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二_诵名后诵第五_大品第十六《周那经第五》
= “周那经”:本经叙说周那告阿难以尼揵诤事,阿难以此白佛,佛为说六诤本、七灭法及六慰劳法。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跋耆,在舍弥村。
= “跋耆”:Vajji,巴利本作Sakkesu,释羁瘦。息诤因缘经作「舍摩迦子聚落」。
= “舍弥村”:Samagama,村名。
尔时,沙弥周那于彼波和中而受夏坐,彼波和中有一尼揵,名曰亲子,在彼命终。
= “周那”:Cunda,又作淳陀、大周那,比丘名,为摩揭陀国之婆罗门种。
= “波和”:Pava,城名。
= “尼揵”:Nigantha,即指离系外道,此等外道修习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
揵(qián) = 用肩扛。/jiàn =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
终后不久,尼揵亲子诸弟子等各各破坏,不共和合,各说破坏,不和合事,斗讼相缚,相憎共诤:“我知此法,汝不知也。
= “尼揵亲子”:Nigantha
Nataputta,即为尼乾陀若提子,是若提族出身之尼乾陀外道,佛陀时代耆那教之中兴祖师。为六师外道之一,修裸形涂灰等离系之苦行。
讼(sòng) = 争论[argue;dispute]。(打官司[go to court;bring a case to
court]/诉讼者[plarntiff and defendant]。)
“汝知何法,如我所知?
“我齐整,汝不齐整。
“我相应,汝不相应,应说前而说后,应说后而说前。
= “应说前而说后,应说后而说前”:息诤因缘经作;「汝诸所说,前言纵是,后言即非;后言或是,前言即非。」
“我胜,汝不如。
“我问汝事,汝不能答;我已伏汝,当复更问。
“若汝动者,我重缚汝。”
更互憍傲,但求胜说,而无诃者。
尼揵亲子若有在家白衣弟子,彼皆厌患此尼揵亲子诸弟子等。
所以者何?以其所说恶法、律故,非是出要,不趣正觉,亦非善逝之所说也,崩坏无住,无所依怙。
崩(bēng) = 山倒塌[landslide;landslip]。(崩溃;垮台;败坏[collapse;fall
in ruin]/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death of
an emperor]。)
怙(hù) = 依仗,凭借[rely on]。
彼所尊师,亦非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也。
于是,沙弥周那受夏坐讫,过三月已,补治衣竟,摄衣持钵,往舍弥村,住舍弥村北尸摄和林。
= 中阿含经大品第十六《阿湿具经第四》:“尸摄惒林”:Simsapa-vana,又作申惒林。尸摄惒为树名。
沙弥周那往诣尊者阿难所,到已礼足,却坐一面。
尊者阿难问曰:“贤者周那,从何所来?何处夏坐?”
沙弥周那答曰:“尊者阿难,我从波和来,于波和中而受夏坐。
“尊者阿难,彼波和中有一尼揵,名曰亲子,在彼命终。
“终后不久,尼揵亲子诸弟子等各各破坏,不共和合,各说破坏,不和合事,斗讼相缚,相憎共诤:‘我知此法,汝不知也;汝知何法,如我所知?我齐整,汝不齐整;我相应,汝不相应,应说前而说后,应说后而说前;我胜,汝不如;我问汝事,汝不能答;我已伏汝,当复更问;若汝动者,我重缚汝。’
“更互憍傲,但求胜说,而无诃者。
“尼揵亲子若有在家白衣弟子,彼皆厌患此尼揵亲子诸弟子等。
“所以者何?以其所说恶法、律故,非是出要,不趣正觉,亦非善逝之所说也,崩坏无住,无所依怙。
“彼所尊师,亦非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也。”
尊者阿难闻已,语曰:“贤者周那,得因此说,可往见佛,奉献世尊。
“贤者周那,今共诣佛,具向世尊而说此事,傥能因此得从世尊闻异法也。”
傥(tǎng) = 洒脱不拘,不拘于俗[unconventional]。(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如果”[if]/同“倘”。 或许。)
于是,尊者阿难与沙弥周那俱往诣佛,稽首佛足。
尊者阿难却住一面,沙弥周那却坐一面。
尊者阿难白曰:“世尊,今日沙弥周那来诣我所,稽首我足,却坐一面,我问曰:‘贤者周那,从何所来?何处夏坐?’
