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_诵名后诵第五_晡利多品第十七《心秽经第五》
= “心秽经”: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须拔除心中五秽,谓疑佛、疑法、疑戒、疑教、疑梵行者。并须解心中五缚,谓身缚、欲缚、说缚、聚会缚、升进缚。次应修五法,谓四如意足及堪任。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不拔心中五秽,不解心中五缚者,是为比丘、比丘尼说必退法。
= “五秽”:(一)怀疑世尊,(二)怀疑法,(三)怀疑戒,(四)怀疑世尊之教示,(五)对于世尊之称赞诸梵行者,心中起反感。巴利本作Panca
Cetokhila,五种心之荒芜,谓:(一)疑师,(二)疑法,(三)疑僧伽,(四)疑学(戒),(五)对同行者瞋怒。
“云何不拔心中五秽?或有一疑世尊,犹豫、不开意、不解意、意不静。
“若有一疑世尊,犹豫、不开意、不解意、意不静者,是谓不拔第一心秽,谓于世尊也。
= “或有一疑世尊…不拔第一心秽”:巴利本作:此有比丘,对于导师怀疑、疑惑、不倾心、不净信。若彼比丘,对于导师怀疑、疑惑、不倾心、不净信,则彼之心不转向热心、专修、坚忍、精勤,若彼之心不转向热心、专修、坚忍、精勤,如此是彼之第一荒芜之心未舍。
“如是法、戒、教,若有诸梵行,世尊所称誉,彼便责数、轻易、触娆、侵害,不开意、不解意、意不静,是谓第五不拔心中秽,谓于梵行也。
= “世尊所称誉…侵害”:巴利本作Sabrahmacarisu Kupito Hoti
Anattamano Ahatacitto Khilajato,对于同梵行者有瞋怒、不悦意、﹝怀﹞被打击之心,生起有碍﹝之念﹞。
娆(rǎo) = 烦扰;扰乱[trouble;disturb]。
“云何不解心中五缚?或有一身不离染、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
“若有身不离染、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者,彼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自方便断宴坐。
宴(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燕坐/宴坐 = 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
“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自方便断宴坐者,是谓第一不解心缚,谓身也。
“复次,于欲不离染、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
“若有于欲不离染、不离欲、不离爱、不离渴者,彼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自方便断宴坐。
“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自方便断宴坐者,是谓第二不解心缚,谓欲也。
“复次,有一所说圣义相应,柔软无疑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损、说不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宴坐、说缘起。
= “有一所说圣义相应”:有一人,其所说的都和圣义相应。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
||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
修因
|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
|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
|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
结果
|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
“如是比丘,沙门所说者,彼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自方便断宴坐。
“若有此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自方便断宴坐者,是谓第三不解心缚,谓说也。
= “复次,有一所说…是谓第三不解心缚”:巴利本作Puna Ca Param Bhikkhave
Bhikkhu Rupe Avitarago Hoti-pe-evam Assayam Tatiyo Cetaso Vinibandho
Asamucchinno Hoti,又,比丘们!对于色不去贪,乃至…如此,他的第三心之系缚未断绝。
“复次,数道俗共会,掉乱、憍傲、不学问。
道俗 = 佛道与世俗之并称。/出家众(道)与在家众(俗)之并称。又称僧俗、缁素、缁白。
“若有数道俗共会,掉乱、憍傲、不学问者,彼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自方便断宴坐。
“若此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自方便断宴坐者,是谓第四不解心缚,谓聚会也。
“复次,少有所得故,于其中间住,不复求升进。
“若有少所得故,于其中间住,不复求升进者,彼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自方便断宴坐。
“若此心不趣向,不静、不住、不解,自方便断宴坐者,是谓第五不解心缚,谓升进也。
“若有比丘、比丘尼不拔此心中五秽,及不解此心中五缚者,是谓比丘、比丘尼必退法也。
“若有比丘、比丘尼善拔心中五秽,善解心中五缚者,是谓比丘、比丘尼清净法。
“云何善拔心中五秽?或有一不疑世尊,不犹豫、开意、意解、意静。
“若有不疑世尊,不犹豫、开意、意解、意静者,是谓第一善拔心中秽,谓于世尊也。
“如是法、戒、教,若有梵行,世尊所称誉,彼不责数、不轻易、不触娆、不侵害,开意、意解、意静,是谓第五善拔心中秽,谓于梵行也。
“云何解心中五缚?或有一身离染、离欲、离爱、离渴。
“若有身离染、离欲、离爱、离渴者,彼心趣向,静、住、解,自方便断宴坐。
“若有此心趣向,静、住、解,自方便断宴坐者,是谓第一解心中缚,谓身也。
“复次,于欲离染、离欲、离爱、离渴。
“若有于欲离染、离欲、离爱、离渴者,彼心趣向,静、住、解,自方便断宴坐。
“若有此心趣向,静、住、解,自方便断宴坐者,是谓第二解心中缚,谓欲也。
“复次,有一所说圣义相应,柔软无疑盖,谓说戒、说定、说慧、说解脱、说解脱知见、说损、说不聚会、说少欲、说知足、说断、说无欲、说灭、说宴坐、说缘起,如是比丘,沙门所说者,彼心趣向,静、住、解,自方便断宴坐。
“若有此心趣向,静、住、解,自方便断宴坐者,是谓第三解心中缚,谓说也。
“复次,不数道俗共会,不掉乱、不憍傲学问。
“若有不数道俗共会,不掉乱、不憍傲学问者,彼心趣向,静、住、解,自方便断宴坐。
“若有此必趣向,静、往、解,自方便断宴坐者,是谓第四解心中缚,谓不聚会也。
“复次,少有所得故,于其中间不住,复求升进。
“若有少所得故,于其中间不住,复求升进者,彼心趣向,静、住、解,自方便断宴坐。
“若此心趣向,静、住、解,自方便断宴坐者,是谓第五解心中缚,谓升进也。
“若有比丘、比丘尼善拔此心中五秽,及善解此心中五缚者,是谓比丘、比丘尼清净法。
“彼住此十支已,复修习五法。
“云何为五?修欲定心成就断如意足,依离、依无欲、依灭、依舍,趣向非品。
“修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成就断如意足,依离、依无欲、依灭、依舍,趣向非品,堪任第五。
= “修欲定心…堪任第五”:巴利本作:修习﹝依﹞欲之定与精勤行所成就之如意足。修习﹝依﹞精进之定与精勤行所成就之如意足。修习﹝依﹞心之定与精勤行所成就之如意足。修习﹝依﹞思惟之定与精勤行所成就之如意足。第五为勤勇。
四如意分/四如意足/四神足 = Iddhipada,为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念处、四正勤之第三行法。系由欲求(欲)、心念(心)、精进(勤)、观照(观)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定)。
|
|
欲如意足
|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
精进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
念如意足
|
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
观如意足/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
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
“彼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成就自受者,必知必见,必正尽觉,至甘露门,近住涅槃,我说无不至涅槃。
“犹如鸡生十卵,或十二,随时覆盖,随时温暖,随时看视。
“鸡设有放逸者,彼中或鸡子以[此/束]以足,啄破其卵,自安隐出者,彼为第一。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黄芦园经第十六》:犹鸡生卵,或十或十二,随时念,随时覆,随时暖,随时拥护,彼于其后,鸡设放逸,于中有鸡子,或以口嘴,或以足爪,啄破其卵,安隐自出,彼于鸡子为最第一。
啄(zhuó) = 鸟用嘴取食[peck]。
“如是比丘成就此堪任等十五法自受者,必知必见,必正尽觉,必至甘露门,近住涅槃,我说无不得涅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