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星期五

中阿含经-大品第十六《调御地经第七》

卷五十二_诵名后诵第五_大品第十六《调御地经第七》
= “调御地经”:本经叙说沙弥阿夷那和提应王子耆婆先那之请而说比丘于正法、律中,行不放逸精勤,实可得一心。王子以为说无是处,不辞而去。沙弥告佛此事,佛谓其为欲所缚,不见其义,而以山下不见园林喻譬喻之。并以调野象喻来比喻如来之以四念处调御众生,乃至得四禅,堪忍一切苦痛。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陀园。
= “迦兰陀”:Kalandaka
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竹林精舍 = Veluvana-vihara,乃中印度摩揭陀国最早之佛教寺院。为迦兰陀长者(Kalandaka)所奉献之竹林,由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与舍卫城之祇园精舍并称为佛教最早之二大精舍。如来在世,多居于此说法开化,导凡拯俗。此外,关于该精舍之建造者究系何人,诸说不一。
 
尔时,沙弥阿夷那和提亦游王舍城,在无事处,住禅屋中。
= “阿夷那和提”:Aciravata,沙弥名。
彼时王童子耆婆先那中后仿佯,至沙弥阿夷那和提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语曰:“贤者阿奇舍那,欲有所问,听我问耶?”
= “耆婆先那”:Jayasena,王子名。
= “贤者阿奇舍那”:Bho Aggivessana,即沙弥阿夷那和提。
仿(fǎng) = 相似。或作“彷”[be similar](páng = 游荡,徘徊[waverhesitate])
(yáng) = 假装[pretendfeign]/同“徉”。彷徉,徘徊不进。
 
沙弥阿夷那和提告曰:“贤王童子,欲问便问,我闻当思。”
 
王童子问曰:“阿奇舍那,实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耶?”
= “一心”:巴利本作Cittassa Ekaggata,心之一境性。
 
沙弥答曰:“贤王童子,实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王童子复问曰:“贤者阿奇舍那,汝当随所闻,汝随所诵习者,尽向我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 “随所闻,汝随所诵习”:巴利本作Yathasutam Yathapariyattam,如所闻、如所诵习,就像你听到的,就像你已学到的。
 
沙弥答曰:“贤王童子,我不堪任随所闻法,随所诵习,广向汝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也。
“贤王童子,若我随所闻法,随所诵习,向贤王童子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者,或贤王童子不知也,如是我唐烦劳。”
(táng) = 大话[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空;徒然[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朝代名。唐朝[Tang Dynasty]/中国[China])
 
王童子语沙弥曰:“贤者阿奇舍那,汝未为他所伏,以何意故而自退耶?
“贤者阿奇舍那,如随所闻法,随所诵习,可向我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若我知者为善,若我不知者,我便不复更问诸法。”
= “若我知者为善”:如我知道的话,就会赞为善。
 
于是,沙弥阿夷那和提随所闻法,随所诵习,向王童子耆婆先那说,如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
 
于是,王童子耆婆先那语曰:“贤者阿奇舍那,若比丘此法、律中不放逸,行精勤,得一心者,终无是处。”
 
说无是处已,即从座起,不辞而去。
 
王童子耆婆先那去后不久,于是,沙弥阿夷那和提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与王童子耆婆先那所共论者,尽向佛说。
世尊闻已,告沙弥曰:“阿奇舍那,止!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行欲著欲,为欲爱所食,为欲所烧。
= “止!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止!你不要说了,王童子耆婆先那,怎么能得此道理呢?
“若地断欲、断欲爱、断欲烦热,无欲知、无欲见、无欲觉,此地王童子知者、见者,终无是处。
= “行欲著欲终无是处”:巴利本作:凡是由于离欲所能知的、由于离欲所能见的、由于离欲所能得到的、由于离欲所能证得的(境界),要那正在诸欲中、享受诸欲、正被诸欲寻所侵蚀、正被诸欲热所烧,热心于追求诸欲者,或了知、或见、或证得,是无此道理。
(dì) = 大地。与“天”相对[the earth](心意活动的领域[a person's mind])
“所以者何?阿奇舍那,王童子耆婆先那常行欲也。
 
