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成佛品第十二
尔时,薄伽梵能善安住清净法界,三世平等,无始无终,不动凝然,常无断尽大智光明普照世界,善巧方便变现神通,化十方土靡不周遍。
= 从没间歇的大智光明,普照无边世界。
凝(níng) = 结冰[freeze]。(集中;注目;注视[concentrate one's attention;fix
one’s eyes on]/停止;静止[stop]。)
是薄伽梵告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瑜伽行者观月轮已,应观三种大秘密法。
瑜伽 = Yoga,意译作相应。依调息(调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止观(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为主之观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行此等瑜伽观行者,称为瑜伽师。依瑜伽师而行之境界,称作瑜伽师地。
“云何为三?一者心秘密;二者语秘密;三者身秘密。
三业 = Tini-kamma,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
|
身业
|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
口业/语业
|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
意业
|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
“云何名为心秘密法?瑜伽行者观满月中,出生金色五钴金刚,光明焕然犹如熔金放于无数大白光明。
钴(gǔ) = 一种硬而银白色的二价和三价金属元素[cobalt]。
焕(huàn) = 火光[flame]。(光亮,鲜明[shining;glowing;bright]/闪耀强烈光亮的[brilliant]。)
熔(róng) = 用高温使固体物质转变为液态[melt;fuse;smelt]。
“以是观察,名心秘密。
“云何名为语言秘密?
“唵(一)地室多(二合二)婆尔罗(二合三)
唵(ǎn) = 把手里握着的粒状或粉末状的东西塞进嘴里[put
sth.into mouth]/佛教咒语的发声字[om]。(根据吠陀经的传统,“唵”这个音节在印度教里非常神圣,它认为“唵”是宇宙中所出现的第一个音,也是婴儿出生后所发出的第一个音。 佛教受印度教影响,也认为这是一个圣洁音节,不少密宗咒语都以“唵”字作开首,如著名的六字真言
“唵嘛呢叭咪吽”。)
“此陀罗尼具大威力,一切菩萨成佛真言,是故名为语言秘密。
“云何名为身秘密法?于道场中端身正念,手结引导无上菩提最第一印,安置胸臆心月轮中。
臆(yì) = 胸骨[breastbone]。(胸部[chest]/通“意”。意料;推测[surmise]。)
“善男子!我当为汝说其印相,先以左右二大拇指,各入左右手掌之内,各以左右头指、中指及第四指,紧握拇指,作于手拳,即是坚牢金刚拳印。
= 我现在说明这手印的相状,就是先以左右手的大拇指,各贴于左右掌心,然后其他四指,紧握拇指,成拳的形状,这就是坚牢金刚拳印。
手印/契印/印契/密印/印/印相 = Mudda,音译作母捺罗、慕捺罗、母陀罗、牟陀罗、目陀罗。即密教用来标示曼荼罗海会中佛、菩萨、天部等诸尊各自之内证三昧及本誓之外相。亦指修行者为相应于诸尊之本誓,以成就三密涉入之境地所结之手印。
拇(mǔ) = 手大指[thumb]。
“次不改拳,舒右头指直竖虚空,以其左拳着于心上,右拳小指坚握左拳头指一节,次以右拳头指之头,即指左拳拇指一节,亦着心前,是名引导无上菩提第一智印,亦名能灭无明黑暗大光明印。
舒(shū) = 伸展,舒展[stretch]。(舒畅[comfortable]/宽;广阔[broad]。)
竖(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以结此印加持力故,十方诸佛摩行者顶,受大菩提胜决定记,是大毗卢遮那如来无量福聚大妙智印。
毗楼遮那/毗卢折那/吠嚧遮那/毗卢舍那/毗卢遮那 = Verocana,为佛之报身或法身。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意译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净满、广博严净。
“尔时,行者结此印已,即作此观:‘一切有情共结此印持念真言,十方世界无三恶道、八难苦果,同受第一清净法乐。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
|
在地狱难
|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
在饿鬼难
|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
在畜生难
|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
在长寿天难
|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
盲聋喑哑难
|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
世智辩聪难
|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
生在佛前佛后难
|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
“‘我今首上有大宝冠,其天冠中,五佛如来结跏趺坐。
天冠/宝冠 = 指饰以宝玉之冠。
五方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 = 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
||
东方
|
