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4日星期五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第二(下)


卷三

报恩品第二(下)

尔时,王舍大城东北八十由旬,有一小国名增长福。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于彼国中,有一长者名曰智光,其年衰迈,唯有一子。
(mài) = 远行[journey](时光流逝[pass]/[old])
其子恶性,不顺父母,所有教诲,皆不能从。
遥闻释迦牟尼如来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浊恶世无量众生,宣说大乘报恩之法。

王舍城
Raja-gaha,中印度摩羯陀国之都城。此城为佛陀传教中心地之一,附近有著名之释尊说法地:迦兰陀竹园、灵鹫山等。相传佛陀入灭后第一次经典结集在此举行。
#灵鹫山 = Gijjha-kuta,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摩竭提国/摩揭陀国 = Magadha,中印度之古国。意译无害国、不恶处国、致甘露处国、善胜国。王舍城从前是摩揭陀国的国都。

父母及子,并诸眷属为听法故,齐持供具,来诣佛所,供养恭敬,而白佛言:“我有一子,其性弊恶,不受父母所有教诲。
(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倒毙;死亡。同“毙”[die]/坏,低劣[bad]/通“蔽”。遮盖,遮挡[covershield]/弊病,弊害[evil])
“今闻佛说报四种恩,为听法故,来诣佛所。
“惟愿世尊,为我等类及诸眷属,宣说四恩甚深妙义,令彼恶子生孝顺心,此世当生令得安乐。”

