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8日星期六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菩萨教化品第三


菩萨教化品第三
= 前品彰显如来的果德,此品明其修因。有因有果,有广大的菩萨行因,才能感得无上清净万德庄严的佛果。因此本品初以“依五忍法,以为修行”,继而将五忍法开为十四忍,说明三贤十地菩萨所修所断。 此十四忍是趋向佛果的大道,如经中说:“此十四忍,十方世界,过去现在,一切菩萨所修所行,一切诸佛之所显示,未来诸佛菩萨亦复如是,诸佛菩萨不由此门得一切智者,无有是处。”并且以“自所行处,及佛行处”,教化一切众生;又“以幻化身,而见幻化,正住平等,无有彼此,如是观察,化利众生”,说明虽化度一切众生,而能不着能化所化之相。
开化/摄化/施化/劝化/教化 = Paripaceti,教,以善法教导他人;化,令远离恶法。为教导感化之意,即说法引导众生而令其受感化。如经上所言,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令住无上正真之道。凡此皆属转恶为善、转凡化圣之教化。

白佛言:“世尊,护十地行菩萨,云何行可行?云何行化众生?以何相众生可化?”
= 云何行可行:即何等行法,可依之修行,而成十地行也。
= 以何相众生可化:即观察何等相众生,是为当机,可以教化也。
行化 = 乃游行教化之略称。谓遍历各地,教导众生。

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萨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寂灭忍上中下,名为诸佛菩萨修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多/般罗若波罗蜜/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 Panna-parami,意译作慧到彼岸、智度、明度、普智度无极。即照了诸法实相,而穷尽一切智慧之边际,度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之菩萨大慧,称为般若波罗蜜。为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五忍 = 指伏、信、顺、无生、寂灭五忍,前四忍各分上、中、下三品,后一忍分上、下二品,总称为十四忍。
伏忍
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烦恼未断,但能伏住烦恼令之不起。其中十住为下品,十行为中品,十回向为上品。
信忍
地上菩萨得无漏信,随顺不疑。其中初地为下品,二地为中品,三地为上品。
顺忍
菩萨顺菩提道,趣向无生之果。其中四地为下品,五地为中品,六地为上品。
无生忍
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其中七地为下品,八地为中品,九地为上品。
寂灭忍
诸惑断尽,清净无为,湛然寂灭。其中十地为下品,佛为上品。

“善男子,初发相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性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
习种性 = Samudanita-gotra(),二种性之一,六种性之一。全称习所成种性。指经由后天之修行、熏习而得之种性。亦即听闻法界等流教化,而修习众善,日久熏成之种性。相对于此,无始以来法尔自存,辗转相续的无漏因之种性,称为性种性;亦即所谓的天禀之性。/为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住。此阶位之菩萨,习空观之教,破除见思之惑。

十信心/十心/十信 = 菩萨五十二阶位中,最初十位应修之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依诸经典所举,其名称与顺序略异。
信心
一心决定,乐欲成就。
念心
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精进心
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定心
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慧心
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戒心
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
回向心
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
护法心
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
舍心
不惜身财,所得能舍。
愿心
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
二乘 = 声闻乘与缘觉乘。即小乘法分为二种:()直接听闻佛陀之教说,依四谛理而觉悟者,称声闻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自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也。
圣胎 = 指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因其以自种为因,善友为缘,听闻正法,修习长养,至于初地而见道,生于佛家,故称圣胎。

“次第起干慧,性种性有十心:所谓四意止,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也;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谓三世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
= 三善根:无贪善根,是施;无嗔善根,是慈;无痴善根,是慧。
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干慧地 = Sukla-vidarsana-bhu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
种姓/种性 = Gott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有时亦转用种性之意义,以表示菩萨修行之阶位。如仁王般若经卷上立三种性之说,即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依序可配于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信心、十住心与十坚心。

四念处/四意止/四止念/四念/身受心法/四念住 = Satipatthana,指集中心念于一点,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之四种方法。乃原始经典中所说之修行法门。
对治
身念处/身念住
Kayanupassana,即观身之自相为不净,同时观身之无常、苦、空、无我等共相,以对治净颠倒。
净颠倒
受念处/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观察感受就是觉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乐颠倒。
乐颠倒
心念处/心念住
Cittanupassana,修心念处必须觉知心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以对治常颠倒。
常颠倒
法念处/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不断觉知五盖、五取蕴、六内外处、七觉支的刹那生灭、无常、苦、无我后,最终会证悟四圣谛,以对治我颠倒。
我颠倒

三善根 = Tini kusala-mulani,指对治三不善根之三种心所。
不贪善根/无贪善根
A-lobha-kusala-mula,于五欲之境不贪不着、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贪善根。
不恚善根/无嗔善根
A-dosa-kusala-mula,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嗔善根。
不痴善根/无痴善根
A-moha-kusala-mula,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能了知善法、不善法、有罪法、无罪法、应修法、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痴善根。

“是菩萨亦能化一切众生,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
(guò) = 走过,经过[go acrosspass through](错,犯错误[mismake]/超出,胜过[exceedgo beyond])

