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2)海门国>海云比丘
尔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教,一心正念;
随顺思惟所有智慧光明门,
随顺通达所有甚深解脱门,
随顺忆持所有自在三昧门,
随顺敬奉所有清净教诲门,
随顺观察所见诸佛威德门,
随顺欣乐所见诸佛住处门,
随顺解了所见诸佛轨则门,
随顺思念所见诸佛出现门,
随顺趣入所见诸佛法界门,
随顺安住所见诸佛境界门。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思惟 = Cintana,即思考推度。思考真实之道理,称为正思惟,系八正道之一;反之,则称邪思惟(不正思惟),乃八邪之一。
渐次南行,向海门国,诣海云比丘所,顶礼双足,绕无数匝,于前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入甚深最上智海,而未知菩萨云何能具菩萨行,长养菩提种?
“云何能舍凡夫家,生于如来家?
“云何能度生死海,入佛智慧海?
“云何能离凡愚地,入佛最胜地?
“云何能断生死流,入佛净行流?
“云何能坏生死轮,成就大愿轮?
“云何能灭魔境界,显示佛境界?
“云何能竭爱欲海,增长大悲海?
“云何能闭三涂八难门,开人天涅槃门?
“云何能出三有系缚城,入种智解脱城?
“云何能弃舍一切珍玩资具,饶益摄受一切众生?
“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海门国 = 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所参五十三善知识中第二海云比丘(Sagara-megha)之住处。因此国近邻南海,城门向海,故称为海门国。
异生/凡/凡夫 = Prthag-jana,指凡庸之人。就修行阶位而言,则未见四谛之理而凡庸浅识者,均称凡夫。
如来家 = 指如来所安住之真如法界。/指大乘菩萨修行过程中,已过凡夫地而进入菩萨位以后之阶段。
生死海 = 谓众生沉沦于生死迷界而轮回无穷,犹如大海之无边际,故称为生死海。
生死流 = 以生死能令人漂没,故称为生死流。
生死轮 = Bhava-cakra,谓三界六道之生死,犹如载人运转之车轮。
愿轮 = 指菩萨之弘誓,以其愿求坚固,能摧破一切魔障敌众,如轮王之轮宝,故喻称为愿轮。/指菩萨本身,以其从始至终回转于自己之誓愿而精勤不已,故亦喻称为愿轮。
爱着/爱染/爱执/爱欲 =
Kama,即贪爱之法。
三有/三界 = Trailokya,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级;系迷于生死轮回等生存界(即有)之分类,故称作三有生死。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
|
欲界
|
Kama-dhatu,指有情生存状态之一种,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与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之称。此世界之有情以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
|
色界/色天/色行天
|
Rupa-dhatu,色,变碍、示现之义。色界,意为色所属之界。乃有净妙之色质的器世界及其众生之总称,位于‘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处。此界之众生虽离淫欲,不着秽恶之色法,然尚为清净微细之色法所系缚,故为别于其下之欲界及其上之无色界,而称色界。此界之天众无男女之别,其衣系自然而至,而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此界又依所入定之浅深次第而分四地(即四禅天、四静虑处)。
|
无色界/无色天/无色行天
|
Arupya-dhatu,即指超越物质之世界,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四无色定者死后所生之天界。谓此界有情之生存,固无色法、场所,从而无空间高下之别,然由果报之胜劣差别,则分为四阶级,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称为‘空无边处天’等。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
|
时,海云比丘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耶?”
耶(yé) = 文言疑问词,相当于“呢”或“吗”。
善财言:“唯!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唯(wéi) = 急声回答声[yes]。
海云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发菩提心者不可得闻,何况自能深心发趣?
“善男子!若诸众生未曾修种深固善根,则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本/德本/善根 = Kusala-mula,意指好的根性、良善的根性,指能生出善法的根本。将能够增长善(Kusala)的各种思想及行为,譬喻为树根(mula),故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
“是故,菩萨要得平等无碍境界,普门善根光明照故;
“要得真实巧方便藏,正道三昧光明照故;
“要得积集功德海藏,广大福聚庄严身故;
“要得增长种种白法,念念出生无休息故;
“要能供事真善知识,咨问法要无疲厌故;
“要舍悭吝,无所藏积,于身命财无爱着故;
“要离憍慢,心无高下,安住不动如大地故;
“要恒慈愍随顺众生,平等饶益无违逆故;
“要处生死,于恶趣中度苦众生,心不舍故;
“要恒观察如来境界,欣求修习至究竟故;
“要恒利益安乐一切诸众生故;
“如是乃能发菩提心。
无量门/普门 = Samanta-mukha,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
“发菩提心者,所谓:拔济苦恼诸众生故,发大悲心;
“平等福祐诸众生故,发大慈心;
“除灭众生诸苦蕴故,发安乐心;
“为息众生不善心故,发饶益心;
“救护怖畏诸众生故,发哀愍心;
“舍离执著障碍法故,发无著心;
“普遍法界诸佛刹故,发广大心;
“等虚空界无不往故,发无边心;
“见一切佛妙色身故,发无垢心;
“观三世法智无尽故,发清净心;
“为欲普入一切智智甚深海故,发大智心;
“发如是等种种心故,是名菩萨发菩提心。
祐(yòu) = 保祐,旧指天、神等的佑助[bless]。(辅助;帮助[assist]。)
怖畏 =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
哀(āi) = 悲痛;悲伤[grieved;sorrowful]。(同情,怜悯[pity;sympathize
with]。)
清净心 = 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
三际/去来今/去来现/已今当/三世 = Tayo addha,世,为迁流义。乃过去世(梵atitadhvan,过去、前世、前生、前际)、现在世(梵pratyutpannadhva,现在、现世、现生、中际)与未来世(梵anagatadhvan,未来、来世、来生、当来、后际)之总称。
|
|
过去世/过/过去
|
Atikkanta,指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即法之作用已灭之位。
|
现在/现世/现生/现/现在世
|
Paccuppannaddha,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
|
当来/将来/未来世/未来
|
Anagata,即未起作用时之法,如事物之作用、众生之果报等之当来而尚未来者。
|
“善男子!我初止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常以十事观察大海而为境界。
“所谓:思惟大海宽广难量,
“思惟大海深难得底,
“思惟大海同一咸味,
“思惟大海出生众宝,
“思惟大海吞纳众流,
“思惟大海水色差别不可思议,
“思惟大海种种众生之所依住,
“思惟大海容受无量大身众生,
“思惟大海能受大云所雨之雨,
“思惟大海究竟恒满无有增减。
“善男子!我复思念:世间之中颇有深广过此海不?乃至容受常无增减过此海不?
