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三_三法_地主品第二十三
#195、本经叙说:(一)波斯匿王供养佛及僧三月,自谓功德无量。(二)佛诫王作福当无厌,因说本生为地主王时,曾七万岁中供养灯光如来及八十亿比丘,又七万岁中供养形像舍利,广修功德,然当时只求于生死中获福祐,不知求解脱,故教波斯匿王修福宜求解脱,王遂悔过。(三)迦旃延尼自述本生为使人纯黑时,供养式诘如来,发愿求解脱之事以佐证。(四)佛赞迦旃延尼为信解脱第一。
闻如是: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王波斯匿告诸群臣曰:“汝等催严羽宝之车,吾欲往诣世尊所,礼拜问讯。”
= “波斯匿”: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胜光、胜军,憍萨罗国王,与佛同日生。因夫人末利之劝而归依佛。佛说阿罗汉具德经:「有所谈论,具大辩才,胜军王是。」
催(cuī) = 催促,促使[expedite;urge]。
严(yán) = 严厉;严肃[stern;strict]。/威严、威信[majestic;serious]。/尊敬,尊重[respect]。/整饬;整备[set to order]。
是时,左右受王教令,寻严驾羽宝之车,即白王曰:“严驾已办,今正是时。”
尔时,王波斯匿即乘宝羽之车,步骑数千,前后围绕,出舍卫国,至祇洹精舍,往诣世尊所。
如诸王法,除去五饰,所谓盖、天冠、剑、履屣及金拂,舍著一面,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实行[fulfill]。)
屣(xǐ) = 鞋子[shoe]。
拂(fú) = 拂拭;掸除[whisk;flick]。(掠过或轻轻擦过[sweep]/违背;逆[disobey]。)
尔时,世尊与说深法,劝乐令喜。
是时,王波斯匿闻说法已,白世尊曰:“唯愿世尊受我三月请,及比丘僧,莫在余处。”
是时,世尊默然受波斯匿请。
时,王波斯匿见世尊默然受请,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舍卫城,敕诸群臣曰:“吾欲饭佛及比丘僧三月供养,给所须物,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汝等亦当发欢喜心。”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通“饬”。整治;整饬[put in order]。)
诸臣对曰:“如是。”
时,王波斯匿即于宫门外,作大讲堂,极为殊妙,悬缯幡盖,作倡妓乐,不可称计。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旛/幡(fān)
= Pataka,或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施诸浴池,办诸油灯,办种种饭食,味有百种。
是时,王波斯匿即白:“时到,唯愿世尊临顾此处!”
临(lín) = 从高处往低处察看[look down from above]。(引申为从上监视着[keep watch on]/碰上,逢着[meet]/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near;close to;approach]/治理、管理、统治[administer;govern;rule]/到,至。后常用作敬辞[attend]。)
顾(gù) = 回头看[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观看,瞧[look]/顾虑[scruple;hesitate]/照顾,关怀[take care of]/访问,拜访[call on]。)
尔时,世尊以见时到,著衣持钵,将诸比丘僧,前后围绕,入舍卫城,至彼讲堂所;到已,就座而坐,及比丘僧各随次而坐。
是时,王波斯匿将诸宫人,手自行食,供给所须,乃至三月,无所短乏,给与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
乏(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见世尊食讫,持种种华散世尊及比丘僧上,更取小座于如来前坐,白世尊曰:“我曾从佛闻以因缘本末:施畜生食者,获福百倍;与犯戒人食者,获福千倍;施持戒人食者,获福万倍;施断欲仙人食者,获福亿倍;与向须陀洹食者,获福不可计。
讫(qì) = 从“言”,表示本与言语有关。绝止;完毕[complete;settled;be over]。
“况复成须陀洹乎!
“况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
“况向阿那含、得阿那含道!
“况向阿罗汉、得阿罗汉道!
四双八辈 = Cattari-purisa-yugani Attha Purisa-puggala,又作四向四果。为声闻进修之四项次第和四种果位。向、果为一双,其四双,即八辈。八辈指预流向(须陀洹向)、预流果(须陀洹果)、一来向(斯陀含向)、一来果(斯陀含果)、不还向(阿那含向)
、不还果(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参阅增一阿含地主品第195经。
|
|
向须陀洹
|
又作须陀洹向、预流向(Sotapatti-magga),向预流果作证者,彼随信行者,随法行者,而尚未断三结得初果者。参阅杂阿含卷29第831、832、833经。
|
成须陀洹
|
又作预流果(Sotapatti-phala),译为入流,预入圣者之流,入流者断身见、戒取、疑三结,断此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趣三菩提,七番天上人间往返生死,后究竟苦边。
|
向斯陀含
|
又作斯陀含向(Sakadagami-magga),向一来果作证,彼受生处不一,或于天中三二家受生,或于人中三二家受生,而尚未得斯陀含果者。
|
得斯陀含道
|
又作斯陀含果(Sakadagami-phala)、一来果,译为一来,谓当于欲界之天上人间,各受生一次。一来者,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
|
向阿那含
|
又作阿那含向(Anagami-magga),不还道,向不还果作证,彼一种子道而尚未得阿那含果者。
|
得阿那含道
|
又作阿那含果(Anagami-phala)、不还果,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不来者,断身见、戒取、疑、贪欲、瞋恚五下分结,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复还生此世。
|
向阿罗汉
|
又作阿罗汉向(Arahattaphala-sacchikiriyaya Patipanno),向阿罗汉果作证,尚未证得阿罗汉果者。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
得阿罗汉道
|
又作阿罗汉果(Arahatta-phala),译为杀贼、应供,彼学戒、定、慧满足,如是知、如是见,欲有漏心解脱、有有漏心解脱、无明有漏心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参阅中阿含第127经福田经。
|
“况向辟支佛、得辟支佛!
= “辟支佛”:Paccekabuddha,又作辟支迦罗,译为独觉,为无师友之教导,靠自己觉悟而成道,故名独觉。
“况向如来、至真、等正觉!
“况成佛及比丘僧!
“其福功德不可称计。
“我今所作功德,今日已办。”
世尊告曰:“大王,勿作是语!作福无厌;今日何故说所作已办?所以然者?生死长远,不可称记。
厌(yàn) = 吃饱。满足。后作“餍”[be satisfied]。(憎恶;嫌弃[loathe;abhor;detest]/yā =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press]/泛指压制;抑制[restrain]/一种用咒符致灾祸于人[pray for suppressing]。)
“过去久远,有王名曰地主,统领此阎浮里地。
= “地主”:Disam-pati,译为方主、城主、地自在,为印度太古时代之王名。
= “阎浮里地”:即阎浮提州。
“彼王有臣名曰善明,少小与王周旋,无所畏难。
“是时,彼王分阎浮地半与彼臣使治。
“是时,善明小王自造城郭,东西十二由旬,广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众多。
郭(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尔时,彼城名曰远照。
“善明王主第一夫人名日月光,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颜貌端正,世之希有;口出优钵华香,身作栴檀香;未经几日,身便怀妊。
= “优钵华”:Uppala,为青色之水莲花。
= “栴檀”:又作栴檀那(Candana),译为与乐,印度之香树名,高达数丈,木质芳香。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为除疾之药,能给予人身安乐。
妊(rèn) = 怀孕[be pregnant]。
“彼夫人即往白王:‘我今有娠。’
娠(shēn) = 怀孕[be pregnant]。
“王闻此语,欢喜踊跃,不能自胜!