“复有十道种性地:所谓观色、识、想、受、行,得戒忍、知见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观三界因果,空忍、无愿忍、无相忍;观二谛虚实,一切法无常名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
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无生法忍 = Anutpattika-dhamma-kh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无漏五蕴/无等等五蕴/五分法身 = Panca-dhamma-kkhandha,乃大小乘之无学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罗汉之自体所具备之五种功德。五分法身之次第历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则称为五分法身。
戒蕴/戒众/戒品/戒身
修因
Sila-kkhandha,指无漏之身、语二业。
定蕴/定众/定品/定身
Samadhi-kkhandha,即无学之空、无愿、无相等三三昧。
慧蕴/慧众/慧品/慧身
Panna-kkhandha,即无学之正见、正知。
解脱蕴/解脱众/解脱品/解脱身
结果
Vimutti-kkhandha,即与正见相应之胜解。
解脱所见身/解脱知见蕴/解脱知见众/解脱知见品/解脱知见身
Vimutti-nana-dassana-kkhandha,即无学之尽智、无生智。

三空观门/三解脱/三脱门/三门/三解脱门 = Tini vimokkhamukhani,指得解脱到涅槃之三种法门。
空门
Sunnata,观一切法皆无自性,由因缘和合而生;若能如此通达,则于诸法而得自在。
无想门/无相门
Animitta,谓既知一切法空,乃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若能如此通达诸法无相,即离差别相而得自在。
无作门/无欲门/无愿门
Appanihita,谓若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若无愿求,则不造作生死之业;若无生死之业,则无果报之苦而得自在。

二谛 =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
胜义谛/第一义谛/真谛
Paramattha-sacca,即出世间之真理。
世俗谛/世谛/俗谛
Sammuti-sacca,即世间之真理。随顺世俗而说生灭等有之谛理。即指世间之事实与俗知之理。

“是菩萨十坚心,作转轮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众生善根。
= 是菩萨十坚心:坚者坚忍,即前十忍。上属自利,下则利他。
转轮王/转轮圣王 = Raja cakkavattin,意译作转轮王、转轮圣帝、轮王、飞行转轮帝、飞行皇帝。意即旋转轮宝(相当于战车)之王。王拥有七宝(轮、象、马、珠、女、居士、主兵臣),具足四德(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统一须弥四洲,以正法御世,其国土丰饶,人民和乐。

“又信忍菩萨,所谓善、达、明、中行者,断三界色烦恼缚,能化百佛、千佛、万佛,国中现百身、千身、万身神通无量功德,常以十五心为首:四摄法、四无量心、四弘愿、三解脱门。
= 所谓善、达、明、中行者:善:即善觉忍,初地善觉人法二俱空寂故。达:即达观忍,二地观察真俗通达无碍故。明:即明慧忍,三地智慧光明,照了诸法故。中行者:依中道修行之者。
= 能化百佛等:明摄化大用。依‘地论’摄报果中,初地化百佛世界,二地化千佛世界,三地化万佛世界。
“是菩萨从善地至于萨婆若,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根本种子。
一切智 = Sabba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四弘誓愿 =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有关四弘愿之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然各经所举颇有出入,一般采用六祖坛经之说。
众生无边誓愿度
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
利他
烦恼无尽誓愿断
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
自利
法门无量誓愿学
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
佛道无上誓愿成
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

“又顺忍菩萨,所谓见、胜、现法,能断三界心等烦恼缚,故现一身于十方佛国中,无量不可说神通化众生。
= 所谓见、胜、现法:见,谓慧见分明,是第四焰慧地,下文名焰慧忍。胜,谓二种殊胜:一教化众生,二不顺烦恼,是第五难胜地,下文名胜慧忍。现法,谓因缘观解现前,是第六现前地,下文名现法忍。

“又无生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慧,亦断三界心色等习烦恼故,现不可说、不可说功德神通。
= 所谓远、不动、慧观:远,即第七远行地,下文名远达忍,能至有功用心后边故。不动、即第八不动地,下文名等觉忍,有相烦恼不能动故,真无功用道。观慧,即第九善慧地,下文名慧光忍,成就妙慧,善说诸法故。

“复次寂灭忍,佛与菩萨同用此忍入金刚三昧。
金刚三昧 = 为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即定)。因其坚固能断破一切烦恼,犹如金刚坚固能摧破他物,故称金刚三昧。
“下忍中行,名为菩萨;上忍中行,名为萨婆若。
“共观第一义谛,断三界心习无明,尽相为金刚,尽相无相为萨婆若。
= 尽相无相:非但能尽惑相,并尽相亦无。
第一义/第一义谛 = Paramattha-sacca,即最殊胜之第一真理。为‘世俗谛’之对称。又称胜义谛、真谛、圣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总括其名,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为诸法中之第一,故称第一义谛。二谛之一。
“超度世谛、第一义谛之外,为第十一地萨云若。
“觉非有非无,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无缘大悲,教化一切众生,乘萨婆若乘来化三界。
非有非空 = 乃唯识论所谈之中道。一切诸法有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其中,遍计为空而非有,依他、圆成为有而非空。亦即心外之法(遍计)为非有,心内之法(依他、圆成)为非空。非有非空即中道,依唯识论所说中道之义。
(zhàn) = 清澈透明[be crystalclear](深;深沉[deep])

“善男子,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
三界藏 = 三界包括一切众生之烦恼业果,故称为藏。
二十二根 = Bavisatindriyani,指于事特有增上义之二十二种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乐、喜、忧、舍等五受根,信、勤、念、定、慧之五善根,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之三无漏根。根为增上之义。
“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
“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
总相谛/总谛/大有性/同句义/有句义/大有 = Samanya-padartha(),音译作三摩若。为胜论学派所立,乃六句义、十句义之第四。谓诸法均具有其共同之存在性。相当于现代语汇中之‘共相’一词。

