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增一阿含经-卷第四《一子品第九》

卷第四_一法_一子品第九
 
#53、本经叙说犹如笃信之优婆斯教独生子成人,若在家当如质多长者、象童子,若出家当如舍利弗、目犍连,故教诫比丘善念专心,求于果证,莫生染着。参阅相应部Putto,子。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母人,心怀笃信,唯有一子,恒作是念:‘云何当教授彼,使成为人?’”
= 犹如母人(为人之母),其心怀有笃信(笃信的在家的女信徒),她唯有一孩子,都恒作如是之念:要怎样来教导此孩子,使他能够成就为人呢?(欲使其子成龙。)。
(dǔ) = 马行迟顿[<of horse> slow](<病势>沉重[serious]/忠实,不虚伪[sincere]/[thick]/专一[single-minded])
(shòu) = 给予;交给[awardconfergive](传授[instructteach]/通“受”。接受[accept])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义。
“世尊是诸法之本,如来所陈,靡不承受。
(mǐ) = 无;没有[nonot]
“唯愿世尊与诸比丘说此深法,闻已奉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其义。”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犹彼优婆斯心怀笃信,作是教训:‘汝今在家,当如质多长者,亦如象童子。
= “优婆斯”:Upasika,又作优婆夷,译为近事女、清信女,能亲近、事奉三宝,在家学佛的女子。
= “质多”:Citta,居住于舍卫城外之优婆塞,常与比丘论法,为优婆塞中说法第一。参阅杂阿含卷二十一第565-574经。
= 犹如一位优婆斯(女信徒),其心怀着笃信,而对于其子作如是的教训说:『你今在俗家的话,就应当效法如质多长者那样,也应该像象童子那样。
“‘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
= “此是其限,此是其量”:巴利本作EsaTula Etam Pamanam Mama Savakanam Upasakanam,此是我诸声闻优婆塞之量秤、尺度。
“‘世尊受证弟子,所谓质多长者、象童子也。’
 
“若童子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当如舍利弗、目揵连比丘。
= “三法衣”:即比丘常必披着之三种衣:(一)僧伽梨(Samghati),即大衣,又称九条衣;(二)郁多罗僧(Uttarasanga),即上衣,又称七条衣;(三)安陀会(Antaravasaka),即内衣,又称五条衣。
“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
= “此是其限,此是其量”:巴利本作EsaTula Etam Pamanam Mama Savakanam Bhikkhunam,此是我诸声闻比丘之量秤、尺度。
“所谓舍利弗、目揵连比丘,好学正法,莫作邪业,兴起非法;设汝生此染著之想,便当坠堕三恶趣中。
“善念专心,不得者得,不获者获,未得证者,今当受证。
“所以然者?诸比丘,信施之重,实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
“是故,诸比丘,莫生染著之意,已生当灭。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4、本经叙说犹如笃信之优婆斯教独生女成人,若在家当如拘仇多罗、难陀母,若出家当如谶摩、优钵花色,故教诫比丘善念专心,求于果证,莫生染着。参阅相应部Ekadhitu,一女。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笃信优婆斯唯有一女,彼当云何教训成就?”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义。
“世尊是诸法之本,如来所陈,靡不承受。
“唯愿世尊与诸比丘说此深法,闻已奉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其义。”
 
诸比丘对曰:“如是。”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犹彼笃信优婆斯教训女曰:‘汝今在家者,当如拘仇多罗优婆斯、难陀母。
= “难陀母”:巴利本作Uttara Nandamata,难陀之母优多罗;巴利本作…Jhayinam,禅定[弟子中第一优婆夷]
“‘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
= “此是其限,此是其量”:巴利本作EsaTula Etam Pamanam Mama Savikanam Upasikanam,此是我诸声闻优婆夷之量秤、尺度。
“‘世尊受证弟子,所谓拘仇多罗优婆斯、难陀母是。’
 
