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7日星期五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见宝塔品第十一
= 多宝佛塔从地涌出,证明释尊所说真实不虚。释迦如来以神力,三变净土,分身诸佛咸集,开多宝佛塔。多宝如来,分半座与释尊同座。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
由旬/俞旬/由延 = Yojana,为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yǒng) = 水向上冒[gush](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emergesurgerise]/水奔涌,翻腾[surge])
(jiào) =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fetters](订正,改正<文字中的错误>[proofread]/考核,考察[examinecheck]/较量[contest]/装饰[decorate])
五千栏楯,龛室千万,无数幢幡以为严饰,垂宝璎珞,宝铃万亿而悬其上。
(lán) = 栏杆。由扶手和支柱构成的栅杆护围[railing]
(shūn) = 栏杆的横木[rail](dùn = 引申义:通“盾”。盾牌[shield])
栏楯(lán shǔn) = 栏杆。纵为栏,横曰楯[balustraderailing]
(kān) = 龙的样子[dragons shape](小窟或小屋[small cavehouselet]/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niche])
四面皆出多摩罗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
多摩罗跋 = Tamala-pattra,香草名。
其诸幡盖,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高至四天王宫。
(fān) = 擦拭写字板的布[rag](ketu/dhvaja/pataka,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pennantlongnarrow flag]/直幅而下的旗。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之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在经典中多用为降魔的象征。)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罗华,供养宝塔,余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千万亿众,以一切华香、璎珞、幡盖、伎乐供养宝塔,恭敬尊重赞叹。
 
六欲天/欲天/欲界天
#有淫欲、饮食和睡眠。
#kāma-dhātu
一昼夜為人间的
天寿
空居天
他化自在天/自在天
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
#波旬/魔波旬/天魔波旬/魔王/第六天魔王 = 天魔之总名。常为佛道障碍。
#相视成淫
#形合心超<了然超越>
一千六百年
16000
乐变化天/化乐天
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
#对笑为淫
#交中无味<行事无味>
八百年
8000
兜率天/都率天/兜率陀/睹史多天/知足天
<Tuita>
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执手为淫
#境迫不违<行事有味>
四百年
4000
夜摩天/劫波罗天/炎摩天/焰摩天/须夜摩
<Yaamaah>
译言时分、善分。彼天中时时唱快哉,故名。
#勾抱成淫
#遇境方动<有交而暂>
#阎摩/夜摩 = Yama,根据吠陀的记载,阎摩是第一个死亡,到达天界乐土的凡人,因此,他成为亡灵的统治者,指引亡者灵魂到达天界。尊称为阎魔罗阇<Yamaraja>。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被认为是掌管地狱刑罚的神明,华人尊称其为阎魔罗阇大王,简称阎罗王、阎王、阎君 。
二百年
2000
地居天
#其淫事与人间界无异
忉利天
<Trayastriṃśa>
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
#须弥山顶
#善见城/喜见城 = 帝释天之宫城也。在须弥山之绝顶。
#内动亦微<有交而微>
#帝释天/天帝释/帝释/释迦提桓因陀罗/释提桓因 = Śakro devānām indra,在梵语中,释迦(Śakra),意思是能够、有能力,佛教相传这是他的姓。提婆(deva),是天人、神明的意思。而因罗陀(Indra),是王者、征服者、最胜者的意思。名称意为「能够为天界诸神的主宰者」。按其原文,原应翻译为释天帝,但在汉译时,为顺从汉语语顺,将梵语顺序反转,称其为帝释天,又称帝释、释天、天帝。
一百年
1000
四王天/四天王天/护世/护世四王/护世四天王
有东方持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
#须弥山腰
#且止外动<有交而正>
五十年
500
 
