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厌舍品第三
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人遇甘露食。
“我今乐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
酬(chóu) = 客人给主人祝酒后,主人再次给客人敬酒作答[exchange
of toast]。(酬答,报答[reciprocate]/应对;对答[answer;reply]/报复[make
reprisals;retaliate]。)
“佛大慈悲,于一时中,在毗舍离城,为无垢称说甚深法:‘汝无垢称,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
= 你无垢称,因知清净心,是善业的根本,不善的心,是恶业的根本。
吠舍离/毗耶离/毗舍离/薜舍离/鞞奢缵夜/鞞贯罗/维耶/维邪/吠舍厘 =
Vesali,古代中印度国名。又为都城之称。系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六大城之一。意译作广博、广严。系离车子族(Licchavi)所居之地。
维摩 =
Vimala-kirti,音译为维摩诘、毗摩罗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也称维摩诘居士、简称维摩居士。为佛陀之在家弟子,乃中印度毗舍离城(Vesali)之长者。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者。
“‘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
“‘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 一切善恶行为,没有不是由心来决定的。
“‘汝今在家有大福德,众宝璎珞,无不充足;男女眷属,安隐快乐;成就正见,不谤三宝;以孝养心,恭敬尊亲;起大慈悲,给施孤独;乃至蝼蚁尚不加害;忍辱为衣,慈悲为室;尊敬有德,心无憍慢;怜愍一切,犹如赤子;不贪财利,常修喜舍;供养三宝,心无厌足;为法舍身,而无吝惜。
= 你现在虽然是在家的居士,但是有大福德,一切财宝,都很充足。
蝼(lóu) = 蝼蛄。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mole cricket]。
赤子(chì zǐ) = 初生的婴儿[a
newborn baby;an infant]。
“‘如是白衣,虽不出家,已具无量无边功德。
白衣 =
Oda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著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
“‘汝于来世,万行圆满,超过三界,证大菩提,汝所修心,即真沙门,亦婆罗门,是真比丘,是真出家。
娑门/桑门/丧门/沙门 =
Samana,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苾刍/比丘 =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
“‘如是之人,此则名为在家出家。’
“世尊或有一时于迦兰陀竹林精舍,为其恶性六群比丘说教诫法,而告之言:‘汝等比丘!谛听!谛听!入佛法海,信为根本,度生死河,戒为船筏。
迦兰陀竹园/迦兰多竹林/迦兰那加竹林/迦陵竹林/迦兰陀竹林 = Veluvana-kalandakanivapa,意译为栗鼠竹林、好鸟竹林、多鸟竹林、鹊封竹林。此竹林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北方,是迦兰陀鸟栖息之竹林。
六众苾刍/六群/六群比丘 = Cha-bbaggiya-bhikkhu,指成群结党之六恶比丘。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勾结朋党,不守律仪,多行恶事,佛制戒多缘此六比丘而来。诸律所载,其名不一,依四分律卷二十二载,六比丘即:(一)难陀(梵Nanda),又作难途。(二)跋难陀(梵Upananda),又作邬波难陀。(三)迦留陀夷(梵Kalodayin,或Udayin)。(四)阐那(梵Chanda),又作车匿。(五)阿说迦(梵Asvaka),又作阿湿婆,译作马宿、马师。(六)弗那跋(梵Punarvasu),又作富那婆娑、补捺婆素迦,译作满宿。
筏(fá) = 用竹、木等平摆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raft]。
“‘若人出家,不护禁戒,贪着世乐,毁佛戒宝,或失正见,入邪见林,引无量人堕大深坑。
“‘如是比丘,不名出家,非是沙门,非婆罗门。
“‘形似沙门,心常在家,如是沙门,无远离行。
“‘远离之行,有其二种:一、身远离,二、心远离。
“‘身远离者,若人出家,身处空闲,不染欲境,名身远离。
“‘身虽离故,心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远离。
“‘若净信男及净信女,身居聚落,发无上心,以大慈悲饶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远离。’
“于是六群恶性比丘闻是法音,得柔顺忍。
三忍/三法忍 = Tisrah ksantayah,谓悟解三种法理且认证之。‘忍’,体悟、认识事理而心安之意。
|
|
随顺音声忍/生忍/音响忍
|
Ghosanugama-dharma-ksanti,指听闻教法而得心安。系在十信位者,寻声而悟解,故称音响忍。
|
思惟柔顺忍/柔顺法忍/柔顺忍
|
Anulomiki-dharma-ksanti,乃随顺真理,赖一己之思考而得悟。系三贤位者,伏其业惑,令六尘无性不生,故称柔顺忍。
|
修习无生忍/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契合真理。即七地以上者,离一切相而证悟实相。
|
“然今我等,虽信佛说,各各怀疑,意未决定。
“善哉!世尊!能断世间一切疑者,于一切法得自在者,真实语者,无二语者,是知道者,是开道者。
= 伟大的世尊!您是能解决世间一切疑难的。
“惟愿如来,为我等辈及未来世一切有情,舍于方便,说真实法,永离疑悔,令入佛道。
= “舍于方便”:弃舍方便的说法。
“今此会中,有二菩萨,一者出家,二者在家。
“是二菩萨,善能利乐一切有情而无休息。
“如我惟忖,出家菩萨不及在家修菩萨行。
惟(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忖(cǔn) = 思量,揣度[ponder;speculate]。
“所以者何?昔有金轮转轮圣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厌离世间无常、苦、空,舍轮王位,如弃洟唾,清净出家,入于佛道。
洟(tì) = 鼻涕[snivel]。
唾(tuò) = 口液,唾沫[saliva]。
四种轮王/四轮王 = 指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
|
|
金轮王
|
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世,统治四洲。
|
银轮王
|
于人寿六万岁时出世,统治东、南、西三洲。
|
铜轮王
|
于人寿四万岁时出世,统治东、南二洲。
|
铁轮王
|
于人寿二万岁时出世,统治南阎浮洲。
|
“是时后宫夫人、采女八万四千,见王出家,各怀恋慕,心生号恸,生大逼恼,起爱别离,如地狱苦。
恸(tòng) = 大哭[wail]。
“金轮圣王初受位时,所感宝女及王千子、大臣眷属,共伤离别,舍位出家,号泣之声满四天下。
= 这位金轮王登位之初,所感得的宝女以及千子。
女宝/玉女/玉女宝/宝女 = 转轮圣王乃成就七宝,具足四德,统一须弥四洲,而以正法治世者。七宝中之玉女宝成就,即能忽然示现玉女,其面貌端正,全身诸毛孔皆出栴檀香,言语温柔而举止安详。转轮圣王七宝之一。
泣(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weep;sob]。(哭[cry;weep]/眼泪[tear]。)
“此诸眷属各作是言:‘我王福智无量无边,如何见弃舍我出家?哀哉!苦哉!世界空虚,从今已去,无依无怙。’
怙(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归佛法僧,发菩提心,舍离父母,出家入道。
“父母怜愍思念情深,离别悲哀,感动天地,如涸辙鱼宛转于地。
涸(hé) = 失去水而干枯[dry]。
辙(zhé) = 车迹,车轮碾过的痕迹[the track of a wheel]。
涸辙(hé zhé) = 比喻穷困的境地。/犹搁浅。
宛(wǎn) = 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弯曲[bend]。(似乎,好像;仿佛[as if]/事物真切可见,历历在目[clearly]/委婉;婉转[mild and roundabout]。)
“爱别离苦亦复如是,如彼轮王眷属之心。
“出家菩萨饶益众生,云何娆害父母妻子,令无量人受大苦恼?
