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无垢性品第四
尔时,智光及诸长者既出家已,齐整法服,五轮着地,礼如来足,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从佛闻所未闻在家所有种种过失,发菩提心,厌离世间,剃除须发而作比丘。
“惟愿如来应正等觉,为我等类,及诸众生,演说出家殊胜功德,令得闻者,发清净心,乐远离行,不断佛种。
“世尊大恩,无缘慈悲,怜愍众生如罗睺罗。
罗云/罗睺罗/罗侯罗 = Rahula,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意译作覆障、障月、执日。以其生于罗侯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又因六年处于母胎中,为胎所覆,故有障月、覆障之名。十五岁出家。密行第一。
“出家菩萨,应云何住?云何修习无垢之业?云何调伏有漏之心?”
尔时,世尊赞叹智光诸比丘等:“善哉!善哉!是真佛子,能为未来一切众生,问于如来如是大事。
“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如来世尊怜愍众生,平等无二犹如一子。
“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演说。
“出家菩萨应如是住,如是修行无垢之业,如是调伏有漏之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尔时,佛告智光比丘:“出家菩萨住如是心,常作是观:我得人身,诸根具足,从何处没,来生此间?我于三界中,当生何界?于四大洲,复生何处?六道之中,受生何道?以何因缘,得离父母妻子眷属,出家修道,免八难身?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
|
在地狱难
|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
在饿鬼难
|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
在畜生难
|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
在长寿天难
|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
盲聋喑哑难
|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
世智辩聪难
|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
生在佛前佛后难
|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
“庄严劫中,过去千佛皆已涅槃。
“星宿劫中,未来千佛未出于世。
“贤劫之中,现在千佛,几佛如来出现于世,化缘将尽,入般涅槃?几佛世尊未出于世?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是诸众生,根缘未熟,未闻正法,复于何时,当来弥勒从兜率天,下生人间,现成佛道?于我身中,有何善业?戒定慧学,当有何德?过去诸佛皆已不遇,当来世尊得见不耶?我今现在诸凡夫地,三业烦恼何最为重?一生已来,造何罪业?于何佛所,曾种善根?我此身命,能得几时?
= “现成佛道”:示现成佛。
“是日已过,命随减少,犹如牵羊诣彼屠所,渐渐近死,无所逃避,身坏命终,生于何处?三恶道苦,如何脱免?然我此身,爱乐长养,念念衰老,无时暂停,谁有智者,爱乐此身?
= “爱乐长养”:我希望延年益寿,但却念念衰老。
“智光当知,出家菩萨,常于昼夜,如是观察,勿贪世间,受五欲乐。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精勤修习,未尝暂舍,如去顶石,如救头燃。
= 像是要去掉压在头顶上的巨石,也好像救燃眉之急。
顶石 = 谓顶上磐石。以速除顶石,比喻生死危急,当速求解脱。
头然/头燃 = 谓头发为火所燃。比喻事情之急迫。经中常借此语比喻不顾他事,一心勤行精进之情态。
“心常忏悔过去先罪,安住如是四无垢性,一心修行十二头陀,调伏其心如旃陀罗。
头陀 = Dhuta,意指修治、弃除,也就是说要涤除烦恼与尘垢,舍却不需要的衣、食、住来修练身心。摩诃迦叶就是头陀第一。因他们长居阿兰若,远离人群,故又称阿兰若比丘,或森林比丘、丛林比丘。南传佛教为头陀十三支,《清净道论》中比前者多出的是随处住。
|
||
一
|
著弊衲衣/粪扫衣
|
穿着用废弃的旧衣布料制成的衣服。
|
二
|
但三衣
|
除了三衣之外不需要其他多余的衣物。
|
三
|
常行乞食
|
受天、人供养,不为食而烦恼。
