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5日星期三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化城喻品第七
= 先说大通智胜佛时十六王子听讲《法华经》而转为菩萨沙弥,后乃成佛。次说“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为入佛智慧、最终成佛。
 
#法华七喻之化城喻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
阿僧祇(sēng qí) = Asamkhya,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
“其国名好成,劫名大相。
“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
(mò) = 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Chinese inksumi]
“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
 
“不也,世尊。”
 
“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mǒ) = 涂抹,涂敷;搽[applysmearput on](涂掉,抹去[eraseblot outcross out]/mā = 揩;擦[wipe])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 观如是久远劫来犹如今日,并不长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尽此诸地种,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乃下一尘点,如是展转点,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点与不点等,复尽抹为尘,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其劫复过是,彼佛灭度来,如是无量劫。
“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
= 佛具足圆融无碍的智慧,悉知大通智胜佛以及声闻菩萨已灭度,如见到他们现在正灭度一样。
“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
(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
“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
由旬/俞旬/由延 = Yojana,为印度计里程之数目,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dāng) = 两块田相当、相等[equalbe equal to]([when]/应当[ought])
“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
(shì) = 往,到[go](符合,适合[fitsuit]/刚刚;方才[just now])
(miàn) = 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脸[face](外表;表面[surfacetopface]/部位;方面[sideaspect]/朝向;面对;面向[face a certain direction])
“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
= 一阵阵的香风把萎谢的花朵吹去,新的天华又缤纷而下。
(wěi) = <植物>枯槁、凋谢[witherwilt](衰落;衰弱[declineweaken])
“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
“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
“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
“诸母涕泣而随送之。
(tì) = 眼泪[tears](鼻涕[snivel]/流泪;哭泣[shed tears])
(qì) = 无声或低声地哭[weepsob]([cryweep]/眼泪[tear])
“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zǔ) = 祖庙[ancestral temple of a ruling house](祖父[grandfather])
“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劫,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善哉吉无上,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
“‘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乱,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
(dàn) = 安然[safelystable](恬静;清静[tranquilquiet])
“‘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盲瞑无导师,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
(míng) = 闭上眼睛[close the eyes in death](昏暗[duskdark])
“‘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
“‘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jī) = 象树木曲头止住不上长的样子,从尤,旨声。停留;阻滞[delaydetain](qǐ = 叩头至地[kotow])
南无 = amō,梵语。意译为“礼敬”、“皈依”、“归命”、“合一”之意。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
 
“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得无上智慧,愿为世间说。
世雄 = 佛之异名。佛于世间最为雄猛,断尽一切之烦恼。
(lún) = 辈,类[kind](类比,匹敌[analogizebe equal in forcebe well-matched])
“‘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众生亦复然。
= 若我等皆成佛道,一切六道众生悉皆如是。
“‘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
“‘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世尊悉知已,当转无上轮。’”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
六种震动 = 动、起、涌,此三属形;震、吼、击,此三属声。
“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
(yōu) = 遮蔽[conceal](昏暗;阴暗[dusky])
“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
“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
“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东方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
“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
“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
(gé) = 衣襟/衣服当胸前的部分[one or two pieces waking up the front of a Chinese jacket]
“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
= 所散下来的华犹如须弥山的数量那么多,又用天华来供养佛的菩提树。
“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
“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sòng) = 容貌,仪容[looks] (文体之一,指以颂扬为目的的诗文[eulogyode]/歌颂[eulogizeextollaudpraise])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
“‘天人之大师,哀愍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
“‘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
“‘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今以奉世尊,唯愿哀纳受。’
(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
 
‘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
 
“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唯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东南方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
(yào) = 日光[sunlight](照耀[shine])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yì) = 商议,讨论[discussexchange views ontalk over](意见、看法、判断或评价[opinionview])
“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
“‘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tuī) = 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push](寻求;探索[seek]/推测;推断[infer])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
“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
“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哀愍众生者,我等今敬礼。
圣主 = 佛为诸圣中之上首,故称圣主。
迦陵/迦陵频伽 = Kalavika,鸟名。译曰好声,和雅。
“‘世尊甚希有,久远乃一现,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
= 依我们所知道,在一百八十劫中,都没有佛出现于世。
“‘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
“‘世间所归趣,救护于一切,为众生之父,哀愍饶益者。
“‘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
 
