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8日星期六

维摩诘所说经-佛道品第八

佛道品第八
= 即菩萨契入不二妙理为摄化众生所起的妙行。如文殊问维摩诘“菩萨云何通达佛道”,答以“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这就是示现行于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即名非道;示现行于贪欲道、嗔恚道、愚痴道,即名非道。菩萨若不行于非道,即无法摄化众生,使之转入佛道。维摩诘问文殊“何等为如来种”,答以“有身为种”。现有烦恼之身,无实自性,如方便摄化,即可转烦恼成菩提,转色身为解脱身。是即空有不二的菩萨行。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 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居士,大乘菩萨修道,怎么样才是真正通了佛道?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 维摩居士说大乘菩萨证道了,他的行为是不合道的。
非道 = 邪行之违正道者。
又问:云何菩萨行于非道?
答曰:若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五逆罪/五逆/五无间罪
#罪恶极逆于理,故谓之逆。是为感无间地狱苦果之恶业,故谓之无间业。
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破僧
#以邪方便使一味之闻法众及一味之作法众乖离,息止佛之转法轮,阻害僧中之法事也。五逆之中,其罪最重。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
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至于饿鬼,而具足功德;
行色、无色界道,不以为胜。
示行贪欲,离诸染著;
示行嗔恚,于诸众生,无有恚碍;
示行愚痴,而以智慧,调伏其心。
示行悭贪,而舍内外所有,不惜身命;
示行毁禁,而安住净戒,乃至小罪,犹怀大惧;
示行嗔恚,而常慈忍;
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
示行乱意,而常念定;
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示行谄伪,而善方便,随诸经义;
(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示行憍慢,而于众生,犹如桥梁;
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
示入于魔,而顺佛智慧,不随他教;
示入声闻,而为众生,说未闻法;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众生;
示入贫穷,而有宝手,功德无尽;
示入形残,而具诸相好,以自庄严;
示入下贱,而生佛种性中,具诸功德;
示入羸劣丑陋,而得那罗延身,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léi) = 瘦弱[thin and weak](衰弱[weak])
(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羸劣(léi liè) = 瘦弱[thin and weak]
那罗延/那罗延天/那罗延金刚/毗纽天 = nārāyaa,佛教神明之一,相当于印度教神明那罗延,相传为毘湿奴的化身之一。在佛教信仰体系中,那罗延是天界的金刚力士,是佛教的护法之一。在佛教寺庙中,常以密迹金刚与那罗延天的图像作为山门的守护者。
示入老病,而永断病根,超越死畏;
示有资生,而恒观无常,实无所贪;
示有妻妾婇女,而常远离五欲淤泥;
(qiè) = 女奴[woman slave](妻子之外另娶的女人[concubine])
(cǎi) = 宫女。
(yū) = 水中沉淀的泥沙[silt]
淤泥(yū ní) = 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mudsilt]
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nè) = 从言,从内。表示有话在肚里,难以说出来。语言迟钝。也作“呐”[slow (of speech)](结结巴巴地说[stammer])
示入邪济,而以正济,度诸众生;
现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文殊师利!菩萨能如是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什么是如来种
于是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
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
八邪 = 为八正道之相反: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四颠倒/四倒
凡夫之四倒 = 心受身法之四念处,如其次第,为破此四倒之观法也。
二乘之四倒
常颠倒
于世门无常之法而起常见者。
无常颠倒
于涅槃之常而计无常也。
乐颠倒
于世间之诸苦而起乐见者。
无乐颠倒
于涅槃之乐而计无乐也。
净颠倒
于世间之不净法而起净见者。
无我颠倒
于涅槃之我而计无我也。
我颠倒
于世间之无我法而起我见者。
无净颠倒
于涅槃之净而计无净也。
 
五盖 盖是障碍之意,五盖是会覆盖修行人心性、障碍正道之五种烦恼。
贪欲盖
执著五欲之境,而覆盖心性。
瞋恚盖
于违情之境怀愤怒,亦能覆盖心性。
睡眠盖
昏沈与睡眠,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掉悔盖
心浮气躁(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疑盖
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七识住/七识处/七识止处/七神识止处
身异想异识住
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禅天,此处之有情身相、容貌皆异,苦乐、不苦不乐之想各亦差别,故称身异、想异。
身异想一识住
色界初禅之劫初起之梵众天,彼等皆自想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诸梵众皆我所生。同执一因无别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广,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一一异于梵众,故身异。
身一想异识住
为色界第二禅。此中有情身相、容貌无异,乐与非苦乐二想交参,故称身一想异。
身一想一识住
为色界第三禅。此中有情身相无异,唯有乐想,故想一。
空无边处识住
超出一切之有色处。
识无边处识住
超出一切之空无边处。
无所有处识住
超出一切识无边处。
 