|
四
|
次第乞食
|
乞食不分贫富之家,沿门托钵。
|
五
|
受一食法
|
一日只吃一餐。
|
六
|
饮食节量
|
控制食量,不过食,钵中只受一团饭足矣。
|
七
|
过午不食
|
过中午之后不得饮浆。
|
八
|
阿兰若处
|
居住在森林树下,尽量离开尘世人居住的地方而住在较安静的场所。
|
九
|
树下止
|
在树下修习佛法。
|
十
|
露地住
|
择空旷露天之地打坐。
|
十一
|
冢间住
|
居住于墓地之间。
|
十二
|
常坐不卧
|
长时间坐禅,不躺下睡觉。
|
十三
|
随处住
|
不选择居住的地方,随自己游行所至而住。
|
智
|
颇罗堕
|
Bharadvaja,意译利根仙人、辩才、满、满正。
|
愚
|
旃荼罗/旃陀罗
|
Candala,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
|
“如是佛子,是名出家。
“智光比丘!以何义故,说名真实修沙门行,如旃陀罗?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其旃陀罗每游行时,手执锡杖,不敢当路;若人逼近,振锡令闻;于大众中,心行谦下,不敢轻慢;被呵责时,心无怨恨,未尝加报;骂辱鞭挞,默然受之。
锡(xī)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tin]。
声杖/有声杖/智杖/德杖/鸣杖/金锡/杖/锡杖 = Khakkhara,即比丘行于道路时,应当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于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
当(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在[when]/应当[ought]/适合,适当[appropriate;proper]/承担[bear;undertake]/阻挡<某人或某事物>的通路[block]。)
挞(tà) = 用鞭子或棍子打[whip]。
“何以故?自知下性,不阶众流,以是因缘,无瞋无报。
阶(jiē) = 台阶[steps]。(梯子[stairs]/凭借[depend on]。)
“智光当知,出家菩萨亦复如是,剃除须发,形同婴儿;执持应器,依他活命;身着袈裟,如被甲胄;杖锡而行,如持鉾矟;执智慧剑,破烦恼贼;修婴儿行,饶益一切。
钵盂/钵 = Patta,系钵多罗、钵和罗之略称。乃僧尼所常持道具(比丘六物、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律制规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钵。
胄(zhòu) = 头盔[helmet]。
鉾(máo) = 古同“矛”。
矟(shuò) = 古同“槊”,长矛[long spear]。
“是故一切三毒利箭不入真实沙门之身。
“出家菩萨,以三观门,修忍辱行,名真出家。
“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
= “观自己身如男女想”:我是他们的子女。
“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心。
“智光比丘!汝等谛听!云何名为四无垢性?
“衣服、卧具、饮食、汤药,如是四事,随有所得,粗细称心,远离贪求,是无垢性。
= “随有所得,粗细称心”:不论精粗,无所拣择,皆能心满意足。
“诸比丘等!以何因缘,如是四行,名无垢性?
= 为什么说这样四行是无垢性?
“智光当知!诸佛如来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从此生,佛法僧宝常不断绝,是故得名为无垢性。”
= 诸佛如来所说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皆是由这无垢性开展而来,有了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才能使佛、法、僧三宝永不断绝,所以得名为无垢性。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智光比丘汝谛听,出家菩萨所应作,无缘大慈摄众生,犹如一子皆平等。
发菩提心求正觉,应作三种成佛法,心常住四无垢性,当修十二头陀行。
下心犹如旃陀罗,四威仪中作是念:十方无量诸菩萨,刹那刹那趣圣道。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彼既修证我亦尔,如何流转三界中?恒居生死无量苦,我今是身住何界?
六道轮回处何道?胎卵湿化受何生?身口意业于何修?所造罪中何者重?