“沙弥周那即答我曰:‘尊者阿难,我从波和来,于波和中而受夏坐。
“‘尊者阿难,彼波和中有一尼揵,名曰亲子,在彼命终,终后不久,尼揵亲子诸弟子等各各破坏,不共和合,各说破坏,不和合事,斗讼相缚,相憎共诤:“我知此法,汝不知也;汝知何法,如我所知?我齐整,汝不齐整;我相应,汝不相应,应说前而说后,应说后而说前;我胜,汝不如;我问汝事,汝不能答;我已伏汝,当复更问;若汝动者,我重缚汝。”
“‘更互憍傲,但求胜说,而无诃者。
“‘尼揵亲子若有在家白衣弟子,彼皆厌患此尼揵亲子诸弟子等。
“‘所以者何?以其所说恶法、律故,非是出要,不趣正觉,亦非善逝之所说也,崩坏无住,无所依怙。
“‘彼所尊师,亦非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也。’
“世尊,我闻此已,恐怖惊惧,举身毛竖,莫令有比丘于世尊去后而在众中起如是斗诤?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
“世尊,我见一比丘坐世尊前,至心敬重世尊,善护善逝。
“世尊,我见此已,便作是念:‘若令此比丘于世尊去后,而在众中起如是斗诤,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
于是,世尊问曰:“阿难,汝见何等众中有斗诤者,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耶?”
尊者阿难答曰:“世尊,谓有斗诤,因增上戒、增上心、增上观,于其众中生而生者。
“世尊,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
世尊告曰:“阿难,此斗诤甚少,谓因增上戒、增上心、增上观。
“阿难,若有斗诤,因道因道迹,于其众中生而生者。
= “道迹”:Samicipatipada,此谓应该遵循的正确之道。
“阿难,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
“阿难,汝见其中有二比丘,各各异意而起斗诤:‘是法、是非法,是律、是非律,是犯、是非犯,或轻、或重,可悔、不可悔,可护、不可护,有余、无余,起、不起。’
“阿难,于意云何?若我法聚,自知、自觉、自作证,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
||
四念处
|
念处:所观念之处,即以智慧去观察的境界。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
|
四意断/四正勤/正勤
|
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
已生恶令断灭、
未生恶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长。
|
四如意足/如意足/四神足
|
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
|
一、欲如意足:修道趣果,欲望精进。
二、念如意足:念念一心,住于正理。
三、进如意足:精进直前功无间断。
四、慧如意足: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
五根/根
|
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
五力/力
|
由五根坚定而产生的力量。
|
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等五力。
|
七觉分/觉/七觉支/七菩提分
|
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
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二、精进觉支: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三、喜觉支: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四、轻安觉支:除去身心轻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
五、念觉支: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六、定觉支:心惟一境,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离一切虚妄法,而力行正法。
|
八圣道分/道/八圣道/八正道
|
是八条圣者的道法。修八证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
一、正见:正确的知见。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考。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
四、正业:正当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职业。
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观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
“阿难,尼揵亲子实非萨云若,而自称萨云若。
= “萨云若”:Sabbannu,谓一切知者。
萨云若/萨云若/萨云然/萨婆若/萨伐若/萨婆若囊/萨婆若那/萨婆若多/萨嚩吉娘/萨栰若/萨芸然/萨婆若 =
Sabbana,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阿难,若尼揵亲子一切知、一切见者,彼为弟子施设六诤本,谓可闻而止。”
= “六诤本”:Cha
Vivadamulani,六诤根。
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正是时。
“善逝,今正是时。
“若世尊为诸比丘说六诤本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阿难,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当受教听。”
佛言:“阿难,或有一人瞋恼者结缠。
“阿难,谓人瞋恼者结缠,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
“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已,便于众中起如是诤,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
“阿难,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而不尽者,为断此诤故,汝当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
“阿难,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而不尽者,为断此诤故,汝当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
