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2日星期三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 明五种法师的功德,得六根清净神通力。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五种法师
受持法师
忆持而不忘者。
读经法师
正心端坐,目睹经,口宣句读者。
诵经法师
习读既熟,不对文自然能诵者。
解说法师
解说文句而授人者。
书写法师
书写经文而广流布于世者。
 
##眼根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 业因缘果报生处,谓以何种业之因缘,得何种果报及受生何处。
 
六根
八百功德
一千二百功德
*
 
 
*
*
 
 
*
*
 
 
*
 
色界/四禅天/四静虑天/梵世界/梵世天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rūpa-dhātu
天寿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Śuddhāvāsa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16000大劫
善现天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8000大劫
善见天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4000大劫
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2000大劫
无烦天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1000大劫
无想天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500大劫
广果天
#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500大劫
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250大劫
福生天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125大劫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遍净天
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身、心、世界,通成虚寂。
64大劫
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身、心,内外安乐。
32大劫
少净天
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第三禅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净。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
#但乐内心
16大劫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极光净天/光音天
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8大劫
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4大劫
少光天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2大劫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Brahmā/Mahābrahmā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双摄身心
3中劫
梵辅天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2中劫
梵众天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1中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
= 因为有这种功德庄严的缘故,所以他的眼睛,甚为清净。
“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
“并诸余山林,大海江河水,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处。
“其中诸众生,一切皆悉见,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华藏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三千世界/大千界
<一尊佛所渡化众生的世界>
#佛土/佛国/佛刹 = Budhaketra,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剎者土之義,佛剎者佛土佛國也。)
剎土/= Ketra,译曰土田。梵汉双举云刹土。即国土之义。
#一小世界/一世界 = 以须弥山为中心,如是九山<须弥山、七重金山和大铁围山>、八海<七重香水海和咸海>、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称为一小世界<为初禅天所统>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须弥山/须弥/弥楼山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四大海 = 在须弥山四方之大海也。须弥山在四大海之中央,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铁围山围绕之。
 
小千世界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为二禅天所统>。而在千个这样的世界中,就有千个月亮、千个太阳、千个须弥山王,千个四大部洲,千个梵世天。
 
中千世界 =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为三禅天所统>
 
大千世界 =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
娑婆世界/娑婆/索诃
# Sahā-lokadhātu
堪忍之义,因而译曰忍土。此界众生安忍于十界而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又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苦恼之义。又此界众生有贪嗔痴等烦恼之过,众生忍之,故名。此为三千大千世界之总名。一佛摄化之境土也。
#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的中间
华藏世界/莲华藏世界/华藏界
释迦如来真身卢舍那佛净土之名。最下为风轮,风轮之上有香水海,香水海中生大莲华,此莲华中包藏微尘数之世界,故称莲华藏世界,略名华藏世界。凡报身佛之净土,具十八圆满,其中之依持圆满,即莲华藏世界也。
#此世界总共有二十层。
 