七佛/过去七佛 = 过去的庄严劫,未来的星宿劫也会各有千尊佛降世。过去七佛中,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是庄严劫的最后三尊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已经在这一贤劫出现;贤劫还会有以弥勒佛为首的996尊佛在未来出现,其中最后一位是楼至如来。
庄严劫
毗婆尸佛
Vipassin,意译为胜观佛、净观佛、胜见佛、种种见佛。为过去七佛之第一佛。
尸弃佛
Sikhi,意译顶髻、有髻、火首、最上。。
毗舍婆佛/毗舍浮佛
Vessabhu,即一切胜、一切自在、广生之义。亦即过去庄严劫千佛中最后出现之佛。
贤劫
迦罗鸠孙驮佛/俱留孙佛/拘留孙佛
Kakusandha,意译领持、灭累、所应断已断、成就美妙。现在贤劫千佛之第一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那含佛
Konagamana,意译金色仙、金儒、金寂。
迦叶佛
Kassapa,意译作饮光佛。传说为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定成佛。
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星宿劫
Naksatra kalpa,过现未三大劫中,未来大劫之名,此劫中有千佛出世。始于日光佛,终于须弥相佛。佛之出兴,如天之星宿,故名星宿劫。

“大王,我常说:‘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自性清净,名觉萨云若性。’
萨云若/萨云若/萨云然/萨婆若/萨伐若/萨婆若囊/萨婆若那/萨婆若多/萨嚩吉娘/萨栰若/萨芸然/萨婆若 = Sabbana,意译为一切智,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众生本业,是诸佛菩萨本所修行,五忍中,十四忍具足。”
十四忍 = 乃指三贤十圣之十三忍,另加正觉忍,则为十四忍。即:住、行、回向、欢喜、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正觉忍。

白佛言:“云何菩萨本业清净化众生?”

佛言:“从一地乃至后一地,自所行处,及佛行处,一切知见故。
= 从第一欢喜地,至后第十法云地,自所行处,是因地。及佛行处,是果地。一切皆以佛之知见故。佛知见者,真知无知,无所不知,真见无见,无所不见。
知见 =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本业者:

“若菩萨住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生。
= 初地。
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提 = Jambu-dipa,阎浮,Jambu,乃树之名;提,D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平等心 = 指证悟诸法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见解之慈悲心。

“若菩萨住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修千法门,十善道化一切众生。
= 二地。
三十三天/忉利天 = Tavatimsa,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忉利天为帝释之住处,此信仰自古即盛行于印度。传说佛陀之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生于此天,佛陀曾上升忉利为母说法三个月。

“若菩萨住十万佛国中,作焰天王,修十万法门,四禅定化一切众生。
= 三地。
色界定/四禅定/四静虑/四禅 = Cattari jhanani,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之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之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禅那(梵dhyana)之略称;意译作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四定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之精神世界。或谓自修证过程而言,前三禅乃方便之阶梯,仅第四禅为真实之禅(真禅)。

“若菩萨住百亿佛国中,作兜率天王,修百亿法门,行道品化一切众生。
= 四地。
= 行道品:即三十七道品,教化一切众生。

“若菩萨住千亿佛国中,作化乐天王,修千亿法门,二谛、四谛、八谛化一切众生。
= 五地。

八圣谛/八谛 = 指八种圣谛。()有作之四谛与无作之四谛的合称。/()开演苦等四谛为八种。初四者为苦谛,第五为灭谛,第六通苦、集二谛,第七通灭、道二谛,第八为道谛。
行苦谛
指有为诸行生灭迁流而不住。
坏苦谛
可意之法坏。
苦苦谛
常合不可意之法。
流转谛
指分段生死。
流息谛
指涅槃,又作还灭谛。
杂染谛
指烦恼、业及生等三种杂染法实为染污。
清净谛
指断杂染所得之无为实是清净。
正方便谛
谓一切无漏道实为趣涅槃之行。

“若菩萨住十万亿佛国中,作他化天王,修十万亿法门,十二因缘智化一切众生。
= 六地。

“若菩萨住百万亿佛国中,作初禅王,修百万亿法门,方便智、愿智化一切众生。
= 七地。
权智/方便智 = 为‘实智’之对称。指熟达方便法之智。亦指行善巧方便之智。二智之一。
愿智 = Panidhi-nana,谓如愿知悉一切智慧。

“若菩萨住百万微尘数佛国中,作二禅梵王,修百万微尘数法门,双照方便神通智化一切众生。
= 八地。
= 双照方便神通智:双照真俗二谛,方便善巧,不相违碍,能发神通之智,以此化众生。

“若菩萨住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国中,作三禅大梵王,修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法门,四无碍智化一切众生
= 九地。
僧祇/阿僧祇(sēng qí) = Asankheyya,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

“若菩萨住不可说不可说佛国中,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修不可说、不可说法门,得理尽三昧,同佛行处,尽三界原,教化一切众生,如佛境界,是故一切菩萨本业化行净。
= 十地。
(yuan) = “源”的古字。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fountainheadsource of a river](起源;根本;根由[origincause;source]/原来[originalformerprimary]/宽广平坦的地方。)

“若十方诸如来,亦修是业,登萨婆若果,作三界王,化一切无量众生。”
= 佛地。

尔时,百万亿恒河沙大众各从座起,散无量不可思议华,烧无量不可思议香,供养释迦牟尼佛及无量大菩萨,合掌听波斯匿王说般若波罗蜜。
今于佛前,以偈叹曰:

