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8日星期二

四十华严-卷第四

卷第四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与无量同行大菩萨众,
及常侍卫诸金刚神、
普为世间现大威力身众神、
久发坚誓供养诸佛足行神、
念昔大愿乐闻正法相续不断主地神、
深净大悲庄严法界普润众生主水神、
智慧威力光明遍照主火神、
摩尼宝冠以严其首主风神、
光照十方差别仪式主方神、
专勤除灭无明黑暗主夜神、
一心开现如来智日主昼神、
普遍庄严虚空法界主空神、
能勤方便拔济众生出生死海主海神、
常勤积集出过心量趣一切智胜幢善根主山神、
发大誓愿运度众生称赞诸佛勇猛无倦主河神、
常勤守护一切众生菩提心城主城神、
常勤守护一切众生诸大龙王、
常勤守护一切智城诸夜叉王、
常令众生增长欢喜乾闼婆王、
常勤除灭一切饿鬼所有饥渴鸠盘茶王、
恒愿拔济一切众生度生死海迦楼罗王、
愿诸众生普得成就超诸世间如来力身阿脩罗王、
曲躬恭敬乐见诸佛种种功德摩睺罗伽王、
深厌生死常乐瞻仰诸佛相好诸大天王、
尊重于佛恭敬供养称扬赞叹诸大梵王。
童子 = Kumara,四岁或八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且尚未剃发得度之男子,称为童子、童儿、童真;女子则称童女。/指菩萨。菩萨为如来之王子,因其如世间童子之无淫欲念,故称为童子。
善住 = Supratisthita,安定、安住之意。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誓愿 = Panidha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欢喜 = Pamudita,即接于顺情之境而感身心喜悦;亦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乃至信受奉行。
(jiū) = 鸟名。鸠鸽科的鸟的泛称[dove]
(xiū) = 干肉[dried meat](假借为“修”。兴建;兴修[build])
恭敬 = Sakkara,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恭敬通于身口意三业。
 
八部鬼众 = 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
管辖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东方持国天王
毕舍遮/毗舍阇/毗舍遮
Pisaca,意译食血肉鬼、啖人精气鬼、癫狂鬼、吸血鬼。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之魔鬼,其腹如沧海,咽喉如针,常与阿修罗、罗刹并提,佛教中之饿鬼即源于此。此鬼啖食人之精气、血肉,乃饿鬼中之胜者。
鸠槃荼
Kumbhanda,意译为瓮形鬼、冬瓜鬼、厌魅鬼。此鬼啖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多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
南方增长天王
薜荔多
Peta,译为饿鬼,前生造恶业、多贪欲者,死后生为饿鬼,常苦于饥渴。又作鬼道、鬼趣、饿鬼道。
那伽
Naga,意译为龙。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西方广目天王
富单那
Putana,意译作臭鬼、臭饿鬼。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北方多闻天王
罗刹
Rakkhasa,意译为可畏、速疾鬼、护者。女则称罗刹女、罗叉私(Raksasi)。乃印度神话中之恶魔,最早见于梨俱吠陀。相传原为印度土著民族之名称,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遂成为恶人之代名词,演变为恶鬼之总名。
 
文殊师利与如是等种种色像威德庄严大菩萨众及诸世主,前后围绕,从自住处来诣佛所,右绕如来,经无量匝,以诸供具种种供养,供养毕已,顶礼辞退,右绕而出,往于南方。
头顶礼敬/头面礼足/头面礼/顶礼 = Sirasabhivandate,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向佛像行礼,舒二掌过额、承空,以示接佛足。其义同于五体投地、接足礼。及印度最上之敬礼,以我所高者为顶,彼所卑者为足;以我所尊,敬彼所卑者,即礼之极。
(cí) = 诉讼,打官司[legal caselawsuit](辞别;告别[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言辞;文辞[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说讲[speaktalk])
 
尔时,尊者舍利弗承佛神力,见文殊师利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诸世主,种种神通威德自在众会庄严,从逝多林安详而出,作是思惟:“我今当与文殊师利俱往南方。”
时,舍利弗即与眷属六十比丘前后围绕,出自住处,往诣佛所。
到已顶礼,一心观佛,具白世尊,世尊听许,右绕三匝,作礼辞退,往文殊师利童子所。
(bái) = 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白颜色。(清楚,明白[knowrealizeunderstand]/表明;说明[demonstateshowexplain])
(xǔ) = 应允,许可[allowpermit](同意,赞同[agreeapprove of]/表示大约的数量[numerous]/处所,地方[place])
此诸比丘皆舍利弗之所化度出家,未久自所同住。
所谓:海觉比丘、妙德比丘、福光比丘、大悲比丘、电德比丘、净行比丘、天德比丘、实慧比丘、梵胜比丘、寂慧比丘,与如是等六十人俱,曾于过去供养诸佛,深种善根;于甚深法悉能悟解,深信趣入最极清净志行宽博等佛境界,于佛教法能正修行,悉能了知诸法本性,能大饶益成熟众生,常乐勤求诸佛功德,皆是文殊师利童子之所教化。
/自性/自然/本性 = Pakati,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
 
尔时,尊者舍利弗将诸比丘随路而行,观诸比丘,告海觉言:
“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清净相好庄严之身,诸天及人莫能思议;
“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圆光映彻普照十方,能令众生心生欢喜;
“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放光明网,微妙庄严,除灭众生无量苦恼;
“汝可观察文殊师利众会威德,皆是菩萨往昔善根之所摄受;
“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清净平坦,众宝庄严;
“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住之处,周回十方,常有道场,显现庄严随逐而转;
“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具足无量福德庄严,左右两边皆有伏藏,种种珍宝自然而出;
“汝可观察文殊师利由昔供养诸佛善根,随其所在有杂宝树,于其树间宝藏开敷出庄严具;
“汝可观察文殊师利随其所在一切世主兴供养云,雨诸供具周布陈列,以为供养;
“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十方诸佛将说法时,悉放眉间白毫光明,来照其身从顶上入。”
(chè) = 撤除,撤去[remove](通达;明白[understand]/穿透[penetratepierce]/通,达[thoroughpenetratingclear])
(tǎn) = 平而宽广[evenlevel](心安,宽舒[composed]/敞开[open])
(huí) = 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回旋;旋转[whirlcircle](掉转[turn round]/环绕;包围[surround])
(zhú) = 人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追赶[chasepursue](随,跟随[follow])
伏藏 = 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指伏藏之譬喻。即以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此即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
 