“便敕左右,更施设座具,快乐无比。
“夫人怀妊日数遂满,生一男儿。
“当生之时,阎浮里内晃然金色,颜貌端正,三十二相,身体金色。
= “三十二相”:Dvattimsa
Lakkhanani,即三十二大人相,为佛及转轮王所具足之三十二种身相。参阅中阿含第五十九经三十二相经。
晃(huǎng) = 明亮[bright]。(照耀[shine]。)
“善明大王见此太子,欢喜踊跃,庆贺无量,便召诸师婆罗门、道士,躬抱太子,使彼瞻相:‘我今已生此子,卿等与吾瞻相,便立名字。’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贺(hè) = 奉送礼物表示庆祝[send a present with congratulation]。(赞许;附和[praise]。)
卿(qīng) = 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a minister or
a high official in ancient times]。(古代朋友、夫妇间的爱称[a
term of endearment formerly used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or among close
friends]/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your]。)
“时,诸相师受王教令,各共抱瞻,观察形貌,咸共白王:‘圣王,太子端正无双,诸根不缺,有三十二相。
“‘今此王子当有两趣,若当在家者,便为转轮圣王,七宝具足。
“‘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典兵宝,是为七。
“‘当有千子,勇悍刚强,能却众敌,于此四海之内,不加刀杖,自然靡伏。
悍(hàn) = 勇猛[bold and powerful;vigorous and
valiant]。(强劲;坚实[strong]。)
靡(mǐ) = 无;没有[no;not]。
“‘若此王子出家学道者,成无上正觉,名德远布,弥满世界。
“‘生此王子,当此之日,光明远照,今字王子名曰灯光。’
日(rì) = 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太阳[sun]。(时间,光阴[time]/每日,每天[every day]。)
“时,诸相师以立名字,各退坐而去。
“时,王竟日抱此太子,未尝离目。
“时,王为此王子立三讲堂,秋、冬、夏节随适所宜,宫人婇女充满宫里,使吾太子于此游戏。
= 同时,大王乃为了这位王子而建立三栋讲堂,便利太子之秋、冬、夏的期间,都能过着安适的日子;也派宫人婇女,充满在于官内,使其太子在此游戏。
“时,王太子年二十九,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即日出家,即夜成佛。
“尔时,阎浮里地悉共闻知:‘彼王太子出家学道,即日成佛。’
“父王清旦闻王太子出家学道,即夜成佛。
“时,父王便作是念:‘昨夜吾闻诸天在空皆共称善,此必善应,非有恶向,我今可往而共相见。’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朝着[to;toward]/假设;如果[if]。)
“时,王将四十亿众,男女围绕,便诣灯光如来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及四十亿众,各共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如来与父王及四十亿众渐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漏不净行,出家为要,获清净报。
“尔时,如来观众生意,心性柔和,诸佛如来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尽与彼四十亿众广说其义,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四圣谛/四真谛/四谛 = Cattari Ariyasacca,谛,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
||
苦圣谛/苦谛
《苦果》
|
Dukkha-sacc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
|
迷界/世界因果
|
集圣谛/集谛
《苦因》
|
Samudaya-sacca,集,招聚之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称集。谛,审实不虚之义。审察一切烦恼惑业,即知其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称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苦之根源为渴爱,以渴爱之故,形成‘来世’与‘后有’。渴爱之核心乃由无明生起之虚妄我见,若有渴爱,便有生死轮回;欲免除生死之苦,须以智慧照见真理、实相,证得涅槃,断除渴爱,超脱轮回之苦。
|
|
灭圣谛/灭谛
《乐果》
|
Nirodha-sacca,灭,灭尽、息灭之义;谛,审实不虚之义。谓人类若能灭息苦之根本(欲爱),即可从相续不断之苦中获得解脱与自由;如实审察了知此一真谛而无丝毫虚谬,即称灭谛。
|
悟界/出世间因果
|
道圣谛/道谛
《乐因》
|
Magga-sacca,即指欲达苦灭之境而依之修行的八正道。
|
“时,四十亿众白灯光如来曰:‘我等意愿剃除须发,出家学道。’
“大王当知:尔时,四十亿众尽得出家学道,即以其日成阿罗汉。
“尔时,灯光如来将四十亿众,皆是无著,游彼国界。
“国土人民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无所渴乏。
渴(kě) = 口渴[thirsty]。(比喻迫切[earnestly]。)
“是时,地主大王闻子灯光成无上正真、等正觉,将四十亿众,皆是无著,游彼国界:‘我今当遣信,往请如来在此游化;若使来者,充我本愿;若不来者,我躬自当往拜跪问讯。’
遣(qiǎn) = 释放[release]。(派。派去[send;dispatch]/贬谪;放逐[relegate;exile]/抒发[express]/发送;打发[send;dismiss]。)
遣信(qiǎn xìn) = 犹传信。
“即敕一臣:‘汝往至彼问讯如来,持我名字,头面礼足,兴居轻利,游步康强;云王地主问讯如来,兴居轻利,游步康强;唯愿世尊临顾此土!’
兴居(xīng jū) = 指日常生活。犹言起居。
“尔时,彼人受王教敕,便往至彼国界;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便作是说:‘大王地主礼如来足,问讯礼竟,兴居轻利,游步康强;唯愿世尊临顾彼国!’
“尔时,世尊默然受彼请。
“时,灯光如来将诸大众,以渐人间游行,与大比丘四十亿众俱。
渐(jiān) = 流入;入[flow into]。(jiàn = 逐渐[gradually]。)
“在在处处,靡不恭敬者,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皆悉贡献。
“渐至地主国界时,地主大王闻灯光如来至此国界,在北婆罗园中,将大比丘众四十亿人:‘我今可躬自往迎。’
躬(gōng) = 整个身体[body]。(自身;自己[oneself;self]/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bend forward;arch;bow]。)
“时,地主大王复将四十亿众往诣灯光如来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及四十亿众礼足已,在一面坐。
“尔时,灯光如来渐与彼王及四十亿众而说妙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秽污,漏不净行,出家为要,获清净报。
“尔时,如来观众生意,心性柔和,诸佛如来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尽与彼四十忆众广说其义,即于坐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时,四十亿众白灯光如来曰:‘我等意愿剃除须发,出家学道。’
“大王当知:尔时,四十亿众尽得出家学道,即以其日,成阿罗汉道。
“时,地主国王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时,灯光如来将八十亿众,皆是阿罗汉,游彼国界。
“国土人民四事供养,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事事供给,无所乏短。
短(duǎn) = 不长。指两端距离小[short]。与“长”相对。指空间或指时间。(引申为不足,缺乏[lack;be short of]。)
“是时,地主国王复于余时,将诸群臣至彼如来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灯光如来与彼国王说微妙法。
“地主大王白如来曰:‘唯愿世尊尽我形寿受我供养,及比丘僧,当供给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悉当供给。’
“尔时,灯光如来默然受彼王请。
“时,王见佛默然受请,重白世尊:‘我今从世尊求愿,唯见听许!’
