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阿兰若品第五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常精进,承佛威神,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兰若处是菩提道场,若有发心求菩提者,不应舍离阿兰若处。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n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
“是兰若中有多众生,虎、豹、豺、狼、毒虫、恶兽,乃至飞鸟及与猎师,不识如来,不闻正法,又不敬僧。
豺(chái) = 野兽名。形似犬而残猛如狼,俗名豺狗[jackal]。
“此诸有情,无复善根,远离解脱,何故如来令修学人住阿兰若速得成佛?
“惟愿世尊,为诸众生分别解说,决疑令喜,发菩提心,使不退转。”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大慈,问于如来清净解脱,饶益未来诸修行者,功德无量。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演说阿兰若处种种功德。”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如汝所说,阿兰若处得成圣者,山林之中多诸众生,以何因缘,不得成佛,是义不然。
= 那么山林之中,很多的众生,又是什么缘故,不能够成佛?
“所以者何?彼诸众生不识三宝,不知厌足,不识善恶,于山林中,虽有世间种种珍宝,而不能知伏藏之处;菩萨摩诃萨即不如是。
= 虽然蕴藏着各种世间珍宝,也是不识不知。
“善男子!菩萨能知佛法僧宝是出世宝,七珍伏藏是世间宝,悉能辨其种种色相,知其所在而不贪求,亦不乐见,何况取乎!
七珍/七宝 = Satta
ratana,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砗磲(chē qú)
|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
玛瑙
|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
赤珠
|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
珍珠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
玫瑰
|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
琥珀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
珊瑚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
“菩萨出家,发坚固心,不惜身命,舍离父母、六亲眷属,乐住山林。
六亲(liù qīn) = 古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亲戚,亲人[the six relations <father,mother,elder brothers,younger brothers,wife,children>;one’s kin]。
“常作是念:‘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劫尽之时,七日并出,火灾炽然,焚烧万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及七金山、铁围山等,时至皆散;三界之顶非非想天,八万劫尽,还生下地;转轮圣王,千子围绕,七宝眷属,四洲咸伏,寿命报尽,须臾不停。
= “还生下地”:仍然会堕落下界。
= “须臾不停”:也不能多留片刻。
七日轮出 = 一日乃至七日次第而出,乃劫末之相。
金刚山/金刚围山/铁轮围山/轮围山/铁围山 = Cakkavala-pabbata,佛教之世界观以须弥山为中心,其周围共有八山八海围绕,最外侧为铁所成之山,称铁围山。即围绕须弥四洲外海之山。
七金山 = 位于须弥山及铁围山间之七座山,其山悉由金宝所成,故有此称。此七座金山,依序绕其前座,高度亦为前座之半。然长阿含经卷十八、起世经卷一等所载相异。
|
|
由乾陀罗山/游犍陀罗山/踰乾陀罗山/树巨陀罗山/喻汉多山/乾陀山/踰健达罗山
|
Yugamdhara,以山峰上有二陇道,犹如车迹,故意译持双。系黄金造成,高四万由旬,为位于须弥山与铁围山间七金山中最内之山,与须弥山相距八万由旬。
|
伊沙陀罗山/伊沙多山/伊沙驮罗山
|
Isadhara,意译持轴山、自在持山,高二万由旬。。
|
竭地洛迦山/竭达洛迦山/佉提罗迦山/伽陀罗山/轲犁罗山/轲地罗山/朅地洛迦山/佉陀罗山
|
Karavika,意译檐木山、檐林山、空破山、旃山。山上有宝树,其形类似佉陀罗,故以佉陀罗为山名。
|
修腾娑罗山/苏达梨舍那山
|
Sudassana,意译善见山、善现山。乃围绕须弥山之七金山之第四重山。高五千由旬,绕于第三重朅地洛迦山(Karavika)外。
|
阿沙干那山/阿波尼山/頞湿缚羯拏山
|
Assakanna,意译作马耳山,因此山之峰形如马耳,故有此称。在起世经卷十称马片头山;长阿含经卷十八则作马食山;亦有意译为马半头山者。绕苏达梨舍那山,高二千五百由旬。
|
毗那怛迦山
|
Vinataka,此云有障鬼神。有障鬼神,人形象头,凡见他事皆为障碍。山峰似彼神头,故以名也。
|
尼民达罗山/尼弥多罗山/尼民驮罗山/尼民达罗山
|
Nemindhara,意译作地持山、持边山。七金山最外一重山即尼民陀罗山,其高度系由第一重金山(四万由旬)叠次对半递减而得,仅有六二五由旬。
|
“‘我今亦尔,假使寿年满一百岁,七宝具足,受诸快乐,琰魔使至,不免无常。’
“作是思惟:‘我今不如代其父母及诸众生修菩萨行,当得金刚不坏之身,还来三界,救度父母。’
“作是愿已,住阿兰若,为诸众生发弘誓愿。
“上根菩萨发是愿言:‘愿我未得成佛已来,常于露地,长坐不卧。’
= 愿我在未成佛以前,不居屋舍,露天席地,刻苦精进,常坐不卧。
“中根菩萨发是愿言:‘愿我未得成佛已来,于树叶中,常坐不卧。’
“下根菩萨发是愿言:‘愿我未得成佛已来,于石室中,常坐不卧。’
“如是三根出家菩萨坐三种座,各作是念:‘过去菩萨坐于此座,而能证得陀罗尼门,功德自在;过现未来诸菩萨等皆于此座,得陀罗尼,修证自在。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我亦如是,今坐此处,必当成就于陀罗尼而得自在。
“‘若未成就得自在者,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未得圆满四无量心,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 由於菩萨的根机不同,誓愿求证的道果也就不一样;有等菩萨没有圆满证得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以前,决不离开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未得圆满五通神力,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五神通/五通 = 五种神通。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神,乃指不可思议之意。通,为自由自在之意。
|
|
神境通/神足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神境智证通
|
谓不论何处皆能来去自如。
|
天眼智通/天眼通/天眼智证通
|
谓能见常人之眼所不能见者。
|
天耳智通/天耳通/天耳智证通
|
谓能听常人不能听闻之音声。
