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报恩品第二(上)
尔时,世尊从三味安详而起,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汝等大士、诸善男子,为欲亲近世间之父,为欲听闻出世之法,为欲思惟如如之理,为欲修习如如之智,来诣佛所,供养恭敬。
弥勒菩萨 = Metteyya,意译作慈氏。上座部佛教长部14经和长部26经记载未来人寿八万岁时会有弥勒佛出世。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Ajita,意译无胜、无能胜或无三毒>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弥勒上生经》中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他将会继承释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间,仍在印度尼泊尔一带的鸡翅城出家修道,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大乘佛教由此发展出人间净土的观念,认为当弥勒菩萨降世,将可以救度世人。
“我今演说心地妙法,引导众生,令入佛智。
“如是妙法,诸佛如来过无量劫,时乃说之。
“如来世尊出兴于世,甚难值遇,如优昙华。
优昙/优昙钵/优昙钵罗/优昙跋罗华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假使如来出现于世,说此妙法,亦复为难。
“所以者何?一切众生远离大乘菩萨行愿,趣向声闻缘觉菩提,厌离生死,永入涅槃,不乐大乘,常乐妙果。
“然诸如来转于法轮,远离四失,说相应法:一、无非处;二、无非时;三、无非器;四、无非法。
= 但是诸佛说法,有一定的因缘,所以凡有所说,必上合真理,下合众生心理要求,因之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佛陀就不会说法:一、不是说法的场所不说。二、不是说法的时机不说。三、不是受持佛法的对象不说。四、不合说法的仪轨下说。
“应病与药,令得复除,即是如来不共之德。
“声闻、缘觉未得自在,诸菩萨众不共之境,以是因缘,难见难闻菩提正道心地法门。
= “诸菩萨众不共之境”:不能与诸大菩萨安住于同一境界。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妙法,一经于耳,须臾之顷,摄念观心,熏成无上大菩提种,不久当坐菩提树王金刚宝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尔时,王舍大城有五百长者,其名曰:妙德长者、勇猛长者、善法长者、念佛长者、妙智长者、菩提长者、妙辩长者、法眼长者、光明长者、满愿长者,如是等大富长者,成就正见,供养如来及诸圣众。
是诸长者闻是世尊赞叹大乘心地法门,而作是念:‘我见如来放金色光,影现菩萨难行苦行;我不爱乐行苦行心,谁能永劫住于生死,而为众生受诸苦恼?’
= 谁愿意永远留在生死苦海中,为一切众生,受这些痛苦烦恼呢?
作是念已,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异口同音前白佛言:“世尊!我等不乐大乘诸菩萨行,亦不喜闻苦行音声。
“所以者何?一切菩萨所修行愿,皆悉不是知恩报恩。
“何以故?远离父母,趣于出家。
“以自妻子,施于所欲。
“头目髓脑,随其愿求,悉皆布施。
髓(suǐ) = 骨中的凝脂[marrow]。(比喻精华[essence]。)
“受诸逼恼,三僧祇劫,具修诸度,八万四千波罗蜜行,越生死流,方至菩提大安乐处。
三大阿僧祇劫/三劫阿僧企耶/三阿僧企耶/三僧祇/三祇/三无数大劫/三无数劫/三劫/三阿僧祇劫
= 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之时间。阿僧祇,Asankheyya,意为无量数、无央数;劫,为极长远之时间名称,有大、中、小三劫之别。三度之阿僧祇大劫,即称三大阿僧祇劫。于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无数佛。
波罗密多/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不如趣向二乘道果,三生百劫,修集资粮,断生死因,证涅槃果,速至安乐,方名报恩。”
= 这样艰难辛苦,还不如追求二乘道果的好,只须三生百劫。
尔时,佛告五百长者:“善哉!善哉!汝等闻于赞叹大乘,心生退转,发起妙义,利益安乐未来世中不知恩德一切众生。
= “发起妙义”:却引起我说大乘的微妙义理。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为汝分别演说,世出世间有恩之处。
= 我现为你们分别讲述,世间以及出世间,那些是有恩于我们的。
“善男子!汝等所言,未可正理。
= 你们所说的道理,并不正确,是片面的,不是普遍而完善的。
“何以故?世间之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
四恩 = 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
|
|
父母恩
|
指父有慈恩,母有悲恩。
|
众生恩
|
系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转经百千劫,而于多生之中互为父母,故亦有恩。
|
国王恩
|
指国王统领山河大地,若失正治,则人无所依,若施以正化,则八大恐怖不入其国。
|
三宝恩
|
即佛、法、僧三宝之不思议之恩。
|
“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
“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
“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 “安置七宝上妙堂内”:请他们居于七宝建造的上妙堂内。
= “栴檀、沉香立诸房舍”:各房舍皆熏以栴檀、沉香。
= “色养悲母”:供养悲母色身享用。
婆罗门 = Brahmana,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膳(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
