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门
= 谓如来于久远往昔即已成道(久远实成之本佛),以显示佛陀之本地、根源、本体说,故谓实体。
##后十四品《以如来寿量品为主,开伽耶始成佛之近迹,显久远成佛之本,即开迹显本。》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 六万恒沙菩萨及其眷属从地涌出,大众疑惑,不知此等恒河沙数菩萨为谁之弟子?从何处而来?此为佛开显“久远实成”佛果的序曲。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 从十方其他国土来了很多大菩萨,其数量已经超过八个恒河沙数之多。请世尊听我们发愿。
若(ruò) = 顺从[be obedient to]。(如此,这样[such]/或;或者[or]/约计/你 <们>;你<们>的[you;your]。)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
“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 他们皆已住在娑婆世界的下边,此界虚空的地方。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
发(fā) = 放箭[shoot an
arrow]。(显现;显露[appear;show;become visible]。)
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
唱(chàng) = 领唱[precent]。(倡导;发起。后作“倡”[promote]。)
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
= 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
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
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况复单己,乐远离行。
= 有的菩萨发愿不收弟子,自己单独到深山穹谷中修行,离开喧闹之世间。
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 然亦不可以数计,总言涌出菩萨之多。
比(bǐ) = 并列;并排[be nextor near to] 。(比喻,比方[metaphor]/等同[be equal to]/比较;考校,核对[compare;contrast]。)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
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 又到从十方来的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前,向他们顶礼。这些诸菩萨顶礼赞叹之后,退立在一面,专一其心瞻仰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目不暂舍。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
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
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谓(wèi) = 告诉[tell]。(说[say]/认为,以为[think]/意料[expect]/通“为”。相当于“是”[be]。)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
= 在无量百千万亿大菩萨之中,有四位大导师。
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
“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供养尊重,种诸善根。
“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
“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 我们所有的菩萨,也能随喜这种功德,也愿意依佛所教化来修行。
问(wèn) = 问,询问[ask
about]。(通“闻”。)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
“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
= 这些无量的大菩萨,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他们聚集于法会,究竟有什么因缘呢?他们皆现巨身,定有大神通力。他们的智慧,乃是不可思议。
叵(pǒ) = “可”字的反写。不可[impossible]。
“其志念坚固,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
“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
= 这些大菩萨大法师,同时一起来到佛前,供养于佛。
“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
= 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比五万恒河沙数多一点的眷属。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比五万恒河沙数少一点的眷属。
“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
= 或者半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三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四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亿万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
“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
= 乃至半亿的眷属,或多一点,或者少一点,没有一定的数量。
“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
“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
“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
筹(chóu) = 计数的用具。(算计[plan;map
out]。)
“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
“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震裂,皆从中涌出。
“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
“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
“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无量德世尊,唯愿决众疑。”
= 愿您为大众解决这个疑问。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
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以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 各位善男子!不要著急,再等一会儿,有位大菩萨,他的名字叫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已经给他授记别号,当来下生为弥勒尊佛。他已经向佛请问这件事,释迦牟尼佛即时要答覆弥勒菩萨所问的问题。你们静一静,即刻就能明白这种因缘。
弥勒菩萨/弥勒/梅呾利耶/阿逸多菩萨
|
Maitreya,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光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惟日杂难经》记载了阿罗汉遇到世友菩萨问难时,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亲自向弥勒求教的传说。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习瑜伽行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称为瑜伽行派,他们尊奉弥勒为祖师。在无着、世亲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为瑜伽行唯识学派,并流传着无着入定上升兜率内院聆听弥勒教诲、回来弘扬《瑜伽师地论》的传说。)
|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
“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铠(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奋(fèn) = 鸟类振羽展翅[<said of a bird>to take wing]。(鼓起劲来,振作[raise;exert oneself;act vigorously]/奋力;施展;发挥[dash ahead;put to good use]/挥动;举起;舞动[wield]。)
迅(xùn) = 快[quick]。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议。
“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
忍善 = 忍耐而为善事也。
“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
“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
“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
“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依止 = 依赖止住有力有德之处,而不离也。
二十五有/三界二十五有 = 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
|
||
欲界十四有
|
四恶趣
|
地狱有
|
畜生有
|
||
饿鬼有
|
||
阿修罗有
|
||
人之四洲
|
弗婆提有
|
|
瞿耶尼有
|
||
郁单越有
|
||
阎浮提有
|
||
六欲天
|
四天处有
|
|
三十三天处有
|
||
炎摩天有
|
||
兜率天有
|
||
化乐天有
|
||
他化自在天有
|
||
色界七有
|
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
|
初禅有
|
大梵天有
|
||
二禅有
|
||
三禅有
|
||
四禅有
|
||
无想有
|
||
五净居天有
|
||
无色界四有
|
四空处
|
空处有
|
识处有
|
||
不用处有
|
||
非想非非想处有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常行头陀事,志乐于静处,
“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
愦(kuì) = 闷,烦乱[worry;vex]/昏乱,神志不清[befuddle]。
闹(nào) = 嘈杂,喧扰[noisy]。(争吵[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
“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
“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
“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头陀法 = 是比丘日常之修行方法,北方有十二条,南方有十三条。南方所多者为第四条次第乞食。
|
|
一
|
粪扫衣者
|
二
|
但三衣者
|
三
|
常乞食者
|
四
|
次第乞食者
|
五
|
一坐食者
|
六
|
钵食者
|
七
|
午后不食者(持午者)
|
八
|
住阿练若处,林住者
|
九
|
树下坐行者
|
十
|
露地住者
|
十一
|
冢间住者
|
十二
|
随所住、随处住者
|
十三
|
常坐不卧者
|
菩提伽耶
<Buddha-gayā>
|
释迦牟尼成道处。
#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Temple。
#释迦牟尼当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之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后,突然得以觉悟,找到了解脱之道。然后在附近继续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他就开始传道了。
|
鹿野苑
<Saraṅga-nāthá>
|
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处。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是为佛教僧宝成就,佛、法、僧三宝至此圆满集结成就。
#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等。
#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纳西以北约10公里处,旧称伽尸国,近世称为贝那拉斯(Benares),即今之瓦拉那西/波罗奈/波罗柰/波罗捺/波罗奈斯(Varanasi)。在这里释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
|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
始(shǐ) = 开头,开始。与“终”相对[begin;start]。(刚刚;才[just,only
then]/仅仅,只[only]。)
“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
“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
“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育(yù) = 生孩子[give birth
to]。(抚养;教育[raise;bring up;foster]。)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
次第(cì dì)
= 次序[order;sequence]/排场,有气派[a show of extravagance]/情形;景况[condition]/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one after another]。
巧(qiǎo) = “工”有精密、灵巧义。技艺高明、精巧[skillful;ingenious]。(机巧[adroit;ingenious]/巧妙;精妙[artistic;smart;adept]。)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现在世尊才说证得佛道的时候,初令这些菩萨发菩提心,教化指示、引导他们,令他们皆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道迈进,直达无上正觉的果位。
“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破法 = 以邪见破斥如来之正法也。
“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树,尔来尚未久。
“此诸佛子等,其数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于神通力,
“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从地而涌出,
“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
“是事难思议,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愿为除众疑,如实分别说。
“譬如少壮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岁子,发白而面皱,
皱(zhòu) = 皮肤因松弛而起的纹路[wrinkle]。
“是等我所生,子亦说是父,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得道来甚近。
“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
“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
“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愿今为解说,
即(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
“是无量菩萨,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