“若女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者,当如谶摩比丘尼、优钵华色比丘尼。
= “谶摩”:Khema,杂阿含卷十一第275经作「差摩」。巴利本作Mahapannanam,大慧中之[第一]
= “优钵华色”:Uppalavanna,译为莲花色、莲华鲜。佛说阿罗汉具德经:「能行善行,威德无过,莲花色苾刍尼是。」曾变化为转轮圣王迎接佛陀。参阅增一阿含听法品第322经。
(chèn) = 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auguryprophetic remark]
“所以然者?此是其量,此是其限。
= “此是其量,此是其限”:巴利本作EsaTula Etam Pamanam Mama Savikanam Bhikkhuninam,此是我诸声闻比丘尼之量秤、尺度。
“所谓谶摩比丘尼、优钵华色比丘尼,好学正法,莫作邪业,兴起非法;设汝生此染著之想,便当坠堕三恶趣中。
“善念专心,不果者果,不获者获,未得证者,今当受证。
“所以然者?诸比丘,信施之重,实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之趣。
= “信施之重,实不可消”:受人的信施,是非常的重,不容易消化的。
“是故,诸比丘,莫生染著之想,已生当灭。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5、本经叙说不见一法疾于心者,故常当降伏心意,令趣善道。参阅相应部Assutavato,无闻。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见一法疾于心者,无譬可喻。
= 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会比心还要快疾的,实在是没有譬可以拿来为喻的。
“犹如猕猴舍一取一,心不专定;心亦如是,前想、后想所不同者,以方便法不可摸则,心回转疾。
(mí) = 猕猴的简称[rhesus monkeymacaque]
(mō) = 用手接触或轻摩物体[feelstroketouch](同“摹”。描摹;模仿;描绘;拓印[copy])
(zé) = 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so]/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then]/仿效,效法[followimitate])
“是故,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观察心意。
“是故,诸比丘,常当降伏心意,令趣善道,亦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6、本经叙说不见一法疾于心者,故常当降伏心意,得趣善道。参阅相应部Assutavato,无闻。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见一法疾于心者,无譬可喻。
“犹如猕猴舍一取一,心不专定;心亦如是,前想、后想所念不同。
“是故,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观察心意所由。
“是故,诸比丘,常当降伏心意,得趣善道。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7、本经叙说心秽行,则入地狱,当降伏心,勿生秽行。增支部Paduttha-citta,心秽。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观见一人心中所念之事,此人如屈伸臂顷堕泥黎中。
= “泥黎”:Niraya,即地狱。
“所以然者?由恶心故,心之生病坠堕地狱。”
 
尔时,世尊便说偈言:
 
“犹如有一人,心怀瞋恚想,今告诸比丘,广演其义趣。
 今正是其时,设有命终者,假令入地狱,由心秽行故。
 
“是故,诸比丘,当降伏心,勿生秽行。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8、本经叙说心善行,便生天上,当发净意,勿生秽行。增支部,Pasanna-citta,心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观见一人心中所念之事,如屈伸臂顷而生天上。
“所以然者?由善心故;已生善心,便生天上。”
 
尔时,世尊便说偈言:
 
“设复有一人,而生善妙心,今告诸比丘,广演其义趣。
 今正是其时,设有命终者,便得生天上,由心善行故。
 
“是故,诸比丘,当发净意,勿生秽行。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9、本经叙说不见一法眩惑于人如女色者,令人不至永寂,缚着牢狱,回转五道,动历劫数,故当除诸色,莫起想着。增支部,Itthirupa,女色。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中,不见一法最胜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
= “众”:指僧伽,来听佛说法之会众。
= “我于此众中,不见一法最胜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巴利本作Naham Bhikkhave Annam Ekarupam Pi Samanupassami Yam Evam Purisassa Cittam Pariyadaya Titthati,比丘!我不见其他一色,如此[一色]占据男人的心而住。
(xuàn) = 眼花,看不清[have dim eyesightfeel dizzy](迷惑;迷乱。引申为欺骗[be bewilderedpuzzle])
“所谓男子见女色已,便起想著,意甚爱敬,令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
“意不舍离,周旋往来,今世后世,回转五道,动历劫数。”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梵音柔软声,如来说难见,或复有时见,系念在目前。
 亦莫与女人,往来与言语,恒罗伺捕人,不得至无为。
(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用网捕捉[catch with net]/轻软的丝织品[a kind of gauze])
(sì) = 候望,探察[spy](守候,等待[wait])
 