侍(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五神通/五通 = 五种神通。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神,乃指不可思议之意。通,为自由自在之意。
|
|
神境通/神足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神境智证通
|
谓不论何处皆能来去自如。
|
天眼智通/天眼通/天眼智证通
|
谓能见常人之眼所不能见者。
|
天耳智通/天耳通/天耳智证通
|
谓能听常人不能听闻之音声。
|
他心智通/知他心通/他心通/他心智证通
|
谓能明了他人内心之动向。
|
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宿命通/宿住随念智证通
|
谓能了知过去之事。
|
“世间悲母,念子无比,恩及未形。
“始自受胎,经于十月,行住坐卧受诸苦恼,非口所宣。
“虽得欲乐、饮食、衣服而不生爱,忧念之心,恒无休息。
“但自思惟:将欲生产,渐受诸苦,昼夜愁恼。
“若产难时,如百千刃,竞来屠割,遂致无常。
= 若是难产,更如千刀割体,甚至因而致死。
刃(rèn) = 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所在。刀口,刀锋[knife-edge;blade]。
“若无苦恼,诸亲眷属喜乐无尽,犹如贫女得如意珠,其子发声如闻音乐。
= 如果顺利生产,诸亲眷属,大家欢喜庆贺。
“以母胸臆而为寝处,左右膝上常为游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水。
= 子女以母的胸膛为床寝处,左右膝上是子女的游乐场,饥饮母胸膛间的甘露泉。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实行[fulfill]。)
“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
“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
岳(yuè) = 高大的山[high mountain]。
“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若有男女,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
“世间之疾莫过猛风,怨念之微,复速于彼,一切如来、金刚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护。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顺无违,诸天护念,福乐无尽。
“如是男女,即名尊贵天人种类,或是菩萨为度众生,现为男女,饶益父母。
= 这样的男女,就名为尊贵的天人种类,也许是菩萨为了化度众生,示现男女,孝顺恭敬,饶益父母。
“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
“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孔,百八十斛。
吮(shǔn) = 用口含吸,缓饮[suck]。
啖(dàn) = 吃[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斛(hú) = 古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a measuring
tool]。
“母得上味,先与其子;珍妙衣服,亦复如是。
“愚痴鄙陋,情爱无二。
= 不论愚痴、鄙陋、美丑等等,情爱总是不变的。
鄙(bǐ) = 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five
hundred families]。(采邑;小邑[city;small city]/小;狭[small;narrow]/边邑;边境[border]/见识浅薄,行为低下[mean]。)
“昔有女人,远游他国,抱所生子,渡殑伽河。
恒迦河/恒伽河/殑伽河/恒河 = Ganga,意为‘由天堂而来’。为印度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冈底斯山脉,在喜马拉雅山顶4200公尺之高处,向东南奔流八百公里,于东孟加拉与布拉马普得拉河会合,流入印度洋,流长约2700公里,两岸约1500公里之地作为神圣的朝拜地区,于河岸两旁建筑无数寺庙,各教教徒常至此巡礼。
“其水暴涨,力不能前,爱念不舍,母子俱没。
“以是慈心,善根力故,即得上生色究竟天,作大梵王。
“以是因缘,母有十德:一名大地,于母胎中,为所依故;
= 为子女所依托孕育。
“二名能生,经历众苦,而能生故;
= 经历各种痛苦而生产。
“三名能正,恒以母手,理五根故;
= 常以母手调理五根。
五色根/五根 = Pancindriyani,五种根之义。指眼、耳等五识所依之五种色根。即:眼根(Cakkhundriyam)、耳根(Sotindriyam)、鼻根(Ghanindriyam)、舌根(Jivhindriyam)、身根(Kayindriyam)五根。亦即司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五官及其机能。以此五者加上意根(心),则称为六根。五根除能摄取外界之对象外,并能引起心内五识之认识作用,因具有此等殊胜之作用,故称为‘根’。又五根系由物质而成立者,故又称五色根。
“四名养育,随四时宜,能长养故;
= 能随四季时宜,尽心抚养。
四时(sì shí) = 春、夏、秋、冬四季。/一天中的朝、夕、昼、夜。
“五名智者,能以方便,生智慧故;
= 能以各种方便促使子女,俾生智慧。
“六名庄严,以妙璎珞,而严饰故;
= 以妙璎珞而装饰之。
“七名安稳,以母怀抱,为止息故;
“八名教授,善巧方便,导引子故;
“九名教诫,以善言辞,离众恶故;
“十名与业,能以家业,付嘱子故。
“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
“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