尔时,佛告智光:“善哉!善哉!汝为法故,来至我所,供养恭敬,乐闻是法。
“汝等谛听,善思念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为闻法要,举足下足,随其远近,所践之地,微尘数量。
= 他所经过的土地,皆化为微尘。
“以是因缘,感得金轮转轮圣王;圣王报尽,作欲天王;欲天报尽,作梵天王,见佛闻法,速证妙果。
= 因是为了听法的缘故,将会感得微尘数的金轮圣王果报。
“汝大长者及余众等,为于法故,来至我所。
“如是经过八十由旬大地微尘,一一尘数能感人天轮王果报,既闻法已,当来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经过了八十由旬土地,将这些土地化作微尘,每一微尘都能感得人天轮王果报,闻法之后,将来一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虽先说甚深四恩微妙义趣,今复为汝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最胜法王大圣主,一切人天非等伦;具诸相好以严身,智海如空无有量。
 自他利行皆圆满,名称普闻诸国土;永断烦恼余习气,善持密行护诸根。
 百四十种不共德,广大福海悉圆满;三昧神通皆具足,八自在宫常游乐。
八自在/八变化/八神变/八大自在我 = 即涅槃所含常、乐、我、净四德中,‘我’乃自在无碍之义,大我即如来法身,具足八种大自在,故称八大自在我。即:()能示一身为多身。()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大身轻举远到。()现无量类常居。()诸根互用。()得一切法无得想。()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然诸经所说略异。
 十方人天及外道,无有能难调御师;金口能宣无碍辩,虽无能问而自说。
 如大海潮时不失,亦如天鼓称天心,如是自在唯佛有,非五通仙魔梵等。
 难思劫海修行愿,证获如是大神通;我入三昧大寂室,观察诸根及药病。
 自出禅定而赞叹,三世佛法心地门,时诸长者退大心,乐住二乘自利行。
 我开大智方便教,引入三空解脱门;如来意趣莫能量,唯佛能知真秘密。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利根声闻及独觉,勤求不退诸菩萨;十二劫数共度量,无有能知其少分。
 假使十方凡圣智,受与一人为智者;如是智者如竹林,不能测量其少分。
 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
 我为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
 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于一劫,说悲母恩不能尽。
 我今略说于少分,犹如蚊虻饮大海,假使有人为福德,供养净行婆罗门,
(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五通神仙自在者,大智师长及善友,安置七珍为堂殿,及以牛头栴檀房,
栴檀/旃檀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疗治万病诸汤药,盛满金银器物中,如是供养日三时,乃至数盈于百劫,
一日三时 = 乃将一日区分为晨朝、日中、黄昏等三时。依印度古代之风俗,将一日分为昼三时与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则一日共有六时。
 不如一念申少分,供养悲母大恩田,福德无边不可量,算分喻分皆无比。
(shēn) = 束身。约束[restrain](舒展,通“伸”。伸展,伸张[stretch]/表明,表达[expressmake known]/明,明白[clear])
 世间悲母孕其子,十月怀胎长受苦,于五欲乐情不着,随时饮食亦同然。
 昼夜常怀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诸苦。
 若正诞其胎藏子,如攒锋刃解肢节,迷惑东西不能辩,遍身疼痛无所堪,
(zǎn) = 积聚,积蓄[accumulatehoardsave](cuán = 簇拥;围聚;聚集[assemblegather together])
 或因此难而命终,六亲眷属咸悲恼,如是众苦皆由于,忧悲痛切非口宣。
 若得平复身安乐,如贫获宝喜难量,顾视容颜无厌足,怜念之心不暂舍。
 母子恩情常若是,出入不离胸臆前,母乳犹如甘露泉,长养及时曾无竭;
(yì) = 胸骨[breastbone](胸部[chest]/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慈念之恩实难比,鞠育之德亦难量。
(jū) = 古时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皮球。最早是结毛而成。后来用毛充填皮囊而成,宋代以后才有充气的皮球[ball used in ancient China](通“育”。抚养;生育[give birth torear])
 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
 世间速疾唯猛风,举心一念过于彼。
 若有众生行不孝,令母暂时起恨心,怨念之辞少分生,子乃随言遭苦难;
 一切佛与金刚天,神仙秘法无能救。
 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一切灾难尽消除,诸天拥护常安乐。
 若能承顺于悲母,如是男女悉非凡,大悲菩萨化人间,示现报恩诸方便。
 若有男子及女人,为报母恩行孝养,割肉刺血常供给,如是数盈于一劫,
 种种勤修于孝道,犹未能报暂时恩。
 十月处于胎藏中,常衔乳根饮胎血;自为婴孩及童子,所饮母乳百斛余。
(xián) = 口含[hold in the mouth]
(hú) = 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a measuring tool]
 饮食汤药妙衣服,子先母后为常则;子若愚痴人所恶,母亦恩怜不弃遗。
 昔有女人抱其子,渡于恒河水瀑流;以沉水故力难前,与子俱没无能舍;
(bào) = 急雨,暴风雨[rainstorm](pù = 瀑布[waterfall])
 为是慈念善根力,命终上生于梵天;长受梵天三昧乐,得遇如来受佛记。
 一名大地二能生,三能正者四养育,五与智者六庄严,七名安隐八教授,
= 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
 九教诫者十与业,余恩不过于母恩。
 何法世间最富有?何法世间最贫无?
 母在堂时为最富,母不在时为最贫,母在之时为日中,悲母亡时为日没,
 母在之时皆圆满,悲母亡时悉空虚。
 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
(qiū) = 自然形成的小土山[hillockmound](泛指山[mountainhill]/荒凉的乡里[wild country])
 不惜身命奉甘旨,未曾一念亏色养;如其父母奄丧时,将欲报恩诚不及。
(zhǐ) = 味美[delicious](意思;意义[meaningpurpose]/意图;宗旨[intention]/皇帝的意见,命令[imperial decree])
(yǎn) = 突然地[suddenly]/气息微弱的样子[the breath is dying out]
 佛昔修行为慈母,感得相好金色身,名闻广大遍十方,一切人天咸稽首,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人与非人皆恭敬,自缘往昔报慈恩。
 我升三十三天宫,三月为母说真法,令母听闻归正道,悟无生忍常不退。
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mma-kh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如是皆为报悲恩,虽报恩深犹未足。
 神通第一目犍连,已断三界诸烦恼,以神通力观慈母,见在受苦饿鬼中。
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 = Moggallana,意译天抱。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Sanjaya)外道之弟子。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说示(Assaji,意译马胜),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虽然有“神通第一”之名,可是却在一次弘法经行中,死于裸形外道(亦有说为执杖梵志)的暗杀。神通第一。
 目连自往报母恩,救免慈亲所受苦,上生他化诸天众,共为游乐处天宫,
 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咸报德。
 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
 世人为子造诸罪,堕在三涂长受苦,男女非圣无神通,不见轮回难可报。
 哀哉世人无圣力,不能拔济于慈母,以是因缘汝当知,勤修福利诸功德。
 以其男女追胜福,有大金光照地狱,光中演说深妙音,开悟父母令发意。
 忆昔所生常造罪,一念悔心悉除灭,口称南无三世佛,得脱无暇苦难身。
(xiá) = 空闲,闲暇[freetimeleisure time](悠闲[leisurely and carefree])
 往生人天长受乐,见佛闻法当成佛;或生十方净土中,七宝莲华为父母;
 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同学;获六神通自在力,得入菩提微妙宫;
 皆是菩萨为男女,乘大愿力化人间;是名真报父母恩,汝等众生共修学。
 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或为父母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
一切男女我父母 = 谓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因此,就多生多劫以来之关系而言,一切男子皆可能是自己之父,一切女子亦可能是自己之母。
 如见父母等无差,不证圣智无由识。
 一切男子皆是父,一切女人皆是母,如何未报前世恩,却生异念成怨嫉。
 常须报恩互饶益,不应打骂致怨嫌;若欲增修福智门,昼夜六时当发愿;
 愿我生生无量劫,得宿住智大神通,能知过去百千生,更相忆识为父母。
 循环六趣四生中,令我一念常至彼,为说妙法离苦因,使得人天长受乐。

