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3日星期一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


观众生品第七
= 维摩诘与文殊辩析云何观于众生”乃至“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室内出现了天女散花。花散到菩萨身上,随即下落,散到舍利弗等声闻身上,即使运用神力,也扯不下来。自言“止此室听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已十有二年”的天女,在与舍利弗对辩过程中,将舍利弗变成了天女,将自己变成了舍利弗,证实众生如幻,男女实无定相,破除声闻人对“法”的执着,得出诸佛菩萨所证得的智慧功德,“实无所得”,“但以世俗文字,假名得耳”的结论。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 行大乘菩萨道,怎么样看众生?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都是用众生,到玄奘法师就是用「有情」,甚至有的地方他连有情都不用,而是用「补特伽罗」──数取趣。

##梦幻观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
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
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
(yàn) = 火苗[flame](火光;辉光[flame]/光亮[light]/燃烧[burn])
(hū) = 吐气[exhalebreathe out],与“吸”相对。(召唤[call])
(mò) = 沫水[Mo river](泡沫沫子[foamfroth]/唾沫[salivaspittle])

##空观<真空>
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 维摩居士说的第五大、第六阴、第七情、十三入、十九界,都是空的,一切众生空活着,在那里空想,做些空事。比方他说第五大,佛学只有讲到四大。只有五阴,没有第六阴。只有六情,没有第七情。有十二入,没有十三入。有十八界,没有十九界。这些都是空观,是没有的,不要自己加上。
六情 = 六根。

##有观<妙有>
如无色界色,如焦谷芽。
如无色界色 = 无色界应该没有色了,但是他用的字很妙:「无色界色」。
(jiāo) = 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charredburntscorched](物体烧焦所产生的气味[charred taste]/烧焦的[burntcharred]/着急[worry])

##中观<真空妙有>
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如须陀洹身见 = 须陀洹能证果,他的贪嗔痴已经伏下去了(还没有断),破了身见。
如阿那含入胎 = 阿那含是三果罗汉不还果,本来是不会到这个欲界来入胎了。
如阿罗汉三毒 = 贪嗔痴叫三毒,到四果罗汉的境界,贪嗔痴就根本降伏了。
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 = 修梦幻观的人,得忍辱波罗蜜的菩萨犯了贪嗔戒(没有讲痴)。
如佛烦恼习 = 成了佛是绝对没有烦恼习气的。
如盲者见色 = 瞎子哪能看见颜色?
如入灭尽定出入息 = 到了灭尽定绝对没有出入息了,是讲鼻子没有出入息。
如空中鸟迹 = 空中鸟飞过去是不留痕的。
化人 = 神佛权自变形为人者/以神佛之通力化作人形者。
如石女儿 = 石女在古代是有生理缺憾的女性。
(wù) = 睡醒[wake up](通“悟”。觉悟,认识到[realize])
如梦所见已寤 = 梦中觉得自己已经醒了。


般若经十喻/大乘十喻
#大乘显诸法之空性有十喻。
如幻
譬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悉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
#一切业如幻
如焰
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复如是,无智不了,于结使中妄计我相,智者了知虚诳不实,皆是妄想,故说如焰。
#一切法如焰
如水中月
月在虚空,影现于水,诸愚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智人见之则笑;比喻无智之人于五阴中妄起我、我所见,执为实有,于苦法中而生欢喜,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故说如水中月。
#一切身如水月
如虚空
虚空但有其名,而无实体,愚人不了,执之为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无智之人于虚妄中计为实有,起彼我执,修空观者,了一切法皆无所有,故说如虚空。
#妙色如空华
如响
深山幽谷及空舍中,若语声、击物声,随声相应而有响生,愚人不了,以为实有;一切音声语言亦复如是,有智之人了知语音无实,心不生着,故说如响。
#妙音如谷响
如犍闼婆城
犍闼婆<乾闼婆>,意为香阴。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高渐灭,但可眼见,而无实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智者能了知诸法悉皆虚假,不生执着,故说如犍闼婆城。
#乐人名为乾闼婆,彼乐人能幻作楼阁以使人观,故名之为乾闼婆城。而现于空中之蜃气楼类是,故亦称为乾闼婆城。以譬物之幻有实无也。
#诸佛国土如乾闼婆城
如梦
梦中本无实事,妄执为实,觉还自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结使烦恼皆是虚妄,愚人不了,执之为实,若得道觉悟,乃知虚妄,亦复自笑,故说如梦。
#佛事如梦
如影
影但可见而不可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眼耳等诸根,虽有见闻觉知,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故说如影。
#佛身如影
如镜中像
镜中之像,非镜作、非面作、非镜面和合而作,亦非无因缘作,虽非实有,然亦可见,愚者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分别;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无有实体,但有名字,而起分别,诳惑凡夫生诸烦恼,智者虽复见闻,了知无实,故说如镜中像。
#报身如像
如化
诸天仙得神通者变化诸物,虽有男女等相,而无生老病死苦乐之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生灭,如化而成,亦无有实,如人之生,但从先世之因,而有今世之身,悉皆虚假,故说如化。
#法身如化

##什么是慈、悲、喜、舍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 平等到前一生、这一生、下一生,没有时间的阻碍,慈爱永远存在,于三世平等而行慈。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 内外不合就是内外不分。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 一切万有,有生就有灭,毕竟是空的。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 无等,没有可以相等的慈悲,是断诸爱的。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六度波罗蜜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 法布施是精神、文化思想的布施,一切都施出去,毫无保留。所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是法布施的慈悲。
(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 「不受味」,任何感受都不着了,不只是痛苦的感受放弃,一切乐感受、清净感受、解脱感受统统不要。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 没有不知的时候。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
#catvāri brahmavihārā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梵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慈无量心/慈心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悲无量心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喜无量心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舍无量心/舍心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无所希望。
= 大乘菩萨是一切放下,施与人家的恩惠记都不记,没有任何希求,所作的功德自己不求回报。
(yòu) = 保祐,旧指天、神等的佑助[bless]