在堂(zài táng) = 父母亲尚在。
“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
“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
“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善男子!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
五道六道 = 与五趣、六趣同义。有情往来之所,由于开合不同,有五处、六处之别,称为五道、六道。五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及天道,另加阿修罗道则为六道。摄阿修罗道于五道内有二义,一者唯摄于天趣,一者摄于天趣与鬼趣二者之中。
“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
“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
“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着故,反为其怨。
= 或者因为妄业所使,有时孝顺,有时违逆,甚至因执着妄业,视为怨仇。
“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
= 因为无明的障蔽,失去了宿命智。
“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
= 所以我们要对一切众生,常作报恩想,互利互助。
“以是因缘,诸众生类,于一切时,亦有大恩,实为难报。
“如是之事,名众生恩。
“国王恩者,福德最胜,虽生人间,得自在故,三十三天诸天子等恒与其力,常护持故。
= 当知国王的福德最胜,虽生在人间,却能自主自在。
“于其国界山河大地,尽大海际,属于国王,一人福德胜过一切众生福故。
“是大圣王以正法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
“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人民丰乐,王为根本,依王有故。
“亦如梵王能生万物,圣王能生治国之法,利众生故;如日天子能照世间,圣王亦能观察天下人安乐故。
“王失正治,人无所依;若以正化,八大恐怖不入其国。
“所谓他国侵逼、自界叛逆、恶鬼疾病、国土饥馑、非时风雨、过时风雨、日月薄蚀、星宿变怪。
馑(jǐn) = 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vegetable failure]。(谷物欠收[crop failure]/缺乏[lack]。)
蚀(shí) = 虫等蛀伤物[damage]。(损失;亏耗[lose]/日月食[eclipse]/同“食”。)
“人王正化,利益人民,如是八难,不能侵故。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爱念无比,怜愍饶益,常与安乐,昼夜不舍;国大圣王亦复如是,等视群生,如同一子,拥护之心,昼夜无舍。
“如是人王,令修十善,名福德主;若不令修,名非福主。
= 这样的人中之王,常令人民,勤修十种善行。
“所以者何?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于彼国王常获二分,善因王修,同福利故。
= 他所作的福德,皆分为七分,造善业的人,自得五分,他的国王,当得二分,因善是由于国王的教令而修的,所以福利同享。
“造十恶业亦复如是,同其事故。
“一切国内田地、园林所生之物,皆为七分,亦复如是。
“若有人王,成就正见,如法化世,名为天主,以天善法化世间故。
“诸天善神及护世王,常来加护,守王宫故。
“虽处人间,修行天业,赏罚之心,无偏党故。
赏(shǎng) = 赏赐;奖给[grant a reward;award]。
党(dǎng) = 不鲜明[not bright]。(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five-hundred families]/朋辈。指意气相投的人[kinsfolk;relative]/偏私,偏袒[be partial to]。)
“一切圣王,法皆如是。
“如是圣主,名正法王。
“以是因缘,成就十德:一名能照,以智慧眼,照世间故;
“二名庄严,以大福智,庄严国故;
“三名与乐,以大安乐,与人民故;
“四名伏怨,一切怨敌,自然伏故;
“五名离怖,能却八难,离恐怖故;
“六名住贤,集诸贤人,评国事故;
“七名法本,万姓安住,依国王故;
“八名持世,以天王法,持世间故;
“九名业主,善恶诸业,属国王故;
= 为人民一切善恶业之主。
“十名人主,一切人民,王为主故。
“一切国王以先世福,成就如是十种胜德。
“大梵天王及忉利天,常助人王受胜妙乐;诸罗刹王及诸神等,虽不现身,潜来卫护王及眷属。
罗刹娑/罗刹 =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kh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王见人民造诸不善,不能制止,诸天神等悉皆远离。
“若见修善,欢喜赞叹,尽皆唱言:‘我之圣王!龙天喜悦,澍甘露雨,五谷成熟,人民丰乐。’
澍(shù) = 及时雨[timely rain]。(降<雨>[rain]。)
“若不亲近诸恶人等,普利世间,咸从正化,如意宝珠必现王国,于王邻国咸来归服,人与非人无不称叹。
= “普利世间”:普遍利益世间。
“若有恶人于王国内而生逆心,于须臾顷,如是之人福自衰灭,命终当堕地狱之中,经历畜生,备受诸苦。
畜(chù) = 家畜[farm animal;livestock]。(饲养<禽兽>[raise]/顺从,驯服[comply]/积;积聚。后作“蓄”[accumulate]。)
“所以者何?由于圣王不知恩故,起诸恶逆,得如是报。
“若有人民能行善心,敬辅仁王,尊重如佛,是人现世安隐丰乐,有所愿求,无不称心。
辅(fǔ) = 车旁横木。辅所以益辐,使之能重载[side poles of cart]。(佐助,从旁帮助[assist]/面颊[cheek]。)
“所以者何?一切国王于过去时,曾受如来清净禁戒,常为人王,安隐快乐。
“以是因缘,违顺果报,皆如响应。
“圣王恩德,广大如是!