四生 =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以下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腹生/胎生
Jalabu-ja,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
卵生
Andaja-ja,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
因缘生/寒热和合生/湿生
Samseda-ja,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
化生
Opapatika,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劝发坚固菩提愿,修行菩萨六度门,永断二种生死因,疾证涅槃无上道。

二种生死 = 成唯识论卷八所举之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
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
变易生死
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界外(即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十方一切诸国王,正法化人为圣主,国王福德为最胜,所作自在名为天。
 三十三天及余天,恒将福力助王化,诸天拥护如一子,以是得称天子名。
 世间以王为根本,一切人民为所依,犹如世间诸舍宅,柱为根本而成立。
 王以正法化人民,如大梵王生万物,王行非法无政理,如琰魔王灭世间。
阎魔王 = Yama,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阎罗、剡魔,意译作双、双世、遮止、静息、缚、深恶胜业、可怖众、平等。阎魔王,Yama-raja,又称阎罗王、阎王魔、琰魔王、阎魔罗王、焰魔逻阇、阎摩罗社、琰魔逻阇。略称阎罗、阎逻、焰罗、剡王、阎王、死王。为鬼世界之始祖,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于上举诸译语中,双,谓兄妹共为地狱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又称双王。双世,谓并受苦与乐之意。遮止,谓遮止罪人更造恶业之意。静息,谓罪人依王所示,知己罪而静息之意。平等,则谓业镜平等,自彰其罪之意。又阎魔王之诸多异称中,以‘阎罗王’一称广为世人所知、所用。另就阎魔王之使者(天使)而论,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起世经卷四等载,阎罗王常遣老、病、死三使者至世间,明示无常之苦,以警惕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免堕于地狱中。
 王所容受奸邪人,象蹋华池等无异;如日天子照世间,国王化世亦如是。
(tà) = 同“踏”。践踏;踩[tread on]
 日光夜分虽不照,能使有情得安乐;王以非法化于世,一切人民无所依。
 世间所有诸恐怖,依王福力不能生;人民所成安隐乐,当知是王福所及。
 世间所有胜妙华,依王福力而开敷;世间所有妙园林,依王福力皆滋茂。
(mào) = 草木繁盛[luxuriantthick]
 世间所有诸药草,依王福力差诸疾;世间百谷及苗稼,依王福力皆成实。
(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chāi = 指派;派遣[assigndispatchsend on an errand])
(miáo) = 禾苗,未吐穗的庄稼。泛指初生的植物[seedlings of cereal crops](庄稼出苗[sproutgerminate])
(jià) = 种植五谷[sow grains]/谷物;庄稼[cerealscropsgrains]
 世间人民受丰乐,依王福力常自然;譬如长者有一子,智慧端严世无比,
 父母恩爱如眼目,昼夜常生护念心,国大圣王亦如是,爱念众生如一子。
 养育耆年拯孤独,赏罚之心常不二;如是仁王为圣主,群生敬仰等如来。
(qí) = [old]。古称六十岁曰耆。亦泛指寿考。
(zhěng) = 向上举[lift](救济;援救[aidrelievesave])
 仁王化治国无灾,万姓恭勤常安隐;国王无法化于世,疾疫流行灾有情。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yì) = 瘟役。(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通称[epidemic disease])
 如是一切人非人,罪福昭然无所覆;善恶法中分七分,造者获五王得二;
(zhāo) = 明亮[bright](彰明,显著[clearobvious]/显扬;显示[show])
 园林田宅悉皆然,所税等分亦如是。
 转轮圣王出现时,分作六分王得一;时诸人民得五分,善恶业报亦皆然。
 若有人王修正见,如法化世名天主;以依天法化世间,毗沙门王常拥护;