“世尊告白:‘如来法者,已过此愿。’
“王白世尊:‘我今求愿者,极为净妙。’
“世尊告曰:‘所求之愿,云何净妙?’
“王白世尊:‘如我意中,今日众僧在一器食,明日复用余器食;今日众僧著一种服,明日复更易服;今日众僧坐一种座,明日复更坐余座;今日使人与众僧使,明日复更易使人;我所求愿者,正谓此耳!’
“灯光如来告曰:‘随汝所愿,今正是时。’
“时,地主大王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宫中;到已,告诸群臣:‘我今意欲尽其形寿供养灯光如来、至真、等正觉及比丘众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汝等亦当劝发佐吾供办。’
佐(zuǒ) =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佐”常用于下对上、弱对强的帮助。上对下,强对弱时用“佑”[assist]。
“诸臣对曰:‘如大王教!’
“去城不远一由旬内,造立堂舍,雕文刻镂,五色玄黄,悬缯幡盖,作倡伎乐,香汁洒地,修治浴池,办具灯明及甘馔、饮食、施设坐具。
雕(diāo) = 大型猛禽。日间活动的大猛禽<鹰科>力大身大,形态优美,视力敏锐,飞行力强。也叫“鹫”[eagle]。(通“彫”。引申为雕刻[carve]/“凋”的古字。凋零[wither]。)
刻(kè) = 雕刻,在木头上雕刻[engrave]。(泛指在各种材料上的雕刻。)
镂(lòu) = 可供雕刻的坚铁。(雕刻[engrave;carve]。)
五正色/五大色/五色
= Panca vanna,即青(Nila)、黄(Pita)、赤(Lohita)、白(Avadata)、黑(Kanha)等五种基本色。在印度,教团中不得以五色为法衣之色,认为此五色为华美之色。庄严极乐净土之颜色,及千手观音手持物中之五色云,皆为此五色。
玄黄(xuán huáng) = 黑与黄。指天地的颜色。/天地。/丝帛。/生病。
馔(zhuàn) = 陈设或准备食物[prepare food;food served at
table]。(一般的食品、食物[food;dinner]。)
“便白:‘时到,今正是时,愿尊屈顾!’
屈(qū) = 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弯曲[bend]。(委屈;冤屈[feel wronged;put sb. to great
inconvenience]/屈服[subdue;yield]。)
“时,灯光如来已知时至,著衣持钵,将比丘众,前后围绕,便往至讲堂所,各各就座而坐。
“时,地主大王见佛、比丘僧坐讫,将宫人婇女及诸大臣,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味各百种。
斟(zhēn) = 用勺子舀取[ladle]。(用壶倒酒或茶水[pour]/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consider]。)
酌(zhuó) = 斟酒[pour out liquor]。(斟酌,择善而行[weigh and consider]。)
“大王当知:尔时,地主国王七万岁中,供养灯光如来及八十亿众诸阿罗汉,未曾懈废。
= “大王当知”:世尊讲到这里,又叫一声大王而说:大王!当知!
“时,彼如来教化周讫,便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 “无余涅槃”: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阴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涅槃以解脱为习,中阿含第55经涅槃经:「是为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习正念正智,便有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
“时,地主大王以若干百种香华供养,于四衢道路,起四庙寺,各用七宝,金、银、琉璃、水精,悬缯幡盖,及八十亿众各各以渐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衢(qú) = 四通八达的道路[thoroughfare]。(泛指道路[road]/引申指途径[way]。)
“尔时,大王取八十亿众,收其舍利,各各兴起神寺,皆悬缯幡盖,香华供养。
“大王当知:尔时,地主大王复供养灯光如来寺及八十亿罗汉寺,复经七万岁,随时供养,燃灯、散华、悬缯幡盖。
“大王当知:灯光如来遗法灭尽,然后彼王方取灭度。
“尔时,地主大王者岂是异人乎?莫作是观!
“所以然者?尔时地主大王者,即我身是。
“我于尔时,七万岁中,以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供养彼佛,令不减少。
“般涅槃后,复于七万岁中供养形像舍利,烧香、燃灯,悬缯幡盖,无所渴乏。
“我于尔时,以此功德,求在生死获此福祐,不求解脱。
“大王当知:尔时所有福德,今有遗余耶?莫作是观!
“如我今日观彼福祐,无有毫厘如毛发许。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厘(lí) = 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家福;幸福。(极小,极少量[slightest]/长度单位,尺的千分之一[li,one thousandth of a Chinese
foot]。)
“所以然者?生死长远,不可称记;于中悉食福尽,无有毫厘许在。
“是故,大王,莫作是说言:‘我所作福祐,今日已办。’
“大王,当作是说:‘我今身、口、意所作众行,尽求解脱,不求在生死食其福业,便于长夜安隐无量。’”
尔时,王波斯匿便怀恐惧,衣毛皆竖,悲泣交集,以手抆泪,头面礼世尊足,自陈过状:“如愚、如呆,无所觉知,唯愿世尊受我悔过!今五体投地,改已往之失,更不造此言教;唯愿世尊受我悔过!”