##耳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耳功德。
“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钟声、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天声、龙声、夜叉声、乾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
(yīn) = 声音[soundvoice](音乐[music tone]/字的音读[pronunciation])
(shēng) = 声音;声响[soundvoice](声望,声名<名声>[reputation])
(tí) = 放声痛心地哭[weep aloud](哭泣[tear]/眼泪[tears])
(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
“象马车牛声,钟铃螺鼓声,琴瑟箜篌声,箫笛之音声,
(sè) = 古代拨弦乐器[a twenty-five-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somewhat similar to the zither]
箜篌(kōng hóu) = 古代拨弦乐器。(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分卧式和竖式两种[harpan ancient plucked stringed instrument])
“清净好歌声,听之而不著,无数种人声,闻悉能解了。
“又闻诸天声,微妙之歌音,及闻男女声,童子童女声,
“山川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
(gǔ) = 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valley](两山之间的水流[mountain stream]/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grain]/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unhusked rice])
迦陵/迦陵频伽 = Kalavika,鸟名。译曰好声,和雅。
共命鸟/命命鸟/生生鸟 = Jivajiva,梵曰耆婆耆婆。两首一身,果报同,心识别也。
“地狱众苦痛,种种楚毒声,饿鬼饥渴逼,求索饮食声,
(chǔ) = 灌木名[thistle](酸辛痛苦[achinggrieved]/拷打[flogtorture])
(dú) = 毒物;毒药[poison](苦;苦痛 [painsuffering]/毒害[poison])
“诸阿修罗等,居在大海边,自共言语时,出于大音声。
= 他们住在大海边,互相谈话时,发出很大的音声。
“如是说法者,安住于此间,遥闻是众声,而不坏耳根。
“十方世界中,禽兽鸣相呼,其说法之人,于此悉闻之。
(qín) = 走兽总名[beasts](鸟类的总称[birds])
(shòu) =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beastanimal]
“其诸梵天上,光音及遍净,乃至有顶天,言语之音声,
“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
“一切比丘众,及诸比丘尼,若读诵经典,若为他人说,
“法师住于此,悉皆得闻之。
“复有诸菩萨,读诵于经法,若为他人说,撰集解其义,
(zhuàn) = 写作,纂集成整体[write](制造[make])
“如是诸音声,悉皆得闻之。
“诸佛大圣尊,教化众生者,于诸大会中,演说微妙法,
“持此法华者,悉皆得闻之。
“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天,
“皆闻其音声,而不坏耳根,其耳聪利故,悉能分别知。
(cōng) = 听力好[<of hearing> acute](聪明,有才智[clever])
“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鼻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成就八百鼻功德。
“以是清净鼻根,闻于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内外种种诸香,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末利华香、瞻卜华香、波罗罗华香、赤莲华香、青莲华香、白莲华香、华树香、果树香、栴檀香、沉水香、多摩罗跋香、多伽罗香,及千万种和香,若末、若丸、若涂香,持是经者,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阇提华 = Jati,意译为生花、实花。
末利/摩利/末罗 = Mallika,花名。译言鬘,因其花可以造鬘,故名。
波罗罗 = 谓重生华也。
多摩罗跋 = Tamala-pattra,香草名。
多伽罗/伽罗 = Tagara,香木名。
(wán) = 小而圆的物体[ballpellet](特指弹丸[bullet]/小球[anything like a small ball])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优钵罗华/忧钵罗华/优钵华<Utpala>
译曰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钵昙摩华<Padma>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拘物头华<Kumuda>
译曰黄莲花。
分陀利华<Pundarika>
译曰白莲花。
瞻卜迦华/薝卜华<Campaka>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苏摩那华/须曼华/须曼那华<Sumana>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Mandarava>
四种天花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曼殊沙华<Manjusaka>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大赤莲花。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象香、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丛林香,若近若远所有诸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cóng) = 聚集[crow togethergather](众多;繁杂[miscellaneous]/丛林;丛生的树木[chumpgrovejunglescrub])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亦闻天上诸天之香,波利质多罗、拘鞞陀罗树香,及曼陀罗华香、摩诃曼陀罗华香、曼殊沙华香、摩诃曼殊沙华香,栴檀、沉水、种种末香,诸杂华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
波利质多罗 = Paricitra,忉利天上之树名。译言香遍树,又称曰天树王。
(bǐng) = 刀鞘[sheath of a knife](bì = 古同“韠”,古代朝觐或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