护国四王/四大天王/四王/护世四天王 = 即持国(东方)、增长(南方)、广目(西方)、多闻(北方)四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四方之半腹,常守护佛法,护持四天下,令诸恶鬼神不得侵害众生,故称护世,又称护国。
负责守护
率领
东方持国天王
Dhata-rattha,音译为提头赖吒。“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或阮琴,有两义:一、弦乐器松紧要适中,太紧则易断,太松则声不响,表行中道之法;二、是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
东胜神洲
乾闼婆、毗舍遮
南方增长天王
Virulhaka,音译为毗楼勒叉。“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手握宝剑,有两义:一、宝剑象征智慧,慧剑斩烦恼;二、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南瞻部洲
鸠槃荼、薜荔多
西方广目天王
Virupakkha,音译为毗楼博叉。“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手缠一条龙或是蛇,有两义:一、表世间多变之意,二、是龙神的首领。另一手上拿着宝珠,表内心不变之意。
西牛贺洲
龙、富单那
北方多闻天王
Vessavana,音译为毗沙门。“多闻”意为颇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左手卧银鼠,右持宝伞<或作宝幡>,有两义:一:伞盖代表要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受外面环境染污;二、用以遮蔽世间,避免魔神危害,以护持人民财富。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北俱芦洲
夜叉、罗刹

 及余三天罗刹众,皆当守护圣王宫。
罗刹娑/罗刹 =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kh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圣王出世理国时,饶益众生成十德:一名能照于国界,二名庄严于国土,
= 成就十德:一名能照,以智慧眼,照世间故;二名庄严,以大福智,庄严国故。
 三名能与诸安乐,四名能伏诸怨敌,五名能遮诸恐怖,六名修集诸圣贤,
 七名诸法为根本,八名护持于世间,九名能作造化功,十名国界人民主。
= 七名法本,万姓安住,依国王故;八名持世,以天王法,持世间故;九名业主,善恶诸业,属国王故;十名人主,一切人民,王为主故。
 若王成就十胜德,梵王帝释及诸天,夜叉罗刹鬼神王,隐身常来护国界。
 龙王欢喜降甘雨,五谷成熟万姓安,国中处处生珍宝,人马强力无怨敌,
 如意宝珠现王前,境外诸王自宾伏。
(bīn) = 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guestvisitor](服从,归服[be vassal of])
 若生不善于王国,一念起心成众恶,是人命终堕地狱,受苦永劫无出期,
 若有勤神助国王,诸天护念增荣禄。
荣禄(róng lù) = 谓功名利禄。
(lù) = 福气、福运[happiness](官吏的俸给[salary])
 智光长者汝应知,一切人王业所感,诸法无不因缘成,若无因缘无诸法。
 说无生天及恶趣,如是之人不了因,无因无果大邪见,不知罪福生妄计。
 王今所受诸福乐,往昔曾持三净戒,戒德熏修所招戚,人天妙果获王身。

菩萨三聚戒/三聚清净戒/三聚圆戒/三聚戒/三聚/三聚净戒 = Tri-vidhanisilani,指大乘菩萨之戒法。聚,种类之意。以此三聚之戒法,无垢清净,含摄大乘诸戒,圆融无碍,故称三聚净戒、三聚圆戒。
律仪戒/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摄律仪戒
Samvara-sila,摄,摄尽、总摄之意。即遵守佛教制定之各种戒律,积善防恶;为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受之戒,其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接善戒/摄善法戒
Kusala-dharma-samgrahaka-sila,誓愿实践一切善法之戒。即修习诸善,以一切善法为戒者。
饶益有情戒/饶益众生戒/接生戒/利众生戒/摄众生戒
Sattvartha-kriya-sila,即饶益众生之戒法。