“阿难,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尽者,汝当重护彼心,常无放逸。
“欲止此诤故,如是此诤,汝断根本。
= “汝断根本”:你就会断其根本。
“阿难,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尽者,汝当重护彼心,常无放逸。
“欲止此诤故,如是此诤,汝断根本。
“如是不语结、悭、嫉、谄诳、无惭、无愧、恶欲、邪见、恶性不可制。
= 都为之诤之本。
谄(chǎn) = 谄媚,曲意迎合[adulate;flatter]。
“阿难,若有一人恶欲、邪见、恶性不可制,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
“彼不敬师、不见法、不护戒已,便于众中起如是诤,谓此斗诤不益多人,多人有苦,非义非饶益,非安隐快乐,乃至天人生极苦患。
“阿难,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而不尽者,为断此诤故,汝当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
“阿难,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而不尽者,为断此诤故,汝当速求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莫令退。
“阿难,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尽者,汝当重护彼心,常无放逸。
“欲止此诤故,如是此诤,汝断根本。
“阿难,犹人为火烧头、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如是斗诤,汝于内外见尽者,汝当重护彼心,常无放逸。
“欲止此诤故,如是此诤,汝断根本。
“复次,阿难,有七止诤,一者、应与面前止诤律,二者、应与忆止诤律,三者、应与不痴止诤律,四者、应与自发露止诤律,五者、应与君止诤律,六者、应与展转止诤律,七者、应与如弃粪扫止诤律。
= “七止诤”:Satta
Adhikarana-samatha,七种灭诤法。
= “面前止诤律”:Sammukhavinaya,息诤因缘经作「现前毗尼」。
= “忆止诤律”:Sativinaya,息诤因缘经作「忆念毗尼」。
= “不痴止诤律”:Amulhavinaya,息诤因缘经作「不痴毗尼」。
= “自发露止诤律”:Patinnaya
Karetabbam,息诤因缘经作「自言治」。
= “君止诤律”:Yebhuyyasika,又作「作多觅罪」(四分律)。中阿含卷三十五第142经雨势经作「居律」。
= “展转止诤律”:Tassapapiyasika,求彼罪。
= “如弃粪扫止诤律”:Ukkhepaniya,息诤因缘经作:如草覆地(Tinavattharaka)。
七灭诤法/七止诤法/七灭诤 = 即为裁断僧尼之诤论所设之七种法。
|
|
现前毗尼
|
又作面前止诤律。使起诤之双方对决于现前,或于现前引证三藏之教法而决之,或于现前引证戒律之制条而决之。
|
忆念毗尼
|
又作忆止诤律。即诤议罪过之有无时,质犯人记忆之有无,若无记忆则免之;但仅限平生为善,以善知识为友者。
|
不痴毗尼
|
又作不痴止诤律。犯戒之人若精神异常,待其冶愈,羯磨而令悔其罪。
|
自言毗尼
|
又作自发露止诤律。比丘犯罪时,令其自白,始治其罪。
|
觅罪相毗尼
|
又作本言治毗尼、居止诤律。犯人不吐实,陈述矛盾时,举示其罪状,尽形寿令持八法,不得度人或受人依止等。
|
多人觅罪相毗尼
|
又作多觅毗尼、展转止诤律。互相诤议而不易裁决时,集有德之僧,依多数而决是非。
|
如草覆地毗尼
|
又作草伏地、如弃粪扫止诤律。斗讼者互悟其非,如草之伏地,共至心发露,相道歉而忏悔。
|
“阿难,云何应与面前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面前止诤律也?
“阿难,一人者一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 如一人的话,就以一人而教诃,要护持他,就用正法与律,如尊师之教训那样,在于面前,使其欢喜。
“一人者二人、一人者多人、一人者众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二人者二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二人者多人、二人者众、二人者一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多人者多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多人者众、多人者一人、多人者二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众者众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众者一人、众者二人、众者多人教诃,护以法、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阿难,是谓应与面前止诤律。
“如是断此诤,谓因面前止诤律也。
“阿难,云何应与忆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忆止诤律也?
“阿难,若有一人犯戒而不忆,诸比丘见已,便语彼曰:‘汝曾犯戒而不自忆;汝应从众求于忆律,众当共与贤者忆律。’
“阿难,若处有众和集会者,彼比丘应诣,偏袒著衣,脱屣入众,稽首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曰:‘诸尊,听我曾犯戒而不忆;我今从众求于忆律,愿众和合与我忆律。’
屣(xǐ) = 鞋子[shoe]。
“阿难,为彼比丘故,众共和集,应与忆律,以法以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阿难,是谓应与忆止诤律。
“如是断此诤,谓因忆止诤律也。
“阿难,云何应与不痴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不痴止诤律也?
“阿难,若有一人狂发而心颠倒,彼狂发心颠倒已,多不净行,非沙门法,不顺法行而说违犯。
“彼于后时还得本心,诸比丘见已,便语彼曰:‘汝曾狂发而心颠倒,狂发心颠倒已,多不净行,非沙门法,不顺法行而说违犯;贤者于后还得本心,贤者可从众求不痴律,众当共与贤者不痴律。’
“阿难,若处有众和集会者,彼比丘应诣,偏袒著衣,脱屣入众,稽首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曰:‘诸尊,听我曾狂发而心颠倒,狂发心颠倒已,多不净行,非沙门法,不顺法行而说违犯;我于后时还得本心,我今从众求不痴律,愿众和合与我不痴律。’
“阿难,为彼比丘故,众共和集,应与不痴律,以法以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阿难,是谓应与不痴止诤律。
“如是断此诤,谓因不痴止诤律也。
“阿难,云何应与自发露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自发露止诤律也?
