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发菩提心品第十一
尔时,薄伽梵已能善获一切如来灌顶宝冠超过三界,已得圆满陀罗尼自在,已善圆证三摩地自在,妙善成熟一切智智、一切种智,能作有情种种差别。
= “能作有情种种差别”:能为众生作种种差别利益事业。
世尊 = 如来十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Bhagavant,此字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天冠/宝冠 = 指饰以宝玉之冠。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一切智智 = Sabbannu/sabbavidu,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佛智/一切种智 = 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三智之一。
是薄伽梵,为诸众生宣说观心妙门已,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大善男子!我为众生已说心地,亦复当说发菩提心大陀罗尼,令诸有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速圆妙果。”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
“彼菩提心,说何名发?
= 现在世尊要令众生发菩提心,到底说什么是心?如何叫做发?又以什么为菩提心?
“善哉!世尊!愿为解说,断诸疑网,令趣菩提。”
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诸心法中起众邪见,为欲除断六十二见种种见故,心心所法我说为空,如是诸见无依止故。
心心所 = 指心王与心所。心,指眼识等之心王。心所从属于心王,系与心王相应之精神作用,旧译作心数。心王唯取对象之全体(即总相),心所则取对象之全体与部分(即别相)。
六十二见 = 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六十二种错误见解。
|
||
过去世所起常见
|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
能回忆前世多劫事,世间转变隐显,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
|
能回忆前世多生事,且能忆诸生无间自在,世间转变隐显。
|
||
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
|
||
由于思维不如实。
|
||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
从大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
|
听梵王说或辗转听说,大种无常心是常住,或心是无常大种常住。
|
||
从戏忘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忘失念的众生常住不变,戏忘失念者为无常。
|
||
从意愤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意愤相视的众生常住不变,意愤相视者为无常。
|
||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
||
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
|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
||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
||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
||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
从无想有情天殁生于世间,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
|
思维推论,认为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
||
未来世所起断见
|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
||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
||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
||
死后我有边、有想。
|
||
死后我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有一想。
|
||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
||
死后我有小想。
|
||
死后我有无量想。
|
||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
||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
||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
||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
||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
|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
||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
||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
||
死后我有边、无想。
|
||
死后我无边、无想。
|
||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
||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
||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盘论
|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譬如丛林蒙密茂盛,师子、白象、虎、狼恶兽,潜住其中,毒发害人,迥绝行迹。
= “迥绝行迹”:使行人绝迹。
蒙(méng) = 草名。(蒙受[suffer
from]/幼稚,暗昧不明[ignorant;naive;uncultured]/承继,继承[inherit;succeed]/茂盛[flourishing]。)
迥(jiǒng) = 遥远[far]。(僻远的处所[out-of-the-way place]/差得远;截然不同[far
from]。)
“时有智者以火烧林,因林空故,诸大恶兽无复遗余;心空见灭亦复如是。
= 使诸恶兽,没有藏身之所,不再危害行人;心空而邪见自灭,也像林空而兽绝迹一样。
遗(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wèi = 给予;馈赠[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又善男子!以何因缘,立空义耶?
“为灭烦恼从妄心生,而说是空。
妄心 = 指虚妄分别之心。即杂染虚假,生灭转变之心。即指能生起善恶业之妄识。大乘起信论所举之四种薰习中,即有‘妄心薰习’之说。由妄心而生之境界,称为妄境界;盖诸法之本体,本来无自性而不可得,然因妄缘之故,以为实有,故妄境界又称妄法、妄境、妄有。又由虚妄之因缘所现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乃凡夫有情之烦恼执着,称为妄尘。此外,以妄心分别计度事物,称为妄计。
“善男子!若执空理为究竟者,空性亦空,执空作病,亦应除遣。
= 这执空为究竟实有,一样成病,也应该除遣。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
“何以故?若执空义为究竟者,诸法皆空无因无果,路伽耶陀有何差别?