阿閦佛/不动佛/无动佛/宝幢如来
|
Akshobhya,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
|
南方
|
宝生佛/宝生如来/宝相如来/开敷华王如来
|
Ratna-sambhava,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
中央
|
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
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毗卢遮那佛是娑婆世界的佛,释迦牟尼是他的名称之一。天台宗以毗卢遮那佛为法身佛、卢舍那佛为报身佛、释迦牟尼佛为应身佛。
|
西方
|
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甘露王如来
|
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
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
|
北方
|
不空成就佛/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
|
Amogha-siddhi,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金刚夜叉明王,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
“‘我是毗卢遮那如来,圆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照十方界,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如是观察,名入毗卢遮那如来最胜三昧。
“譬如有人悟迦卢罗微妙观门,自作是观:我身即是金翅鸟王,心意、语言亦复如是。
加楼罗鸟/迦留罗鸟/伽娄罗鸟/揭路荼鸟/迦楼罗鸟 =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或作苏钵剌尼(Supanna),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据云,其生之时,身光赫奕,诸天误认为火天而礼拜之。
妙翅鸟/项瘿鸟/金翅鸟 = Supanna,意译羽毛美丽者。又译食吐悲苦声。系印度神话之鸟,被视同迦楼罗鸟(Garula)。为印度教毗湿奴神所跨乘。于佛教中,为八部众之一,翅翮金色,两翼广三三六万里,住于须弥山下层。
“以此观力,能消毒药,一切恶毒不能为害。
“凡夫行者亦复如是,作降伏坐,身不动摇,手结智印,密念真言,入此观时,能灭三毒,清除业障,增长福智,世出世愿速得圆满,八万四千诸烦恼障不能现起,恒河沙等所知重障渐渐消灭,无漏大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现前圆满,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如来出世过优昙华,假使出世说是法难,如是心地三种秘密无上法轮,实能利乐一切众生,入如来地及菩萨地真实正路。
= 如来的出世,比值遇优昙华还难,即使如来出世,要说这样的大法,也是难上加难。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过去七佛成道之菩提树各有不同,优昙跋罗树为第五佛拘那含牟尼如来成道之菩提树。
“若有众生不惜身命修行此法,速证菩提。”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习三种秘密成佛妙门,早获如来功德身者,当着菩萨三十二种大金刚甲,修此妙观,必证如来清净法身。
“云何名为三十二甲?一者于无量劫为众生故,不厌生死,受苦大甲。
“二者誓度无量有情乃至蝼蚁,不舍大甲。
蝼(lóu) = 蝼蛄。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mole cricket]。
“三者觉悟众生生死长梦,安置三种,秘密大甲。
“四者拥护佛法,于一切时,犹如响应,护法大甲。
拥(yōng) = 抱[hug]。(护卫[guard]。)
“五者永灭能起有无二见一切烦恼,金刚大甲。
“六者头目、髓脑、妻子、珍宝,有来求者,能舍大甲。
髓(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七者家中所受一切乐具,永不贪着,能施大甲。
“八者能持菩萨三聚净戒,及不舍离,头陀大甲。
菩萨三聚戒/三聚清净戒/三聚圆戒/三聚戒/三聚/三聚净戒 =
Tri-vidhanisilani,指大乘菩萨之戒法。聚,种类之意。以此三聚之戒法,无垢清净,含摄大乘诸戒,圆融无碍,故称三聚净戒、三聚圆戒。
|
|
律仪戒/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摄律仪戒
|
Samvara-sila,摄,摄尽、总摄之意。即遵守佛教制定之各种戒律,积善防恶;为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受之戒,其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
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接善戒/摄善法戒
|
Kusala-dharma-samgrahaka-sila,誓愿实践一切善法之戒。即修习诸善,以一切善法为戒者。
|
饶益有情戒/饶益众生戒/接生戒/利众生戒/摄众生戒
|
Sattvartha-kriya-sila,即饶益众生之戒法。
|
头陀 = Dhu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
||
一
|
著弊衲衣/粪扫衣
|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
二
|