“善男子!三宝恩者,名不思议,利乐众生,无有休息。
= 前说的三种功德,虽然深重,尚属世间的常法,是可以想像、测度、言说的。现在说到三宝恩,乃是属於超世间法,根本不可以心思言议而测度,所以又名不思议恩。
“是诸佛身,真善无漏,无数大劫修因所证,三有业果永尽无余。
= 诸佛的清净法身,真善无漏,是无数大劫因地修行之所证得。
“功德宝山,巍巍无比,一切有情所不能知。
巍(wēi) = 高大[towering]。
“福德甚深犹如大海;智慧无碍等于虚空。
“神通变化充满世间;光明遍照十方三世。
“一切众生,烦恼业障,都不觉知,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截爱流,超升彼岸,诸有智者悉皆瞻仰。
= 这三宝的功德,虽然无量无边,但一切众生,自无始以来,为烦恼障所蒙蔽,却是不识不知,不能察觉,以致常自沉沦生死苦海,永不出离;惟有三宝出世,作大船师,能载之横渡爱流,超登彼岸,故一切有智慧的人,都虔诚瞻仰,敬恭三宝。
“善男子等!唯一佛宝,具三种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
三身佛/三佛身/三佛/三身 = Trilakaya,大乘佛教理论中佛具有的三种身:应身、报身、法身。
法界身 = 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
|
|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界身/法身
|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
受用身/食身/报佛/报身佛/受法乐佛/报身
|
Sambhoga-kaya,指佛之果报身。又称第二身。即酬报因位无量愿行之报果,为万德圆满之佛身。亦即菩萨初发心修习,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愿行之果身,称为报身。如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卢舍那佛等,皆为报身佛。
|
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化身/应化法身/应身
|
Nirmana-kaya,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
“第一佛身,有大断德,二空所显,一切诸佛悉皆平等。
我法二空/生法二空/人法二空 = 即人空、法空。无人我之执,以身为五蕴假和合,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称为人空,观此真理,则称人空观。无我法之执,以色等诸法亦归于空而无实性,称为法空。一般而言,小乘主张法为实有,故仅立我空,然成实论则说诸蕴之法亦空,即并说二空。
“第二佛身,有大智德,真常无漏,一切诸佛悉皆同意。
真常 = 谓如来所得之法真实常住。/指如来真空常寂的涅槃之境。
“第三佛身,有大恩德,定通变现,一切诸佛悉皆同事。
三德 = 指佛果位所具足之三种德相。
|
|||
断德
|
指灭尽一切烦恼惑业之德。
|
体
|
法身
|
智德
|
指其所具之德,乃是从佛之立场观察一切诸法之智慧。
|
相
|
报身
|
恩德
|
由于救度众生之愿力,而予众生以恩惠之德。
|
用
|
应身
|
“善男子!其自性身,无始无终,离一切相,绝诸戏论,周圆无际,凝然常住。
“其受用身,有二种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
自受用 = 指诸佛自己享受其悟境之乐。若令其他众生亦能享受其乐,则称他受用。诸佛之受用身具足此二面。又于法身、报身、应身等三身之中,报身亦兼有自受用、他受用二面。
#自受用
“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万行,利益安乐诸众生已,十地满心,运身直往色究竟天,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坐无数量大宝莲华,而不可说海会菩萨前后围绕,以无垢缯系于顶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如是名为后报利益。
= “十地满心”:超越十地菩萨而证等觉菩萨圣位时。
= “出过三界净妙国土”:就在此天显现超越三界的净妙国土。
= “坐无数量大宝莲华”:坐在无数量的大宝莲花上。
= “供养恭敬”:受大众供养恭敬。
= “如是名为后报利益”:这是三祇修因,功德圆满所感的果报,名为后报利益。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尔时,菩萨入金刚定,断除一切微细所知诸烦恼障,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现报利益。
“是真报身,有始无终,寿命劫数无有限量,初成正觉,穷未来际,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圆满,是真报身受用法乐。
四智/四智心品 = 佛果之四智。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依唯识宗所说,成佛以后,烦恼即转变为智慧。此种智慧可分四种,其第四种(即第八阿赖耶识)转变为清净智,此即大圆镜智。
|
|
大圆镜智
|
Adarsa-jnana,即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之佛智。此种佛智,如大圆镜之可映现一切形像,密教称为金刚智。
|
平等智/平等性智
|
Samata-jnana,指体悟自、他平等之智。即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慧,依此智慧而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乃生起大慈悲心。
|
妙观察智
|
Pratyaveksana-jnana,即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之智,乃转第六意识所得者。
|
作事智/成所作智
|
Krtyanusthana-jnana,即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得之智。盖自证化他之二利应作,故称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必得成就,故称成。
|
“一大圆镜智:转异熟识得此智慧,如大圆镜现诸色像;如是如来镜智之中,能现众生诸善恶业。
异熟识 = Vipaka-vinnaṇa,为阿赖耶识之异称。乃因果业报之主体。唯识家以阿赖耶识系由善恶业所薰习,以业种子为增上缘而招感异熟果,故称异熟识,为阿赖耶识之果相。前六识虽亦为异熟果,然仅为别报而有间断,故非‘真异熟’;相对于前六识者,有情总报之果体(即第八识)方是真异熟,以其具有业果义、不间断义、遍三界义等三义,故称异熟识。然至究竟佛果之前刹那方舍其名,即异熟识之名仅存于善恶业之果位;至成佛果时,无论异熟之因或果全不存在,届时即无此名。
“以是因缘,此智名为大圆镜智。
“依大悲故,恒缘众生;依大智故,常如法性。
= 因受大悲心的驱使,恒缘众生。
“双观真俗,无有间断。
“常能执持无漏根身,一切功德为所依止。
= 为一切功德所依止。
“二平等性智:转我见识得此智慧,是以能证自他平等,无二我性,如是名为平等性智。
= 这是由执着我见的第七识,转化而成的智慧。
“三妙观察智:转分别识得此智慧,能观诸法自相共相,于众会前,说诸妙法,能令众生得不退转,以是名为妙观察智。