“是故,诸比丘,当除诸色,莫起想著。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0、本经叙说不见一法眩惑于人如男色者,令人不至永寂,缚着牢狱,回转五道,动历劫数,故当除诸色,莫起想着。增支部Purisarupa,男色。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中,不见一法最胜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
“所谓女见男子色已,便起想著,意甚爱敬,令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
“意不舍离,周旋往来,今世后世,回转五道,动历劫数。”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若生颠倒想,兴念恩爱心,除念意染著,便无此诸秽。
 
“是故,诸比丘,当除诸色,莫起想著。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1、本经叙说若作乱想,五盖便起,已起增多,故莫作乱想,常当专意。增支部Subhanimitta Etc,净相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中,不见一法,
“无欲想便起欲想,已起欲想便增益;
= “欲想”:Kama Sanna,贪着五欲之念。
= “我于此众中,不见一法,无欲想便起欲想,已起欲想便增益”:巴利本作Naham Bhikkhave Annam Ekadhammam Pi Samanupassami Yena Anuppanno Va Kamacchando Uppajjat​​i Uppanno Va Kamacchando Bhiyyo Bhavaya Vepullaya Samvattati,我不见其他一法,如此[一法]能使未生欲贪生起欲贪,或已生欲贪增长扩大。
“无瞋恚想便起瞋恚,已起瞋恚便增多;
= “瞋恚想”:Byapada Sanna,对违情之事,心怀忿恨。
“无睡眠想便起睡眠,已起睡眠便增多;
= “睡眠想”:Thinamiddham Sanna,心昏身重,懒惰欲眠。
“无调戏想便起调戏,已起调戏便增多;
= “调戏想”:Uddhacca-sanna,内心躁动忧恼,无法定心。
“无疑想便起疑想,已起疑想便增多。
= “疑想”:Vicikiccha Sanna,对法犹疑而无决断。以上五想能盖覆心性,又作五盖。
 
五盖 = Panca nivarana,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
对治
贪欲盖
Kama-cchand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
不净观
瞋恚盖
Vyapada/byapad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
慈心观
睡眠盖
Thina-middha,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
精进观
掉悔盖
Uddhacca-kukkucca,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
数息观
怀疑盖
Vicikicch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信心
 
“亦当观恶露不净想,设作乱想,无欲想便有欲想,已有欲想便增多;瞋恚、睡眠,本无疑想便起疑想,疑想已起便增多。
= “恶露”:身上不净之津液如脓、血、尿、屎等,为观身不净之对象。
“是故,诸比丘,莫作乱想,常当专意。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2、本经叙说常当专意观不净想,则五盖不生,已生使灭。增支部Asubhanimitta Etc,不净相等。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法中,不见一法,
“未有欲想便不生欲想,已生欲想便能灭之;
= “我于此法中,不见一法,未有欲想便不生欲想,已生欲想便能灭之”:巴利本作Naham Bhikkhave Annam Ekadhammam Pi Samanupassami Yena Anuppanno Va Kamacchando N' Uppajjat​​i Uppanno Va Kamacchando Pahiyati,我不见其他一法,如此[一法]能使未生之欲贪不生起,或已生之欲贪断除。
“未生瞋恚想便不生,已生瞋恚想便能灭之;
“未生睡眠想便不生,已生睡眠想便能灭之;
“未生调戏想便不生,已生调戏想便能灭之;
“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灭之。
 
“亦当观恶露不净,已观恶露不净,未生欲想便不生,已生便能灭之;未生瞋恚便不生,已生瞋恚便能灭之;乃至疑,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灭之。
“是故,诸比丘,常当专意观不净想。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斯及二心,一堕、一生天,男女想受乐,二欲想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