‘唯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
 
“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
“‘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 能修忍辱、持五戒修十善的人则日日增加。
(yì) = “溢”的本字。水漫出[overflow](在某些方面增加<如体积、数量、程度等>[increase]/扩大,加大[expand]/有益, 有利[beneficial])
增益(zēng yì) = 增进收获、收益[increase]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南方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
“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曜,此非无因缘,是相宜求之。
“‘过于百千劫,未曾见是相,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
“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
“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
= 我们经过一百三十个大劫,如今才遇见佛。
“‘诸饥渴众生,以法雨充满,昔所未曾见,无量智慧者,
“‘如优昙钵华,今日乃值遇。
优昙钵 = udumbara,意为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佛教经文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开花被当作吉祥的征兆,代表圣人转轮法王<金轮王>出世,三千年才开一次花,开后随即凋谢。
“‘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世尊大慈悲,唯愿垂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
 
“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唯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
(luó) = 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spiral shellsnail](螺髻的简称[spiral-shaped coil])
“‘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 此省叙各方,谓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下方。此六方之因光惊问,寻光诣佛,请转法轮,均各相同。
 
##上方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
“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尸弃 = Śikhin,大梵天王之名。译曰顶髻或火,以入火光定而断欲惑也,又以此天为劫末大火灾之顶上也。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
“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
“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
“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
= 我们感觉十分的幸运,能遇见诸佛。
(miǎn) = 力所不及而强作[force sb. to do sth.](尽力,用尽所有力量 [make great effortsdo all one can]/勉励,鼓励[encourageexhort])
“‘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
(méng) = 草木的芽[bud](草木发芽[sprout]/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开端[beginning]/通“民”、“氓”。人民[the people])
“‘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
= 在往昔经过了无量无边的大劫,未曾有佛出现于世,白白的空过去了。
“‘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冥,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
“‘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
“‘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
= 因此我们体衰力倦,智慧也都一天比一天减少。
“‘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
(yí) = 容止仪表[appearancebearing](法度;礼法[lawmoral standard]/礼仪。仪式;礼节[ceremonyriteetiquette])
(zé) = 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准则,法则[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
“‘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
“‘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及余一切众,喜叹未曾有。
“‘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今以奉世尊,唯垂哀纳受。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
 
“‘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
 
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
“‘唯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无量劫习法。’
 
##大通智胜佛转法轮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
 
三转十二行 = 佛成道后,在鹿野苑对声闻乘人说苦、集、灭、道之四圣谛,有示、劝、证之三转。
示转
佛对利根者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使其一闻即悟。
劝转
佛对中根者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使其信受奉行。
证转
佛恐钝根人,仍不能信解,于是便引己为证,以明非虚,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使其破除疑虑。
 