##如何了生死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 要度心中一切的众生,应当除去甚么?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 善与恶的思想来源谁作了主,哪儿是根本?
(shú) = “熟”的古字[cooked](谁,哪个人或哪些人[who]/什么[what])
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答曰:颠倒想为本。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答曰:无住为本。
= 我们的思想是不停留的,无所住。
又问:无住孰为本?
答曰:无住则无本。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天女散花黏罗汉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duò) = 右边是“阜”<象陡坡>,左边是倒过来的“人”。会意。表示人从陡坡上掉下。毁坏。(掉下来,坠落[fallsink])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 这时天女就问舍利弗,为什么想要除去身上的天花。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
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 例如人有害怕的心理,就容易被鬼所魔。所以人如有正气,没有恐惧心,连鬼也奈何不了他。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结习未尽,华著身耳;
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天女说解脱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 他问天女,来到维摩居士的房间有多久了。
(rú) = 遵从,依照[follow](好像, 如同[likeas if]/相当于“乎”。)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 天女在此尊称舍利弗为前辈,舍利弗问她在这边多久了,她回答说,同您老前辈得道的年龄是一样的。
耆年(qí nián) = 老年人。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 舍利弗就再问,那么天女你在这儿有很久了吧!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 请问前辈得道也很久了吧?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 问舍利弗,前辈是有大智慧的人,为什么不说话呢?
耆旧(qí jiù) = 年高而有才德的人。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 不说话就解脱了吗?说话同样是解脱啊!再进一步,说与不说都是解脱,为什么落入一边去了?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 难到修行不用离开淫、怒、痴也可以得道解脱吗?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
= 天女回答舍利弗,佛是为了增上慢的众生,说一个方便法门,要先处理了淫怒痴才能得解脱。
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 但是对没有增上慢的众生,淫怒痴即是解脱。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
= 舍利弗对天女说,你究竟得到什么境界,可以如此辩才无碍?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 若是觉得自己得到了证到了什么,就是增上慢。

##天女说一乘佛法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 舍利弗再问天女,于声闻、缘觉、大乘三乘中,你想走哪个路线?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
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
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
瞻卜(zhān bǔ) = campaka,意译为金色花树、黄花树。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 天女告诉舍利弗,自己在此丈室十二年了,没听过维摩居士说过小乘法门,说的是佛法正统一乘道。
(chū) = 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起始,开端[at the beginningin the early part of](往昔;当初[in former timesin the pastbefore])

##维摩丈室的八特点
舍利佛!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 维摩居士的丈室中,不分书夜都放金色的光,不是靠日月去照的,这是什么光?是自性的心光。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 第二个特点,到了这个房间能够成为入室弟子,换言之,真正能证悟到(不是理解到)心地法门,就没有一切世间的染污烦恼。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说六波罗密、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xián) = 左为“弓”,右为“丝”。弓弦是用丝做成的。弓弦[bowstring](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string of a musical instrument]/弹奏琴瑟等弦乐器[string])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zhōu) = 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carefulmeticulouswell-considered](完备[complete]/周围[circumferencecircleringperiphery]/周济;救济[give financial help to])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为皆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chù) = 众多。
(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五方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 = 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东方
阿閦佛/不动佛/无动佛/宝幢如来
Akshobhya,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
南方
宝生佛/宝生如来/宝相如来/开敷华王如来
Ratna-sambhava,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中央
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
西方
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甘露王如来
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
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
北方
不空成就佛/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
Amogha-siddhi,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金刚夜叉明王,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女转男的问题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 天女答,你问得好,我以十二年的时间,研究自己身体是不是女人,我找不出来自己是女身,要怎么去转?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 天女意念一动,用神通的力量,把自己变成舍利弗,而把舍利弗变成了天女,然后问舍利弗,现在你为什么不转女身呢?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 舍利弗说,我不知道怎么会转变为女生了。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
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
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 这一下舍利弗因受天女接引,于大乘佛法开悟了。他说:所谓男相女相都一样,无所在也无所不在。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
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 天女引佛所说的「无在无不在」,是佛法中最高的不二法门。

##生死问题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 天女答,一切佛的化身怎么生,我就是那样生。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 舍利弗说,佛的化身不是此没彼生的。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 一切众生根本没有生的,没有此生彼灭的。
(yóu) = 一种猿类动物[a kind of monkey](如同。好比[like]/还;仍然[stillyet])

##悟道问题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舍利弗再问天女,你还要过多久才会真的大彻大悟成佛?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天女说:譬如你舍利弗是已经证了阿罗汉果的,如果哪一天你退位成为凡夫,我就成佛了。因为得道的人不会再退为凡夫,换言之,天女本来已经开悟了,用不着再开悟。因为本来面目个个都是佛。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 舍利弗答:我不可能退为凡夫的。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 天女说:我本来没有迷过,何必再求悟?
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 舍利弗再问:如果成佛是无所得,那么过去、现在、未来无数成佛的,是得什么?这该怎么讲?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 天女说:这是为了凡夫俗子而说的,是说法的方便。宇宙没有所谓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没有来去、三世、十方。得了道的没有过去、现在、未来。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
= 天女再问舍利弗:你是得了阿罗汉道了吗?
曰:无所得故而得。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