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9日星期日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第七


受持品第七
= 《菩萨行品》中,详明诸位菩萨的化处及所化众生,略明菩萨的所修法及所断障。本品则略明化利众生,详明所修法和所断障。经中说,十三观门是三贤十圣的行法。修持此十三观门者,则称为十三大法师。配之于五忍,则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三种忍,共为十二,又加寂灭忍的下忍为十三。又修持此十三观门者为大法王,应当如佛一般而受供养。《护国品》中略明诸难的生起,本品则广明诸难发生的景象,以及灾难产生的原因。灾难有七种:日月失度难。星辰失度难。诸火焚烧难。时候失度难。大风数起难。天不下雨难。贼来侵国难。灾难生起的原因是:不孝顺父母。不敬事师长、沙门、婆罗门。国王、大臣不行正法。 灾难起时,诸国国王如果能供养般若正法,建立三宝,佛?五方菩萨摩诃萨往护其国,令其国界,无诸灾难。

尔时,月光心念口言:见释迦牟尼佛,现无量神力;亦见千华台上宝满佛,是一切佛化身主;复见千华叶世界上佛,其中诸佛各各说《般若波罗蜜》。
波斯匿王 = Pasenadi,意译胜军王、胜光王、和悦王、月光王、明光王。为中印度憍萨罗国(Kosala)国王,约与释尊同时。住舍卫城(Savatthi),为释尊教团之大外护者,兼领有迦尸国(Kasi),而与摩揭陀国并列为大强国。
华台 = 指佛菩萨之台座。佛菩萨之台座大都以莲华所成,故称华台。
化身 = Nimmana-kaya,乃佛为利益地前凡夫等众生而变现种种形相之身。二身之一,与法身或真身并称二身。即三十二相具足的佛之生身。与法、报、应三身中之‘应身’相同。/三身之一,与应身、法身合称三身。即佛为人、天等五趣众生所化现之龙、鬼等非佛形之身。此中,应身指现佛形之身。
白佛言:“如是无量《般若波罗蜜》,不可说,不可解,不可以识识。
“云何诸善男子,于此经中明了觉解,如法为一切众生开空法道?”
空法 = 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

大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观门诸善男子,为大法王。
十三观门 = 乃指三贤十圣之行法;修此十三观门者,则称十三大法师。即配之于五忍;则于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各有上中下三种忍,共为十二,又加寂灭忍之下忍为十三。修此十三观门者为大法王,宜如佛之受人供养。
“从习忍至金刚顶,皆为法师,依持建立。
“汝等大众,应如佛供养而供养之,应持百万亿天华、天香,而以奉上。

“善男子,其法师者,是习种性菩萨。
习种性 = Samudanita-gotra(),二种性之一,六种性之一。全称习所成种性。指经由后天之修行、熏习而得之种性。亦即听闻法界等流教化,而修习众善,日久熏成之种性。相对于此,无始以来法尔自存,辗转相续的无漏因之种性,称为性种性;亦即所谓的天禀之性。/为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住。此阶位之菩萨,习空观之教,破除见思之惑。
“若在家婆蹉、优婆蹉,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信,自观己身地、水、火、风、空、识,分分不净;复观十四根,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无量罪过故,即发无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皆不净故,得不净忍观门;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行八万四千波罗蜜道。
= 若在家婆蹉、优婆蹉:即优婆塞、优婆夷,梵音清浊不同耳。
= 所谓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五情根,五受根,男女二根,意根,命根,此十四根,是生死根本,能生无量罪过故。
(cuō) = 失足,跌跤[fall](时光白白过去[waste time])
六界/六大 = Cha-dhatu,指六根本原素。即地(Pathavi)、水(Apo)、火(Tejo)、风(Vayo)、空(Akasa)、识(Vinnana)等之总称。以其为构成有情无情世间之要素,且遍满一切法界,故称为大。据俱舍论卷一载,地、水、火、风等四大系能造之四大种,为所有物质之所依;空大(空界)系指内外之间隙,亦为能生长之因;识大(识界)系指诸有漏识,为有情生存之所依。前五大属色法(物质),后一大则属心法(精神)之范畴。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以此六大加根大,合为七大。
十四根 = 指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受(忧、喜、苦、乐、舍)及四根(男、女、意、命),共计十四根。
五情 = 指众生之五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能生情识,故称五情。
佛家 = 僧侣之自称。举凡佛道修行之道场、佛所住之世界、初地以上之境地等,亦称佛家。

六慰劳法/六可喜法/六和/六和敬 = 指六种和同爱敬。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
身和敬
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
口和敬
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
意和敬
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
戒和敬
指同戒法之和敬。
见和敬
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
利和敬
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

三业 = Tini-kamma,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口业/语业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善男子,习忍以前,行十善菩萨,有退有进。

