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星期六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二谛品第四


二谛品第四
= 本品主旨在说明二谛非一非异,二谛皆空的道理。诸佛出世,依证二谛而说法;菩萨修行,依解二谛而修行;众生流转,依迷二谛而流转。二谛,就是“寂灭胜义空”的胜义谛和“诸法因缘有”的世俗谛。诸佛说一切世间众生法,说一切出世菩萨法,都是依二谛而说。随顺世间,安立名相,意在显示最胜第一义,因此,离世俗谛无胜义谛,无胜义谛则不必安立世俗谛。如经中说:“解心见无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一亦不可得。”又说:“幻化见幻化,愚夫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幻悉皆无。若了如是法,即解一二义,遍于一切法,应作如是观。”所以佛及众生、染与净、一与二、烦恼与菩提、有为与无为,平等无二。

尔时,波斯匿王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

二谛 =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
胜义谛/第一义谛/真谛
Paramattha-sacca,即出世间之真理。
世俗谛/世谛/俗谛
Sammuti-sacca,即世间之真理。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
= 若言无者:无有世谛,则智不应二。
= 若言有者:既有世谛,则智不应一。
“一二之义,其事云何?”

佛告大王:“汝于过去七佛,已问一义二义。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汝今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即为一义二义故。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法修行。
“七佛偈如是:

“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
 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
= 诸有本有法:诸有者,五阴色心等,一切有相俗谛也,亦属本有之法。
= 三假集假有:因是法假、受假、名假,三假合集而成,是谓假有,非实有也。
 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
 有无本自二,譬若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
(jí) = 走近去吃东西。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approachbe near](那就是说,那就是[that isnamely]/立刻,当即[at once]/就在某时某处;乘,趁[while]/目前,现在[at present])
 解心见不二,求二不可得,非谓二谛一,非二何可得?
= 解心:解悟之心,故见真俗不二。
= 非谓二谛一:恐闻不二,而执是一。故复破云:非谓二谛是一。
 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
 世谛幻化起,譬如虚空华,如影三手无,因缘故诳有。
= 如影三手无:又如镜中影子,三手亦但有名,本无三手可现。
 幻化见幻化,众生名幻谛,幻师见幻法,谛实则皆无,
= 谛实则皆无:俗谛之法,以实智照之,则皆无自相可得。
 名为诸佛观,菩萨观亦然。

“大王,菩萨摩诃萨于一义中,常照二谛化众生。
“佛及众生,一而无二。
“何以故?以众生空故,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故,得置众生空;以一切法空故,空空。
空空 = 空之亦空曰空空。十八空之一。
“何以故?般若无相,二谛虚空,般若空,于无明乃至萨婆若,无自相、无他相故。
“五眼成就时,见无所见,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乃至一切法亦不受。

五眼 = Panca cakkhu,指五种眼力。
肉眼
Mamsa-cakkhu,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
天眼
Diva-cakkhu,为色界天人因修禅定所得之眼,此眼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皆悉能见。
慧眼
Panna-cakkhu,为二乘人之眼,能识出真空无相;亦即能轻易洞察一切现象皆为空相、定相。
法眼
Dhamma-cakkhu,即菩萨为救度一切众生,能照见一切法门之眼。
佛眼
Buddha-cakkhu,即具足前述之四种眼作用之佛眼,此眼无不见知,乃至无事不知、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
烦恼即菩提 = 烦恼与菩提相即不二之意。妨碍觉悟之一切精神作用皆称为烦恼;反之,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之智慧,称为菩提。然贪、嗔、痴等烦恼,其当体为菩提;离此菩提法性之外,则别无诸法可言,故于烦恼之性立菩提之名;此即两者相即不离之意。
“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
= 于者在也,在第一义谛体中,烦恼菩提本无所有。迷觉生灭,悉是假名,惟是一真实相,故云不二。

白佛言:“云何十方诸如来、一切菩萨不离文字而行诸法相?”
= 既是诸法皆空,文字亦空,云何诸佛菩萨,又说法度生,不离文字,而说十二部诸法之名相耶?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大王,法轮者,法本如、重诵如、受记如、不诵偈如、无问而自说如、戒经如、譬喻如、法界如、本事如、方广如、未曾有如、论议如,是名味句音声果、文字记句一切如。
= 法本:即长行之文,能诠教法之与理法,故曰法本。
= 不诵偈如:不诵长行之文,孤起而说故。
= 戒经如:即因缘经,以因事制戒故。
= 是名味句音声果:是十二部名言章句义味,是音声之果;依音声,而成名句文三身。味即文句中义味,句字应在味字上。