抆(wěn) = 揩拭,擦去[wipe]。
已往(yǐ wǎng)
= 过去、从前[before;previously;in the past]。
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今于如来前悔其非法,改往修来;我今受汝悔过,更莫复造。”
尔时,于大众中有一比丘尼,名迦旃延,即从座起,头面礼足,白世尊曰:“今世尊所说,甚为微妙。
= “迦旃延”:Bhaddakaccana,巴利本作Mahabhinnappattanam,得大神通中之[第一]。
“又世尊告波斯匿王作是语:‘大王当知:身、口、意所作众行,尽求解脱,莫求在生死食其福业,更于长夜获安隐无量。’
“所以然者?我自忆三十一劫,有式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游在野马世界。
= “式诘”:Sikhin,又作尸弃,过去七佛之第二位,当时人寿七万岁,于分陀利树下成道,三会说法。
野马 = Marici,译作阳焰、焰(炎)。全称野马泉。乃现于沙漠或旷野中之一种自然林泉幻象。即热气之游丝或尘埃现于远方时,其幻影如真实之树林、泉水,然趋近之,则又消灭;故知野马为假相,并无实体。以此比喻诸法之无自性,如幻影之不能久住。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
|
如来
|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
无所著
|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
等正觉
|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
明行成为
|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
善逝
|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
世间解
|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
无上士
|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
道法御
|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
天人师
|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
众祐
|
Bhagavant,又作世尊。
|
“尔时,彼佛到时著衣持钵,入野马城乞食。
“是时,城内有一使人,名曰纯黑。
使(shǐ) = 命令[order]。(使唤;役使;支使[order
about;work;use]/致使;让;叫[let;make;cause]/主使[instigate]/出使[serve as an envoy
abroad]/佣人;奴仆[servant]。)
“时,彼使人见如来执钵入城乞食;见已,便作是念:‘今如来入城必须饮食。’
“即入家出食施与如来,兴发此愿:‘持此功德,莫堕三恶趣中;使我当来之世,亦当值如此圣尊;亦当使彼圣尊为我说法,时得解脱。’
“世尊并波斯匿王咸共知之。
“当尔时,纯黑使人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
“所以然者?尔时纯黑使人者,即我身是。
“我于尔时,饭式诘如来,作此誓愿:‘使将来之世,值如此圣尊与我说法,时得解脱。’
“我于三十一劫不堕三恶趣中,生天、人中,最后今日受此身分,遭值圣尊,得出家学道,尽诸有漏,成阿罗汉。
“若世尊所说极为微妙,语波斯匿王:‘身、口、意所作众行,尽求解脱,莫在生死食此福业。’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假如;如果[if]/约计。)
“我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斯,欢喜心意向如来者,我便生此念:‘此诸贤士,用意犹不爱敬供奉如来。’
“设我见四部之众,即往告曰:‘汝等诸贤,为须何物?衣钵耶?尼师檀耶?针筒耶?澡罐耶?及余沙门什物,我尽当供给。’
= “尼师檀”:Nisidana,又作坐具,为坐卧时敷置于地上之长方形布块。
箴筒/针筒 = 装缝制法衣用针之容器。一般有铁、铜、铅、竹、木等多种,然律制中言其为象牙骨角之类所作,非任意为之。
“我已许之,便在处处乞求,若我得者,是其大幸;若使不得,便往至郁单越、瞿耶尼、弗于逮,求索来与。
= 我既许允此事,便到各处去乞求,如果我能得应用之物的话,就是大幸之事;假如不获得的话,我便会到郁单越(北俱卢洲)、瞿耶尼(西牛贺洲)、弗干逮(东胜身洲),去求索,去拿来给与所须要的人。
“所以然者?皆由此四部之众得涅槃道。”
尔时,世尊观察迦旃延比丘尼心,便告诸比丘:“汝等颇见如此之比信心解脱,如迦旃延比丘尼乎?”
比(bǐ) = 并列;并排[be next or near to]。(连接,接近[be close to;be near to]/比喻,比方[metaphor]/及,等到[arrive]/连续,频频[frequently]/等同[be equal to]。)
诸比丘对曰:“不见也,世尊。”
世尊告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尼,得信解脱者,所谓迦旃延比丘尼是也。”
尔时,迦旃延比丘尼及波斯匿王、四部之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6、本经叙说释提桓因遥见婆拘卢已成阿罗汉,然不为他人说法,乃前往试之,知彼能说法,因众生种类太多,皆着我所、非我所,故默然不说法;帝释忆及昔日佛语世界殊异之事,遂赞叹婆拘卢能说法。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罗阅城”:Rajagaha,译为王舍城,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之首府,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故又名上茅城。
= “耆阇崛山”:Gijjhakuta-pabbata,又作姞栗陀罗矩吒(梵Grdhra-kuta),译为灵鹫山、鹫岭、灵山。以山顶形似鹫鸟,且山中多栖息鹫鸟而得名。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为昔佛陀演法布教的主要场所之一。
阇(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尔时,尊者婆拘卢在一山曲,补纳故衣。
山曲(shān qǔ) = 山势弯曲隐蔽处。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使进入[enter]/娶[marry]。)
是时,释提桓因遥见尊者婆拘卢在一山曲,补纳故衣;见已,便作是念:“此尊者婆拘卢已成阿罗汉,诸缚已解,长寿无量,恒自降伏,思惟非常、苦、空、非身,不著世事,亦复不与他人说法,寂默自修如外道异学。
= “释提桓因”:Sakko
Devanam Indo,即帝释,忉利天天主。
= “非身”:即「非我」之异译。
无常苦空非我/非常苦空非我/苦空无常无我 = 为有漏果报之四相,即四谛十六行相中苦谛之四行相,乃缘观苦谛之境而起之四种观解。
“不审此尊能与他说法,为不堪任乎?我今当与试之。”
审(shěn) = 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详究;考察[study at large]。(知道,知悉[know]/审核,审查,检查核对[check]/正,不偏斜[right]/真实;确实[really;certainly]。)
尔时,天帝释便从三十三天没不现,来至耆阇崛山,在尊者婆拘卢前住,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 “三十三天”:Tavatimsa
deva,又作忉利天。长阿含第三十经世记经阎浮提洲品:「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宝城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又复如是。」
尔时,释提桓因便说此偈:
“智者所叹说,何故不说法?坏结成圣行,何为寂然住?”
= 您为有智的人所叹说的,为什么缘故您乃不去为人说法呢?一切结缚您都已经坏灭,已经成就圣行的人,为什么只顾寂然而住呢?
尔时,尊者婆拘卢复以此偈,报释提桓因曰:
“有佛、舍利弗,阿难、均头槃,亦及诸尊长,善能说妙法。”
= 因为有佛陀,也有舍利弗、阿难、均头〔均提〕、槃〔槃陀迦〕等尊者,以及也有诸位尊长,都善能讲说妙法之故。
均提 = 梵Kunti,指均提沙弥。印度婆罗门之子,七岁出家,舍利弗携之至祇洹,渐为说法,使证得阿罗汉。彼既得道,为感师恩,终身作沙弥,以供给所需。/指均提童子。为文殊之侍者。
半他迦/半诺迦/槃陀伽/槃特/般兔/摩诃半托迦/摩诃般陀/半托迦 = 梵Panthaka,十六罗汉之一。意译作道生、大路边生、大路。为中印度舍卫城婆罗门之子,即周利槃特之兄。长于书算、唱诵、四明、六作等诸学,具大智慧,有五百童子就其受教。后闻佛陀说法出家,未久即证得阿罗汉果。其弟周利槃特则生性愚钝,然其后亦出家证果。
尔时,释提桓因白尊者婆拘卢曰:“众生之根有若干种,然尊当知:世尊亦说众生种类,多于地土,何故尊者婆拘卢不与他人说法?”