尔时,尊者舍利弗为诸比丘称扬赞叹,开示演说文殊师利如是无量种种功德具足庄严。
时,诸比丘闻是赞已,心意清净,信解坚固,踊跃欢喜不能自持,形体柔软,诸根和悦,垢障咸尽,忧苦悉除,常见诸佛,恒闻正法,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成就菩萨无碍善根,逮得菩萨无量诸力,出生无尽圆满大悲,发起无边广大誓愿,深入诸度究竟彼岸,十方佛海皆悉现前,于佛境界深生信乐,即白尊者舍利弗言:“唯愿和尚将道我等亲近于彼胜妙丈夫。”
信胜解/信解 = Adhimutti,依信而得胜解者。/起信生解之意。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chí) = 拿着[hold](保守,保持[keep]/引申为掌握;控制[graspcontrol]/搀扶;支持;支撑[support])
(yuè) = 本作“说”。高兴,愉快[delightedhappypleased](顺服,悦服,从心里佩服[heartily admire])
信乐 = 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
时,舍利弗即与俱行诣文殊师利童子所,见已顶礼,白言:“仁者!此诸比丘愿得奉觐。”
仁者 = 乃对人之敬称。或单称仁。
(fèng) = 两手恭敬地捧着[hold in both hands with respect](恭敬地接受[receive with respect]/贯彻,执行[carry out]/送;给予,赐予[givegrant]/供奉,供养[supply])
(jìn) = 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帝王。朝见[go to courtpresent oneself before<a monarch>](进见,访谒[meet with])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与无量自在神通菩萨围绕,并其大众种种眷属,如象王回观诸比丘。
象王 = 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
时,诸比丘头面礼足,恭敬合掌,白如是言:“唯愿大圣文殊师利,和尚舍利弗,世尊释迦牟尼,悉当证知,我等今以得见大士胜妙丈夫,奉觐瞻礼,恭敬信乐所有善根,及以我等过去所集福智善根,以此善根愿令我等于仁所有如是色身、如是相好、如是音声、如是自在、一切功德悉当具得。”
和上/和阇/和尚 = Upajjhaya,指德高望重之出家人。意译亲教师、力生、近诵、依学、大众之师。和尚为受戒者之师表,故华严、天台、净土等宗皆称为戒和尚。后世沿用为弟子对师父之尊称。然和尚一语乃西域语之转讹,如龟兹语pwajjhaw等之误转。亦有谓印度古称‘吾师’为乌社,于阗等地则称和社、和阇(khosha),和尚一语即由此转讹而来。又鸠摩罗什译此语为力生,意指弟子依师而生道力。
释迦/牟尼/释迦牟尼 = Sakya-muni,意即释迦族出身之圣人。意译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满、度沃焦,或梵汉并译,称为释迦寂静。又称释迦牟尼世尊、释尊。即佛教教祖。释尊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Kapila-vastu)净饭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为邻国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摩耶夫人将分娩之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Lumbini)小憩,即于无忧树(Asoka)下产子,即是释尊。
= Adhigama,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阶段而证,称为分证。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告诸比丘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十种趣大乘法无疲厌心,则能速疾深入如来究竟之地,况菩萨地?
“何等为十?所谓:见诸如来,以广大心亲近供养,心无疲厌;
“积集成就一切善根,究竟不退,心无疲厌;
“勤求一切诸佛正法,心无疲厌;
“勤行一切菩萨殊胜诸波罗蜜,心无疲厌;
“普遍修习一切菩萨甚深三昧,心无疲厌;
“次第趣入三世流转一切诸法,心无疲厌;
“庄严十方一切刹海悉令清净,心无疲厌;
“教化调伏一切众生皆令成熟,心无疲厌;
“于一切刹行菩萨行,经一切劫,心无疲厌;
“为欲成熟一众生故,修一切刹极微尘数波罗蜜门,成就圆满如来一力,如是次第为一切众生成就如来一切智力,心无疲厌。
善男善女 = 为善男子(Kula-putra)、善女人(Kula-duhitri/kula-dhita)之简称。即指良家之男子、女子。经典中称呼在家众常用此称,‘善’系对信佛闻法而行善业者之美称。胜鬘经中强调善男子、善女人之条件为舍离我执、我意,至心归命于佛;窥基之阿弥陀经通赞谓,善男子、善女人乃梵语之优婆塞、优婆夷,即持五戒之在家男女。另有异说,如杂阿含经卷三十中即对比丘亦称善男子。又大乘经典中,对菩萨称‘善男子’,对比丘则称其名,其例甚多,但有时亦以‘善男子’称呼比丘。
上衍/上乘/胜乘/第一乘/大乘 = Maha-yana,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为小乘(梵hinayana)之相反词。乘(梵yana),即交通工具之意,系指能将众生从烦恼之此岸载至觉悟之彼岸之教法而言。
/供施/供给/打供/供养 = Pujana,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分供养、心分供养之分。
波罗密/波罗蜜多/波罗蜜 = Parami,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是所有菩萨行者必修的善德,是成就究竟菩提一切圣者的根本资粮。)
“比丘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深信发此十种无疲厌心,则能长养一切善根,舍离一切生死流转,悉能超出一切世间,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成就如来一切种性,满足菩萨清净大愿,积集一切如来功德,修行一切菩萨诸行,获得如来力无所畏,摧伏众魔及诸外道,灭除一切烦恼、习气,入菩萨地,近如来地。
/长养 = Aupacayika,乃生长、养育之意。
种性 = Gotra,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
 
时,诸比丘闻此法已,即时同证广大三昧,名见一切佛境界无碍眼。
无阂/无障碍/无挂碍/无所挂碍/无碍 = Apratihata,谓无障碍。无碍有心无碍、色无碍、解无碍、辩无碍等区别。品类足论卷五载有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得此三昧威神力故,悉见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及其所有道场众会;
亦悉见彼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趣类各各差别;
亦悉见彼一切世界同异染净各各差别;
亦悉见彼一切世界所有极微尘相差别;
亦悉见彼诸世界中一切众生所住宫殿种种庄严、种种成就及所受用种种资具各各差别;
及闻彼佛诸音声海,演说诸法种种名句、文词、训释、性相、秘密悉能解了;
亦能观察彼世界中一切众生心行根欲各各差别;
亦能忆念彼世界中一切众生过去、未来各十生事;
亦能忆念彼世界中过去、未来各十劫事;
亦能忆念彼诸如来十本生事、十成正觉、十转法轮、十种神通、十种记心、十种教诫、十种说法、十种辩才。
转梵轮/转法轮 = Dhamma-cakka-ppavattana,为八相成道之一。释尊一代化仪总有八种相,其中,转法轮即指释尊为令众生得道而说法。cakra一词本为印度古代之战车,以回转战车即可粉碎敌人,譬喻佛陀所说之教法于众生之中回转,即可破碎众生之迷惑。又转轮圣王转动金轮,以降伏怨敌;而释尊以说法降伏恶魔,故称转法轮。释尊成道后,最初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谛法,此为转法轮之始,称为初转法轮。
又由得此三昧力故,即时获得十千真实菩提之心,成就十千甚深三昧,具足十千诸波罗蜜,圆满十千智慧光明,发起十千自在神力,以得如是菩萨三昧种种威神无碍势力所庄严故,令其身心柔软微妙增长信乐住菩提心坚固不动。
/光明 = Prabha,指佛菩萨之发光。若由佛菩萨自身发出之光辉,称为光;而照射物体之光,则称为明。光明具有破除黑暗、彰显真理之作用。此由佛菩萨身上所发出之光,又称色光、身光、外光;对此而言,智慧具有照见事物真相之作用,故称为心光、智光、智慧光或内光。佛之光明可分为常光(圆光)与现起光(神通光、放光)二种,前者指恒常发自佛身,永不磨灭之光;后者指应机教化而发之光。常光一般为一寻或一丈之圆光。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具足安住真实吉祥微妙功德普贤胜行,劝诸比丘令其安住胜普贤行,住胜行已,入于甚深广大愿海;入愿海已,普遍成就甚深大愿;以得成就大愿海故,得心清净;心清净故,得身清净;身清净故,得身轻利;身轻利故,则得广大不退神通。
心清净 = 指灭除内心之邪曲,远离污秽不净,使之清白净洁。
身清净 = 指身业远离烦恼垢行。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lì) = 刀剑锋利,刀口快[sharpexert oneselftry hard](利益[advantages]/善于[be good at]/快;敏捷[quicknimble])
以得如是大神通故,不离文殊师利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诸如来所,悉现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
佛法 = 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渐次南行,经历人间城邑、聚落、至福生城。
苾刍/比丘 = Bhikkhu,意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烦恼、除馑、怖魔。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乃五众之一,七众之一。
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Anuttara-sammasambodhi,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福城 = 指善财童子参诣文殊菩萨之处所。
于其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往昔诸佛曾所止住,教化成熟一切众生大塔庙处;亦是世尊毗卢遮那于往昔时行菩萨行,能舍无量难舍之处。
沙罗树/萨罗树/娑罗树 = 娑罗,Sala,有坚固、高远之义。
= Thupa,音译作窣睹婆、窣堵婆。略译作兜婆、佛图、浮图、浮屠、佛塔。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大冢、冢、坟陵、塔庙、庙、归宗、大聚、聚相、灵庙。为‘顶’、‘堆土’之义。原指为安置佛陀舍利等物,而以砖等构造成之建筑物,然至后世,多与‘支提’(Cetiya)混同,而泛指于佛陀生处、成道处、转法轮处、般涅槃处、过去佛之经行处、有关佛陀本生谭之圣地、辟支佛窟,乃至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而以堆土、石、砖、木等筑成,作为供养礼拜之建筑物。
灵庙/塔庙/祖庙/ = 指奉祀佛祖、圣贤等神灵之所。
是故,此林名称普闻无量佛刹,此处常为天、龙、夜叉、乾闼婆、阿脩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供养。
非人 = Amanussa,指非人类之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修罗、地狱等。一般又作为鬼神之泛称。
 