但三衣
|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
三
|
常行乞食
|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
四
|
次第乞食
|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
五
|
受一食法
|
一日只吃一餐。
|
六
|
饮食节量
|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
七
|
过午不食
|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
八
|
阿兰若处
|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
九
|
树下止
|
在树下修习佛法。
|
十
|
露地住
|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
十一
|
冢间住
|
居住于墓地之间。
|
十二
|
常坐不卧
|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
十三
|
随处住
|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
“九者着忍辱衣,遇诸违缘、毁骂、鞭打,不报大甲。
“十者教化所有一切缘觉、声闻,令趣一乘,回心大甲。
回心 = 本意谓回转心意。即改变对世俗欲望之追求与邪恶之心,转向善道,并从此皈依佛教,成虔诚之佛教徒。又将邪恶之心改为向佛之心,即称为回心忏悔;反自利之小乘而趋向大乘,称为回心向大;反自力而信仰他力(佛、菩萨),则称舍自归他;自始即能直入大乘者,称为直入之根机;必须靠回心转意者,即称回心之根机。
“十一者譬如大风昼夜不歇,度诸有情,精进大甲。
歇(xiē) = 休息[rest]。(停止,中止活动[stop work]/竭,尽,到了尽头[come to
an end]。)
“十二者身心寂静,口无过犯,修行解脱三昧大甲。
“十三者生死涅槃无有二见,饶益众生,平等大甲。
“十四者无缘大慈,利益群品,恒无厌舍,与乐大甲。
“十五者无碍大悲,救摄一切,无有限量,拔苦大甲。
“十六者于诸众生无有怨结,恒作饶益,大喜大甲。
“十七者虽行苦行,不惮劬劳,恒无退转,大舍大甲。
惮(dàn) = 畏难,怕麻烦[be afraid of difficulty;be unwilling to borrow trouble]。
劬(qú) = 劳累,劳苦[tired]。
“十八者有苦众生来菩萨所,代彼受苦,不厌大甲。
“十九者如观掌中阿摩勒果,如是能见,解脱大甲。
阿末罗树/阿摩罗树/庵摩罗树/庵摩洛迦树/阿摩勒树 = Amalaka,该树所结之果实有若豆荚,长约十余公分,具有酸味,称为阿摩勒果,可供食用,亦可作药用。
“二十者见五蕴身如旃陀罗,损害善事,无著大甲。
智
|
颇罗堕
|
Bharadvaja,意译利根仙人、辩才、满、满正。
|
愚
|
旃荼罗/旃陀罗
|
Candala,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
|
“二十一者见十二入如空聚落,常怀恐怖,厌舍大甲。
“二十二者见十八界犹如幻化,无有真实,大智大甲。
“二十三者见一切法同于法界,不见众相,证真大甲。
“二十四者掩他人恶,不藏己过,厌离三界,出世大甲。
掩(yǎn) = 遮蔽[cover;screen]。(藏[hide]/乘其不备[attack
by surprise]。)
“二十五者如大医王应病与药,菩萨随宜,演化大甲。
随宜 = 即随顺众生根器之所宜。又顺应人、时、处所宣说之法,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
“二十六者见彼三乘体本不异,究竟回心,归一大甲。
“二十七者绍三宝种使不断绝,转妙法轮,度人大甲。
绍(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二十八者佛于众生有大恩德,为报佛恩,修道大甲。
“二十九者观一切法本性空寂,不生不灭,无垢大甲。
“三十者悟无生忍,得陀罗尼,乐说辩才,无碍大甲。
“三十一者广化有情,坐菩提树,令证佛果,一味大甲。
“三十二者一刹那心般若相应,悟三世法,无余大甲。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是名菩萨摩诃萨三十二种金刚大甲。
“文殊师利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身被如是金刚甲胄,当勤修习三种秘密,于现世中具大福智,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胄(zhòu) = 头盔[helmet]。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及诸大众,闻佛所说三种秘密心地妙法,及三十二金刚甲胄,一切菩萨所应学处,各脱无价璎珞宝衣,供养毗卢遮那如来及十方尊,而赞佛言:“善哉!善哉!佛薄伽梵演说无边菩萨行愿,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舍凡夫身,使入佛地。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今者我等海会大众,为报佛恩,不惜身命,为诸众生,遍诸佛土分别演说此微妙法,受持、读诵、书写、流布,令不断绝,惟愿如来,遥垂护念!”
尔时,大会闻此妙法,得大饶益。
不可称计无数菩萨,各得证悟不退转位;一切人天,皆获胜利,乃至五趣一切有情,断诸重障,得无量乐,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一)地狱,Niraya。(二)饿鬼/鬼,Peta。(三)畜生/傍生,Tiracchana。(四)人间/人,Manussa。(五)天上/天,De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