“阿奇舍那,犹四调御,象调御、马调御、牛调御、人调御,于中二调御不可调御,二调御可调御。
= 此处巴利本缺「人调御」,而仅举其余三种调御。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imperial])
“阿奇舍那,于意云何?若此二调御不可调御,此未调、未调地、未调御受御事者,终无是处。
= “若此二调御不可调御”:如此二调御不可以调御的。
= “未调地”:巴利本作Adantabhumi,未被调御之阶段状况。
“若此二调御可调御、善调御,此调、未调地,御受御事者,必有是处
= 「此调、未调地、御」,与上文之「未调、未调地、未调御」对照之,则宜改为「调、调地、(调)御」。又「受御事」,谓所接受之调御;「调御地」,谓接受调御而到达之境地。调(Ye Te Danta)、未调(Ye Te Adanta)。
= “阿奇舍那,犹四调御必有是处”:此处巴利本作:「阿奇舍那!譬如有应被调御之象、应被调御之马、应被调御之牛,已被调御、已被教导得很好;有二应被调御之象、或应被调御之马、或应被调御之牛,未被调御、未被教导。阿奇舍那!你以为如何?彼二已被调御好、已被教导好的应被调御之象、或应被调御之马、或应被调御之牛,彼等已被调御好者究竟是否可能达到调御之实质,或得到(获知)调御之阶段状态呢?」﹝阿奇舍那答:﹞「如是,世尊!」。﹝世尊问:﹞「再说,彼等二未被调御、未被教导的应被调御之象、或应被调御之马、或应被调御之牛,彼等未被调御者究竟是否可能如彼等二已被调御好、已被教导好的应被调御之象、或应被调御之马、或应被调御之牛那样地达到调御之实质,或得到(获知)调御之阶段状态呢?」﹝阿奇舍那答:﹞「不,世尊!」
“如是,此阿奇舍那,止!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行欲著欲,为欲爱所食,为欲所烧。
“若地断欲、断欲爱、断欲烦热,无欲知、无欲见、无欲觉,此地王童子知者、见者,终无是处。
“所以者何?阿奇舍那,王童子耆婆先那常行欲也。
 
“阿奇舍那,犹去村不远,有大石山,无缺无穿,实而不虚,坚固不动,都合为一。
“或有二人正欲见者,彼中一人速疾上山,第二人者依住山下,石山上人见石山边有好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
= “或有二人正欲见者”:或者有二人,正欲见此大石山。
“山上人见已,语山下人:‘汝见山边有好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耶?’
“山下人答曰:‘若我见山,彼边有好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者,终无是处。’
“于是,石山上人疾疾来下,捉山下人速疾将上,于石山上,到已问曰:‘汝见山边有好平地、园观、林木、清泉、华池、长流、河水耶?’
“彼人答曰:‘今始见也。’
“复问彼人曰:‘汝本言见者,终无是处;今复言见,为何谓耶?’
(wèi) = 告诉[tell]([say]/认为,以为[think]/意义;意思[meaning])
何谓(hé wèi) = 什么是、什么叫做。/为何、为什么。
“彼人答曰:‘我本为山之所障碍,故不见耳!’
“如是,阿奇舍那,止!王童子耆婆先那云何得?行欲著欲,为欲爱所食,为欲所烧。
“若地断欲、断欲爱、断欲烦热,无欲知、无欲见、无欲觉,此地王童子知者、见者,终无是处。
 
“阿奇舍那,昔者刹利顶生王有捕象师,王告之曰:‘汝捕象师,为我捕取野象将来,得已白我。’
= “刹利顶生王”:Mandhata,又作持养、持戒、最胜,为印度太古之转轮圣王。
顶生王 = 顶生,梵Murdhagata,音译文陀竭,略称顶;又作Mandhata,音译曼驮多、摩陀多,略作曼多,意译我持、持戒、持养、乐养、最胜。乃印度太古之转轮圣王。
“时,捕象师受王教已,即乘王象往野林中。
“彼捕象师在野林中见大野象,见已捉系,著王象项。
(xiàng) = 脖子的后部[nuquenape of the neck](泛指人颈[neck])
“彼时王象将野象出在于露地,彼捕象师还诣刹利顶生王所,白曰:‘天王,已得野象,系在露地,随天王意。’
“刹利顶生王闻已告曰:‘善调象师,汝今可速调此野象,伏令善调象,善调已,还来白我。’
“于是善调象师受王教已,持极大杖,著右肩上,往野象所,以杖著地,系野象颈,制乐野意,除野欲念,止野疲劳,令乐村邑,习爱人间,善调象师先与饮食。
(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yě) = 郊外,村外[open countrythe opensuburb](非家养的;野生的[wild]/粗鲁,粗野,野蛮,不文雅[roughviolentboorishrude])
 