颇(pō) = 头偏[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很;甚[very]。)
“善男子!我作如是思惟之时,从大海中有大莲华,众宝庄严,欻然出现,以无能胜帝青颇胝迦金刚摩尼王宝为茎,毗琉璃摩尼王宝为台,无垢清净阎浮檀金为叶,随时芬馥白栴檀香沈水妙宝而为其藏,黄色映彻码碯宝王以为其须,百万摩尼宝庄严网罗布其上;凡所庄校,周圆无际,光荣四照,弥覆大海。
欻(xū) = 忽然[suddenly]。
玻璃/颇胝/颇置迦/破置迦/萨颇胝迦/娑婆致迦/塞颇致迦/窣坡致迦/颇梨 = Phalika,为七宝之一。意译水玉、白珠、水精。其质莹净通明,有紫、白、红、碧等多种颜色,其中,以红色、碧色最珍贵,紫色、白色次之。
茎(jīng) = 植物的主干[stem;stalk]。(柱;竿[post]。)
芬(fēn) = 香气[fragrance]。
馥(fù) = 香,香气[fragrance]。
“百万欲天王普雨种种天宝、天华、天鬘、天香、天烧香、天涂香、天末香、天妙衣服、天幢幡盖如云而下;
“百万龙王起大香云,雨众香水;
“百万夜叉王献以种种珍奇宝藏;
“百万罗刹王各以慈心,合掌观察;
“百万乾闼婆王以妙乐音,歌咏赞叹;
“百万阿脩罗王执持其茎,曲躬而立;
“百万迦楼罗王衔诸璎珞,妙宝缯带四面垂下;
“百万紧那罗王起饶益心,欢喜爱乐;
“百万摩睺罗伽王起清净心,恭敬礼拜;
“百万人王起殷重心,合掌瞻仰;
“百万转轮圣王各以七宝,庄严供养;
“百万梵天王头顶礼敬;
“百万净居天恭敬合掌;
“百万主海神俱时出现,恭敬作礼;
“百万主火神各持种种妙宝庄严。
鬘(mán) = 头发美好的样子[<of hair>
beautiful and long]。(戴在身上作装饰的花环。)
天香 = 天上之香。或指人间之妙香。
拈香/捻香/焚香/炷香/烧香 = Dhupana,谓于诸佛、菩萨、祖师像前燃烧各种香。初于印度,以气候酷热,时人皆涂香去除身上之垢臭。
涂身香/涂妙香/涂香 = Vilepana,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地风俗遂以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涂其身。然于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着香花鬘。诸经亦谓,出家之人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替代世俗人所用之涂香。但若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六种供养;然须依各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
龙王 = Nagarajah,音译那伽罗惹。为龙中威德特胜者,系对其眷属而称为王。传说释尊诞生时,有难陀、跋难陀二龙王为其灌沐。又法华经卷一序品举出难陀、跋难陀、娑伽罗、和修吉、德叉迦、阿那婆达多、摩那斯、优钵罗等八大龙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则举出七龙王。诸龙王能兴云布雨,令诸众生之热恼消灭。
香水 =
Gandha-vari,指含有香气之净水。系混和诸种香而成,用于身体之灌沐或诸物之洒净。
阿修罗王 = 指阿修罗道之王。诸经典中,列举不少阿修罗王之名,其中,法华经序品列有婆稚、佉罗骞驮、毗摩质多罗、罗侯等四大阿修罗王,各有百千眷属。
衔(xián) = 口含[hold in the mouth]。
缨络/璎珞(yīng luò)
= Keyura,音译作枳由罗,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
缯(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尸弃/梵童子/娑婆世界主/梵天/梵王/大梵天王/大梵王/大梵天 = Brahma/Maha-brahma,梵,意译清净、离欲。梵天为娑婆世界之主,名为尸弃(梵语:Sikhin,义为顶髻),有时也号称世主(梵语:Prajapati,义为众生之主)。祂居住在色界天初禅天的大梵天,所住之宫殿,称为梵王宫。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净居/五净居/五净居处/五不还天/五那含天/五净居天 =
Suddhava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指显教中色界第四禅天中之五天,为证声闻第三果之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不再轮回下界受生
|
|
色究竟天/有顶天/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阿迦尼吒
|
Akanistha,此天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为色界天最胜之处。
|
善现天
|
Sudarsana,此天以妙精明见现前,陶铸一切像而空无障碍。
|
善见天
|
Sudrsa,此天由定慧之中,见十方世界圆遍澄凝,更无尘象及一切沈垢。
|
无热天
|
Atapa,为无一切热恼之处。
|
无烦天
|
Avrha,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一切烦杂。
|
“百万味光摩尼宝光明普照,
“百万净福摩尼宝布散庄严,
“百万遍照摩尼宝为清净藏,
“百万离垢藏摩尼宝其光赫奕,
“百万吉祥藏摩尼宝放妙光明,
“百万妙藏摩尼宝光照无边,
“百万阎浮幢摩尼宝周布行列,
“百万不可坏金刚摩尼宝清净庄严。
味 = Rasa,依感觉器官或感觉机能(即五根),所得知对象(五境)之一。即由舌根所尝之味,亦即舌根所受用之境。乃十二处之一,十八界之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
宝幢/天幢/法幢/幢(chuáng) = Dhaja,又作计都(梵Ketu)。为旗之一种,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与一般所称之‘幡’、‘旛’(Pataka),无何区别;然有依形状作区别,谓圆桶状者为幢,长片状者为幡。
“百万日藏摩尼宝广大清净,圆光普照;
“百万可爱乐摩尼宝显现众色,具足庄严;