自性/自相 = Svalaksana/svabhava,为‘共相’之对称。指自体个别之体相。亦即不与他相共通,而具有自己一定之特质者,称为自相;此系唯识宗所说。
共相 =
Samanya-laksana,为‘自相’之对称。即指共通之相。亦即指不囿限于自相,而与其他诸法有共通之义相者。若为自身所仅有之特殊体相,则称为自相。盖诸法之自体,唯证智可知,不可言喻者,称为自相;而以分别心,安立施设诸法之能诠、所诠,以言语行解诸法之体义而为假智所缘者,是为共相。如一切色法皆有其各自之自相,然以‘一切万有皆是无我’来诠解诸法之空性时,此‘无我’即是共相。此乃因‘无我’系‘一切万有’所共通之义相,与‘苦’、‘空’、‘无常’等,皆系用以诠解诸法之体义者,故为共相。
“四成所作智:转五种识得此智慧,能现一切种种化身,令诸众生成熟善业。
五识 = Panca
vinnanani,五种心识之意。指眼识(Cakkhu-vinnana)、耳识(Sota-vinnana)、鼻识(Ghana-vinnana)、舌识(Jivha-vinnana)与身识(Kaya-vinnana)。乃六识或八识中之前五识,故亦称前五识。或有附加‘身’字以表示复数,而称五识身。五识中,眼识以眼根为所依,缘色境;耳识以耳根为所依,缘声境;鼻识以鼻根为所依,缘香境;舌识以舌根为所依,缘味境;身识以身根为所依,缘触境。
“以是因缘,名为成所作智。
“如是四智而为上首,具足八万四千智门,如是一切诸功德法,名为如来自受用身。
#他受用
“诸善男子!二者如来他受用身,具足八万四千相好,居真净土,说一乘法,令诸菩萨受用大乘微妙法乐,一切如来为化十地诸菩萨众,现于十种他受用身。
“第一佛身,坐百叶莲华,为初地菩萨说百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百佛世界,利益安乐无数众生。
百法明门 = 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
“第二佛身,坐千叶莲华,为二地菩萨说千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千佛世界,利益安乐无量众生。
千法明门 = 明门,智慧之异称。通达千种法之智慧,称为千法明门,为第二地菩萨所修者。
“第三佛身,坐万叶莲华,为三地菩萨,说万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万佛国土,利益安乐无数众生。
“如是如来渐渐增长,乃至十地他受用身,坐不可说妙宝莲华,为十地菩萨,说不可说诸法明门,菩萨悟已,起大神通变化,满于不可说佛微妙国土,利益安乐不可宣说不可宣说无量无边种类众生。
“如是十身,皆坐七宝菩提树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这十种他受用身,都曾坐七宝菩提树王下的金刚座上,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善男子!一一华叶,各各为一三千世界,各有百亿妙高山王及四大洲,日月星辰,三界诸天,无不具足。
辰(chén) = 蛤蚌之类的软体动物[clam]。(日、月、星的统称[celestial bodies]。)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九山八海 = 古印度之世界观所示山、海之总数。据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载,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佉提罗、伊沙陀罗、游乾陀罗、苏达梨舍那、安湿缚朅拏、尼民陀罗、毗那多迦、斫迦罗等八山,山与山之间各有一海水,总为八海。
|
||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
|
初禅天所统
|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
二禅天所统
|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
三禅天所统
|
大千界/大千/大千世界
|
Mahasahassa-lokadhatu,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
四禅天所统
|
“一一叶上,诸赡部洲,有金刚座、菩提树王,其百千万至不可说大小化佛,各于树下,破魔军已,一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大小诸化佛身,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诸资粮及四善根诸菩萨等、二乘凡夫,随宜为说三乘妙法。
= 为具有各种资粮及四种善根的诸菩萨等,并二乘凡夫,随宜宣说三乘妙法。
资粮 = Sambhara,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之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
五位 = 指大乘五位,又作唯识五位、唯识修道五位。唯识宗将大乘菩萨之阶位分为五等。
|
|
资粮位
|
即含摄有漏善以达佛果之位。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诸位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称资粮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菩萨阶位又称大乘三贤位。其中,十住偏重修理观,十行偏重修事观,十回向多修理事不二观。此类修行称为大乘顺解脱分,虽已能断除分别二执之现行,然对于能、所取之种子依旧潜伏未除,此系唯识五位中最初伏障之阶段。
|
加行位
|
指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欢喜地),住真如位,称为加行位。即于资粮位所积集之善,更进一步为得无漏智而加力修行之位。此位能达‘无二我’而‘有二无我’之境界,然心中仍变带‘如相’现前,故仍非实住之唯识境界,称为大乘顺抉择分。
|
见道位/通达位
|
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称通达位。即证得初无漏智,并体得真如理之位。此系修行第一大劫之成熟阶段,相当于初地之入心,故又称见道位。
|
修道位/修习位
|
指二地至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称修习位。即于通达位证得真如理,再反覆修习之位。
|
究竟位
|
指妙觉佛证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称究竟位。即指佛果之位。
|
四善根位 = 以下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故称善根;系以修慧为体,以四静虑及未至、中间之六地为所依。
|
|
暖法/暖位
|
Usma-gata,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此位可烧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及修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
顶法/顶位
|