“阿奇舍那,若彼野象从调象师初受饮食,善调象师便作是念:‘今此野象必得生活。’
“所以者何?此野大象初受饮食。
“若彼野象从调象师初受饮食者,善调象师则以柔软可爱言向,卧起、去来、取舍、屈伸。
“若彼野象从调象师,则以柔软可爱言向,卧起、去来、取舍、屈伸者,如是野象随调象师教。
“阿奇舍那,若彼野象从调象师随受教者,善调象师则缚前两脚、后脚、两髀、两胁、尾脊、头额、耳、牙,及缚其鼻,使人捉钩,骑其头上,令众多人持刀、楯、矟、鉾、戟、斧、钺而在前立。
(bì) = 大腿[hip]
(jǐ) = 背中间的骨头[spine]
(shuò) = 古同“槊”,长矛[long spear]
(máo) = 古同“矛”[spear lancepike]
(jǐ) = 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halberd]
(yuè) = 古代兵器,青铜或铁制成,形状像板斧而较大[battle-axe]
“善调象师手执锋鉾,在野象前而作是语:‘我今治汝,令不移动,治汝勿动摇。’
“若彼野象从调象师治不移动时,不举前脚,亦不动后脚,两髀、两胁、尾脊、头额、耳、牙及鼻皆不动摇,如是野象随调象师住不移动。
 
“阿奇舍那,若彼野象随调象师不移动者,彼于尔时忍刀、楯、矟、鉾、戟、斧、钺、唤呼高声,若啸吹螺、击鼓、椎钟,皆能堪忍。
(xiào) = 撮口作声,打口哨[whistle]
(chuí) =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mallet](用椎打击[beat with mallet]/泛指重力撞击[beat])
“若彼野象能堪忍者,彼于尔时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得最上调御,上速疾、无上速疾,可中王乘,受食王廪,称说王象。
= “受食王廪:巴利本作Rajabhoggo,王所受用之物。
(lǐn) = 米仓[store house for ricegranary](俸禄[salary]/公家发给粮食[provide grains])
 
“如是,阿奇舍那,若时如来出世,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
 
佛陀十号,依次略解于下:
如来
Tathagata,如实达于真理者。
无所著
Arahant,又作阿罗汉、应供,即值得(应)受到尊敬、供养、奉事之人。
等正觉
Sammasambuddha,又作正遍知、三藐三佛陀。
明行成为
Vijjacaranasampanna,“明”,谓智慧;“行”,谓身、口、意三妙行;“成为”,谓完全具足。“明行成为”,即谓完全具足智慧与身、口、意三业之德行者。
善逝
Sugata,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者。
世间解
Lokavidu,又作知世间,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之世界之人。
无上士
Anuttara,至上之人,即无人能出其上。
道法御
Purisadamma Sarathi,又作调御丈夫,能调伏其他一切人者。
天人师
Sattha Deva-manussanam,堪任诸天与人类之导师者。
Bhagavant,又作世尊。
 
“彼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
“彼所说法,居士子闻,居士子闻已,得信如来所说法。
“彼得信已,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阿奇舍那,尔时圣弟子出在露地,犹王野象,如是野象贪欲乐著者,谓在林中。
“阿奇舍那,如是天及人贪欲乐著,谓在五欲,色、声、香、味、触。
 
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五欲 = Panca kama,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
色欲
Rupa-ka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声欲
Sabda-kama,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香欲
Gandha-ka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味欲
Rasa-kama,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触欲
Sprastavya-ka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如来初始调御彼比丘:‘汝当护身及命清净,当护口、意及命清净。’
 