“百万心王摩尼宝放杂色光,雨无尽宝。
可(kě) = 许可;同意;准许[approve;permit;allow]。(相称;适合[accord with]/值得,堪[be worth
doing;need doing]/适合于…<如人意、人心>[make]。)
“此大莲华所有庄严,皆从如来过去积集出世广大善根所生,令诸菩萨各于此华,信愿成满;普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不显现;
“从如幻观香王业生,以无生法所庄严故;
“从如梦观离相法生,以无作法之所印故;
“从无染著离诤法生,随境观察无所著故;
“恒出妙音演说如来广大境界,其声充满一切诸佛清净刹土。
“假使无数百千亿劫,以妙辩才称赞此华,功德无尽。
“善男子!我时于此莲华之上,见有如来结跏趺坐,相好具足,形量高广,上至有顶。
莲花坐/跏趺坐/结跏趺坐 =
Pallanka,跏趺坐是指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称为全跏趺坐或双跏趺坐,俗称“双盘”。标准的七支坐法,采取全跏趺坐,认为这个姿势最为安定,能够有助于入定。
色究竟天/有顶天 = Akanittha,音译作阿迦尼吒。色界四禅天之第九天,为有形世界之最顶峰,故称有顶。此外,有顶天亦指无色界之第四天,即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其为三有(三界)之绝顶,故称有顶。
“如来所处宝莲华座不可思议,道场众会不可思议,圆满智慧不可思议,圆光照耀不可思议,威仪随现不可思议,光明炽盛不可思议,诸相随好不可思议,变现自在不可思议,神通调伏不可思议,清净妙色不可思议,无见顶相不可思议,舌相长广不可思议,辩才善巧不可思议,圆音普演不可思议,无量智力不可思议,清净无畏不可思议,无碍解智不可思议,忆念彼佛往修本行不可思议,菩提自在不可思议,法雷震吼不可思议,普门示现不可思议,种种庄严不可思议,随其左右见各差别不可思议,普遍饶益咸令成熟不可思议。
无见顶相 = 为梵语Usnisasiraskata(肉髻相)之意译。谓佛顶高至不得见之相。指佛八十种相好之第六十六种。
“善男子!时彼如来于莲华上,则伸右手而摩我顶,为我演说普眼法门;
“显发一切菩萨诸行,开演一切如来境界,阐扬一切诸佛妙法,光照一切诸佛刹土,圆满一切诸佛相好,摧伏一切外道邪论,散灭一切诸魔军众;
“能令一切众生欢喜,调伏一切众生烦恼,能照一切众生心行,善了一切众生根性,能以威力普转法轮,随众生心悉令开悟。
摩(mó) = 摩擦,磨蹭[rub;scrape]。(抚摸[stroke]/切磋;研究[exchange
experience;study]。)
阐(chǎn) = 开,打开[open]。(讲明白[explain;expound]。)
心行 =
Citta-carya,心内之作用、活动、状态、变化。
“我从彼佛得闻于此普眼法门,受持读诵,忆念思惟。
“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此无尽广大海藏普眼法门,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乃至少分,尚不可得,何况尽能具足书写?
一品 = 指一章或一篇佛经。品,梵语Varga之意译,乃‘别’之义,用以划分文章之单位。
“善男子!我于彼佛千二百岁,受持如是普眼法门,相续不断。
“于日日中常以十种陀罗尼门,领受记持十无数品,所谓:
“以闻持陀罗尼光明,领受无数品;
“以寂静门陀罗尼光明,趣入无数品;
“以无边旋陀罗尼光明,普入无数品;
“以随地观察普遍照耀陀罗尼光明,分别无数品;
“以具足威力陀罗尼光明,普摄无数品;
“以莲华庄严陀罗尼光明,引发无数品;
“以微妙言音陀罗尼光明,开演无数品;
“以虚空藏陀罗尼光明,显示无数品;
“以光聚山陀罗尼光明,增广无数品;
“以海藏普持陀罗尼光明,辨析无数品。
领(lǐng) = 脖子[neck]。(接受,受取[receive]。)
寂静门 = 即指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本来皆无,是为寂静之性质,故称为寂静门。一切言说,则是寂静门显示寂静。
海藏 = 譬喻佛之说法。佛法大海无美丑之别,亦不论有情、非情,一切尽包容其中,故以海藏喻之。
析(xī) = 劈,劈木头[cut]。(分析,辨认[analyse]。)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
|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
义总持/义陀罗尼
|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
忍总持/忍陀罗尼
|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
“善男子!是时十方一切世界,各有无量诸众生等,为听法故而来我所;所谓: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脩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如是诸王并其眷属,来诣我所,咨问我法。
“我悉为其次第开演,分别解说,咸令欢喜,心生爱乐,深信趣入,悟解成就,安住于此诸佛菩萨光明妙行普眼法门。
爱乐 = 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眼法门,如诸菩萨摩诃萨深入一切菩萨行海,随其愿力皆清净故;
“深入一切广大愿海,尽一切劫住世间故;
“深入一切诸众生海,随其心行普饶益故;
“深入一切众生心海,出生无碍十力智故;
“深入一切众生根海,随时调伏令成熟故;
“深入一切同异刹海,为满本愿悉严净故;
“深入一切无尽佛海,常愿承事兴供养故;
“深入一切正觉法海,能以智慧咸悟入故;
“深入一切佛功德海,于真实道具足修故;
“深入一切诸言辞海,遍一切刹转法轮故;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刹土大海/刹海 = 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刹为梵语Ksetra之略译,意为刹土、国土;海为大海之意。
法海 = 谓佛法广大,深远辽阔犹如大海。
“善男子!从此南行六十由旬,楞伽道边,有一聚落名为海岸,彼有比丘名曰妙住,汝诣彼问菩萨云何令菩萨行速得清净?”
