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0日星期六

中阿含经-例品第十八《第一得经第四》

卷五十九_诵名后诵第五_例品第十八《第一得经第四》
= “第一得经”:本经叙说世尊告诸比丘:一切均是变易有异法,从人王乃至十「一切处」,多闻圣弟子均不欲之,况下贱法?唯应广布八正道。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拘萨罗王波斯匿所有境界,教令所及,彼中拘萨罗王波斯匿最为第一。
= “拘萨罗王波斯匿”:Kosala-rajan PasenadiPasenadi译为和悦、月光。玄奘译作胜军,义净译作胜光。王性情和悦,以德接民,笃信佛教,为佛陀之一大护法。
“拘萨罗王波斯匿者,变易有异,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则厌彼,厌彼已,尚不欲第一,况复下贱?
= “变易有异:巴利本作Atth' Eva AnnathattamAtthi Viparinamo,尚且有变异,有变坏。
所谓日月境界,光明所照,所照诸方,谓千世界,此千世界,有千日、千月、千弗于逮洲、千阎浮洲、千拘陀尼洲、千郁单越洲、千须弥山、千四大王天、千四天王子、千三十三天、千释天因陀罗、千焰摩天、千须焰摩天子,千兜率哆天、千兜率哆天子,千化乐天、千善化乐天子,千他化乐天、千自在天子,千梵世界及千别梵。
= “弗于逮洲”:Pubbavideha,又作毗提诃,为天下四大洲中之东胜身洲,故又称东毗提诃。
= “阎浮洲”:Jambudipa,又作阎浮提、赡部洲,位于须弥山之南,故又称南阎浮提,为吾人所居之处。
= “拘陀尼洲”:Aparagoyana,又作俱耶尼、瞿伽尼,位于须弥山之西方,为四大洲中位居西方之西牛货洲。
= “郁单越洲”:Uttarakuru,又作郁单曰,为须弥四大洲中位居北方之北俱卢洲。
= “须弥山”:Sinerupabbataraja,又作妙高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器世界之最下为风轮,其上为水轮,再上为金轮(即地轮),上有九山八海,中心即为须弥山,入水八万由旬,出水亦八万由旬,帝释天居于顶上,四王天居于半山腹。九山八海之最外围为铁围山,铁围山环绕着咸海,赡部洲等四大洲即位于此咸海之四方。
= “四大王天”:为帝释天之外将,亦为佛教之护法神;四王天各镇护一天下,故又称护世四天王。(一)多罗吒(梵Dhritarastra),又称持国天,统领干闼婆与毗舍阇神将,镇护东方。(二)毗琉璃(梵Virudhaka),又称增长天,统领鸠槃荼与薜荔神,镇护南方(即吾人所居之赡部洲)。(三)毗留博叉(梵Virupaksa),又称广目天,统领一切诸龙,镇护西方。(四)毗沙门(梵Vaisravana),又称多闻天,统领夜叉、罗刹等,镇护北方。
(fú) = 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矫枉[correct](“弗”为“不”的同源字[not])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ka Devanam Inda,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彼中有一梵大梵,富祐作化尊,造众生父,已有当有。
= 有一位梵天的大梵天,为富佑而作化之尊,为造众生之父,已有,而当会有。
“彼大梵者,变易有异,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则厌彼,厌彼已,尚不欲第一,况复下贱?
后时此世败坏,此世败坏时,众生生晃昱天中。
= “晃昱天”:Abhassara Deva,即光音天,为色界二禅之第三天。
(huǎng) = 明亮[bright](照耀[shine])
(yù) = 明天[tomorrow](照耀[shine]/光辉灿烂的,明亮而闪闪发光的[brightsunlightsunshine])
“彼中有色乘意生,具足一切,支节不减,诸根不坏,以喜为食,形色清净,自身光照,飞乘虚空,住彼久远。
= “意生”:Manomaya,如心意所生。
“晃昱天者,变易有异,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则厌彼,厌彼已,尚不欲第一,况复下贱?
 
“复次,有四想,有比丘想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
“众生如是乐想意解者,变易有异,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则厌彼,厌彼已,尚不欲第一,况复下贱?
 