天华
#天上之妙华。又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曰天华。
优钵罗华/忧钵罗华<Utpala>
译曰青莲花。
波头摩华/钵特摩华/钵头摩华/钵昙摩华<Padma>
译曰赤莲花、红莲花。
拘物头华<Kumuda>
译曰黄莲花。
分陀利华<Pundarika>
译曰白莲花。
瞻卜迦华<Campaka>
译曰金色花树、黄花树。
阿提目多伽华<Atimuktaka>
草名。译曰善思夷华,苣胜子,龙舐华。草形如大麻,赤华青叶,子可作油。亦能为香。
婆利师迦华<Vārsika>
花名。意译作雨时生、雨时、夏生、夏至、雨。
苏摩那华<Sumana>
意译悦意花、好意花、好喜花、善摄意花、称意花。
曼陀罗华<Mandarava>
四种天花
译曰圆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白莲花。
#此云适意,色香美妙,适悦人意。又云白华,清白洁净,世所未有,此即天华。
摩诃曼陀罗华<Mahamandarava>
其花大者,称为摩诃曼陀罗华。
#大白莲花。
曼殊沙华<Manjusaka>
译曰赤团花、蓝花、柔软花。
#赤莲花。
摩诃曼殊沙华<Mahamanjusaka>
#大赤莲花。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
“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住在空中,又闻塔中所出音声,皆得法喜,怪未曾有,从座而起,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尔时,有菩萨摩诃萨,名大乐说,知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宝塔从地涌出,又于其中发是音声?”
= 又从宝塔中发出大音声,这是什么道理?
 
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
= 如来全身,指佛法身。
(wǎng) = 去,到…去[depart <headleavestart> forgo to somewhere](昔时;过去[the past])
“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彼佛成道已,临灭度时,于天人大众中,告诸比丘:‘我灭度后,欲供养我全身者,应起一大塔。’
“其佛以神通愿力,十方世界,在在处处,若有说《法华经》者,彼之宝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于塔中,赞言:‘善哉!善哉!’
“大乐说!今多宝如来塔,闻说《法华经》故,从地涌出,赞言:‘善哉!善哉!’”
= 大乐说!现在多宝如来的宝塔,为听法华经的缘故,所以从地涌出,发大音声来赞叹:‘真好啊!真好啊!’
 
是时,大乐说菩萨以如来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愿欲见此佛身。”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是多宝佛有深重愿:‘若我宝塔,为听《法华经》故,出于诸佛前时,其有欲以我身示四众者,彼佛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尽还集一处,然后我身乃出现耳。’
= 若有想见我全身的四众,必须请这位说法华经的佛,把他在十方说法所有的分身佛,统统集合在一处(这是一本散为万殊,万殊仍归一本的境界)。等待这位佛的分身诸佛,聚集在一起的时候,然后我的全身才能出现于四众的面前。
“大乐说!我分身诸佛,在于十方世界说法者,今应当集。”
 
大乐说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愿欲见世尊分身诸佛,礼拜供养。”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即见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
彼诸国土,皆以玻璃为地,宝树、宝衣以为庄严,无数千万亿菩萨,充满其中,遍张宝幔,宝网罗上。
(háo) = 长而尖的毛[finelong hair](比喻极细小的东西,细微[whit]/长度单位,等于千分之一寸或1/30毫米。)
(màn) = 帐幕,帐幔[curtainscreentent]
(luó) = 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clapnet](经过筛具或滤网、有网眼的织物筛下来[sift]/收罗;招集,收集[collectgather together]/排列;广布[displayspread out])
彼国诸佛,以大妙音而说诸法,及见无量千万亿菩萨,遍满诸国,为众说法。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善男子!我今应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所,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琉璃为地,宝树庄严,黄金为绳以界八道,无诸聚落、村营、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薮,烧大宝香,曼陀罗华遍布其地,以宝网幔罗覆其上,悬诸宝铃。
(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
(sǒu) = 湖泽的通称。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
(xuán) = 吊挂[hangsuspend](公布[publish]/牵挂;挂念[feel anxiousworry about]/<数量、质量、规模或力量上>相差较大的[be far apart]/形容高耸,陡峭[steep])
唯留此会众,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 只有留下住在法华会上的大众。其余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统统都移到其他国土去。
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宝树下。
一一宝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
诸宝树下,皆有师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
尔时,诸佛各于此座,结跏趺坐,如是展转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而于释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犹故未尽。
= 辗转一排一排的坐,已经遍满三千大千世界。可是在东方所分身的化佛,尚有未能入座,何况其他九方的诸佛呢?
 