俞旬/由延/由旬 = Yojana,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一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楞伽山 = 楞伽,Lanka,意译难往山、可畏山、险绝山。相传此山乃佛陀宣讲楞伽经之处。
时,善财童子礼海云足,右绕瞻仰,辞退而去。
###3)海岸聚落>妙住比丘
尔时,善财童子随顺思惟善知识教;专心忆念普眼法门,专念如来神变威力,忆持微妙法句身云,趣入无边法门教海,观察善友威仪法式,游泳甚深法海漩澓,普遍趣入虚空法界,净治法眼所有翳障,捃拾善友所集法宝。
专念 = 专心系念某一对象。
漩(xuán) = 回旋的水流[whirlpool]。(水流旋转[eddy]。)
澓(fú) = 回旋的流水。
翳(yì) = 用羽毛做的华盖,舞具[feather cover]。(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nebula]/遮蔽,掩盖[screen]。)
捃(jùn) = 拾,捡[pick up]。
如是作意,渐次南行,至楞伽道海岸聚落,观察十方,周遍求觅妙住比丘。
见彼比丘在虚空中经行来往。
不思议数诸净居天与宫殿俱,于虚空中恭敬合掌,发弘誓愿而为供养;
不思议数诸梵天王,曲躬合掌出妙音声,以人间法称扬赞叹而为供养;
无数千万欲界诸天及诸天王,恭敬围绕满虚空中,布天华云,雨天华雨,作天妓乐,出妙音声,无数缯绮宝幢幡盖,种种严饰,悉遍虚空而为供养;
复有无数诸大龙王,于虚空中兴不思议沈水香云,普遍虚空,震雷激电而为供养;
无量不思议数诸夜叉王各以眷属,周匝围绕恭敬守护而为供养;
无量不思议数诸罗刹王与诸眷属,其形长大,甚可怖畏,咸起慈心,亲近瞻仰而为供养;
无量阿脩罗王兴不思议摩尼宝云,放大光明遍满虚空,雨种种宝庄严照耀而为供养;
无数迦楼罗王作童子形,诸妙采女之所围绕,起大慈愍,无杀害心,恭敬合掌而为供养;
无数紧那罗王拊击众乐,演出种种微妙音声,复以种种称法言辞,歌咏赞叹而为供养;
无数摩睺罗伽王持不思议上妙微细天诸衣服,亲近随逐,周回布列而为供养;
无量主海神作诸妓乐,啸和雅音而为供养。
弘誓愿/大誓庄严/弘誓 =
Mahasarnaha-sannaddha,广大之誓愿。以其所愿之事,广大普被众生,故称弘誓。其梵语之原意乃‘着大铠’;亦即建立弘大誓愿广度众生,以期成就无上菩提,犹如被着大铠,以自庄严,投于阵中;即指菩萨之总愿。此弘誓坚固无比,故以甲胄为喻,称为弘誓铠。
诸天 = 依诸经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
绮(qǐ) = 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damask;figured woven silk material]。(华丽;美丽[beautiful;gorgeous]。)
激(jī) = 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surge]。(迅疾;猛烈[rapid;acute;fierce]。)
童形/童子形 = 为佛像分类之一。即顶上结发,呈可爱少年少女之姿态。
回(huí) = 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回旋;旋转[whirl;circle]。(掉转[turn
round]/环绕;包围[surround]。)
善财童子见此比丘于虚空中经行自在,复有如是供养之事充满虚空;欢喜踊跃,不能自持;五体投地,一心敬礼,良久乃起;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勤求佛法?云何积集佛法?云何满足佛法?云何熏习佛法?云何修行佛法?云何净治佛法?云何随顺佛所行法?云何通达佛算数法?云何增长佛普遍法?云何清净佛究竟法?云何总摄佛功德法?云何能入佛随顺法?
熏习/薰/薰习 = Vasana/pravrti/abhyasa,如人以香气薰附衣服,染净迷悟诸法(特指吾人之身、语、意三业;业,即行为)之势力薰附残留在吾人心识上之作用,即称为薰习。
“我闻圣者善能诱诲;唯愿慈悲,为我宣说菩萨云何恒见诸佛,闻法勤修而不舍离?
“菩萨云何恒同一切菩萨善根而不舍离?
“菩萨云何恒以智慧证诸佛法而不舍离?
“菩萨云何恒以大愿饶益众生而不舍离?
“菩萨云何恒修一切菩萨事业而不舍离?
“菩萨云何恒住劫海,修行无厌而不舍离?
