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波罗蜜多品第八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殷勤称赞住阿兰若修菩萨行,而不称赞住于余处修菩萨行?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
“如来一时在灵鹫山为诸菩萨广说法要,而作是言:‘菩萨或时止淫女家,亲近屠者,示教利喜,无数方便,饶益众生,为说妙法,令入佛道。’
= 菩萨有时止于淫女之家,或亲近屠夫。
灵鹫山 = Gijjha-kuta,音译耆阇崛。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为著名的佛陀说法之地。释迦牟尼佛曾在此开示佛法,包括《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般若经》,及一部份《阿含经》等。佛涅槃后,弟子们在此山下的王舍城举行第一次集结。
示教赞喜/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为示、教、利、喜之并称。即佛陀说法教化之四种次第。
|
|
示
|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应行、不应行,或分别生死与涅槃,三乘与六波罗蜜等义。
|
教
|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
利
|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
喜
|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
“世尊!今日为新发意所说妙法而不如是,然我等类,亲于佛前,得闻深法,无有疑惑。
“惟愿如来,为未来世求佛道者,演说甚深微妙真理,令菩萨行无复退转。”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善男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菩提道,有二菩萨,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在家菩萨,为欲化导淫室屠肆,皆得亲近;出家菩萨,则不如是。
= 在家的菩萨,为了化导众生,不论是淫室、屠肆等处,都可以亲近。
肆(sì) = 摆设;陈列[display]。(“四”的大写,用于支票等上,以避免错误或更改[four <used for the numeral “四” on cheques,etc. to avoid mistakes
or alterations>]/极力,勤苦[use to the utmost]/店铺<上古时代表示商店>[shop]/恣纵,放肆[indulge]/尽头;极限[extremity]。)
“然此菩萨各有九品:上根三品,皆住兰若,无间精进,利益有情;中、下二根诸菩萨等,随宜所住,方处不定,或住兰若,或居聚落,随缘利益安隐众生。
隐(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怜悯[pity to]。)
“如是行门,汝应观察。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修习佛道,已得无漏真实之法,随缘利乐一切有情。
“若有佛子,未得真智,住于兰若,要当亲近诸佛菩萨;若有值遇真善知识,于菩萨行必不退转。
“以是因缘,诸佛子等,应当至心求见一佛及一菩萨。
至心 = 即至诚之心、至极之心。
“善男子!如是名为出世法要,汝等咸当一心修学。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厌离世间,住阿兰若,省用功力,得圆满八万四千波罗蜜行,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若舍名利住山林者,于身命财必无吝惜,永无系属,自然易满三种波罗蜜多。”
= “永无系属”:永远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他。
属(shǔ) = 种类。亦特指牲类[category]。(官属;部属[subordinate]/归属;隶属[be under;be subordinate to;belong to]/zhǔ =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join;combine]/通“注”。倾注[pour]。)
系属(xì shǔ) = 归附;隶属。
三波罗蜜/三波罗蜜多 = 法相宗将施等十波罗蜜就能修之位地分为三种。
|
|
波罗蜜多
|
地前三贤位之菩萨于初无数劫之间,修施等十波罗蜜,其势力微弱,不能伏止烦恼,反被烦恼所伏,而烦恼现行,称为波罗蜜多。
|
近波罗蜜多
|
初地至七地之菩萨于第二无数劫之间,修施等十波罗蜜,其势力渐增,不被烦恼所伏,而能伏止烦恼,然故意现行烦恼;以此而故意修行,非任运无功用之修行,称为近波罗蜜多。
|
大波罗蜜多
|
八地乃至十地之菩萨于第三无数劫之间,修施等十波罗蜜,其势力转增长,能毕竟伏止一切烦恼,而永不令现行,称为大波罗蜜多。
|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住阿兰若,出家菩萨,不畜财宝,以何因缘,能得圆满檀波罗蜜?”
