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4日星期五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述说药王、药上二菩萨的往昔事迹,他们为净藏、净眼二王子时,劝父母归依其师云雷音王佛,使他们听讲《法华经》的大善因缘,以显示遇佛、听《法华经》之难得。
 
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hē) = 大言而怒[scold loudly]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
= 在彼佛法中,有位国王,名为妙庄严王。
“其王夫人,名曰净德。
“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达。
“又得菩萨净三昧、日星宿三昧、净光三昧、净色三昧、净照明三昧、长庄严三昧、大威德藏三昧,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宿(sù) = 住宿;过夜[stay overnight](老的,积久的[oldlong-standing]/从前,往日[former]/xiù = 星座的古名。)
 
四无量心/四无量/四梵行/四梵住
#catvāri brahmavihārā
#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平等利一切众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梵住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宗教,婆罗门教相信,保持这四种心态,将可投生梵天,与大梵天同住。释迦牟尼以此来教导弟子,希望弟子都能以这四种心态来修行。
#梵行 = Brahmacaryā,梵者清净之义,断淫欲之法为梵行,即梵天之行法也。修梵行则生梵天/又涅槃名梵,证涅槃之万行,云梵行。(梵天在色界,超出欲界,不受诸欲。遵守五戒、行十善道是梵行的根本。其中,以不淫欲为最重要修行。)
慈无量心/慈心
能与乐之心也。
#意谓对一切众生保持亲切,犹如自己亲人。
悲无量心
能拔苦之心也。
#希望能帮助众生解脱痛苦。
喜无量心
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之心也。
#是一种平静而且快乐的心态。
舍无量心/舍心
如上三心舍之而心不存着也。又怨亲平等,舍怨舍亲也。
#则是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断我见、我所、我执。
 
三十七道品 = 要快速证悟并除灭烦恼,可以整理出三十七类通往涅槃的方法,包括:
四念处
专注于当前的四种目标之一
(1)身身观念处、(2)受受观念处、
(3)心心观念处、(4)法法观念处。
四正勤
正确地勤奋于四个层面
(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
基于四种因素产生禅定、成就神通
(1)欲定断行成就如意足、(2)精进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3)意定断行成就如意足、(4)思惟定断行成就如意足。
五根
如同根生茎叶般能增上其他善法的五个根本
(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
五力
由五根实修而发挥出的具体力量
(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
七觉分
觉悟的七个要素
(1)念觉分、(2)择法觉分、(3)精进觉分、(4)喜觉分、(5)轻安觉分、(6)定觉分、(7)舍觉分。
八圣道分
迈向解脱的正确途径
(1)正见、(2)正志、(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奢摩他
<Śamatha>
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
#心念集中专一,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达到身与心的轻安,以进入定境,发起智慧。
#奢摩他与毗婆舍那是达到解脱的两种修行法门,是修行禅那的两种方法之一。汉传佛教中,将此二者合称为止观。
三摩提
<Samādhi>
旧称三昧、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正受、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精神集中,专注一境而不移动。
#三摩地是广义的泛指一切达到心念不动的境界,而奢摩他专指能够进入禅那的一种修行方法。
禅那
<Dhyāna>
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在佛教经论中,专指四种色界定。修行进入四种禅那的方法,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即止观。
#禅那专指能依之见道证沙门果的色界四种定,而欲界及无色界诸定,不能兼具「断结」及「正观」,一般不称为禅那。
毗婆舍那/毗钵舍那
<Vipaśyanā>
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
#意为以智慧来观察。其理论依据为「四念住」,从「身体」「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个面向,培育持续及稳固的觉知能力,在实际经验(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层面上,体验到「自我」不外是由五个要素(五蕴)所组合而成的现象,其共同特征是快速不断地变化(无常)、不满足的状态(苦)和无法自主(无我)等三相。在佛教的修行系统中,内观是属于三学中最后的「慧学」。
三摩鉢底
<Samāpatti>
禅定之一种。又曰三摩钵提,三摩拔提,三摩跋提。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及愍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
“时净藏、净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愿母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我等亦当侍从亲近、供养、礼拜。
= 我们应当侍从母亲一起去佛所,亲近、供养、礼拜这位佛。
(zhǎo) = 人的指甲、趾甲[nail](鸟兽的脚趾[clawtalon]/抓,搔[clutchgrapscratch])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所以者何?此佛于一切天人众中,说《法华经》,宜应听受。’
(yí) = 合适;适宜[fittingsuitable](适宜的事[matter]/应当<多用于否定式>[should])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罗门法,汝等应往白父,与共俱去。’
“净藏、净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见家。’
“母告子言:‘汝等当忧念汝父,为现神变,若得见者,心必清净,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虚空,高七多罗树,现种种神变,于虚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小复现大,于空中灭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
(yǒng) = 水向上冒[gush](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emergesurgerise]/水奔涌,翻腾[surge])
多罗 = Tala,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
(lǚ) = 践踏[tread on]([shoes])
“现如是等种种神变,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师为是谁?谁之弟子?’
“二子白言:‘大王!彼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今在七宝菩提树下,法座上坐,于一切世间天人众中,广说《法华经》,是我等师,我是弟子。’
“父语子言:‘我今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kān) = 地面高起[mount](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bearendurecan stand]/能够;可以[canmay])
(rèn) = 挑担;荷;肩负[carry on a shoulder polecarry](堪;承当;禁受[bear]/任用,委派人员担任职务[assign sb. to a post])
“‘我等为父已作佛事,愿母见听,于彼佛所,出家修道。’
(jiàn) =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看见,看到[seecatch sight of](看法,见解[opinion]/“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appear]/现在[now])
(tīng) = 用耳朵感受声音[listenhear](接受,听信,接纳[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
“尔时,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门,诸佛甚难值,我等随佛学。
“如优昙钵罗,值佛复难是,脱诸难亦难,愿听我出家。”
= 脱诸难亦难,谓解脱八难,既生人道,复得遇佛甚难也。
优昙钵/优昙钵罗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
“‘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愿时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亲近供养。
“‘所以者何?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
“‘所以者何?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华经》。
后宫(hòu gōng) = 君主时代嫔妃住的宫室[imperial harem]/借指嫔妃[the concubines of a monarch]
“净眼菩萨,于法华三昧久已通达。
“净藏菩萨,已于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欲令一切众生离诸恶趣故。
“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诸佛秘密之藏。
“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于是妙庄严王与群臣眷属俱,净德夫人与后宫婇女眷属俱,其王二子与四万二千人俱,一时共诣佛所。
“到已,头面礼足,绕佛三匝,却住一面。
 