“菩萨云何恒住刹海,普遍庄严而不舍离?
“菩萨云何恒依佛力,悉能知见诸佛神变而不舍离?
“菩萨云何恒于六趣自在受生,住无住道而不舍离?
“菩萨云何恒受诸佛正法云雨悉能忆持而不舍离?
“菩萨云何恒发智光普照三世佛所行处而不舍离?
“唯愿慈哀,为我开演。”
听法/闻经/闻法 = 谓听闻佛之教法。凡从佛直接闻法、从高僧闻法、从经典闻法等,均通称为闻法。闻法乃信教入道之第一步,非易期得,诸经论多说闻法为世间难事,故称为闻法难,由闻法所得之智慧,称作闻慧;系三慧(闻、思、修)之一。
佛力 = 佛之力用。佛具有二智,故亦称智力;以方便智能摄化众生,故亦称方便力;显示由佛果而起之力,故又称愿力。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尔时,妙住比丘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今复志求一切智法及自觉法。
“善男子!汝能发心深信爱乐,殷勤不舍,请问于我;汝当谛听,今为汝说。
“善男子!我得菩萨普遍速疾勇猛不空供养诸佛成熟众生解脱门。
“常于此门,若行若止,修习思惟;或入或出,随顺观察;即时获得智慧光明名普照诸法究竟无碍。
究竟 = Uttara,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
“由得如是智光明故,知诸众生种种心行无所挂碍,
“知诸众生种种殁生无所挂碍,
“知诸众生宿住之事无所挂碍,
“知诸众生未来劫事无所挂碍,
“知诸众生现在世事无所挂碍,
“知诸众生种种言音随俗差别无所挂碍,
“知诸众生种种疑网咸为决了无所挂碍,
“知诸众生种种根性受法差别无所挂碍,
“知诸众生应受化时悉往调伏无所挂碍,
“知诸时分、刹那、腊缚、牟呼栗多、昼夜、年劫、延促、相入无所挂碍,
“知三世海诸法流转相续次第无所挂碍,
“知诸佛刹无量差别,能以其身遍往十方无所挂碍;
“何以故?以得无住、无作、无行神通力故。
殁(mò) = 死[die]。(通“没”。隐没;沦没[disappear gradually;sink;fall]。)
宿住/宿命 = 过去世之命运。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
现在/现世/现生/现/现在世 = Paccuppannaddha,相对于‘过去世’与‘未来世’。亦即介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相对于尚未生起作用之未来与作用已灭谢之过去而言,正行变碍、领纳等作用之此一刹那,即是现在。三世之一。
决(jué) = 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dig;dredge]。(决断,决定[decide]/一定,必定[certainly]。)
刹那 = Khana,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腊缚/罗婆 = Lava,为印度计量时间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120刹那(Khana)为一怛刹那(Tat-ksana),六十怛刹那为一罗婆,三十罗婆为一须臾(Muhutta),三十须臾为一昼夜。
须臾 = Muhutta,佛教时间单位。表短时间,即暂时、少顷之意。音译牟呼栗多。俱舍论卷十二载,牟呼栗多代表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今日之四十八分钟。然经中‘须臾’一词,不一定指此时限。有时视同‘刹那’,而表示极短之时间。根据印度《僧只律》中记载:「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所以一须臾等于0.8小时,换算为48分钟或2880秒。
延促(yán cù) = 长短。
“善男子!我以得此神通力故,于虚空中或行、或住、或坐、或卧,乃至现作种种威仪隐显自在。
“或以一身分为多身,或以多身合为一身;
“或以其身来往、入出、穿度石壁而无障碍;
“或于空中结跏趺坐,自在往来,犹如飞鸟;
“入地如水,履水如地;
“遍身上下普出烟焰,光明炽盛如大火聚;
“或时震动一切大地;
“或时以手扪摸日月;
“或现威德超自在天;
“或现大身过于梵世;
“或以神力转变自在;
“或现烧香云盘旋如盖,弥覆十方;
“或现宝焰云,光明炽盛,普照一切;
“或现变化云,其身随类,等众生界;
“或现光网云,具足众色,映彻无碍。
行住坐卧 = 即四威仪。乃人类生活起居之四种基本动作,引申为日常之生活举止。佛教为诫比丘、比丘尼慎其行状,令勿放逸懈怠,故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以规定行、住、坐、卧之仪则。
一身 = 身者,法身之意。盖十方诸佛无明之惑净尽,法性之体全彰,无有自他色相之异,故称一身。
履(lǚ) = 践踏[tread on]。(鞋[shoes]。)
火转/旋火轮/火聚 = Alatacakra,即点燃木片,将之旋转,产生轮形。
“或现其身于一念顷,过于东方一世界、十世界、百世界、千世界、百千世界、亿世界、百亿世界、千亿世界、百千亿世界、百千亿那由他世界,乃至无数世界、无量世界、无边世界、无等世界,不可思世界、不可量世界、不可称世界、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乃至或过阎浮提极微尘数世界,乃至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略称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如是一切世界海中,所有一切世界出生中,一切世界方处中,一切世界旋转中,一切世界普遍中,一切世界变化中,一切世界名字中,一切世界法门中,一切世界时劫中,一切世界微细中,一切世界菩提场中,一切世界庄严具中,一切世界大众会中。
“如是一切种种世界,其中所有一切刹土,皆有如来现成正觉;彼诸如来一一复现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大众集会差别之身,我悉于彼一切佛所,普现其身。
