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持品第十三
= 药王、大乐说和两万菩萨,各各发愿弘扬《法华经》。被授记的五百阿罗汉及学无学八千人,以及八十万亿那由他无数菩萨,皆誓愿弘此经典。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虑(lǜ) = 思虑,谋划[consider reflect on;think over]。(忧虑[worry]。)
药王菩萨
|
后号净眼如来,与人良药,救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的菩萨,乃二十五大菩萨之一。
|
“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
“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
“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弊(bì) = 同“毙”。仆;向前倒下[fall forward]。(坏,低劣[bad]。)
薄(bó) = 草木丛生处[scrubland]。(不浓;淡薄[light;thin]/减少,减损,减轻[reduce]/báo = 不厚。引申为稀薄,淡薄[thin]/感情不深;冷淡[indifferent;be cold toward sb.;lack in warmth]。)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摩诃波阇波提 = Mahāprajāpatī,为佛教僧团中的第一位比丘尼。为种姓高贵的天臂城善觉王之妹,其姐为摩耶夫人,后同摩诃摩耶夫人嫁给净饭王,妻姊妹婚。在摩耶夫人生下佛陀之后七日,摩耶夫人因病逝世后,代替生母照顾佛陀。
姨母(yí mǔ)
= 母亲的姐妹[maternal aunt]。
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
= 在你的心中是不是因为我没有说出你的名字,给你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记别号呢?
憍昙弥 = Gautami,即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亦为释种中一般女子之通称。憍昙姓之女声。
将(jiàng) = 从“寸”,表示与手有关。将领,带兵的人[general]。(携带[bring]/使用[use]/就要;将要[will;be going to]/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岂;难道[Does
it mean…?]。)
谓(wèi) = 告诉[tell]。(说[say]/认为,以为[think]/意料[expect]。)
“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
“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
“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
耶输陀罗 = Yashodhara,释迦牟尼之妻,罗睺罗之母。为天臂城主善觉王的公主,释迦牟尼舅舅的女儿,两人于他16岁(一说17或18岁)的时候结婚。《妙法莲华经》劝持品第十三记载,佛陀向与会众多比丘弟子授记未来佛号后,耶输陀罗因未得授记而向佛陀问之。佛陀授记其于未来世将修菩萨道,于善国成佛。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佛寿无量阿增祇劫。
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
“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 您能令天上的人,得到安隐,也令人间的人,得到安乐。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
= Nayuta,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意为“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
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
阿鞞跋致/阿惟越致 = Avinivartanīya、Avaivartika、Avivartika,译曰不退转。不退转成佛进路之义。是菩萨阶位之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则至此位。
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
敕(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
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我当云何?”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
旋(xuán) = 周旋[revolve;turn]。(返回或归来[come back;return]/绕行[circle]/ 立即,随即[soon]/逐渐[step by step]。)
“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唯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当忍。
詈(lì) = 从网,从言。从旁编造对方的缺点或罪状责骂[scold]。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
“或有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
= 或者有住在阿练若(寂静处)的比丘,穿著纳衣(粪扫衣)而在较寂静处修行。
阿练若/阿兰若 = Araṇya,空闲林野,即寂静处,引申其义为「静修处」,十二头陀行之一。
纳(nà) = 丝被水浸湿[wet;soak](“纳”假借为“接纳”;接受[receive;admit;accept]/通“衲”。密针缝纫[sew
close stitches over a patch,etc.]。)
粪扫衣/衲衣/纳衣
= 为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女人月水衣……等。天竺之人,弃之于巷野,与拭粪之秽物同,故名粪扫衣。将此衣浣洗缝制后而着于外也。又因是补纳粪扫之衣片而着用之,故亦名纳衣。比丘着此粪扫衣,不更用檀越之施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粪扫衣之功德,在于离贪著。
“贪著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
= 好像恭敬六通阿罗汉一样。
白衣 = 俗人之别称。以天竺之波罗门及俗人,多服鲜白之衣故也。以是称沙门,谓之缁衣,或染衣。
“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
= 专门说讲法人的过错。
“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议。
= 为众生说外道的理论。
“‘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为求名闻故,分别于是经。’
= 他们自己作这部妙法莲华经,目的为诳惑世间人的眼目,为求名闻的缘故,所以分别来讲妙法莲华经。
“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
“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议。
= 以及其余比丘众说。说什么?说那个讲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他是邪知邪见的人,专门讲说外道的论义,不是真正的佛法。
“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
= 汝等皆是佛五字,即恶人轻侮之词。谓汝既通斯妙法,汝等岂非即是佛乎?
“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
“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
“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
铠(kǎi) = 用以护身的铠甲战衣[armor]。
“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
嘱(zhǔ) = 嘱托,叮嘱[enjoin]。(说话内容[word]。)
“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
“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远离于塔寺,如是等众恶,
= 他们以恶口毁谤,表情颦蹙,也就是把眼睛和鼻子皱在一起。多次把善比丘赶走,远离塔寺。
颦(pín) = 皱眉[knit the brows]。(忧愁[sad;worried]。)
蹙(cù) = 紧迫,急促[urgent]。(愁苦的样子[worried;be 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聚拢;皱缩[knit
one's brows;frown]。)
摈(bìn) = 排斥;弃绝[discard;get rid of]。
“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
“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说佛所嘱法。
“我是世尊使,处众无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
“我于世尊前,诸来十方佛,发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 我等在世尊的面前,十方诸佛的面前,发这样的誓言,佛一定知道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