十善十恶 = 十善/十善业/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Dasa-kusala-kamma,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不善业道/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Dasakusala-kamma-pathani
杀生
Panatipata,即杀害人畜等一切有情之生命。大乘佛教为避免杀生,而禁止食肉,更进而以放生为其积极表征。
不与取/偷盗
Adinnadana,不与而取,称为偷盗。乃力取或盗取他人财物之意。偷盗为戒律所严禁,若犯偷盗,严重者如盗五钱以上,则犯波罗夷罪(如断头之重罪),在十恶、五戒中,为仅次于杀生之重罪。
欲邪行/邪淫
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
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妄语
Musavada,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
离间语/两舌语/两舌
Pisuna-vaca,即于两者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粗恶语/恶口
Pharusa-vaca,即口出粗恶语毁訾他人。
杂秽语/无义语/绮语
Samphappalapa,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词。。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l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譬如轻毛,随风东西;是诸菩萨,亦复如是。
“虽以十千劫行十正道,发三菩提心,乃当入习忍位,亦常学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是不定人。
= 发三菩提心:三菩提,译为正觉,即发成佛心。

伏忍 = 乃五忍之第一。伏,隐伏之义;忍,安忍、忍可之义。即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智,不能证果,但修习观解,以有漏之胜智制伏烦恼,称为伏忍。可分为上、中、下三品。
下品
十住位。先起十信,超过二乘地,而起少分化地之事。
中品
十行位。行十波罗蜜,观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等,以对治贪、嗔、痴三不善根而生起施、慈、慧三善根;另观三世,得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广利众生。
上品
十回向位。此位得十忍,即:观五蕴,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解脱知见忍;观三界因果,得空忍、无相忍、无愿忍;观二谛之诸法无常,得无常忍;观一切法空,得无生忍。

“是定人者,入生空位,圣人性故,必不起五逆、六重、二十八轻;佛法经书作返逆罪,言非佛说,无有是处。
= 六重:杀盗淫妄四重,再加第五沽酒,第六说四众过。
= 二十八轻:出‘善生优婆塞经’:一、不供养父母师长。二、耽乐饮酒。三、不能瞻身病苦。四、有乞食不能随多少与,而令空去。五、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等不起礼拜问讯。六、若见四果犯戒,生憍慢心。七、月月不能持六斋,受八支戒,即八关斋戒,杀盗淫妄酒五戒,加第六坐高广大床,第七著花鬘缨络,及香油涂身,第八自歌舞唱伎,及故往观听,持此八戒,能关闭诸恶趣门故。八、四十里有讲法处,不往听。九、受招提僧卧具床座。十、疑水有虫故饮。十一、险难之处,无伴独行。十二、无伴宿尼寺。十三、为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十四、残食施四部众。十五、畜养猫狸。十六、畜养象马牛驴,一切禽兽,不作净施。十七、不储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十八、为身田作。十九、不得自为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不得前却,舍贱取贵。二十、若在非处非时行欲。二十一、商贾贩卖,不输官税,盗弃而去。二十二、若犯国制。二十三、得新果菜,不先奉三宝,先自受用。二十四、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便自作。二十五、若在沙弥、比丘前行。二十六、僧中行食不得选择取美,过分而取。二十七、不得养蚕。二十八、行路时,遇见病不瞻视,方便付嘱,而舍去。
我空/人空/生空 = Atta-sunnata,二空之一。即众生为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假和而成,实无常一主宰之我体,故称生空。

五逆罪/五逆 = 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小乘五逆
大乘五逆
杀母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
杀父
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杀阿罗汉
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
出佛身血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
破和合僧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nkhey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能伏道/伏道 = 指制伏惑障现行之有漏、无漏道力。
僧伽陀 = Samgata,译作习种性。以入此位不执着人、我,故又译作离着地。若能以一阿僧祇劫修伏道忍行,始得入僧伽陀位。相当于菩萨四十二阶位中之十住位,于此位习空观,破见思惑。

“复次,性种性,行十慧观,灭十颠倒及我、人、知见分分假伪,但有名,但有受,但有法,不可得,无定相,无自他相故。
种姓/种性 = Gott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有时亦转用种性之意义,以表示菩萨修行之阶位。如仁王般若经卷上立三种性之说,即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依序可配于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信心、十住心与十坚心。
/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圆测于仁王经疏卷下列举常、乐、我、净等四颠倒,及贪、嗔、痴、过去因、未来果、现在因果等六颠倒,合为十颠倒。并主张以‘四念处观’灭除四颠倒,以三善根观灭除贪等三毒,而以三世观灭除过、现、未三世之执着。
“修护空观,亦常行百万波罗蜜,念念不去心。
空观 = 指观想一切诸法皆空之观法。一切诸法,尽为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本无自性而空寂无相;观此空寂无相之理即为空观。佛教各宗派皆阐说‘空’之教义,随之即立观空之法门;虽有浅深胜劣之别,然悉以舍遣对实有之执情为目的。概言之,小乘佛教修习我空观,断除烦恼障;大乘佛教修习我、法二空观,离烦恼、所知二障。
“以二阿僧祇劫,行十正道法,住波罗陀位。

“复次,道种性,住坚忍中,观一切法无生、无住、无灭。
“所谓五受、三界、二谛无自他相,如实性不可得故,而常入第十、第一义谛,心心寂灭而受生三界。
= 而常入第十:先观五阴,次三界,后二谛,由前向后,次第而入,为常入。

