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7日星期一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厌身品第七


卷六

厌身品第七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世尊!我等既悟出家菩萨摩诃萨厌离世间,住阿兰若,调伏其心,修无垢行。
“然此菩萨住空闲处,自于是身,应作何观?”
= 安住清净的空闲处,对于自身,又应当怎么样观察呢?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为众生起大悲心,请问如来入圣智观妙行法门。
= 请问如来入于圣智的观察妙行法门。
“汝当善听,今为汝说。”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四威仪中微细观察,是有漏身,三十七种不净秽恶,是不可爱,是不坚牢。
= 于行、住、坐、卧四威仪,都要微细的观察,这个有漏的身体,有三十七种不净的秽恶之物。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taro iriya-patha,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Gamana,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Thana,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Nisajja,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Sayana,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当观此身犹如坏器,外以杂彩、金银七宝,巧饰庄严;内以粪秽种种不净,填塞充满,两肩担负,随器而行。
“其有见者,皆生爱乐,不知器中盛满不净。
“有六黑蛇,常在此器,一蛇随动,器即破坏,毒害臭恶,竟无所堪。
= 毒害恶臭,令人不堪忍受。
(jìng) = 奏乐完毕。(泛指结束,完毕[finishcomplete]/全部;完全;整个[whole]/终于;到底[in the endeventually])

“世间之人庄严其身,如彼彩画盛不净器。
“贪瞋痴三,名为心病;风黄痰癊,名为身病。
(tán) = 呼吸道分泌而由口、鼻腔排出的粘液[phlegm]
(yìn) = 心病。
“内外六病,能害身心,如彼六蛇居于器内,一一蛇动,器即破坏,一一病发,身即无常。
“善男子!出家菩萨处于空闲,观察是身,名为第一不净观相。

“出家菩萨于日夜中,又观自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
死狗 = 指死亡之狗;藉以比喻污秽之身体。
“何以故?彼身亦是父母不净为生缘故。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蚁子台安住众蚁,时有白象来至台边,以身触台,台即崩碎。
(yǐ) = 蚂蚁[ant]
“善男子!此台所谓五蕴之身,白象是为琰魔罗使。
阎魔王 = Yama,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阎罗、剡魔,意译作双、双世、遮止、静息、缚、深恶胜业、可怖众、平等。阎魔王,Yama-raja,又称阎罗王、阎王魔、琰魔王、阎魔罗王、焰魔逻阇、阎摩罗社、琰魔逻阇。略称阎罗、阎逻、焰罗、剡王、阎王、死王。为鬼世界之始祖,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于上举诸译语中,双,谓兄妹共为地狱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又称双王。双世,谓并受苦与乐之意。遮止,谓遮止罪人更造恶业之意。静息,谓罪人依王所示,知己罪而静息之意。平等,则谓业镜平等,自彰其罪之意。又阎魔王之诸多异称中,以‘阎罗王’一称广为世人所知、所用。另就阎魔王之使者(天使)而论,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起世经卷四等载,阎罗王常遣老、病、死三使者至世间,明示无常之苦,以警惕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免堕于地狱中。
“身归后世,如象坏台。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而作是念:‘我今此身,从顶至足,皮肉骨髓共相和合,以成其身,犹如芭蕉,中无实故。’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无有强力,皮肉薄覆如涂附墙,亿万毛发如草生地,微细风大,出入毛孔。
“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刹那刹那衰败转故。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养毒蛇而取其害,我今虽以饮食、衣服,资长是身,而不识恩,毕竟还令堕于恶道。
= “如养毒蛇而取其害”:好像饲养一条毒蛇,终归自受其害。
= “而不识恩”:但不能知恩报恩。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怨家,诈作亲友,伺求其便,而将毒药断彼命根;我身如是,本非真实,终致无常,非圣爱故。
(zhà) = 欺骗[blackmailcheatswindle]
(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水上泡,虽复妙好琉璃珠色,刹那因缘起灭无恒,有为念念不久住故。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乾闼婆城,虽现相状而不实有;今者我身亦复如是。
乾闼婆城 = Gandhabba-nagara,指无实体而出现于空中之楼阁、山川、林野。传系乾闼婆神于空中所化现之城郭,故称乾闼婆城。或即指海上、沙漠及热带原野中,空气之密度产生差异时,由于光线折射所出现之海市蜃楼,经典常以之比喻不实之法。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犹如影像;我身亦尔,虽有非真。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譬如外国强盛怨敌;今者我身亦复如是,烦恼怨敌侵掠善根。
(lüè) = 抢劫,夺取[plunderseize]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朽舍宅,虽加修葺当必崩坏;我身亦尔,虽加爱念当必无常。
(xiǔ) = 腐烂[decayedrotten](衰老;衰弱[senileold])
(qì) = 用茅草盖屋[thatchcover a roof with straw](修理房屋[repair a housemend])
(bēng) = 山倒塌[landslidelandslip](崩溃;垮台;败坏[collapsefall in ruin])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近怨国,城邑人民常怀恐怖;今者我身亦复如是,于念念中,畏无常怨。
= 好像邻近怨敌强国,城邑人民,常怀着恐怖心理。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无量薪为火烧爇,然是猛火曾无厌足;我身亦尔,以贪爱火,烧五欲薪,其心增长亦复如是。
= 犹如无量的干柴,猛火燃烧。
(xīn) = 柴草,割柴草[grasshay](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firewoodfaggotfuel])
(ruò) = [burn]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新生子,慈母怜愍,恒加守护;我身亦尔,若不守护,病之身心,即便不能有所修证。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本性不净,譬如有人厌患炭色,设诸方便以水洗之,经无量时黑色仍旧,乃至炭尽终无所益;我身亦尔,有漏不净,假使海水尽未来际,洗之无益亦复如是。
= 譬如有人厌恶煤炭的黑色,用各种方法,以水去洗涤,不管怎样洗涤,黑色仍旧,甚至把炭洗完了,也是徒然。
(tàn) = 木炭[charcoal]