“若圣弟子护身及命清净,护口、意及命清净者,如来复调御比丘:‘汝当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心、法如法。’
“若圣弟子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心、法如法者,此四念处,谓在贤圣弟子心中,系缚其心,制乐家意,除家欲念,止家疲劳,令乐正法,修习圣戒。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对治
身念处/身念住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净颠倒
受念处/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乐颠倒
心念处/心念住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常颠倒
法念处/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我颠倒
 
“阿奇舍那,犹调象师受刹利顶生王教已,持极大杖,著右肩上,往野象所,以杖著地,系野象颈,制乐野意,除野欲念,止野疲劳,令乐村邑,习爱人间。
“如是,阿奇舍那,此四念处,谓在贤圣第子心中,系缚其心,制乐家意,除家欲念,止家疲劳,令乐正法,修习圣戒。
 
“若圣弟子观内身如身,乃至观觉、心、法如法,彼如来复更调御比丘:‘汝当观内身如身,莫念欲相应念,乃至观觉、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应念。’
“若圣弟子观内身如身,不念欲相应念,乃至观觉、心、法如法,不念非法相应念者,如是圣弟子随如来教。
“阿奇舍那,犹如野象从调象师,则以柔软可爱言向,卧起、去来、取舍、屈伸者,如是野象随调象师教。
“如是,阿奇舍那,若圣弟子观内身如身,不念欲相应念,乃至观觉、心、法如法,不念非法相应念,如是圣弟子随如来教。
 
“若圣弟子随如来教者,如来复更调御比丘:‘汝当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
“若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如是圣弟子则随如来住不移动。
“阿奇舍那,犹如野象从调象师治不移动时,不举前脚,亦不动后脚,两髀、两胁、尾脊、头额、耳、牙及鼻皆不动摇,如是野象随调象师住不移动。
“如是,阿奇舍那,若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者,如是圣弟子则随如来住不移动。
 
“若圣弟子随如来住不移动者,彼于尔时则能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
(méng) = 虻科的各种大而强壮、飞行迅速的双翅蝇。成虫像蝇,生活在草丛,吮吸人兽的血液[horsefly]
(zǎo) = 昆虫,赤褐色,善跳跃,寄生在人和畜的身体上,吸血液,能传染鼠疫等疾病。通称“跳蚤”、“虼蚤”[flea]
(chuí) = 棒打[beat](拳打[hit with fist]/棍棒[stick])
“阿奇舍那,犹如野象随调象师住不移动,彼于尔时忍刀、楯、矟、鉾、戟、斧、钺,唤呼高声,若啸吹螺、击鼓、椎钟,皆能堪忍。
“如是,阿奇舍那,若圣弟子随如来住不移动者,彼于尔时则能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所逼,恶声、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诸疾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耐。
 
“阿奇舍那,若圣弟子随如来能堪忍者,彼于尔时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最上调御,得上息、最上息,除诸曲恶、恐怖、愚痴及谀谄,清净止尘,无垢无秽,可呼可请,可敬可重,实可供养,为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yú) = 奉承,谄媚[flatter](谄媚的话[flattery])
“阿奇舍那,犹如野象能堪忍者,彼于尔时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得最上调御,上速疾、无上速疾,可中王乘,受食王廪,称说王象。
“如是,阿奇舍那,若圣弟子随如来能堪忍者,彼于尔时调御、善调御,得上调御、最上调御,得上息、最上息,除诸曲恶、恐怖、愚痴及谀谄,清净止尘,无垢无秽,可呼可请,可敬可重,实可供养,为一切天人良福田也。
 
“阿奇舍那,少野象不调御死者,说不调御死;中、老野象不调御死者,说不调御死。
“阿奇舍那,少圣弟子不调御命终者,说不调御命终;中、老圣弟子不调御命终者,说不调御命终。
“阿奇舍那,少野象善调御死者,说善调御死;中、老野象善调御死者,说善调御死。
“阿奇舍那,少圣弟子善调御命终者,说善调御命终;中、老圣弟子善调御命终者,说善调御命终。”
 
佛说如是,沙弥阿夷那和提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