畜(chù) = 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饲养<禽兽>[raise]/顺从,驯服[comply]/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
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善男子!住阿兰若,出家菩萨,入于聚落,所乞之食,先以少分施于众生,又以余分施于所欲,即得名为檀波罗蜜。
“以自身命供养三宝,头目髓脑施来求者,即得名为亲近波罗蜜。
髓(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为求法者说出世法,令发无上菩提心故,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布施波罗蜜多。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故,修十二头陀之行,若行步时,看二肘地,不损众生,即得名为持戒波罗蜜。
肘(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肘 = 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长度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横布二十四指为肘。
头陀 = Dhu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
||
一
|
著弊衲衣/粪扫衣
|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
二
|
但三衣
|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
三
|
常行乞食
|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
四
|
次第乞食
|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
五
|
受一食法
|
一日只吃一餐。
|
六
|
饮食节量
|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
七
|
过午不食
|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
八
|
阿兰若处
|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
九
|
树下止
|
在树下修习佛法。
|
十
|
露地住
|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
十一
|
冢间住
|
居住于墓地之间。
|
十二
|
常坐不卧
|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
十三
|
随处住
|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
“坚持禁戒不惜躯命,即得名为亲近波罗蜜。
“为求出世,说法教化,令发无上菩提之心,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持戒波罗蜜多。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能灭瞋恚,得慈心三昧,亦无毁辱一切众生,即得名为忍辱波罗蜜。
“若为一人说一句法,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忍辱波罗蜜多。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为令众生得成佛故,修精进行,未得成佛,福智羸弱,不贪安乐,不造众罪,于昔菩萨行苦行中,深生欢喜,翘敬宗仰,常无休息。
羸(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翘(qiáo) = 鸟尾上的长羽[long feather]。(抬起[raise]。)
宗(zōng) = 宗庙,祖庙[ancestral temple]。(宗族;同族[clan]/尊敬[respect]/根本、主旨/取法[follow]。)
“以是因缘,即得名为精进波罗蜜。
“弃舍身命如捐涕唾,一切时中未尝懈怠,即得名为亲近波罗蜜。
捐(juān) = 舍弃[abandon;throw
away;relinquish]。
涕(tì) = 眼泪[tears]。(鼻涕[snivel]/流泪;哭泣[shed tears]。)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
“遇有缘者,说最上道,令趣无上正等菩提,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
“由精进心,如是十行,过去不退,现在坚固,未来速满。
= “如是十行”:十波罗蜜行。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摩诃萨成就精进波罗蜜多。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修习三味,为摄诸法令不散失,入诸解脱,永断边见,现于神通化彼众生,令得正智,断烦恼本,入真法界,悟如实道,当趣菩提。
“以是因缘,即得名为禅定波罗蜜。
“欲令众生如我无异,悉得满足,调伏有情,不舍三昧,不惜身命修此三味,即得名为亲近波罗蜜。
“为诸众生说深妙法,皆令趣向无上菩提,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禅定波罗蜜多。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处于空闲,亲近供养诸佛菩萨一切智者,常乐听闻甚深妙法,心生渴仰,恒无厌足,善能分别二谛真理,断除二障,通达五明,说诸法要,能决众疑。
= “心生渴仰”:渴望闻法的心,从不感到厌倦和满足。
二谛 =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
|
|
胜义谛/第一义谛/真谛
|
Paramattha-sacca,即出世间之真理。
|
世俗谛/世谛/俗谛
|
Sammuti-sacca,即世间之真理。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
二碍/二障 = 烦恼障与所知障。系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之作用所作之分类。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
|
烦恼障
|
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
所知障
|
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
五明学/五明处/五明 =
Panca-vidya-sthana/Panca-vidya,指五种学艺,为古印度之学术分类法。
|
|
声明
|
Sabda-vidya,语言、文典之学。
|
工巧明