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部众 =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天众/天部/天神/天人
Deva,音译为提婆,住于诸天界之有情。天界分为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其中欲界天又分为地居天和空居天。
Naga,音译那伽。群龙之首,称为龙王或龙神。一般谓龙为住于水中之蛇形鬼类(或谓属畜生趣),具有呼云唤雨之神力,亦为守护佛法之异类。印度神话中的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
药叉/夜叉
Yakkha,意译轻捷、勇健、能啖、贵人、威德、祠祭鬼、捷疾鬼。女性夜叉,称为夜叉女(Yakkhini)。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健达缚/乾闼婆
Gandhabba,意译为食香、寻香行、香阴、香神、寻香主。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传说不食酒肉,唯以香气为食。他们都从身上发出浓冽的香气,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Gandharva-nagara)。
阿素洛/阿修罗
Asura,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旧译不酒、不饮酒,或系误译。阿修罗为印度最古诸神之一,系属于战斗一类之鬼神,经常被视为恶神,而与帝释天(因陀罗神)争斗不休,以致出现了修罗场、修罗战等名词。此果报虽类天,而非天部,故云非天,又容貌丑恶,故云不端正。
迦楼罗
Garula,意译作食吐悲苦声,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
紧那罗
Kinnara,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n为疑问词,nara 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
#人非人 = 为印度俗神紧那罗之别名,以其形态似人,而实则非人,故称人非人。彼等虽非人类,然参诣佛陀时,皆现人形。/人与非人之并称。‘非人’谓天龙八部、夜叉、恶鬼王众等。
摩睺罗伽/摩侯罗伽/摩侯罗迦
Mahoraga,意译作地龙、大蟒神、大蟒蛇、大胸行、大腹行、大胸腹行。
 
时,文殊师利与诸眷属到此林已,即于其处坐师子座,说修多罗名普照法界圆满光明,百万亿那由他修多罗以为眷属。
眷属 = Parivara,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巴利律藏分为五部分,其中最后部分,亦称为眷属;意即律藏之补遗。
说此经时,有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大龙王并其眷属,闻此法已,自厌龙趣,于佛功德深生爱乐,咸舍龙身生人天中;一万诸龙,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复有无量无数众生于三乘中各得成熟。
 
四圣 = 指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四圣乃十界中上四界之圣者,彼等已离烦恼,断轮回之苦。其余迷于地狱等六道之众生,则称六凡。二者合称六凡四圣。
声闻
Savaka,又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之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四沙门果,期入于‘灰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
二乘
三乘
独觉/缘一觉/因缘觉/缘觉
Pacceka-buddha,音译辟支迦佛、辟支佛。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菩萨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佛陀/佛驮/浮陀/浮屠/浮图/
Buddho,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时,福城人闻文殊师利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皆从城出来诣其所,有优婆塞名曰大慧,与其眷属五百人俱,所谓:须达多优婆塞、宝德优婆塞、圆光优婆塞、名称天优婆塞、月吉祥优婆塞、月喜优婆塞、月智优婆塞、大智优婆塞、贤护优婆塞、贤吉祥优婆塞,如是等众前后围绕,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到已礼足,右绕三匝,却坐一面。
(yì) = 前往,去到[go to](<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attainment])
伊蒲塞/优婆塞 = Upasaka,意译为近事、近事男、近善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之男居士。与优婆夷同系在家之信仰佛法者。
右旋/旋右/右绕 = Padakkhina,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
三市/三匝 = 指右旋三周。乃敬礼之一种,源自印度仪式。即对尊者或佛塔,向右旋绕三周,以表仰望之诚。有绕一周,复绕三周者;或因宿愿、别请,而随顶礼者之意数绕之。至后世禅宗公案中,参诣者每于问答后,即礼拜宗师,绕三匝而行。
一面 = 表示场所之一方。
 
复有优婆夷名曰大慧,与其眷属五百人俱,所谓:妙圆光优婆夷、梵德优婆夷、吉祥优婆夷、妙臂优婆夷、贤光优婆夷、贤吉祥优婆夷、月光优婆夷、星宿光优婆夷、贤德优婆夷、妙眼优婆夷,如是等众前后围绕,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到已礼足,右绕三匝,却坐一面。
(yí) = 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Yi nationality](平坦[level]/太平[peaceful]/铲除;消灭;诛灭[exterminateput to death]/毁灭[ruin])
邬波斯迦/优婆夷 = Upasika,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宿女、信女。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
大慧 = 谓佛陀之大智慧。
 
复有童子名曰善财,与其眷属五百人俱,所谓:善禁童子、善戒童子、善威仪童子、善行童子、善思惟童子、善智童子、善慧童子、善眼童子、善臂童子、善光童子,如是等众前后围绕,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到已礼足,右绕三匝,却坐一面。
童子 = Kumara,四岁或八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且尚未剃发得度之男子,称为童子、童儿、童真;女子则称童女。/指菩萨。菩萨为如来之王子,因其如世间童子之无淫欲念,故称为童子。
善财童子 = Sudhanakumara,为华严经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萨,曾南行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遇普贤菩萨而成就佛道。大乘佛教用以作为即身成佛之例证,其求法过程,则表示华严入法界之各阶段。据旧华严经卷四十五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为福城长者之子,于入胎及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现,故称之为善财。其后受文殊师利菩萨之教诲,遍游南方诸国。先至可乐国参访功德云比丘,受念佛三昧门。继之,历访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夜天、天女、婆罗门、长者、医师、船师、国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树神等,听受种种法门,终至普贤菩萨道场,证入无生法界。
 
复有童女,名曰妙贤,与其眷属五百人俱,所谓:大慧童女、善贤童女、端严面童女、坚善慧童女、吉祥贤童女、吉祥智童女、供养德童女、吉祥圆光童女、妙觉童女,如是等众前后围绕,来诣文殊师利童子所,到已礼足,右绕三匝,却坐一面。
童女 = Kumari/darika,即未成年之少女。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来集,普遍观察,随其心乐,即以神力现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诸大众;以大慈力令其众会皆得安隐,清凉快乐;以大悲力起说法心普遍成就;以大智力令其开悟灭除一切烦恼心垢;以无碍辩将说甚深广大佛法。
(hè) = 泛指赤色[red](光明[bright])
(yì) = [great](光明[bright])
(bì) = 小草。(遮住,遮掩[covershelter]/隐藏[hide] )
大悲 = Mahakaruna,悲,意为拔苦。诸佛菩萨不忍十方众生受苦而欲拔济之,其心称大悲,乃佛菩萨为救度众生痛苦之悲愍心。
说教/说经/演说/法施/法读/法谈/谈义/赞叹/劝化/唱导/说法 = Dhamma-desana,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佛之说法乃应众生之能力、根机等,各施以适当之教法,以达完全效果。又于一座说法中,佛以一音演说教法,听者各依其根机而理解之深浅互异。
复于是时观察善财,以何因缘而立此名;知此童子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于其藏上生七宝芽,所谓:金、银、琉璃、玻璃、赤珠、砗磲、码碯;
(zhái) = 住所;住处[residencehouse](居,居住[reside])
楼阁 = Kutagara,为具有重层之建筑物。或作为藏书、绘像、登眺游览景物之用。
伏藏 = 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指伏藏之譬喻。即以贫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发掘。此即比喻众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说法开示始能觉悟。
(yá) = 古代把大齿称为“牙”,现在“牙”是齿的通称,亦称“牙齿”[tooth](萌芽[budsproutshoot])
 