 若人发起菩提心,愿力资成无上果,坚持上品清净戒,起居自在为法王,
 神通变化满十方,随缘普济诸群品。
 中品受持菩萨戒,福得自在转轮王,随心所作尽皆成,无量人天悉遵奉。
 下上品持大鬼王,一切非人咸率伏,受持戒品虽缺犯,由戒胜故得为王。
 下中品持禽兽王,一切飞走皆归伏,于清净戒有缺犯,由戒胜故得为王。
 下下品持琰魔王,处地狱中常自在,虽毁禁戒生恶道,由戒胜故得为王。
 以是义故诸众生,应受菩萨清净戒,善能护持无缺犯,随所生处作人王。
 若有不受如来戒,尚不能得野干身,何况能感人天中,最胜快乐居王位?
野干 = 狐狸[fox]
 是故王者非无因,戒业精勤成妙果。
 国王自是人民主,慈恤如母养婴儿,如是人王有大恩,抚育之心难可报。
(xù) = 忧虑[worry](周济[help out]/怜悯[pitysympathize])
(fǔ) = 抚摩[stroke](照料使健全生长;养育[foster]/官名。巡抚的简称[provincial governor])
 以是因缘诸有情,若能修证大菩提,于诸众生起大悲,应受如来三聚戒。
 若欲如法受戒者,应当忏罪令消灭,起罪之因有十缘,身三口四及意三。
 生死无始罪无穷,烦恼大海深无底,业障峻极如须弥,造业由因二种起。
(jùn) = 高而陡峭[high and precipitous]
 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
种子生现行 = 略称种生现。指由吾人心识内之‘种子’而形成诸法之现行。亦即存在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中之无数种子,生起现前存在之诸多事物;而‘种子’与‘现行’两者之间,‘同一刹那,不相隔时。
藏识 = 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
 近障人天妙乐果,远障无上菩提果;在家能招烦恼因,出家亦破清净戒。
 若能如法忏悔者,所有烦恼悉皆除,犹如劫火坏世间,烧尽须弥并巨海。
 忏悔能烧烦恼薪,忏悔能往生天路,忏悔能得四禅乐,忏悔雨宝摩尼珠,
 忏悔能延金刚寿,忏悔能入常乐宫,忏悔能出三界狱,忏悔能开菩提华,
 忏悔见佛大圆镜,忏悔能至于宝所。
 若能如法忏悔者,当依二种观门修:一者观事灭罪门,二者观理灭罪门。
 观事灭罪有其三,上中下根为三品。
 若有上根求净戒,发大精进心无退,悲泪泣血常精恳,哀感遍身皆血现;
(kěn) = 诚恳,真诚[earnestlygenuinely]
 系念十方三宝所,并余六道诸众生;长跪合掌心不乱,发露洗心求忏悔:
 惟愿十方三世佛,以大慈悲哀愍我!
 我处轮回无所依,生死长夜常不觉;我在凡夫具诸缚,狂心颠倒遍攀缘;
 我处三界火宅中,妄染六尘无救护;我生贫穷下贱家,不得自在常受苦;
 我生邪见父母家,造罪依于恶眷属;惟愿诸佛大慈尊,哀愍护念如一子!
 一忏不复造诸罪,三世如来当证明,如是勇猛忏悔者,名为上品求净戒。
 涕泪交横不觉知,遍身流汗哀求佛,发露无始生死业,愿大悲水洗尘劳,
尘劳 =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涤除罪障净六根,施我菩萨三聚戒。
 我愿坚持不退转,精修度脱苦众生,自未得度先度他,尽未来际常无断。
 如是精勤勇猛者,不惜身命求菩提。
 若有下根求净戒,发是无上菩提心,涕泪悲泣身毛竖,于所造罪深惭愧,
(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对于十方三宝所,及以六道众生前,至诚发露无始来,所有恼乱诸众生,
 起于无碍大悲心,不惜身命悔三业。
 已作之罪皆发露,未作之恶更不造,如是三品忏诸罪,皆名第一清净戒。
 以惭愧水洗尘劳,身心俱为清净品,诸善男子汝当知,已说净观诸忏悔。
 于其事理无差别,但以根缘应不同,若欲修习观正理,远离一切诸散乱,
事理不二 = 因缘生之有为法为事,不生不灭之无为法为理。事虽随缘而生,而不生不灭之理即寓乎其中;理虽为凝然不动、寂静无为之真如,然非由缘生之事则无以彰显之。由是,即事即理,即理即事,称为事理不二。
根缘 = 人之根性与境遇之缘务。
 着新净衣跏趺坐,摄心正念离诸缘,常观诸佛妙法身,体性如空不可得。
 一切诸罪性皆如,颠倒因缘妄心起,如是罪相本来空,三世之中无所得。
 非内非外非中间,性相如如俱不动,真如妙理绝名言,唯有圣智能通达。
 非有非无非有无,非不有无离名相,周遍法界无生灭,诸佛本来同一体。
 惟愿诸佛垂加护,能灭一切颠倒心,愿我早悟真性源,速证如来无上道!
 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观妙理空,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净戒。
 若人观知实相空,能灭一切诸重罪,犹如大风吹猛火,能烧无量诸草木;
 诸善男子真实观,名为诸佛秘要门。
 若欲为他广分别,无智人中勿宣说;一切凡愚众生类,闻必生疑心不信。
 若有智者生信解,念念观察悟真如;十方诸佛皆现前,菩提妙果自然证。
 善男子等我灭后,未来世中净信者,于二观门常忏悔,当受菩萨三聚戒。
 若欲受持上品戒,应请戒师佛菩萨:请我释迦牟尼佛,当为菩萨戒和上;
戒和尚/得戒和尚/戒师/戒和上 = 授戒之和尚,为授戒之本主。指对出家或在家之佛教徒授戒之僧人。所授之戒律有五戒、十戒、具足戒等。其中新学沙弥受具足戒时,须有三师及七证师,戒和上即为此十师之首,于戒坛上,亲自授戒。三师之一。
 龙种净智尊王佛,当为净戒阿阇黎;未来导师弥勒佛,当为清净教授师;
龙种净智尊王佛/龙种上佛/龙种尊/龙尊王/龙尊/龙种上智尊王佛 = 为文殊菩萨之本地名。异称甚多。
阿阇黎/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阇梨/阿阇梨 = Acariya,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时已普遍使用。