= 出家菩萨,原应利乐一切众生,为何反使父母妻子,六亲眷属,伤心痛苦,使无数众生,受大苦恼?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以是因缘,出家菩萨无慈无悲,不利众生,是故非如在家菩萨,具大慈悲,怜愍众生,利益一切。”
尔时,佛告智光长者:“善哉!善哉!汝大慈悲,劝请我说出家在家二种胜劣。
“汝今所问,出家菩萨不如在家,是义不然。
“所以者何?出家菩萨胜于在家无量无边,不可为比。
“何以故?出家菩萨以正慧力,微细观察在家所有种种过失。
“所谓世间一切舍宅,积聚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河水,未曾满足。
“善男子!香山之南,雪山之北,有阿耨池,四大龙王各居一角。
雪岭/冬王山/雪山 = Himalaya,雪藏之意。横亘于印度西北方之山脉。古今所指雪山不同,或有以之为喜马拉雅山者,或有以之为葱岭西南,兴都库什山脉之总称者。
八龙王/八大龙王 = 指八位龙王,乃列于法华经会座上之护法善神。
|
|
难陀龙王
|
Nanda,意译为欢喜龙王,乃护法龙神之上首。
|
优波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
|
Upananda,意译为贤喜龙王,与上记之难陀龙王为兄弟。
|
娑竭罗龙王/沙伽罗龙王
|
Sagara,意译为海。海龙王,为古来请雨法之本尊,亦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其女年八岁,智慧利根,以持法华经之功,即身成佛,现男子身,具菩萨行。
|
婆修竖龙王/筏苏枳龙王/和修吉龙王
|
Vasuki, 意译为宝有龙王、宝称龙王,多头龙王、九头龙王。能绕妙高山,并以小龙为食。
|
德叉伽龙王
|
Taksaka,意译为多舌龙王、两舌龙王、视毒龙王、现毒龙王、能损害者龙王。以怒视即可使人畜即时命终。
|
阿耨达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
|
Anavatapta,意译为无热恼龙王。住于雪山顶之阿耨达池。阿耨达池(无热恼池),是阎浮提四大河发源地。
|
摩那苏婆帝龙王/摩那斯龙王
|
Manasvin,意译为大意龙王、高意龙王、慈心龙王、大力龙王、大身龙王。
|
优婆罗龙王
|
Utpalaka,意译为青莲龙王。因住于青莲华池而有此名。
|
“东南龙王白象头,西南龙王水牛头,西北龙王师子头,东北龙王大马头。
“各从四角,涌出大河。
“一、殑伽河,其水所至,白象随出;二、信渡河,其水所至,水牛随出;三、薄刍河,其水所至,师子随出;四、私陀河,其水所至,大马随出。
刍(chú) = 割草[mow]。(用草喂牲口[feed]/喂牲畜的草[fodder]/吃草的牲口[animals that feed on grass]。)
四大河/四河 = 阎浮洲北部之四条大河。诸经论皆谓四大河源自阿耨达池,惟于四河之流向及出口之兽名则有异说。由现今四河之发源地可知,四河并非同一源头。恒河、信度河之上游发源于阿耨达池,即喜马拉雅山中之马纳沙湖(Manasa-sarovara)附近,缚刍河、徙多河则发源于遥遥相隔之帕米尔高原。
|
|
恒河/殑伽河/竞伽河/强伽河/恒伽河
|
另有天堂来、福水、生天等异称。即现今之恒河(Ganges),为印度三大河之一。发源于尼泊尔西北之喜马拉雅山,初向南流,其后向东注入孟加拉湾。释迦牟尼佛一代之行化多在此河流域,故经中常见恒河之名,并以恒河沙比喻数量之无限,且古来即谓恒河水具有洗除罪障及给与福德之作用。
|
辛头河/新头河/私头河/信陀河/信度河
|
Sindhu,意译验河。即现今之印度河(Indus),为印度三大河之一。在今巴基斯坦境内,发源于西藏西南隅之开拉斯山(Kailas)附近,向西北流至喀什米尔北部,折而向南流经旁遮普,于喀拉蚩注入阿拉伯海。古代犍驮罗国即位于今旁遮普北部之信度河流域。
|
缚刍河/婆输河/和叉河/薄叉河/婆叉河/博叉河/缚刍河
|
Vaksu/Vanksu,意译作胸河、青河。相当于汉史所载之妫水、乌浒水;即现今之奥克萨斯河(Oxus),又称阿姆河(Amu-Daria)。发源于帕米尔高原(葱岭)东南,中流转向西北,注入阿拉尔海(碱海)。
|
私陀河/斯陀河/斯多河/悉陀河/死陀河/枲多河/徙多河
|
Siti,意译冷河。即现今之锡尔河(Sir-Daria),又称查可萨提河(Jaxartes),相当于汉史所载之药杀河。发源于伊息库尔湖(Issyk)南方之高原,流向西北注入阿拉尔海。
|
“如是大河,一一河各有五百中河,中河各有无量小河。
“是大中小一切众水,皆入大海,然此大海,未曾满足。
“世间众生,所有一切居处舍宅亦复如是,聚诸珍宝从四方来,悉入宅中,未曾满足。
“多求积聚,造种种罪,无常忽至,弃舍故宅。
“是时宅主随业受报,经无量劫,终无所归。
“善男子!所为宅者,即五蕴身;其宅主者,是汝本识。
“谁有智者,乐有为宅?
“唯有菩提,安乐宝宫,离老病死,忧悲苦恼。
“若有利根,净信深厚。
“善男子等,欲度父母、妻子眷属,令入无为甘露舍宅者,须归三宝,出家学道。”
尔时,如来得说偈言:
“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逼迫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
出家闲旷若虚空,自在无为离系着;谛观在家多过失,造诸罪业无有边。
旷(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久[long-time]/罕见;超绝[rare;outstanding]。)
营生贪求恒不足,犹如大海难可满;阿耨达池龙王等,四角涌出四大河;
营(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常常远离城市市区的临时性的隐蔽处、住处或驻扎处[camp]/谋求[seek
for]/军队[army]。)
大中小河所有水,昼夜流注无暂歇;然彼大海未尝满,所贪舍宅亦如是。
歇(xiē) = 休息[rest]。(停止,中止活动[stop work]/竭,尽,到了尽头[come to
an end]。)
在家多起诸恶业,未尝洗忏令灭除,空知爱念危脆身,不觉命随朝露尽。
朝露 = 以朝露比喻人命之短暂无常。
焰魔使者相催逼,妻子屋宅无所随;幽冥黑暗长夜中,独往死门随业受。
阎魔王 = Yama,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阎罗、剡魔,意译作双、双世、遮止、静息、缚、深恶胜业、可怖众、平等。阎魔王,Yama-raja,又称阎罗王、阎王魔、琰魔王、阎魔罗王、焰魔逻阇、阎摩罗社、琰魔逻阇。略称阎罗、阎逻、焰罗、剡王、阎王、死王。为鬼世界之始祖,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于上举诸译语中,双,谓兄妹共为地狱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又称双王。双世,谓并受苦与乐之意。遮止,谓遮止罪人更造恶业之意。静息,谓罪人依王所示,知己罪而静息之意。平等,则谓业镜平等,自彰其罪之意。又阎魔王之诸多异称中,以‘阎罗王’一称广为世人所知、所用。另就阎魔王之使者(天使)而论,据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大楼炭经卷二、起世经卷四等载,阎罗王常遣老、病、死三使者至世间,明示无常之苦,以警惕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免堕于地狱中。
催(cuī) = 催促,促使[expedite;urge]。
诸佛出现起悲愍,欲令众生厌世间;汝今已获难得身,当勤精追勿放逸。
在家屋宅深可厌,空寂宝舍难思议,求离病苦及忧恼,诸有智者善观察。
当来净信善男女,欲度父母及眷属,令入无为甘露城,愿求出家修妙道;
渐渐修行成正觉,当转无上大法轮。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观世舍宅,犹如石火,深生厌患。