|
Silpakarma-vidya,工艺、技术、算历之学。
|
医方明
|
Cikitsa-vidya,医学、药学、咒法之学。
|
因明
|
Hetu-vidya,论理学。
|
内明
|
Adhyatma-vidya,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
“以是因缘,即得名为般若波罗蜜。
“为求半偈,弃舍身命,不惮众苦,至大菩提,即得成就亲近波罗蜜。
惮(dàn) = 畏难,怕麻烦[be afraid of difficulty;be unwilling to borrow trouble]。
“于大会中,为人说法,于深妙义无所秘惜,能令发起大菩提心,于菩萨行得不退转,常能观察我身、兰若,及菩提心、真实法身,如是四种无有差别,如是如是观妙理故,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
= 常能观察自身、兰若、菩提、真实法身等四法,平等不二,没有任何差别。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般若波罗蜜多。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空闲处,常能修习方便胜智波罗蜜多,以他心智能了有情意乐烦恼,心行差别,应病与药,悉令除差;自在游戏神通三味,发大悲愿,成熟众生,诸佛之法无不通达。
知他人心智/心差别智/他心智 =
Para-citta-nana,指了知他人心念之智。远离欲惑而得色界之根本禅定以上者,得发此智;于六通中,称为他心通。十智之一。
差(chā) = 失当;错;相差[mistake]。(病愈。后作“瘥”[be recovered]/chāi = 指派;派遣[assign;dispatch;send on an errand]。)
“以是因缘,即得名为方便善巧波罗蜜多。
“为欲饶益诸众生故,于身命财都不固惜,即得名为亲近波罗蜜多。
= 对于自己的生命、财物,一切都不顾惜。
“为诸众生怨亲平等,说微妙法,令入佛智,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多。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方便善巧波罗蜜多。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入于山林,为诸众生常能修习愿波罗蜜,心恒观察诸法真性,非有非空中道妙理,于世俗事悉能辨了,为化有情恒修慈悲。
非有非空 = 乃唯识论所谈之中道。一切诸法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其中,遍计为空而非有,依他、圆成为有而非空。亦即心外之法(遍计)为非有,心内之法(依他、圆成)为非空。非有非空即中道,依唯识论所说中道之义。
中路/中/中道 = Majjhima-patipada,即离开二边之极端、邪执,为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之中正之道,或观点、方法。中道系佛教之根本立场,于大、小二乘广受重视,故其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以此语表示其教理之核心则为一致。中道之意义称中道义,中道之真理称中道理。
“以是因缘,即得名为愿波罗蜜。
“以四弘愿摄受众生,乃至舍身不坏悲愿,即得名为亲近波罗蜜。
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四弘誓愿 =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有关四弘愿之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然各经所举颇有出入,一般采用六祖坛经之说。
|
||
众生无边誓愿度
|
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
|
利他
|
烦恼无尽誓愿断
|
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
|
自利
|
法门无量誓愿学
|
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
|
|
佛道无上誓愿成
|
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
|
“说微妙法,辩才无碍,若有听闻,毕竟不退,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
= 若有听闻的,毕竟不会再退转。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愿波罗蜜多。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以正智力,善了有情心行黑白,能为众生说相应法,令入大乘甚深妙义,即能安住究竟涅槃。
黑白 = 为黑业与白业之略称,即指恶业与善业。
“以是因缘,即得名为力波罗蜜。
“以正智眼,照见五蕴空寂之理,能舍身命利众生故,即得名为亲近波罗蜜。
“以妙智力,化邪见众,令断轮回生死恶业,趣向常乐究竟涅槃,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力波罗蜜多。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住阿兰若,于一切法了知善恶,远离邪见,摄受正法,不厌生死,不乐涅槃,即得名为智波罗蜜。
“不爱自身,怜愍众生,于身命财恒修大舍,即得名为亲近波罗蜜。
“以微妙智,为诸众生说一乘法,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因缘,即得名为真实波罗蜜。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萨成就智波罗蜜多。
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十波罗蜜多/十波罗蜜 = Dasa-parami,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
|
Upaya-parami,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
|
|
愿波罗蜜
|
Pranidhana-parami,即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大行者。
|
|
力波罗蜜
|
Bala-parami,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
|
|
智波罗蜜
|
Nana-parami,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在佛典中,智、慧二词的意义很接近,两者经常被混用,或合称“智慧”。一般来说,智的范围较窄,通常被用于指超越世间的智慧,有抉择、决断之意,如出世间智,而慧的意义较广,则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
|
“善男子!如是等波罗蜜多,以何义故,说为八万四千差别?