“世尊导师金刚体,心行寂灭转法轮,八辩洪音为众说,时众得道百万亿,
金刚体 = 比喻身体坚固,犹如金刚,系指佛身功德而言。据月光童子经载,如来之身功德如金刚,已断尽诸恶而积聚万善;相好光明,无神器能比喻之;永除五道之冥暗,得无上正真之独明。

八辩 = 谓菩萨之八种辩才。此八种辩才又称为清净辩才。
不嘶喝辩才
远离大众威德之畏故不嘶喝。
不迷乱辩才
坚住明了而不怯弱。
不怖畏辩才
处众中,如师子王无恐惧。
不憍慢辩才
远离憍慢之烦恼。
义具足辩才
不说无义,契合法相。
味具足辩才
能解书论而知文字。
不拙涩辩才
积集多劫以来之善巧方便语。
应时节辩才
善顺春、夏、秋、冬之四时及初、中、后三分而不差乱交杂。

 时六天人出家道,成比丘众菩萨行。
“五忍功德妙法门,十四正士能谛了,三贤十圣忍中行,惟佛一人能尽源,
= 惟佛一人能尽源:惟佛一人,能尽一心本源也。
正士 = 菩萨之异称。即离却迷执邪见,正见法理而求正道之大士。
十圣 = 指在十地位之菩萨,乃对三贤而称为十圣。

三贤 = 指修善根以制伏烦恼,使心调和之三种修行阶位。可分小乘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和大乘之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位。大乘三贤位,又作三十心。指十地以前之菩萨,其阶位有三阶十心之别。
十住
会理之心,安住不动,称为住。十住即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十行
行此行,则能进趣于果,称为行。十行即欢喜行、饶益行、无违逆行、无屈挠行、无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
十回向
回因向果,称为回向。十回向即救诸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入法界无量回向。

 佛众法海三宝藏,无量功德摄在中。
= 佛即自性佛宝,法即自性法宝,众即自性僧宝。自性广大,取喻如海。
三尊/三宝 = Ti-ratana,系指为佛教徒所尊敬供养之佛宝、法宝、僧宝等三宝。佛(Buddha),乃指觉悟人生之真象,而能教导他人之佛教教主,或泛指一切诸佛;法(Dhamma),为根据佛陀所悟而向人宣说之教法;僧(Samgha),指修学教法之佛弟子集团。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
= 后二句:乃内秘菩萨行,外现人王身。
苦轮 = 生死之苦果流转不息,回转如轮,故称为苦轮。
(sù) = 粟子,谷子[foxtail milletmillet] (谷粒[grain]。未去皮壳者为粟,已舂去糠则为米。)
粟散王 = 小王之数众多,犹如粟散,故称粟散王。
 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
= 十住为习种性,作铜轮王,在东南二洲称王。其铜轮宝,广二俱卢舍,一日能周行二洲,故各国归服。
= 十行为性种性,作银轮王,在东西南三洲称王。其银轮宝,广三俱卢舍,一日能周行三洲,故各国皆归统治。
= 十回向为道种性,作金轮王,在一四天下称王。

四种轮王/四轮王 = 指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
金轮王
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世,统治四洲。
银轮王
于人寿六万岁时出世,统治东、南、西三洲。
铜轮王
于人寿四万岁时出世,统治东、南二洲。
铁轮王
于人寿二万岁时出世,统治南阎浮洲。

 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坚心,三世诸佛于中行,无不由此伏忍生,
= 十信即十住,信心满足,修从假入空观。
= 十止即十行,广行佛事,修从空入假观。
= 十坚心即十回向,修中道正观,求登十地。
 一切菩萨行本源,是故发心信心难,若得信心必不退,进入无生初地道,
本源 = 指自性清净心。亦即根本之处。盖众生之自性本来清净,然为后起之客尘烦恼所污染。得闻圣法之贤者了知此事,即精勤修习心性,还其清净而得解脱。
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菩提心/发心 = 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
信心 = 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亦即远离怀疑之清净心。
无起/无生灭/无生无灭/无生 = 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是空,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
 教化众生觉中行,是名菩萨初发心。
“善觉菩萨四天王,双照二谛平等道,权化众生游百国,始登一乘无相道,
权化 = Avatara,化现、应现之意。谓佛菩萨为济度众生,以神通力权示化现种种之身或种种之物。如观世音菩萨以三十三身之化现摄受众生,又密教大日如来示现明王之忿怒相以惊觉难化之众生;甚至变现化城等物,利导众生,如法华经化城之喻。
 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初住一心足德行,于第一义而不动。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离达开士忉利王,现形六道千国土,无缘无相第三谛,无无无生无二照。
= 离达:离破戒垢,通达三观,众戒清净,永离过失,又名离垢地。
= 第三谛:即中道妙谛。
阐士/开士 = Bodhisatta,音译菩提萨埵。开,明达之意。指开正道,以引导众生者;特指菩萨。盖菩萨明解一切真理,能开导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故有此尊称。
无缘 = 即无遇佛、闻法之机缘。系‘有缘’之对称。无见佛闻法之机缘者难证菩提,故谓‘无缘之众生难度’。/无对象之谓。佛观一切皆空,而不以特定之人为对象,故佛之慈悲特称无缘大慈;其慈心遍及一切众生,乃为慈悲中之最尊者。