石火(shí huǒ) = 石头撞击时发出的一闪即逝的火花,多用来比喻生命的短暂易逝[stone
fire]。
患(huàn) = 担忧,忧虑[worry about]。(祸患,祸害[calamity;trouble;peril]/疾病;毛病[disease]/苦于[suffer from]/憎恶;讨厌;厌烦[detest]。)
“何以故?譬如微火能烧一切诸草木等,世间舍宅亦复如是。
“贪心求觅,驰走四方,若有所得,受用不足,于一切时追求无厌;若无所得,心生热恼,日夜追求。
“是故世间一切舍宅,能生无量烦恼之火,为起贪心恒无知足。
“世间财宝,犹如草木,贪欲之心,如世舍宅。
“以是因缘,一切诸佛,说于三界,名为火宅。
火宅 = Adiptagara,比喻迷界众生所居住之三界。火喻五浊等,宅喻三界。语出法华经七喻中之火宅喻。众生生存于三界中,受各种迷惑之苦,然犹不自知其置身苦中,譬如屋宅燃烧,而宅中稚儿仍不知置身火宅,依然嬉乐自得。
“善男子!出家菩萨能如是观,厌离世间,名真出家。”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
“出家菩萨观世宅,犹如人间微少火,一切草木渐能烧,世宅当知亦如是。
众生所有众财宝,更互追求常不足,求不得苦恒在心,老病死火无时灭。
以是因缘诸世尊,说于三界为火宅;若欲超过三界苦,应修梵行作沙门;
三昧神通得现前,自利利他悉圆满。
“复次,善男子!爱乐出家,当观舍宅,如彼深山石窟之中有大宝藏。
窟(kū) = 土穴[cave]。(洞穴[cavity;hole;cave]。)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家大富,财宝无量,奴婢仆从、象马无数。
婢(bì) = 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宫为婢,后通称受役使的女子[slave
girl;servant-girl]。
“其父于后,忽遭重病,名医良药不能救疗。
“长者自知将死不久,即命其子,而告之言:‘凡我所有一切财宝,付嘱于汝,勤加守护,勿令漏失。’
嘱(zhǔ) = 嘱托,叮嘱[enjoin]。(说话内容[word]。)
“既付嘱已,即便命终。
“时长者子不顺其命,恣行放逸,既损家业,财物散失,僮仆逃逝而无所依,时彼老母心怀忧恼,遂得重病,即便终殁。
僮(tóng) =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boy servant]。
仆(pú) = 供役使的人。即奴隶[servant]。
殁(mò) = 死[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其子贫穷,无所恃怙,遂投山谷,拾薪采果,货鬻自给。
恃(shì) = 依赖,依靠[rely on]。(持;矜持[support]。)
鬻(yù) = 粥。引申为“卖”[sell;vend]。
“彼时遇雪,入石窟中,权自憩息。
= 偶然躲入一石窟,暂避风雪。
权(quán) = 黄花木[a kind of tree]。(权力[reins of power]/权宜、变通[expedient]/衡量,比较[weigh;compare]。)
憩(qì) = 休息[rest;have a rest]。
“然此窟中,是昔国王藏七宝所,无能知者,经数百千年,迥绝人迹。
迥(jiǒng) = 遥远[far]。(僻远的处所[out-of-the-way place]/差得远;截然不同[far
from]。)
“时彼贫人,业因缘故,偶入窟中,见无量金,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因而分割,若干分金造立舍宅,若干分金为娶妻财,如是奴婢、如是象马,随心所欲,皆如其意。
= 正在计算如何重起房舍,娶妻室,买奴仆。
偶(ǒu) = 仿人形制成的木偶[image;idol]。(伙伴;同伴;与人共处[companion]/匹对;配偶[mate;spouse]/偶然;偶尔[by
chance]。)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你 <们>;你<们>的[you;your]。)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作是计时,有诸群贼,为趁走鹿,到于窟前,见此贫人,以金分配,遂舍其鹿,杀人取金。
= 不料来了一群贼寇,他们因追逐一只鹿。
趁(chèn) = 追逐[chase;pursue]。
“愚痴凡夫亦复如是,深着世乐,不乐出离。
“深山石窟如世舍宅,伏藏金宝犹如善根,琰魔使者即是群贼。
“随业受报,堕三恶道,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丧失善根。
“以是因缘,应当厌离,发于无上大菩提心,出家修道,希成妙觉。”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
“爱乐在家诸菩萨,观于舍宅如宝藏;譬如长者有一子,其家大富饶财宝,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奴埤仆从及象马,一切所须无不丰。
于后长者身有病,举世良医皆拱手,临终告命诸亲族,付嘱家财与其子,
拱(gǒng) = 抱拳,敛手。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salute with
the hands folded]。(两手合围,常用来表达树木的粗细[span
with hands]/通“珙”。大璧[big jade]。)
教诲令存孝养心,当勤享祀无断绝。
享(xiǎng) = 祭献,上供。用物品进献人,供奉鬼神使其享受[sacrifice]。
祀(sì) = 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祭祀天神[worship
Heaven]。(祭祀[worship;offer sacrifice to the gods or spirts of the dead]/祭神的地方[site for sacrifice]。)
是时其子违父命,广纵愚痴多放逸,老母怀忧疾病身,又因恶子寻丧逝。
寻(xún) =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a measure of
length]。(寻找look of;search;seek]/探究;研究;推求[study;rearch;inquire into]/继续[continue]/沿着,顺着[along]/顷刻,不久[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眷属乖离无所托,拾薪货鬻以为常,往彼山中遇风雪,入于石窟而暂息。
乖(guāi) = 从“北”,取其分背的意思。背离,违背,不和谐[perverse;violate]。(不同;差异[different]。)
窟中往昔藏妙宝,已经久远无人知,樵人得遇真金藏,心怀踊跃生希有,
樵(qiáo) = 薪柴[firewood]。(打柴的人[wood cutter]。)
寻时分配真金宝,随意所欲悉用之,或以造舍或妻财,奴埤象马并车乘,
校计未来无能舍,群贼因鹿到其前,是彼怨家会遇时,遂杀贫人取金去。
校(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计算[calculate]。)
愚痴众生亦如是,石窟犹如世间宅,伏藏真金比善根,琰魔鬼使如劫贼;
以是因缘诸佛子,早趣出家修善品。
应观身命类浮泡,勤修戒忍波罗蜜;当诣七宝菩提树,金刚座上证如如;
水上泡 = 比喻诸法之无常与变转。诸法为因缘和合所成,非恒常而不变者,犹如虚而不实,瞬间消失之水上泡。
诣(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常住不灭难思议,转正法轮化群品。
“复次,善男子!世间所有一切舍宅,犹如杂毒甘露饮食。