“尔时,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王大欢悦。
(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佛陀说法教化的四种次第。后「示教照喜」乃借指讲说佛法之义。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等。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以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解颈真珠璎珞,价值百千,以散佛上,于虚空中,化成四柱宝台。
(jǐng) = 颈项[neck]
璎珞(yīng luò) = Keyūra,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
(zhù) = 屋柱[postpillarcolumn](支撑。通“拄”[support])
“台中有大宝床,敷百千万天衣,其上有佛,结跏趺坐,放大光明。
“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严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duān) = 站得直[straight](端正。引申为正直[uprightproper]/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end]/事由;原委[cause])
(shū) = 斩首,断其首身而死[behead](异;不同[different]/特别,独特[special])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四众言:‘汝等见是妙庄严王,于我前合掌立不?
“‘此王于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习,助佛道法,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国名大光,劫名大高王。
“‘其娑罗树王佛,有无量菩萨众,及无量声闻,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于佛法中出家修道。
(fù) = 从人,从寸。从“寸”,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意思是:以手持物交付给别人。给予[hand over toturn over to](支付[expendpay]/托付。委托他人照料或管理[entrust])
“王出家已,于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妙法华经》。
“过是已后,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即升虚空,高七多罗树,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令得安住于佛法中,得见世尊。
“‘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 他们为发起我宿世的善根,为饶益我的缘故,才来生在我的家中。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妙庄严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能遇善知识者,皆由曾种善根,能种善根者即可遇善知识,二者互为因缘。
“‘大王,汝见此二子不?
“‘此二子已曾供养六十五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亲近恭敬,于诸佛所受持《法华经》,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顶上肉髻光明显照,其眼长广而绀青色,眉间毫相白如珂月,齿白齐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频婆果。’
(jì) = 从髟,表示与毛发有关。发髻[wispy bunhair worn in a bun or coil](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
(gàn) =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dark purple]
(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kē) = 似玉的美石。白玛瑙[a jade-like stone]
(chún) = 嘴唇[lip]
频婆 = Bimba/Bimbaja,意译相思树。其果实为鲜红色,称为频婆果、频婆罗果,以之为赤色之譬喻。
“尔时,妙庄严王,赞叹佛如是等无量百千万亿功德已,于如来前,一心合掌,复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诫所行,安隐快善。
(jiè) = 告诫,警告[warn](警诫[warning])
(yǐn) = 藏匿;隐蔽[hidescreenshieldvover](用同“稳”。安稳;稳定[steadysedatestable])
“‘我从今日,不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憍慢、瞋恚诸恶之心。’
(jiāo) = 古同骄傲的“骄”[arrogantself-importantproudhaughty](恃自己之盛事而心高傲。)
“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妙庄严王岂异人乎?今华德菩萨是。
“其净德夫人,今佛前光照庄严相菩萨是,哀愍妙庄严王及诸眷属故,于彼中生。
“其二子者,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
“是药王、药上菩萨,成就如此诸大功德,已于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植众德本,成就不可思议诸善功德。
“若有人识是二菩萨名字者,一切世间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药王菩萨
后号净眼如来,与人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的菩萨,乃二十五大菩萨之一。
药上菩萨
号净藏如来,原为药王菩萨之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