“阿难,若有一人犯戒,或有语者,或不语者,或有忆者,或不忆者。
“阿难,若处有众和集会者,彼比丘应诣,偏袒著衣,脱屣入众,稽首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曰:‘诸尊,听我犯某戒,我今向长老上尊比丘至心发露,自说显示,不敢覆藏,更善护持,后不复作。’
“阿难,诸比丘众当问彼比丘曰:‘贤者自见所犯耶?’
“彼应答曰:‘实自见所犯。’
“众当语彼:‘更善护持,莫复作也!’
“阿难,是谓应与自发露止诤律。
“如是断此诤,谓因自发露止诤律也。
“阿难,云何应与君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与君止诤律也?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应与居与居。
“阿难,若有一人不知羞耻,不悔见闻,从他疑者恶欲。
“彼犯戒已,称一处知,称一处见。
“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
“在众中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见。
“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
“阿难,为彼比丘故,众共和集,应与君律,君无道无理,君恶不善。
“所以者何?谓君犯戒已,称一处知,称一处见。
“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
“在众中称一处知,在众中称一处见。
“称一处知已,称一处见;称一处见已,称一处知。
“阿难,是谓应与君止诤律。
“如是断此诤,谓因与君止诤律也。
“阿难,云何应与展转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展转止诤律也?
“阿难,有二比丘于其中间若干意起诤,谓是法、非法,是律、非律,是犯、非犯,或轻、或重,可说、不可说,可护、不可护,有余、无余,可悔、不何悔。
“阿难,彼比丘猥处止此诤。
猥(wěi) = 狗叫声[bark]。(猥亵,淫秽[obscene]/卑鄙,可耻,不体面[base]/劣质;下等[inferior]/谦词,等于说“辱”,指降低身分,用于他人对自己的行动[I]/许多,众多[numerous]。)
“若猥处止者,此诤当言止;若猥处不止者,此诤可白众。
“若于众中止者,此诤当言止;若于众中不止者,阿难,相近住者,于中若有比丘持经、持律、持母者,此比丘共往至彼,说此诤事。
= “母”:Matika,息诤因缘经作「摩怛里迦」。律中称阿毗昙为「母」,亦即指「论母」之意。
“若在道路止者,此诤当言止;若道路不止者,此诤当复向众说。
“若在众止者,此诤当言止;若在众不止者,阿难,若多伴助者,持经、持律、持母者,阿难,彼比丘应止此诤,以法以律,如尊师教,面前令欢喜。
伴(bàn) = 陪同;依随[accompany]。(伴侣;同伴[companion]。)
“阿难,是谓应与展转止诤律。
“如是断此诤,谓因展转止诤律也。
“阿难,云何应与如弃粪扫止诤律?云何断此诤,谓因如弃粪扫止诤律也?
“阿难,若有住处诸比丘众斗讼憎嫉,相憎共诤,阿难,彼诸比丘分立二部。
“分立二部已,若于一部中有长老上尊者,或有次者,有宗主者,或有次者。
= 分立为二部后,如在于一部当中,有长老上尊者,或者有其次者,有宗主者,或者有其次的人的话。
“阿难,此比丘语彼比丘曰:‘诸贤,听我等无道无理,我等恶不善。
“‘所以者何?我等于此善说法、律,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斗讼憎嫉,相憎共诤。
“‘诸贤,因此诤,我等犯戒者除偷罗柘,除家相应。
= “偷罗柘”:Thullavajja,重罪之意。
= “除偷罗柘”:就请除弃我们的偷罗拓(重罪)。
= “家相应”:巴利本作Gihipatisamyutta,在家相系属。
柘(zhè) = 柘树[three-bristle cudrania]。
犯而未遂的罪行:
|
|
偷兰遮耶/偷罗遮/萨偷罗/土罗遮/窣吐罗/偷兰/偷兰遮
|
Thullaccaya,意译大罪、重罪、粗罪、粗恶、粗过、大障善道。为佛制戒六聚之一,七聚之一。乃触犯将构成波罗夷、僧残而未遂之诸罪;不属于波罗夷等五篇之罪,除突吉罗罪外,其余一切或轻或重的因罪、果罪皆总称为偷兰遮。
|
突膝吉栗多/突瑟几理多/独柯多/突吉罗
|
Dukkata,戒律之罪名。即恶作恶语等诸轻罪。意译为恶作、小过、轻垢、越毗尼。为五篇之一,六聚戒之一,乃一切轻罪之总称。于比丘二百五十戒中,属二不定、百众学、七灭诤。此外,式叉迦罗尼(Sikkha-karaniya)亦为突吉罗之异称,即学、应学、应当学之意。
|
“‘我自为己,亦为彼诸贤故,今向诸贤至心发露,自说显示,不敢覆藏,更善护持,后不复作。’
“阿难,若此部中无一比丘应者,阿难,此比丘应往至彼第二部,到已稽首,礼长老上尊比丘足,长跪叉手,白长老上尊比丘曰:‘诸尊,听我等无道无理,我等恶不善。
“‘所以者何?我等于此善说法、律,至信、舍家、无家、学道,斗讼憎嫉,相憎共诤。
“‘诸贤,因此诤,我等犯戒者除偷罗柘,除家相应。
“‘我自为己,亦为彼诸贤故,今向长老上尊至心发露,自说显示,不敢覆藏,更善护持,后不复作。’
“阿难,彼比丘当语此比丘曰:‘贤者,汝自见犯戒耶?’