七珍/七宝 = Sapta ratnani,即七种珍宝,指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七宝指人间最宝贵的七种宝物,不同佛经对其内容说法不同。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是公认的,其他二宝有说是琥珀、珊瑚,有的说是真珠、玫瑰,还有说是玻璃<颇梨>的。/总称转轮圣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 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从人,表示覆盖。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金属。
EnglishGold
一种白色金属,通称银子。
EnglishSilver
吠琉璃/毗琉璃/流璃/琉璃
Veluriya,意译青色宝、远山宝、不远山宝。为猫眼石之一种。种类有青、白、赤、黑、绿等各种颜色。其最大特色乃是具有‘同化’之性质,亦即任何接近琉璃之物,皆被琉璃之色所同化。
EnglishLapis lazuli/coloured glaze
砗磲(chē qú)
Musaragalva,大型贝类,生活在印度洋温暖水域的珊瑚礁中。
EnglishTridacninae/Giant clam
玛瑙
Asama,赤色宝之意。玛瑙在各种岩石中均有出现,它通常被认为和喷出岩共生,且在变质岩中常见。大部分的玛瑙都以喷出岩或远古熔岩中的结核的形式存在,由最初的熔融物里挥发成份所形成的空腔被硅酸盐成分沿壁一层一层凝结填充所形成。
EnglishAgate
赤珠
Lohitanka,又作赤宝、赤真珠。
珍珠
一种由软体动物(主要是牡蛎)生产的硬的、圆滑的产物。
English: Pearl
玫瑰
一种赤色的美石。
English: Red pearls
琥珀
植物的树脂化石,并非树的汁液,其状态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如玛瑙。
English: Amber
珊瑚
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
English: Coral
 
善财童子处胎十月然后诞生,形体端正,肢分具足,其七伏藏纵广高下,量各七肘,忽自开现光明照耀,内外家族视之无厌;
(dàn) = 说大话[boast](生育;出生[give birth tobe born])
(zòng) = 松缓[loose](纵然,即使[even thougheven if]/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indulge]/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from north to south])
(zhǒu) = 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elbow]
一肘 = 肘,Hasta,乃印度古代度量长度之单位。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七麦为指节,三节为一指,横布二十四指为肘。
复于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宝器,珍奇杂宝各各盈满,所谓:金刚器中盛满诸香,于香器中盛种种衣,美玉器中盛满饮食,摩尼器中盛满杂宝,黄金器中盛满银粟,白银器中盛满金粟,金银器中盛满琉璃,琉璃器中盛满金银,及摩尼宝玻璃器中盛满砗磲,砗磲器中盛满玻璃,码碯器中盛满赤珠,赤珠器中盛满码碯,星幢摩尼器中盛满水精、摩尼水精,摩尼器中盛满星幢摩尼,如是等五百宝器自然出现;
= 原为一切用具之总称,即可供容盛物品或使用之具;于佛教经典中,常用以喻指堪受教法或善能弘法之机根,故又称为根器。准此,接受佛法而信受之人,称为法器、道器。/为器世间之略称。指有情所依处之山河、大地等之世界。
末尼/摩尼 = Mani,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复于宅中遍雨种种珍宝财物及诸资具,一切库藏悉皆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又知此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信解广大,常乐亲近诸善知识,身、语、意业皆无过失,勇猛精进,净菩萨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心行清净,犹如虚空。
(kù) = 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从车。兵车藏在房屋一类的建筑内,表示是储藏武器战车的地方。军械库,收藏兵器和兵车的处所[armory](后泛指贮物的屋舍[storehousewarehouse])
信胜解/信解 = Adhimutti,依信而得胜解者。/起信生解之意。
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善知识 = Kalya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菩萨道 = Bodhisattva-carya,菩萨之修行。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
一切智 = Sarvajna,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音译为萨婆若。系三智之一。
法器 = 凡能修行佛道者,称为法器。又僧道斋醮所用之乐器。谓之法器。如铙钹之属。/广义而言,凡寺院内有关庄严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或佛子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狭义言之,特指置于佛前之小型佛器,尤指密教修法所用之器物。
 
三业 = Trini-karmani,身业、口业、意业三者的合称。根据造作业的处所,而对业做出分类。此外,另有非善非恶、无感果之力的无记之身口意三业。
身业
Kaya-kamma,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者,则为无记之身业。
口业/语业
Vak-kamma,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
Manas-kamma,指意所起之业,有善有恶,若贪欲、嗔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嗔、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是观察善财童子殊胜相已,熙怡微笑,安慰开谕,广为演说一切佛法,所谓:说一切佛积集法、说一切佛相续法、说一切佛次第深入法、说一切佛众会清净法、说一切佛法轮化导法、说一切佛色身相好清净法、说一切佛法身普遍成就法、说一切佛无碍辩才法、说一切佛圆满庄严法、说一切佛平等无二法。
(xī) = 曝晒;晒太阳[dry in the sun](和悦[kindlyamiable])
(wèi) = 安慰[comfort](心安[be at ease])
相续 = Samtati,即法之前后连续无间断之意。
相好 = 相,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为善财童子及诸大众说此法已,复以种种善巧方便,殷勤劝谕令其开觉,增长势力,生大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善财忆念过去所种善根;复为福城一切人众,随其根欲,显现神通,如所应度广为说法,然后而去。
(yīn) = 盛乐[grand music]([grand]/深,深切[deep]/恳切[earnest])
(shì) = 权力;权势[power and authoritypower and influence](力量;威力[forceinfluence])
/忆念 =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念被列入五根之一。
随宜 = 即随顺众生根器之所宜。又顺应人、时、处所宣说之法,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
 
尔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童子所,闻说诸佛如是种种胜妙功德大威力已,勤求爱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逐文殊师利,瞻恋不舍,一心归向,合掌谛观,而说偈言:
功德 = Punna,意指功能福德。亦谓行善所获之果报。
一心 = Eka-citta,指真如、如来藏心。/唯识宗以唯一之根本识为一心。指万有能变之心,即阿赖耶识。/专注于某种对象,而不起妄念,称为一心。故专心念佛,又称一心专念。
 
“有大智慧威神力,行菩提行利众生,无量境界誓当求,唯愿仁尊哀听许。
“爱水深浚为池堑,憍慢高举为垣墙,诸趣出入为门户,三有难超作城郭。
= 八十华严:三有为城郭,憍慢为垣墙,诸趣为门户,爱水为池堑。
(jùn) = 从水中挹取[ladle](疏浚;深挖[dredge]/[deep])
(qiàn) = 护城河,壕沟[moat]
憍慢 = Adhi-mana,指自高傲物之心态。
(yuán) = 矮墙,也泛指墙[wall]
诸趣 = 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诸趣,即总称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趣。
(hù) = 单扇门[door](住户,人家。一家称一户[family])
(guō) =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内城叫城,外城叫郭[the outer wall of a city](泛指城市[city])
 
三界/三有 = 欲有、色有、无色有。
欲有
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称为欲有。
色有
色界四禅诸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称为色有。
无色有
无色界四空诸天,虽无色质为碍,亦随所作之因,受其果报,称为无色有。
 
“痴暗无明常所覆,贪恚炽盛火恒烧,魔王自在处其中,愚童凡夫依止住。
= 八十华严:愚痴暗所覆,贪恚火炽然,魔王作君主,童蒙依止住。
(chì) = 火旺。引申为凶猛,激烈;气焰高涨[burning](兴盛,昌盛[powerful and prosperous])
魔王 = 天魔中之王,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主。其名为波旬,常率眷属阻碍修持佛道者。
依止 =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
 
三火/三垢/三毒 = Trivisa,指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三种烦恼。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贪爱/贪着/贪毒/贪欲/
Lobha,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
嗔恚/嗔怒///
Dosa/patigha,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心所(心的作用)之名。
无明/愚痴/
Moha/mudha,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
 