十师/十僧/三师七证 = 三师与七证师之并称。指比丘受具足戒时,戒场中必须具足之戒师人数。七证师则指证明受戒之七位莅会比丘。凡此十师均须于受戒前恭请之。
戒和尚
指正授戒律之和尚。乃比丘得戒之根本及其归投处,故必至诚三请之。凡担任戒和尚者,其戒腊须在十年以上,并严守戒法,具足智慧,堪能教授弟子。
羯磨师
即读羯磨文之阿阇梨,主持白四羯磨授戒仪式。羯磨师为诸比丘受戒之正缘,若无羯磨师秉承圣法,则法界善法无从生起。担任此职者,其戒腊须在五年以上。
教授师
即教授威仪作法,为众人引导开解者。其戒腊亦须在五年以上。

 现在十方两足尊,当为清净证戒师;十方一切诸菩萨,当为修学戒伴侣;
 释梵四王金刚天,当为学戒外护众;奉请如是佛菩萨,及以现前传戒师,
 普为报于四恩故,发起清净菩提心。
 应受菩萨三聚戒,饶益一切有情戒,修摄一切善法戒,修摄一切律仪戒。
 如是三聚清净戒,三世如来所护念;无闻非法诸有情,无量劫中未闻见。
 唯有过去十方佛,已受净戒常护持,二障烦恼永断除,获证无上菩提果。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烦恼障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所知障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未来一切诸世尊,守护三聚净戒宝,断除三障并习气,当证正等大菩提。

三重障/三障 = Triny avaranani,三种障碍。指障碍圣道及其前加行善根之烦恼障、业障、异熟障。
惑障/烦恼障
Klesavarana,本性炽然具足贪、嗔、痴三烦恼,致难生厌离,难教诲,难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此亦即指恒起之烦恼。
业障
Karmavarana,即五无间业。乃由身口意所造作之不善业。
报障/果报障/异熟障
Vipakavarana,以烦恼、业为因,所招感之三恶趣等果报。