缚摩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 = Vamalokayata,意译作左顺世、逆世间行。谓行左道之顺世外道,为古代印度外道之一派。顺世外道主张最极端的唯物论见解,认为人生之目的乃在享受快乐,故被贬称为左顺世。北齐隐士刘虬注法华时,将之区分为顺世、左顺世两种,以顺世外道类比为重礼仪名教之儒墨者流,而以左顺世类比为弃仁绝义之老庄者流。现存梵文法华经中,相当于逆路伽耶陀处为Lokayatamantradharana,意为‘持顺世之秘密辞者’,西藏之译本亦与此同,皆无缚摩(Vama)之语。Vamalokayata恐与大乘入楞伽经卷四中之咒术词论(Mantrapratibhana)同义。
恶论/世论 = Lokayatika,指与世尊同时代的顺世外道之言论。彼外道之徒党每谓宇宙事物均属自然而生,自然而灭,非由天神,非由自性而来者。举凡孔雀鸾凤、山石草木、色形差别等,无不自然而存在。又谓人之灵魂智力乃附于身体者,身体合四大而成,我亦随之自然而起;人若命终,四大分散,神我即灭,故一切实无善恶报应可言,唯顺应目前之欢乐为人生终极之目的。以此一论调,彼辈被称为顺世外道,而备受沙门与婆罗门之诟病。
“善男子!如阿伽陀药,能疗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药随病除;无病服药,药还成病。
= “药随病除”:病愈当然不要再服药了。
= “无病服药,药还成病”:如果无病而服药,药是会使人致病的。
阿伽陀药 = Agada,原意为健康、长生不死、无病、普去、无价,后转用作药物名称,尤指解毒药而言。阿伽陀药又称不死药、丸药。此药灵奇,价值无量,服之能普去众疾。
“善男子!本设空药,为除有病,执有成病,执空亦然。
“谁有智者,服药取病?
“善男子!若起有见,胜起空见,空治有病,无药治空。
= 若起执有之见,比起执空来,还要好一点,因空药可以治有,但是无药可以治空病。
“善男子!以是因缘,服于空药,除邪见已,自觉悟心,能发菩提。
“此觉悟心,即菩提心,无有二相。
“善男子!自觉悟心,有四种义。
“云何为四?谓诸凡夫有二种心,诸佛菩萨有二种心。
“善男子!凡夫二心,其相云何?
“一者眼识乃至意识,同缘自境,名自悟心;二者离于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缘境,名自悟心。
“善男子!如是二心,能发菩提。
“善男子!贤圣二心,其相云何?
“一者观真实理智;二者观一切境智。
理智 = 理乃所观之道理,智乃能观之智慧。真如之理与悟得此理之智慧相应,称为理智相应。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一致者,称为理智冥合。
境智 = 境与智之并称。境即所观之境界,智即能观之智慧。境智合一即称境智冥合。
“善男子!如是四种名自悟心。”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世尊!心无形相,亦无住处。
“凡夫行者最初发心,依何等处?观何等相?”
= 那么凡夫修行人,最初发心的时候,当依何等处所,观想什么相状以修呢?
佛言:善男子!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
臆(yì) = 胸骨[breastbone]。(胸部[chest]/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朗(lǎng) = 明亮[light;bright]。(声音清晰响亮[loud and clear]/明察[sharp-minded]。)
“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
冥(míng) = 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昏暗[dark;obscure;dim]。(静默[quiet]/虚空渺茫[void;hollow]/愚昧[dull;muddle-headed]/通“溟”。海[ocean;sea]/同“瞑”。闭上眼睛[close]。)
澄(chéng) = 水静而清[limpid;clear]。(清澈,透明[clean;transparent]/让水中物沉淀;使清静;使清明[precipitate;clarify]。)
澈(chè) = 水清[clear;limpid]。(通,达[all through;penetrating]。)
“月即是心,心即是月。
“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结此手印,持念观察大菩提心微妙章句,一切菩萨最初发心清净真言:
“‘唵(一)菩地(二)室多(三)牟致波(二合四)陀耶(五)弭(六)’
唵(ǎn) = 把手里握着的粒状或粉末状的东西塞进嘴里[put
sth.into mouth]/佛教咒语的发声字[om]。(根据吠陀经的传统,“唵”这个音节在印度教里非常神圣,它认为“唵”是宇宙中所出现的第一个音,也是婴儿出生后所发出的第一个音。 佛教受印度教影响,也认为这是一个圣洁音节,不少密宗咒语都以“唵”字作开首,如著名的六字真言
“唵嘛呢叭咪吽”。)
牟(móu) = 厶象气从口出。牛叫声[bellow]。
弭(mǐ) = 角弓,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horn bow]。
“此陀罗尼具大威德,能令行者不复退转。
“去来现在一切菩萨在于因地初发心时,悉皆专念持此真言,入不退地,速圆正觉。
“善男子!时彼行者端身正念,都不动摇,系心月轮,成熟观察,是名菩萨观菩提心成佛三昧。
成熟(chéng shú) =
果实或谷物成长到可收获的程度[ripe;mature;opportune]。/比喻事物达到一个完全成长的阶段,达到接近完善的程度。
“若有凡夫修此观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恶及一阐提,如是等罪,尽皆消灭,即获五种三摩地门。
四重五逆 = 指四重罪与五逆罪。四重罪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五逆罪于小乘所说为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僧等弃坏恩田、福田之五种罪业;大乘所说则一为破坏寺塔,二为毁谤声闻、缘觉与大乘法,三为妨害出家人修行或杀害之,四为犯小乘五逆之一,五为否定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教唆他人行十恶。