“谄诳忿恨惑乱戏,贪欲所缠如羂索,疑惑所蔽若生盲,恒行险趣诸邪道。
= 八十华严:贪爱为徽纆,谄诳为辔勒,疑惑蔽其眼,趣入诸邪道。
(juàn) = 张网捕捉(野兽)。/绳套。
/疑惑 = Vicikitsa,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之状态;惑,指迷于对象而判断力颠倒。
“常为悭嫉之所缚,入于三涂八难中,五趣轮回不觉知,恒受生老病死苦。
= 八十华严:悭嫉憍盈故,入于三恶处,或堕诸趣中,生老病死苦。
(qiān) = 吝啬[stingy]
(jí) = 忌妒才德地位等美好的人。泛指忌妒[envybe jealous]
四相/四苦/生老病死 = 指众生一期之四种相。众生出生之相称为生相,老衰之相称为老相,病患之相称为病相,死亡之相称为死相。
“灭惑大悲清净日,智光普照圆满轮,能竭生死烦恼海,愿降慈光少观察。
= 八十华严:妙智清净日,大悲圆满轮,能竭烦恼海,愿赐少观察!
(jié) = 背举;用肩背负[shoulder](干涸;枯竭[dry updrain]/穷尽[use upexhaust])
/观察 = 对境之系念,以智慧照察,正念观彼,如实修行,称为观察。
“圆满大慈清净月,福德光明无垢轮,一切众生咸施安,愿赐清凉少观察。
= 八十华严:妙智清净月,大慈无垢轮,一切悉施安,愿垂照察我!
无垢轮 = 即清净之法轮;指佛之说法。佛所说之清净教法能摧破众生心中之烦恼垢染,故称无垢轮。
“一切法界功德王,白业成就为轮宝,所向导前无所碍,愿顺我心垂教敕。
= 八十华严:一切法界王,法宝为先导,游空无所碍,愿垂教敕我!
(chuí) = 通“陲”。边疆;边境[frontier](垂挂[hang down]/低下,放低[lower]/赐予[vouchsafe]/接近,快要[approachnear])
(chì) = 告诫,嘱咐[admonish](委任,任命[appoint])
“广博福智大商主,勇猛不退求菩提,普利一切诸众生,唯愿垂悲拔济我。
= 八十华严:福智大商主,勇猛求菩提,普利诸群生,愿垂守护我!
福智 = 福德与智慧之并称。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之福、智二行(福智二业),系成佛最胜之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菩提 = Bodhi,译为觉,悟或道。字面意思是“觉悟”,了解事物的本质,是指不昧生死轮回,从而导致涅槃的觉悟与智慧。释迦牟尼正是因为成就这种觉悟而成正果,世称佛陀。
“身被最胜忍辱甲,手提明利智慧剑,常能自在破魔军,愿雄猛者守护我。
= 八十华严:身被忍辱甲,手提智慧剑,自在降魔军,愿垂拔济我!
忍辱 = Khanti,音译羼提、羼底。意译安忍、忍。忍耐之意。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
“安住妙法须弥顶,绕以三昧诸天女,摧灭业惑阿脩罗,真实帝释愿观我。
= 八十华严:住法须弥顶,定女常恭侍,灭惑阿修罗,帝释愿观我!
弥楼山/须弥山 = Sumeru,意译作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佛教之宇宙观沿用之,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
天帝释/天主/帝释天 = Sakra Devanam indra,音译释迦提桓因陀罗。略称释提桓因、释迦提婆。本为印度教之神,于古印度时,称因陀罗;入佛教后,称为帝释天。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为摩伽陀国之婆罗门,由于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且成为三十三天之天主。
“三有昏暗凡愚宅,烦恼轮回地趣因,仁尊永灭尽无馀,照世真灯示我道。
= 八十华严:三有凡愚宅,惑业地趣因;仁者悉调伏,如灯示我道!
“众生恶趣行已除,修治善道咸清净,度诸有海桥梁者,示我真乘解脱门。
= 八十华严:舍离诸恶趣,清净诸善道;超诸世间者,示我解脱门!
恶道/恶趣 = Duggati,为‘善趣’之对称。趣,为往到之义。即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一般以地狱、饿鬼、畜生三趣称为三恶趣,又称三途、三恶道,为纯粹恶业趣往之处;其中,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
三善趣/三善道 = ‘三恶道’之对称。指由三品善业转生趋向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等三种善处。
解脱门 = 得入解脱境界之门,即称解脱门;乃指脱离三界之苦而令得悟之门。此外,空、无相、无愿等三种禅定,为通往涅槃之门户,故亦称为解脱门。
“常乐我净颠倒想,厚重邪执常迷覆,明利智眼悉能除,开我真乘解脱路。
= 八十华严:世间颠倒执,常乐我净想;智眼悉能离,开我解脱门!
/颠倒 = Viparita,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四倒/四颠倒 = Viparyasa,指四种颠倒妄见。断有为之四颠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等八颠倒则为菩萨。
常乐我净 = 大乘涅槃与如来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称涅槃四德。达涅槃境界之觉悟为永远不变之觉悟,谓之常;其境界无苦而安乐,谓之乐;自由自在,毫无拘束,谓之我;无烦恼之染污,谓之净。/凡夫不知一己与世界之真相本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而生之四种谬误见解。常,以为人将永远存在;乐,以为人生是快乐的;我,以为有自由、自主、可掌握的主体之‘我’;净,以为身心是清净的。此亦即四颠倒。故印度之早期佛教,为对治此四颠倒,而教之修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念处。
有为之四颠倒 = 指凡夫对于生死有为法所执之四种谬见。即凡夫不知此迷界之真实相,而于世间之无常执常、于诸苦执乐、于无我执我、于不净执净。
无为之四颠倒 = 指声闻、缘觉二乘人虽对有为之四颠倒具有正见,然却误以为悟境(涅槃)是灭无之世界,而于涅槃无为法起四种妄见。即于涅槃之‘常、乐、我、净’妄执为‘无常、无乐、无我、不净’。
常颠倒
Nitya-viparyasa于世间之无常执常。
无常颠倒
于涅槃之常妄执为无常。
乐颠倒
Sukha-viparyasa于诸苦执乐。
无乐颠倒
于涅槃之乐妄执为无乐。
我颠倒
Atma-viparyasa于无我执我。
无我颠倒
于涅槃之我妄执为无我。
净颠倒
Suci-viparyasa于不净执净。
无净颠倒
于涅槃之净妄执为不净。
 
“善了真谛无迷惑,于诸法中无所畏,调伏众生自在人,愿示于我菩提道。
= 八十华严:善知邪正道,分别心无怯;一切决了人,示我菩提路!
“安住如来正见地,增长诸佛功德树,雨一切佛妙法华,愿速示我菩提道。
= 八十华严:住佛正见地,长佛功德树,雨佛妙法华,示我菩提道!
正见 = Samma-ditthi,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系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为‘邪见’之对称。即远离或有或无之邪见,而采取持平正中之见解,如远离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之见解皆属正见。故广泛言之,凡为佛教所认可之道理,皆属正见。
“去来现在一切佛,如日光明出世间,为众能开甘露门,彼所得道愿宣说。
= 八十华严:去来现在佛,处处悉周遍,如日出世间,为我说其道!
“能善解除诸业缚,巧转诸乘妙法轮,智慧决了自在人,示我普焰摩诃衍。
= 八十华严:善知一切业,深达诸乘行;智慧决定人,示我摩诃衍!
摩诃衍那/摩诃衍 = Maha-yana,指大乘之教法。
“大悲为毂行愿轮,信辖深固坚忍轴,净功德宝真实辕,令我载此菩提乘。
= 八十华严:愿轮大悲毂,信轴坚忍辖,功德宝庄校,令我载此乘!
(gǔ) = 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nave]
(xiá) = 大车轴头上穿着的小铁棍,可以管住轮子使不脱落[linch pin]
(zhóu) = 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axisaxleshaft]
(yuán) = 车辕子,车前驾牲口的直木[shafts of a cart]
(zǎi) = 乘坐[ride](用车船装运[carryholdbe loaded with]/车、船等交通工具[carshipetc.]/<唐虞时代用于年名>[age])
“一切总持圆满箱,慈愍普覆庄严盖,妙辩才音铃震响,令我载此最上乘。
= 八十华严:总持广大箱,慈愍庄严盖,辩才铃震响,使我载此乘!
(xiāng) = 车箱[compartment]
(gài) = 用茅草编成的遮盖物,可以蔽体或覆屋顶[straw mat](雨伞[umbrella]/车篷[awning on a carriage]/是圆顶的凉伞,可遮太阳。)
(xiǎng) = 回声[echo](声音[sound])
“清净戒品为茵蓐,诸妙三昧为采女,法鼓洪音警有情,令我载此摩诃衍。
= 八十华严:梵行为茵褥,三昧为采女,法鼓震妙音,愿与我此乘!
(yīn) = 车垫子[mattress of a car]
(rù) = 坐卧的垫具[cotton-padded mattress]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底/三摩提/三昧地/三昧 = Samadhi,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
法鼓 = 譬喻佛说之法如鼓,可诫众进善;犹如扣鼓可诫兵前进。
“具足四摄无尽藏,庄严璎珞功德宝,自他惭愧为羁鞅,令我载此无上乘。
= 八十华严:四摄无尽藏,功德庄严宝,惭愧为羁鞅,愿与我此乘!
无尽藏海/无尽法藏/无尽藏 = 意谓含藏无穷之德。即真如法性之理海广阔无边,包藏一切万象。
有惭有愧/惭愧 = 惭(梵Hri)与愧(梵Apatrapya)之并称。即羞耻过罪之精神作用。心所之名。为说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
(jī) = 马笼头[bridle](系,捆绑;束缚,拘束[bindrestrain])
(yāng) = 套在马颈或马腹上的皮带[martingale]
 