“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
= 无论是沙门、婆罗门(译为净行)、天众、魔众、大梵天王,甚至于一切天魔外道,都不能转四谛的法轮。
“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
= 说是四谛、十二因缘之初会时,得证二乘之解脱果者,已有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之多。
诸漏 = 一切的烦恼。漏即烦恼的别名。
“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
“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神通/神力 = Abhiññā,神为不测之义,通为无碍之义。不可测又无碍之力用,谓为神通或通力。
#三明六通 = 指证得俱解脱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修行得到的能力。
#三明 = 是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就是指在阿罗汉圣者,天眼,宿命,漏尽三通能够彻底究竟,所以称为明。持戒修行方能成就三明。
六神通/六通
#三乘圣者所得之神通。于前五通加漏尽智证通。漏尽知证通者,三乘之极致,诸漏<即一切烦恼>断尽为无碍者。
五神通/五通/五神变
#不思议为神。自在为通。五通为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之仙人亦能成就之。此五者皆名智证通者,以其为各依智而证得之通力故也。
天眼通
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眼根,色界及欲界六道中之诸物,或近,或远,或粗,或细,无一不照者。
天耳通
为色界四大所造之清净耳根,能闻一切之声者。
他心通
得知一切他人之心者。
宿命通
得知自心之宿世事者。
神足通/神境通/神足通
飞行自在,石壁无碍,又得行化石为金,变火为水等之奇变者。
漏尽通
指的是断惑究竟后所得之神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着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八解脱/八背舍/八惟无
#aṣṭau vimokā,为八种禅修方式的合称。
#八背舍 = 是为弃舍三界染法系缚之八种禅定。
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内身有色想之贪,为除此贪,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贪不起,故名解脱。此初解脱依初禅定而起,缘欲界之色也。
#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
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
#不净观
内身虽无色想之贪,而欲使更为坚牢,观外之不净青瘀等色,使不起贪,故名解脱。此依二禅而起。缘初禅之色也。
#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净观
观净色故名净解脱。于定中除不净相,唯观八色等光明清净光洁妙宝之色也。观净色而不生贪,足显观之转胜,证得此性解脱于身中,故名身作证,具足圆满,而得住于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脱之位,依第四禅而起,亦缘欲界之色也。
#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净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
空无边处解脱
此方者依四无色定而起,各于所得之定,观苦、空、无常、无我,生厌心而弃舍之,故名解脱。
#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脱,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
识无边处解脱
无所有处解脱
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灭受想定者,灭尽定也,是亦依第四禅弃舍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缘,故名解脱。
#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子继传灯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
“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
“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 我们所有一切声闻有一个志愿,即是愿得到佛的正知正见。今以此深心念于如来知见,当为如来观根之智所证知也。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 这十六位王子的诚恳心终于感动了八万亿个跟随转轮圣王的人,也发心要出家修道。
(tīng) = 用耳朵感受声音[listenhear](接受,听信,接纳[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 大通如来已许十六王子之请,乃过二万劫后始为说者,明待说法之机成熟,且明佛寿甚长。
“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fěng) = 不看着书本念,背书[recite]
(sòng) = 背诵、朗读[reciteread aloud]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fèi) = 房子倾倒[collapse](废弃;废除[abandonabolishlie waste]/停止;中止[stop])
“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四部众/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四众/五众/七众/九众
#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五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
#七众 =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性业又称性戒,是五戒中的前四戒:杀、盗、淫、妄。不管你是什么人,有没有受戒,如果你犯了就有罪过,这是根本戒,人人都要遵守的。遮业又称遮戒,是五戒中的第五条戒:不饮酒。受了戒的人不能饮,没受戒的人可以饮。好像修小乘戒的人不准种地、砍树、看天文地理等,这些都是遮业。
比丘/苾刍
<Bhiku>
持具足戒之男众。
#具足戒 = Upasampadā,比丘为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为五百戒<实为三百四十八戒>(指佛教信众在出家加入僧团成为出家众后,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时所应接受与遵行的戒律,也就是指波罗提木叉。发誓遵守波罗提木叉,是成为僧团成员的先决条件。)
#波罗提木叉/婆罗提木叉 = Pratimoka,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为佛教出家众所应遵守的戒律,是学处中最重要的核心规定,所有僧团成员都应遵守。后世僧团将波罗提木叉的内容收集一处,就形成《波罗提木叉经》,又称《戒经》,是律藏的核心。
#比丘是梵语的中译,其义有五种,其中“破恶(破烦恼)、怖魔、乞士”称为“比丘三义”,另两个意思是指“出家人”和“净持戒”。其中的“乞士”就是乞求的人。在佛陀时代,出家人以解脱为志,专职从事心灵解脱,不事劳作,不作炊饮,以乞食为生,但戒律亦规定乞不过七家,“上从如来乞法以练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资身”,一心只为了修法证法解脱三界束缚。
比丘尼/苾刍尼
<Bhikui>
持具足戒之女众。
优婆塞/邬波索迦
<Upāsaka>
持五戒之男众。
#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
#五戒 = pañca-śīlāni,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为五种基本尸罗,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印度沙门传统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佛陀以此教导弟子,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该尽量遵守,出家众则更为不淫。)
优婆夷/邬波斯迦
<Upāsikā>
持五戒之女众。
#译曰清净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宝之义。
式叉摩那尼/六法尼
<Sikkhamana>
持六法之女众。
#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
#六法戒 = 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沙弥
<Śrāmaera>
持十戒之男众。
#旧译息慈、息恶、行慈等。息恶行慈之义也。新译勤策男等。以其为大僧勤加策励故也。又译曰求寂。以其欲求涅槃之圆寂故也。
#沙弥戒 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
#因未满二十岁而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佛教僧侣称为沙弥,只需受十戒。
#未成年出家者在满20岁后,或者成年出家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受比丘戒(比丘尼戒)进一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沙弥尼
<Śrāmaerikā>
持十戒之女众。
出家
持八戒斋之男众。
#八戒斋/八关斋/八斋戒/八支斋/八戒/八分斋戒 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薰衣,八者不过中食。八关斋戒受持的时间是一日一夜,一般都在每月六斋日受持,即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日(如逢小月,可改为廿八、廿九日),但也可以由信徒自行决定时间。
出家尼
持八戒斋之女众。
 