“出家菩萨,又观自身如油沃薪,以火焚烧,又遇大风势不可止;是身亦尔,名五蕴薪,沃贪爱油,纵瞋恚火,愚痴风力无有休息。
= 如以油浇于柴草上,引火焚烧,又遇大风,自是势不可止。
(wò) = 把水从上浇下[water](大水量的灌溉[irrigate])

“出家菩萨,观于自身犹如恶疾,四百四病所住处故。
四百四病 = 即人类所有疾病之总称。据修行本起经卷下、佛医经等记载,在构成人类身体之地水火风四要素(四大)中,由于风大之运转所引起之风病有101种,由于地大之增长而引起之黄病有101种,由于火大之旺盛所引起之热病有101种,由于水大之积聚而引起之痰病有101种,以上合计为四百四病。若此等诸病辗转相钻,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其人必极寒、极热、极饥、极饱、极饮、极渴,时节失所,卧起无常。或谓风病称为气发,火病称为黄、热黄,水病称为痰阴,地病称为沉重、杂病、总集病。

“亦如大肠,八万四千虫所住故。
“是无常处,出息不还,即无常故。
= 是无常之处,一息不来,便成隔世。

“亦如非情,神识易脱,同瓦石故。
= 也像非情,神识易于脱离,即同瓦石的缘故。
非有情/无情/非情 = 指草木、山河、大地、土石等无情识者。‘有情’之对称。
“亦如河水,刹那前后不暂住故。
“亦如压油,于一切事受劳苦故。
“无所依者,犹如婴儿失父母故。

“无救护者,犹如虾蟆蛇所吞故。
= 也如被蛇所吞的虾蟆,没有救护者。
虾蟆(há má) = 同“蛤蟆”。
“如穴无底,心心所法不可知故。
心心所 = 指心王与心所。心,指眼识等之心王。心所从属于心王,系与心王相应之精神作用,旧译作心数。心王唯取对象之全体(即总相),心所则取对象之全体与部分(即别相)。

“恒不知足,于五欲乐心无厌故。
“恒不自在,断常二见所系缚故。

二见 = 断见与常见。
断灭论/断见
Uccheda-ditthi,为‘常见’之对称。即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邪见。
常邪见/常论/常见
Sassata-ditthi,为‘断见’之对称。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人类之自我不灭,人类死后自我亦不消灭,且能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为常住;执着此见解,即称常见。

“不生惭愧,虽蒙养育弃舍主故。
“亦如死尸,于日夜分近灭坏故。
= 现虽未死,但日夜不停,刹那刹那步向衰老接近死亡。
“唯受诸苦,于一切处无真乐故。

  “为苦所依,一切众苦依身住故。

“如空聚落,于是身中无主宰故。
“毕竟空寂,遍计所执妄构画故。
(gòu) = 架木造屋[constructbuild](构成,造成[compose])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遍计所执性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依他起性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圆成实性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如谷中响,皆是虚妄所显现故。
“亦如船舶,若无船师即漂没故。
(bó) = 大船,海船[oceangoing ship]
“亦如大车,运载财宝。
“何以故?乘于大乘到菩提故。

  “善男子!出家菩萨,日夜观察,非不爱惜如是之身,欲令众生出生死海,到彼岸故。”

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修如是行,此则名为出家佛子所观法要。
“若有佛子发菩提心,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阿兰若,修习如是三十七观,亦教他修如是法要,解说、书写、受持、读习,远离一切我我所执,永断贪着五欲世乐,速能成就不坏信心,求大菩提,不惜躯命,何况世间所有珍宝!
= 为求菩提大道,不惜身家性命,何况世间所有珍宝!
(qū) = 身体[the human body](指生命[life])
“现身必得究竟成满一切如来金刚智印,于无上道永不退转,六度万行速得圆满,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会中八万四千新发意菩萨深厌世间,得大忍力,不复退转于无上道。
百千婆罗门发菩提心,成熟信根,得不退转。
三万六千善男子、善女人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