|
他心智通/知他心通/他心通/他心智证通
|
谓能明了他人内心之动向。
|
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宿命通/宿住随念智证通
|
谓能了知过去之事。
|
“或有菩萨未得圆满六波罗蜜,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未得圆满善巧方便,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若有菩萨未能调伏一切有情,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未得圆满四种摄法,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arimani san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
|
布施
|
Dan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爱语
|
Peyyavajj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利行
|
Atthacariy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同事
|
Samanattat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
“或有菩萨未能修习六念之法,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六随念/六念法/六念处/六念 = 佛教一般人,没有深入经藏,对事实真相还没有了解清楚的,佛劝人心里有六个念,叫六念法。
|
|
念佛
|
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
|
念法
|
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
|
念僧
|
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
|
念戒
|
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
|
念施
|
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
|
念天
|
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
|
“或有菩萨未能成就多闻智慧,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未能成就坚固信力,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未能断除六十二见,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六十二见 = 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六十二种错误见解。
|
||
过去世所起常见
|
遍常论/
世间常存论
|
能回忆前世多劫事,世间转变隐显,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
|
能回忆前世多生事,且能忆诸生无间自在,世间转变隐显。
|
||
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
|
||
由于思维不如实。
|
||
半常论/
世间半常半无常论
|
从大梵天殁生于世间,认为我为大梵所造,大梵为常,我为无常。
|
|
听梵王说或辗转听说,大种无常心是常住,或心是无常大种常住。
|
||
从戏忘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戏忘失念的众生常住不变,戏忘失念者为无常。
|
||
从意愤天殁生于世间,认为不意愤相视的众生常住不变,意愤相视者为无常。
|
||
有无边论/
世间有边无边论
|
入定观我与世间有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无边。
|
||
入定观我与世间,上下有边,四方无边。
|
||
我与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
||
不死矫乱论/
异问异答论
|
对善恶行为有无果报不置可否。
|
|
对有无他世不置可否。
|
||
对何为善、何为不善不置可否。
|
||
对所有问题都不置可否。
|
||
无因论/
无因而有论
|
从无想有情天殁生于世间,我与世间本来没有,忽然而有。
|
|
思维推论,认为我与世间无因而有。
|
||
未来世所起断见
|
有想论/
世间有想论
|
认为命即是身,色蕴是我,死后我有色、有想。
|
认为命不是身,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有想。
|
||
认为命与身都是我,五蕴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有想。
|
||
认为实有我,既非有色也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有想。
|
||
死后我有边、有想。
|
||
死后我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有边又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既非有边又非无边、有想。
|
||
死后我有一想。
|
||
死后我有有种种想。
|
||
死后我有小想。
|
||
死后我有无量想。
|
||
死后我纯有乐、有想。
|
||
死后我纯有苦、有想。
|
||
死后我有苦有乐、有想。
|
||
死后我无苦无乐、有想。
|
||
无想论/
世间无想论
|
认为色是我,死后我有色、无想。
|
|
认为命根或受行识三无色蕴是我,死后我无色、无想。
|
||
认为色、命根都是我,死后我亦有色亦无色、无想。
|
||
认为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我非有色非无色、无想。
|
||
死后我有边、无想。
|
||
死后我无边、无想。
|
||
死后我有边亦无边、无想。
|
||
死后我非有边非无边、无想。
|
||
非有想非无想论/
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
|
我有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亦有色亦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非有色非无色,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有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亦有边亦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我无色,非有边非无边,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
||
断灭论/
众生断灭无余论
|