拘鞞陀罗 = Kovidāra,黑檀之一种。
“又闻诸天身香,释提桓因在胜殿上,五欲娱乐嬉戏时香,若在妙法堂上,为忉利诸天说法时香,若于诸园游戏时香,及余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遥闻。
(huán) = 泛指寺、墓、桥梁等用作表识或其他用途的柱子[pillar]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 = Śakro devānām indra,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忉利天之主,座骑为六牙白象。他经常率领天人,与阿修罗战斗。
“如是展转乃至梵世,上至有顶诸天身香,亦皆闻之。
“并闻诸天所烧之香,及声闻香、辟支佛香、菩萨香、诸佛身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
“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
“若欲分别为他人说,忆念不谬。”
(miù) = 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errfalsewrong](欺诈;迷误[deceiveconfuse])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闻知。
“须曼那阇提,多摩罗栴檀,沉水及桂香,种种华果香,
(guì) = 肉桂[cinnamon]
“及知众生香,男子女人香,说法者远住,闻香知所在。
“大势转轮王,小转轮及子,群臣诸宫人,闻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宝,及地中宝藏,转轮王宝女,闻香知所在。
“诸人严身具,衣服及璎珞,种种所涂香,闻香知其身。
= 这位法师,一嗅香气,便知其身的庄严具是什么。
“诸天若行坐,游戏及神变,持是法华者,闻香悉能知。
“诸树华果实,及酥油香气,持经者住此,悉知其所在。
(sū) = 酪类。由牛羊乳制成。又称“酥油”[butter]
“诸山深险处,栴檀树华敷,众生在中者,闻香皆能知。
(fū) = 施予;给予[grantcarry out](铺展;铺开[spread outunfold]/通“布”。宣告;陈述[narrate in detail]/<>[open])
“铁围山大海,地中诸众生,持经者闻香,悉知其所在。
“阿修罗男女,及其诸眷属,斗诤游戏时,闻香皆能知。
“旷野险隘处,师子象虎狼,野牛水牛等,闻香知所在。
(ài) = 狭窄;狭小[narrow]
“若有怀妊者,未辩其男女,无根及非人,闻香悉能知。
= 无根及非人,谓怀妊者之所怀,或为男女不分之无根者,或为异物而非人类也。
(rèn) = 怀孕[be pregnant]
“以闻香力故,知其初怀妊,成就不成就,安乐产福子。
“以闻香力故,知男女所念,染欲痴恚心,亦知修善者。
“地中众伏藏,金银诸珍宝,铜器之所盛,闻香悉能知。
= 在铜器皿中所盛是什么东西。
“种种诸璎珞,无能识其价,闻香知贵贱,出处及所在。
“天上诸华等,曼陀曼殊沙,波利质多树,闻香悉能知。
“天上诸宫殿,上中下差别,众宝华庄严,闻香悉能知。
“天园林胜殿,诸观妙法堂,在中而娱乐,闻香悉能知。
(guān) = 仔细看[observewatch](容饰,外观[appearancelooks]/景象,情景[sightview])
“诸天若听法,或受五欲时,来往行坐卧,闻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好华香庄严,周旋游戏时,闻香悉能知。
“如是展转上,乃至于梵世,入禅出禅者,闻香悉能知。
“光音遍净天,乃至于有顶,初生及退没,闻香悉能知。
= 从最初生到天上去,以及到退没——五衰现象发生为止。
“诸比丘众等,于法常精进,若坐若经行,及读诵经法,
“或在林树下,专精而坐禅,持经者闻香,悉知其所在。
“菩萨志坚固,坐禅若读诵,或为人说法,闻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众而说法,闻香悉能知。
= 在十方世界中,无论在那一方的世尊,皆为一切众生所恭敬。
“众生在佛前,闻经皆欢喜,如法而修行,闻香悉能知。
“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舌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舌功德。
“若好若丑,若美不美,及诸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sè) = 不滑溜[unsmooth](味不甘滑[puckeryastringent])
“若以舌根,于大众中有所演说,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快乐。
“又诸天子、天女、释梵诸天,闻是深妙音声,有所演说,言论次第,皆悉来听。
= 凡是这位法师有所演说,所发表的言论,前后连贯,有条不紊,分门别类,不是杂乱无章,所以他们皆来听讲。
“及诸龙、龙女、夜叉、夜叉女、乾闼婆、乾闼婆女、阿修罗、阿修罗女、迦楼罗、迦楼罗女、紧那罗、紧那罗女、摩睺罗伽、摩睺罗伽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眷属,小转轮王、大转轮王、七宝千子、内外眷属,乘其宫殿,俱来听法,以是菩萨善说法故。
(chén) = 男性奴隶[male slave](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minister]/臣服 [submit oneself to the rule ofacknowledge allegiance to])
“婆罗门、居士、国内人民,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又诸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常乐见之。
“是人所在方面,诸佛皆向其处说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 无论在何方,十方诸佛都向他所在的地方说法。
(fāng) = 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parallel boatsparallel](方法[method]/地区;地方[localityplaceregion]/方面[partyside]/fǎng = 通“仿”。模拟[mimicsimulatecopy]/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cubesquare])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dàn) = [eat],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以深净妙声,于大众说法,以诸因缘喻,引导众生心,
= 用种种的因缘和种种譬喻,引导众生发菩提心,成就佛果。
“闻者皆欢喜,设诸上供养。
“诸天龙夜叉,及阿修罗等,皆以恭敬心,而共来听法。
“是说法之人,若欲以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即能至。
= 妙音就能随意而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的耳根。
“大小转轮王,及千子眷属,合掌恭敬心,常来听受法。
“诸天龙夜叉,罗刹毗舍阇,亦以欢喜心,常乐来供养。
 