= 就好像掺了毒药的甘露饮食。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聪慧利根,达迦楼罗秘密观门,能辩毒药,善巧方便,父母恩怜爱念无比。
= “达迦楼罗秘密观门”:而且了解迦楼罗的秘密观门。
迦楼罗大法/迦楼罗法 = 密教修法中,以迦楼罗王(金翅鸟)为本尊,为除病患,止风雨,避恶雷等所修之秘法。
“时长者子为有事缘,往至廛肆,未及归家。
廛(chán) = 古代城市平民一户人家所居的房地[plot allotted to a household]。
肆(sì) = 摆设;陈列[display]。(“四”的大写,用于支票等上,以避免错误或更改[four <used for the numeral “四” on cheques,etc. to avoid mistakes
or alterations>]/极力,勤苦[use to the utmost]/店铺<上古时代表示商店>[shop]/恣纵,放肆[indulge]/尽头;极限[extremity]。)
廛肆(chán sì) = 市肆。亦泛指街市。
“尔时父母与诸亲族,欢喜宴乐,具设甘膳。
宴(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膳(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
“时有怨家,密以毒药致饮食中,无人觉知。
“是时父母不知食中有杂毒药,遂令长幼服杂毒食。
“其子后来,父母欢喜,所留饮食,赐与其子。
赐(cì) = 给予;上给予下[bestow;grant]。
“是长者子未须饮食,念迦楼罗秘密观门,便知食中有杂毒药。
“其子虽知父母服毒,而不为说误服毒药。
误(wù) = 谬误;错误[wrong;mistaken]。(耽误[miss due to delay]。)
“所以者何?若觉服毒,更加闷乱,毒气速发,必令人死。
“即设方便白父母言:‘我且不食如是饮食,暂往市中,却来当食。
= 先要回到市上去,等回来再吃。
却(què) = 从“卩”与脚的活动有关。退[step back;retreat;withdraw]。(用在偏正复句的正句中,提出跟偏句相反或不一致的动作、行为或状况,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but]/除;去[get rid of]/刚刚[a moment ago]/回转;返回[turn back]/恰;正[just]。)
“‘何以故?我先买得无价宝珠,留在柜中,而忘封闭。’
= 因为我买了一颗无价的宝珠,放在柜子里,忘记上锁了。
柜(guì) = 收藏衣物、书籍的家具。小匣[box]。(后泛指盛放衣物、书籍、文件等用的器具,方形或长方形,一般为木制或铁制[cabinet]。)
“于是父母闻说宝珠,生欢喜心,任子所往。
“子遂驰走,诣医王家,求阿伽陀解毒妙药。
阿伽陀药 = Agada,原意为健康、长生不死、无病、普去、无价,后转用作药物名称,尤指解毒药而言。阿伽陀药又称不死药、丸药。此药灵奇,价值无量,服之能普去众疾。
“既得此药,疾走还家,乳酥沙糖三味合煎,和阿伽陀。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作是药已,白父母言:‘惟愿父母,服是甘露,此是雪山阿伽陀药。
“‘所以者何?父母向来误服毒药,我所暂出,本为父母及诸人等求得如是不死妙药。’
“于是父母及众人等,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服妙药,吐诸毒气,使得不死,更延寿命。
“出家菩萨亦复如是,过去父母沉沦生死,现在父母不能出离,未来生死难可断尽,现在烦恼难可伏除。
“以是因缘,为度父母及诸众生,激发同体大慈悲心,求大菩提,出家入道。
激(jī) = 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surge]。(鼓动人心,使有所感发[excite]。)
“善男子!是名舍宅如杂毒药,入甘美食。”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
“世间所有诸舍宅,说名杂毒甘美食;譬如长者有一子,聪明利智复多才,
善迦楼罗秘密门,能辩毒药巧方便。
子有事缘往郦肆,暂时货易未还家,父母宴乐会诸亲,百味珍羞皆具足。
郦(lì) = 姓。
羞(xiū) = 进献[offer]。(因惭愧而难为情[be shy;abash]/嘲弄;侮辱[mock;poke fun at;insult]/熟的食物[cooked food]。)
有一恶人持毒药,密来致之于饮食,其子是时不在家,父母为儿留一分。
致(zhì) = 送给,给予[deliver;extend;send]。(招引;招致[incur;result in;cause]/造成;导致[create;bring about;cause]/求取;获得[gain;get]/通“至”。极,尽[very]。)
举家误服杂毒药,于念观门知有毒,即便奔驰到医所,求得伽陀不死药,
三味和煎药已成,遂白诸亲速令服。
煎(jiān) = 煎熬[decoct]。(比喻折磨;使其痛苦[torture]。)
如是所服如甘露,差诸杂毒皆安乐,一切信心善男子,出家修道亦如是。
为济父母及众生,所服烦恼诸毒药,狂心颠倒造诸罪,永沉生死忧悲海。
割爱辞亲入佛道,得近调御大医王;所修无漏阿伽陀,还生父母三界宅;
令服法药断三障,当证无上菩提果。
三重障/三障 = Triny avaranani,三种障碍。指障碍圣道及其前加行善根之烦恼障、业障、异熟障。
|
|
惑障/烦恼障
|
Klesavarana,本性炽然具足贪、嗔、痴三烦恼,致难生厌离,难教诲,难开悟,难得免离,难得解脱。此亦即指恒起之烦恼。
|
业障
|
Karmavarana,即五无间业。乃由身口意所造作之不善业。
|
报障/果报障/异熟障
|
Vipakavarana,以烦恼、业为因,所招感之三恶趣等果报。
|
尽未来际常不灭,能度众生作归依,毕竟处于大涅槃,及佛菩提圆镜智。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常观世间一切舍宅,犹如大风,不能暂住。
= “不能暂住”:一刻也不能停留。
“何以故?善男子!在家之心,恒起妄想,执着外境,不能了真,无明昏醉,颠倒触境,亦常不住,恶觉易起,善心难生。
“由妄想缘,起诸烦恼;因众烦恼,造善恶业;依善恶业,感五趣果。
五道/五恶趣/五有/五趣 =
Panca gatiyo,五种所趣之意。有情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即:(一)地狱,Niraya。(二)饿鬼/鬼,Peta。(三)畜生/傍生,Tiracchana。(四)人间/人,Manussa。(五)天上/天,Deva。
“如是如是,生死不断。
“唯有正见不颠倒心,作诸善业,因三善根及以信等,增长无漏法尔种子,能起无漏三昧神通。
法然/自然/天然/自尔/法尔自然/自然法尔/法尔 =
系指万象(诸法)于其天然自然而非经由任何造作之状态。即指某事物本来之相状。相对于因力、业力而言,法尔力意谓无法说明之天然、自然之力。
三善根 = Tini
kusala-mulani,指对治三不善根之三种心所。
|
|
不贪善根/无贪善根
|
A-lobha-kusala-mula,于五欲之境不贪不着、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贪善根。
|
不恚善根/无嗔善根
|
A-dosa-kusala-mula,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嗔善根。
|
不痴善根/无痴善根
|
A-moha-kusala-mula,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能了知善法、不善法、有罪法、无罪法、应修法、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痴善根。
|
“如是如是,证圣相续。
“若伏妄想,修习正观,一切烦恼,永尽无余。”
尔时,智光长者白佛言:“世尊!修习正观有无量门,修何等观,能伏妄想?”