“于一一身,普雨一切诸佛刹海极微尘数诸供养云,所谓:一切华云、一切香云、一切鬘云、一切盖云、一切幢云、一切幡云、一切帐云、一切网云、一切末香云、一切涂香云、一切衣服云;以一切身各持如是诸供具云而为供养。
供养云海/供养云 = 比喻加持一供养物,即为加持无量之供养物。/比喻供物之数量无限,多如云海。/谓诸菩萨兴起种种云,如一切摩尼宝花云、一切莲花妙香云等,以供养如来,称为供养云。
旛/幡(fān) = Pataka,或梵语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帐(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一一如来所转法轮,种种宣说,所谓:广说、略说、赞说、毁说、明了说、隐密说、有馀说、无馀说、不定说、决定说,我皆悟解,忆念受持。
“一一国土,诸佛刹海,所有庄严,我皆忆持,曾无忘失。
“如于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是一切诸世界中所有众生,若闻我名,若见我身,或睹经行止住之处,或以一心礼拜供养,或时散乱怀疑不信,如是一切皆决定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彼诸世界一切众生我皆明见,随其大小、胜劣、苦乐,示同其形,随所应度,教化调伏而成熟之;随有众生亲近我者,悉令安住如是法门。
劣(liè) = 弱;小[weak;small]。(不好;低劣[bad;evil],与“优”相对。)
“善男子!我唯知此普遍速疾,勇猛不空,供养诸佛,成熟众生无碍解脱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具足受持大慈悲戒,波罗蜜戒,住大乘戒,不离菩萨道戒,不著一切法戒,不舍菩提心戒,不堕二乘地戒,常以佛法为所缘戒,心常忆念一切智戒,所发志乐等虚空戒,一切世间无所依戒,不缺漏戒,不浊乱戒,无遗失戒,不杂染戒,不追悔戒,无厌怠戒,清净戒,离尘戒,无垢戒,如是菩萨戒行功德,无量无边,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菩萨戒 =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梵网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虽亦道俗通摄,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古代以瑜伽戒为主,今则盛行梵网戒。
“善男子!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达逻比吒,其国有城,名金刚层;中有大士,名曰弥伽;汝往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
弥伽 = Megha,意译为云、能降伏。善财童子所参五十三善知识之一。为一良医,住于自在国咒药城,以其能施法雨润益众生,故称弥伽。
时,善财童子礼妙住足,右绕瞻仰,辞退而去。
###4)金刚层城>弥伽大士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随顺善知识教,正念观彼法光明门;
以清净心深信趣入,念法威力,顺佛所行,专心忆持,绍三宝种,叹离欲性;
念善知识,普遍观察,照明三世,忆本大愿,随顺修行;
以无碍心入众生界,常勤作意救护世间;
于诸有为,心无倚著,观一切法根本自性,念念流入一切智海,普遍严净一切佛刹;
于诸如来道场众会,心无依住。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谛意/正念 = Sammasati,指真正之念。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八正道之一。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佛(梵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梵dhar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梵sam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作意 =
Manaskara/manasi-kara/manah-kara,心所之名。即突然警觉而将心投注某处以引起活动之精神作用。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有部大地法之一,亦为法相宗五遍行之一。
自性 = Sabhava,指自体之本性。法相家(唯识家)多称为自相。即诸法各自具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个性,称为自性。
如是观察,渐次南行,至达逻比吒国,入金刚层城,周遍求觅弥伽大士。
乃见其人于市肆中,处高台上,坐师子座,十千人众所共围绕,广说轮字庄严法门。
肆(sì) = 摆设;陈列[display]。(“四”的大写,用于支票等上,以避免错误或更改[four <used for the numeral “四” on cheques,etc. to avoid mistakes
or alterations>]/极力,勤苦[use to the utmost]/店铺<上古时代表示商店>[shop]。)
善财往诣,顶礼其足,绕无数匝,恭敬合掌,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
“云何修菩萨道?
“云何流转诸趣,常不忘失菩提之心?
“云何心得坚固,勤求佛法无有厌倦?
“云何获得清净谦下之心无能坏者?
“云何得大悲心力,恒处生死不惮劬劳?
“云何得陀罗尼力,自在摄持普门清净?
“云何发生广大智光,离诸翳障?
“云何得妙辩才,善巧决择甚深法藏?
“云何得正念力,忆持诸佛一切法轮?
“云何得净趣力,演一切法普净诸趣?
“云何得成菩萨普遍智力,于一切法种种分别,悉能决定了真实义?