三性之心何心多?如是微细观察已,大慈大悲恒相续,大喜大舍为先心。
三自性/三性相/三种自相/三相/三性 = 乃印度唯识学派之重要主张,我国法相宗之根本教义。谓一切存在之本性与状态(性相),从其有无或假实之立场分成三种,称为三性。说明三性之各别为‘无自性空’之道理,则称为三无性。三无性乃根据佛之密意所立,即基于三性之说,又恐众生执有,故显示三性各具空义。系以解深密经卷二之一切法相品为根据而说者,为印度唯识学派所主张,后来成为我国法相宗根本教义之一,亦为华严宗等所采用。三者略称遍依圆。
|
|
遍计所执性
|
Parikalpita-svabhava,又称遍计所执相、分别性、分别相、妄计自性、妄分别性。略称遍计所执、计所执、所执性。凡夫于妄情上,遍计依他起性之法,乃产生‘实有我、实有法’之妄执性。由此一妄执性所现之相,仅能存于妄情中,而不存于实理之中,故称‘情有理无’之法、‘体性都无’之法。此种分别计度之妄执性乃周遍于一切境者,故以‘遍计’称之。
|
依他起性
|
Para-tantra-svabhava,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因缘法体自相相。略称依他起、依他。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依于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此依他起性乃属有为之法,在百法中,除六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摄于此性之中。又众缘分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等四缘,若具足四缘,则能生起心法;若具足因缘、增上缘,则能生起色法。乃知一切有为之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则诸法灭尽,此即一切诸法,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之意,故佛典中常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
圆成实性
|
Parinispanna-svabhava,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第一义谛体性。略称圆成实。唯识宗所立三性之一。指真如(诸法所依之体性)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
|
为有缘者说妙法,昼夜修心不暂停,如去顶石救头燃,念三观门常不离。
观诸有情是佛身,唯我独处于凡类;一切众生等尊贵,我为僮仆居卑贱;
世间众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养。
被他打骂不瞋嫌,勤修忍辱无怨嫉;四事供养心不着,是则名为无垢性。
四事供养 = 谓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之四事。四事,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三十七品菩提分,及以如来果报身,如是殊胜无漏法,四无垢性为根本;
不放逸行常修习,是名出家真佛子。
菩提智种念念增,无漏圣道皆成就,速得超于无量劫,端坐华王法界中。
福智二严皆圆满,无边劫海利群生,由无垢性皆成就,证获如来常住果。
“复次,智光比丘!出家菩萨,于所着衣,不应贪着,若细若粗,随其所得,但于施者为生福田,勿嫌粗恶。
“不得为衣广说法要,起诸方便,与贪相应。
“世间凡夫为衣服故,非法贪求,造不善业,堕于恶道,经无量劫,不遇诸佛,不闻正法。
“受苦毕已,复生人间,贫穷困苦,求不得苦,昼夜逼迫,衣不蔽形,食不支命。
蔽(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支(zhī) = 去枝的竹子[branchless bamboo]。(枝条。后作“枝”[branch]/支撑[prop
up;put up;support]。)
“如是众苦,皆由先世为衣服故,多杀生命,造种种罪。
“出家菩萨即不如是,随其所得,不嫌粗恶,但怀惭愧。
“以充法衣,得十胜利:一者能覆其身,远离羞耻,具足惭愧,修行善法;
“二者远离寒热,及以蚊虻、恶兽毒虫,安隐修道;
虻(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三者亦现沙门出家相貌,见者欢喜,远离邪心;
“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宝幢之相,尊重敬礼,得生梵天;
= 见者若尊重礼敬,得生梵天。
“五者着袈裟时,生宝幢想,能灭众罪,生诸福德;
= “生宝幢想”:观想自如宝幢。
“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坏色,离五欲想,不生贪爱;
= “染令坏色”:袈裟所以染成粗恶的颜色。
“七者袈裟是佛净衣,永断烦恼,作良田故;