婆拘卢报曰:“众生之类难可觉知,世界若干,国土不同,皆著我所、非我所。
= 众生类乃很难觉知,世界有若干,各各的国土都不同,然而都执着于我所、非我所。
我所有/我所 = Mama-kara,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谓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于佛教中,我与我所,被认为系一切世俗分别之基本分别,故为破除之对象。又我所分为相应我所、随转我所、不离我所,若执之,则称为我所见(执我所有之偏见)。
“我今观察此义已,故不与人说法。”
释提桓因曰:“愿尊与我说我所、非我所之义。”
尊者婆拘卢曰:“我人寿命,若男、若女士夫之类,尽依此命而得存在。
= 我人(我们大家)的寿命,不管是男人,或者是女人,这些士夫之类(男女人类),都尽依于此生命而得以存在。
“然复,拘翼,世尊亦说:‘比丘当知:当自炽然,无起邪法,亦当贤圣默然。’
= “拘翼”:Kosika,即释提桓因。
“我观此义已,故默然耳!”
是时,释提桓因遥向世尊叉手,便说此偈:
“归命十力尊,圆光无尘翳,普为一切人,此者何奇特!”
= 归命拥有十力的世尊!圆满的光明,没有一些尘翳,能普为一切的人,这是非常的奇特的!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
||
1
|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
2
|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
3
|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
4
|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
5
|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
6
|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
7
|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
8
|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
9
|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
10
|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
尊者婆拘卢报曰:“何故帝释而作是说:此者甚奇特?”
释提桓因报言:“自念我昔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而问此义:‘天、人之类有何想念?’
“尔时,世尊告我曰:‘此世界若干种,各各殊异,根原不同。’
“我闻此语已,寻对曰:‘如是,世尊所说世界若干种,各各不同,设与彼众生说法,咸共受持有成果者。’
“我以此故说:‘此者甚奇特!’
“然尊者婆拘卢所说,亦复如是,世界若干种,各各不同。”
是时,释提桓因便作是念:“此尊堪任与人说法,非为不能。”
是时,释提桓因即从座起而去。
尔时,释提桓因闻尊者婆拘卢所说,欢喜奉行。
#197、本叙说二十亿耳精进苦行,不得解脱,思舍法服还俗,佛为说琴弦不缓不急之喻,教示修行当循中道,二十亿耳依法修行而成阿罗汉,佛赞其为精勤苦行第一。增支部Sona,(尊者)二十亿耳、律藏大品、中阿含第123经沙门二十亿经、杂阿含卷九第256经、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卷39、刘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五分律卷21。
闻如是:一时,佛在占波国雷声池侧。
= “占波”:Campa,又作瞻波,译为无胜,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于中印度恒伽池边,都城亦名占波。
= “雷声池”:又作伽伽池(Gaggara
Pokkharani)为一莲池。
是时,尊者二十亿耳在一静处,自修法本,不舍头陀十二法行;昼夜经行,不离三十七道品之教;若坐、若行,常修正法;初夜、中夜、竟夜,恒自克励,不舍斯须;然复不能于欲漏法心得解脱。
= “二十亿耳”:Sona,比丘名。佛弟子中精勤苦行第一比丘。
= “头陀”:Dhuta,译为抖擞、修治、弃除,谓修治身心,弃舍贪欲,即抖擞衣服、饮食、住处三种贪着之行法。修头陀行者,应守十二项规条,名十二头陀行:(一)在阿兰若处,(二)常行乞食,(三)次第乞食,(四)受一食法,日唯一食,
(五)节量食,(六)中后不得饮浆,(七)着弊纳衣,(八)但持三衣,(九)冢间住,(十)树下坐,(十一)露地坐,(十二)但坐不卧。但增一阿含放牛品第435经仅作十一法,而无「但坐不卧」一项。
克(kè) = 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胜任[be competent]。(能够[can;be able to]/攻下;战胜;打败[defeat;overcome;capture]/克制[restrain;forbear]/迷信说法。认为人生下来有属相相克,有五行相克,命硬的又克父母;害,损伤[damage]。)
励(lì) = 勉力,努力[encourage;exert oneself;try hard]。
须(xū) = 胡须[beard;moustache]。(通“需”。需要[need]/等待[await]/片刻[moment]。)
斯须(sī xū)
= 片刻、短暂的时间[a moment]。
欲有漏/欲漏 = Kamasava,三漏之一。欲,指欲界之五欲境界;漏,为烦恼之异称。由欲而起烦恼,称为欲漏。即欲界中除去五部无明外,其余三十一种烦恼及无惭等十缠,共为四十一种烦恼。又众生因欲界之见思二惑,造作诸业,漏堕于欲界而不能出离,故称为欲漏。
是时,尊者二十亿耳所经行处,脚坏血流,盈满路侧,犹如屠牛之处,乌鹊食血;然复不能于欲漏心得解脱。
乌(wū) = 鸟名,乌鸦[crow]。
鹊(què) = 指喜鹊鸟。民间传说听见它叫将有喜事来临[magpie]。
是时,尊者二十亿耳便作是念:“释迦文佛苦行精进弟子中,我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脱。
“又我家业,多财饶宝,宜可舍服,还作白衣,持财物广惠施。
= “白衣”:因印度在家人多著白衣,故以「白衣」称在家人,而出家人则着染坏色衣以为区别。
饶(ráo) = 饱[be full]。(富裕,丰足[rich;plentiful]/厚赐;多给[grant too much]/任凭;尽管[whatever]。)
“然今作沙门,甚难不易!”
尔时,世尊遥知二十亿耳心之所念,便腾游虚空,至彼经行处,敷坐具而坐。
是时,尊者二十亿耳前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问二十亿耳曰:“汝向何故作是念:‘释迦文佛精进苦行弟子中,我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脱。
“‘又我家业,饶财多宝,宜可舍服,还作白衣,持财物广施。
“‘然今作沙门,甚难不易’?”
二十亿耳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我今还问汝,随汝报我;云何,二十亿耳,汝本在家时,善弹琴乎?”
二十亿耳对曰:“如是,世尊,我本在家时,善能弹琴。”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亿耳,若弹弦极急,响不齐等,尔时琴音可听采不?”
弦(xián) = 左为“弓”,右为“丝”。弓弦是用丝做成的。弓弦[bowstring]。(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string of a musical instrument]。)
采(cǎi) = 用手指或指尖轻轻摘取来[pick]。(引申为采集;搜集[collect;gather]/挑选;采纳[choose;accept]。)
二十亿耳对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亿耳,若琴弦复缓,尔时琴音可听采不?”
缓(huǎn) = 宽松;宽大[relaxed;be not tense]。(慢;不急迫。与“急”相对[slow]。)
二十亿耳对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亿耳,若琴弦不急不缓,尔时琴音可听采不?”