“唯愿慈哀,为我宣说。”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流转 = Pravrtti,漂流、辗转之意。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生死相续不断,而辗转于三界、六道之轮回。对此,如从迷界,而进入涅槃,即称还灭。属流转者,称为流转门;属还灭者,称为还灭门。四谛中之苦谛与集谛,或十二缘起之顺观(观十二支缘起从无明乃至老死)属流转门。而四谛中之灭谛与道谛,以及十二缘起之逆观(观十二支缘起从老死至无明),则属还灭门。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一切诸法/一切万法/一切法 =
Sabba-dhamma,泛指一切有为法、无为法及不可说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原意作‘由因缘而起之存在者’。
定/一定/决定 = Niscaya,意指一定不变,为‘不定’之对称。有决定信、决定业、决定性等语。
四种总持/四持/四总持/四陀罗尼 = 菩萨地持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等,将陀罗尼分为法、义、咒术、忍等四种,称为四陀罗尼。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
|
法总持/法陀罗尼/闻陀罗尼
|
谓对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
|
义总持/义陀罗尼
|
谓对于诸法无量之义趣总持不忘。
|
咒总持/咒术陀罗尼
|
谓菩萨能依禅定力起咒术为众生除患。
|
忍总持/忍陀罗尼
|
谓安住于法之实相而忍持不失。
|
法轮 = Dhammacakka,为对于佛法之喻称。以轮比喻佛法,其义有三:
|
|
催破之义
|
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喻之为法轮。
|
辗转之义
|
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不停,故称法轮。
|
圆满之义
|
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法轮。
|
尔时,弥伽告善财言:“善男子!汝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耶?”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善财白言:“唯然!大士!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弥伽遽即下师子座,由为尊重菩提心故,于善财前五体投地,一心礼敬;从地而起,散金银华无价宝珠及以上妙碎末旃檀,复以杂彩无量宝衣以覆其上。
遽(jù) = 送信的快车或快马[post car or horse]。(立刻;马上[immediately;at
once;in no time]。)
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五体投地 =
乃佛教礼法之一。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
如意宝珠/宝珠 = Mani,音译摩尼、末尼。即珠之总称。宝珠端严殊妙,自然流露清净光明,普遍照曜四方。为转轮圣王七宝之一。
栴檀/旃檀(zhān tán)
= 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为常绿之乔木,干高数丈,其材芳香,可供雕刻;研根为粉末,可为檀香,或制香油,叶长约五公分,枪锋状对生,房状花。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sandalwood]。
复散无数殊胜光洁悦意香华,众妙供具而为供养;然后合掌,以柔软音而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若有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则为勤求一切智智不断佛种,
“则为永离一切世间凡夫种性,
“则为严净一切诸佛所有刹土,
“则为调伏一切众生令其成熟,
“则为觉了一切法性出生死海,
“则为照解一切业种无所依著,
“则为勤修一切菩萨所有妙行,
“则为已发一切大愿无有断绝,
“则为随顺一切种智离欲行处,
“则为获得一切菩萨坚固种性,
“则为已得一切诸佛威力加持,
“则能明见一切三世所有差别,
“则为十方一切如来共所护念,
“则与法界一切菩萨志乐平等,
“则得一切贤圣咸共称赞,
“则得一切梵王一心礼觐,
“则得一切天王恭敬供养,
“则得一切夜叉王常勤守护,
“则得一切罗刹王随逐侍卫,
“则得一切诸大龙王迎接奉事,
“则得一切紧那罗王歌咏赞叹,
“则得一切诸世间主同心庆悦,
“则令一切诸众生界悉得安隐。
佛种 =
Buddha-vamsa,佛之种族、佛之系统。印度婆罗门教徒说四姓差别,以夸示其出身与系统;然佛弟子则皆由同一佛法而生,不问其种姓、家系,悉称佛子,其动机在喝破佛弟子之自觉。广义言之,凡信佛法者,皆称佛子;就系统之义而言,亦称为佛种、释种子。
严净 = 谓诸佛国土之庄严清净。
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真如/法性 =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贤圣 = 贤(梵bhadra)与圣(梵arya)之并称。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心离恶之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系见道以前之位。圣,即会于正理之意,指证见谛理,舍异生性之人;谓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以后之位。要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称为贤者;以无漏智证见正理者,称为圣者。
觐(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迎接 = 谓念佛行者于临终时,蒙阿隬陀佛、观世音、大势至或其余圣众前来接引。
歌咏 = 歌颂、吟咏之意。律教禁止歌咏,若有比丘歌咏引声而诵经典,则得‘越法罪’。然于大乘则允许歌咏,如大日经义释卷六即谓,歌咏皆是真言。
赞/叹/赞叹 = Varna,赞扬歌叹之意。即以偈颂等赞扬歌叹佛菩萨之威德神力。
庆(qìng) = 祝贺;庆贺[celebrate;congratulate]。(喜;福庆,吉庆[occasion
of celebration]/福泽。有幸的事[blessing]。)
安隐/安稳 = 即安乐而平稳无事之意。若达到不为任何烦恼所惑之境地,而身安心稳,犹如涅槃般之寂静无为,五浊不障者,亦称为安稳。此外,善业又称安稳业,自利利他之道又称安稳道。
“所谓:令断一切恶趣流转故,令舍一切诸苦难处故,令息一切贫穷根本故,令生一切人天快乐故,令得亲近供养一切善知识故,令得听闻受持诸佛广大法故,能令修集一切菩萨菩提分法故,能令增长一切功德善法根芽故,能令熏发一切菩萨无漏智种故,能令智光普照一切差别智道故,能令究竟住于菩萨真实智地故。
恶道/恶趣 = Duggati,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