五受 = Panca vedana,指五种觉受。随触之领纳分为五种。依俱舍论之说,五受即如下。此五受于众生感杂染中,有增上之作用,故立为五根,又称五受根,即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
苦受
Dukkha-vedana,谓五识相应之身不悦之受。
乐受
Sukha-vedana,谓五识相应之身悦及第三静虑意识相应之心悦。
忧受
Domanassa-vedana,谓意识相应之心不悦之受。
喜受
Somanassa-vedana,谓初二禅及欲界意识相应之心悦。
舍受
Upekkha-vedana,谓于身心非悦非不悦。

“何以故?业习果报未坏尽,故顺道生。
“复以三阿僧祇劫,修八万亿波罗蜜,当得平等圣人地,故住阿毗跋致正位。
三大阿僧祇劫/三劫阿僧企耶/三阿僧企耶/三僧祇/三祇/三无数大劫/三无数劫/三劫/三阿僧祇劫 = 为菩萨修行成满至于佛果所须经历之时间。阿僧祇,Asankheyya,意为无量数、无央数;劫,为极长远之时间名称,有大、中、小三劫之别。三度之阿僧祇大劫,即称三大阿僧祇劫。于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无数佛。
不退转/无退/必定/不退 = Avinivartaniya(),音译为阿惟越致、阿鞞跋致、阿毗跋致。退,乃谓退步、退堕之意,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声闻、缘觉之位),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不再退转,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不退位又作不退转地。

“复次,善觉摩诃萨住平等忍,修行四摄念念不去,心入无相,舍灭三界贪烦恼,于第一义谛而不二,为法性无为;缘理而灭一切相故,为智缘灭,无相无为;住初忍时,未来无量生死,不由智缘而灭故,非智缘灭,无相无为。
= 缘理而灭一切相故:缘中道理,而灭一切虚妄之相故。能缘是正智,以正智缘境,灭诸妄相,为智缘灭。
贪烦恼 = 六大烦恼之一。为根本烦恼之贪欲心。烦恼,Kilesa。即令众生感到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谓贪欲之心,能恼乱众生之身心,常令沉沦于苦、乐之境域,使之感受束缚,不得清净自在,即称贪烦恼。
非数缘尽/非智缘尽 = 新曰非择灭无为。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arimani san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eyyavajj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tthacariy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ttat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三无为 = Ti-asankhata,指虚空、择灭、非择灭等三种无为法,乃小乘说一切有部对无为法之分类。无为法者,谓真空寂灭之理,本无造作。
虚空无为
Akasa-asankhata,虚空即无碍。谓真空之理不为惑染之所障碍;即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满一切处。
择灭无为
Pratisamkhya-nirodha-samskrta(),谓声闻之人用智拣择,远离见思系缚,证寂灭真空之理。如涅槃、解脱。
非数灭/非择灭无为
Apratisamkhya-nirodha-samskrta(),谓声闻之人证果之后,诸惑不复续起,自然契悟寂灭真空之理,不假拣择。

“无自他相、无无无相故,无量方便皆现前。
“观实相方便者,于第一义谛不沉、不出、不转、不颠倒;遍学方便者,非证非不证,而一切学;回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萨婆若;魔自在方便者,于非道而行佛道,四魔所不动;一乘方便者,于不二相,通达众生一切行故;变化方便者,以愿力自在生一切净佛国土。
住果 = 指声闻、缘觉之圣者,各安住于所证之果位,不更进求胜道。
萨云若/萨云若/萨云然/萨婆若/萨伐若/萨婆若囊/萨婆若那/萨婆若多/萨嚩吉娘/萨栰若/萨芸然/萨婆若 = Sabbana,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非道 = 指脱离佛教之道或人所应行之道。与‘道’对称。/指须受罪报之迷惑世界,一般指恶趣,或指地狱。
佛乘/一乘 = 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
无二/离两边/不二 = 指对一切现象应无分别,或超越各种区别。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四魔 = Cattaro mara,指夺取人之身命及慧命之四种魔。
欲魔/烦恼魔
Kilesa-mara,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
内魔
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蕴魔
Khanda-mara,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
死魔
Maccu-mara,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殒没,而使修行人无法续延慧命。
他化自在天子魔/天魔/天子魔
Deva-putta-mara,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能害人善事,憎嫉贤圣法,作种种扰乱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外魔

“如是,善男子,是初觉智,于有无相而不二,是实智照;巧用不证、不沉、不出、不到,是方便观。
“譬如水之与波,不一不异,乃至一切行波罗蜜、禅定、陀罗尼,不一不二故,而一一行成就。
禅定 = 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Samadhi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Jhana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
陀罗尼 = Dharani,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
“以四阿僧祇劫行行故,入此功德藏门;无三界业习生故,毕故不造新;以愿力故,变化生一切净土;常修舍观故,登鸠摩罗伽位,以四大宝藏,常授与人。
= 登鸠摩罗伽位:此名童子地,以生在佛家,为佛真子,亦名离欲地。
功德藏 =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
(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鸠摩罗/鸠摩罗伽 = Kumaraka,译曰童子。
四藏 = 即佛教典籍之四类。指经藏、律藏、论藏、杂藏。此为部派佛教大众部所立。其中,经、律、论三者,即一般所称之‘三藏’。