时释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诸佛故,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 为容纳其余八方分身化佛,皆有座位的缘故。乃运用大神通之力,将八方各变为二百万亿那由他那样多的国土。
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严饰,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种种诸宝以为庄校,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 将所变的国土,统统成为一佛国土。
目真邻陀山/目支邻陀山/目邻山 = Mucilinda,龙王名。取所住之龙王以名山也。
须弥山/须弥 = Sumeru,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古印度神话中位于四个世界: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洲、北俱芦洲中心的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位于小世界的中央。
 
五轮
依俱舍等之说。轮者以此四层各为周圆之形故也。世界之成立为五轮。
密教之通称,地水火风空之五大为五轮。此五大,法性之德具足圆满,故云轮。世界为此五轮所成。
九山八海 = 大铁围山,七重金山,须弥山;大咸水海,七重香水海。
#大铁围山 = 围绕一世界之铁山云铁围山,有大小之分。围绕大千世界者,云大铁围山。
地轮
地轮
金刚轮
水轮
水轮
火轮
风轮
风轮
空轮
空轮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三洲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佛所分之身,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中诸佛,各各说法,来集于此。
如是次第十方诸佛,皆悉来集,坐于八方。
尔时,一一方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皆遣侍者问讯释迦牟尼佛,各赍宝华满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诣耆阇崛山,释迦牟尼佛所,如我辞曰:‘少病少恼,气力安乐,及菩萨、声闻众,悉安隐不?’
(xùn) = 询问;请教[question](消息;音信[newsmessage])
问讯 = 合掌而口问安否也。但敬揖以表问安否之心亦云问讯。(若言是否少恼少患,称为问讯身;若言安乐否,称为问讯心。至后世的问讯,仅为合掌低头。)
(jī) = 拿东西给人,送给[give](携带;持[bringhold])
(jū) = 两手相合捧物[hold in both hands]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而作是言:‘彼某甲佛,与欲开此宝塔。’”
= 诸佛又嘱咐侍者说:“将此宝华散开,供养释迦牟尼佛。然后对佛说:某某佛为想打开多宝如来的宝塔,瞻仰多宝如来的德相。’”
(yǔ) = 赐予,施予,给予[give grantoffer](跟;和;及[withto]/yù = 参与[take part in])
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 不但一位佛派遣侍者问讯于佛,供养于佛,十方诸佛,都是这样问讯和供养。
 