Murdhana,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动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谛、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堕地狱,亦不至于断善根。
|
忍法/忍位
|
Ksanti,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不动善根)之位,不再堕落恶趣。
|
世第一法/世第一法位
|
Laukikagra-dharma,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
|
“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佛慧。
= 譬如对诸菩萨,就说相应的六波罗蜜。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 = Nidana,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
||
三世
|
十二因缘
|
简释
|
过去二因
|
无明
|
Avijja,
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不知前后际,
不知于内、不知于外、不知内外,
不知业、不知报、不知业报,
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
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灭、不知道,
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
不知善不善、有罪无罪、习不习,
若劣、若胜、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
于六触入处,不如实觉知;
于彼彼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
|
行
|
Sankhara,身行、口行、意行。
|
|
现在五果
|
识
|
Vinnana,六识身 = 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
名色
|
Namarupa,名 = 四无色阴,受阴、想所、行阴、识阴。
色 = 四大、四大所造色。
|
|
六入
|
Salayatana,六内入处 = 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
触
|
Phassa,六触身 = 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
|
受
|
Vedana,三受 =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
|
现在三因
|
爱
|
Tanha/trsna/trishna,三爱 = 欲爱、色爱、无色爱。
|
取
|
Upadana,四取 = 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
|
有
|
Bhava,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
|
未来二果
|
生
|
Jati,若彼彼众生,彼彼身种类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阴、得界、得入处、得命根,是名为生。
|
老死
|
Jaramarana,
老 = 若发白露顶,皮缓根熟,支弱背偻,垂头呻吟,短气前输,拄杖而行,身体黧黑,四体班驳,暗钝垂熟,造行艰难羸劣。
死 = 彼彼众生,彼彼种类没、迁移、身坏、寿尽、火离、命灭,舍阴时到。
|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为余众生,说人天教,令得人天安乐妙果。
“诸如是等大小化佛,皆悉名为佛变化身。
“善男子!如是二种应化身佛,虽现灭度,而此佛身,相续常住。
“诸善男子!如一佛宝,有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利乐众生广大恩德,以是因缘,名为如来、应、正遍知、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善男子!一佛宝中,具足六种微妙功德:一者无上大功德田;二者无上有大恩德;三者无足二足及以多足众生中尊;四者极难值遇如优昙华;五者独一出现三千大千世界;六者世出世间功德圆满一切义。
= 第六是世出世的功德,一切义理圆满。
“依具如是等六种功德,常能利乐一切众生,是名佛宝不思议恩。”
尔时,五百长者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佛宝中,无量化佛,充满世界,利乐众生。
“以何因缘,世间众生多不见佛,受诸苦恼?”
佛告五百长者:“譬如日光天子,放百千光,照明世界,而有盲者不见光明。
“汝善男子,于意云何,日光天子而有过否?”
时长者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诸佛如来常演正法,利乐有情,是诸众生常造恶业,都不觉知,无惭愧心,于佛法僧,不乐亲近。
“如是众生,罪根深重,经无量劫,不得见闻三宝名字,如彼盲者不睹日光。
“若有众生,恭敬如来,爱乐大乘,尊重三宝,当知是人,业障清除,福智增长,成就善根,速得见佛,永离生死,当证菩提。
“诸善男子!如一佛宝,有无量佛。
“如来所说法宝亦然,一法宝中,有无量义。
“善男子!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
教理行果 = 教、理、行、果之合称。乃佛、法、僧三宝中法宝之种别,一般称之为四法宝。即指能诠之言教、所诠之义理、能成之修行、所成之证果。佛教一般修证之次第多为依教诠理,依理起行,依行克果,故又连称为教理行果。
“一切无漏,能破无明、烦恼、业障。
“声名句文,名为教法。
“有无诸法,名为理法。
有无 =
Bhava-abhava,为有与无之并称。指存在和非存在。有,即指一切存在之物,亦指其存在之方式与型态。无,系与‘有’相对称。在佛教中,若认为一切存在之物皆为一时之假相,称为假有,以其随因缘而生灭,故无固定不变之常住实体(我、自性),即无我、无自性之说;反之,若谓一切为不变之常住(实有),而永久存在,则为有见、我见。如能超越此种有见、我见,即可了知无常、无我、空等之理。
“戒定慧行,名为行法。
戒定慧 =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
|
|
戒学
|
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等。
|
定学
|
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安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昧等。
|
慧学
|
指破除迷惑以证真理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
“无为妙果,名为果法。
“如是四种名为法宝,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
“善男子!诸佛所师,即是法宝。
“所以者何?三世诸佛,依法修行,断一切障,得成菩提,尽未来际,利益众生。
“以是因缘,三世如来常能供养诸波罗蜜微妙法宝,何况三界一切众生未得解脱,而不能敬微妙法宝!