“八者身着袈裟,罪业消除,十善业道,念念增长;
“九者袈裟犹如良田,能善增长菩萨道故;
“十者袈裟犹如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故。
“智光当知,以是因缘,三世诸佛、缘觉、声闻,清净出家,身着袈裟,三圣同坐解脱宝床,执智慧剑,破烦恼魔,共入一味诸涅槃界。”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智光比丘应善听,大福田衣十胜利;世间衣服增欲染,如来法服不如是。
法服能遮世羞耻,惭愧圆满生福田;远离寒暑及毒虫,道心坚固得究竟;
暑(shǔ) = 炎热[heat]。(炎热的日子[hot weather]。)
示现出家离贪欲,断除五见正修持;瞻礼袈裟宝幢相,恭敬生于梵王福;
五染污见/五僻见/五利使/五见 = Panca-drstayah,指在根本烦恼中之五种恶见。
|
|
萨迦耶见
|
Sakkaya-ditthi,译作有身见、伪身见、坏身见、身见。即自执有‘我’之存在,称为‘我见’,而以为此属于我,则称‘我所见’。
|
边见/边执见
|
Anta-gaha-ditthi,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
邪见
|
Miccha- ditthi,为否定因果道理之见解。
|
见取见
|
Ditthi-paramasa,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
|
戒取见/戒盗见/戒禁取见
|
Silabbata-paramasa,即视不正确之戒律、禁制等,为可达涅槃之戒行,此种执着即称为戒禁取见。
|
佛子披衣生塔想,生福灭罪感人天;肃容致敬真沙门,所为不染诸尘俗;
肃(sù) = 恭敬[respectful]。(庄重;严肃[severe]。)
致(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求取;获得[gain;get]/通“至”。极,尽[very]。)
诸佛称赞为良田,利乐群生此为最;袈裟神力不思议,能令修植菩提行;
道芽增长如春苗,菩提妙果类秋实;坚固金刚真甲胄,烦恼毒箭不能害。
我今略赞十胜利,历劫广说无有边。
若有龙身披一缕,得脱金翅鸟王食。
缕(lǚ) = 麻线[thread]。(泛指细而长的东西,线状物[filament]。)
若人渡海持此衣,不怖龙鱼诸鬼难;雷电霹雳天之怒,披袈裟者无恐畏。
霹雳(pī lì) =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thunderbolt;thunderclap]。
白衣若能亲捧持,一切恶鬼无能近;若能发心求出家,厌离世间修佛道,
捧(pěng) = 两手承托。古多作“奉”[carry or hold in
both hands]。
十方魔宫皆振动,是人速证法王身。
“复次,智光菩萨!出家佛子,常行乞食,应舍身命,不断是心。
“所以者何?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是以乞食利益无穷。
“汝等当知,出家菩萨,常行乞食,有十胜利。
“云何为十?
“一者常行乞食,以自活命,出入自由,不属他故;
= 自然出入自由,无所牵挂,灭除贪心。
“二者行乞食时,先说妙法,令起善心,然后自食;
“三者为不施人,发大悲心,为说正法,令起舍心而生胜福;
= 为不肯施舍的人,发大悲心。
“四者依佛教行,增长戒品,福德圆满,智慧无穷;
“五者常行乞食,于七九慢,自然消灭,众所恭敬,是良福田;
七慢 =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九列举七慢。
|
|
慢
|
Mana,对劣于自己之人,认为自己较殊胜;而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谓与自己同等而令心起高慢。
|
过慢
|
Ati-mana,对与自己同等之人,硬说自己胜过对方;对胜过自己之人,亦偏说对方与自己同等。
|
慢过慢
|
Manati-mana,对胜过自己之人,起相反之看法,认为自己胜过对方。
|
我慢
|
Asmi-mana,乃七慢之根本慢。于五蕴假和合之身,执着我、我所,恃我而起慢。内执有我,则一切人皆不如我;外执有我所,则凡我所有的皆比他人所有的高上。
|
增上慢
|
Adhi-mana,于尚未证得之果位或殊胜之德,自认为已经证得。
|
卑慢
|
Una-mana,对于极优越之人,却认为自己仅稍劣于其人;或虽已完全承认他人之高胜,而己实卑劣,然绝不肯虚心向其人学习。
|
邪慢
|
Miccha-mana,无德而自认为有德。
|
九慢类/九慢 = 此系俱舍论卷十九根据发智论卷二十所举出者。
|
|
我胜慢类
|
即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认为自己胜过对方之过慢心。
|
我等慢类
|
乃对与自己同等之人生起‘我与彼同等’之慢心。
|
我劣慢类
|
对胜过自己之人,生起‘我为劣’之卑慢心。
|
有胜我慢类
|
对胜过自己之人,生起‘彼胜我’之卑慢心。
|
有等我慢类
|