示教照喜/示教利喜 = 佛陀说法教化的四种次第。后「示教照喜」乃借指讲说佛法之义。
即显示其义,如示人之善、不善等。
即教导其行,如教导众生舍恶行善。
即获得义利,谓众生未得善法之味时,为免其心退,遂导之以勤苦修行,则可得法味大利益。
即欢喜行成,谓随众生所行而赞叹之,使其心喜。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
(xiáng) = 审察,审理[observe carefullychecktry <a case>](详细;详尽[detailedminute]/安详[composed])
安详(ān xiáng) = 从容自如;稳重[composedleisurelybe resolute and serene]/平靜。
数数(shuò shuò) = 急迫追求/屡次、常常。
“‘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
= 他们每一个都教化了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等众生,令一切众生都发宏愿生生世世要跟随著他们修道,再亲闻佛为他们解说此部经。
“以此因缘,得值四百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
“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
(chù) = 众多。
“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
“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
“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
多摩罗跋 = Tamala-pattra,香草名。
“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
“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
“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方佛/五方如来/五智如来 = 源自密宗金刚界思想,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
东方
阿閦佛/不动佛/无动佛/宝幢如来
Akshobhya,阿閦佛在成佛久远之前,曾侍奉大目如来(又译广目如来),示而萌发“对众生不生瞋恨”(“不恚有情”)的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即于东方妙喜世界成佛。即便为人所怨恨,也不退转,不为嗔恚而动,是为“不动”。
南方
宝生佛/宝生如来/宝相如来/开敷华王如来
Ratna-sambhava,代表佛法微妙之德,亦即在佛法圆满中,得到无量福德、珍宝,故曰“宝生”。
中央
毗卢遮那佛/毗卢舍那佛/卢舍那佛/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大日如来
Vairocana,意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
西方
阿弥陀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甘露王如来
Amitābha,意译为“无量光”。
Amitāyus,意译为“无量寿”。
北方
不空成就佛/天鼓雷音佛/天鼓音佛/雷音王佛
Amogha-siddhi,密教中,转“不净”为“清净”之德之金刚夜叉明王,即为不空成就佛之化身。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这些众生,其中有些已住于声闻地位,我也常教化他们趣向无上正等正觉,令他们辗转皆入佛道。
“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
“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 当时我们所教化无量如恒河沙数的众生,就是你等诸比丘,以及我入灭后,在未来世中的声闻乘,他们也将会证得阿罗汉果。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
= 于自所成就之功德误以为究竟灭度,即思入住于小乘涅槃。
“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 众清净者,即尽为净心乐法之众,唯有真实,别无枝叶,如增上慢人尽已退席是也。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
“如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
(kuàng) = 光明;明朗[bright](空旷;开阔[vastspacious]/[long-time])
“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中止(zhōng zhǐ) = 半途停止[breakinterruptdiscontinue]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
“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惓,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 你们应该再向前走,宝处就在附近不远的地方。此化城只不过是我所变化出来的,鼓励你们前进,好让你们暂时休息。
(xī) = 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喘气;呼吸[breathepant](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breath]/停止,停息[stop]/休息[rest]/亲生子女[one's own children])
(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
去来(qù lái) = 来,语尾助词,无义。去来指去的意思。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qiè) = 胆小,畏缩[cowardlytimid](害怕;畏惧[be afraid])
“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 住于二地,谓已证声闻、辟支佛果。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 大通智胜佛,在一个道场,坐在莲华座上,入三摩地,如此经过十个劫数,但还未成正觉。
“诸天神龙王,阿修罗众等,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
“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
“头面礼佛足,而请转法轮:‘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圣师子 = 佛之尊号也。佛为圣中之王,犹如狮子为兽中之王,故名。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
“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
“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
“‘世尊甚难值,愿以大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
“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
(gāi) = 八极之内的广大土地[octapole land](古代数名,指一万万[one hundred million])
“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
= 当佛又在第二次说法的时候,又有千万恒河沙数众生,领悟诸法空相,皆得阿罗汉果。
“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
“‘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yíng) = 四周垒土而居[abide in fortified village](建造[construct]/办理[handle]/经营[operaterun]/围绕;缠绕[wind around])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
“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 当大通智胜佛说完了法华经之后,佛就回到静室中入甚深禅定,在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境界中经八万四千个大劫。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
“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
= 每一位沙弥都登上法座,演说佛所说过的大乘妙法莲华经,在佛寂然不动的时候,助佛宣扬佛法,教化众生。
(yàn) = 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entertain at a banquet](假借为“安”。安闲,安逸[easyleisurely])
“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 当大通智胜佛灭度了之后,那些得闻十六位沙弥说法的人,皆能一同与其导师俱生在一个佛国。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
= 当尔之时,若有听闻到佛法的众生,皆是往昔曾听过十六位沙弥所说过的佛法,故现在又现于每一国土,再来亲近闻佛说法。其中有许多是声闻众,渐渐受到佛的教化而入于佛道。
“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 我,释迦牟尼佛,即是沙弥之中排行第十六者。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 由此因缘,我今宣说法华经,令你等众生入佛的智慧藏,共成正觉。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jiǒng) = 遥远[far](僻远的处所[out-of-the-way place])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三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众人皆疲惓,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dùn) = 叩头,磕头[kowtow](舍弃;废弃[abandon]/立刻[immediately]/劳累疲弊[tired])
(fá) = 古代射礼唱靶者用以避箭的器具,其形略似屏风[shield](假借为贬。物质财富短缺[be short oflack]/疲乏;无力[tired])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
(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qú) = 水停积处,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canalchannelditch]
“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
“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
“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