“善男子!如是菩萨难得出世,亦难值遇;诸有所作难识、难知。
“能为众生作甚难事;若得见者倍更为难。
倍(bèi) = 通“背”。反;背向[back towards]。(加倍,照原数等加[double]。)
“何以故?菩萨出世与诸众生为大利益:
“如父母,长养安慰令成就故;
“如璎珞,庄严一切诸天人故;
“如船师,于生死海度众生故;
“如屋宅,覆护一切诸世间故;
“如商主,能导群生至宝所故;
“如赫日,智慧光明能普照故;
“如君主,觉法城中得自在故;
“如炽火,能烧众生我爱薪故;
“如大云,普霔无边甘露雨故;
“如时雨,增长信等善根芽故;
“如船舫,运度众生达彼岸故;
“如桥梁,能度众生越生死故;
“如津济,显示一切出要道故;
“如风轮,能持众生不令堕落三恶趣故;
“如大地,悉能增长一切众生诸善根故;
“如大海,具足一切无尽福智功德藏故;
“如满月,普放智光破烦恼暗,施清凉故;
“如猛将,悉能摧伏一切魔军,令退散故;
“如须弥,胜智善根超出深广生死海故。”
我爱 = 谓深生爱着于一己妄执之自我。
霔(shù) = 古同“澍”,时雨灌注[timely rain]。(降<雨>[rain]。)
芽(yá) = 尚未发育成长的枝、叶或花的雏体[bud;sprout;shoot]。
舫(fǎng) = 船夫,舟子[boatman]。(船。后泛指小船[boat]。)
梁(liáng) = 水桥[bridge]。(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房梁[girder;roof
beam]。)
津(jīn) = 渡口[ferry]。(渡,乘船过河或湖、海[ferry]。)
济(jǐ) = 水名,即济水[Ji River]。(渡过水流[cross a stream]/帮助;救助[help;assist;salve]。)
风轮 =
Vayu-mandala,为大地四轮之一,乃世界之最底部。世界之成必先立于虚空之上,称为空轮,依此空轮而上生风轮、水轮、金轮,合称四轮,四轮之上乃有九山八海。风轮其广无数,厚有十六亿踰缮那。其体坚密,假令有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击之,则金刚碎尽,而风轮无损。称之为轮,乃取其形横圆、其体坚密之义。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尔时,弥伽广为善财称赞显示发菩提心大功德力,令诸众会,皆生欢喜;同声唱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今我众会,因见胜人,得闻菩萨功德行愿,踊跃欢喜,不能自持。”
是时,弥伽还升本座,从其面门放种种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面门 = Mukha,有三释:(一)指口,(二)指面之正容,(三)指鼻下与口上之间。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时,此世界诸大梵王、天、龙、夜叉、乾闼婆、阿脩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如是诸王并其眷属,蒙光照耀,靡不来集。
是时,大士观察众心,咸生恭敬,离诸谄慢,其心寂静,志意柔顺,随其乐欲,广为分别开示,解释轮字句品庄严法门;彼诸众生闻此法已,信顺悟入,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大士 = Mahapurisa,对佛之尊称之一。与‘无上士’同义,意即最胜之士夫。/Mahasattva,为菩萨之美称。音译作摩诃萨埵,又作摩诃萨。与‘菩萨’同义。经中每用‘菩萨摩诃萨’之连称。菩萨为自利利他、大愿大行之人,故有此美称。一般而言,摩诃萨埵如译成‘大士’时,则菩萨多译成‘开士’,然皆指菩萨而言。
解释 = 指解说、释明经典之文义。
所应作已,告善财言:“善男子!我已成就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于一念中能分别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欲色诸天语言差别秘密;诸龙、夜叉、乾闼婆、阿脩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所有语言差别秘密;亦知彼彼一切众生所有心想,种种乐欲差别秘密。
“所谓:了知色界梵王及诸梵众所有心乐差别秘密;
“亦知欲界诸大天王、天子、天女所有心乐差别秘密;
“亦知龙等,人及非人男女眷属所有心乐差别秘密;
“亦能知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所有向果,各各修习一切菩萨行愿地位,各各修习微细意趣差别秘密;
“及诸言辞分别解说,辨释文义,无不明了。
“亦能了知三世诸佛,为诸众生演说一切甚深法海,种种言辞意趣秘密。
演说 = Niddesa,谓集众人而对之讲说如来深妙之理。
“如于一念知此世界所有众生及诸贤圣言辞、心想、行愿、地位,各各差别微细秘密;
“亦知东方一十百千万亿那由他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诸世界中,所有众生及诸贤圣言辞、心想、行愿、地位微细秘密;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各尽不可说不可说诸世界中,所有众生及诸贤圣言辞、心想、行愿、地位各各差别微细秘密;
“如是一切,悉能了知,无不通达。
“善男子!我唯知此妙音陀罗尼光明法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普能随入一切众生种种想行眷属海;
“普能随入一切众生种种建立施设海;
“普能随入一切众生种种称谓名字海;
“普能随入一切众生种种方俗语言海;
“普能随入一切诸佛甚深秘密法句海;
“普能随入一切诸佛究竟最上法句海;
“普能随入一切诸佛于一所缘中,说一切三世所缘法句海;
“普能随入一切诸佛于一切语言中,演说一切增上法句海;
“普能随入一切诸佛于一切语言中,演说一切上上法句海;
“普能随入一切诸佛于一切语言中,演说广大差别法句海;
“普能随入一切诸佛于一切语言中,演说一切差别善巧调伏法句海;
“普能随入一切诸佛于一切世界中,演说种种咒术言辞差别秘密海;
“普能随入一切世界种种众生音声语言际;
“普能随入一切诸佛清净法轮,圆满庄严际;
“普能随入一切世间种种字轮,普遍出生显示诸法际。
“如是菩萨行智功德,而我云何能知、能说?
施设(shī shè) = 陈设;设置[arrange;set]。
所缘 = Alambana,为‘能缘’之对称。指认识之对象,为心、心所法生起之因,且被其所执取者。
咒术 = 即神咒之妙术。诵咒旨在降灾于敌或为己除祸;具此杀人或延寿之奇术,称为咒术。
字轮 = Aksara-cakra,轮有转生之意。即自一梵语文字而轮转生出诸字之意,亦即诸尊之种子、真言等文字中,从一字转生多字者,称为字轮。如五字轮、百字轮等。
“善男子!从此南方有一聚落名为住林,彼有长者名住解脱,汝往彼问菩萨云何修集菩萨道?菩萨云何出生菩萨德?菩萨云何成就菩萨行?菩萨云何思惟菩萨法?”
时,善财童子蒙善知识深心诲诱,于一切智法,深生尊重;于一切善根,增益信乐;于一切佛法,倍起精勤;于一切善知识教,普加随顺。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礼弥伽足,悲泣流泪,绕无量匝,恋慕瞻仰,辞退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