四摄/四事/四法/四摄事/四摄法 = Cattni samgaha-vatthuni,菩萨外行四摄法,以内则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希望在迷的众生一同了悟真谛,同就成佛。
布施
Dana-samgraha,是用财施或法施,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爱语
Priya-vadita-samgraha,以温言慈爱的言语待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利行
Artha-carya-samgraha,以身、口、意诸行利人,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同事
Samanarthat-samgraha,与人接近,与其同事,以达度化人的目的。
 
“常放大舍圆满光,恒涂净戒真实香,永灭烦恼疮疣者,令我载此最胜乘。
= 八十华严:常转布施轮,恒涂净戒香,忍辱牢庄严,令我载此乘!
(chuāng) = 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痈、瘫、疽、疖等的总称[soreskin ulcer](伤口;外伤。也作“创”[wound])
(yóu) = 皮肤病名[wart]
“三业调伏不退轮,六根寂静三昧箱,最胜智慧方便轭,令我载此妙法乘。
= 八十华严:禅定三昧箱,智慧方便轭,调伏不退转,令我载此乘!
调伏 = 指内在之调和、控御身口意三业,制伏诸恶行。旨在令众生离过顺法,究竟出离。
(è) = 驾车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yoke](束缚[bind])
 
十胜行/十度/十到彼岸/十波罗蜜多/十波罗蜜 = Dasa-parami,菩萨到达大涅槃所必备之十种胜行。
对治
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布施波罗蜜
Dana-parami,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悭贪
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戒波罗蜜
Sila-parami,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恶业
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辱波罗蜜
Khanti-parami,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嗔恚
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精进波罗蜜
Viriya-parami,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懈怠
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禅定波罗蜜
Jhana-parami,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乱意
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智慧波罗蜜
Panna-parami,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
愚痴
方便善巧波罗蜜/方便胜智波罗蜜/方便波罗蜜
Upaya-parami,以种种间接方法,启发其智慧。
愿波罗蜜
Pranidhana-parami,即菩萨以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之誓愿,为到达彼岸之大行者。
力波罗蜜
Bala-parami,培养实践善行,判别真伪之能力。
智波罗蜜
Nana-parami,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在佛典中,智、慧二词的意义很接近,两者经常被混用,或合称“智慧”。一般来说,智的范围较窄,通常被用于指超越世间的智慧,有抉择、决断之意,如出世间智,而慧的意义较广,则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
 
“大愿回向善御者,总持诸法坚固力,智慧周旋常遍转,令我载此速疾乘。
= 八十华严:大愿清净轮,总持坚固力,智慧所成就,令我载此乘!
大愿 = 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
(yù) = 驾驶车马[drive a carriage](使用;应用[use]/抵挡[resist]/抵御[defense]/宫中女官名[courtwoman]/统率;率领[command])
“交络普贤诸行网,悲心广运能徐转,所行无畏得安详,令我载此无上乘。
= 八十华严:普行为周校,悲心作徐转,所向皆无怯,令我载此乘!
(xú) = 慢步走[walk slowly](缓慢[gentlyslowly])
“任持坚固等金刚,妙智巧成如幻事,一切障碍皆能断,令我速载普贤乘。
= 八十华严:坚固如金刚,善巧如幻化,一切无障碍,令我载此乘!
如幻 =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
“大慈无垢等群生,普与世间贤圣乐,净智如空照法界,愿速令我载此乘。
= 八十华严:广大极清净,普与众生乐,虚空法界等,令我载此乘!
贤圣 = 贤(梵bhadra)与圣(梵arya)之并称。贤,即善和之意,指见道以前调心离恶之人;谓凡夫离恶而未发无漏智,不证理亦未断惑,系见道以前之位。圣,即会于正理之意,指证见谛理,舍异生性之人;谓舍去凡夫之性,发无漏智而证理断惑,属见道以后之位。要之,以有漏智修善根者,称为贤者;以无漏智证见正理者,称为圣者。
法界 = Dhamma-dhatu,指意识所缘对象之所有事物,为十八界之一。大乘佛教中,法界指诸法真如的界限或功能差别,又名“法性”、“实相”等,菩萨破参明心证知了法界实相的缘故,出生了般若的智慧,以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自利利他,福慧圆满俱足,最后成就佛菩提道。
“能净一切业惑尘,亦断世间流转苦,摧伏诸魔及外道,令我载此妙法乘。
= 八十华严:净诸业惑轮,断诸流转苦,摧魔及外道,令我载此乘!
流转 = Pravrtti,漂流、辗转之意。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即生死相续不断,而辗转于三界、六道之轮回。对此,如从迷界,而进入涅槃,即称还灭。属流转者,称为流转门;属还灭者,称为还灭门。四谛中之苦谛与集谛,或十二缘起之顺观(观十二支缘起从无明乃至老死)属流转门。而四谛中之灭谛与道谛,以及十二缘起之逆观(观十二支缘起从老死至无明),则属还灭门。
“智慧境界等虚空,行力庄严遍法界,普满一切群生欲,愿速令我载此乘。
= 八十华严:智慧满十方,庄严遍法界,普洽众生愿,令我载此乘!
“志乐清净量难穷,无明爱见皆除灭,利益一切心无尽,愿速令我载此乘。
= 八十华严:清净如虚空,爱见悉除灭,利益一切众,令我载此乘!
见着二法/爱见二行/爱见 = 爱与见之并称。即对事、对理所起之烦恼。分别言之,爱系属情意上之烦恼,由于执着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见则指执着于错误之理论导致谬见,并妨碍悟道,为理知上之烦恼。
“愿力如风速疾行,定心安住恒无动,普运一切诸含识,愿速令我载此乘。
= 八十华严:愿力速疾行,定心安隐住,普运诸含识,令我载此乘!
本愿力/大愿业力/宿愿力/愿力 = 指本愿之力用。谓菩萨在‘因位’所发本愿之力用至果位而显其功。
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含识 = Satta,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即指含有心识之有情众生。指一切生物。以一切众生皆有心识,故称含识;此总摄六道之有情众生。
“坚誓如地永无倾,大悲如水恒饶益,勇健荷担无疲倦,愿速令我载此乘。
= 八十华严:如地不倾动,如水普饶益,如是运众生,令我载此乘!
(qīng) = 偏侧[bendinclinelean](向往,钦佩[admire whole-heartedly]/死;丧[die]/用尽;竭尽[do all one canuse up all one's resources]/倾塌,倒下[collapse])
饶益 = 予人法益之意。/富裕、丰足之意。为娑婆世界东南方之世界名称。
“普照众生智慧日,四摄光明圆满轮,总持胜妙清净光,愿示于我咸令见。
= 八十华严:四摄圆满轮,总持清净光;如是智慧日,愿示我令见!
“能于劫海勤修学,一切种智圆满因,摧灭坚执有为城,与我如是金刚智。
“仁于诸佛大智海,获是智海广无涯,一切佛德靡不充,善哉大圣当宣说。
“已入法王妙法城,已冠智王大智冠,已系诸佛离垢缯,最胜智眼愿观察。”
= 八十华严:已入法王位,已著智王冠,已系妙法缯,愿能慈顾我!
法王 = Dharma-raja,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
法城 = 正法可杜防非法,犹如城池之防患外敌,故称法城。准此,一切经法亦称法城,此乃因经法可守护正法之故。又涅槃妙果乃安身之处,故亦称法城。
(zēng) =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silk fabrics]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察善财,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行菩萨行,问诸菩萨所行之道。
菩萨行 = 求自利利他圆满佛果之菩萨众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
“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缘。
因缘 = Hetu-paccaya,因缘的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草木,种子即其因,水土日光等资养即其缘。(「因」<梵语:hetu>和「缘」<梵语:pratītya>的并称。一切事情的生成,皆依赖各种条件。其直接主要的根本条件为「因」,间接配合成就的次要条件为「缘」。「缘」字单就字面解释有攀爬之意,连结集合根本因及各种缘由互相配合才能成就现象界一切法,即为因缘。有因有缘而法成。)
“由乐亲近善知识故,令一切智疾得成满。
“是故,于此勿生疲厌。”
 
