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记品第六
= 授大迦叶等四人将来成佛之记。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告诸大众,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瓦砾、荆棘、便利不净。
瓦(wǎ) = 已烧土器的总称[earthenware]。(屋瓦[tile]。)
砾(lì) = 小石,碎石[gravel]。
荆(jīng) = 灌木名。又名楚[brambles]。
棘(jí) = “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sour jujube]。(泛指有芒刺的草木[bramble]。)
便(biàn) = 便利,方便[convenient;easy]。(尿、屎[excrement]/即;就[as soon as]。)
利(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
“其土平正,无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为地,宝树行列,黄金为绳以界道侧,散诸宝华,周遍清净。
坑(kēng) = 地面上凹下去的地方[hollow]。(陷害[frame
up]。)
坎(kǎn) = 坑,穴[pit;hole]。(掘坑,挖洞[dig]。)
阜(fù) = 土山[mound]。(泛指山[mountain]。)
行(háng) = 道路[road]。(直排为行,横排为列[line;row]/连续贯穿[run through]/xíng = 走/héng。)
“其国菩萨无量千亿,诸声闻众亦复无数,无有魔事。
“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见是迦叶,于未来世,
“过无数劫,当得作佛。
“而于来世,供养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
“为佛智慧,净修梵行,供养最上,二足尊已;
“修习一切,无上之慧,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多诸宝树,行列道侧,
“金绳界道,见者欢喜。
“常出好香,散众名华,种种奇妙,以为庄严。
“其地平正,无有丘坑。
丘(qiū) = 自然形成的小土山[hillock;mound]。(泛指山[mountain;hill]。)
“诸菩萨众,不可称计,其心调柔,逮大神通,
逮(dài) = 赶上;及;到[overtake;catch sb. up;catch up with]。
“奉持诸佛,大乘经典。
奉(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
“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亦不可计,
“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十大弟子
|
|
大迦叶/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波
|
Mahākāśyapa,头陀第一。
#摩诃译曰大。其姓为迦叶波(kāśyapa)。原为印度古仙人之名,意为大龟,因为此仙人身上放光,能掩盖其他光芒,因此又有光波、饮光的意思。后成为其氏族之姓。
#在佛陀弟子中,有多位成员也姓迦叶,如迦叶三兄弟、十力迦叶。因他年纪最长,以及为表示尊崇,所以冠上摩诃(意为大)的头衔,称他为大迦叶,以作为区别。
#在释迦牟尼入灭后,大迦叶成为僧团领袖,在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结集。
#禅宗尊他为第一代祖师。
#大迦叶每次都向穷人化缘,因大迦叶想要赐与贫家累积善业的机会。
#在《法华经》中,大迦叶被佛陀授记将来无量世后成佛,佛号是光明如来。
|
目犍连/目连/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
|
Maudgalyayana,神通第一。
#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问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诸佛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
#在《妙法莲华经》中,目犍连被释迦佛授记将来无量劫后会成佛,佛号是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
|
富楼那/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
Pūrṇamaitrāyaṇī-putra,说法第一。
#富楼那,译曰满,是其名也。弥多罗尼,译曰慈,是其母姓也。此名满者,为慈氏之子,故举译语而云子。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因而翻总名曰满慈子,满愿子,满祝子,满见子等。
#《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记载,佛陀授记他未来成佛,号法明如来。他的佛国是净土世界,没有女人,众生都是中性身,菩萨众和阿罗汉无数。
|
须菩提
|
Subhūti,解空第一。
#意为善现、妙生、善吉、空生。佛使此人说般若之空理。
#须菩提每次都到富者门第化缘,因他同情穷人的贫困,不愿意再让穷人花费。
#《法华经》中须菩提被佛陀授记将来无量劫后会成佛,佛号是名相如来。
|
舍利弗/舍利子
|
Śāriputra,智慧第一。
#其母名为舍利(Śāri),这是一种鸟名,义译秋露、鹙鹭、鸲鹆、
鹆、鹙、百舌鸟。相传其母之眼,美丽如鹙鹭鸟,因此得名;另一个说法则是她擅长议论,如同百舌鸟,因此得名。putra,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是“儿子”、“男子”的意思。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
#舍利弗在《法华经》中被授记将来无数劫后会成佛,佛号为华光如来。
#弗(fú) = 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矫枉[correct]。(“弗”为“不”的同源字[not]。)
|
罗睺罗/罗侯罗/罗云
|
Rāhula,密行第一。
#释迦牟尼佛(佛陀)的独生子。释迦牟尼佛悟道六年后,回到迦毗罗卫城,让年7岁的罗睺罗出家。
|
阿难陀/阿难
|
Ānanda,多闻第一。
#译曰喜庆和欢喜,又云无染。生于佛成道日,释迦牟尼佛三十岁成道,阿难比他小三十岁。佛寿五十五,阿难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着佛陀到各地传道。
#阿难是白饭王的儿子、提婆达多的弟弟、佛的堂弟,也是佛的侍者。
#在法华经中,阿难被授记再供养62亿诸佛之后将会成佛,佛号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佛国名常立胜幡,劫名妙音遍满。
|
优婆离/优波离
|
Upāli,持戒第一。
|
阿那律/阿那律陀/阿那楼驮/阿㝹楼驮
|
Aniruddha,天眼第一。
#意译为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无灭如意、如意无贪。亦佛堂弟。
|
迦旃延/摩诃迦旃延/迦旃延尼子/迦旃延子/迦旃子/迦旃/迦多衍那
|
Kātyāyana,议论第一。
#译曰剪剃种,扇绳,好肩等。以姓为名。迦旃延为婆罗门姓十姓之一。
#在《法华经》中迦旃延被佛陀授记将来成佛,佛号阎浮那提金光如来。
|
尔时,大目揵连、须菩提、摩诃迦栴延等,皆悉悚栗,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悚(sǒng) = 恐惧[terrified;horrified]。
栗(lì) = 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Chinese chestnut;hairy
chestnut]。(恐惧[fear]。)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 谓以释迦为姓者非止一人,而佛则诸释中之法王也。
大雄 = 佛之德号。佛有大力,能伏四魔。故名大雄。
“若知我深心,见为授记者,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
“如从饥国来,忽遇大王膳,心犹怀疑惧,未敢即便食;
膳(shàn) = 饭食,一般指肉食[board;meal]。(备置食物[prepare food]。)
“若复得王教,然后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
“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无诸丘坑、沙砾、荆棘、便利之秽,宝华覆地,周遍清净。
秽(huì) = 荒废;长满野草[overgrown with weeds]。(肮脏;污浊[dirty]。)
“其土人民,皆处宝台、珍妙楼阁。
阁(gé) = 古代放在门上用来防止门自合的长木桩[threshold]。(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物的一种。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pavilion
<usu.two-storeyed>]/藏书的地方[liberary]/官署名。内阁的简称[cabinet]。)
“声闻弟子,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诸菩萨众,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其佛常处虚空为众说法,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 一切法既空,即一切事无不空,由是依空而住之大千世界亦毕竟空,则依此世界而住之佛与众生之相更无不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