九恼/九难/九横/九罪报 = 佛现生所受之九种灾难也。
1
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阿罗汉亦被谤。
孙陀利 = Sundari,有淫女名孙陀利,在大众中诽谤佛。
2
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谤佛。
旃遮 = Manavika,婆罗门名。
(yú) = 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a broad-mouthed receptacle for holding liquid]
3
提婆达,推山压佛,伤足大指。
调达/提婆达多/地婆达兜 = Devadatta,译曰天热,天授。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之堂兄弟也。出家学神通,身具三十相,为利养造三逆罪,生堕于地狱。《出曜经》中则言其:“十二年中,坐禅入定,心不移易,诵佛经六万”。由此可见其广学博文,精进难得。(提婆达多在原始佛教经典中为犯下五逆重罪,破坏僧团,背叛佛教,设计谋害释迦牟尼佛,极为负面的人物。《妙法莲华经》中,则纪录提婆达多亦被佛陀授记,将来成佛。其实提婆达多是来示现作反派角色,让众生体悟作五逆罪者会堕到地狱。)
4
逆木刺脚。
5
毗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
毗琉璃王 = Virūhaka, 古印度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子,发动兵变流放其父,即位。
6
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
阿耆达多/阿耆尼达多 = Agnidatta,巴连弗国婆罗门名。彼在母胎内,使母能论议。
7
冷风动故脊痛。
8
六年苦行。
9
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为佛种。
曰:何谓也?
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无为就得了道入了正位,成佛了。涅盘就是无为之道,假使是已经得了道的人,就没有什么好谈了,谈不上要发心,要大彻大悟了。
正位 = 小乘之涅槃也。
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
(bēi) = 地位低微[low and degradinghumble](轻视,小看[look down on]/地势低下。与“高”相对[low])
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
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
又如植种于空,终不得生;
= 把一颗种子丢在虚空中,永远不会发芽。
粪壤之地,乃能滋茂。
= 要把种子丢到最脏的士中,才会成长。
(rǎng) = 柔土,即经耕作的土地。(泛指泥土[earthsoilclay])
(zī) = 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增长[increase]/滋味[taste])
(mào) = 草木繁盛[luxuriantthick]
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
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我见 = ātma-dṛṣṭi,佛教认定的错误见解之一,这种见解认为我(ātma)是实存的。这经常被等同于身见。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
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大罗汉的感叹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
大迦叶/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波 = Mahākāśyapa,摩诃译曰大。迦叶波译曰龟或饮光。婆罗门种之一姓。名毕波罗Pippala,彼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而生,故名毕波罗。为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与大姓,修头陀之大行,为大人所识,故标大之名。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头陀第一。
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
(chóu) = 伴侣[companion](同类,辈[galère])
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大迦叶说,我们这些小乘的人很可怜,住在定中都不肯入世,就永远不能证得大乘的佛果。
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
= 还不如下无间地狱永不超生的众生,他们如果一念忏悔了,重新发心修道,还能够成佛。可是我们以为空是究竟,永远发不起大心来。
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
根败 = 眼等五根败坏而不为用也。
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
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
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道意/道心 = 求无上道之心也。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
(lì) =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officialmandarin]
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tóng) = 封建时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boy servant]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 般若智慧的成就,是一切佛菩萨的生身之母,有了智慧,还要有善巧方便,包括了一切的修法,样样都可以成佛,所以说以方便为父。一切众导师就是一切佛,是天上天下一切众生的导师。一切佛无不是由智慧和方便所生。
导师 = 导人入佛道者。佛菩萨之通称。
法喜以为妻,慈悲心为女,善心诚实男,毕竟空寂舍,
= 法喜充满就是夫妻,慈悲心是自己真正的女儿,善心诚实是自己真正的儿子。自己常在本性空的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家。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
= 尘劳就是我的弟子,我利用尘劳烦恼促成我道业成长,怎么说我没有佣人?我到处有佣人!以随意转烦恼。
道品善知识 = 三十七菩提道品,都是他的善知识。
由是成正觉 = 学佛的人必须走这条路才能得道,才能大彻大悟。
诸度法等侣,四摄众妓女,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 诸度法门(六度)就是最好的道伴,是同参的道友。
(yǒng) = 歌唱[chantsingintone](指诗歌等韵文作品[poetry])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四摄事/四摄法 = 四摄法内容新译作「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
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 维摩居士说自己的花园,就是通达一切法门,总持法门。咒语也叫总持或陀罗尼,总持就是抓住了纲要,一通百通。花园中的树木就是无漏法。
(yuàn) = 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后来多指帝王游乐打猎的地方[gardens](泛指园林,花园。)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yù) = 洗澡[bathe]
七净华/七华 = 七觉支。
 