= 以上所说各种波罗蜜多,是什么道理,说有八万四千种差别呢?
“汝等当知,为多贪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蜜多;为多瞋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蜜多;为多痴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蜜多;为等分者,分别演说二千一百波罗蜜多。
= “为等分者”:为贪、瞋、痴等,没有偏重的一类。
波罗密多/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善男子!于如是等二千一百波罗蜜多以为根本,转增上倍,遂成八万四千波罗蜜多。
“如是等法,皆利他行。
二种利行 = 指自利行、利他行二种。
|
|
自利行
|
六度、菩提分法等,为自利行。
|
利他行
|
四摄、四无量等,为利他行。
|
“善男子!若有众生,其性难调,闻是法已,心未调伏,即为宣说八万四千诸三昧门。
“如是妙法,皆自利行。
“若有众生,其性难调,闻是法已,心未调伏,即为宣说八万四千陀罗尼门。
“如是妙法,皆利他行。
“善男子!我为调伏一切有情说如是法,及以无数善巧方便,现种种相,教化众生。
“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人天,普称如来名为导师。
“善男子!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悉皆修习八万四千波罗蜜门、八万四千诸三昧门、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永断八万四千微烦恼障、八万四千微所知障,皆诣兰若菩提树王,坐金刚座,入金刚定,降伏一切天魔怨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超过三界大法王,出现世间化群品;恒河沙等诸菩萨,入佛甘露智慧门。
历劫得道慈氏尊,以大悲心而启问;善哉无垢法王子,智慧能开真佛乘。
我以师子无畏辩,说大乘中趣觉路;汝等一心善谛听,转授未来所应授。
十方世界可使空,无令断尽出世道;将求解脱出世道,不过三根九品类。
三辈/三根 = 众生之根性有上、中、下三等,称为三根。
上根三品居兰若,中下随缘化世间,所求道果等无差,同证真如佛性海。
已获无漏真大士,随宜应现济群生;开示有空不二门,自利利他无间断。
未得无漏诸佛子,应正勤修三种学;善根回向施众生,一心专念佛菩萨。
三胜学/戒定慧三学/三学 = Tisso sikkha,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盖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三学若加上解脱与解脱知见,则成所谓‘五分法身’。
|
|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
Adhisila-sikkha,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
|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
Adhicitta-sikkha,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
|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
Adhipanna-sikkha,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
|
愿我常睹佛菩萨,无边庄严功德身;若使恒闻法雨音,普得同沾心不退。
沾(zhān) = 古水名[Zhan River]。(假借为“霑”。浸润;浸湿[moisten;soak]。)
以身常处于地狱,非不亲近大慈尊;以身常处于轮回,非不亲闻微妙法;
以是因缘诸佛子,系心常念天人师。
若有佛子修圣道,发起无上菩提心,厌世住于兰若中,亦得名修三种度。
每日自食先布施,兼将法宝施众生,三轮清净是檀那,以此修因德圆满。
三轮体空 = 布施之时,能体达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悉本空,摧破执着之相,称为三轮体空。
|
|
施空
|
能施之人体达我身本空,既知无我,则无希望福报之心,称为施空。
|
受空
|
既体达本无能施之人,亦无他人为受施者,故不起慢想,称为受空。
|
施物空
|
物即资财珍宝等物,能体达一切皆空,则虽有所施,亦视为空,故不起贪想,称为施物空。
|
当知证获波罗蜜,唯由心净不由财,若有染心施珍财,不如净心施少分。
财施即得名檀度,此波罗蜜非二三;能施身命及妻子,如是得名亲近度。
若有求法善男子,为说一切大乘经;令发无上菩提心,乃名真实波罗蜜。
慈悲净信具惭愧,摄受众生离于贪,愿成如来无上智,财法二施名初度。