“复次,德慧菩萨以四无量心,灭三有嗔等烦恼,住中忍中。

三有 = 有,Bhava,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
欲有
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色有
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无色有
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行一切功德故,以五阿僧祇劫行大慈观,心心常现在前,入无相阇陀波罗位,化一切众生。
(dū) = 城门上的台[platform above city gate](shé = 梵文音译字。)
阇陀波罗 = 为菩萨修行阶位之一。意译作度黑暗、无畏地、满定。

“复次,明慧道人常以无相忍中行三明观,知三世法无来、无去、无住处,心心寂灭,尽三界痴烦恼,得三明一切功德观故,常以六阿僧祇劫,集无量明波罗蜜故,入伽罗陀位,无相行,受持一切法。
明慧 = 即三明与三慧。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为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三慧指闻慧、思慧、修慧,为简择事理之三种精神作用,乃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之过程。
伽罗陀 = 意译度边地。为鸠摩罗什译仁王经卷下所说之菩萨修行阶位。此阶位位于‘无相阇陀波罗位’之后,‘须陀洹位’之前。即明慧圆融之修行菩萨,常于无相法忍中,妙观宿命、天眼、漏尽等三明,了知三世皆系无来、无去、无住之法,内心寂灭静定,脱离三界之烦恼,复于六阿僧祇劫中,广集无量明波罗蜜,故得证入此位,并以不着相之万行,受持一切法。

三达/三证法/三明 = Ti-vijja,达于无学位,除尽愚暗,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
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宿命智证明
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
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生死智证明
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
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漏尽智证明
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复次,尔焰圣觉达菩萨修行顺法忍,逆五见流,集无量功德,住须陀洹位,常以天眼、天耳、宿命、他心、身通,于念念中灭三界一切见。
尔炎/尔焰 = 梵语Jneya之音译。意译为所知、境界、智母、智境。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等五明之法,皆为能生智慧之境界,称为尔焰。

五染污见/五僻见/五利使/五见 = Panca- ditthi,指在根本烦恼中之五种恶见。
萨迦耶见
Sakkaya-ditthi,译作有身见、伪身见、坏身见、身见。即自执有‘我’之存在,称为‘我见’,而以为此属于我,则称‘我所见’。
边见/边执见
Anta-gaha-ditthi,为偏执于极端一边之见解;如谓我死后仍常住不灭,此称为常见(有见);谓我死后则断绝,此称为断见(无见)。
邪见
Miccha- ditthi,为否定因果道理之见解。
见取见
Ditthi-paramasa,即执着错误之见解以为真实者。
戒取见/戒盗见/戒禁取见
Silabbata-paramasa,即视不正确之戒律、禁制等,为可达涅槃之戒行,此种执着即称为戒禁取见。

四沙门果/声闻四果/四果 =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果
名称
华译
果位
初果
须陀洹
Sotapanna,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生七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
#杂阿含经: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杂阿含经:若比丘于此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如实善观察,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见道位
有学
二果
斯陀含
Sakadagami,意译作一来、一往来。最多于天界与人间往返一次后就能涅槃。断身见、戒取、疑,贪瞋痴薄。
修道位
三果
阿那含
Anagami,意译不还、不来、不来相。不再生于欲界。例如下一生生于色界或无色界的天界,并在天界证得涅槃。断五下分结(身见、戒取、疑、欲贪、瞋恚)
四果
阿罗汉
Arahant,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证得涅槃、解脱轮回。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贪瞋痴永尽、烦恼永尽。
无学道
无学

“亦以七阿僧祇劫,行五神通,恒河沙波罗蜜,常不离心。

五神通/五通 = 五种神通。指修四根本静虑所得五种超自然之能力。神,乃指不可思议之意。通,为自由自在之意。
神境通/神足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神境智证通
谓不论何处皆能来去自如。
天眼智通/天眼通/天眼智证通
谓能见常人之眼所不能见者。
天耳智通/天耳通/天耳智证通
谓能听常人不能听闻之音声。
他心智通/知他心通/他心通/他心智证通
谓能明了他人内心之动向。
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宿命通/宿住随念智证通
谓能了知过去之事。

“复次,胜达菩萨于顺道忍,以四无畏,观那由他谛、内道论、外道论、药方、工巧、咒术,故我是一切智人。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内道 = ‘外道’之对称。佛教对于其他教门而称自教之教法为内道。有关内外道之分别,各家说法不一。