 现在十方诸善逝,俱修三聚净戒因,永断生死苦轮回,得证三身菩提果。
 超越生死深大海,菩萨净戒为船筏;永断贪瞋痴系缚,菩萨净戒为利剑。
(fá) = 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raft]
 生死险道诸怖畏,菩萨净戒为舍宅;息除贫贱诸苦因,净戒能为如意宝。
 鬼魅所着诸疾病,菩萨净戒为良药;人天为王得自在,三聚净戒作良缘。
(mèi) = 传说中的精怪[evil spiritdemon]
 及余四趣诸王身,净戒为缘获胜果;是故能修自在因,当得为王受尊贵。
四趣 = 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之四恶趣也。
 应先礼敬十方佛,日夜增修清净戒,诸佛护念常受持,戒等金刚无破坏。
 三界诸天诸善神,卫护王身及眷属,一切怨敌皆归伏,万姓欢娱感王化。
(yú) = 快乐,欢娱[amusementjoypleasure](戏乐,使欢乐[give pleasure toamuseenliven])
 是故受持菩萨戒,感世出世无为果;三宝常住化于世,恩德广大不思议。
 过未及现劫海中,功德利生无休息;佛日千光恒照世,利益群生度有缘。
 无缘不睹佛慈光,犹如盲者无所见;法宝一味无变易,前佛后佛说皆同。
 如雨一味普能沾,草木滋荣大小别;众生随根各得解,草木禀润亦差殊。
(zhān) = 古水名[Zhan River](假借为“霑”。浸润;浸湿[moistensoak])
(bǐng) = 给予谷物[grant grain](赋予;给与[bestow ongive]/承受[bear]/报告[report])
 菩萨声闻化众生,如大河水流不竭;众生无信化不被,如处幽冥日难照。
 如来月光甚清凉,能除众暗亦如是;犹如覆盆月不照,迷惑求生亦如是。
(pén) = 从皿,分声。皿,泛指盘碗一类器具。盛东西或洗涤用的器皿[basinpottub]
 法宝甘露妙良药,能治一切烦恼病;有信服药证菩提,无信随缘堕恶道。
 菩萨声闻常在世,无数方便度众生,能有众生信乐心,各入三乘安乐位。
 如来不出于世间,一切众生入邪道,永离甘露饮毒药,长溺苦海无出期。
 佛日出现三千界,放大光明照长夜,众生如睡不觉知,蒙光得入无为室。
 如来未说一乘法,十方国土悉空虚,发心修行成正觉,一切佛土皆严净。
(wèi) =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did<have> notnot yetnever]
 一乘法宝诸佛母,三世如来从此生,般若方便无间修,解脱道成登妙觉。
 若佛菩萨不出现,世间众生无导师,生死险难无由过,如何得至于宝所。
 以大愿力为善友,常说妙法令修行,趣向十地证菩提,善入涅槃安乐处。
 大悲菩萨化世间,方便引导众生故,内秘一乘真实行,外现缘觉及声闻。
 钝根小智闻一乘,怖畏发心经多劫;不知身有如来藏,唯欣寂灭厌尘劳。
 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若遇善友发大心,三种炼磨修妙行。
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赖耶/梨耶/阿赖耶识 =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阿赖耶《阿含经》中已经出现,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
白四羯磨/三羯磨/白四/一白三羯磨 = 授戒之作法。于僧团中,凡有关受戒之承诺、重罪之处分,或治罚、灭诤等重大事件,必须于羯磨师四人以上之僧众面前进行议决,其议决之程序即为一白三羯磨。白,谓告白,即对大众宣告某人行授戒作法之表文。一白,谓读表白文一次。羯磨,为梵语karma 之音译。意译为业、办事、作法等,为授戒作业之义,亦是一种表白之文,即记授戒法于受者之表文。三羯磨者,即三度宣读授戒作业之表文。总此一白与三羯磨,计读四次表白文,故称白四、白四羯磨,为授戒作法中之最慎重者。
 永断烦恼所知障,证得如来常住身,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
 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
 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十方一切大圣主,修是四法证菩提。
 汝诸长者大会众,及未来世清信士,如是四法菩萨地,要当修习成佛道。
 善男子等应谛听,如来所说四恩者,佛宝之恩最为上,为度众生发大心,
 三僧企耶大劫中,具修百千诸苦行,功德圆满遍法界,十地究竟证三身。
 法身体遍诸众生,万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灭无来去,不一不异非常断。
 法界遍满如虚空,一切如来共修证,有为无为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净。
 法身本性如虚空,远离六尘无所染,法身无形离诸相,能相所相悉皆空。
 如是诸佛妙法身,戏论言辞相寂灭,远离一切诸分别,心行处灭体皆如。
心行处灭 = 心行之处灭绝,谓不及思虑分别之境地。
 为欲证得如来身,菩萨善修于万行,智体无为真法性,色心一切诸佛同。
 譬如飞鸟至金山,能使鸟身同彼色,一切菩萨如飞鸟,法身佛体类金山。
 自受用身诸相好,一一遍满十方刹,四智圆明受法乐,前佛后佛体皆同。

四智/四智心品 = 佛果之四智。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依唯识宗所说,成佛以后,烦恼即转变为智慧。此种智慧可分四种,其第四种(即第八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智,此即大圆镜智。
大圆镜智
Adarsa-jnana,即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此种佛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形像,密教称为金刚智。
平等智/平等性智
Samata-jnana,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妙观察智
Pratyaveksana-jnana,即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之智,乃转第六意识所得者。
作事智/成所作智
Krtyanusthana-jnana,即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得之智。盖自证化他之二利应作,故称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必得成就,故称成。

 虽遍法界无障碍,如是妙境不思议,是身常住报佛土,自受法乐无间断。
 他受用身诸相好,随机应现无增减,为化地上诸菩萨,一佛现于十种身。
 随所应现各不同,展转倍增至无极,称根为说诸法要,令受法乐入一乘。
 彼获神通渐增长,所悟法门亦如是,下地菩萨起智慧,不能了达于上地。
 能化所化随地增,各随本缘为所属,或一菩萨多佛化,或多菩萨一佛化。
本缘 = 与‘本生’同义。指有关释尊、弥陀、弥勒等佛菩萨,或佛弟子等,于过去世之永劫中,受生为各种不同的趣类、身形、角色、身分等,而行菩萨道之故事。这类故事在经典中被归纳为本缘部,称为本生经、本生谭,为九部经(或十二部经)之一。
 如是十佛成正觉,各坐七宝菩提树,前佛入灭后佛成,不同化佛经劫现。
 十佛所坐莲华台,周遍各有百千叶,一一叶中一佛土,即是三千大千界。
 一一界中有百亿,日月星辰四大洲,六欲诸天及四禅,空处识处非想等。
 其四洲中南赡部,一一各有金刚座,及以菩提大树王,尔所变化诸佛身,