坚持菩萨三聚戒,开发菩提离生死,拥护佛法住世间,能悔误犯真持戒。
菩萨三聚戒/三聚清净戒/三聚圆戒/三聚戒/三聚/三聚净戒 =
Tri-vidhanisilani,指大乘菩萨之戒法。聚,种类之意。以此三聚之戒法,无垢清净,含摄大乘诸戒,圆融无碍,故称三聚净戒、三聚圆戒。
|
|
律仪戒/自性戒/一切菩萨戒/摄律仪戒
|
Samvara-sila,摄,摄尽、总摄之意。即遵守佛教制定之各种戒律,积善防恶;为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受之戒,其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
受善法戒/摄持一切菩提道戒/接善戒/摄善法戒
|
Kusala-dharma-samgrahaka-sila,誓愿实践一切善法之戒。即修习诸善,以一切善法为戒者。
|
饶益有情戒/饶益众生戒/接生戒/利众生戒/摄众生戒
|
Sattvartha-kriya-sila,即饶益众生之戒法。
|
伏瞋恚心慈悲观,当念宿因对怨害,不惜躯命救众生,是名忍辱波罗蜜。
宿因 = 过去世所造之业因。因虽通善恶,惟宿因一般均指善因而言;如业虽有善恶,而宿业多指恶业。
能行难行不暂舍,三僧祇劫常增进,不共染污恒炼心,为度有情求解脱。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nkhey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出入三昧得自在,变化神通游十方,为断众生烦恼因,三摩地门求解脱。
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地 =
Samadhi,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若欲成就真智慧,亲近菩萨及如来,乐闻出世妙理门,修达三明断二障。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
|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
能知众生心差别,随病与药令服行,慈悲善巧应根宜,方便利生度群有。
观一切法真句义,不着中边离有无,净智无间会真如,二利均平周法界。
二利 = 即自利与利他。上求菩提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小乘之行唯为自利,菩萨之行则兼利他。
智力能了众生性,为说相应种种法,智力能入众生心,令断轮回生死本。
智力能分黑白法,随应取舍各了知,生死涅槃本平等,成就有情离分别。
如是十种殊胜行,摄入八万四千中,随其品类胜法门,乃名菩萨波罗蜜。
八万四千三摩地,能灭众生散乱心,八万四千总持门,能除惑障销魔众。
大圣法王方便力,三种法要化众生,教网垂于生死海,置彼人天安乐处。”
教网 = 指佛之教化。即比喻众生为鱼,佛之教法为网。如经中所言,张开佛教网,宣法界海,漉人天鱼,置涅槃岸。谓佛之教化,能令众生,远离生死苦海,到达解脱之彼岸。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八万四千忉利天子,断三界障,证欢喜地;无数百千六欲天子,悟无生忍,得陀罗尼。
极喜地/初欢喜地/初地/欢喜地 = Pramudita-bhumi,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十六大国王,得闻持陀罗尼;无量四众,闻菩萨行,或得不退地,或得三昧门,或得陀罗尼,或得大神通。
十六大国 = 即佛世时古代印度之十六大国。据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所列,十六大国即:(一)鸯伽(Anga),(二)摩竭陀(Magadha),(三)迦尸(Kasi),(四)居萨罗(Kosala/Kosala),(五)拔只(Vrji),(六)末罗(Malla),(七)支提(Cedi),(八)拔沙(Vatsa),(九)居楼(Kuru),(十)般阇罗(Pancala),(十一)阿湿波(Asvaka),(十二)阿般提(Avanti),(十三)婆蹉(Matsya),(十四)苏罗娑(Surasena),(十五)乾陀罗(Gandhara),(十六)剑洴沙(Kambboja)。鸯伽位于摩竭陀之东,佛世时隶属于摩竭陀,其首都为赡波(Campa)。摩竭陀为当时中印之强国,首都为王舍城(Rajagrha)。
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四众 =
Catasso parisa,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或有菩萨证得三地乃至十地,踊跃欢喜;无量百千诸人天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复退转;八千人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