五明学/五明处/五明 = Panca-vijja,指五种学艺,为古印度之学术分类法。
声明
Sadda-vijja,语言、文典之学。
工巧明
Sippa-vijja,工艺、技术、算历之学。
医方明
Cikitsa-vidya(),医学、药学、咒法之学。
因明
Hetu-vijja,论理学。
内明
Adhyatmika-vidya(),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灭三界疑等烦恼,故我相已尽。
我相 = 指我之相状,即由妄想所变现似我之相。凡夫误认为实我而执持之,此乃因我执而起。/四相之一。谓于五蕴之中妄计有我、我所。
“知地地有所出,故名出道。
出道 = 出离世间入于涅槃之道也。
“有所不出,故名障道。
“逆三界疑,修习无量功德故,即入斯陀含位。
“复集行八阿僧祇劫中,行诸陀罗尼门,故常行无畏,观不去心。

“复次,常现真实,住顺忍中,作中道观。
中道第一义谛观/中道观 = 为天台三观之一。即观中谛之理,以断无明之惑。
“尽三界集因、集业、一切烦恼故,观非有非无、一相无相而无二,证阿那含位。
一相 = Eka-laksana(),指平等无差别之真如相。
“复作九阿僧祇劫,集照明中道故,乐力生一切佛国土。

“复次,玄达菩萨十阿僧祇劫中,修无生法乐忍,灭三界习因业果。
(xuán) = 赤黑色,黑中带红[red black](又泛指黑色[black]/神妙难捉摸;深奥[mysticprofoundabstruse]/道家的学说;道教[Taoism]/玄孙的省称[great-great-grandson]/寂静;清静[quiet])
“住后身中,无量功德皆成就,无生智、尽智、五分法身皆满足。
后身 = 谓来世之身。
无生智 = Anuppada-nana,指了知一切法无生之智。亦即灭尽一切烦恼,远离生灭变化之究极智慧;于四谛已自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复更遍知无‘知、断、修、证’之无漏智。又已遍知断尽欲、有、无明之三漏及结缚、随眠等不再生起,故称无生智。十智之一。
尽智 = Khaya-nana,二智之一,十智之一。于无学位所起之智慧。即已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亦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属无漏智。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住第十地阿罗汉梵天位,常行三空门观,百千万三昧具足,弘化法藏。
= 弘化法藏:宏扬教化,佛法宝藏故曰宏化法藏。
三空门 = 三解脱门之异名。
法藏 = 法,教法之意;藏,含藏之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含藏此等教说之圣教、经典等;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三空观门/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ini vimokkh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n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p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复次,等觉者,住无生忍中,观心心寂灭而无相相、无身身、无知知。
“而用心乘于群方之方,憺怕住于无住之住。
= 用心乘于群方之方:从心起用,乘愿利生。乘于群方之方,即无刹不现身也。
(dàn) = 安然[safelystable](恬静;清静[tranquilquiet])
憺怕(dàn pà) = 澹泊,恬静。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在有常修空,处空常万化,双照一切法,故知是处、非是处,乃至一切智。
= 是处非是处:即第一是处非处智力。知众生因缘果报,作善业得乐报,名为是处。若作恶业,望于乐报,则名非处,即所谓无有是处。
“十力观故,而能摩诃罗伽位,化一切国土众生。
摩诃罗伽 = 译曰大臣。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千阿僧祇劫,行十力法,心心相应,常入见佛三昧。

“复次,慧光神变者,住上上无生忍。
慧光 = 指般若(妙智慧)之光。与‘慧日’、‘慧照’同义。
“灭心心相,法眼见一切法、三昧、色空见。
“以大愿力,常生一切净土。
“万阿僧祇劫,集无量佛光三昧,而能现百万恒河沙诸佛神力,住婆伽梵位,亦常入佛华三昧。
供花/佛华 = 即佛花,指供于佛前之花。即以草、花或树枝插入瓶中供于佛前。亦有以纸、木等作成莲花、荷叶,再押以金箔,称为常花。印度多以散华(散花)、华鬘(花鬘)之类,或取花轮并列于座床之前。关于佛前供香花而获无量功德之事,诸经记载甚多,如以华鬘奉迦叶塔,依其功德可生于天道、得金色身;又释迦牟尼佛于前世修菩萨行时,尝求五茎青莲花供燃灯佛,而受来世成道之记。
薄伽梵 = Bhagava/bhagavant,为佛陀十号之一,诸佛通号之一。又作婆伽婆、婆伽梵、婆哦缚帝。意译有德、能破、世尊、尊贵。即有德而为世所尊重者之意。在印度用于有德之神或圣者之敬称,具有自在、正义、离欲、吉祥、名称、解脱等六义。在佛教中则为佛之尊称,又因佛陀具有德、能分别、受众人尊敬、能破除烦恼等众德,故薄伽梵亦具有有德、巧分别、有名声、能破等四种意义。

“复次,观佛菩萨住寂灭忍者,从始发心至今经百万阿僧祇劫,修百万阿僧祇劫功德,故证一切法解脱住金刚台。

五忍 = 指伏、信、顺、无生、寂灭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后一忍分上、下二品,总称为十四忍。
伏忍
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烦恼未断,但能伏住烦恼令之不起。其中十住为下品,十行为中品,十回向为上品。
信忍
地上菩萨得无漏信,随顺不疑。其中初地为下品,二地为中品,三地为上品。
顺忍
菩萨顺菩提道,趣向无生之果。其中四地为下品,五地为中品,六地为上品。
无生忍
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其中七地为下品,八地为中品,九地为上品。
寂灭忍
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其中十地为下品,佛为上品。