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
#aṣṭau vimokā,为八种禅修方式的合称。
#八背舍 = 是为弃舍三界染法系缚之八种禅定。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
#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禅而起。缘初禅之色也。
#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净观
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脱之位,依第四禅而起,亦缘欲界之色也。
#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空无边处解脱
此方者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之,故名解脱。
#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识无边处解脱
无所有处解脱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灭受想定者,灭尽定也,是亦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故名解脱。
#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 修行的人以五神通为交通工具,为什么只说五神通?因为第六通是漏尽通,就不动了。修行的人以大乘之道为车,大乘在梵文作摩诃衍,就是大车之义,是形容用语。驾车的车夫在古代称调御士,是调伏驾御车马,现在叫驾驶员。
八正路 = 八正道。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 「相具」是外表相貌具足圆满,真得定、得道的人,即使最丑的相也转庄严了。
(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xī) = 喘气;呼吸[breathepant](停止,停息[stop]/平息[calm down]/利息,利钱[interest]/滋息;生长[grow])
 
七法财/七圣财 = 财者,谓信等七种出世法财也。若一切众生行此七法,资成道果,故谓之财。
信财
谓信能决定受持正法,以为佛道之粮。
进财
谓未能见真谛理,而一心精进求出世道,以为成佛之资。
戒财
谓戒为解脱之本,能止防身口意之恶非,以为成佛之资。
惭愧财
惭者,惭天。愧者,愧人。谓既能惭愧,则不造诸恶业,以为成佛之资。
闻财
闻为三慧之首,闻必能思,思必能修。若能闻佛声教,则开发妙解,如说而行,以为成佛之资。
舍财
舍即舍施。谓若能运平等心,无憎爱想,身命资财,随求给施,无所吝惜,以为成佛之资。
定慧财
定慧即止观也。定则摄心不散,止诸妄念。慧则照了诸法,破诸邪见,以为成佛之资。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 维摩居士这一句偈子,就把秘密告诉你了:净命而生禅定。
 
九次第定 = 九种不同的禅定修行境界,为四禅八定与灭尽定的合称。佛教认为,四禅八定是外道与佛教共有的禅定境界,而灭尽定为佛教独有。在九次第定中,以第四禅是最适合得到无漏智的禅定。
四禅
四禅八定
#并不是佛教独有,在古印度诸宗教中皆有修行。
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四无色定/四空定
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灭定/灭尽定/想受灭尽定/想受灭定
#佛教独有
nirodha-samāpatti,此唯阿那含或阿罗汉的佛教修行者可证得。
#经量部认为,在灭尽定中,只除去受、想二蕴,仍存有细微意识。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甘露法 = 如来之教法,譬之甘露。
解脱味 = 涅槃之妙味也。
(jiāng) = 古代一种微酸的饮料[acidish drink](浓厚的液体[thick liquid])
戒品 = 戒之品类。五戒,十善戒等。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逾,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fān) = 擦拭写字板的布[rag](ketu/dhvaja/pataka,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pennantlongnarrow flag]/直幅而下的旗。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胜幡 = 印度之风,与敌战而破之,则立胜幡。故道场降魔亦立胜幡,表其胜利。
 