对与自己相等之人,生起‘彼与我同等’之慢心。
|
有劣我慢类
|
系对与自己相等之人,生起‘彼劣于我’之过慢心。
|
无胜我慢类
|
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认为其人未必胜过我之慢心。
|
无等我慢类
|
对与自己同等之人,认为其人比我差劣之过慢心。
|
无劣我慢类
|
对多分胜于我者,生起我比其人为少分劣之卑慢心。
|
“六者于乞食时,当得如来无见顶相,应受世间广大供养;
“七者汝等佛子随学此法,住持三宝,饶益有情;
“八者于乞食时,不得为求饮食起希望心,赞叹一切男子女人;
= “赞叹一切男子女人”:故意赞扬一切男子女人,诱使布施。
“九者行乞食时,须依次第,不应分别贫富之家;
次第 = Anukkama,顺序之意。即一切有为法非同时俱转,而有前后顺序者,称为次第。为百法之一,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
“十者常行乞食,诸佛欢喜,得一切智,最为良缘。
“智光菩萨!我为汝等略说如是十种利益,若广分别,无量无边。
“汝等比丘及未来世求佛道者,应如是学。”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智光菩萨汝谛听,出家大士应离贪;当发出世修行心,乞食头陀为根本。
凡夫住于有漏食,圣者悉依无漏食;有漏无漏诸圣凡,一切无不依食住。
我为汝等诸佛子,开演出世二利行;三世如来所称赞,乞食功德有十利;
二种利行 = 指自利行、利他行二种。
|
|
自利行
|
六度、菩提分法等,为自利行。
|
利他行
|
四摄、四无量等,为利他行。
|
偏称此行最为胜,出入自在无系缚;先令施主发初心,令趣菩提然后食;
为除悭贪说妙法,能趣大舍无量心;依大师教行乞食,增长无量诸梵行;
七九种慢自除灭,为诸人天所尊敬;如来顶相不可见,转妙法轮化十方;
尽未来际传此法,令不断绝三宝种;若为饮食起妄心,不应赞叹诸男女;
起大慈悲平等意,不生分别贫与富;清净乞食佛所赞,一切种智从此生。
三世如来出于世,为诸众生说四食;段触思识为其四,皆是有漏世间食。
世间食/四食 = Cattaroahara,指长养有情生命之段、触、思、识等四种食物。系‘九食’之一部分。
|
|
段食
|
Kabalinkarahara,欲界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分段而饮啖,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Olarika)、细(Sukhuma)二种;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饭、面、鱼、肉等,后者如酥、油、香气及诸饮料等。
|
触食
|
Phassakarahara,又作细滑食、乐食。以触之心所为体,对所触之境,生起喜乐之爱,而长养身者,此为有漏之根、境、识和合所生。例如观戏剧终日不食亦不感饥;又如孔雀、鹦鹉等生卵毕,则时时亲附、覆育、温暖之,令生乐触,卵则受此温热而得资养,故又称温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为触食。
|
思食
|
Mano-sancetanakaraha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业食。于第六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长相续诸根者,此即成实论所谓以思愿活命。
|
识食
|
Vinnanakarahara,有漏识由段、触、思三食之势力而增长,以第八阿赖耶识为体,支持有情身命不坏者,如无色界及地狱之众生以识为食。
|
唯有法喜禅悦食,乃是圣贤所食者;汝等厌离世间味,当求出世无漏食。
二食 = 法喜食与禅悦食。以法与禅定皆为精神食粮,能资益人身。
|
|
法喜食
|
Dhamma-piti-ahara,闻法欢喜,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如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称为法喜食。
|
禅悦食
|
入于禅定,得安静之悦乐,因而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称为禅悦食。
|
“复次,智光菩萨!出家佛子,于诸医药,不应贪着,若有病时,他煎药已,所弃舍药、诃黎、毗黎,及阿摩勒,取是等药,即应服之。
呵利勒树/诃梨怛鸡树/呵梨得枳树/涩翁树/苛子树/呵子树/诃子树/贺唎怛系树/诃梨勒树 =
Haritaka,意译作天主持、天主苻来。树似木槿,叶长椭圆形,开白色花,初秋结果。果实青黄色,呈五、六棱形之卵状,可治眼疾、风邪,且有通便之效。于古代律典为五药之一。
阿末罗树/阿摩罗树/庵摩罗树/庵摩洛迦树/阿摩勒树 = Amalaka,该树所结之果实有若豆荚,长约十余公分,具有酸味,称为阿摩勒果,可供食用,亦可作药用。
“乃至一生,服所弃药,于诸药等常生知足,如是名为真实沙门。
“出家佛子恒服弃药,是人获得十种胜利。
“云何为十?
