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观心品第十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曲躬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告妙德等五百长者:‘我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门。’
妙德菩萨/文殊菩萨 = Manjusri,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妙乐。Man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sri,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左胁侍,以「智慧」闻名而称大智文殊菩萨。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
“而此道场无量无边人天大众皆生渴仰,我今为是启问如来,云何为心?云何为地?
“惟愿世尊,无缘大慈,无碍大悲,为诸众生分别演说,未离苦者令得离苦,未安乐者令得安乐,未发心者令得发心,未证果者令得证果,同于一道,而得涅槃。”
尔时,薄伽梵以无量劫中修诸福智,所获清净决定胜法大妙智印,印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导初发信心。
= 你真正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因地修行的时代,都曾是由你的引导,开始生起信心。
世尊 = 如来十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Bhagavant,此字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
“然今汝身,以本愿力,现菩萨相,请问如来不思议法。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普为分别解说。”
“唯然世尊!我等乐闻。”
尔时,薄伽梵妙善成就一切如来最胜住持平等性智,种种希有微妙功德;已能善获一切诸佛决定胜法大乘智印;已善圆证一切如来金刚秘密殊胜妙智,已能安住无碍大悲,自然救摄十方有情;已善圆满妙观察智,不观而观,不说而说。
四智/四智心品 = 佛果之四智。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依唯识宗所说,成佛以后,烦恼即转变为智慧。此种智慧可分四种,其第四种(即第八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智,此即大圆镜智。
|
|
大圆镜智
|
Adarsa-jnana,即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此种佛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形像,密教称为金刚智。
|
平等智/平等性智
|
Samata-jnana,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
妙观察智
|
Pratyaveksana-jnana,即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之智,乃转第六意识所得者。
|
作事智/成所作智
|
Krtyanusthana-jnana,即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得之智。盖自证化他之二利应作,故称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必得成就,故称成。
|
是薄伽梵告诸佛母无垢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此法名为十方如来最胜秘密心地法门。
“此法名为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
“此法名为一切菩萨趣大菩提真实正路。
“此法名为三世诸佛自受法乐微妙宝宫。
“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无尽宝藏。
“此法能引诸菩萨众到色究竟自在智处。
“此法能引诣菩提树后身菩萨真实导师。
最后生/最后有/最后末身/最后身 = Antima-deha,即生死身中最后之身。小乘指断一切见思烦恼、证无余依涅槃之阿罗汉,大乘则指证佛果之等觉菩萨之身。
“此法能雨世出世财,如摩尼宝,满众生愿。
“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功德本源。
“此法能消一切众生诸恶业果。
“此法能与一切众生所求愿印。
“此法能度一切众生生死险难。
“此法能息一切众生苦海波浪。
“此法能救苦恼众生而作急难。
急难(jí nàn) = 危急患难[grave danger;misfortune]。/热心地帮助别人摆脱困境[be anxious to help;be eager to help those in danger]。
“此法能竭一切众生老病死海。
竭(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此法善能出生诸佛因缘种子。
“此法能与生死长夜为大智炬。
“此法能破四魔兵众而作甲胄。
胄(zhòu) = 头盔[helmet]。
四魔 = Cattaro
mara,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
|
||
欲魔/烦恼魔
|
Kilesa-mara,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
|
内魔
|
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蕴魔
|
Khanda-mara,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
|
|
死魔
|
Maccu-mara,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
|
|
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天子魔
|
Deva-putta-mara,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
外魔
|
“此法即是正勇猛军战胜旌旗。
旌(jīng) = 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banner]。(古代旗的总称[flag]。)
“此法即是一切诸佛无上法轮。
“此法即是最胜法幢。
“此法即是击大法鼓。
“此法即是吹大法螺。
螺(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此法即是大师子王。
“此法即是大师子吼。
吼(hǒu) = <野兽>大声叫[roar]。
“此法犹如国大圣王,善能正治,若顺王化,获大安乐;若违王化,寻被诛灭。
诛(zhū) = 声讨、谴责[reproach]。(杀戮。夺去生命[kill]/治罪,惩罚[punish]。)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
= 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譬如万物皆从地生。
五谷(wǔ gǔ) = 泛指各种主要的谷物。但五谷说法不一,比较普通的说法以稻、黍、稷、麦、菽为五谷[the
five cereals of rice,two kinds of millet,wheat and leans]。
五果(wǔ guǒ) = 指桃、李、杏、栗、枣五种水果。
“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
= 这心法也能产生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缘觉、菩萨以至如来。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一)地狱,Niraya。(二)饿鬼/鬼,Peta。(三)畜生/傍生,Tiracchana。(四)人间/人,Manussa。(五)天上/天,Deva。
学人/有学 = Sekha,即指为断尽一切烦恼,而修学无漏之戒、定、慧,及择灭之理者。亦即佛弟子虽能知见佛法,然尚有烦恼未断,必须有待修行学习戒、定、慧等法,以断尽烦恼,证得漏尽,以其尚有法可修学,故称有学。在小乘之四向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之圣者为有学,惟证得阿罗汉果之圣者,以其无法可修学,故称为无学。
无学 = Asekha,为‘有学’之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
“以是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三界唯一心/三界唯心 = 谓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现象皆由一心之所变现。即心为万物之本体,此外无别法,凡三界生死、十二缘生等诸法,实是妄想心所变作。
“一切凡夫亲近善友,闻心地法,如理观察,如说修行,自作教他,赞励庆慰。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如是之人,能断二障,速圆众行,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这样的人,便能断除二障,很快的圆满众行。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
|
烦恼障
|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
所知障
|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唯将心法为三界主。
= 如来所说,只有心法,是三界的主宰。
“心法本无,不染尘秽,云何心法染贪瞋痴?于三世法,谁说为心?