= 何况三界一切众生,未得解脱,岂能不敬重微妙法宝。
“善男子!我昔曾为求法人王,入大火坑而求正法,永断生死,得大菩提。
“是故法宝能破一切生死牢狱,犹如金刚能坏万物。
“法宝能照痴暗众生,如日天子能照世界。
“法宝能救贫乏众生,如摩尼珠雨众宝故。
“法宝能与众生喜乐,犹如天鼓乐诸天故。
= 就如天鼓,能使诸天喜乐一样。
“法宝能为诸天宝阶,听闻正法,得生天故。
“法宝能为坚牢大船,渡生死海,到彼岸故。
“法宝犹如转轮圣王,能除三毒烦恼贼故。
“法宝能为珍妙衣服,覆盖无惭诸众生故。
“法宝犹如金刚甲胄,能破四魔,证菩提故。
胄(zhòu) = 头盔[helmet]。
四魔 = Cattaro
mara,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
|
||
欲魔/烦恼魔
|
Kilesa-mara,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
|
内魔
|
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蕴魔
|
Khanda-mara,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
|
|
死魔
|
Maccu-mara,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
|
|
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天子魔
|
Deva-putta-mara,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
外魔
|
“法宝犹如智慧利剑,割断生死,离系缚故。
“法宝正是三乘宝车,运载众生,出火宅故。
“法宝犹如一切明灯,能照三涂黑暗处故。
“法宝犹如弓箭矛矟,能镇国界,摧怨敌故。
矟(shuò) = 古同“槊”,长矛[long spear]。
“法宝犹如险路导师,善诱众生,达宝所故。
“善男子!三世如来所说妙法,有如是等难思议事,是名法宝不思议恩。
“善男子!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
“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众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
= “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若有严持个别禁戒的真善凡夫。
八种别解脱戒 = 谓八众之八种戒律。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与近住戒等。
“虽未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获无量福。
= 他们虽未能断除烦恼,获得清净戒、定、及慧解脱,但供养者,一样获得无量福德。
“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
= 所以这三种僧,都名真福田僧。
“复有一类名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像,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
“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
= “令他亦然”:也使他人不生邪见。
“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种转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
= 当知这等人,深信三宝的力量,胜过一切外道百千万倍,也胜过四种转轮圣王,何况其他一切众生。
“如郁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
郁金 = Kunkuma,属球根植物,可制成染料,花可作香,称为郁金香。产于北印度喀什米尔、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等地。
萎(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悴(cuì) = 忧愁,悲伤[sad]。(衰弱;疲萎[weak;tired]。)
“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
“以是因缘,名福田僧。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供养前三真实僧宝,所获功德,正等无异。
“如是四类圣凡僧宝,利乐有情,恒无暂舍,是名僧宝不思议恩。”
尔时,五百长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闻佛法音,得悟三宝利益世间。
“然今不知以何义故,说佛法僧,得名为宝?
“愿佛解说,显示众会及未来世敬信三宝一切有情,永断疑网,得不坏信,令入三宝不思议海。”
尔时,佛告诸长者言:“善哉!善哉!汝善男子,能问如来甚深妙法,于未来世,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譬如世间第一珍宝,具足十义,庄严国界,饶益有情;佛法僧宝,亦复如是。
“一者坚牢:如摩尼宝,无人能破;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
“二者无垢:世间胜宝,清净光洁,不杂尘秽;佛法僧宝,亦复如是,悉能远离烦恼尘垢。
“三者与乐:如天德瓶,能与安乐;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与众生世出世乐。
瓶 = Kalasa,乃陶器,或为金属所制之容器。系盛五谷、香水等,供养佛、菩萨时所用。又因瓶常用以贮存财宝,可应他人之愿,而使其满足,故称德瓶、如意瓶、满瓶等。
“四者难遇:如吉祥宝,希有难得;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业障有情亿劫难遇。
“五者能破:如如意宝,能破贫穷;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破世间诸贫苦故。
“六者威德: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伏诸怨;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
轮宝 =
Cakka-ratana,为古代印度帝王之标帜;亦为佛教经典之理想君王,即转轮圣王(Cakkavattin-raja)所感得七宝之一,使王之行处所向无敌,而可制伏四方,统一宇内。
六通/六神通 = Cha iddhi,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
|
||
天眼通
|
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
|
三明
|
宿命通/宿住通
|
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
|
|
漏尽通
|
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
|
天耳通
|
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
|
|
他心通
|
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
|
神境通/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
|
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
“七者满愿:如摩尼珠,随心所求,能雨众宝;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满众生所修善愿。
“八者庄严:如世珍宝,庄严王宫;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庄严法王菩提宝宫。
“九者最妙:如天妙宝,最为微妙;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超诸世间最胜妙宝。
“十者不变:譬如真金,入火不变;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世间八风不能倾动。
八法/八世风/八风 = 谓此八法,为世间所爱所憎,能煽动人心,故以风为喻,称为八风。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为爱憎所惑乱,则不为八风所能动。
|
|
利
|
利乃利益,谓凡有益于我,皆称为利。
|
衰
|
衰即衰灭,谓凡有减损于我,皆称为衰。
|
毁
|
毁即毁谤,谓因恶其人,构合异语,而讪谤之。
|
誉
|
誉即赞誉,谓因喜其人,虽不对面,亦必以善言赞誉。
|
称
|
称即称道,谓因推重其人,凡于众中必称道其善。
|
讥
|
讥即讥诽,谓因恶其人,本无其事,妄为实有,对众明说。
|
苦
|
苦即逼迫之意。谓或遇恶缘恶境,身心受其逼迫。
|
乐
|
乐即欢悦之意。谓或遇好缘好境,身心皆得欢悦。
|
“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以是义故,诸佛法僧说名为宝。
“善男子!我为汝等略说四种世出世间有恩之处。
“汝等当知,修菩萨行,应报如是四种之恩。”
尔时,五百长者白佛言:“世尊!如是四恩,甚为难报。
“当修何行而报是恩?”