我有色,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色界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空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识无边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无所有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我非想非非想处天死后断灭,毕竟无有。
|
||
现法涅槃论/
现在生中涅盘论
|
受用妙五欲乐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最初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二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三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
安住第四静虑时,名得现法涅槃。
|
“或有菩萨未能修习八种正道,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
|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
|
谛受/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定
|
谛意/正念
|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
谛定/正定
|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或有菩萨未能永断二障习气,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
|
烦恼障
|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
所知障
|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
“或有菩萨未能圆满随病与药微妙智慧,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未能圆满大菩提心,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未能圆满恒沙三味,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未能成就无量神通,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以定通力,见十八空而心不惊,如是大事,若未成就,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十八空 = 即为破种种邪见所说之十八种空。此十八空,各经典依废立互异,而立十三空、十四空、十六空、二十一空等诸说。
|
|
内空
|
指眼等六内处中,无我、我所及无眼等之法。
|
外空
|
指色等六外处中,无我、我所,及无色等之法。
|
内外空
|
即总六根、六境内外十二处中,无我、我所及无彼之法。
|
空空
|
不着前三空。
|
大空
|
即于十方世界,无本来定方彼此之相。
|
胜义空/真实空/第一义空
|
即离诸法外,别无第一义实相之自性可得,于实相无所著。
|
有为空
|
即因缘集起之法与因缘之法相皆不可得。
|
无为空
|
即于涅槃法离定取。
|
至竟空/毕竟空
|
即以有为空、无为空破一切法,毕竟无有遗余。
|
无限空/无际空/无前后空/无始空
|
即一切法虽生起于无始,而亦于此法中舍离取相。
|
散无散空/不舍空/不舍离空/散空
|
即诸法但和合假有,故毕竟为别离散灭之相无所有。
|
本性空/佛性空/性空
|
即诸法自性空。
|
自共相空/相空/自相空
|
即诸法总别、同异之相不可得。
|
一切法空/诸法空
|
即于蕴、处、界等一切法,自相不定,离取相。
|
无所有空/不可得空
|
即诸因缘法中,求我、法不可得。
|
无性空/非有空/无法空
|
即诸法若已坏灭,则无自性可得,未来法亦如是。
|
自性空/非有性空/有法空
|
即诸法但由因缘而有,故现在之有即非实有。
|
无性自性空/无法有法空
|
即总三世一切法之生灭及无为法,一切皆不可得。
|
“或有菩萨未能圆满一切智智,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一切智智 = Sabbannu/sabbavidu,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或有菩萨未得圆满一切种智,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佛智/一切种智 = 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三智之一。
“或有菩萨未得修习三十七种菩提分法,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
||
四念处
|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四正勤/正勤
|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
五根/根
|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力
|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
七觉分/觉/七觉支/七菩提分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
八圣道分/道/八圣道/八正道
|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
“或有菩萨未得圆满十地万行,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于百劫中未能修行相好之业,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未能圆满如来四智,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四智/四智心品 = 佛果之四智。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依唯识宗所说,成佛以后,烦恼即转变为智慧。此种智慧可分四种,其第四种(即第八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智,此即大圆镜智。
|
|
大圆镜智
|
Adarsa-jnana,即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此种佛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形像,密教称为金刚智。
|
平等智/平等性智
|
Samata-jnana,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
妙观察智
|
Pratyaveksana-jnana,即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之智,乃转第六意识所得者。
|
作事智/成所作智
|
Krtyanusthana-jnana,即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得之智。盖自证化他之二利应作,故称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必得成就,故称成。
|
“或有菩萨未能圆满证大涅槃,终不舍离阿兰若处。
“或有菩萨坐金刚座,未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坐不起,是名菩萨阿兰若行。