三谛 = 指三种真理。据天台宗,诸法实相之真理分为空、假、中三谛。此系据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与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而来。
真谛/无谛/空谛
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妄见。若以空观对治之,则执情自忘,情忘即能离于诸相,了悟真空之理。
俗谛/有谛/假谛
诸法虽即本空,然因缘聚时则历历宛然,于空中立一切法,故称假谛。
中道第一义谛/中谛
以中观观之,诸法本来不离二边、不即二边、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净洞彻,圆融无碍,故称中谛。

 明慧空照焰天王,应形万国导群生,忍心无二三谛中,出有入无变化生。
= 无二:无真无俗,不滞空有,全归中道第三谛中。
 善觉、离、明三道人,能灭三界色烦恼,还观三界身口色,法性第一无遗照。
= 善觉,是初地;离,即离达,是二地;明,即明慧,是三地;故云三道人。
身口七支 = 十恶业中之七种。即身业之杀生、偷盗、邪淫,口业之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身三口四,故称身口七支。若再加上意业之贪欲、嗔恚、愚痴,则为十恶业,称为身三口四意三。
“焰慧妙光大精进,兜率天王游亿国,实智缘寂方便道,达无生照空有了。
= 缘寂:即缘空寂之理。
= 达无生照空有了:了达无生,故能双照空有。了知即空即有,即有即空,真俗圆融无碍也。
 胜慧三谛自达明,化乐天王百亿国,空空谛观无二相,变化六道入无间。
= 胜慧三谛自达明:以殊胜智慧,观照三谛,自得通达明了。
= 变化六道入无间:垂形六道,一一变现,乃至无间地狱,亦复入之。
 法现开士自在王,无二无照达理空,三谛现前大智光,照千亿土教一切,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焰、胜、法现无相定,能洗三界迷心惑,空慧寂然无缘观,还观心空无量报。
= 焰:即焰慧,是四地。胜:即胜慧,是五地。法现:即六地。
迷心 = 颠倒事理之妄心。为大日经住心品所举六十种妄心之一。
空慧 = 观空理之智慧。
寂然 =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
缘观 = 指所缘之境与能观之心。
心空 = 心性广大,能容摄万象,犹如大虚空,故称心空。/谓心离自障而空寂无相。
“远达无生初禅王,常万亿土教众生,未度报身一生在,进入等观法流地,
一生 = 一生者,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未尽,尚有一番变易生死,过此一生,即登妙觉果佛之位,所以等觉菩萨称为一生补处。/谓善财童子一生之内圆成佛果,故慈氏菩萨赞善财言:余诸菩萨,于无量劫乃能满足菩萨行愿,此长者子于一生内能净佛土,能化众生,故称一生。
法水/法流 = 比喻佛教正法之传承相续有如川河之流。后来演而意味师资相承之法门、流派等系统。

三身佛/三佛身/三佛/三身 = Trilakaya(),大乘佛教理论中佛具有的三种身:应身、报身、法身。
法界身 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
法佛/理佛/法身佛/自性身/法性身/如如佛/实佛/第一身/法界身/法身
Dhamma-kaya,指佛所说之正法、佛所得之无漏法,及佛之自性真如如来藏。据大乘大义章卷上、佛地经论卷七等载,小乘诸部对佛所说之教法及其所诠之菩提分法、佛所得之无漏功德法等,皆称为法身。大乘则除此之外,别以佛之自性真如净法界,称为法身,谓法身即无漏无为、无生无灭。
受用身/食身/报佛/报身佛/受法乐佛/报身
Sambhoga-kaya,指佛之果报身。又称第二身。即酬报因位无量愿行之报果,为万德圆满之佛身。亦即菩萨初发心修习,至十地之行满足,酬报此等愿行之果身,称为报身。如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卢舍那佛等,皆为报身佛。
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化身/应化法身/应身
Nimmana-kaya,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