“复次,有八除处。
= “八除处”:巴利本作Attha Abhibhayatanani,八胜处。
“云何为八?比丘,内有色想,外观色,少善色恶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一除处。
= “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巴利本作Tani Abhibhuyya Janami Passami Ti Evamsanni Hoti,有如此想:已胜彼﹝诸色﹞而了知,而看见。
= 长阿含经第10章《十上经》: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初除入。
 
“复次,比丘,内有色想,外观色,无量善色恶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二除处。
= 长阿含经第10章《十上经》:内有色想,观外色无量,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二除入。
 
“复次,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善色恶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三除处。
= 长阿含经第10章《十上经》:内无色想,外观色少,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三除入。
 
“复次,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善色恶色,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四除处。
= 长阿含经第10章《十上经》:内无色想,外观色无量,若好若丑,常观常念,是为四除入。
 
“复次,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青青色,青见青光,犹如青水华,青青色,青见青光;犹如成就波罗㮈衣,熟捣磨碾,光色悦泽,青青色,青见青光。
= “波罗㮈衣”:Baranaseyyaka-vattha。波罗㮈(梵Varanasi),古印度迦尸国首都,位于恒河流域,为今之贝那拉斯(Benares),鹿野苑在其境内。波罗㮈衣即指波罗㮈人所制成之衣。
(nài)
(dǎo) = 砸,舂[beat with a pestlepound]
(niǎn) = 磙压;碾轧[roll](用于使谷物等破碎、去皮或使场地、道路等变平的工具[roller])
“如是,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青青色,青见青光,无量无量,净意润意,乐不憎恶,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五除处。
= 长阿含经第10章《十上经》:内无色想,外观色青,青色、青光、青见,譬如青莲华,亦如青波罗柰衣,纯一青色、青光、青见,作如是想,常观常念,是为五除入。
 
“复次、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黄黄色,黄见黄光,犹如频头歌罗华,黄黄色,黄见黄光;犹如成就波罗㮈衣,熟捣磨碾,光色悦泽,黄黄色,黄见黄光。
= “频头歌罗华”:Bandhujivaka-puppha,为一种金色花。
(pín) = 皱眉[knit the brows](屡次;频繁[frequentlyrepeatedlyagain and again])
“如是,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黄黄色,黄见黄光,无量无量,净意润意,乐不憎恶,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六除处。
= 长阿含经第10章《十上经》:内无色想,外观色黄,黄色、黄光、黄见,譬如黄华、黄波罗柰衣,黄色、黄光、黄见,常念常观,作如是想,是为六除入。
 
“复次,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赤赤色,赤见赤光,犹如加尼歌罗华,赤赤色,赤见赤光;犹如成就波罗㮈衣,熟捣磨碾,光色悦泽,赤赤色,赤见赤光。
“如是,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赤赤色,赤见赤光,无量无量,净意润意,乐不憎恶,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七除处。
= “加尼歌罗华”:Kanikarapuppha,加尼歌罗为产于印度之香树名,春天开花,花叶嫩美,色香诱蜂,其果肉可作镇静剂。
= 长阿含经第10章《十上经》: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赤色、赤光、赤见,譬如赤华、赤波罗柰衣,纯一赤色、赤光、赤见,常观常念,作如是想,是为七除入。
 
“复次,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白白色,白见白光,犹如太白白色,白见白光;犹如成就波罗㮈衣,熟捣磨碾,光色悦泽,白白色,白见白光。
“如是,比丘,内无色想,外观色,白白色,白见白光,无量无量,净意润意,乐不憎恶,彼色除已知、除已见,作如是想,是谓第八除处。
= 长阿含经第10章《十上经》:内无色想,外观色白,白色、白光、白见,譬如白华、白波罗柰衣,纯一白色、白光、白见,常观常念,作如是想,是为八除入。
“众生如是乐除处意解者,变易有异,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则厌彼,厌彼已,尚不欲第一,况复下贱?
= “众生如是乐除处意解者”:众生都像如是的乐于这八种之除处(八胜处),而做到意解的。
 
八除入/八除处/八胜处 = Attha AbhibhAyatanani,即观欲界之色处(色与相),制伏之而去除贪心之八阶段。胜处,谓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之所依处。此八者皆以无贪善根为自性,前四者均依初禅与第二禅,后四者均依第四禅,不依第三禅,因三禅天乐多心钝。
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即内心有色想,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为除内心之色想,藉观色处之少分,制之而灭欲贪。
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
即观道渐熟,多观外色亦无妨,谛观一死尸乃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进而战胜色处之多分。
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即观道渐为胜妙,内心已不存色想,更观色处之少分而制胜。
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
即更同样制胜色处之多分。
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
系内心已无色想,更观外色青黄赤白,并制胜之,以对治欲贪。
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胜处
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
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
 