“我大弟子,须菩提者,当得作佛,号曰名相。
“当供无数,万亿诸佛,随佛所行,渐具大道。
“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姝妙,犹如宝山。
姝(shū) = 美好[beautiful]。(美女[beauty]。)
“其佛国土,严净第一,众生见者,无不爱乐,
“佛于其中,度无量众。
“其佛法中,多诸菩萨,皆悉利根,转不退轮。
“彼国常以,菩萨庄严,诸声闻众,不可称数。
“皆得三明,具六神通,住八解脱,有大威德。
“其佛说法,现于无量,神通变化,不可思议。
“诸天人民,数如恒沙,皆共合掌,听受佛语。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神通/神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
|||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
天眼通
|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
天耳通
|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
||
他心通
|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
||
宿命通
|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
||
神足通/神境通/神足通
|
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
|
||
漏尽通
|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
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
#aṣṭau vimokṣāḥ,为八种禅修方式的合称。
#八背舍 = 是为弃舍三界染法系缚之八种禅定。
|
|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
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
#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
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禅而起。缘初禅之色也。
#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净观
|
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脱之位,依第四禅而起,亦缘欲界之色也。
#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
空无边处解脱
|
此方者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之,故名解脱。
#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
识无边处解脱
|
|
无所有处解脱
|
|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
|
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
灭受想定者,灭尽定也,是亦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故名解脱。
#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我今语汝,是大迦旃延,于当来世,以诸供具,供养奉事八千亿佛,恭敬尊重。
“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供养塔庙。
由旬/俞旬/由延
= Yojana,为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纵(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幢(chuáng) = 古时作为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的旗帜。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pennant
or streamer used in ancient China]。)
幡(fān) = 擦拭写字板的布[rag]。(ketu/dhvaja/pataka,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pennant;long,narrow flag]/直幅而下的旗。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七宝/七珍
#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
|
|
金
|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
银
|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
琉璃/毗琉璃/吠琉璃/薜琉璃
#vaidurya
<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
译言远山宝。青色之宝石也。就产出之山名之。远山为须弥山之异名。
|
砗磲(chēqú)
<giant clam/tridacma>
|
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
玛瑙/马瑙
<agate/carnelian>
|
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
#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
真珠/珍珠
<pearl>
|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
玫瑰
|
一種赤色的美石。
|
琥珀
<amber>
|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
珊瑚
<coral>
|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
“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万亿佛,亦复如是。
“供养是诸佛已,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那提金 =
Jambunadasuvarṇ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道侧,妙华覆地,周遍清净,见者欢喜。
“无四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道。
“多有天、人、诸声闻众,及诸菩萨无量万亿,庄严其国。
“佛寿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
“是迦栴延,当以种种,妙好供具,供养诸佛。
“诸佛灭后,起七宝塔,亦以华香,供养舍利。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国土清净。
“度脱无量,万亿众生,皆为十方,之所供养。
“佛之光明,无能胜者,其佛号曰,阎浮金光。
“菩萨声闻,断一切有,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我今语汝,是大目揵连,当以种种供具,供养八千诸佛,恭敬尊重。
“诸佛灭后,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涂香、末香、烧香、缯盖、幢幡,以用供养。
“过是已后,当复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
= 供养了这些塔庙之后,他又再用同样的方法去供养二百万亿的诸佛。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多摩罗跋 = Tamala-pattra,香草名。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
“其土平正,玻璃为地,宝树庄严,散真珠华,周遍清净,见者欢喜。
“多诸天、人、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佛寿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揵连,舍是身已,得见八千,
= 当他舍去此身之后,将会得见八千二百万亿的诸佛世尊。
“二百万亿,诸佛世尊。
“为佛道故,供养恭敬,于诸佛所,常修梵行,
“于无量劫,奉持佛法。
“诸佛灭后,起七宝塔,长表金刹,华香伎乐,
“而以供养,诸佛塔庙。
“渐渐具足,菩萨道已,于意乐国,而得作佛,
“号多摩罗,栴檀之香。
“其佛寿命,二十四劫,常为天人,演说佛道。
“声闻无量,如恒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
“菩萨无数,志固精进,于佛智慧,皆不退转。
“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
“于未来世,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宿世因缘,吾今当说,汝等善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