“一者为求药草不近他人,永息贪求,安住正念;
= 虽求医药不近他。
“二者不净观门易得成就,出世之心能得坚固;
= 修不净观容易成就。
“三者于诸珍味恒不贪着,速证正智,餐禅悦味;
“四者于诸世间一切财物,常能知足,早得解脱;
“五者不近世间一切凡夫,亲近出世清净善友;
“六者由不嫌恶诸弃药等,于粗饮食,亦得解脱;
“七者于所重药,永不希望,一切世间无不尊故;
= 身有病时,尚不希望服用珍贵的药品。
“八者速能调伏诸烦恼病,证得如来常住法身;
“九者永断三界一切烦恼,能疗众生身心重病;
“十者能顺佛教,修菩萨行,福智圆满,得大菩提。
“智光当知,我为汝等略说弃药十种胜利,如是妙行,去来现在出家菩萨皆共修学。
“汝等应当为诸众生演说流布,无令断绝,即为如来广设供养,世间所有财敬供养所不能及。
“于菩萨行,不复退转,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智光比丘汝善听,出家所服无垢药,菩萨妙行此为先,众生有病如己病。
以大悲恩救众苦,复用慈心施安乐,最上妙药与他人,前人所弃而自服。
菩萨不择贵贱药,但疗众病令安隐,取他所弃之余药,饮服以充治所疾。
取他弃药有十利,三世如来共称赞。
虽求医药不近他,永息追求住正念;不净观门易成熟,而能远作菩提因;
不着甘味离诸贪,当求法喜禅悦食;于世财宝能知足,获得无漏七圣财;
七财/七德财/七法财/七圣财 = 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
|
信财
|
信受正法。
|
戒财
|
持戒律。
|
惭财
|
自惭而不造诸恶。
|
愧财
|
于不善法心生羞愧。
|
闻财
|
能闻正教。
|
施财
|
舍离一切无染着。
|
定慧财
|
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
舍彼凡愚不共住,亲近圣贤为良友;由是不嫌众弃药,亦于饮食断贪求;
珍膳妙药不希望,世间所以咸尊重;能疗身心烦恼病,悟得真如法性身;
膳(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
永断三界诸习气,证得无上真解脱;能顺佛教趣菩提,福智圆成报身果。
汝等佛子皆修学,当坐金刚真道场。
“复次,智光!出家菩萨,远离喧闹,住阿兰若,修摄其心,无量千岁,以求佛道。
喧(xuān) = 声音大而嘈杂[noisy]。
阿练茹/阿练若/阿兰那/阿兰攘/阿兰拏/兰若/练若/阿兰若 = Aranna,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之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
“三世如来,离诸喧闹,寂然闲居,万行增修,证菩提果。
= “万行增修”:修习万行,得证菩提道果。
“缘觉、声闻一切贤圣,证得圣果亦复如是。
“其阿兰若有十种德,能令证得三菩提果。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云何名为十种胜德?