善财白言:“圣者!唯愿慈悲,广为我说,我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应云何起菩萨行?应云何行菩萨行?应云何满菩萨行?应云何净菩萨行?应云何转菩萨行?应云何深入菩萨行?应云何出生菩萨行?应云何观察菩萨行?应云何增广菩萨行?应云何成就菩萨行?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
= Ariya,于日常的、世俗的价值上,其性质与‘俗’乃相异而对称。以宗教行事而言,例如中止日常行事之断食、安息日等,亦称为圣。
= 指实地修行实践。亦即研究真理,以断妄惑。即修习戒、定、慧三者。/有学之略称。指尚未断尽妄惑,而仍须修习戒、定、慧之人。亦即证得阿罗汉果位以前之一切圣者。‘有学’为‘无学’之对称,无学指已证阿罗汉果,无更可修学者。
= Sankhara,原为造作之意,后转为迁流变化之意。/Cariya,指为到达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应、行说一致、教行证、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对于知解言说之实地践行。
成就 = Samannagama,为‘得’之一种。即已得而现在相续不失之意。
圆满 = Paripurna,周遍充足,无所缺减之意。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为善财童子,而说偈言:
 
“善哉清净功德海,佛子能来至我所,发起广博大悲心,勇猛志求无上觉。
= 八十华严:善哉功德藏,能来至我所,发起大悲心,勤求无上觉。
//善成////善哉 = Sadhu,为契合我意之称叹语。
功德藏 =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
无上正等正觉/无上觉 = 觉,为梵语Bodhi之意译,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证得之菩提,为最上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觉。
“为欲度脱诸有情,一切世间流转苦,已发大愿深如海,勤修一切菩萨行。
= 八十华严:已发广大愿,除灭众生苦,普为诸世间,修行菩萨行。
“若有菩萨心坚固,久处生死无疲厌,彼当具足普贤行,得佛功德无能坏。
= 八十华严: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则具普贤道,一切无能坏。
“福德威光福德星,福德生处福德海,汝能普为诸众生,誓修普贤清净行。
= 八十华严:福光福威力,福处福净海;汝为诸众生,愿修普贤行。
功德/福德/ = Punna,指能够获得世间、出世间幸福之行为。阿含经将善行分为出世间无漏梵行(清净行)与世间有漏福德二种。福德即指布施等行为,系成为生天之因的在家修行。
“汝见无边诸佛土,去来现在一切佛,亦闻所转妙法轮,念力忆持无忘失。
= 八十华严:汝见无边际,十方一切佛,皆悉听闻法,受持不忘失。
无边际 =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
受持 = Adhisthana,对于经中的义理能够了解而谨记于心,叫做“受”;了解之后,能念念不忘,并且实践于日常生活中,就叫“持”。
“汝于十方一切刹,普见无量诸如来,愿海清净悉皆成,具足菩萨尘沙行。
= 八十华严:汝于十方界,普见无量佛,成就诸愿海,具足菩萨行。
愿海 = 谓佛菩萨之本愿既深且广,犹如大海之浩瀚无际,故有此譬喻。
“汝入方便大法海,安住如来功德地,导师胜行汝当修,当成一切无师智。
= 八十华严: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随导师学,当成一切智。
善权/变谋/方便 = Upaya,指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乃一种向上进展之方法。十波罗蜜之一。
导首/导师 = Nayaka,即教化引导众生入于佛道之圣者。特指释尊,或为佛、菩萨之通称。
“汝于一切广大刹,所有刹土微尘劫,于中修习普贤行,成就最胜菩提道。
= 八十华严:汝遍一切刹,微尘等诸劫,修行普贤行,成就菩提道。
微尘 = Anu-raja/anu-rajas,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
“汝于无边劫海中,普遍十方一切刹,为欲成满诸大愿,修行普贤诸妙行。
= 八十华严:汝于无量刹,无边诸劫海,修行普贤行,成满诸大愿。
“此中无量诸众生,闻汝愿已皆欢喜,悉发广大菩提意,专心愿学普贤乘。”
= 八十华严:此无量众生,闻汝愿欢喜,皆发菩提意,愿学普贤乘。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偈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能发心已,复欲勤求行菩萨行倍更为难。
(bèi) = 通“背”。反;背向[back towards](加倍,照原数等加[double])
“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
一切智智 =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
“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
(xiè) = 松懈[slack and lazysluggish])
(huì) = 教导[instructteach](明示,诱使[induce])
“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彼有比丘名吉祥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
(fēng) = 山顶[peak]
妙峰 = 即须弥山。系佛教宇宙观中,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金轮上之高山。
“善男子!彼善知识当为汝说具足圆满普贤行愿。”
 
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于彼比丘深生渴仰,于文殊师利殷勤恋慕,顶礼双足,绕无数匝,悲泣流泪,辞退而去。
踊跃(yǒng yuè) = 向上跳起[jump up]/欢欣奋起的样子[eagerlyenthusiastically]
渴仰 =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
(zā) = 周,环绕一周叫一匝[circumferencecircle](环绕[circle])
 
###1)胜乐国>吉祥云比丘
尔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往胜乐国登妙峰山,于其山上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周遍求觅,经于七日竟不能见;由为勤求善知识故捐舍身命,无饥渴想,正念观察心安无退。
四维 = Catasro vidisah,指东南(Purva-daksina)、西南(Daksina-pascima)、西北(Pascimottara)、东北(Uttara-purva)四隅。为东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十方。
(mì) = 寻找,到处寻找[seeklook for]
过七日已,见彼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即前往诣,顶礼双足,右绕三匝,合掌而住,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行?云何起菩萨行?云何行菩萨行?乃至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我闻圣者善能诱诲,唯愿慈哀为我宣说,云何菩萨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行 = Cankamana,意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之行走。通常在食后、疲倦时,或坐禅昏沉瞌睡时,即起而经行,为一种调剂身心之安静散步。
菩萨 = Bodhi-satta,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觉智)之观点视之,亦可称为菩萨;而特别指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则称为摩诃萨埵(梵Maha-sattva,摩诃,意即大)、摩诃萨、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等,以与二乘区别。
(yòu) = 教导;引导;劝导[instructteachguideadvise](引诱[lureseduce]/欺狂,诱骗[deceireinveigletrap])
 