 始入无缘金刚忍,三界报形永不受,观第三义无二照,二十一生空寂行,
= 观第三义无二照:恒观中道第一义谛。中道本属第一义,以真俗中次第居三,故名第三义。
= 二十一生空寂行:从初地至七地,每地各有三生,合为二十一生。
 三界爱习顺道定,远达正士独谛了。
“等观菩萨二禅王,变生法身无量光,入百恒土化一切,圆照三世恒劫事,
 返照乐虚无尽源,于第三谛常寂然。
= 反照此乐,亦非真实,故曰反照乐虚。
(fǎn) = 回归,返回[returngo back]
“慧光开士三禅王,能于千恒一时现,常在无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
= 能于千恒河沙国土,同时现身,教化众生。
慧光 = 指般若(妙智慧)之光。与‘慧日’、‘慧照’同义。
空寂 =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依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所说,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
“灌顶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始入金刚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
= 二十九生永已度:从初地至此十地,地各三生,合三十生。今但言二十九生者,以第三十生,即本生之身。前二十九生已过去,故云永已度。
 寂灭忍中下忍观,一转妙觉常湛然。
“等、慧、灌顶三品士,除前余习无明缘,无明习相故烦恼,二谛理穷一切尽。
= 等慧灌顶三品士:等即等观,是八地。慧即慧光,是九地。灌顶是十地。
= 无明习相故烦恼:谓无明习气之相,是旧烦恼,故者旧也。
残习/余气/习气/余习 = 谓虽断除烦恼,然犹存残余之习气。二乘不能断除余习,仅佛能断之。
“圆智无相三界王,三十生尽等大觉,大寂无为金刚藏,一切报尽无极悲,
= 无极悲:尽未来际,救拔苦恼众生,出离苦海,悲心无有穷极,故曰无极悲。
正觉/大悟/大觉 = 指释尊之觉悟。释尊觉悟宇宙之实相后,不仅将自己从迷惑中解放出来,更欲使他人得到解脱,而今觉行圆满,故其觉悟称为大觉。
大涅槃/大灭度/大寂定 = 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即远离有为、生灭等诸法,而居于究竟空寂之大寂静。以其体量周遍虚空,故谓之大。又入此定时,能现五德之瑞相。
 第一义谛常安隐,穷源尽性妙智存,三贤十圣住果报,惟佛一人居净土。
= 穷源尽性妙智存:穷极一心本源,究尽诸法实性。生死涅槃,皆如昨梦。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惟有妙智独存。
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刹/净刹/净界/净国/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刹/佛国/净土 = 指以菩提修成之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之所。对此而言,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故称秽土、秽国。净土,系专于大乘经中所宣说,以灰身灭智无余涅槃为理想之小乘教无此说。即大乘佛教认为涅槃有积极之作用,而得涅槃之诸佛,各在其净土教化众生,故凡有佛所住之处即为净土。
 一切众生暂住报,登金刚源居净土,如来三业德无极,我今月光礼三宝。
(yuán) = 水源,源泉。字本作“原”[fountain headsource of a river](来源;根源[originsourcecause])

三业 = Tini-kamma,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口业/语业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法王无上人中树,覆盖大众无量光,口常说法非无义,心智寂灭无缘照,
心智 = 心与智。心为体,智为用,体用二者并举,故称心智。
 人中师子为众说,大众欢喜散金华,百亿万土六大动,含生之类受妙报。
= 六大动:大地六变震动也。
含生 = 含有生命者,与含灵同。
 天尊快说十四王,是故我今略叹佛。”
= 十四王:习种铜轮王,性种银轮王,道种金轮王,十地六欲四禅王,佛为三界王,共十四王。
天尊 = 佛之异名。涅槃经谓天有五种,佛为第一义天,是天中之最尊者,故云天尊。

时,诸大众闻月光王叹十四王无量功德藏,得大法利。
月光王 = 佛世时中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异名。
功德藏 =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
即于坐中,有十恒河沙天王、十恒河沙梵王、十恒河沙鬼神王,乃至三趣,得无生法忍。
鬼神 = 具有恐怖威力,能够变化自在之怪物。分为善恶二种,若守护世间,或护持佛法者,如大梵天王、三十三天王、四天王、炎魔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等,尽为善鬼神;若罗刹等为恶鬼神。至于夜叉则通属善恶两方。然佛教一般所谓之鬼神,通常系指干达婆、夜叉、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六部鬼神。
八部阿须轮王,现转鬼身,天上受道。
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罗/阿素洛/阿须伦/阿须轮/阿修罗 =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三生入正位者,或四生、五生乃至十生,得入正位,证圣人性,得一切无量报。
= 从三生至十生,有延促不等者,乃因善根智慧,深浅不同故也。
正位 = 指小乘之涅槃。/指法性。禅门中称普遍存在之真如为正位,乃诸法之本体。

佛告诸得道果实大众:“善男子,是月光王,已于过去十千劫中龙光王佛法中,为四住开士,我为八住菩萨,今于我前大师子吼。
龙光王佛 = 为过去久远前之佛。据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载,于过去十千劫龙光王佛之世,舍卫国波斯匿王已于此佛所,为四地菩萨,释尊为八地菩萨。
“如是,如是,如汝所解,得真义说,不可思议,不可度量。
“唯佛与佛,乃知斯事!

“善男子,其所说十四般若波罗蜜,三忍,地地上、中、下三十忍,一切行藏,一切佛藏,不可思议。
= 十四般若波罗密:牒前所说十四忍,名异而义同也。
= 三忍:但指伏忍中:一信忍、二止忍、三坚忍。
= 地地上中下:谓十地中,地地有上中下三品,合为三十忍。
“何以故?一切诸佛是中生、是中灭、是中化,无生无灭无化,无自无他,第一无二,非化非不化,非无无相,无来去,如虚空故。
“一切众生,无生灭,无缚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
“烦恼、我、人、知见受者,我所者,一切苦受行,空故。
= 知见受者:即六受用根。众生具足六根,六根中,有六用: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
“一切法集,幻化五阴,无合无散。
“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 五阴之法,本同法性,即俗即真。
“法境界空,空无相,不转,不颠倒,不顺幻化,无三宝,无圣人、六道,如虚空故。
= 法境界空:依法所现之境界亦空。
= 不转:空体不动故,转即动也。
= 不颠倒,不顺幻化:不起颠倒分别之见,亦不随顺幻化境界。
幻化 = 谓幻术师变化所现无实体之物。常用作譬喻。如说诸法皆由因缘假和合而生,空无实性,是为假有,喻如幻化之物相。/幻与化。幻,谓幻术师之所作。化,谓佛、菩萨等神通力之变化。空法十喻之二。
“般若无知无见,不行不缘,不因不受,不得一切照相。
= 不因不受:无因可依,故云不因。无法可受,故云不受。
无知 = Ajnana(),谓内心昏暗,不明事理。/谓真智寂静而不动,泯绝一切分别,称为无知。实相无相,真智无智,以其无智,故能无所不知。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遍照一切法界之义。
“故行道相,斯行道相,如虚空故。
行道 = 修行佛道之意。/指排列成行以绕行礼拜。一般指绕佛、绕堂而言。古代印度礼法,凡遇尊敬礼拜之情形,则行右绕佛像或塔之礼法。通常右绕一周、三周、七周,乃至百千周。右绕之外,亦有左绕之说,然一般皆以右绕为常法。/指‘经行’而言。即于坐禅之间,起身走动以舒缓身心之步行。
“法相如是,何可有心得、无心得?
法相 = 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
“是以般若功德,不可众生中行而行,不可五阴法中行而行,不可境中行而行,不可解中行而行。
“是故般若不可思议,而一切诸菩萨于中行故,亦不可思议。
难思议/不思议/不可思议 = Acchariya,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一切诸如来,于幻化无住法中化,亦不可思议。
不住/无住 = Aniketa,住,所住之意,意为住着之所。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着于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者。