“一者为得自在住阿兰若,四威仪中不属他故;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taro iriya-patha,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
|
行
|
Gamana,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
住
|
Thana,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
坐
|
Nisajja,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
卧
|
Sayana,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
“二者离我我所,名阿兰若,于树下时,无执着故;
“三者于卧具等,无所爱着,由斯当卧四无畏床;
佛四无畏/四无畏/四无所畏 = Cattari vesarajja,佛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功德,不共菩萨,是成佛之后才有的功德。
|
|
一切智无所畏/正等觉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
|
漏尽无所畏/漏永尽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
|
说障道无所畏/说障法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
|
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出苦道无所畏
|
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诸尽苦之正道而无畏心。
|
“四者阿兰若处三毒微薄,离贪瞋痴所缘境故;
“五者乐阿兰若,修远离行,不求人天五欲乐故;
“六者能舍喧闹,住闲寂处,修习佛道,不惜躯命;
躯(qū) = 身体[the human body]。(指生命[life]。)
“七者爱乐寂静,世间一切事业易得成就,无障碍故;
“八者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易得成就,无障碍故;
“九者阿兰若处是三昧空,能得百千大三昧故;
“十者清净如空以为舍宅,心无障碍,得大智故。
“智光当知,阿兰若处有如是等无量功德。
“以是因缘,出家佛子誓舍身命,不离山林。
“若为听法,供养病人、师僧、父母,出阿兰若,入聚落中,宜速还归于兰若处。
= 若是为听讲佛法,或者为了供养病患、师僧、父母等原因。
“若有因缘未得归者,应作是想:‘今此聚落犹如山林,所得财物虚假如梦,若有所得不应贪着。’
“如是佛子,是摩诃萨。”
摩诃萨/摩诃萨埵 = Mahasatta,乃菩萨或大士之通称。Maha,意译作大;satta,乃有情、众生之义。摩诃萨埵即大有情、大众生。谓此大众生系愿大、行大、度众生大,于世间诸众生中为最上,不退其大心,故称摩诃萨埵。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远离喧闹处寂静,此是神仙所居处;三世菩萨求菩提,于兰若中成正觉。
缘觉声闻诸圣众,亦于此处证菩提;住阿兰若获十利,能令证得三乘果。
自在游行如师子,四威仪中无系缚;山林树下圣所乐,无我我所名兰若;
衣服卧具无系着,坐四无畏师子座;离诸烦恼名兰若,一切贪爱无所着;
常居物外厌尘劳,不乐世间五欲乐;远离愦闹寂静者,弃身舍命求佛道;
尘劳 =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
能住寂静无人声,于诸散乱心不起;世出世间诸善业,心无障碍皆成就;
由是兰若为根本,能生百千诸三昧;以大空寂为虚空,行者身心无障碍;
具足如是十胜利,是故众圣常居止。
智光汝等诸佛子,若欲速成一切智,乃至梦中莫舍离,阿兰若处菩提道。
我灭度后发心者,而能住于兰若处,不久当坐宝华王,证得法身常乐果。”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无量百千初发心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时智光等诸菩萨众,得陀罗尼,具大神通。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百万人天,发菩提意,悟三解脱。
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rini vimoks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
|
空门
|
Suny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
无想门/无相门
|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
Apr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
尔时,如来告诸大众:“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是四无垢性甚深法门,受持、读习、解说、书写。
“如是人等,所生之处,遇善知识,修菩萨行,永不退转,不为一切诸业烦恼之所扰乱。
“而于现世获大福智,住持三宝,得自在力,绍继佛种,使不断绝。
绍(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命终必生知足天宫,奉觐弥勒,证不退位,龙华初会得闻正法,授菩提记,速成佛道。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龙华会/龙华三庭/弥勒三会/慈尊三会/龙华/龙华三会
= 指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成道之三会说法。乃佛陀入灭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另有说五十七亿六千万岁、五十六亿万岁者),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坐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觉,前后三次说法。于昔时释迦牟尼佛之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会时,以上中下三根之别,悉可得道。
“若欲愿生十方佛土,随其所愿而得往生,见佛闻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随其所愿而得往生”:随他自己的意愿而得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