四魔
/魔罗 = Māra,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在原始佛教中,魔是居住在天界的天人,他们的首领名叫波旬,出于嫉妒,曾经企图阻止释迦牟尼佛证悟成佛。在释迦牟尼佛开始传教之后,也曾经多次扰乱僧团弟子。佛教认为,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都可以称为魔。因此,在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烦恼,都能被称为魔。)
烦恼魔/心魔/心魔贼
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
五阴魔/阴魔/五蕴魔/蕴魔
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
#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
死魔
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
天魔/他化自在天子魔/自在天魔
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 一切众生的形体、声音、姿态(行、住、坐、卧是四大威仪)各个不同,现象差别很大。但是一切众生自性的本体却是一体的,没有两样。尽管众生各类千奇百怪不同,无畏力菩萨可以在一时之间,使他们完全呈现出来。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
= 诸佛菩萨要度一切众生,善人恶人都要度。因为要度恶人,甚至会示现魔行,这就是四摄法。「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他可以随意成佛或成魔。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 菩萨虽然示老病死,仍然「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他非常清楚生老病死都是如梦如幻,不真实的。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 「众人有常想」,众生都希望这肉身长存,天地常在,要依报庄严,亿万年不变。实际上不可能的,一切是无常。此时菩萨用智慧光明照向众生,帮助他们知道无常,「照今知无常」。
洞然(dòng rán) = 明白清楚。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 假定这世界乃至他方世界所有的众生,都来请这位菩萨,这位菩萨就同一时间在每一个人的面前出现,教化他,使他心向佛道。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 「经书」不止是佛经,包括世间一切学问。「禁咒术」,包括内外道一切咒语。「工巧诸技艺」,这包括的就多了,化学、物理、计算机、水电、木工……你什么都要学,一切学问都要会。「尽现行此事」,每一样东西学到了家都可以入道。
禁咒(jìn zhòu) = 古代方士用符咒禁制邪祟,禳除灾害的方术。
(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工巧(gōng qiǎo) = 细致、精巧<多用于指工艺品或诗文、书画>[exquisitefineskilful]
技艺(jì yì) = 技巧才艺[artartistryfeatstunt]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 要到各宗教团体去出家,现在世界五大宗教起码都要入门。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 大乘菩萨道的人,有时候现身作太阳、作月亮、作天人。有时候成为色界天大自在天主,有时候转生作世间的帝王。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jí) = 轻微的叫疾[ill]。泛指病[disease](快速;急速[quick])
(yì) = 瘟役。(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通称[epidemic disease])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 到了有饥荒之劫的时候,菩萨化身变成饮食,供养一切众生,先解决饥渴的问题,再以佛法教化众生。
(jǐn) = 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vegetable failure](谷物欠收[crop failure])
饥馑(jī jǐn) = 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faminecrop failuredistitution]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zhèn) = 两军交战时队伍的战斗队形[battle arrayformation]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zhé) = 专擅,独断专行,专权[act personally in all affairsdecide and act alone](立即;就[immediately]/总是,每次[always])
(miǎn) = 力所不及而强作[force sb. to do sth.](勉励,鼓励[encourageexhort])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dàn) = [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 大乘菩萨要「示受于五欲」,他自己是现居士身,与五欲接触,「亦复现行禅」,可是在五欲中也示现给世人看,他还能在其中修行得定。五欲中到处是魔境界,大乘菩萨在五欲中修行,不但没有被魔住,反而磨到了魔,「令魔心愦乱」。魔的心都乱了,「不能得其便」,起不了魔障。
(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 火里不会长莲花,莲花是生在水中的。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
= 「邑中主」是都邑地区的领导人,「商人导」,拿现在话说是资本家、企业家、或者是经济学者。「国师」是帝王之师,「大臣」是高级干部。所以菩萨到处都有,各行各业中都有。
(yì) = 国。古代称侯国为邑[state](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city]/旧时县的别称[county])
(yòu) = 保祐,旧指天、神等的佑助[bless](辅助;帮助[assist])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
(gòng) = 进贡,把物品进献给朝廷[offer tribute](贡品,贡献的物品[tribute])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五通仙 = 谓得五神通之仙人也。天竺外道修有漏禅定而得五通者多。独极三乘之证果者。于五通之上,得漏尽通(尽断烦恼),而具六通。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 看他的需要,引导他进入佛道。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 各种的道、各种的法门无量无边,大乘菩萨道所定的路,所应该做的事,是无边无涯,没有一定的范围。
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 纵使让一切佛(还不是菩萨),经过无量劫数,赞叹一个大乘道的菩萨如何度人的功德,都是说不尽的。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xiào) = 相似,相像[be likebe similar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