“善男子,从习忍至顶三昧,皆名为伏一切烦恼。
“而无相信,灭一切烦恼,生解脱智,照第一义谛,不名为见;所谓见者,是萨婆若。
“是故我从昔以来,常说惟佛所知见觉,顶三昧以下至于习忍所不知、不见、不觉,唯佛顿解,不名为信。
“渐渐伏者,慧虽起灭,以能无生无灭,此心若灭,则累无不灭,无生无灭入理尽金刚三昧,同真际,等法性,而未能等无等等。
= 则累无不灭:则无始生死之累,无有不灭。
无等等 = Asamasama,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
“譬如有人,登大高台,下观一切,无不斯了;住理尽三昧,亦复如是。
= 无不斯了:即四方洞览,无不了然明白。
理尽三昧 = 照解极理之禅定也。
“常修一切行,满功德藏,入婆伽度位,亦复常住佛慧三昧。
= 入婆伽度位:此云施德地,能以大法如云,普荫一切。

“善男子,如是诸菩萨,皆能一切十方诸如来国土中化众生,正说正义,受持读诵,解达实相。
实相 = Dharm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
“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佛告波斯匿王:“我当灭度后,法灭尽时,受持《般若波罗蜜》,大作佛事,一切国土安立,万姓快乐,皆由此《般若波罗蜜》。
“是故付嘱诸国王,不付嘱比丘、比丘尼、清信男、清信女。
“何以故?无王力故,故不付嘱。
“汝当受持读诵,解其义理。

“大王,吾今所化百亿须弥、百亿日月。
= 此明如来化土。
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一一须弥,有四天下。
“其南阎浮提,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千小国。
“其国土中,有七可难。
“一切国王为是难故,讲读《般若波罗蜜》,七难即灭,七福即生。

七难 = 即七种灾难。仁王般若经卷下受持品所载之七难。
日月失度难
日月之运行失时,或赤日出、黑日出,或日蚀无光。
星宿失度难
二十八宿失度,金星、彗星等诸星各各变现。
灾火难
即大火烧国,万姓烧尽。
雨水变异难
即大水漂没百姓。
恶风难
大风吹杀万姓,国土、山河、树木一时灭没。
亢阳难
即百草亢旱,五谷不登。
恶贼难
四方贼来侵国,刀兵劫起。

“万姓安乐,帝王欢喜。
“云何为难?

“日月失度,时节返逆。
= 日月失度:日月循行,均有常度,失度者:不依常道也。
= 时节反逆:时节循环,亦有定准,如夏暖冬寒等。反逆者:反变悖逆,不顺定例也。
“或赤日出、黑日出、二三四五日出,或日蚀无光,或日轮一重、二三四五重轮现。
日轮 = 即指太阳。为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观。观想于日,称为日轮观,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中之初观。
“当变怪时,读说此经,为一难也。

“二十八宿失度,金星、慧星、轮星、鬼星、火星、水星、风星、刀星、南斗、北斗、五镇大星、一切国主星、三公星、百官星,如是等星各各变现,亦读说此经,为二难也。
二十八宿(èr shí bā xiù) =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
北斗/北斗七星 = 指在北方聚成斗(杓)形之七星。即离北极约三十度距离之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等,于天文学中,称为大熊星,其俗名为贪狼星、巨门星、禄存星、文曲星、廉贞星、武曲星、破军星等。
三公(sān gōng) = 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

“大火烧国,万姓烧尽,或鬼火、龙火、天火、山神火、人火、树木火、贼火,如是变怪,亦讲说此经,为三难也。

“大水漂没百姓,时节返逆。
“冬雨夏雪,冬时雷电霹雳,六月雨冰霜雹。
霹雳(pī lì) = 又急又响的雷,是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thunderboltthunderclap]
(shuāng) = 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frost]
(báo) = 冰雹[hail]
“雨赤水、黑水、青水,雨土山、石山,雨沙砾石。
(lì) = 小石,碎石[gravel]
“江河逆流,浮山流石。
“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四难也。

“大风吹杀万姓,国土、山河、树木,一时灭没。
“非时大风、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
黑风 = 天晦暴风吹海,名为黑风。
“如是变时,亦读诵此经,为五难也。

“天地国土亢阳,炎火洞燃。
(kàng) = [high](干旱[arid])
(yán) = 火苗升腾[flame](炎热,酷热[blazingbe burning hot])
“百草亢旱,五谷不登,土地赫然,万姓灭尽。
(hàn) = 久不下雨[drydrought]
(hè) = 泛指赤色[red](光明[bright]/显耀[conspicuous])
“如是变时,亦读说此经,为六难也。