“彼应答曰:‘实自见所犯。’
“彼当语此:‘更善护持,莫复作也!’
“第二部亦复如是。
“阿难,是谓应与如弃粪扫止诤律。
“如是断此诤,谓因如弃粪扫止诤律也。
“阿难,我今为汝说六慰劳法;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 “六慰劳法”:巴利本作Chaha
Saraniya Dhamma,六可念法。
尊者阿难白曰:“唯然,当受教听。”
佛言:“云何为六?
“慈身业,向诸梵行;是法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一者、身常行慈,不害众生。
“慈口业,慈意业。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二者、口宣仁慈,不演恶言;三者、意念慈心,不怀坏损。
“若法利如法得,自所得饭食,至在钵中,如是利分布,施诸梵行;是法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若有法利…布施诸梵行”:巴利本作:凡是持法之诸比丘,依法所得之利乃至钵所含之量,亦如诸所得,(分配给)诸持戒者、诸同梵行者,而成为(与他们)无差别受用者、共同受用者。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四者、得净利养,与众共之,平等无二。
“若有戒不缺不穿,无秽无异,如地不随他,圣所称誉,具足善受持,如是戒分布,施诸梵行;是法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
= “如地不随他”:巴利本作Bhujissani,自由者。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如是戒分,布施诸梵行”:巴利本作Tatharupesu
Silesu Sila-samanna-gata Viharissanti sabrahmacarihi Avi C'eva Raho Ca,若于如此诸戒,与诸同梵行者或明或暗中同样平等持(此)戒而住。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五者、持贤圣戒,无有阙漏,亦无垢秽,必定不动。
“若有圣见出要,明见深达,能正尽苦,如是见分布,施诸梵行;是法慰劳法、爱法、乐法,令爱令重,令奉令敬,令修令摄,得沙门,得一心,得精进,得涅槃。
= 中阿含经梵志品第十二《雨势经第一》:“若有见是圣出要…布施诸梵行”:巴利本作:Ya'
Yam Ditthi Ariya Niyyanika Niyyati Takkarassa Samma-dukkhakkhayaya Tatharupaya
Ditthiya Ditthi-samanna-gata Viharissanti Sabrahmacarihi Avi C'Eva Raho Ca,若有见是圣出要,导其行者至真正的苦尽,若能于如此见,与诸同梵行者,或明或暗中,同样具有此见而住。
= 长阿含经第02_1章《游行经》:六者、见贤圣道,已尽苦际。
出要 = 与出离同义。要,含有愿、要道之意,故世多称‘出离之要道’、‘出离生死之要法’等语。
“阿难,我向所说六慰劳法者,因此故说。
六慰劳法/六可喜法/六和/六和敬 = 指六种和同爱敬。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
|
|
身和敬
|
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
|
口和敬
|
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
|
意和敬
|
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
|
戒和敬
|
指同戒法之和敬。
|
见和敬
|
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
|
利和敬
|
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
|
“阿难,若汝等此六诤本止绝断者,及此七止诤,众中起斗诤,以如弃粪扫止诤律止者,复行此六慰劳法。
“阿难,如是汝于我去后共同和合,欢喜不诤,同一一心,同一一教,合一水乳,快乐游行,如我在时。”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