= 且于过、现、未来三世中,又指什么叫做心?
“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至,现在心不住。
“诸法之内,性不可得,诸法之外,相不可得,诸法中间,都不可得。
“心法本来无有形相,心法本来无有住处。
“一切如来尚不见心,何况余人得见心法?
= 一切如来,尚且不见心,何况其他人,能得见心法?
“一切诸法从妄想生。
“以是因缘,今者世尊为大众说三界唯心,愿佛哀愍,如实解说。”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问,心心所法本性空寂。
心心所 = 指心王与心所。心,指眼识等之心王。心所从属于心王,系与心王相应之精神作用,旧译作心数。心王唯取对象之全体(即总相),心所则取对象之全体与部分(即别相)。
“我说众喻,以明其义。
= 我只有以各种譬喻,来说明其中的义理。
“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
“心如水流,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
“心如大风,一刹那间历方所故。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
客尘烦恼/客尘 = Agantuka-klesa,即烦恼之义,此系相对于‘自性清净’一词而立者。所谓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以佛法真理而言,人性本即清净无染,一无尘垢,然因外境现象纷沓,导致对境生迷而心生烦恼。
“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
猿(yuán) = 哺乳动物,与猴相似,比猴大,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等都是[ape]。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心如画师,能画世间种种色故。
“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
策(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chip]/策略;计谋[tactics plan;scheme]/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support]。)
役(yì) = 服兵役,戍守边疆[serve in the army]。(役使,驱使[use as a servant]/劳役[labor]/仆人[servant]。)
“心如独行,无第二故。
“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
“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
“心如埃尘,坌污自身生杂秽故。
埃(āi) = 尘土;灰尘[dust]。
坌(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心如影像,于无常法执为常故。
“心如幻梦,于无我法执为我故。
“心如夜叉,能啖种种功德法故。
药叉/悦叉/阅叉/野叉/夜叉 =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啖(dàn) = 吃[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心如青蝇,好秽恶故。
蝇(yíng) = 多指苍蝇。动物名。属昆虫类中的双翅类[fly]。
“心如杀者,能害身故。
“心如敌对,常伺过故。
= 常伺机进攻,以图伤害。
伺(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心如盗贼,窃功德故。
窃(qiè) = 偷[steal]。(盗贼[thief]/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in private;secretly]。)
“心如大鼓,起斗战故。
“心如飞蛾,爱灯色故。
蛾(é) = 蛾子[moth]。
“心如野鹿,逐假声故。
“心如群猪,乐杂秽故。
“心如众蜂,集蜜味故。
“心如醉象,耽牝触故。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停留;延迟[delay;hang fire]。)
牝(pìn) = 雌性的禽兽,与“牡”相对[female bird or
animal]。
“善男子!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
“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
生灭去来一异断常 = 三论宗立有八不中道,以之为至极之宗旨。所谓八不者,系指‘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反之则为‘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称为八迷。
若破除此等‘八迷’,即可得中道。
“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心法之体本不可说,非心法者亦不可说。
“何以故?若无为是心,即名断见;若离心法,即名常见。
= “若离心法”:若无为离开心法。
“永离二相,不着二边,如是悟者名见真谛。
“悟真谛者,名为贤圣。
“一切贤圣性本空寂,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
= “无为法中戒无持犯”:无所谓持戒犯戒,也没有所谓大乘戒、小乘戒。
