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 说明常不轻菩萨,以随喜行,得清净六根,说《法华经》,以此显示赞叹本经功德。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所说。
= 假使有人以恶口来咒骂或毁谤他们,这些人的罪报,犹如须弥山那么大,有如前面的经文上所说。
詈(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向(xiàng) = “宀”表示房屋,甲骨文中像屋墙,有窗户之形。朝北开的窗户[the window facing north]。(方向;方位[direction]/面朝、面对。跟“背”相对[face]/过去,往昔[past;before]/刚才[just
now]。)
大势至菩萨/得大势菩萨/势至
|
Mahāsthāmaprāpta,大势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右胁侍者,因以念佛修行证果,被净土宗奉为法界初祖。大势至菩萨造像多样,或有持贝叶经、持如意者,但最多者是手持莲花,头戴天冠,而天冠中有一宝瓶。
|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乃(nǎi) =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just now]/只,仅仅[only
then]/于是;就[then;whereupon]/竟,竟然[unexpectedly;actually]/是,就是[be]。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
“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
“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
= 正法住世的劫数,有如一个阎浮提世界的所有微尘数。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
“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四洲/四大部洲/四天下/一四天下
#住须弥山四方碱海之四大洲也。 |
||
三洲
|
东胜神洲/东胜身洲<Pūrvavideha>
#旧云东弗婆提
|
为身形胜故,名为胜身。
|
南赡部洲
<Jambudvipa>
#旧云南阎浮提
|
当须弥山之南方大洲名,即吾人之住处。阎浮者新称赡部<Jambu>,树名。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此洲之中心,有阎浮树之林,故以为洲名。又属南方,故曰南阎浮提。
#阎浮檀金/阎浮提金 =
Jambunadasuvarṇa,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
|
|
西牛货洲<Aparagodāniya>
#旧云西瞿耶尼
|
为贸易牛故,名为牛货。
|
|
北俱卢洲/北瞿卢洲<Uttarakuru>
#旧云北郁单越
|
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
“最初威音王如来既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
“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
“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故(gù) = 缘故,原因[cause;reason]。(原来。旧时的[ancient;old;former]/死亡[die]/故意,存心[deliberately;on purpose]。)
“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
“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
“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杖(zhàng) = 执;持[hold;grasp]。(用棍子打;拷打[flog with a stick]/手杖<走路时手里拄着的棍子,俗称“拐杖”>[cane;stick]/泛指棍棒或棒状物[rod or staff used
for specific purpose]。)
瓦(wǎ) = 已烧土器的总称[earthenware]。(屋瓦[tile]。)
掷(zhì) = 扔,抛[throw]。
“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
“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
“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辩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
贱(jiàn) = 价格低[cheap;inexpensive;low-priced]。(地位低下,人格卑鄙[lowly]/鄙视,轻视[slight]。)
“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这位常不轻菩萨所教化的众生有千万亿那么多,皆令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
值(zhí) = 措置,放置[place]。(遇到,碰上[happen
to]。)
“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
“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
“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
“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 他又在诸佛的佛法之中,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
“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瞋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
“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 师子月及尼思佛,皆上首之名。
跋陀婆罗 = 贤护菩萨之梵名。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能大饶益所有一切诸菩萨摩诃萨,能令他们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神智无量,将导一切,
“天人龙神,所共供养。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有一菩萨,名常不轻。
“时诸四众,计著于法,不轻菩萨,往到其所,
计(jì) = 从言,从十。“言”有数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算账;总计;计算[count;compute;calculate]。(商议;谋划[discuss;scheme]/考察;审核[inspect;check;examine
and verify]。)
“而语之言:‘我不轻汝,汝等行道,皆当作佛。’
“诸人闻已,轻毁骂詈,不轻菩萨,能忍受之。
“其罪毕已,临命终时,得闻此经,六根清净,
= 一直到这位常不轻菩萨本身的宿业酬毕了。
“神通力故,增益寿命,复为诸人,广说是经。
“诸著法众,皆蒙菩萨,教化成就,令住佛道。
“不轻命终,值无数佛,说是经故,得无量福,
“渐具功德,疾成佛道。
“彼时不轻,则我身是。
“时四部众,著法之者,闻不轻言:‘汝当作佛。’
四部众/四众 =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以是因缘,值无数佛。
“此会菩萨,五百之众,并及四部,清信士女,
优婆塞/邬波索迦
<Upāsaka>
|
僧团七众之一,译为近事男、清信士,为亲近奉事三宝之义,即受五戒之男子。
|
优婆夷/邬波斯迦
<Upāsikā>
|
僧团七众之一,译为近事女、清信女,为亲近奉事三宝之义,即受五戒之女子。
|
“今于我前,听法者是。
“我于前世,劝是诸人,听受斯经,第一之法,
“开示教人,令住涅槃,世世受持,如是经典。
“亿亿万劫,至不可议,时乃得闻,是法华经。
“亿亿万劫,至不可议,诸佛世尊,时说是经。
= 亿亿万劫至不可议,明劫数之久远。言诸佛世尊经如是久远之劫,时为一说此经,而诸人乃时得一闻此经,显正法难闻,既获闻法应疾受持。
“是故行者,于佛灭后,闻如是经,勿生疑惑。
“应当一心,广说此经,世世值佛,疾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