尔时,释迦牟尼佛,见所分身佛悉已来集,各各坐于师子之座,皆闻诸佛,与欲同开宝塔。
即从座起,住虚空中,一切四众起立合掌,一心观佛。
于是释迦牟尼佛,以右指开七宝塔户,出大音声,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hù) = 单扇门[door]
(yào) = 门直闩。上穿横闩下插地上的直木[vertical bar](指锁[lock]/钥匙,开锁的工具[key])
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
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
尔时四众等,见过去无量千万亿劫灭度佛说如是言,叹未曾有,以天宝华,聚散多宝佛,及释迦牟尼佛上。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可就此座。”
(jiù) = 到高处去住。(靠近;走近;趋向[come close tomove towards]/完成;成功[accomplish]/担任;开始从事[assume the office of]/登上;开始,启[ascendstart])
即时释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结跏趺坐。
尔时,大众见二如来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远,唯愿如来以神通力,令我等辈俱处虚空。”
= 二位佛坐在又高又远的宝塔中,令我们看不清楚,听不清楚。惟愿如来慈悲,用大神通之力,将我们在法会中的大众,都接到虚空中,瞻仰如来,礼拜如来,比较方便。
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
“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zhǔ) = 嘱托,叮嘱[enjoin](说话内容[word])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
= 圣主世尊、指多宝如来。
“诸人云何,不勤为法?
“此佛灭度,无央数劫,处处听法,以难遇故。
= 多宝如来自从灭度以来,经过无央数大劫的时间,到处去听妙法莲华经,凡有讲妙法处,一定前来参加做证。
(yāng) = 从大,在冂之内。上像物体<>,一个人<>站在它的当中。中心[centre](尽,完了[end])
“彼佛本愿:我灭度后,在在所往,常为听法。
“又我分身,无量诸佛,如恒沙等,来欲听法。
= 释迦牟尼佛又说:我分身无量诸佛,好像恒河沙数那样之多,都来到此处听法华经。
“及见灭度,多宝如来,各舍妙土,及弟子众,
= 他们又想见已经灭度无量劫的多宝如来。
“天人龙神,诸供养事,令法久住,故来至此。
“为坐诸佛,以神通力,移无量众,令国清净。
“诸佛各各,诣宝树下,如清净池,莲华庄严。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其宝树下,诸师子座,佛坐其上,光明严饰,
“如夜暗中,燃大炬火。
(jù) = 火把[torch](火烧;放火[burn])
“身出妙香,遍十方国,众生蒙薰,喜不自胜,
“譬如大风,吹小树枝。
“以是方便,令法久住,告诸大众:‘我灭度后,
“‘谁能护持,读说斯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 现在应当在多宝如来座前和分身诸佛座前,自动发誓言。
“其多宝佛,虽久灭度,以大誓愿,而师子吼。
= 这位多宝如来,虽然久已灭度,可是仍以他的大誓愿,在宝塔中作大师子吼。
“多宝如来,及与我身,所集化佛,当知此意。
“诸佛子等,谁能护法,当发大愿,令得久住。
“其有能护,此经法者,则为供养,我及多宝。
“此多宝佛,处于宝塔,常游十方,为是经故,
“亦复供养,诸来化佛,庄严光饰,诸世界者。
= 你们若能发心供养妙法莲华经,就等于供养我所分身的诸化佛。庄严一切国土,光饰一切世界。
“若说此经,则为见我,多宝如来,及诸化佛。
“诸善男子,各谛思惟,此为难事,宜发大愿,
“诸余经典,数如恒沙,虽说此等,未足为难。
= 除了妙法莲华经典之外,尚有很多的经典,其数量如同恒河沙那样之多。虽然说这样多的经典,但是也不算是一件太难的事。
“若接须弥,掷置他方,无数佛土,亦未为难。
(zhì) = 扔,抛[throw]
“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
= 假使用足趾的力量,移动大千世界,把整个世界都抛到他方国土去,这也不算是难事。
“若立有顶,为众演说,无量余经,亦未为难。
= 假设站立在有顶天,为众生演说无量诸经,也不是难事。有顶、为大千界之最高处,即色究竟天。
“若佛灭后,于恶世中,能说此经,是则为难。
“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
= 假使有个人,他神通广大,手拿虚空,到处游行,也不是难事。
“于我灭后,若自书持,若使人书,是则为难。
(shū) = 书写,记录,记载[writetake notes](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book])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为难。
= 假使有人,将整个大地放在脚指甲上,可以上升到大梵天,也不是难事。
“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
(zàn) = 从日,与时间有关。时间短[temporarytransientof short duration](暂时[temporarily])
“假使劫烧,担负干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
= 假使在劫火燃烧的时候,有人背著干草,入于劫火中,而不被劫火所烧,这也不是难事。
“我灭度后,若持此经,为一人说,是则为难。
“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
“令诸听者,得六神通,虽能如是,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听受此经,问其义趣,是则为难。
“若人说法,令千万亿,无量无数,恒沙众生,
“得阿罗汉,具六神通,虽有是益,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若能奉持,如斯经典,是则为难。
“我为佛道,于无量土,从始至今,广说诸经,
“而于其中,此经第一,若有能持,则持佛身。
= 假使有人能受持此经,就是持诸佛的真身。佛的真身,就在妙法莲华经之中。所谓‘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
“诸善男子,于我灭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
“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
“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则勇猛,是则精进,
“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
“能于来世,读持此经,是真佛子,住淳善地。
(chún) = 浇灌。(敦厚;质朴;朴实[honestpuresimple]/味道浓厚的。一说通“醇”[strong])
“佛灭度后,能解其义,是诸天人,世间之眼。
“于恐畏世,能须臾说,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色界/四禅天/四静虑天/梵世界/梵世天
#无淫欲、饮食和睡眠;禅悦为食、为息。
#rūpa-dhātu
天寿
四禅九天
<舍念清净地>
#无三灾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Akaniṣṭha
五净居天/五不还天/五阿那含天
#三果阿那含寄居之处
#Śuddhāvāsa
梵名阿迦尼吒天。為色界天之最頂,故名色究竟。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16000大劫
善现天
善妙之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8000大劫
善见天
定力胜而见清彻,故曰善见。
4000大劫
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2000大劫
无烦天
#苦乐两灭,斗心不交。
1000大劫
无想天
无想有情之天处也。
#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500大劫
广果天
#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500大劫
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250大劫
福生天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
125大劫
三禅三天
<离喜妙乐地>
#风灾
遍净天
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身、心、世界,通成虚寂。
64大劫
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身、心,内外安乐。
32大劫
少净天
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第三禅天之中,此天最少,故名少净。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
#但乐内心
16大劫
二禅三天
<定生喜乐地>
#风、水灾
极光净天/光音天
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
8大劫
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
4大劫
少光天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2大劫
初禅三天
<离生喜乐地>
#风、水、火灾
大梵天/大梵天王/大梵王/梵王/尸弃
#Brahmā/Mahābrahmā
梵者清净之义,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大梵为君>
#双摄身心
3中劫
梵辅天
梵辅为臣<大梵天之辅相也>
#单执心,由心现而行德。
2中劫
梵众天
梵众为民<犹如国土之庶民>
#单执身,由执身而摄心。
 1中劫
 