“四方贼来侵国,内外贼起:火贼、水贼、风贼、鬼贼。
“百姓荒乱,刀兵劫起。
(huāng) = 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wastelie waste](年成不好;凶年;歉收[crop failure]/大;广大,无边际。引申为不可信[vast]/昏聩[muddleheaded])
“如是怪时,亦读诵此经,为七难也。

“大王,是《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也,一切国王之父母也。
= 一切国王之父母:般若能护王身,故如父母能护于子。
心识 =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别。
“亦名《神符》,亦名《辟鬼珠》,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亦名《天地镜》,亦名《龙宝神王》。”
= 龙宝神王:以般若之智,能生一切诸善之法,犹如龙王髻中宝珠,能雨诸宝,故称龙宝神王。
(fú) = 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符信 [tally](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incantations])
(bì) = 法律,法度[law](通“避”。回避,躲避[avoid])
天地镜 = 指仁王般若波罗蜜经。比喻仁王经为照天地实相之明镜。与‘护国珠’同为仁王经之譬喻。

佛告大王:“应作九色幡,长九丈;九色华,高二丈;千支灯,高五丈;九玉箱;九玉巾。
/(fān) = Pataka,或Ketu,音译计都。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zhàng) = 长度单位,十尺[3.3 meters]
“亦作七宝案,以经置上。
(àn) = 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footed vessel](长方形的桌子[long wooden table]/查办[investigate and deal with accordingly])
“若王行时,常于其前,足一百步。
“是经常放千光明,令千里内七难不起,罪过不生。
“若王住时,作七宝帐,帐中七宝高座,以经卷置上,日日供养散华烧香,如事父母,如事帝释。
(zhàng) = 篷帐,有顶的篷帐[canopycurtain]

“大王,我今五眼明见三世,一切国王皆由过去侍五百佛,得为帝王主。
(shì) = 在尊长旁边陪着[stand at sb.'s side in attendance](引申为服侍、侍奉[wait uponattend uponserve])
“是为一切圣人、罗汉而为来生彼国,作大利益。
“若王福尽时,一切圣人皆为舍去。
“若一切圣人去时,七难必起。

“大王,若未来世国王受持三宝者,我使五大力菩萨往护其国:一金刚吼菩萨,手持千宝相轮,往护彼国;二龙王吼菩萨,手持金轮灯,往护彼国;三无畏十力吼菩萨,手持金刚杵,往护彼国;四雷电吼菩萨,手持千宝罗网,往护彼国;五无量力吼菩萨,手持五十剑轮,往护彼国。
五大力尊/五大力菩萨 = 指密教所信仰之五大力尊。为护持三宝,守护国土,呈忿怒形之菩萨。此五尊之名称,旧译仁王经受持品举出金刚吼、龙王吼、无畏十力吼、雷电吼、无量力吼等五大力菩萨。不空所译之仁王经奉持品则列举东方金刚手、南方金刚宝、西方金刚利、北方金刚药叉、中央金刚波罗蜜多等五方菩萨。其中,金刚波罗蜜多即金刚吼、金刚宝即龙王吼、金刚手即无畏十力吼、金刚药叉即雷电吼、金刚利即无量力吼。
(chǔ) = 舂米的棒槌[pestle](捣,砸[pestle])
“五大士、五千大神王,于汝国中,大作利益。
大士 = Mahapurisa,对佛之尊称之一。与‘无上士’同义,意即最胜之士夫。/Mahasatta,为菩萨之美称。音译作摩诃萨埵,又作摩诃萨。与‘菩萨’同义。经中每用‘菩萨摩诃萨’之连称。菩萨为自利利他、大愿大行之人,故有此美称。一般而言,摩诃萨埵如译成‘大士’时,则菩萨多译成‘开士’,然皆指菩萨而言。
“当立像形,而供养之。

“大王,吾今三宝,付嘱汝等一切诸王,憍萨罗国、毗舍离国、舍卫国、摩竭提国、波罗奈国、迦夷罗卫国、鸠尸那国、鸠睒弥国、鸠留国、罽宾国、伽罗乾国、乾陀卫国、沙陀国、僧伽陀国、揵拏掘阇国、波提国,如是一切国受持《般若波罗蜜》。”
十六大国 = 即佛世时古代印度之十六大国。据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所列,十六大国即:()鸯伽(Anga),()摩竭陀(Magadha),()迦尸(Kasi),()居萨罗(Kosala/Kosala),()拔只(Vrji),()末罗(Malla),()支提(Cedi),()拔沙(Vatsa),()居楼(Kuru),()般阇罗(Pancala),(十一)阿湿波(Asvaka),(十二)阿般提(Avanti),(十三)婆蹉(Matsya),(十四)苏罗娑(Surasena),(十五)乾陀罗(Gandhara),(十六)剑洴沙(Kambboja)。鸯伽位于摩竭陀之东,佛世时隶属于摩竭陀,其首都为赡波(Campa)。摩竭陀为当时中印之强国,首都为王舍城(Rajagrha)。
拘舍罗国/娇萨罗国/居萨罗国/拘薛罗国/高萨罗国/俱婆罗国/憍萨罗国 = Kosala,意译无斗战国、工巧国。中印度古王国,为印度十六大国之一。位在迦毗罗卫国之西北,婆罗奈国之北方。即法显传所谓之‘拘萨罗国’,又称北憍萨罗。其国都为舍卫城(Sravasti),佛陀曾前后居止二十五年,经常于此开示佛法。此国谷稼丰饶,风俗淳厚,少僧徒,外道甚多,有祇树给孤独园等圣迹。
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室罗筏国/舍卫国 = 舍卫,Savatthi。为中印度古王国名。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
摩诃陀/摩竭提/摩伽陀/摩竭陀 = Magadha,中印度国名,王舍城所在。译言持甘露,善胜,无恼,无害等。或为星名。或为古仙人或帝释前身之名。
波罗奈国 = Baranasi,中印度古王国,即今之瓦拉那西。城西北之鹿野苑,即佛陀成道后最初教化五比丘之地。
(shǎn) = 窥视[peek]/闪烁[flicker]
(jì) = 鱼网[fish net]
罽宾国/劫宾国/羯宾国/罽宾国 = 为汉朝时之西域国名。位于印度北部。即今喀什米尔一带之地。有关其国名,诸书之记载不一。
(qián) = 用肩扛。/jiàn = 古同“楗”,堵塞河堤决口所用的竹木等材料。
(ná) = 持拿;执取。后作“拿”[take]