毗舍阇/毗舍遮<Pisaca>
译为啖精气,食人及五谷精气之恶鬼也。
 
“梵天王魔王,自在大自在,如是诸天众,常来至其所。
“诸佛及弟子,闻其说法音,常念而守护,或时为现身。
 
六欲天/欲天/欲界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kāma-dhātu
一昼夜為人间的
天寿
空居天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Pāpiyas/Pāpman,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一千六百年
16000
乐变化天/化乐天
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
#对笑为淫
#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八百年
8000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Tuita>
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执手为淫
#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四百年
4000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Yaamaah>
译言时分、善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
#勾抱成淫
#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阎摩/夜摩 = Yama,根据吠陀的记载,阎摩是第一个死亡,到达天界乐土的凡人,因此,他成为亡灵的统治者,指引亡者灵魂到达天界。尊称为阎魔罗阇<Yamaraja>。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被认为是掌管地狱刑罚的神明,华人尊称其为阎魔罗阇大王,简称阎罗王、阎王、阎君 。
二百年
2000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忉利天
<Trayastriṃśa>
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善见城/喜见城 = 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
#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 = Śakro devānām indra,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
一百年
1000
四王天/四天王天/护世/护世四王/护世四天王
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五十年
500
 
##身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
“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 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众生,或者生的时候、或者死的时候、或者在天上、或者在地狱,相貌是美的还是丑的,生处是善的还是恶的,统统在清净的体中现出,清清楚楚不会杂乱。
“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 都能在这位法师清净的身上,现出其色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
“又如净明镜,悉见诸色像,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
= 菩萨在清净身中,能看见世界所有的色像。
“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
“三千世界中,一切诸群萌,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
(méng) = 草木的芽[bud](草木发芽[sprout]/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beginning]/通“民”、“氓”。人民[the people])
群萌/群生 = 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
“如是诸色像,皆于身中现。
“诸天等宫殿,乃至于有顶,铁围及弥楼,摩诃弥楼山,
“诸大海水等,皆于身中现。
“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
= 或者单独一人,或者在大众之中,说法教化众生。
“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
 
##意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
“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
= 明白了解这种义理之后,为众生演说妙法,解释妙理,就是一句经文,或是一首偈颂。
(suì) = 岁星。即木星[Jupiter](年的别称[year])
“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
治世(zhì shì) = 和平昌盛之世[times of peace]/ 管理国家,处理国务[conduct state affairs]
(sú) = 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风俗[custom](平凡;普通;一般[mediocreplain]/世俗[mundane])
(zī) = 钱财[moneyfund](资助;供给[provide])
“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
“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
“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wéi) = 思考;思念[think](愿,希望[hope]/用来限定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only])
(chóu) = 计数的用具。(算计[planmap out])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秽浊,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
= 能知上中下的佛法。
“乃至闻一偈,通达无量义,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
“是世界内外,一切诸众生,若天龙及人,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所念若干种,持法华之报,一时皆悉知。
若干(ruò gān) = 比两个多但比许多要少的一个不定数目[several]
“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为众生说法,悉闻能受持。
“思惟无量义,说法亦无量,终始不忘错,以持法华故。
“悉知诸法相,随义识次第,达名字语言,如所知演说。
= 随著经义,便讲次第的法,前后要连贯,有系统有次序,令听者容易明白,通达名字的解释,言语的技巧。
“此人有所说,皆是先佛法,以演此法故,于众无所畏。
“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经,安住希有地,为一切众生,欢喜而爱敬,
“能以千万种,善巧之语言,分别而说法,持法华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