二十亿耳对曰:“如是,世尊,若琴弦不缓不急,尔时琴音便可听采。”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若能在中者,此则上行,如是不久,当成无漏人。”
= “调戏”:掉举。
= “邪见”:巴利本作Durakkhate,非正说。
尔时,世尊与二十亿耳比丘说微妙法已,还雷音池侧。
尔时,尊者二十亿耳思惟世尊教敕,不舍须臾,在闲静处修行其法,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剃除须发,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须臾(xū yú)
= 片刻[for a moment]。/一会儿[in an instant]。
尊者二十亿耳便成阿罗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精勤苦行,所谓二十亿耳比丘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8、本经叙说婆提病殁,以无子息,波斯匿王亲临收摄财宝入官库已,即诣佛所,佛言婆提前世福报享尽,今生未造新福,故堕涕哭地狱;佛又述婆提本事,以曾施辟支佛,后有悔心,致现世虽富有,而不能受用;故劝广行布施。相应部Aputtaka,无子者、杂阿含卷41第1120经、别译杂阿含卷3第60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城中婆提长者遇病命终,然彼长者无有子息,所有财宝尽没入官。
= “婆提”:又作跋提梨迦(Bhaddiya),译为贤善、最胜,舍卫城人。
息(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滋息;生长[grow]/利息,利钱[interest]。)
尔时,王波斯匿尘土坌身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坌(bèn) = 尘埃[dust]。/指尘土飞扬着落在物体上[fly
upward]。
是时,世尊问王曰:“大王,何故尘土坌身来至我所?”
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此舍卫城内有长者名婆提,今日命终,彼无子息,躬往收摄财宝,理使入官,纯金八万斤,况复余杂物乎!
= “理使入官”:把它整理后,没入于官库。
理(lǐ) = 加工雕琢玉石[carve and polish]。(纹理;条理[veins;grain]/治理;管理[administer]/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put in order]。)
“然彼长者存在之日,所食如此之食,极为弊恶,不食精细,所著衣服垢坌不净,所乘车骑极为瘦弱。”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来言:夫悭贪之人得此财货,不能食啖;不与父母、妻子、仆从、奴婢,亦复不与朋友、知识,亦复不与沙门、婆罗门、诸尊长者。
悭(qiān) = 吝啬[stingy]。
“若有智之士得此财宝,便能惠施广济,一切无所爱惜,供给沙门、婆罗门诸高德者。”
时,王波斯匿说曰:“此婆提长者命终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此婆提长者命终生涕哭大地狱中;所以然者?此断善根之人,身坏命终,生涕哭地狱中。”
= “涕哭大地狱”:巴利本作Maharoruva
Niraya,大叫唤地狱。
涕(tì) = 眼泪[tears]。(鼻涕[snivel]/流泪;哭泣[shed tears]。)
断善/断善根 =
Kusala-mula-samuccheda,依上品(高程度)之邪见,否定因果,称为断善根(根为诸善所生之因)。
波斯匿王曰:“婆提长者断善根耶?”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王所说,彼长者断于善根;然彼长者故福已尽,更不造新。”
王波斯匿曰:“彼长者颇有遗余福乎?”
遗(yí) = 遗失[lose]。(遗留[leave
over;hand down]/wèi = 给予;馈赠[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世尊告曰:“无也,大王,乃无毫厘之余有存在者。
毫(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厘(lí) = 从“里”,表示与居住家居有关。家福;幸福。(极小,极少量[slightest]/长度单位,尺的千分之一[li,one thousandth of a Chinese
foot]。)
“如彼田家公,但收不种,后便穷困,渐以命终。
“所以然者?但食故业,更不造新。
“此长者亦复如是,但食故福,更不造新福。
“此长者今夜当在涕哭地狱中。”
尔时,波斯匿王便怀恐怖,抆泪而曰:“此长者昔日作何功德福业生在富家?复作何不善根本,不得食此极富之货,不乐五乐之中?”
抆(wěn) = 揩拭,擦去[wipe]。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曰:“过去久远迦叶佛时,此长者在此舍卫城中为田家子。
田家子(tián jiā zǐ) = 农家子。
“尔时,佛去世后,有辟支佛出世,往诣此长者家。
“尔时,此长者见辟支佛在门外,见已,便生是念:‘如此尊者出世甚难,我今可以饮食往施此人。’
“尔时,长者便施彼辟支佛食,辟支佛得食已,便飞在虚空而去。
“时,彼长者见辟支佛作神足,作是誓愿:‘持此善本之愿,使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恶趣,常多财宝。’
= “神足”:Iddhi-patihariya,神通、神变。
“后有悔心:‘我向所有食,应与奴仆,不与此秃头道人使食。’
秃(tū) = 头顶无发[bald;hairless]。(詈词。指僧侣[monk]。)
“尔时,田家长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
“所以然者?尔时田家长者,今此婆提长者是。
“是时施已,发此誓愿,持此功德,所生之处不堕恶趣,恒多财饶宝,生富贵之家,无所渴乏。
“既复施已,后生悔心:‘我宁与奴仆使食,不与此秃头道人使食。’
“以此因缘本末,不得食此极有之货,亦复不乐五乐之中,不自供养;复不与父母、兄弟、妻子、仆从、朋友、知识,不施沙门、婆罗门诸尊长者,但食故业,不造新者。
“是故,大王,若有智之士得此财货,当广布施,莫有所惜,复当得无极之财。
“如是,大王,当作是学!”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曰:“自今已后,当广布施沙门、婆罗门四部之众;诸外道、异学来乞求者,我不堪与。”
世尊告曰:“大王,莫作是念;所以然者?一切众生皆由食得存,无食便丧。”
丧(sàng) = 丧失[forfeit;lose]。(死去[die]/灭亡;失败[perish]。)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念当广惠施,终莫断施心,必当值贤圣,度此生死源。”
尔时,波斯匿王白世尊曰:“我今倍复欢庆于向如来,所以然者:‘一切众生皆由食得存,无食不存。’”
尔时,波斯匿王曰:“自今以后,当广惠施,无所吝惜。”
是时,世尊与王说微妙之法。
时,王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王波斯匿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9、本经叙说戒、闻、施三香,为诸香之冠,逆、顺、逆顺风皆香,当求方便,成此三妙香。增支部Gandha,香、杂阿含卷38第1061经、别译杂阿含卷1第12经、东晋竺昙无兰译佛说戒德香经、宋法贤译佛说戒香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在闲静处,便生此念:“世间颇有此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乎?”
尔时,尊者阿难便从座起,往诣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尊者阿难白世尊曰:“我于闲静之处,便生此念:‘世间颇有此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乎?’”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有此妙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此是何者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
世尊告曰:“有此之香,然此香气力,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
阿难白佛言:“此何等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
世尊告曰:“此三种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
阿难言:“何等为三?”