“善男子,此功德藏,假使无量恒河沙第十三灌顶开士说是功德,百千亿分中,如王所说,如海一滴。
= 即十四忍般若,含藏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假使无量恒河沙数,第十法云地菩萨,说此般若功德,百千亿分中,如月光王现今所说,犹如大海中一滴,不及第十三灌顶开士所说,如大海。法云地菩萨,当第十三忍,得如来智水灌顶,受大智职,故得灌顶名。
“我今略述分义功德,有大利益一切众生,亦为过去来今无量诸如来之所述可。
= 我者,释迦自称。略述月光所说少分般若功德之义,有大利益一切众生。
“三贤十圣赞叹无量,是月光王分义功德。
= 三贤十圣,亦复赞叹般若无量功德。是月光王能说少分般若功德之义,虽然如海一滴,已具百川之味。

“善男子,是十四法门,三世一切众生、一切三乘、一切诸佛之所修集,未来诸佛亦复如是。
“若一切诸佛菩萨不由此门得萨婆若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一切佛及菩萨无异路故。

“是故,一切诸善男子,若有人闻诸忍法门:信忍、止忍、坚忍、善觉忍、离达忍、明慧忍、焰慧忍、胜慧忍、法现忍、远达忍、等觉忍、慧光忍、灌顶忍、圆觉忍者,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恒河沙生生苦难,入此法门,现身得报。”
= Khanti,忍辱、忍耐、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即受他人之侮辱恼害等而不生嗔心,或自身遇苦而不动心,证悟真理,心安住于理上。
圆觉 = 圆满之觉性。谓如来所证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又以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就体而言,称一心;就因而言,称如来藏;就果而言,则称圆觉。与真如、佛性、法界、涅槃、菩提等毕竟同一。圆觉经一部即演说此法。

时诸众中,十亿同名虚空藏海菩萨欢喜法乐,各各散华,于虚空中变成无量华台。
= 虚空藏:以离相为虚空,空有包含之义,能包万有,故称曰藏。
散花/散华 = 指散花供佛。
华台 = 指佛菩萨之台座。佛菩萨之台座大都以莲华所成,故称华台。
上有无量大众,说十四正行。
正行 = Samma-patipatti,指不邪曲之行。即以佛之教化为基准之正当行为,与‘邪行’相对;或对杂行、助行而言正行。
十八梵、六欲天王亦散宝华,各坐虚空台上,说十四正行,受持读诵,解其理义。
无量诸鬼神,现身修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大王:“汝先言云何众生相可化?
“若以幻化身,见幻化者,是菩萨真行化众生。
“众生识,初一念识异木石,生得善,生得恶,恶为无量恶识本,善为无量善识本。
= 初一念识异木石:即最初真如不守自性,忽动一念,生相无明;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为初一念识。此识有觉不觉二义,故异于木石之无知。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于中生不可说不可说识,成众生色心、众生根本。
= 初一念,金刚终一念:初,即最初一念无明,不觉妄动,起成业识,此一念即无明业识是也。现今要返迷还觉,返本还源,到金刚后心为终,断生相无明,破和合识相,尽此一念,方成大觉。
色心 = 有形质碍之法,无知觉之用者谓之色,反之而无形质可见,有知觉之用者,谓之心。在于诸法,谓之色心,在于有情,谓之心身。身即色也。
“色,名色盖;心,名识盖、想盖、受盖、行盖。
“盖者,阴覆为用。
“身,名积聚。

“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
“眼所得为色,耳所得为声,鼻所得为香,舌得为味,身得为触。
“坚持名地,水名润,火名热,轻动名风,生五识处名根。
= 生五识处名根:五识依五根而生,根为生识之处。
五识 = Panca vinnanani,五种心识之意。指眼识(Cakkhu-vinnana)、耳识(Sota-vinnana)、鼻识(Ghana-vinnana)、舌识(Jivha-vinnana)与身识(Kaya-vinnana)。乃六识或八识中之前五识,故亦称前五识。或有附加‘身’字以表示复数,而称五识身。五识中,眼识以眼根为所依,缘色境;耳识以耳根为所依,缘声境;鼻识以鼻根为所依,缘香境;舌识以舌根为所依,缘味境;身识以身根为所依,缘触境。
“如是一色一心,有不可思议色心。