时,诸大众、阿须轮王,闻佛说未来世七可畏,身毛为竖,呼声大叫而言:“愿不生彼国!”
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shù) = 直立。纵[longitudinalvertical]。与“横”相反。

时,十六大国王即以国事付弟,出家修道,观四大四色胜出相、四大四色不用识空,入行相、三十忍初地相、第一义谛九地相。
= 观四大四色胜出相:谓地水火风四大,青黄赤白四色。
= 三十忍:次明入道。初地以上,十地各三忍,合成三十忍。
十一切入/十一切处/十遍入/十遍处定/十遍处 = Dasa kasinayatanani,即依胜解作意,观色等十法各周遍一切处无间隙。十法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观其周遍一切处,故称地遍处乃至识遍处等。此观法为行者修八解脱、八胜处后,于色等得净相,于所观之中转变自在,然仍未周遍,故更修此定。
是为大王舍凡夫身,入六住身;舍七报身,入八法身,证一切行般若波罗蜜。

十八梵天、阿须轮王,得三乘观,同无生境。
复散华供养,空华、法性华、圣人华、顺华、无生华、法乐华、金刚华、缘观中道华、三十七品华,而散佛上,及九百亿大菩萨众。

其余一切众,证道迹果。
散心空华、心树华、六波罗蜜华、妙觉华,而散佛上,及一切众。
心空 = 心性广大,能容摄万象,犹如大虚空,故称心空。/谓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
心树 = 喻指吾人之心思、意念。意念生起,犹如树木之生长,故以树喻之。

十千菩萨念来世众生,即证妙觉三昧、圆明三昧、金刚三昧、世谛三昧、真谛三昧、第一义谛三昧,此三谛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
亦得无量三昧、七财三昧、二十五有三昧、一切行三昧。
二十五有 = 生死轮回之迷界计分为二十五种;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即二十五种三界有情异熟之果体,为:()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 阿修罗有。地狱至阿修罗乃六趣中之四趣,各一有。()弗婆提有,()瞿耶尼有, ()郁单越有,()阎浮提有。由()()乃开人之四洲为四有。()四天处有, ()三十三天处有,(十一)炎摩天有,(十二)兜率天有,(十三)化乐天有,(十四)他化自在天有,(十五)初禅有,(十六)大梵天有,(十七)二禅有,(十八)三禅有,(十九) 四禅有,(廿)无想有,(廿一)净居阿那含有,(廿二)空处有,(廿三)识处有,(廿四) 不用处有,(廿五)非想非非想处有。天趣中,六欲天、四禅及四无色各一有;别开初禅之大梵,四禅之无想、净居,各为一有。总计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破此二十五有者,有二十五三昧。

七财/七德财/七法财/七圣财 = 谓成就佛道之七种圣法。即信、戒、惭、愧、闻、施、慧等七者。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
信财
信受正法。
戒财
持戒律。
惭财
自惭而不造诸恶。
愧财
于不善法心生羞愧。
闻财
能闻正教。
施财
舍离一切无染着。
定慧财
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复有十亿菩萨,登金刚顶,现成正觉。
金刚顶 = 为密教金刚界诸经、诸会之总称。金刚有坚固、利用二义。坚固,比喻实相不思议之理体常住不坏;利用,比喻如来之智用锐利,能摧破惑障,显证极理;顶,则有最胜、尊上之义。即谓此金刚教于诸大乘法中最胜无上,犹如人身之顶部。盖金刚顶原系如来智德之譬喻,而金刚界十八会之说法乃开显佛智之法门,故对其会座与经典冠以金刚顶之名。若更深究之,金刚顶亦指众生本有之清净菩提心体,此本有之菩提心常住不坏,能成满诸德,实为无上尊胜者。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