一阐底迦/一颠迦/一阐提柯/阐提/一阐提 = Icchantika,此语原意为‘正有欲求之人’,故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极欲、大贪、无种性、烧种,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法相宗仍主张有不能成佛之众生存在;天台、华严及其他大乘诸宗,则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故一阐提能否成佛,犹为教界争论之问题。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
||
杀生
|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
身
|
不与取/偷盗
|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
|
欲邪行/邪淫
|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
|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妄语
|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
口
|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
|
粗恶语/恶口
|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
|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
|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贪
|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
意
|
嗔恚/嗔怒/恚/怒/嗔
|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
|
无明/愚痴/痴
|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
“云何为五?一者刹那三昧,二者微尘三昧,三者白缕三昧,四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微尘 = Anu-raja,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
缕(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云何名为刹那三味?谓暂想念满月而住,譬如猕猴身有所系,远不得去,近不得停,唯困饥渴,须臾住止;凡夫观心亦复如是,暂得三昧,名为刹那。
猕(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困(kùn) = 从囗,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废弃的房屋[tumble-down
house]。(穷;贫困[poor]/困难;苦难[difficulty]/劳倦;疲倦[tired;weary]/阻碍[hinder]。)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云何名为微尘三昧?谓于三昧少分相应,譬如有人常自食苦,未曾食甜,于一时中,得一尘蜜,到于舌根,增胜欢喜,倍生踊跃,更求多蜜。
“如是行者,经于长劫食众苦味,而今得与甘甜三昧少分相应,名为微尘。
“云何名为白缕三昧?谓凡夫人,自无始时,尽未来际,今得此定,譬如染皂,多黑色中,见一白缕。
= 譬如染色的布,在全是黑色之中,得见一缕白色。
皂(zào) = 皂斗[oak seed]/一种洗涤用品,肥皂的略称[soap]/黑色[black]。
“如是行者,于多生死黑暗夜中,而今方得白净三昧,名之为缕。
“云何名为起伏三昧?所谓行者观心未熟,或善成立、未善成立,如是三味犹称低昂,名为起伏。
= 这是说行者观心尚没有成熟,有时定胜烦恼,有时烦恼胜定,这样的三昧,好像天秤两端,互相高低不定,所以名为起伏三昧。
昂(áng) = 仰起,抬起[hold <one's head>
high]。
“云何名为安住三味?修前四定,心得安住,善能守护,不染诸尘。
“如人夏中,远涉沙碛,备受炎毒,其心渴乏,殆无所堪,忽得雪山甘美之水、天酥陀等,顿除热恼,身意泰然,是故三味名为安住。
涉(shè) = 趟水过河[wade;ford]。(泛指渡水[cross <a river>]/行走[walk]/入,进入[enter]。)
碛(qì) = 浅水中的沙石;沙石浅滩 [pile of sand and gravel in water;moraine]。(沙漠[desert]。)
沙碛(shā qì) = 沙漠。
炎(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殆(dài) = 危险[danger]。(假借为“怠”。懒惰[lazy;idle]/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nearly]。)
天酥陁(tiān sū tuó) = 亦作“天苏陁”、“天须陀”。一种类似甜羹的食品。
泰(tài) = 安定平和[peaceful]。(大之极,极大[maximal;great]/极[extreme]。)
“入此定已,远离惑障,发生无上菩提之芽,速登菩萨功德十地。”
= 速登菩萨的十地功德。
尔时,会中无量人天闻此甚深诸菩萨母不可思议大陀罗尼已,九万八千诸菩萨等证欢喜地,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极喜地/初欢喜地/初地/欢喜地 = Pramudita-bhumi,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