时,吉祥云比丘告善财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复能请问行菩萨行难中之难;所谓:勤求菩萨道、勤求菩萨境界、勤求菩萨广博净行、勤求菩萨出现神变、勤求菩萨示现广大诸解脱门、勤求菩萨示现世间种种作业、勤求菩萨随顺众生种种心行、勤求菩萨示现入出生死涅槃、勤求菩萨于为无为心无所著、勤求菩萨除断众生种种烦恼微细过失。
有为法/有为 = Samskr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
无为法/无为 =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无著/无所著 = Anabhinivesa,即无所执着之意。
“善男子!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眼明彻,具清净行,慧眼遍观一切境界,善巧方便,离一切障,
“以清净身普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以信解力常念十方一切诸佛;
“以总持力受持十方一切佛法;
“以智慧眼常见十方一切诸佛;
“所谓: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亿佛、百亿佛、千亿佛、百千亿佛、那由他亿佛、百那由他亿佛、千那由他亿佛、百千那由他亿佛,乃至见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佛,乃至见阎浮提极微尘数佛、四天下极微尘数佛、小千世界极微尘数佛、中千世界极微尘数佛、大千世界极微尘数佛、
十佛刹极微尘数佛、
百佛刹极微尘数佛、
千佛刹极微尘数佛、
百千佛刹极微尘数佛、
亿佛刹极微尘数佛、
百亿佛刹极微尘数佛、
千亿佛刹极微尘数佛、
百千亿佛刹极微尘数佛、
那由他亿佛刹极微尘数佛,
乃至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如见东方一切诸佛,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所见诸佛亦复如是。
智光 = 指智慧之光。智慧能破无明之暗,故以光喻之。
无量 = 不可计量之意。指空间、时间、数量之无限,亦指佛德之无限。
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称 = 谓佛之大功德超绝殊胜,非言语所能称赞。
不可言说/不说/不可说 = Anabhilapya,谓真理乃可证知而非言语所能诠释者。
一大三千大千世界/一大三千世界/三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 = Ti-sahassi-maha-sahassiloka-dhatavo,系为古代印度人之宇宙观。谓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乃自色界之初禅天至大地底下之风轮,其间包括日、月、须弥山、四天王、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等。此一小世界以一千为集,而形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成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成大千世界,此大千世界因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集成,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又于佛典之宇宙观中,三千世界乃一佛所教化之领域,故又称一佛国。
佛刹 = 指佛所住之国土。又作佛国土、净土。/泛指一般寺院之堂宇。即佛塔、佛阁、佛龛、僧刹、伽蓝等,专供修行办道之处所。
那由他/那庾多/那述/那由多 = Nayuta,印度数量名称,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
 
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洲/四洲形量/四洲 = Cattaro dipa,古代印度人之世界观,谓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之碱海中,有四个大洲。日、月、星辰围绕于须弥山腹,普照四天下。又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五百小洲,四大洲及八中洲皆住人,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不住人。北洲之果报最胜,乐多苦少,惟无佛出世,故为八难之一。
三洲
东弗婆提/东胜神洲/东毗提诃洲/东胜身洲
Purva-videha,以其身形殊胜,故称胜身。地形如半月,人面亦如半月。
南阎浮提/南赡部洲
Jambu-dipa,赡部(Jambu)原为蒲桃树之音译,本洲即以此树而得名。地形如车箱,人面亦然。提为提鞞波之略,译曰洲。
#阎浮提金/阎浮檀金 =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
西瞿耶尼/瞿陀尼洲/西牛货洲
Apara-godaniya,以牛行贸易而得名。地形如满月,人面亦然。
北郁单越/北瞿卢洲/北拘卢洲/北俱卢洲
Uttara-kuru,译曰胜处。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故名胜处。
#彼洲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随其所见,一一方中所有诸佛种种色相、种种形貌、种种神通、种种受用、种种游戏、种种众会庄严道场、种种光明无边照耀、种种宫殿庄严国界、种种寿量示有修、短,随诸众生种种心乐,示现种种成正觉门,于大众中广现神变,作师子吼,度脱众生。
成道/成佛/得佛/得道/成正觉 = 成佛得道之略称。即完成佛道之意。为八相之一。谓菩萨完成修行,成就佛果。
师子吼 = Simhanada,谓佛以无畏音说法,如狮子之咆吼。狮子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之至尊,称为人中狮子,故用此譬喻。
 
“善男子!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平等境界无碍智慧普见法门。
“如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智慧具足圆满清净行门,岂能了知所有边际。
“所谓:智光普照差别境界念佛门,常见诸佛种种国土,宫殿庄严悉现前故;
“令安住种种增上意乐念佛门,随诸众生心之所乐,皆令见佛得清净故;
“令安住究竟佛力念佛门,令入如来十种力中随顺行故;
“令安住种种如来究竟正法念佛门,见一切佛演说正法咸听闻故;
“遍照十方无差别藏念佛门,普见一切诸世界中等无差别诸佛海故;
“入不可见极微细处念佛门,彻见一切微细境中如来神变自在事故;
“住种种劫念佛门,于一切劫常见诸佛施作佛事咸亲近故;
“住一切时念佛门,于一切时常得见佛与佛同住不相离故;
“住一切刹念佛门,一切刹土咸见佛身超过世间无等比故;
“住一切世念佛门,随于自心所有乐欲普见三世诸如来故;
“住一切境念佛门,普见一切诸境界中诸佛相续咸出兴故;
“住一切性寂灭念佛门,于念念中见一切刹一切诸佛示涅槃故;
“住一切时处念佛门,于一日中见一切佛从其住处而往化故;
“住一切境广大念佛门,见一切佛结跏趺坐,一一佛身满法界故;
“住一切法微细念佛门,于一毛孔见不可说诸佛出兴咸至其所而承事故;
“住刹那际庄严念佛门,于一念中见一切刹皆有诸佛成等正觉现神变故;
“住一切法念佛门,见一切佛出兴于世,以智慧光转法轮故;
“住自在心念佛门,随其自心所有欲乐,一切如来现其影像咸得见故;
“住一切业念佛门,能随法界一切众生所修行业,为现其身令觉悟故;
“住一切神变念佛门,见一切佛住于广大香水海中坐莲华台普现神变满十方故;
“住等虚空界念佛门,观察如来所现身云庄严法界虚空界故;
“如是等无量无数念佛门,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念佛 = Buddhanussati,即在心里称念法身佛(理念上之佛),观想具体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称念佛之名号,皆称为念佛,乃一般修行佛道之基本行法之一。其中,由理法念佛,称为法身念佛;于心思上浮现佛之功德及佛相,称为观想念佛;而口称佛名,则称为称名念佛、口称念佛。小乘之念佛偏重思念释迦牟尼佛,大乘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故所念之佛亦为数众多,常见者有念药师佛、弥勒佛、大日如来等。通常,念佛之对象,以阿弥陀佛为代表,故一提及念佛,一般皆以为念阿弥陀佛,且立即浮现佛之功德及其相好。于阿含诸经中,念佛为三念、六念、十念之一。念佛,即指对释尊表示归敬、礼拜、赞叹、忆念之意。由念佛之功德,能使贪嗔痴不起,可生于天上,得入涅槃。
境界 = Visaya,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
/寂灭 = Vupasama,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
庄严 = Vyuha,严饰布列之意。即布列诸种众宝、杂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一念 = 时间单位。乃指极短之时间单位,或作瞬间,或指某一事甫成就之片刻。/指一次之念,梵语eka-citta
智光/内光/智慧光 = 指佛、菩萨之智慧鉴照所发出之光明。为‘身光’、‘外光’之对称。
无碍/纵任/自在 = Issara,即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做任何事均无障碍。此为诸佛及上位菩萨所具之功德,故佛亦称为自在人。
乐欲/欲乐 = 指闻法修行方面之乐欲,即于一切智及诸法藏,生志求不怠、欲乐无厌之心。/指凡夫所求五欲之乐,此为一切烦恼之根源。
身云 = 即比喻佛身无量无数无边际,或喻示现种种之身荫覆众生如云。又喻诸尊之多如云。
 
十种力/十神力/十力 =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
1
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非处智力
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
2
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业异熟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3
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4
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根上下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
5
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种种胜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
6
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
7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遍趣行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
8
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死生智力
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
9
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宿住随念智力
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
10
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漏尽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
 
“善男子!南方有国名曰海门,彼有比丘名为海云,汝往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海云比丘能善分别开发广大善根因缘,当令汝入广大助道位,当令汝成广大善根力,当为汝说发菩提心因,当令汝生广大乘光明,当令汝得广大波罗蜜,当令汝入广大诸行海,当令汝转广大誓愿轮,当令汝净广大庄严门,当令汝起广大慈悲力。”
助道 = 四念住、四正断等三十七种道品,能资助止观,故称助道。又能资助果德,及诸行互为资助,故称助道。
/誓愿 = Panidhana,指起希求之心,且深自有所约制(自制其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一件事。
慈悲 = 慈,Metta;悲,Karuna,也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大乘佛教中,菩萨以追求慈悲及智慧为最高目标。其意义相近,经常一起使用,其本性皆是无瞋,但是其作用不同。龙树认为,慈为“与乐”,悲为“拔苦”。
 
  时,善财童子礼吉祥云比丘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恋慕而去。