“善男子!出家菩萨发菩提心,入于山林,坐三种座,炼磨身心,经三大劫而修万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 “坐三种座”:以上说的三种座。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昔诸如来因地时,住阿兰若离尘处,伏断烦恼所知障,超过三界证菩提。
过去菩萨修行愿,以阿兰若为舍宅,阿僧祇劫修福智,十地究竟证三身。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nkhey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未来菩萨求佛果,入于深山修妙行,断除二障生死因,常证三空真解脱。
三空 = 依所执而分空为三种。
|
|
人空/我空
|
于五蕴之法强立主宰,称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皆无自性,不见我体,称为我空。
|
法无我/法空
|
于五蕴之法计为实有,称为法执;若推求五蕴之法如幻如化,皆从缘生,无有自性,称为法空。
|
俱空
|
我法二执既遣,能空之空亦除,空执两亡,契于本性,称为俱空。
|
现在十方诸菩萨,修持万行住空闲,不惜身命求菩提,念念证得无生智。
若欲速证深三昧,因修妙定超神通,阿兰若处心无诤,能变大地为七宝。
若欲游戏十方国,往来自在运神通,供养诸佛利群生,住阿兰若无畏处。
欲证有无如幻智,了达诸法本来空,住阿兰若菩提场,令众亦入真解脱。
若欲速得如如智,证会诸法如如性,尽大劫海利群生,当住兰若空寂处。
二种如如 = 指如如智、如如境。
|
|
如如智
|
指真如妙智,本来清净,既不为无明所覆,亦不为烦恼所染,照了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如如境,故称如如智。
|
如如境
|
指真如妙境,常住一相,量等虚空,不迁不变,无灭无生,以其境如如智,故称如如境。
|
若人欲得难思智,妙高山王纳芥子,山王芥子不坏相,入于兰若神通室。
须弥入芥子 = 须弥,原指古印度宇宙观中,位于一世界中央之须弥山,转喻为极大之意;芥子,原系芥菜之种子,其体积微小,故以之比喻极小之物。于华严宗,则用来表示华严境界中不可思议的‘法界之显露’,谓法界之体性广大不可思议,无所不包而大小无碍;故即使以须弥山(或三千大千世界整体宇宙)放入一芥子(或一毛孔)中,须弥山(或三千大千世界)不缩小,而芥子(或毛孔)亦不膨胀。此一‘大小无碍’之思想,系佛教所特有之思想;而于各宗之中,华严宗尤强调之。
若人欲得无碍智,以一妙音演说法,随类众生各得解,当住兰若修妙观。
若欲无生及无灭,应现十方诸国土,放光说法利群生,莫离兰若空寂室。
若以足指按大地,令十方界皆振动,睹相发心除邪见,当住兰若观自心。
若欲诸佛出现时,最初献于微妙供,檀波罗蜜皆圆满,住阿兰若修妙行。
若人于佛涅槃时,最后供养成檀义,永断贫穷及八难,誓愿住于兰若中。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
|
在地狱难
|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
在饿鬼难
|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
在畜生难
|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
在长寿天难
|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
盲聋喑哑难
|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
世智辩聪难
|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
生在佛前佛后难
|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
若欲福智皆圆满,未来诸佛临涅槃,受佛付嘱广弘宣,住阿兰若修六念。
若于诸佛涅槃后,结集遗法度众生,助于诸佛赞真乘,住阿兰若空寂舍。
人天大师薄伽梵,难见难遇过优昙,若欲奉觐修供养,当住兰若弘悲愿。
世尊 = 如来十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Bhagavant,此字音译作婆伽婆、婆哦缚帝、婆伽梵、薄伽梵。意译作‘世尊’之外,亦直译作有德、有名声等。即‘富有众德、众祐、威德、名声、尊贵者’之意。其中,以‘世尊’一语最易解知,故自古以来之译者多以其为意译,我国即为一例。然在印度,一般用为对尊贵者之敬称,并不限用于佛教;若于佛教,则特为佛陀之尊称。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众宝之尊法为最,成佛化利皆由此,如人欲得常听法,住阿兰若修梵行。
始从今身至佛身,常愿发心弘正教,乃至未得大菩提,念念不舍阿兰若。
若人欲报父母恩,代于父母发誓愿,入阿兰若菩提场,昼夜常修于妙道。
若欲现世增福智,当来不堕八难中,如是有情发善心,住阿兰若修悲愿。
三世菩萨求真觉,得道涅槃兰若中,是故名为大道场,三乘圣众皆同处。
菩萨厌苦入山林,为度群生求圣道,自未成佛先度他,六道四生皆悲愍。
四生 =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以下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
|
腹生/胎生
|
Jalabu-ja,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
|
卵生
|
Andaja-ja,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
|
因缘生/寒热和合生/湿生
|
Samseda-ja,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
|
化生
|
Opapatika,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
|
上根菩萨居露地,中根菩萨居叶中,下根菩萨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卧。
三世菩萨住兰若,得陀罗尼自在力,今我誓同菩萨心,未得总持恒止此。
得大菩提在兰若,入大圆寂由住处,菩萨起于金刚智,断惑证真成妙觉。
广化众生游聚落,为求寂灭乐山林,万行因满果亦圆,尽未来时度群品。”
尔时,世尊演说如是出家菩萨阿兰那行,无量菩萨,证极喜地。
极喜地/初欢喜地/初地/欢喜地 = Pramudita-bhumi,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恒河沙等无数菩萨,永离相用微细烦恼,证不动地。
不动地 = 十地之第八。
不可说不可说菩萨摩诃萨,断一切障,入妙觉地。
妙觉地/妙觉 = 为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一,四十二位之一。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故亦为佛果之别称。为究极理想境地之表现;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妙觉位。于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槃之理。
无边有情,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九万七千众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