尔时,世尊告长者言:“善男子!应当修习无相正观。
“无相观者能伏妄想,唯观实性,不见实相,一切诸法体本空寂,无见无知,是名正观。
“若有佛子安住正念,如是观察,长时修习无为,妄想猛风,寂然不动,圣智现观,证理圆成。
= “圣智现观”:自然圣智现前。
“善男子!是名贤圣,是名菩萨,是名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因缘,一切菩萨,为伏妄想永不起故,为报四恩,成就四德,出家修学,息妄想心,经无量劫,成就佛道。”
四德 = 指如来法身所具有之四德。
|
|
常
|
谓如来法身其体常住,永远不变不迁。
|
乐
|
谓如来法身永离众苦,住于涅槃寂灭之大乐。
|
我
|
谓如来法身自在无碍,为远离有我、无我二妄执之大我。
|
净
|
谓如来法身离垢无染,湛然清净。
|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
“出家菩萨观在家,犹如暴风不暂住;亦如妄执水中月,分别计度以为实。
暴(pù) = 晒[expose to the sun]。(bào = 显露;暴露[expose]/凶恶,残暴[fierce and brutal]/急骤;猛烈[sudden
and violent]/脾气过分急躁[hot-tempered]/糟蹋,损害[spoil]。)
水中本来月影无,净水为缘见本月;诸法缘生皆是假,凡愚妄计以为我。
即此从缘法非真,妄想分别计为有;若能断除于二执,当证无上大菩提。
我法二执/人法二执/生法二执/二执 = 我执与法执。二执为五见中萨迦耶见(我见)之所执。
|
||
人执/我执
|
以不知人身为五蕴假和合,而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
|
烦恼障
|
法执
|
乃不明诸法因缘而生,如幻如化,而固执法有实性者。
|
所知障
|
凡情妄想如黑风,吹生死林念念起,四颠倒鬼常随逐,令造五种无间因,
四倒/四颠倒 = Viparyasa,指四种颠倒妄见。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
八倒/八颠倒 = 指凡夫、二乘所迷执之八种颠倒。即凡夫执有为生灭之法为常、乐、我、净,二乘行者执无为涅槃之法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故又称为凡小八倒。
常乐我净 = 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
|||
有为之四颠倒 = 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
|
无为之四颠倒 = 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
||
常颠倒
|
Nitya-viparyasa,于世间之无常执常。
|
无常颠倒
|
于涅槃之常妄执为无常。
|
乐颠倒
|
Sukha-viparyasa,于诸苦执乐。
|
无乐颠倒
|
于涅槃之乐妄执为无乐。
|
我颠倒
|
Atma-viparyasa,于无我执我。
|
无我颠倒
|
于涅槃之我妄执为无我。
|
净颠倒
|
Suci-viparyasa,于不净执净。
|
无净颠倒
|
于涅槃之净妄执为不净。
|
三不善根现为缠,生死轮回镇相续。
三不善根 = Tini-akusala-mulani,指其体不善,能成为一切不善法之因之三种不善,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乃‘三善根’之对称。贪者,染着顺境;嗔者,忿怒逆境;痴者,无明、不辨事理。此三烦恼乃生起诸恶之根本,故称不善根。此外,三不善根均与六识相应。
镇(zhèn) = 对物体施加压力[press down;weigh down]。(镇服[put
down]/镇守,驻守[garrison;guard]。)
若人闻经深信解,正见能除颠倒心,菩提种子念念生,大智神通三昧起。
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相真性如,能所俱亡离诸见。
惑业苦/三道 = 指惑道、业道、苦道;此三者为生死流转之因果。道有能通之意,此三者乃由惑起业,由业感苦,于苦复更起惑,辗转相通,生死不绝,故称三道;或以轮转之义,三者轮转不绝,故亦作三道。
|
|
烦恼道/惑道
|
迷惑恼乱诸法事理之妄心。
|
业道
|
由妄心所发,乃身口意三业所作。
|
苦道
|
以惑业为因,招感三界六道之果。
|
男女性相本来空,妄执随缘生二相,如来永断妄想因,真性本无男女相。
菩提妙果证皆同,妄计凡夫生异相,三十二相本非相,了相非相为实相。
若人出家修梵行,摄心寂静处空闲,是为菩萨真净心,不久当证菩提果。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日夜恒观世间舍宅,一切皆是烦恼生处。
“何以故?如有一人,造立舍宅,以诸宝物而自庄严。
“造此宅已,而作是念:‘今此舍宅,是我所有,不属他人,唯我舍宅最为吉祥,他人舍宅所不能及。’
“如是执着,能生烦恼;由烦恼故,我我所执而为根本;八万四千诸尘劳门,更相竞起,充满宅中。
“所以者何?在家凡夫深着五欲,妻子、眷属、奴婢、仆使,悉皆具足。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
|
色欲
|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声欲
|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香欲
|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味欲
|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触欲
|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
“以是因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怨憎合会、恩爱别离、贫穷诸衰、求不得苦,如是众苦,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世世相续,恒不断绝。
衰(shuāi) = 蓑衣。(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mourning
garments of hemp]/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decline;wane]/衰老[old and feeble;decrepit]。)
“如是众苦,非无所因,大小烦恼而为根本。
“一切财宝追求而得,若无先因,不可追求;假使追求,亦无所获。
“善男子!以是义故,一切烦恼,追求为本;若灭追求,无量烦恼悉皆断尽。
“然今是身,众苦所依,诸有智者当生厌离。
“如过去世迦叶如来为诸禽兽而说偈言:
禽(qín) = 走兽总名[beasts]。(鸟类的总称[birds]。)
兽(shòu) =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beast;animal]。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
||
庄严劫
|
毗婆尸佛
|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
尸弃佛
|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
|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
|
贤劫
|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
|
迦叶佛
|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
|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
星宿劫
|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
“是身为苦本,余苦为枝叶;若能断苦本,众苦悉皆除。
汝等先世业,造罪心不悔;感得不可爱,杂类受苦身。
若起殷重心,一念求忏悔,如火焚山泽,众罪皆消灭。
殷(yīn) = 盛乐[grand music]。(大[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古都邑名[Yin city]。)
泽(zé) = 光泽,润泽[lustre]。(水深的湖泽或水草丛杂的湖泽[marsh]。)
是身苦不净,无我及无常;汝等咸应当,深生厌离心。
“尔时,无量诸禽兽等,闻此偈已,于一念心,至诚忏悔,便舍恶道,生第四天,奉觐一生补处菩萨,闻不退法,究竟涅槃。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善男子!以是因缘,今此苦身犹如舍宅,一切烦恼即为宅主。
“是故净信善男子等,发菩提心,出家入道,必得解脱一切众苦,皆当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
“出家菩萨恒观察,舍宅所生诸烦恼。
如有一人造舍宅,种种珍宝以严饰,自念壮丽无能比,不属他人唯我有,
壮(zhuàng) = 人体高大,肌肉壮实[tall and big;strong,robust]。(增强[strengthen]/宏伟[grandeur]。)
工巧所修最殊妙,世间舍宅无能及。
如是分别生执着,以我我所为根本,八万四千诸烦恼,充满舍宅以为灾。
世间一切诸男女,六亲眷属皆圆满,以是因缘生众苦,所谓生老及病死,
忧悲苦恼常随逐,如影随形不暂离。
诸苦所因贪欲生,若断追求尽诸苦。
是身能为诸苦本,勤修厌离趣菩提。
三界身心如舍宅,烦恼宅主居其中;汝等应发菩提心,舍离凡夫出三界。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常观在家,犹如大国有一长者,其家豪富,财宝无量,于多劫中,父子因缘,相袭不断,修诸善行,名称远闻。
豪(háo) = 豪猪[porcupine]。(旧指有钱有势或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powers or
endowments]/巨大的,势力强大的[powerful and rich]/具有高超才能与品德的人[person of extraordinary ability]。)
袭(xí) = 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graveclothes]。(因袭,照旧搬用[carry on as before]/继承[succeed]/重复[repeat]。)
“是大长者,所有财宝,皆分为四: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息(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赡(shàn) = 供给[support;provide