“大王,凡夫六识粗,故得假名,青、黄、方、圆等无量假色法;圣人六识净,故得实法,色、香、味、触一切实色法。
六识 = Cha-vinnana,十八界中之六识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认识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为依,对色(显色与形色)、声、香、味、触、法(概念及直感之对象)等六境,产生见、闻、嗅、味、触、知等了别作用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识、境、根三者必须同时存在。
/假名 = Pannatti,意指假他而得之名。亦即立于众缘和合而生之法上假施设之名词。
“众生者,世谛之名也,若有若无。
“但生众生忆念,名为世谛。
/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世谛假诳,幻化故有,乃至六道幻化,众生见幻化,幻化见幻化。
(kuáng) = 欺骗,迷惑[cheat]
“婆罗门、刹利、毗舍、首陀、神我等色心,名为幻谛。
神我谛/我知者///神我 = Purusa,意即‘人’,指个人之精神本体。印度数论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二十五。即执‘我’为‘常住独存,受用诸法之实我一。盖数论于自性等立二十五谛,而以其中最初之自性谛(梵Prakrti)为本性,中间二十三谛为变异,第二十五神我谛则非本性亦非变异,其体乃实有常住、清净独存,常为其余之二十四谛所围绕。为根本质料因之根本原质(即自性)若与神我结合,则由根本原质展开现象世界。而于根本原质兴神我结合时,神我会受物质之系缚;然在解脱之时,神我则脱离根本原质,单独存在,而成为本来纯粹而清净者。

西域四姓/四种姓/四姓种/四品人/四姓 = Cattaro vanna,指古代印度四种社会阶级。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之权,死后得再投生于世,称为再生族。反之,首陀罗既无权诵经、祭祀,亦不得投生转世,故称一生族。
梵志/梵种/梵志种/婆罗门种/婆罗门
Brahmana,译作净行、承习。乃指婆罗门教僧侣及学者之司祭阶级,为四姓中之最上位。学习并传授吠陀经典,掌理祈祷、祭祀,为神与人间之媒介。
刹利种/刹帝利
Khattiya,译言田主。乃王族及士族之阶级,故又称王种。掌管政治及军事,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于佛典中,则多以其为第一位。
居士种/毗舍/吠舍
Vessa,译作居士、商贾、田家。乃从事农、工、商等平民阶级,为四姓中之第三位。
首陀/首陀罗
Sudda,译作农。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

“幻谛法无,佛出世前,无名字,无义名。
“幻法幻化,无名字,无体相,无三界名字,无善恶、果报、六道名字。

“大王,是故佛佛出现于世,为众生故,说作三界六道名字,是名无量名字,如空法、四大法、心法、色法。
心法 = Citta-dhamma,宇宙万有可分成五位(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即其一,指心王。唯一切万有若以色心二法分类时,则总合心王与心所,称为心法,相对于色法。于小乘俱舍论五位七十五法之说中,心法仅有一种,即六识心王;于大乘百法明门论五位百法之说中,则谓心法有八种,即八识。
色法 = Rupa-dhamma,广义言之,乃总称物质之存在。泛指有质碍之物,即占有一定之空间,具有自他互相障碍,及会变坏之性质者。
“相续假法,非一非异,一亦不续,异亦不续,非一非异,故名续谛。
= 一亦不续,异亦不续:若言是一,即常见。常则不相续,何以故?无断绝故。若言是异,即断见。断亦不相续,何以故?不连缀故。
假法 = 对实法而云。由因缘和合而存在之假者。
“相待假法,一切名相待,亦名不定相待,如五色等法、有无一切等法。
= 如青对黄而显,长对短而形。
(dài) = 等待,等候[wait for](对待[treatdeal with]/招待[entertain]/暂时停留[stay])
相待 = 指差别界之现象互相对立。即一切有为法皆自他对立,藉之以存立。如长短、东西、有无、是非、净秽、迷悟、生死等,彼此相待相倚而存立。又如色境待眼根而为色境,眼根待色境而为眼根。
五正色/五大色/五色 = Panca vanna,即青(Nila)、黄(Pita)、赤(Lohita)、白(Avadata)、黑(Kanha)等五种基本色。在印度,教团中不得以五色为法衣之色,认为此五色为华美之色。庄严极乐净土之颜色,及千手观音手持物中之五色云,皆为此五色。
“一切法皆缘成、假成众生,俱时因果、异时因果、三世善恶一切幻化,是幻谛众生。
= 俱时因果:当时作善恶业,同时即得苦乐报。
= 异时因果:此时作善作恶,他时受苦受乐。

“大王,若菩萨如上所见众生幻化,皆是假诳,如空中华。
虚空华/空花/眼华/眼花/空华 = Kha-puspa,指空中之华。盖空中原无华,然眼有病疾者因眼中有翳,常于空中妄见幻化之华;比喻本无实体之境界,由于妄见而起错觉,以为实有。故于自身中见有一常住之我,或于一切万物中,妄见其有实体,则称为如见空华。
“十住菩萨,诸佛五眼,如幻谛而见,菩萨化众生为若此。”

十地住/十法住/十解/十住 = 菩萨修行之过程分为五十二阶位,其中第十一至第二十阶位,属于‘住位’,称为十住。
初发心住
谓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入圣胎
治地住
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
修行住
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生贵住
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方便具足住
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长养圣胎
正心住
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不退住
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童真住
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法王子住
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出胎
灌顶住
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时,诸有无量天子及诸大众得伏忍者,得空、无生忍,乃至一地、十地不可说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