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部经 = Dvadasanga-buddha-vacana,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之十二种类。
1
长行/契经
Sutta,音译修多罗,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2
重颂/应颂
Geyya,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
3
孤起/讽颂
Gatha,音译伽陀,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如《法句经》等。
4
因缘
Nidana,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
5
本事
Itivuttaka,音译伊帝曰多伽,即宣说佛过去为诸弟子说如是法。或开卷语有‘佛如是说’之经亦属此。或讲述佛弟子过去世经历的有意义的故事称为本事,佛陀过去因地发生的故事则称为本生。
6
本生
Jataka,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记录佛陀还未成佛,即因地为菩萨时的前世故事。
7
未曾有法/希法
Abbhutadhamma,音译阿浮陀达磨,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
8
譬喻
Apadana,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
9
论议
Upadesa,音译优波提舍,即对佛陀所说之教法,加以注解或衍义,使其意义更加显明,亦即经中问答论议之一类。
10
自说
Udana,音译优陀那,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如《阿弥陀经》。
11
方等/方广
Vedalla,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如《菩萨地持经》卷三:“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
12
授记/记别
Veyyakarama,音译和伽罗那,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
#此十二部中,只有长行、重颂与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或体裁,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载之别事而立名。
#又小乘经中无自说、方等、授记三类,故仅有九部经。

“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大王,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
智母 = 生智之母也。犹言觉母。
“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
= 一切众生性,指本具佛性,此性即是实相般若,乃为根本智母,能生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悉皆依此为体,亦即为诸佛一切智之体。
“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母,未得为性,已得为萨婆若。
“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
= 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又不独三乘以此为体,即六道一切众生,起惑造业,虽终日迷,而终日不离实相般若。亦以此实相,为本觉之性,成佛之体故。
“若菩萨无受,无文字,离文字,为非文字,修无修为修。
“修无修者,得般若真性般若波罗蜜。
真性 = 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

“大王,若菩萨护佛、护化众生、护十地行,为若此。”
= 若菩萨护佛:护果也。
= 护十地行:护因也。

白佛言:“无量品众生,根亦无量,行亦无量。
“法门为一?为二?为无量耶?”

“大王,一切法观门,非一非二,乃有无量。
“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无相。
“若菩萨见众生,见一见二,即不见一,不见二。
“一二者,第一义谛也。
“大王,若有若无者,即世谛也。
“以三谛摄一切法,空谛、色谛、心谛,故我说一切法不出三谛。
色谛 = 假谛之异名。台家空假中之三谛,仁王经疏三以为空色心之三法。

三谛 = 指三种真理。据天台宗,诸法实相之真理分为空、假、中三谛。此系据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与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而来。
真谛/无谛/空谛
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妄见。若以空观对治之,则执情自忘,情忘即能离于诸相,了悟真空之理。
俗谛/有谛/假谛
诸法虽即本空,然因缘聚时则历历宛然,于空中立一切法,故称假谛。
中道第一义谛/中谛
以中观观之,诸法本来不离二边、不即二边、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净洞彻,圆融无碍,故称中谛。

“我、人、知见、五受阴空,乃至一切法空。
“众生品品根行不同,故非一非二法门。
(pǐn) = 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众多[numerous](事物的种类[species]/等级[grade])

“大王,七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我今说般若波罗蜜,无二无别。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anna-parami,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汝等大众,受持读诵,解说是经功德。
“有无量不可说、不可说诸佛,一一佛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一一众生皆得成佛,是佛复教化无量不可说众生,皆得成佛。
“是上三佛,说《般若波罗蜜经》八万亿偈,于一偈中,复分为千分,于一分中,说一分句义,不可穷尽,况复于此经中起一念信!
= 是上三代诸佛,同说《般若波罗密经》。
“是诸众生超百劫、千劫十地等功德,何况受持读诵解说者功德,即十方诸佛等无有异!
= 顿超百劫千劫生死苦难,亦超十地等功德。
“当知是人,即是如来,得佛不久。”

时,诸大众闻说是经,十亿人得三空忍,百万亿人得大空忍、十地性。
= 十亿人得三空忍:即三贤位,分得我空、法空、俱空也。
大空 = ‘空’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空’与‘有’相对,遮有为空,其空亦空,即说有空亦空之,是为究竟之大空。对于小乘之‘偏空’,而称大乘究竟之空寂为大空,即大乘之涅槃。

三空 = 依所执而分空为三种。
人空/我空
于五蕴之法强立主宰,称为我执;若推求色、受、想、行、识皆无自性,不见我体,称为我空。
法无我/法空
于五蕴之法计为实有,称为法执;若推求五蕴之法如幻如化,皆从缘生,无有自性,称为法空。
俱空
我法二执既遣,能空之空亦除,空执两亡,契于本性,称为俱空。

“大王,此经名为《仁王问般若波罗蜜经》。
“汝等受持《般若波罗蜜经》,是经复有无量功德,名为《护国土功德》,亦名《一切国王法药服行无不大用护舍宅功德》,亦《护一切众生身》。
= 服行无不大用:能服此般若法药,依法而行,无不得此经之广大力用。
法药 = 佛法能治众生之苦,故称法药。
“即此般若波罗蜜,是护国土,如城堑墙壁、刀剑鉾楯。
(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máo) = 古同“矛”[spear lancepike]
(shǔn) = 栏干的横木。/dùn = 引申义:通“盾”。盾牌[shield]
“汝应受持《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