for]。
拯(zhěng) = 向上举[lift]。(救济;援救[aid;relieve;save]。)
宾(bīn) = 地位尊贵、受人尊敬的客人,贵客[guest;visitor]。(服从,归服[be
vassal of]。)
“如是四分,曾无断绝,父子相承,为世家业。
“后有一子,愚痴弊恶,深着五欲,恣行放逸,违父母教,不依四业,起诸舍宅,七层楼观,倍于常制,众宝严饰,瑠璃为地,宝窗交映,龙首鱼形无不具足,微妙音乐昼夜不绝,受五欲乐,如忉利天,鬼神憎嫌,人天远离。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倒毙;死亡。同“毙”[die]/坏,低劣[bad]/通“蔽”。遮盖,遮挡[cover;shield]/弊病,弊害[evil]。)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憎(zēng) = 憎恨厌恶[hate;detest;abhor]。
“于是邻家忽然火起,猛焰炽盛,随风蔓延,焚烧库藏及诸楼台。
焰(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库(kù) = 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从车。兵车藏在房屋一类的建筑内,表示是储藏武器战车的地方。军械库,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处所[armory]。(后泛指贮物的屋舍[storehouse;warehouse]。)
“时长者子见是猛火,起大瞋心,速命妻子、奴婢、眷属,入于重舍,闭楼阁门。
“以愚痴故,一时俱死。
“在家凡夫亦复如是,世间愚人如长者子,诸佛如来犹如长者。
“不顺佛教,造作恶业,堕三恶道,受大苦恼。
“以是因缘,出家菩萨,当观在家如长者子,不顺父母,为火所烧,妻子俱死。
“善男子等,应生厌离,人天世乐,修清净行,当证菩提。”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
“出家菩萨观在家,犹如长者生愚子,其家富有诸财宝,久远相承无阙乏。
阙(quē) = 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watchtower on either
side of a palace gate]。(宫殿[palace]/空缺;缺少。也作“缺”[be short of]/缺点;错误[fault;slip;error]。)
先世家业传子孙,一切资产为四分,常修胜行无过恶,名称遍满诸国土。
金银珍宝数无边,出入息利遍他国,慈悲喜舍心无倦,惠施孤贫常不绝。
长者最后生一子,愚痴不孝无智慧,年齿已迈筋力衰,家财内外皆付子。
迈(mài) = 远行[journey]。(时光流逝[pass]/老[old]。)
筋(jīn) = 附着在骨上的韧带[tendon]。(肌肉的旧称[muscle]。)
子违父命行放逸,四业不绍堕于家,造立七层珍宝楼,用绀瑠璃作窗牖。
绍(shào) = 继承;紧密连续[inherit;continue]。(介绍,为人引见,使相互认识[introduce]。)
绀(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歌吹管弦曾不歇,常以不善师于心,受五欲乐如天宫,一切龙神皆远离。
弦(xián) = 左为“弓”,右为“丝”。弓弦是用丝做成的。弓弦[bowstring]。(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string of a musical
instrument]。)
管弦(guǎn xián) = 管乐和弦乐。泛指音乐。
邻家欻然灾火起,猛焰随风难可禁,库藏珍财及妻子,层楼舍宅悉焚烧。
欻(xū) = 忽然[suddenly]。
焚(fén) = 古人田猎,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采用焚林的办法。烧山。用火烧山林宿草[burn
weeds and till]。(烧[burn]。)
积恶招殃遂灭身,妻子眷属同殒殁,三世诸佛如长者,一切凡夫是愚子。
殒(yǔn) = 死亡[die;perish]。
不修正道起邪心,命终堕在诸恶趣,长劫独受焚烧苦,如是展转无尽期。
在家佛子汝当知,不贪世乐勤修证,厌世出家修梵行,山林寂静离诸缘。
为报四恩修胜德,当于三界为法王,尽未来际度众生,作不请友常说法,
永截爱流超彼岸,住于清净涅槃城。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观于世间一切舍宅,犹如大梦。
“譬如长者有一童女,年始十五,端正殊妙。
始(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begin;start]。(刚刚;才[just,only then]/仅仅,只[only]。)
“尔时父母处三层楼,将其爱女受诸欢乐,于夜分中,母女同宿在一宝床,而共安寝。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寝(qǐn) = 睡觉[sleep;lie]。(停止[stop]/寝室、卧室[bedroom]。)
“于是童女,梦见父母娉与夫家,经历多年,遂生一子,端正殊妙,有聪慧相。
娉(pìn) = 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betroth;be
engaged <to be married>]。(娶[marry]。)
“日渐恩养,能自行步,处在高楼。
恩(ēn) = 恩惠[favor;benevolence]。(恩爱,亲爱[love,expecially
that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benevolence]/感恩;感谢[feel grateful;be thankful]。)
“因危堕落,未至于地,见有饿虎,接而食之。
“是时童女倍复惊怖,举声号哭,遂便梦觉。
“尔时父母问其女言:‘以何因缘,忽然惊怖。’
“时女羞耻,不肯说之。
“其母殷勤,窃问其故,时女为母密说如上所梦之事。
窃(qiè) = 偷[steal]。(盗贼[thief]/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in private;secretly]。)
“善男子!世间生死有为舍宅,长处轮回,未得真觉,尔所分位,恒处梦中。
尔(ěr) = 窗格花纹[figure;decorative
pattern]。(那[that]/你[you]/如此;这样/近。通“迩”[near]。)
分位 = 分,指时分;位,指地位。谓于事物或生变化之时分与地位。为显假立法之词。如波为水之鼓动分位,故波为假立于水之分位者,离水则波无实法。
“生老病死三界舍宅,如彼童女处于梦中;虚妄分别亦复如是。
“琰魔鬼使忽然而至,如彼饿虎,于虚空中接彼婴孩而啖食之。
“一切众生念念无常,老病死苦亦复如是。
“谁有智者,爱乐此身?
“以是因缘,观于生死长夜梦中,发菩提心,厌离世间,当得如来常住妙果。”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
“佛子至求无上道,当观舍宅如梦中。
譬如富贵大长者,有一童女妙端严,随其父母上高楼,观视游从甚欢乐。
女向楼中作是梦,分明梦见适他人,后于夫家诞一子,其母爱念心怜愍。
适(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舒适,满足[comfortable]/正好,恰好[just]/节制[control]/遇[meet]/女子出嫁[marry]。)
子上楼台耽喜乐,因危坠堕于虎口,遂乃失声从梦觉,方知梦想本非真。
耽(dān) = 耳朵大而且下垂[big ear]。(沉溺[indulge in]/嗜;喜好[be
keen on]/停留;延迟[delay;hang fire]。)
失声(shī shēng) =
因悲伤过度以至泣不成声[lose one's voice]。
无明暗障如长夜,未成正觉如梦中,生死世间常不实,妄想分别亦如是。
唯有四智大圆明,破暗称为真妙觉。
无常念念如饿虎,有为虚假难久停,宿鸟平旦各分飞,命尽别离亦如是。
宿鸟(sù niǎo) = 归巢栖息的鸟。
旦(dàn) = 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dawn;daybreak]。(天,日;某日[day]。)
平旦(píng dàn) = 天亮的时候。古人根据天色把夜半以后分为鸡鸣、昧旦、平旦三阶段;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的时间,平旦指天亮的时间[dawn]。
往来住业受诸报,父母恩情不相识,哀哉凡夫生死身,轮转三涂长受苦。
若知善恶随业感,应当忏悔令消灭,一切人天妙乐果,惭愧正见为所因,
应发坚固菩提心,被精进甲勤修学。
“复次,善男子!出家菩萨,观于舍宅,如牝马口海,出于猛焰,吞纳四渎,百川众流,无不烧尽。
= 如牝马口海一样,喷出烈焰,吞纳四河,百川众流,无不烧尽。
牝(pìn) = 雌性的禽兽,与“牡”相对[female bird or
animal]。
渎(dú) = 水沟,水渠。又特指邑中的沟[ditch]。(轻慢;不敬[desecrate;profane]。)
“譬如往昔罗陀国中,有一菩萨名妙得彼岸。
“然是菩萨有慈悲心,常怀饶益。
“有诸商人入海采宝,将是菩萨同载船舶,皆达宝洲,度于险难,而无所碍,到于彼岸。
舶(bó) = 大船,海船[oceangoing ship]。
“后时菩萨年渐衰老,已经百岁,起坐扶策,力不能前。
策(cè) = 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whip]。(用鞭棒驱赶骡马役畜等。引申为驾驭[whip]/督促;使进步[instigate;stir up]/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古代用以计算的筹子<小竹片>[chip]/策略;计谋[tactics plan;scheme]/拄着;拄着棍杖。引申为搀扶;架起[support]。)
“有一商主,诣菩萨所,礼拜供养,白菩萨言:‘我欲入海求诸珍宝,永离贫穷,得大富贵。
“‘今请菩萨与我同往。’
“尔时,菩萨告商主言:‘我今衰老,筋力微弱,不能入海。’
“商主复言:‘惟愿大士,不舍慈悲,哀受我请。
“‘于我舶中,但自安坐,是我所愿。’
“尔时,菩萨受商人请,乘大舶船,入于大海,向东南隅,诣其宝所。
隅(yú) = 山水弯曲边角处[corner of a mountain or river]。(角,角落[corner]。)
“时遇北风,漂堕南海,猛风迅疾,昼夜不停。
“经于七日,见大海水变为金色,犹如熔金。
熔(róng) = 用高温使固体物质转变为液态[melt;fuse;smelt]。
“尔时,众商白菩萨言:‘以何因缘,水变金色,有如是相?’