“复次,有十一切处。
= “十一切处”:巴利本作Dasa Kasinayatanani,十遍处。
十一切入/十一切处/十遍入/十遍处定/十遍处 = Dasa kasinayatanani,即依胜解作意,观色等十法各周遍一切处无间隙。十法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观其周遍一切处,故称地遍处乃至识遍处等。此观法为行者修八解脱、八胜处后,于色等得净相,于所观之中转变自在,然仍未周遍,故更修此定。
“云何为十?有比丘无量地处修一,思惟上下诸方不二;无量水处,无量火处,无量风处,无量青处,无量黄处,无量赤处,无量白处,无量空处,无量识处第十修一,思惟上下诸方不二。
= “无量地处修一,思惟上下诸方不二”:巴利本作Pathavikasinam Eko Sanjanati Uddham Adho Tiriyam Advayam Appamanam,一是了解地遍,上、下、四方无二无量。
“众生如是乐一切处意解者,变易有异,多闻圣弟子如是观则厌彼,厌彼已,尚不欲第一,况复下贱?
= “众生如是乐一切处意解者:众生如是的乐于一切处,而意解的。
是谓第一清净说,施设最第一,谓我无、我不有,及为彼证故,施设于道;
= 这叫做第一清净之说,而施设为最第一,所谓我无(没有我,无我)、我不有(无我所,没有我所有的),以及为了其证悟之故,而施设于道。
是谓第一外依见处、最依见处,谓度一切色想,乃至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
= 这叫做第一之外依见处、最依见处,所谓度过一切的色之想,乃至得非有想非无想处,而成就游止于其中。
是谓于现法中第一求趣至涅槃,于现法中最施设涅槃,谓六更乐处生、灭、味、离、慧见如真,及为彼证故,施设于道。
= “六更乐处生、灭、味、离、慧见如真,及为彼证:对于六触处之集、灭、味、过患、出离等,皆能以智慧如实见、如实知,因而不执着而获得解脱。
= “更乐”:巴利本作Phassa,触。
= “味”:Assada,味着、乐味。
 
“复次,有四断。
 
四种通行/四正行/四事行迹/四通行 = Catasso patipada,通达四谛之理而趣向涅槃之无漏圣道,以‘所依之地’与‘根机’之不同,而有四种之别,称为四通行。通行,为‘道’之异名;以此四者能通达、趣向涅槃,故又称四道。又以此四者能断除烦恼,故又称四断。
于趣向涅槃之道中,若依止于无色、未至、中间等三种定,其‘止’、‘观’不均,转增艰苦,故称苦通行。
于苦通行中,有随信行、信胜解、时解脱等三种根机钝劣之人,于所观之境,通达迟缓,称为苦迟通行,又称苦迟得。
于苦通行中,有随法行、见至、不时解脱等三种根机优利之人,于所观之境,通达速疾,称为苦速通行,又称苦速得。
于趣向涅槃之道,若依止于四根本定,则‘止’、‘观’均衡,任运容易,故称乐通行。
于乐通行中,有随信行、信胜解、时解脱等三种根机钝劣之人,通达作证较为迟缓,称为乐迟通行,又称乐迟得。
于乐通行中,有随法行、见至、不时解脱等三种根机优利之人,通达作证较为速疾,称为乐速通行,又称乐速得。上述四者合称四通行。
 
“云何为四?有断乐迟,有断乐速,有断苦迟,有断苦速。
= 长阿含经第09章《众集经》:复有四法,谓四道:苦迟得、苦速得、乐迟得、乐速得。
“于中若有断乐迟者,是乐迟故,说下贱。
“于中若有断乐速者,此断乐速故,此断亦说下贱。
“于中若有断苦迟者,此断苦迟故,此断亦说下贱。
“于中若有断苦速者,此断苦速故,此断非广布、不流布,乃至天人亦不称广布。
“我断广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称广布。
= 我所说之断,乃为广布,乃为流布,乃至天人,也称赞为是广布的。
“云何我断广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称广布?谓八支正道,正见,乃至正定为八,是谓我断广布流布,乃至天人亦称广布。
 
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八正道 = Ariya atthangika mag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
谛见/正见
Samma-ditthi,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正志/正分别/正觉/谛念/正思惟
Samma-sankappa,即思考真实之道理,亦即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对无贪、无嗔、不害等生起思惟。
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正精进
Samma-viriya,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正言/谛语/正语
Samma-vaca,即远离妄言、两舌、粗言、绮语等一切虚妄不实之语。又以正语亦必为合乎道理之语,故又称顺理语。
正行/谛行/正业
Samma-kammanta,即身口意三业清净,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谛受/正命
Samma-ajiva,佛弟子依从正法,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咒术、占卜等五种邪恶之谋生方法,而如法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又比丘为延续法身慧命而行之乞食,称为正命食。
谛意/正念
Samma-sati,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谛定/正定
Samma-samadhi,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我如是,诸沙门、梵志虛伪妄言,不善不真,实诬谤于我:‘彼实有众生施设断坏,沙门瞿昙无所施设。’
= “我如是,诸沙门无所施设”:巴利本作:诸比丘!我如是说,如是演说。有一类沙门、婆罗门以非有、空虚、虚妄、非实之言诽谤我:「沙门瞿昙不施设诸欲之遍知,不施设诸色之遍知,不施设诸受之遍知。」
(wū) = 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害人[accuse falsely]
“彼实有众生施设断坏,若此无我不如是说;彼如来于现法中断知一切,得息、止、灭、涅槃。”
= 谤佛所说的无我的话,以什么去得涅槃?以什么去承受涅槃?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