世尊告曰:“戒香、闻香、施香,是谓,阿难,有此香种。
戒香 = 以香薰于十方,比喻持戒者之德名远闻。盖持戒之香,芳馨遍世间,名闻满十方,逆、顺风时悉闻之;非如栴檀、沉水或花叶之香,顺风则闻之,逆风则不闻。
“然复此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诸世间所有之香,此三种香最胜、最上,无与等者,无能及者。
“犹如由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然此醍醐最胜、最上,无与等者,亦不能及;此亦如是,诸所有世间诸香,此三种香最胜、最上,无能及者。”
= “醍醐”:为五味中之最上味;五味即牛乳(Khira)、酪(Dadhi)、生酥(Takka)、熟酥(Navanita)、醍醐(Sappi)。
酪(lào) = 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cheese]。
酥(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醍醐(tí hú)
= 最精纯的酥酪[pure-refined cheese]。
醍醐 = 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木蜜及栴檀,优钵及诸香,此诸种种香,戒香最为胜。
此戒以成就,无欲无所染,等智而解脱,逝处魔不知。
= 由于此戒之成就,而为无欲,而为无所染,而为等智,而得解脱,所逝之处〔所游止去处〕,恶魔并不会知道的。
逝(shì) = 去;往[go;leave;be
away from]。(死亡,去世[die;pass away]。)
此香虽为妙,及诸檀蜜香,戒香之为妙,十方悉闻之。
= 这里的香虽然也为妙好,以及诸香、栴檀之香、木蜜之香等香当中,还是以戒香为之最妙的,为十方都得闻而知的。
栴檀虽有香,优钵及余香,此诸众香中,闻香最第一。
栴檀虽有香,优钵及余香,此诸众香中,施香最第一。
“是谓此三种香,亦逆风香,亦顺风香,亦逆顺风香。
“是故,阿难,当求方便,成此三香。
“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0、本经叙说佛入城乞食时,遥见提婆达多,即远避之,佛因诫阿难,不应见愚人,若与恶知识从事,则无信、戒、闻、智,若与善知识从事,能增益诸功德,戒具成就。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 “迦兰陀竹园”:Veluvana-kalandakanivapa,又作鹊封竹园、鹙鹭池边竹林、多鸟竹园,略称竹园、竹林。即竹林精舍。住于摩揭陀国罗阅城北方,是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有关此精舍的建立,一说由迦兰陀地方士绅所捐,一说由频婆娑罗王所奉施。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
尔时,提婆达兜亦入城乞食。
= “提婆达兜”:Devadatta,又作调达,简称提婆,释尊之从弟,释尊成道后出家为佛弟子,因嫉妒世尊之名望,贪着利养,诱五百比丘别立教团。教唆阿阇世太子弑父篡位,欲杀世尊自立为佛。后阿阇世王忏悔,皈依佛陀,提婆因造五逆罪,命终堕地狱。
时,提婆达兜所入巷中,佛亦往至彼。
巷(xiàng) = 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alley;lane]。
然佛遥见提婆达兜来,便欲退而去。
是时,阿难白世尊曰:“何故欲远此巷?”
世尊告曰:“提婆达兜今在此巷,是以避之。”
阿难白佛言:“世尊,岂畏提婆达兜乎?”
世尊告曰:“我不畏提婆达兜也,但此恶人不应与相见。”
阿难曰:“然,世尊,可使此提婆达兜乃可使在他方。”
= 然(是的,那么)!世尊!可以叫此提婆达兜,使他到别地方去。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言:
“我终无此心,使彼在他方,彼自当造行,便自在他所。”
= 我并没有这种心,并无意叫他到别地方去;然而他自己当造其行,便自在于别地方的。
阿难白世尊曰:“然提婆达兜有过于如来所。”
= 然而提婆达兜是否有胜过于如来之处吗?
世尊告曰:“愚惑之人不应与相见。”
是时,世尊向阿难而说此偈:
“不应见愚人,莫与愚从事,亦莫与言论,说于是非事。”
= 不应该和愚痴的人碰面,不可和愚痴的人从事,也不可和他言论,不可和他论谈是非等事。
是时,阿难复以此偈报世尊曰:
“愚者何所能?愚者有何过?正使共言说,竟有何等失?”
尔时,世尊复以此偈报阿难曰:
“愚者自造行,所作者非法,正见反常律,邪见日以滋。
= 愚痴的人自己去造其行,其所作的为非法的,是违反正见,违背常律的,其邪见会与日俱滋长的。
滋(zī) = 滋水[Zi River]。(滋味[taste]/通“孳”。滋生;繁殖[multiply;grow]/滋补。供给身体以养分;补养[tonic]/增长[increase]/滋味[taste]/更加,愈益[more]。)
“是故,阿难,莫与恶知识从事。
“所以然者?与愚人从事,无信、无戒、无闻、无智;与善知识从事,便增益诸功德,戒具成就。
“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1、本经叙说提婆达多恒受阿阇世王五百釜食供养,虚名远播,起贡高,灭诸善功德,佛因此告诫比丘:当发善心,不着利养,能获戒、定、慧三法。相应部Ratha,车、增支部Devadatta,提婆达多、杂阿含卷38第1052经、别译杂阿含卷1第3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五百人俱。
尔时,王阿阇世恒以五百釜食给与提婆达兜。
釜(fǔ) = 古炊器[cauldron used in ancient China]。(古量器。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齐国。现有战国时的禾子釜和陈纯釜,都作坛形,小口大腹,有两耳[a kind of jar]。)
彼时,提婆达兜名闻四远,戒德具足,名称悉备,乃能使王日来供养。
是时,提婆达兜得此利养已,诸比丘闻之,白世尊曰:“国中人民,叹说提婆达兜名称远布,乃使王阿阇世恒来供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比丘,莫施此心,贪提婆达兜利养。
施(shī) = 本指旗帜。(假借为“吔”。给,给予。引申为施舍[give]/施行;实行;推行[put into force]。)
“所以然者?提婆达兜愚人造此三事,身、口、意行,终无惊惧,亦不恐怖。
“如今提婆达兜愚人,当复尽此诸善功德。
= 像现在的提婆达兜这位愚人,当会消尽此诸善的功德。
“如取恶狗鼻坏之,倍复凶恶;提婆达兜愚人亦复如是,受此利养,遂起贡高。
“是故,诸比丘,亦莫兴意著于利养。
“设有比丘著于利养,而不获三法。
“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而不成就。
三胜学/戒定慧三学/三学 = Tisso Sikkha,乃学佛者所必修之戒、定、慧三学。此三者为佛教实践纲领,即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菩萨地持经卷十以六度配三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四波罗蜜为戒学,禅波罗蜜为定学,般若波罗蜜为慧学。盖三学实为佛道之至要,一切法门尽摄于此,故当精勤修学。三学若加上解脱与解脱知见,则成所谓‘五分法身’。
|
|
戒学/增上戒学/增戒学
|
Adhisila-sikkha,戒可修善,并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
|
定学/增意学/增上意学/增上心学/增心学
|
Adhicitta-sikkha,定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见性悟道。
|
慧学/增上慧学/增慧学
|
Adhipanna-sikkha,慧能显发本性,断除烦恼,见诸佛实相。
|
“若有比丘不著利养,便获三法。
“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
“若欲成此三法,当发善心,不著利养。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2、本经叙说有贪、恚、痴三不善根,则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有不贪、不恚、不痴三善根,则能生人、天中,乃至漏尽涅槃。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不善根。