“菩萨告言:‘汝等当知,我今已入黄金大海,无量无边紫磨真金充满大海,金宝交映,有如是相。
紫磨黄金/紫金/紫磨金 = 指带有紫色之黄金,为黄金中之最上品。紫,紫色;磨,无垢浊之意。同于印度之阎浮檀金。紫磨黄金之莲台称为紫金台。紫磨金之色,称紫磨金色,即带有紫色之金色。
“‘汝等既能超过正路,堕此海中,各自勤求,设诸方便,还归北方。’
= 你们既然错了方向,漂到这黄金海中,应该各自勤求,设法归还北方。
“复经数日,见大海水变为白色,犹如珂雪。
珂(kē) = 似玉的美石。白玛瑙[a jade-like stone]。
“菩萨告言:‘汝等当知,我今已入真珠大海,白玉真珠充满海中,珠映水色,有如是相。
“‘汝当尽力,设诸方便,还归北方。’
“复经数日,大海之水变为青色,如青瑠璃。
“菩萨告言:‘我及汝等,已入青玻璃海,无量无边青玻璃宝充满大海,玻璃之色交映如是。’
“复经数日,大海之水变为红色,犹如血现。
“菩萨告言:‘我及汝等,已入红玻璃海,无量无边红玻璃宝充满大海,宝色红赤交映如是。’
“复经数日,水变黑色,犹如墨汁,遥闻猛火爆裂之声,犹如大火烧干竹林,炽然熢㶿,甚可怖畏。
墨(mò) = 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Chinese ink,sumi]。
熢㶿(péng bó) = 烟郁结的样子。
“如是相貌,曾未见闻。
“又见大火起于南方,犹如攒峰,高逾百丈,焰势飞空,或合或散,光流掣电。
攒(zǎn) = 积聚,积蓄[accumulate;hoard;save]。(cuán = 簇拥;围聚;聚集[assemble;gather together]。)
掣(chè) = 牵引,拉[pull]。
掣电(chè diàn) = 闪电[lightning]。
“如是之相,未曾见闻,我等身命,实难可保。
“于是菩萨告众人言:‘汝等今者,甚可怖畏。
“‘何以故?我等已入牝马口海,皆被烧尽。
“‘所以者何?由诸众生业增上力,自然天火能烧海水。
“‘若是天火不烧海水,一日夜中,一切陆地变成大海,所有众生悉皆漂没。
= 在一日一夜之间,一切陆地,都要变成大海,所有众生,都会被洪水淹没。
“‘然今我等遇大黑风,漂流如是牝马口海,我今众人余命无几。’
= 现在我们因遇着大暴风,漂流到了这里,我和你们都活不久了。
“尔时,舶船有千余人,同时发声,悲号啼哭,或自拔发,或自投身,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为求珍宝,入于大海,遇此险难。
啼(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哀哉!苦哉!以何方便,得免是难?’
“时千人等,至诚归命,或称悲母,或称慈父,或称梵天,或称摩醯首罗天王,或称大力那罗延天,或有归命得岸菩萨,敬礼大士,而作是言:‘惟愿菩萨,济我等辈。’
= “或有归命得岸菩萨”:有的归依妙得彼岸菩萨。
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大自在天 = Mahissara,音译作摩醯首罗。即湿婆神,原为婆罗门教神明,后被佛教所吸纳,成为护法神之一。佛教认为他居住在净居天的色究竟天,为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
那罗延那天/那罗延天 = 那罗延,Narayana,乃具有大力之印度古神。意译为坚固力士、金刚力士、钩锁力士、人中力士、人生本天。
“尔时,菩萨为是众人离诸恐怖,而说偈言:
“世间最上大丈夫,虽入死门不生畏;汝若忧悲失智慧,应当一心设方便。
若得善巧方便门,离诸八难超彼岸;是故安心勿忧惧,应当恳念大慈尊。
恳(kěn) = 诚恳,真诚[earnestly;genuinely]。
八难处/八难解法/八无暇/八不闲/八非时/八恶/八不闻时节/八难 = Atthakkhana,指不得遇佛、不闻正法之八种障难。
|
|
在地狱难
|
众生因恶业所感,堕于地狱,长夜冥冥而受苦无间,不得见佛闻法。
|
在饿鬼难
|
饿鬼有三种:
(1)业最重之饿鬼,长劫不闻浆水之名。
(2)业次重之饿鬼,唯在人间伺求荡涤脓血粪秽。
(3)业轻之饿鬼,时或一饱,加以刀杖驱逼,填河塞海,受苦无量。
|
在畜生难
|
畜生种类不一,亦各随因受报,或为人畜养,或居山海等处,常受鞭打杀害,或互相吞啖,受苦无穷。
|
在长寿天难
|
此天以五百劫为寿,即色界第四禅中之无想天。无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如冰鱼蛰虫,外道修行多生其处,而障于见佛闻法。
|
在边地之郁单越难
|
郁单越,Uttara-kuru,译为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
|
盲聋喑哑难
|
此等人虽生中国(指古印度中部摩竭陀国一带),而业障深重,盲聋喑哑,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
|
世智辩聪难
|
谓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
|
生在佛前佛后难
|
谓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
“于是菩萨说此偈已,烧众名香,礼拜供养十方诸佛,发是愿言:‘南无十方诸佛,南无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摩诃萨众,四向四果一切贤圣,有天眼者,有天耳者,知他心者,众自在者。
四向四得/四双八辈/四果向/八补特迦罗/八贤圣/八圣/八辈/四向四果 = 为四向、四果之并称。
|
||
预流
|
预流向
|
Sotapatti-patipannaka,即指入见道时,初见四圣谛之理,得无漏清净智慧眼(又作清净法眼、净法眼、法眼净)之阶位。又因其直至预流果,不堕于三恶趣,故又称无退堕法。但因此位之圣者尚未证入其果位,故不称果,而称为向,盖取其趣向于初果之义。
|
预流果
|
Sotapanna,音译为须陀洹。又称初果,指断尽三界之见惑(八十八使),预入圣道之法流,以第十六心入无漏圣道(或圣者)之阶位。
|
|
一来
|
一来向
|
Sakadagami-patipannaka,即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者;因此位之圣者尚未断除后三品之修惑,故一度生于天界再来人间而入般涅槃,故称为一来。然因此位之圣者尚未证入其果位,而仅趣向于第二果,故称为一来向。
|
一来果
|
Sakadagami-phala,音译为斯陀含。即第二果,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并证入果位者。又于一来向之圣者中,断除前三品或前四品者,称为家家圣者,简称为家家。家家,即出一家而至另一家,例如从人间生于天界,又从天界生于人间。
|
|
不还
|
不还向
|
Anagami-patipannaka,即指已证得一来果之圣者,将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而即将证入不还果之阶位;以其趣向于第三果,故称不还向。不还向之中,若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七品或八品,尚余一品或二品者,须于欲界之天界中受生一次,称为一间;又作一生、一品惑,即间隔一生而证果之义;亦称一种子,或称一种。