“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
“何以故?是无为法性平等故。
“如众河水流人海中,尽同一味,无别相故。
“此无垢性,非实非虚;此无垢性,是第一义,无尽灭相,体本不生;此无垢性,常住不变,最胜涅槃,我乐净故;此无垢性,远离一切平等不平等,体无异故。
四德 = 指如来法身所具有之四德。
|
|
常
|
谓如来法身其体常住,永远不变不迁。
|
乐
|
谓如来法身永离众苦,住于涅槃寂灭之大乐。
|
我
|
谓如来法身自在无碍,为远离有我、无我二妄执之大我。
|
净
|
谓如来法身离垢无染,湛然清净。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者,应当一心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世觉母妙吉祥,请问如来心地法;我今于此大会众,开演成佛观行门。
此法难遇过优昙,一切世间应渴仰;十方诸佛证大觉,无不从此法修成。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过去七佛成道之菩提树各有不同,优昙跋罗树为第五佛拘那含牟尼如来成道之菩提树。
我是无上调御师,转正法轮周世界;化度无量诸众生,当知由悟心地观。
一切有情闻此法,欣趣菩提得授记;一切有缘得记人,修此观门当作佛。
诸佛自受大法乐,住心地观妙宝宫;受职菩萨悟无生,观心地门遍法界。
授职灌顶/受职灌顶 = 即菩萨自第九地入第十法云地时,诸佛以智水灌其顶,以为受法王职之证明。/于密教,对学德俱佳之弟子,令其人传法灌顶坛,以得阿阇梨位之灌顶。
后身菩萨坐觉树,入此观行证菩提;此法能雨七圣财,满众生愿摩尼宝。
七财/七德财/七法财/七圣财 = 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
|
信财
|
信受正法。
|
戒财
|
持戒律。
|
惭财
|
自惭而不造诸恶。
|
愧财
|
于不善法心生羞愧。
|
闻财
|
能闻正教。
|
施财
|
舍离一切无染着。
|
定慧财
|
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
此法名为佛本母,出生三世三佛身;此法名为金刚甲,能敌四众诸魔军。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此法能作大舟船,令渡中流至宝所;此法最胜大法鼓,此法高显大法幢。
舟(zhōu) = 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船[boat]。
中流 = 比喻结使烦恼。烦恼流于生死(此岸)与涅槃(彼岸)之间,故称中流。
此法金刚大法螺;此法照世大法炬;此法犹如大圣主,赏功罚过顺人心;
炬(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圣主师子/圣主 = 佛之尊号。佛为诸圣中之上首,故称圣主。师子,即狮子,谓佛自在无畏,犹如狮子。
赏(shǎng) = 赏赐;奖给[grant a reward;award]。
此法犹如沃润田;生成长养依时候;我以众喻明空义,是知三界唯一心。
沃(wò) = 把水从上浇下[water]。(大水量的灌溉[irrigate]。)
润(rùn) = 雨水下流,滋润万物[moisten]。(潮湿[moist]/细腻光滑[smooth]/使得到好处,扶助[assist]。)
心有大力世界生,自在能为变化主;恶想善心更造集,过现未来生死因。
依止妄业有世间,爱非爱果恒相续;心如流水不暂住,心如飘风过国土。
亦如猿猴依树戏,亦如幻事依幻成,如空飞鸟无所碍,如空聚落人奔走。
如是心法本非有,凡夫执迷谓非无,若能观心体性空,惑障不生使解脱。
尔时,如来于诸众生起大悲心,犹如父母爱念一子,为灭世间大力邪见,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宣说观心陀罗尼曰:
唵(一)室佗(二)波罗(二合)底(丁以反三)吠惮(四)迦卢弭(五)
唵(ǎn) = 把手里握着的粒状或粉末状的东西塞进嘴里[put sth.into
mouth]/佛教咒语的发声字[om]。(根据吠陀经的传统,“唵”这个音节在印度教里非常神圣,它认为“唵”是宇宙中所出现的第一个音,也是婴儿出生后所发出的第一个音。 佛教受印度教影响,也认为这是一个圣洁音节,不少密宗咒语都以“唵”字作开首,如著名的六字真言
“唵嘛呢叭咪吽”。)
佗(tuó) = 同“驮”。负有重担或负载[carry]。
惮(dàn) = 畏难,怕麻烦[be afraid of difficulty;be unwilling to borrow trouble]。
弭(mǐ) = 角弓,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horn bow]。
尔时,如来说真言已,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如是神咒,具大威力,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咒时,举清净手,左右十指更互相叉,以右押左,更相坚握如缚着形,名金刚缚印。
押(yā) = 签署,在公文、契约上签字或画记号,以做凭信[sign]。(抵押,典当[pawn]/拘禁,关押[take
into custody]/通“压”。挤压[press]/陪伴[accompany]。)
“成此印已,习前真言,盈满一遍,胜于读习十二部经,所获功德无有限量,乃至菩提不复退转。”
盈(yíng) = 满器也[be full of]。(圆满,无残缺[complete]/自满;满足[be
enough;be sufficient;satis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