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天下/一四天下/四大部洲/四大洲/四洲 = Catvaro dvipah,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东毗提诃洲<Pubb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i-suvann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
<Apara-goyana>
#旧云西瞿耶尼,新称瞿陀尼<Godaniya>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北拘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一时证得菩提道,转妙法轮于大千,菩萨缘觉及声闻,随所根宜成圣果。
 如是所说三身佛,最上无比名为宝;应化二身所说法,教理行果为法宝,
 诸佛以法为大师,修心所证菩提道,法宝三世无变易,一切诸佛皆归学,
 我今顶礼萨婆若,故说法宝为佛师。
佛智/一切种智 = Sarvatha-nana。三智之一。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
 或入猛火不能烧,应时即得真解脱;法宝能摧生死狱,犹如金刚碎万物;
 法宝能作坚牢船,能渡爱河超彼岸;法宝能与众生乐,譬如天鼓应天心;
 法宝能济众生贫,如摩尼珠雨众宝;法宝能为三宝阶,闻法修因生上界;
 法宝金轮大圣王,以大法力破四魔;法宝能为大宝车,能运众生出火宅;
 法宝能为大导师,能引众生至宝所;法宝能吹大法螺,觉悟众生成佛道;
(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法宝能为大法灯,能照生死诸黑暗;法宝能为金刚箭,能镇国界伏诸怨。
 三世如来所说法,能利众生脱苦缚,引入涅槃安乐城,是名法宝恩难报。
 智光长者汝谛听,世出世僧有三种,菩萨声闻圣凡众,能益众生为福田。
 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
 一切世界诸有情,闻名见身及光相,并见随类诸化现,皆成佛道难思议。
 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为欲成熟诸众生,
 处于第四兜率天,四十九重如意殿,昼夜恒说不退行,无数方便度人天。
四十九重摩尼殿/四十九重如意殿 = 指兜率天上以如意宝珠铸造之四十九重宝殿。如意,梵语Mani,音译摩尼,故四十九重如意殿亦即四十九重摩尼殿。
 八功德水妙华池,诸有缘者悉同生,我今弟子付弥勒,龙华会中得解脱。
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八功德水 =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于末法中善男子,一抟之食施众生,以是善根见弥勒,当得菩提究竟道。
(tuán) = 把东西捏聚成团[knead]([round])
 舍利弗等大声闻,智慧神通化群生。
 若能成就解脱戒,真是修行正见人,为他说法传大乘,如是福田为第一。
 或有一类凡夫僧,戒品不全生正见,赞咏一乘微妙法,随犯随悔障消除,
 为诸众生成佛因,如是凡夫亦僧宝。
 如郁金华虽萎悴,犹胜一切诸妙华,正见比丘亦如是,四种轮王所不及。
郁金 = Kunkuma,属球根植物,可制成染料,花可作香,称为郁金香。产于北印度喀什米尔、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等地。
(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cuì) = 忧愁,悲伤[sad](衰弱;疲萎[weaktired])
 如是四类圣凡僧,利乐有情无暂歇,称为世间良福田,是名僧宝大恩德。
(xiē) = 休息[rest](停止,中止活动[stop work]/竭,尽,到了尽头[come to an end])
 如我所说四恩义,是名能造世间田,一切万物从是生,若离四恩不可得。
 譬如世间诸色尘,能造四大而得生,有情世间亦复然,由彼四恩得安立。”

尔时,智光长者及诸子等,闻佛所说四种大恩,得未曾有,欢喜合掌,而白佛言:“善哉!善哉!大慈世尊!为浊恶世不信因果,不孝父母邪见众生,说真妙法,利乐世间。
“惟愿世尊,说报恩义。
“我等既悟甚深四恩,而今未知修何善业而报是恩?”

佛告长者:“善男子等!我为五百长者先已广说,而今为汝略说少分。
“若善男子、善女人,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精勤修行十波罗蜜,若有所得,未名报恩。
“若人须臾能行一善,心无所得,乃名报恩。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触无所得,乃成佛道,化诸众生。
“若有净信善男子等,得闻是经,信解、受持、解说、书写,以无所得,三轮体空,窃为一人说四句法,除邪见心,趣向菩提,是即名为报于四恩。
(qiè) = [steal](盗贼[thief]/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in privatesecretly])

三轮体空 = 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着之相,称为三轮体空。
施空
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
受空
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
施物空
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

“何以故?是人当得无上菩提,展转教化无量众生,令入佛道,三宝种子永不断绝。”

尔时,智光长者闻是偈已,得忍辱三味,厌离世间,得不退转。
时诸子等八千人俱得此三味,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四万八千人亦证三昧,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