三不善根 = Tini-akusala-mulani,指其体不善,能成为一切不善法之因之三种不善,即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乃‘三善根’之对称。贪者,染着顺境;嗔者,忿怒逆境;痴者,无明、不辨事理。此三烦恼乃生起诸恶之根本,故称不善根。此外,三不善根均与六识相应。
“云何为三?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
“若比丘有此三不善根者,堕三恶趣。
“云何为三?所谓地狱、饿鬼、畜生。
“如是,比丘,若有此三不善根者,便有三恶趣。
“比丘当知:有此三善根。
三善根 = Tini kusala-mulani,指对治三不善根之三种心所。
|
|
不贪善根/无贪善根
|
A-lobha-kusala-mula,于五欲之境不贪不着、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贪善根。
|
不恚善根/无嗔善根
|
A-dosa-kusala-mula,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嗔善根。
|
不痴善根/无痴善根
|
A-moha-kusala-mula,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能了知善法、不善法、有罪法、无罪法、应修法、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痴善根。
|
“云何为三?不贪善根、不恚善根、不痴善根,是谓比丘有此三善根。
“若有此三善根者,便有二善处,涅槃为三。
= 如果具有了此三善根的话,便会有二种的善处,乃至证得涅槃就是其第三善处。
“云何二趣?所谓人、天是也。
“是谓比丘有此三善者,则生此善处。
“是故,诸比丘,当离三不善根,修三善根。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3、本经叙说有等聚、邪聚、不定聚、善聚、定聚,当远离邪聚、不定聚,奉行正聚。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聚。
三聚/三际/三定聚 = Tayo
rasi,‘聚’即聚类、聚集之意。此系从求正果之修行立场所作之分类。众生分为如下三类: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
|
正性定聚/正定/等聚/善聚/正定聚
|
Sammatta-niyata-rasi,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
|
邪性定聚/必邪聚/邪见际/邪定/邪定聚
|
Micchatta-niyata-rasi,即指造作五无间业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故称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亦无法证悟,故成实论卷二载,邪定聚者必不入于涅槃。
|
不定性聚/不定/不定聚
|
Aniyata-rasi,其性正邪未属,遇善缘则成正定(聚),得恶缘则成邪定(聚)者,以其不定,故称不定聚。
|
“云何为三?所谓等聚、邪聚、不定聚。
“彼云何为等聚?所谓等见、等治、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是谓等聚。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
||
谛见/正见
|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
慧
|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
|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
|
正言/谛语/正语
|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
戒
|
正行/谛行/正业
|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
|
谛受/正命
|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
|
谛意/正念
|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
定
|
谛定/正定
|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
“彼云何名为邪聚?所谓邪见、邪治、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谓邪聚。
“彼云何名为不定聚?所谓不知苦、不知集、不知尽、不知道、不知等聚、不知邪聚,是谓名为不定聚。
“诸比丘当知:复有三聚。
“云何为三?所谓善聚、等聚、定聚。
“彼云何名善聚?所谓三善根。
“何等三善根?所谓不贪善根、不恚善根、不痴善根,是谓善聚。
“云何名为等聚?所谓贤圣八品道:等见、等治、等语、等业、等命、等方便、等念、等三昧,是谓等聚。
“彼云何名为定聚?所谓知苦、知集、知尽、知道、知善聚、知恶趣、知定聚,是谓名为定聚。
“是故,诸比丘,此三聚中,邪聚、不定聚,当远离之,此正聚者当奉行。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04、本经叙说当远离欲、瞋恚、杀害三观想,常念修行出要、不害、不恚三观想。小部如是语经Andhakara,黑暗。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观想。
= “三观想”:即三想,此指三不善想(Tisso
Akusala-sanna):(一)欲想(Kama-sanna),(二)瞋恚想(Vyapada-sanna),(三)杀害想(Vihimsa-sanna)。
“云何为三?所谓观欲想、瞋恚想、杀害想。
三不善觉/三恶觉/三界/三觉 = 指三种恶觉。乃凡夫所具三种障碍禅定之恶觉。
|
|
贪觉/欲觉
|
对世间可贪之事思量而起欲心。
|
恚觉/嗔觉
|
对世间怨憎之事思量而起嗔心。
|
恼觉/害觉
|
生憎嫉之心,起恼害他人之念。
|
“是谓,比丘,有此三想。
“比丘当知:若有观欲想,命终时便堕地狱中;若观瞋恚想,命终时生畜生中,所谓鸡狗之属、蛇蚖之类而生其中;若观害想,亦命终者生饿鬼中,形体烧燃,苦痛难陈。
蚖(wán) = 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
“是谓,比丘,有此三想生地狱中、饿鬼、畜生。
“复有三想。
“云何为三?所谓出要想、不害想、不恚想。
= “出要想”:Nekkhamma
Sanna,即离欲想、无欲想。
= “不害想”:Avihimsa
Sanna,不恐怖他、不害他、慈心哀彼。参阅杂阿含卷24第619经。
= “不恚想”:Avyapada
Sanna,不生瞋恚想。
“若有人有出要想者,命终之时生此人中;若有不害想者,命终时生自然天上;若有人不杀心者,命终时断五结,便于彼处而般涅槃。
五顺下分结/五下结/五下/五下分结 = Panc’Orambhagiyani
Samyojanani,指顺益下分界之五种结惑。乃对五上分结而立五下分结。即三界中之下分界(欲界)之五种结惑,系缚众生,令其不得超脱其界。欲界众生由于下述之欲贪与嗔恚二结,遂不得超离欲界,若有能超离者,由有身见等后三结,终亦还下于欲界,故偏立此五种,称为顺下分结。
|
|
欲贪
|
于顺情境上生起贪着之心而无有厌足。
|
嗔恚
|
于违情境上生起嗔恨之心而不自已。
|
有身见
|
于名(心)、色(色身)、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妄计为身,执着我见。
|
戒禁取见
|
取执非理无道之邪戒。
|
疑
|
迷心乖理,狐疑不决,由此疑惑而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
“是谓,比丘,有此三想,常念修行,此三恶想当远离之。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地主、婆拘、耳,婆提、逆顺香,愚、世、三不善,三聚、观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