习,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现身获得八种清净。
“云何为八?一者身业清净;二者语业清净;三者意业清净;四者正性清净;五者正念清净;六者头陀清净;七者离谄清净;八者一念不忘菩提心清净。
“善男子!若有佛子,住阿兰若,具足如是八种清净,现身成就无边善根,不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复有八种多闻清净,庄严自身。
“云何为八?一者尊敬和上阿阇梨多闻清净;二者远离憍慢生谦下心多闻清净;三者精进勇猛多闻清净;四者安住正念多闻清净;五者为求法者说甚深义多闻清净;六者不爱自赞毁他多闻清净;七者常能观察一切善法多闻清净;八者听闻正法如说修行多闻清净。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善男子!如是八种多闻清净,汝等菩萨皆应修习,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世尊说如是等菩萨行已,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我涅槃后,后五百岁法欲灭时,无量众生厌离世间,渴仰如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入阿兰若,为无上道修习如是菩萨愿行,于大菩提得不退转。
“如是发心无量众生,命终上生睹史天宫,得见汝身无边福智之所庄严,超越生死,证不退转。
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兜率天 = Tusita,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凡夫果报天宫,只管享乐,直到福报用尽,属于天界;内院是净土,是一生补处菩萨居住的,菩萨修功圆满,尽此一生,便可下生人间成佛。释迦牟尼佛前一世居住在此,现弥勒菩萨亦率领眷属居内院说法,故称之为弥勒净土。
“于当来世,大宝龙华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伽树/龙华菩提树/龙华/龙华树 = Naga-puspa,指弥勒成道时之菩提树。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于佛陀入灭后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一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自兜率天下生于人间,于龙华树下成道,为众生三度说法。此说法之会座即称龙华会。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二万五千新发意菩萨,于菩提行将欲退转,闻如是法,发坚固心,超十信位至第六住。
= 超越十信位,进而至十住的第六不退位。

十地住/十法住/十解/十住 = 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
初发心住
谓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入圣胎
治地住
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
修行住
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生贵住
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方便具足住
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长养圣胎
正心住
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不退住
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童真住
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法王子住
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出胎
灌顶住
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三万八千净行婆罗门,永断邪见,得大法忍及陀罗尼。
七万六千人,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