十二部经/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
#十二部经 = 一切经分为十二种类之名。
1
长行/契经//修多罗/素怛缆
<sūtra>
如《四阿含》、诸大乘经、戒经以及三藏外的一切经典,皆名契经。但此处所说的契经,是单指经中直说法义的长行经文,故又称长行经。
2
重颂/应颂/祇夜/复颂
<geya>
颂有一定的字句,四、五、七字一句,三、四、五、六为一颂不定。凡经中偈颂,以偈颂体裁重颂前经长行经文之义,此类颂经,名“重颂经”。
3
孤起/讽诵/伽陀/单颂
<gāthā>
不依长行,直以偈颂显示诸法的经,如《法句经》等,名“讽诵经”。
4
因缘/尼陀那
<nidāna>
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故名“因缘经”。
5
本事/伊帝目多伽
<itivttaka>
经中讲弟子菩萨声闻等过去世行业事历之经文,及教令精进求道解脱因缘之处,即名“本事经”。
6
本生/阇陀伽
<jātaka>
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
7
未曾有/阿浮陀达摩
<adbhutadharma>
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8
譬喻/阿波陀那
<avadāna>
凡经律中所说譬喻,以譬喻显示法义之处,故名“譬喻经”。
9
论议/优波提舍/优婆提舍
<upadeśa>
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10
无问自说/优陀那
<udāna>
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11
方广/毗佛略/方等
<vaipulya>
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12
授记/记别/和伽罗那
<vyākaraa>
凡经中佛于菩萨授当来必当成佛之记,于缘觉后世当得道,于声闻人今后世得道,记余六道众生后世所受果报之处,即名“授记经”。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头陀法 = 是比丘日常之修行方法,北方有十二条,南方有十三条。南方所多者为第四条次第乞食。
粪扫衣者
但三衣者
常乞食者
次第乞食者
一坐食者
钵食者
午后不食者(持午者)
住阿练若处,林住者
树下坐行者
露地住者
十一
冢间住者
十二
随所住、随处住者
十三
常坐不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