|
不还果
|
Anagami-phala,音译为阿那含,简称为那含。即第三果,指已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阶位。因其不再返至欲界受生,故称为不还。
|
|
阿罗汉
|
阿罗汉向
|
Arahatta-patipannaka,又作无学向,指已证得不还果之圣者,入于阿罗汉道,虽尚未证入其果位,但以其趣向于第四果,故称阿罗汉向。
|
阿罗汉果
|
Arahat,意译作应供、应、无学。即第四果,又作极果、无学果。指已断尽色界、无色界之一切见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转之阶位。证入阿罗汉果之圣者,超出三界,四智已经圆融无碍,已无法可学,故称为无学。前面所述之四向三果,皆为得漏尽,以证入阿罗汉果,常乐以戒、定、慧三者为修学,故称为有学。
|
“‘我为众生,运大悲心,弃舍身命,济诸苦难。
“‘然今我身,有一善根,受持如来不妄语戒,无量生中,未曾缺犯。
“‘若我一生有妄语者,今此恶风转加增盛。
“‘如是戒德非虚妄者,愿以此善回施一切,我与众生当成佛道。
“‘若实不虚,愿此恶风,应时休息,如意便风,随念而至。
= “如意便风,随念而至”:顺风随念而起。
“‘然诸众生,即是我身,众生与我,等无差别。’
“是大菩萨发起如是同体大悲无碍愿已,经一念顷,恶风寻止,便得顺风,解脱众难,得至宝所,获诸珍宝。
顷(qīng) = 头不正[inclined to side]。(少顷,短时间[moment;instant;a little while]。)
“尔时,菩萨告商人言:‘如是珍宝,难逢难遇,汝等先世,广行檀施,得值如是众妙珍宝。
檀施 = 檀,Dana之略译,意即布施、舍施。梵汉并举,而称檀施。同于‘檀舍’。或特指檀家(信徒)之布施。
“‘昔修施时,心有吝惜,以是因缘,遇是恶风。
“‘汝诸商人,所得珍宝,须知限量,无使多取,以纵贪心,后招大难。
“‘汝等当知,众宝之中,命宝为最,若存其命,是无价宝。’
“时商人等,蒙菩萨教,生知足心,不敢多取。
“尔时众人,得免灾难,获大珍宝,远离贫穷,到于彼岸。
“诸善男子!出家菩萨亦复如是,亲近诸佛、善友知识,如彼商人得遇菩萨,永离生死,到于彼岸,犹如商主获大富贵。
“世间所有有为舍宅,如牝马口海能烧众流;出家菩萨亦复如是,审谛观察在家过失。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
“汝善男子!不染世间诸五欲乐,厌离三界生死苦难,得入清凉安乐大城。”
尔时,如来重说偈言:
“出家菩萨观舍宅,如牝马海烧众流,譬如往昔罗陀国,有一菩萨名得岸。
具大富智巧方便,无缘慈悲摄有情,得是菩萨乘舶船,商人获宝超彼岸。
然是大士年衰老,不乐利他好禅寂,有一商主请菩萨,欲入大海求珍宝。
惟愿大士受我请,令我富饶无阙乏,于是菩萨运大悲,即使受请乘舶船。
时张大帆遇顺风,直往东南诣宝所,忽遇暴风吹舶船,漂堕南海迷所往。
帆(fān) = 张帆行驶[sail]。/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sail]。
经过七日大海水,悉皆变作黄金色,紫磨黄金满海中,宝映光现真金色。
复经数日大海水,变为白色如珂雪,真珠珍宝满海中,所以海水成白色。
又经数日大海水,变作绀青如瑠璃,青玻璃珠满大海,所以水作绀青色。
又经数日大海水,悉皆变作红赤色,红玻璃珠满海中,故变水色同于彼。
复经数日大海水,变为黑水如墨汁,如是天火所焚烧,海水尽皆如墨色。
此海名为牝马口,吞纳四海及众流,一切船舶若经过,有人到此多皆死。
天火炽盛如山积,爆裂之声如雷震,众人遥见心惊怖,号叫投胸白大师。
于是菩萨起慈悲,不惜身命垂救护,暴风寻止顺风起,渡于险难至宝所。
各获珍琦达彼岸,永离贫穷受安乐,出家菩萨亦如是,亲近诸佛如商主。
永离火宅超真觉,犹如商人归本处,世间所有诸宅舍,如彼牝马大口海。
出家常厌于在家,不染世间离五欲,乐住空闲心不动,善达甚深真妙理。
或处人间聚落中,如蜂采华无所损,四威仪中恒利物,不贪世乐及名闻。
四种威仪/四威仪 = Cattaro iriya-patha,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
|
行
|
Gamana,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
|
住
|
Thana,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
|
坐
|
Nisajja,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着地,则不得坐等。
|
卧
|
Sayana,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
|
口中常出柔软音,粗鄙恶言断相续,知恩报恩修善业,自他俱得入真常。”
尔时,智光及诸长者一万人俱,异口同音,而白佛言:“善哉世尊!希有善逝!如是如是,世尊所说微妙第一善巧方便,饶益有情,如佛所说。
“我今悉知世间宅舍,犹如牢狱,一切恶法,从舍宅生。
“出家之人实有无量无边胜利,由是我等深乐出家,现在、当来恒受法乐。”
尔时,世尊告诸长者:“善哉!善哉!汝等发心,乐欲出家。
“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常生善处,受胜妙乐,遇善知识,永不退转,得值诸佛,受菩提记,坐金刚座,成正觉道。
= “受菩提记”:并得值遇诸佛授菩提记。
“然出家者,持戒最难,能持戒者,是真出家。”
时诸长者白佛言:“世尊!我等持戒,修诸梵行,愿我速出生死苦海,愿我速入常乐宝宫,愿我广度一切众生,愿我疾证于无生智。”
无生智 = Anuppada-nana,指了知一切法无生之智。亦即灭尽一切烦恼,远离生灭变化之究极智慧;于四谛已自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复更遍知无‘知、断、修、证’之无漏智。又已遍知断尽欲、有、无明之三漏及结缚、随眠等不再生起,故称无生智。十智之一。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及文殊师利:“如是长者付嘱汝等,劝令出家,受持净戒。”
= 世尊于是嘱咐弥勒菩萨及文殊师利说。
时九千人于弥勒前,出家修道,受持佛戒。
七千人俱于文殊前,出家修道,受佛禁戒。
如是人等既得出家,成就法忍,入于如来秘密境界,不复退转。
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mma-kh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无量万人发菩提心,至不退转位。
无数人天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净法眼/清净法眼/法眼净 =
Dhammacakkhu-visuddha,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