佛告诸长者言:“善男子!为求菩提,有其三种十波罗蜜。
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十波罗蜜多/十波罗蜜 = Dasa-parami,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
|
对治
|
|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
悭贪
|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
恶业
|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
嗔恚
|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
懈怠
|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
乱意
|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
愚痴
|
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
|
Upaya-parami,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
|
|
愿波罗蜜
|
Pranidhana-parami,即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大行者。
|
|
力波罗蜜
|
Bala-parami,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
|
|
智波罗蜜
|
Nana-parami,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在佛典中,智、慧二词的意义很接近,两者经常被混用,或合称“智慧”。一般来说,智的范围较窄,通常被用于指超越世间的智慧,有抉择、决断之意,如出世间智,而慧的意义较广,则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
|
“一者十种布施波罗蜜多;二者十种亲近波罗蜜多;三者十种真实波罗蜜多。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以七宝满于三千大千世界,布施无量贫穷众生。
“如是布施,但名布施波罗蜜多,不名真实波罗蜜多。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大悲心,为求无上正等菩提,以自妻子施与他人,心无吝惜;身肉手足、头目髓脑,乃至身命,施来求者。
“如是布施,但名亲近波罗蜜多,未名真实波罗蜜多。
“若善男子、善女人,发起无上大菩提心,住无所得,劝诸众生,同发此心。
“以真实法,一四句愒,施一众生,便向无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实波罗蜜多。
“前二布施,未名报恩。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修如是第三真实波罗蜜多,乃名真实能报四恩。
“所以者何?前二布施,有所得心;第三施者,无所得心。
有所得 = Prapti,为‘无所得’之对称。即无法体悟绝对平等、无二无别之真理,而有所执取;亦即分别有无、一异、是非等之二相,而有取舍之念,称为有所得。若离开有、无等相对之观念,而体悟空之真理,则称为无所得。又有所得系以心于诸法中取相,为一种执着、分别、取相之心,故亦称有所得心。
“以真法施一切有情,令发无上大菩提心,是人当得证菩提时,广度众生,无有穷尽,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以是因缘,名为报恩。”
绍(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尔时,五百长者从佛闻是昔所未闻报恩之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发心求趣无上菩提,得忍辱三昧,入不思议智,永不退转。
尔时,会中八万四千众生发菩提心,得坚固信,及此三昧。
= 得坚固信及忍辱三昧。
海会大众悉得金刚忍辱三昧,悟无生忍及柔顺忍;或证初地,得不起忍;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住不退位。
三忍/三法忍 = Tisrah ksantayah,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
|
|
随顺音声忍/生忍/音响忍
|
Ghosanugama-dharma-ksanti,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
|
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柔顺忍
|
Anulomiki-dharma-ksanti,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
|
修习无生忍/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
尔时,佛告五百长者:“未来世中一切众生,若有得闻此《心地观·报四恩品》,受持、读习、解说、书写,广令流布。
“如是人等,福智增长,诸天卫护,现身无疾,寿命延长。
“若命终时,即得往生弥勒内宫,睹白毫相,超越生死,龙华三会,当得解脱。
= 见到弥勒菩萨眉间白毫相光而超越生死。
龙华三会 = 指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之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会、龙华三庭、弥勒三会、慈尊三会。略称龙华。乃佛陀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另有说五十七亿六千万岁、五十六亿万岁者),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坐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觉,前后三次说法。于昔时释迦牟尼佛之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三根之别,悉可得道。
“十方净土,随意往生,见佛闻法,入正定聚,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智慧。”
三聚/三际/三定聚 = Tayo
rasi,‘聚’即聚类、聚集之意。此系从求正果之修行立场所作之分类。众生分为如下三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
|
正性定聚/正定/等聚/善聚/正定聚
|
Sammatta-niyata-rasi,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
|
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见际/邪定/邪定聚
|
Micchatta-niyata-rasi,即指造作五无间业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故称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故成实论卷二载,邪定聚者必不入于涅槃。
|
不定性聚/不定/不定聚
|
Aniyata-rasi,其性正邪未属,遇善缘则成正定(聚),得恶缘则成邪定(聚)者,以其不定,故称不定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